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书画大家:东方思维与现代科技及哲学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0:35:43

何作休、司马南之误区——东方思维与现代科技及哲学的关系

作者:江南樵夫  发表日期:2005-7-21 15:24:00

 

    
  
  一、从《司马南、何作休、刘华杰新浪聊天实录》说起
  前些时候,司马南先生和何作休院士一起在新浪网和刘华杰教授进行了一次谬误百出的辩论——《东方思维对现代科技有指导作用吗?》。砍柴的及时给予了详细的点评,为了纠正国人被司马南先生和何作休院士长期搞乱的思维,砍柴的觉得有必要对“东方思维和现代科技(包括哲学)的关系”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述,以正国人被误导之思维。
  
  所谓东方思维是被司马南们故意模糊了的一个笼统的概念。他们因为大约也感觉到东方文明中蕴含的内容良莠不齐,欲攻其一端又怕捉襟见肘,所以创造这么一个含糊的词汇以备他们闪烁其间、强词狡辩之用。在司马南之流骨子里是将东方思维定义为阴阳五行、八卦算命、风水、迷信的,所以面对真正的东方思维时,突然觉得文不对题,莫衷一是!这就是这次辩论的最大可笑之处!
  
  二、什么是真正意义的东方思维?
  
  东方思维其实是指整个东亚包括印度、中国、日本、朝鲜……等区域的哲学思维指导下的认识自然的方法论。这中间虽然大部分地区其实是中国化的(比如儒教地区),但印度文明却自有其独到的地方并对东亚很多地方产生影响(比如佛教地区),佛教和儒教道教等在东方尤其是中国又是共存的,无法用简单的阴阳五行一言以蔽之,中国古代思维还包括其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科技思想、哲学思想等。因此所谓东方思维在司马南们口里说出来其实是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内涵因故作高深而流于荒谬的。
  
  三、司马南、何作休心目中真实的东方思维含义:
  
  其实,他们真正之所指是东方哲学中的玄学部分。那就是黄老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基础上的辩证哲学的一个玄学分支。
  
  何以见得呢?
  
  因为他们总是以反对阴阳五行、算命、治病、风水、气功等的斗士的面目出现,并对浸透阴阳五行学说最深的中医理论大加质疑(比方说马上又准备禁食五十天的那个挑战司马南而司马南巧言回避的老中医),但是他们却丝毫不敢轻易撼动其它诸子百家以及《孙子兵法》、《齐民要术》、《九章算术》、《资治通鉴》……等等等充满中国古代智能的伟大思想。那么他们所指的东方思维的含义就不言而喻了!
  
  四、东方思维中的黄老哲学是伪科学吗?
  
  但是即便是黄老哲学他们的理解也是相当肤浅的,阴阳互根是最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这种方法西方一直到德国的黑格尔才被整理成系统辩证法的理论,后来在共产主义世界又被马克思发展为唯物辩证法。因此阴阳互根是矛盾论的鼻祖,是现代辩证法的祖先,其科学性是无庸置疑的。
  
  黄老哲学基于阴阳五行对世界的观察是多方面的,这当然包括在玄学方面的应用,但是即便玄学是伪科学的,那也只是黄老哲学中相当局部的一部分甚至是异化的部分。
  其实在这次辩论中的论题按照司马南们真正的理解应该是“中国古代玄学思维对今天中国科技的影响”而不能冠于“东方思维”的,这种提法本身就带有愚昧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潮的痕迹,逻辑上也是不科学的。
  
  五、东方思维和现代西方科技殊途同归,有着不同基础方法论和相同的实践结果
  
  东方思维和现代西方科技成果有着无数殊途同归的结论,只因为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基础方法论不同,尤其是西式方法逐渐占主导地位就彻底抛弃辉煌的东方思维,这其实是愚昧和至少短视的。
  
  东方思维和现代西方思维的差别仅在于基础方法论的不同,西方思维指导下的现代科技讲究实证而流于狭隘;东方思维则放眼宏观、整体而趋于博大。这是一对矛盾,但有机的结合将为未来人类的科技发展和对大自然的认识带来无限的契机。
  东方中国人用了另外一套基础理论推导出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各方面的结论。这和西方人的结论殊途同归,但他们形成的基础理论形式不一样。
  比如西方医学和中医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治疗方式,但却有一个同样的治疗结果,这说明什么呢?这建立在两种基础理论上的两种医学体系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对这个疾病进行了观察和治疗,结果从不同的角度达到了一样的结果。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中国的命理学和西方的占星术中,很难想象两种严格隔离的文明会在这种所谓迷信的理论上有惊人的相似,中国命理学里的五行相合、对冲、相刑……等等关系,在西方占星术上几乎一模一样。有兴趣但不迷信的人可以自己去比较一下,很有意思!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古代有着和西方文明截然不同而又可以殊途同归的基础理论体系!只是观察世界的方式和角度不同罢了!比如,西方人说12345,中国人除了12345还有甲乙丙丁戊……子丑寅卯晨一样;西方人习惯十进制制,而古代中国人还有五进制(算盘)、二进制(八卦)、六十进制(田亩)虽然有些牵强道理却也是一样。
  
  想象一下一个受英文教育的人如何看待中文的书本就知道啦,其实我们今天有了对照翻译可以很快用两种不同表达方式体现出来同样的意思,这就是沟通,同样我们有必要对古老理论进行“翻译”式的基础沟通,这就是文化考古。
  
  在拿破轮来到埃及发现著名的那快对照碑以前,那沉睡了四五千年的埃及文化因为当时人不懂古埃及文字而令人充满神秘。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古今两种文明采用不同的基础理论体系(符号排列规律和语法)建立了两种语言理论,因为年代久远,其中的一个基础理论(符号排列规律和语法规律)已经消失,我们面对这堆复杂的符号时当然会感到莫名的神秘和茫然。
  这正是我们面对中国那些古老理论体系时的情形。
  
  六、中国古老思维曾经是有完整体系的,在今天变成神秘文化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人古老的理论认知结论因为一种未知的原因(比如秦的焚书坑儒、汉的独尊儒道和大唐灭法、大明八股、大清文字狱什么的)走在了基础方法论的前面,使得理论和验证手段的脱节,或者是曾经已经验证的理论侥幸存在,而那些验证或基础方法论已经消失,就象三星堆的令牌,所以才让后人感到神秘。
  这样说不是我们要先入为主的肯定东方思维的科学性,而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这些精妙的理论曾经和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科学与实践,不应该因为无法重新找到论证他们的基础方法就否定它的合理性,我们考古三星堆以后是否在震惊之余也大胆设想一下,东方思维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他的理论或者结论被完好保留而那些复杂冗长的推演方法和其它基础方法论因为时间和历史的原因已经湮没了呢?这种大胆的设想不是迷信,而是看看这种理论是否能在现代科学中起指导作用而进行的反验证!
  在中国古老的基础理论体系逐渐和其它文明相接触和所处社会的巨大变化的割裂过程中,使得今天的人已经无法理解那些曾经在过去的基础理论体系上非常正常的学说了,这样就开始使得那些被悬空的学术结论变成今天的神秘!
  
