养廉银制度:dna : 人类恐惧感不久将消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1:50:50

  上海讯 如果干涉及时,人们在遭受创伤后就可以“阻止”恐惧记忆形成,以防止事后回忆造成的情绪伤害。复旦大学和韩国国立汉城大学的专家学者日前发现,可以用遗传学手段或药理学手段在普通的老鼠身上“动手脚”,使得接受实验的老鼠不会产生恐惧记忆,成为天不怕地不怕的“霸王鼠”,别说是猫,就是老虎也不会让它产生恐惧心理。这个成果同样有可能为消除人类恐惧记忆提供依据。目前,该成果已发表在昨天出版的国际神经科学顶级刊物《神经元》上。
  恐惧记忆的形成好比通电话
  “恐惧记忆的形成好比两个人打电话,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递恐怖信息。”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李葆明教授这样比喻。人脑中的海马区域被认为是产生记忆的地方,而这些记忆痕迹需要被搬到大脑皮层的各个地方安置下来,才算记忆真正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前扣带皮层神经元的NR2B受体与恐惧记忆形成关系密切。“好比打电话传播恐怖信息,如果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不接收,那通话再多也联系不起来。”所以要对“恐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实施干扰和拦截,使其无法完全“记录在案”。“但必须在记忆尚未稳定形成时及时介入。”李葆明补充,记忆可以分为储存、编码和读出三阶段,现在发现的NR2B受体影响的是记忆形成储存阶段。开发治疗恐惧的“特效药”
  据李葆明教授介绍,虽然现在还不能说这项成果什么时候能够应用在人类身上,但是从远景来看,它有可能将为人类带来很大的福利,尤其是开发防治“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药物。李教授说,在遭遇到类似“卡特里娜”飓风的重大灾难时,普通人尤其是女性、儿童的内心会遭遇巨大冲击,从而留下严重精神创伤,给将来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但若是将来开发出针对NR2B受体的药物,并在灾难发生后立刻服用,就能减少因灾难而带来的心理创伤。
  可能会同时擦掉“愉快”
  “忘情水?倒也没有这样神奇。”李葆明笑着解释,因为人类大喜大悲的情绪记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这种可能,就是消除恐惧记忆的同时也擦掉了愉快的痕迹。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还表示,由于具备使人类不能形成恐惧的可能性,将来不排除出现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的人,如果被用心险恶的人利用,就会造成社会灾难。《新闻晨报》
  



中韩科学家发现记忆形成新机理

 本报上海9月15日电  记者王有佳报道:今天出版的国际神经科学顶级刊物《神经元》(Neuron)刊登了中韩科学家对记忆的最新研究成果。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长江学者”卓敏教授、李葆明教授和韩国国立汉城大学姜奉钧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大脑前扣带皮层及其神经元NR2B受体在恐惧记忆形成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记忆是如何储存的,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科学家们主要围绕两类重要问题在进行研究:一是各种形式的记忆在大脑内是如何组织的;二是记忆的编码、储存、读出和遗忘是如何实现的。记忆是连接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胶水”。记忆的丧失将导致自我的丧失、个人生活历史的丧失以及与他人持续交往能力的丧失。每个人心中的某个角落,总隐藏着某些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往往和悲欢、恐惧等事件密切相关。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认为,大脑杏仁核是恐惧记忆建立的神经中枢。  此次中韩科学家联手用小鼠和大鼠作实验,应用遗传学手段把前扣带皮层神经元的NR2B受体的合成降低,或通过药理学手段把前扣带皮层神经元的NR2B受体的活性阻断,发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可塑能力显著变差;相应地,这些动物不能形成恐惧记忆,它们对曾经遭受过电击的实验环境一点也不感到害怕,而正常老鼠则会显得惊恐万状,可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一研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记忆形成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同时为开发防治“创伤后应激综合征”(PTSD)的药物提供了新的受体靶点。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16日 第十一版)

  新华网洛杉矶9月8日电(记者陈勇)美国科学家8日说,基因分析表明,直到现在为止人类的大脑一直在快速进化过程中,而且这种进化与人类文明的兴起有密切联系。  早先的化石和基因证据表明,人类和黑猩猩在约600万年前由共同的祖先“分家”,此后人类祖先的大脑快速进化,并产生了较高级的认知功能,直至距今约20万年前现代智人出现为止。在人们的习惯观念中,现代人类大脑在生理上已经“定型”了。  由芝加哥大学科学家蓝田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人类体内管理脑容量大小的两个基因的演变进行分析。他们共搜集了世界各地59个民族、1000多人的基因样本,并发现这两个基因都正在进化中,现代人的大脑没有“定型”。  蓝田目前兼任中国中山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其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蓝田解释说,这种进化并不是同时发生在整个种群中,而是一个漫长的选择过程。极少数个体率先发生基因变异,出现新的单模态,而基因的新单模态使这些个体获得生存和繁衍的优势,然后在整个种群中传播。  研究人员发现,这两种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的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进化。70%的现代人小脑症基因的单模态,是距今3.7万年前首次出现的;而30%现代人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的单模态,是在5800年前首次出现。两种形态的出现都大大晚于20万年前出现的现代人类。  研究人员说,这些新近出现的基因变异,在时间上与人类文明的兴起有密切联系。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复杂工具制造、艺术、音乐等是在5万年前,而人类最古老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公元前7000年兴起。  他们猜测,文明的出现使人类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也加快了选择的过程,因此优势的基因单模态能很快传播。  蓝田说,人类大脑的容量和复杂度仍然在快速进化中,现代人类面临的环境变化更快,也需要更复杂的技能,而人脑将继续通过适应性选择来进化,跟上变化的环境。
忧郁之人:大脑活动过度

  法国科学家日前对各类人脑活动进行研究后发现,忧郁的人往往大脑活动过度,最终导致脑力衰竭,神志和心理出现严重问题。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学家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家首先让一些人进行各个题材的短暂回忆,发现在其回忆过程中,令人沮丧的记忆往往会激发大脑大量工作,其激发的大脑活动量远超过其他题材的回忆。此外,忧郁症患者在做猜字等各种复杂测试时,如果与普通人获得相同的分数,其大脑一些区域的活动量要高出普通人许多,也就是说,他们在处理较为复杂的日常事务时,脑力使用量要远超过常人才能达到一样的效果。  科学家指出,沮丧的人或者忧郁的人脑力使用过度,其程度就仿佛一个运动员以100米冲刺速度跑马拉松,这种过度的活动量可以解释为什么忧郁症患者经常精疲力竭。  摘自《新华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9月08日 第八版)


作者:/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