  记得重要的中国古代科技--冶金术吗?我们不止得到一把古代的兵器,那些精确奇异的合金配比,含碳分量的控制使得秦国曾规模化的生产武器,这说明这种技术是已经成熟的科技,可是我们有看见相关的中国古代化学文献么?
  
  中国古代至少秦代的兵器是制式生产的(也就是标准化成批生产),这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工艺标准,这说明中国古老的冶金科技的确存在一个指导性的理论体系,至于它以什么形式存在或因为什么而失传,这是又一个谜!
  
  所以我们今天只看见剑,而看不见他的制造工艺,这和那些所有的所谓神秘的东方思维的情况是一样的 。
  七、阴阳五行学说是更高级的辩证法思想体系
  
  如果从神秘理解黄老哲学中的玄学的误区中走出来,大家很快就会发现所谓阴阳五行其实是对现代简单辩证法的深化,换句话说,现代辩证法看事物的方法被函盖在了阴阳五行学说之中。现代辩证法从矛盾--即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观察事物,而阴阳五行说不仅从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看到了统一(即太极、混沌)还向下继续将事物的对立统一互相依存的基本关系划分成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之间除了简单的阴阳(即矛盾)关系以外还有比简单的对立、统一更丰富多彩的相互关系,比如:生、克、合、刑、冲……等等,这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辩证认识方法更精确的贴近了事物的状态。这是现代辩证法必须借鉴甚至发展的方向!
  
  八、彻底否定东方思维对现代科技的指导意义的目的是要对科学探索野蛮扼杀
  
  司马南、何作休开题“东方思维能否拯救现代科学”就是荒谬的、缺乏科学头脑的问题。他们习惯于能或不能这样简单的二分思维法,辩论的结果是让东方思维和现代科学越行越远,更加分道扬镳,因此,司马南们开此论题的目的就是别有用心的。
  当波尔上世纪三十年代来中国讲学,感叹西方科学思维已经走入分子、原子、质子、中子、夸克……永无休止的旁枝末节而将眼光转向东方宏观思维的时候(还原论),中国人很为自己的传统骄傲了一回,但今天这数千年的辉煌沉淀被何、司二大师直接当成大便(文明的说就是糟粕)示众于国人之中的时候,砍柴的仿佛有看见了鲁迅描写日俄战争中国人麻木的观看日本人砍杀中国人头颅的片断,只是那时候国人的麻木是面对同胞的血肉之躯,而今天的国人面对这血淋淋的场面自然是不会再麻木的啦,可悲的是仍然还没有进化到对肆无忌惮的精神屠杀产生反应的层次,所以我伤悲!
  另外司马南、何作休之流真正要毁灭的不是中国的东方思维,其实质是毁灭中国人对前沿科技探索的前途。
  
  这些人对钱学森先生的诬蔑和诋毁,就是因为钱老有感于西方对超心理学、智能医学(在中国曾被称为第四医学)的研究早已经悄悄开始并已经富有成果,而中国人仍然躺在陈旧的世界观里浑浑噩噩而秉承完全科学的态度展开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并和今天仍然统治着中国人思维的陈旧世界观产生碰撞的结果。
  钱老是真正的科学家,科学的态度是不代偏见的去研究自然,就象牛顿之研究神学!
  但钱老又是可悲的,可悲的是他以火箭之父的科学地位居然无法抵挡这些三角猫学者的攻击!
  
  有一位山东大学的教授,很久以前听说他从传统科学中总结出“生物全息论”,后来他死了,死了就死了吧,但是那些新主观唯心主义分子并不放过,说:“当心有人借张颖清之死为伪科学喊冤”,大有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臭脚之势。
  好,我们不再去关注张教授的死活,不如让砍柴的来向各位介绍一下祖国医学在全息方面的认识,中医从来讲究望闻切诊,从某一个局部的变化来判断整体的状况。这是全息论的最早印证。穴位输穴说更是这种理论的成功运用。现代遗传学告诉我们仅仅是那几对有限的减基对决定了生物个体的全部信息,我们因此有了确定人类基因图谱的伟大工程,在将来的世界上,人们将可以根据基因所告诉我们的信息而查知人体一生的病痛和状况,这就是东方思维和现代科学研究结果的吻合之处!
    
  全息论还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行规律中,我想会有专家专门来论述这些客观的事实,而我只希望通过简单的陈述稍解诸位之疑惑。
  
  司马南、何作休诋毁的“不科学”的东方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有时候人如果耳鸣恐怕就涉及到肾;眼发黄恐怕病在肝;舌尖发红恐怕就有心疾了,而西医从来就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如果说还有些牵涉认知的话最多到解剖学可以企及的血管和神经,而中医理论还有经络和穴位的更深刻的认识(美国FDA已经批准针灸在美国的正常应用)这种人体的用阴阳五行相互关联的认识和划分还被中国人用在天下九州的地理分野上。可以说所谓东方思维指导着中国人走过曾经辉煌的五千多年,而今天这些理论却因为历史的原因被主流的西方思维所掩没,一些肤浅的所谓学者就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腐朽的毫无价值的东西,这是可悲的。
  
  九、司马南、何作休其实已经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沼
    东方思维其实和西方思维在一个系统的一定范围内实际上更象现代科学思潮中的两个流派,比如经济学中的货币经济学流派和预期经济学流派,都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论的东西来阐述了同样的东西,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出来的能量不同而已。任何厚此薄彼的说法都是没有道理的。
  司马南,何作休这对蹩脚搭档曲解东方思维和现代科技的关系是有其深刻的认识原因的,这就是他们认为他们所坚信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一切宇宙现象的唯一准绳。
  
  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因为走极端,早已经背离唯物主义而去,深深的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沼;同时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唯心主义一样已经逐渐显现出深刻的局限性而必将为新的认识理论所覆盖。
  在知识爆炸、开始讨论进化论、牛顿力学、相对论……是否符合绝对真理的今天,何先生这样的所谓科学大师们还在辛苦的为“物质”和“意识”的座次问题争名分,这是中国科学界或哲学界的悲哀,是中国人民的悲哀。
 作者:江南樵夫 回复日期:2006-7-1 9:43:54 
    附录:点评《何祚庥、司马南和刘华杰作客新浪聊天实录》
    
     大家好!
      司马南:各位网友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今天的特邀主持人司马南,今天请来两位嘉宾,一位是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一位是北京大学的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刘华杰先生,何先生和刘先生二位叫师徒,何先生在北京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刘先生博士在那儿读的,师徒二人,本人做主持人,没有把他们分为高一些低一些,贵一些贱一些的。
      (江南樵夫点评:司马南一贯的云山雾照的本质一开题就暴露出来啦。何祚庥是缺乏正规训练的中宣部出身的所谓物理学家,而刘华杰博士是人民大学毕业的博士生,这两位从知识基础到认知观点都背道而驰,司马南却信口开河地宣称他们是师徒,其实就认识水准和知识水准而论,司马南本人和何祚庥堪称师徒才贴切。)
      今天请我来当主持人,原因有二,一我与二位比较熟悉,亦师亦友。二是因为我本人现在在文化圈里面是扮演着职业主持人的角色,所以我今天坐在中间的位置,没有明确的立场,我是决心在今天当好主持人。
      (江南樵夫点评:一个没有受过任何哲学训练的人却和两位学者“亦师亦友”。司马南的大言不惭正是他无法自觉的心理缺陷。)
        我们今天讨论或者说辩论的题目是关于东方思维能否拯救现代科学。这件事情的缘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和新华社记者两个人合著了一本书《叫做东方科技的文化复兴》这本书当中,作者试图来破解李约瑟难题,这本书强调的观点是以整体论为指导的东方科学思想,将成为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灵魂,东方科技的文明将弥补西方文明的不足。这本书出来以后,大家都认为这本书实际上解决了李约瑟难题。
        《环球杂志》出版了一篇文章,一篇中心文章,大标题,黄字,放在中间的位置,叫做《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中国科技》。这篇长文的作者卞卓丹和陈萍丽,把东方思维和科技所引发的思考和盘脱出,让我们看到了两位作者的观点,也看到了数学家的观点,也看到了何祚庥的观点。今天开场先请何院士先扼要亮明自己的观点,我和华杰都知道了,但是部分的网友都不太清楚,请何院士讲一下自己的观点,华杰作准备。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
        何祚庥: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观点,真正讨论的观点是李约瑟难题,它的核心问题是说中国过去科学有很高的水准,而近代为什么落后了,这个问题是这样产生的。那么有很多人讨论这个问题。
      因为我是在这个自然辩证法这个圈子里面的,在这个圈子里面有许多许多文章,不过我在《环球杂志》做了谈话,某种意义上讲反对我们圈子里很多人的观点。
      (江南樵夫点评:如果真的用还原法来认知物理世界,就回从物理学的方法论中找到驳斥对方的依据,可惜何先生一开始就剑走偏锋,要谈自然辩证法,这也正是何先生真实的学术专长,他来自胡桥木的中宣部,本来就应该是应用社会科学的范畴)
      就是说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高度发达,现在为什么会落后,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也就是说科学的发生、发展是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准不可分割,如果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达社会就发达,最重要的是经济或者是社会。
      (江南樵夫点评:各位记住这番话,何先生在肯定整体论在社会学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这和他以既司马南后面对阴阳无行整体认知世界的诋毁正好形成矛盾。)
        那么中国的近代社会不能算是很发达,只能算是落后,这个不用说了,我们自己称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古代怎么样呢?那么中国古代应该说是比较发达。我引了一个材料,是胡安刚教授给我的,这个给了美国、中国、印度占世界GDP的比重,还有三个国家所给出的科学文明,这个比重是是非常惊人的,在三个国家来讲的话,美国一直到了18世纪、19世纪、18世纪刚开始,或者是19世纪才开始登上了世界舞台,20世纪使它大放光芒,是这样的情况。
        但是在古代是印度和中国占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加起来它的GDP之和超过了世界GDP60%多,个别年代甚至可以达到70%。那么在长时候以内,印度占了30%多一点,在中国的话,长时期内占世界GDP20%多一点。某个时期,中国达到32.9%,可以达到这么高,高峰时期是1820年,是这样的情况。
      结果到了1820年以后,中国就大幅度下降,下降到最顶点的话,就是1950年,195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10.5%,人口是很多很多,但是占的份额很少。这件事情可以解决李约瑟难题,一贯我赞成从社会、政治、经济来解释科学水准,我觉得刚刚讲这些数字很有力量,很能说明问题。
      (江南樵夫点评:这些数字是一种考古式推算,姑且不说这种故弄玄虚式的统计分析和由此而来的所谓结论,单从何先生所谓的“一贯我赞成从社会、政治、经济来解释科学水准”的方法论来说就没有新意,整体论说明科学只是人类社会诸多参数中的一个,它和不同水平的其他参数共同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个点,换句话说就是社会发展的线性曲线上的每一个水平的科学技术水准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社会发展坐标,这一点都不值得专门阐述)
      我一贯赞成思想现象,或者应该从社会、政治、经济找它的解答,因为何祚庥相信唯物论,思想也有原因,那是第二位的,次要的,基本的回答是这样的。
      (江南樵夫点评:思想现象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找解答?胡说,如果思想面对的对象是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当然必须从上述各方面找解答,如果思维的对象不是呢?何先生难道可以从还原了的物理学领域里找到语言学或者数学的结论吗?随着人类认识的飞速发展唯物论已经迅速体现出其深刻的局限性,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还在认识领域中为物质和意识排第一第二的座次,可见何先生的知识陈旧到何种程度)
      看到朱清时院士跟姜岩先生写的那本书以后,我认为他们是错误,错误是他们从思想当中找到问题的解答,那么这个解答对不对呢?我认为不对。思想原因即使是有,但是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原因它的解答对不对,虽然是第二位的原因,那么这个第二位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原因之一,但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不幸看了他们的思想以后,在思想上的原因我认为这个回答也不对,这就是大致的分歧在这个地方。
      (江南樵夫点评:没看过朱先生的书,但从何先生的叙述中大约知道朱先生们是试图从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由此产生的方法论方面的得失来反思中国古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进与落后的原因。但何先生反对的原因却只有一个,就是不应该总结“意识”的东西,而必须从社会开始,也既充分体现其物质决定意识的陈旧原则)
        司马南:何先生开宗明义,讲明了自己的观点,刘先生你对何先生讲的两个观点有什么重要的分歧性的意见?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华杰
      刘华杰:我先纠正你的开场白的说法,我跟何老师原来在北京大学科学研究中心,现在更是一个单位了,但是我的博士是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的,我的恩师是陈老师,这是一个小问题了。朱先生写的书我也看过,我的观点是非常同情这本书中的观点,至于说是不是特别拥护、赞成,为了准确起见我是非常同情。我想我的用词尽可能让它准确一些,我们在这儿讨论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的讨论不可能是大的辩论会式的讨论,那是安排一个角色,不管你本人是真信还是不信就为它辩护,我今天说这个话是真相信才为它辩护。
      (江南樵夫点评:不受世俗陋习的约束,直接点明和何先生的非师徒关系,不论刘先生以后的观点如何,他已经具备一个学者的品格)
      司马南: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事实上你并不同意朱先生和姜岩的观点,只是同情他们的处境?
      (江南樵夫点评:这种问话是很没水准的,司马南的所谓中立是虚伪的,在以后大家更可看见他脱离主持人的身份和何先生狼狈为奸的露骨表现)
        刘华杰:也不能这么讲,我觉得他们说的相当程度是正确的,但是论证不充分,比如说他们对李约瑟问题的讲解停留在很久以前的说法。
      
      著名反伪斗士、科普专家司马南
        司马南:我想插句话,作为主持人我想跟一些对李约瑟难题不是很清楚的朋友做一点科普,我是从书上抄来的话,准确的表述什么是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大概有两问,一为什么在公元二世纪到公元16世纪当中,在将自然知识实际应用方面,中国较西方较为有效。
      此外还有一问,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的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这是我们中国为什么更感兴趣的这一部分,而伽利略时期的辉煌为什么这么短暂。
      (江南樵夫点评: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世界通史》中是这样来描述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他打破过去世界历史事实上就是欧洲历史的狭隘认识传统,第一次从整个世界(整体论)的角度来观察历史,并从中发现很多还原以后各具体对象的发展规律,这是现代认识论的高度发展的结果,而我们的司马南之流却还趟在过去的狭隘中曲解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历史的阐述)
      刘华杰:我觉得他提出的问题和从事的中国的科学史的研究,他背后有一个假设,是机遇现代的假设,认为社会上存在一个普世的科学,全人类共有的科学,这个科学在现代和历史上相比达到最高的成就,历史上所有的努力和进步都以现在个框架相参照,如果有一个距离函数,跟它相比较差多远,以这个评价历史上的努力有多大的价值。跟它衡量起来,我们现在有一个看法,认为17世纪以来的西方近代科学与现在的教科书上讲的科学是最相近的,最好的。中国的古代的,落后的、迷信的跟这个相比差的很远。但是李约瑟改变了这个概念,认为中国的确实有很重要的科技贡献,在优先权方面为中国古人争回了一定的面子,中国的古人确实在很多的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江南樵夫点评:这种贡献其实存在于世界所有民族的历史中,所谓科技的定义本身就是无法精确的,这个问题我将在驳何先生的谬论时做深入的阐述,这里要说的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无论从方法还是世界观方面都无一例外的组成人类整个认知的各个方面,有些在过去的科学中已经体现出其作用,有些在今天的科技水平上体现出来,有些至今无法体现,但未来也许可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所以不要割裂的来谈论六世纪到十六世纪的中国科技和所谓的加里略现象,这是违反整体论的原则的)
      但是这个假设是很有问题的,现在的科学编史已经突破了当年李约瑟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假设,特别是李约瑟的后继人,比如说席文,说中国的科学并不止是现在这一条路,那是因为我们的科学被打断了,我们中华民族非常优秀的文化包括我们的科技文化被中断了。
      (江南樵夫点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其实并没有中断,而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它们变成了西方科技崛起的基础,比方航海、印刷、火药、出版等,在中国停顿了,不意味着人类科技的停止,而是仍然作为现代科技的基础影响着整个人类科技的发展。这种认识上的眼光问题正是司马先生和何先生所缺乏的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具备的专业素质)
      
      何祚庥司马南刘华杰聊东方思维与中国科技
      司马南:我得打断您一下,所以本主持人在听了何先生的简短陈述之后,做简单的回答,但是现在华杰就李约瑟这个问题深入的讨论下去,就无法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了。现在变换一种方法,同意就同意,反对就反对,集中在一个点上。
      (江南樵夫点评:何先生已经白马非马,逻辑上出现缺陷,当然无法和刘先生谈到一起,但是奇怪的是司马先生居然以这种方式为何先生解困,这哪里还谈什么学术精神?)
      先说第一层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对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能否起过重大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何先生您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看过您的文章,请华杰来回答这个问题。
      (江南樵夫点评:这个问题是对整体论的公然无知。“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这种提法首先承认了中国古代是有科学思想的,而这种思想已经被过去的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所检验,也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文明的科技进程,司马南潜在的用意是否认这种思想对现代中国科技的影响,但他哪里知道,即便中国传统的科学思想已经无法和现代科技直接接轨,但它们却催生了航天、航海、微积分、量子理论,那么从整体论的角度找会这个断层,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对现代中国科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刘华杰:我和这个观点不一样,我的直接回答是有重大的作用,但这个重大的作用未必是正面的作用。你可能以为我是故意玩一个修辞学的,不是这个意思。这个重大的作用,包括阻碍作用也发展积极方面,两个都有。我们中国人接受西方的近现代学之所以如此困难,我们的文化背景跟西方的近代科学的文化背景非常的不同。所以现在我们的科学发展就非常困难,当然有重大作用了,但是正大的作用完全是负面的也未必,这要看将来的科学往哪个方向走。
      (江南樵夫点评:不错,这种认识是客观的,牛顿力学曾经是经典的科学理论。可是在新的宇宙环境中就是过失的,也就是说从还原论的角度在我们这个现实环境中牛顿力学理论仍然是经典的,但从整体论来看就有其局限性,这中间没有对或不对,只是适用背景的不同,因此中国古代对科技的认识理论在当时应该是和科技发展相一致的,也就是说那些认识理论是可以得出一些当时人类迫切想要得到的科学结论的。而这些结论有利于人类征服自然的实践,但就象今天所有的科学结论一样都不是精确的,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一旦改变了环境这些理论就对新的科学产生不一样的作用,也许是促进也许是阻碍)
      司马南:说第二个问题,阴阳五行在中国科学传统思想当中谈的上是精华吗?如果精华扯不上的话,有什么借鉴意义吗?对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何先生您来说一下。
      (江南樵夫点评:一个“扯”字体现司马南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蔑视和无知,并在这里失去一个主持人的公允,这次辩论从此变成对刘先生所代表理论的批判)
      
      
      
      何祚庥:我的回答是直截了当的,阴阳五行根本不是科学的思想,首先用了科学两个字我表示质疑,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对中国近代的科学发展有没有重大的作用,我对科学两个词有质疑,华杰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我也不反对。
      
      (江南樵夫点评:阴阳关五行不是科学的思想?那么德莫克里特为什么就可以被奉为唯物主义哲学和物理学的先驱呢?他不是也将世界的组成精确到粒子吗?古代世界范围内的很多民族不是也将世界科学的划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吗?现代科学难道不是从这种初步的认识逐步精确起来的吗?如果一定要用经验主义的方法来看阴阳无行认识观,那么哲学中的矛盾和自然科学中的正负双方的属性不正是这种理论所规定并应用在社会和科学的方方面面吗?何先生不独缺乏专业素质,更缺乏良知)
      司马南:华杰等于没回答。
      (江南樵夫点评:不是不回答,应该是不屑一顾)
      何祚庥:他是质疑的,但不见得有什么重大的作用。根本上我认为阴阳五行并不是科学思想,既然不是科学思想,但是对近代的科技毫无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江南樵夫点评:一个自称自然辩证法专家的人,公然否定矛盾规律的存在和意义,不知何先生被砍柴的点醒以后,其情何以堪?)
      刘华杰:但是我认为阴阳五行是标准的科学,是那个时代标准的科学,我们应当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待那个时候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时中国人的自然知识,更准确地说法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的自然科学,那时候的自然和哲学是一回事。科学无非是技术之上的解释系统,恰好是那个时候的担任这个解释的,当然是很好的科学。但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是一个束缚,是错误的,但并不是在那个时代。
      (江南樵夫点评:基本上刘先生是秉承整体论的科学方法来看这个问题的,有和其他二位先生包括主持人在内很不一般的科学素质。)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
      何祚庥:什么叫做科学这个观点就不一样了。如果它是一种思想,我同意,说是某种哲学,我也同意,但是不等于是科学。因为科学必须是实践检验的结果,离开了实践检验,这个科学的概念就没有意义。比如说凡是不能检验的,不能证伪的是伪科学,阴阳五行很检验无法正伪,如果问它是否科学,我一定加一个字,叫伪科学。
      (江南樵夫点评:谬论!什么如果不如果?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科学的定义应该是很精确的,科学包括理论和技术应用两个含义,科学工作包括科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科学实践的结论有些是可以被检验的,而有些是无法重复的,但试问自称唯物主义的何先生,如果你目前还无法证实聊天室外是否有一只狗在闲逛就断然否认的确有这么只狗在外面闲逛的事实吗?所以,所谓“科学必须是实践检验的结果,离开了实践检验,这个科学的概念就没有意义。”的说法本质上其实是唯心的。有些存在是亘古的,而检验它的能力却是渐进的。)
      司马南:我现在偏离一下主持人的立场,我倒是同意有一位哲人说的话,阴阳五行思想早已有知,后来经邹言先生把它系统化了,阴阳五行思想是天才的胡扯,但是这个天才的胡扯统治了我们很多年,因此这个天才的胡扯对我们现代科学的思想应该是负面的,不是正面的,但是我们特别理解那个年代的古人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在这个上面我倒是同意华杰的一个说法。
      (江南樵夫点评:这个无知的哲人是谁?一个用逻辑思考工具思考都不会的人可称为哲人?象司马南这种并不具备哲学素养的江湖骗子来仲裁世界观问题,这是新浪对整个网友集体的侮辱)
      
      刘华杰:你说是天才的胡扯,这你对我们的祖宗不敬,对传统不敬,中国人世世代代繁衍,并不是靠近现代的西方科学中华民族才延续至今,中国人有自己的科学,自己的天学、算学、医学、农学、地质学等等,这些东西是非常优秀的,否则中华民族也不会有今天之强盛。
      (江南樵夫点评:有道理不过三言两语,没道理胡搅蛮缠,我为刘先生感到不值,和司马、何二位今天的辩论将是这位刘先生一生的耻辱)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华杰
        何祚庥:这有一个原则的区别,是不是科学,我跟华杰在什么是科学的概念上有原则的分歧。
      网友:鉴于国人的科学素质,在辩论前,有必要将科学的定义和技术的定义清楚。
      (江南樵夫点评:这位网友非常客气,其实应该直接告诉何先生,他根本就不知科学的真正定义)
      司马南:这位网友显然先见之明,即使对两位学者来说,先前定义不清楚,什么是科学定义不清楚,以至于我们现在无法再进行这个话题。
      (江南樵夫点评:滑稽,概念都没有弄清楚,不知今天这几位所谓学者在让我们了解什么?)
        有人说东方的思维是整体论的思维,把整体论说的好得不得了。姜岩和朱先生的这本书里面,也认为整体论的思想将成为第二次思想革命的前提。整体论有没有这个?其次整体论是东方的指导思想吗?
      刘华杰:我想大概是。
      (江南樵夫点评:底气足一点嘛,不是大概,根本就是)
        司马南:何先生您认为呢?
      何祚庥:我也觉得大概是,我认为用整体论这个概念美化了它,这种整体,表面上是整体论,其实是笼统论,就是大而化之,大而笼统,加一个漂亮的名字叫做整体论,这个又是语言上的区分了。但是我要说,倒是西方科学里面有真正的整体论,科学的整体论,不是笼统论。
      (江南樵夫点评:不学无术,不知所云,如此肤浅的认识来谈论中国古代文明,那是一种亵渎)
      举一个例子,没有例子是不行的。比如说现在大家讲的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把整个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当中,在一些很合理的对宇宙的一些观察、数据总结的情况下面,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做出预言得到现在很多科学说的结论,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整体论,整体大到整个宇宙,而且这个整体可以用数据来处理,可以计算出很多客观的结果,这些结果又有现代的观察的实验做出预言,证明它是正确的。当然还有一点缺点的,还会继续发展下去。所以这才是真正的整体论,但是像中国古代的所谓的整体论,我认为是笼统论,而不是一种整体论,毫无结果,看不到效果。
      (江南樵夫点评:没想到一个科学院物理学院士如此混乱的来理解整体论,下面刘先生对这个问题的反驳可看成是给何先生的补课)
      司马南:何先生说现在的整体论和传统的整体观是有区别的,华杰您赞同吗?
      (江南樵夫点评:废话,传统的整体观经过科学的升华和总结以后得出整体论,这是常识)
      
      何祚庥司马南刘华杰聊东方思维与中国科技
      刘华杰:应该是有区别的,但是何老师举的例子我不同意,说宇宙大爆炸是整体论,我不认为,而是还原论的一个延续。李约瑟说过这样的话,西方经过了近代科学漫长的努力,在20世纪又回到了东方的有机整体论,这也可能是一个巧合,也可能代表了东方的思维方式也有它的先进之处,只是没有开发出更能够操纵世界的使用的技术,推延的体系。这个方面我跟何老师有很多是一样的,这个评论跟是不是要敬畏自然是不一样的,那个论题我们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很多想法是差不多的。
      (江南樵夫点评:在人类是否要敬畏自然的讨论中,何先生的缺乏科学素养的辩论已经是闻名中外啦)
      司马南:但是我在听你们两位说话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几乎在每一个问题上,华杰都表现出他跟何先生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只有这句抽象的话才表明了。有分歧就分歧,告诉我们分歧在哪儿?各自支持的论证在哪儿?没有分歧的时候不要刻意表现出分歧,我们的辩论既要有分歧,也要取得共同的认识。
      (江南樵夫点评:的确不知所云)
      何祚庥:我说几个分歧,比如说他认为宇宙大爆炸是还原论我就不同意,还原什么呢?什么是还原论?把高级运动还原为低级运动,这是还原论,宇宙大爆炸是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怎么用还原来概括,他倒是不反对宇宙大爆炸,我跟他的分歧有可能是名词概念的分歧,这是语言的差别。
      (江南樵夫点评:无知的理解,所谓整体论是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关注其每个具体的方面和局部互相作用对整个事物发展的影响,而还原论是把整体的事物肢解成一个个局部,具体研究这些局部的属性,这就比方从数学、语文、逻辑、统计、物理、化学、等不同的局部来肢解整个人类的认知领域,并从中得出结论。但很多事物是还原论所无法做到的,比如量子状态的光子即是粒子又是波,而粒子在微观世界中泥是永远无法预期其未来的坐标的。)
      司马南:我到现在没有听出来你们两位在实质上有什么分歧,我听到是语意上对一个概念不同解释角度上的差别。
      (江南樵夫点评:实质上的分歧大了,奇怪这位居然只听到同一概念的不同语意?在中国世界观探讨领域的前列居然是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小丑,这是中国文明的悲哀)
      何祚庥:我俩跟他明确一个分歧,比如说一个尖锐的分歧,他认为东方思维的整体论对当代科学很有重要作用。我理解的对不对?我认为毫无重要作用,所谓东方思维的整体论,我换了一个名词叫做笼统论,这个笼统论,可能名词他不同意,但是他嘴里说的整体论跟我嘴里说的笼统论,我相信是同一东西。
      (江南樵夫点评:不是你嘴里的和他嘴里的一样,绝对不一样,你嘴里的是糟粕,他嘴里的是精华)
      司马南:华杰我认为你现在用简短的话对应何先生说出来,东方思维对现代中国的科技有过什么重要作用?一、二、三这时候是最强有力的,请讲?
      (江南樵夫点评:东方思维奠定了西方科技的基础,这不需要查阅资料,从造纸、火药、航海、医学、天文学、九章算数、圆周率……就可以知道,对现代中国科学当然有基础般重要的意义,唯一不同的是东方思维奠定了现代中国科技西方基础理论的基础,而不是直接成为现代中国科技的基础)
      刘华杰:我讲李约瑟写过一本书,地丁实验,中国的科学对哪几个方面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可能的贡献,第一个可能是对伽利略式的西方科学产生过影响,是可能,如果真产生是有重要的价值,第二个对近代的伽利略没有影响,对后来的近现代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有影响,这是第二方面可能的价值。
      (江南樵夫点评:这就是从整体来看待科学发展要素的意义所在,东方思维正是如此影响过西方文明从而和世界其他思想一起构成了现代科技的基础)
      第三方面的可能价值是它对未来的科学,跟那几个合不到一起,可能是平衡发展的,对未来的科学东方的遗产可能有价值。我认为第一方面的价值基本上没有,第二、第三方面可能有,第三方面是未来的。
      (江南樵夫点评:人类社会也只在探索发展中,是东方思维错了还是现代科技思维已经走向穷途末路,这是个未定的优待检验的问题,由还原论象整体论的回归作为一种方法论的东西已经在被越来越多的科学界人士所接受,这是事实)
        司马南:第三方面是可能有,那就集中在第二方面了。
        刘华杰:现在的西方科学面对很多问题。
      
      何祚庥司马南刘华杰聊东方思维与中国科技
        司马南:问题先不说,你认为东方思维对中国科技有重要的作用,你没讲,你说里约瑟讲了三个方面可能贡献,三个方面对伽利略可能有影响了,你说没有,第三方面对近代科学有影响,未来可能有,我也同意,但是第二条可能成为重点了。中国的思维或者是东方的思维对于近现代的西方的科学有什么贡献?能说具体点呢?
        刘华杰:李约瑟几大本著作写的都是这个东西。
      何祚庥:没有,我可以讲我跟李约瑟有一次当面的谈话。
      (江南樵夫点评:如果有,那么这将使中国的科学界蒙羞)
        司马南:这很有意思,何先生讲讲。
      何祚庥:就这个问题,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这个不打引号的科学思想,不能说中国古代一点科学思想没有,整体论我认为不是科学。
      (江南樵夫点评:天啦,整体论不是科学?)
      但是中国古代的某些科学思想有没有影响到近代中国科学,我很关注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关于中国古代缘起学说,古代缘起学说,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收集点资料,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唯物论,唯物论的发明权不是我,是前辈发明的。但是我的确觉得中国的古代缘起学说跟近代的场论有某些相象之处,就问有没有影响到。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发现有一个可能性,可能性就是说中国古代的缘起学说,通过莱柯尼茨,数学家,也是微积分的发明家,影响到了场次的影响,为了这件事我也跟李约瑟谈过,他很感兴趣,给了我一点参考资料,可惜我从参考资料上没有找到什么东西。
      (江南樵夫点评:砍柴的来教你,缘起说不是中国固有的东西,他来自于印度的佛教,是讲因果报应的,严格的讲起来,这才是宗教精神的东西,而不时科学的范畴,看来何先生这位所谓的反伪斗士,因为无知而不自觉的开始归依他所深恶痛绝的唯心主义啦,这不失为一大笑谈,同时也说明他所严格区分并抨击的很多人类精神的东西是如此的富有魅力和智慧!)
        倒是后来看到莱柯尼茨说的书,里面隐约谈到了,有一点参考价值,我也很高兴。
        司马南:仅仅是参考价值吗?
      何祚庥:据我的考证是一点。
      (江南樵夫点评:你的考证?哈哈哈,质疑这位院士的科学研究能力)
      刘华杰:我不同意,场论西方也有体系。
      (江南樵夫点评:不是有,而是这套理论根本就是现代西方的产物,何先生的引用不过是故作高深)
        何祚庥:所以我说是参考价值。
      司马南:还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东方思维对现代科学有什么影响?。
      
      
      刘华杰:我举一个例子,农学、中医。
      (江南樵夫点评:不不,还有天文学,九章算数、管理学、银行学……更有山东大学著名的全息理论)
      何祚庥: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不是中国的科技成果,是讲东方科技思维,阴阳五行或者是缘起,不要把两个概念都模糊了,我先给你挑出毛病来。
      (江南樵夫点评:波尔理论的灵感来自于集中体现东方五行阴阳学说的太极图;来不离姿的微积分也来自对东方哲学的思考,即便是现代计算机不也是得益于东方二进制的应用吗?刘先生说的正是理论而不是成果,农学、中医对现代农业和医学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单说医学,中西医结合救治的风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诺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就医学理论来讲,中国的经络学说和针灸已经被美国FDA所论证,并允许这种技术在美国公开应用,那么这种最典型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医学的指导和引用,难道何先生可以熟视无睹而信口开河的加以否认吗?)
      司马南:何先生这个问题抓的敏锐。
      (江南樵夫点评:敏锐个P呀!两个无知愚蠢的学界败类)
      
        刘华杰:吴文俊老师也讲过,对于研究现代的科学技术是无法区分,硬要区分也能区分,自然、科学、技术都交织在一起,科学和技术是20世纪以后,科学和技术是分开了,到了现在,科学和技术又分不大清了,比如说现在的生物技术,我觉得这个也不要分的太清。
      (江南樵夫点评:看来刘先生已经被这二位吓得乱了方寸,对无知的人分辨谬误等于屈从愚昧)
      何祚庥:我赞成论点不要含糊,应该说的清楚,我对吴文俊老师的观点我带来了一个权威版本。吴文俊院士在2005年6月3号在座谈会的一个发言,他认同的,他自己写的,并不是朱清时跟姜岩转述的,也不是《环球杂志》采访的,因为采访有歪曲之处。他自己说的,他的意思说,中国古代数学有它的特色,这个特色的话所形成的中国数学发展的特有模式,有一个表,实际问题然后抽象到概念方法,概念方法上升到一般原理,一般原理又回到实际问题,他认为这是社会数学发展的特有模式。
      (江南樵夫点评:不错呀,这是科学的方法)
      司马南:这个模式是毛主席说的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模式。
      (江南樵夫点评:哈哈哈,你对哲学的理解仅至于毛主席语录)
      何祚庥:对,这是一个模式,但是我对吴老师有一个反对意见,不是中国特有的,西方也有,西方这种模式是大大的,多多的,吴老师的话对于中方思维,这个概括不是这么具体的,不是整体论,也不是缘起学说,概括的是中国发展的一种模式,他认为是中国特有,这个话不准确。
      (江南樵夫点评:不要再提缘起学说,这是对佛教智慧的侮辱)
        另外我再讲一个例子,我认为这件事是吴老师的中心思想,因为他的文字写的,我还带来一个材料《科学时报》写的,意思是说《环球杂志》曲解了这个模式,吴文俊先说反对阴阳五行,我不想争议这个“行”字念什么。
      但是这篇文章就说,吴文俊是明确支持东方思维方法,意思是说《环球杂志》曲解了他,理由是有这个认识,吴文俊的确认为东方思维是特有的思维模式,这跟阴阳五行是不搭界的。
      (江南樵夫点评:这些不学无术而又好哗众取宠的小丑一般都习惯断章取义大师的教导。阴阳五行作为东方思维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他有孤立理解应用的局限性,而一旦放如东方思维的整体就可以发现其无穷的指导意义,这就是吴大师的本意)
      司马南:我接纳一下,您讲的比较长,华杰说的话比较少。刚才我们是在谈东方思维对于近现代西方科学的作用这个问题的时候,华杰又举出了吴文俊老师的例子,这引起了您的引经据典的反驳,华杰你就这个东方思维对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影响再说一说?
      (江南樵夫点评:到此为止,刘先生已经接近屈服,司马南的目的达到了)
      刘华杰:吴文俊老师在《环球杂志》的说法跟他以前的观点不大一致,也可能是他面对压力以后,往回拉的一些话,这是我的一些猜测。按照他一贯的说法,他应当是说,阴阳五行也是一种好东西才算正常。为什么要严格划清界限呢?
      (江南樵夫点评:聪明,这正是被歪曲的实质)
      何祚庥:能不能给出一点根据,吴老师明确赞扬阴阳五行的话,这些话出处在哪儿?
      (江南樵夫点评:多么无聊的辩论,无聊到去为某某人是否真的说过某某话取证,何院士可以休矣,我指的是无知)
      刘华杰:那没有。
      (江南樵夫点评:哈哈哈,如此严肃的所谓科学辩论,就因为被对手如此将军而束手就擒,刘先生也可以休矣,我指的是执着)
      何祚庥:如果没有的话,我只好认为你曲解了吴文俊。
      (江南樵夫点评:已经不是科学辩论,而是政客狡辩)
      
      何祚庥司马南刘华杰聊东方思维与中国科技
      司马南:华杰咱不要猜测,不去推论,华杰就讲证据,东方思维对近现代西方科学到底有什么推动作用,举个例子,刚才你举了里约瑟引起了何老师的反驳,你再举一下。
      (江南樵夫点评:依司马南的知识水平,估计再也问不出什么高深的话题啦)
        刘华杰:我倒不认为西方科学对人类的幸福,对中国完全是灵丹妙药。
      司马南:这个跑题了,关于西方科学怎么样不讲,我们就想东方思维对近现代西方的科技有什么推动作用。
      (江南樵夫点评:无知,反证法怎么会是跑题?)
        刘华杰:我们辩论的主题对于中国以及未来的世界我们东方思维有什么价值,科学观是我们首要的位置,是不能要理清楚,这是目前分歧最大的看法。
      司马南:我们先不谈看法,先实际是解决我们看法最根本的方法。
      (江南樵夫点评:这个混混快要赤脯上阵啦)
      刘华杰:事实是渗透于理论的。
      (江南樵夫点评:刘开始疲于奔命,可悲的中国知识分子)
      司马南:现在不讲理论,不讲感觉和新方法,先举证一下东方思维对近现代的科学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你觉得这个话题可以绕过去,就可以换题。
      (江南樵夫点评:卑鄙)
        刘华杰:绕过去,你说的话我不做辩护。
      何祚庥:像这样的评论性的问题,不是引证某某人说的话就能说明问题,再大的权威他的话不合理也是错误的。
      (江南樵夫点评:等于自大耳光)
      司马南:我们用事实来说话。华杰就这个不作说话,我们就跳过去。
      (江南樵夫点评:刘先生已经就此作出说明,公然说谎,司马南原形毕露)
        刘华杰:您认为什么是事实?
      何祚庥:比方说宇宙论我认为是整体论。
      (江南樵夫点评:这是不是事实只不过是对一种理论体系的分类评价,和主题风马牛不相及)
   中科院3院士激辩 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中国科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0日 00:44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新浪网联合大辩论:  中科院院士吴文俊、朱清时、何祚庥激辩: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中国科技  3月28日,中国5大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奖”终于实现“零”的突破;而奖金额500万元的“国家最高科技奖”首次出现空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再次空缺。  纵观历届中国国家科技大奖,空缺不断,惊喜不多,而7年才出现一次“国家技术发明奖”得主的现象更告诉国人,中国目前的技术发明能力与西方国家、日本甚至韩国相比,还显得很孱弱,在将技术发明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上更有着不止一个档次的差距。  有感于中国技术文明今天的沉默,有人这样描述中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尴尬:今天,我们坐在房间里,除了陶瓷制品是中国发明的,其他日常用品几乎都是舶来品。近来,世界上一些“科学怪才”从全新视角研究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给国人带来短暂的骄傲后,便是难以释怀的惋惜。——技术发明,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真就那么难吗?  中国科技文明的“失落”,让人们再次想起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和新华社科技记者姜岩合著的《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是一本试图解答“李约瑟难题”的著作,书中指出以“整体论”为指导的东方科学思想将成为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灵魂,东方科学和文明将能够弥补西方科学与文明的不足。此书被部分科学家认为是从实质上解答了“李约瑟难题”,但也被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是缺乏足够根据。  《环球》杂志记者与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和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重温”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过首发仪式的《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并围绕“东方思维是否能拯救现代科技”这一主题,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作为辩论的主干文章,新浪网特刊载《环球》杂志2005年第8期文章《东方思维拯救现代科技的悖论》中专家发表的观点,并附全文。希望广大科技爱好者和网友就此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主干论题:  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中国乃至世界现代科技?(东方科学思想能成为世界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灵魂吗?东方科学和文明将能够弥补西方科学与文明的不足吗?)  专家观点:  正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新华社科技记者姜岩:  朱、姜二人合著的《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是一本试图解答“李约瑟难题”的著作,书中指出以“整体论”为指导的东方科学思想将成为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灵魂,东方科学和文明将能够弥补西方科学与文明的不足。  东方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论”,西方科学的指导思想是“还原论”。西方科技如今遇到发展瓶颈,需要东方科学和文明的帮助。  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吴文俊:  在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对现代科学产生的作用方面,吴文俊认为,“从我本人的实践经验来说,我这些年来在数学上的研究成绩是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而来的。我十分推崇中国古代数学,中国古代数学的思维方法、抽象思维能力,都要高于同时代的外国。”  “中国古代在医学、农学、数学、天文四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我相信其中也有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体会,来汲取它的精华,这还有待农学家、医学家和天文学家们的发掘。”  反方:  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对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没有什么大影响。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如“五行论”等与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是不着边际。真实的情况是,中国近代科学是从西方传入的,中国现代科技发展是在西方科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东方思维不是“整体论”,而是“笼统论”。“虽然中国古代既有唯心论也有唯物论,但中国的唯物论太笼统”。何祚庥认为,甚至连中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著作《论衡》也充满着谬误。  三、《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认为“气一元论”是中国传统科学的思想核心,而何祚庥则认为,这恰恰说明古代中国没有科学思想。  “我研究过元气学说,写了两本相关学术专著。试问在'气一元论’的指导下有什么科学成就没有?如果没有任何事例,说它是传统科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工艺制造水平只有电脑才能复制的著名的周代曾侯已编钟,何提出新的思路,他认为,“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是当时拥有特别好的工艺,那么有可能这组(曾侯乙)编钟是挑选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的音阶都在制造时就做得这么准”。  四、当然也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事例中找出一些东方哲学科学思想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但那是次要的。如果说东方的思维模式等可以决定科技水平,那中国科技为什么会衰落?况且,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虽有不同,但智力智能大体上是相同的。  五、“华裔科学家在世界上取得的成就,与他们的中国人身份和思想没有关系,他们学的都是西方科学。杨振宁在中国学的是西方的东西,出国后学的更是西方的东西。什么中庸之道、为人宽厚,跟科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何祚庥说。  六、“天才有,但多数科学家要靠社会培养,根基还是经济基础。”  “科学家是社会培养的。何祚庥为什么能成为科学家,还不是因为家里有点钱?钱能够让我得到较好的教育。杨振宁为什么能成为比我更好的科学家?因为他受的教育比我还好,而且有家学渊源。他自己也说一生的条件不错。李振道的家庭条件也是很好的。”  七、中国传统科学归纳法没有,演绎法也没有,两个方法辩证的综合方法也没有。这应该能说明为什么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萌芽、发展。详见环球杂志第8期配文《三个故事,一个结论:中国古代缺乏科学推理方法》  八、决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最为基本的原因是经济基础,如果社会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就不会发达。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得不错,因为当时中国经济很发达;近代世界科技的中心曾是德国,全世界科学家都要念德国的科学杂志,学德文。只是战败后德国衰落,中心才转移到美国;日本经济总量大了,日本科学家也开始拿诺贝尔奖了。  九、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的乐观估计,何祚庥对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售尖端技术,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等我们自己经济实力强大起来以后,我们自己能够干起来的。世界上人的聪明都是差不多的,他能做得到,中国就做不到?不可能!”  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吴文俊:  一,中国古代的数学跟天文结合得很紧密,很多数学成果直接来源于天文。但古代天文的应用里面有一些荒谬的东西,比如观天相来算皇帝的生死。数学也常常被人们和算命与风水等纠缠在一起,这是迷信的人们造成的,与数学无关,应当被清除出去。  “至于阴阳五行之类的相生相克也都是迷信。我知道中医学里面也讲到阴阳五行,那有它特定的涵义,我是外行,不好评价。但我相信中医的针刺、针灸是科学的,穴位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实验科学的伟大成就,至于怎么进行理论解释是另外一回事。总之阴阳五行作为哲学我不反对,但作为科学理论我就反对。”   二、“而我认为首先应该动手,在追求客观真理方面,技术应该是'先道’,然后才是科学。中国古代文人一直轻视技术,这是造成科学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封建士大夫起了非常坏的作用,我对他们一些思想行为非常反感。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君子动口,小人动手’,他们所谓的动口,就是动脑,就是看不起动手,即看不起技术,把科学看成在技术之上。”  三、吴文俊则表示中国现在的科学技术实力在国际上处于第二梯队,正在向第一梯队迎头赶上,而且离迈入世界先进第一梯队的时间不会太长。他乐观地认为,在一二十年后,长则二三十年后,中国的科技水平就完全可以和科技发达国家平起平坐。  名词解释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东西方科学文化的本源(连载)——科学理论是真理吗作者:天机自然  发表日期:2009-3-10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98718.shtml 序言——科学理论是真理吗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自从伏羲画八卦以来,中华文明开始了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随后的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是一有机的整体,有其自身的生成演化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应效法天地的演化规律,天地的演化规律效法道,而道就是自然。孔子的中庸之道,追求的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由此开创了博大精深的东方科学文化。核心是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先天自然之道和和而不同、不偏不倚的后天中庸之道。
  自此以整体论为科学思想,以事物的本质为科学对象,以直觉体悟或取象比类为科学方法,以体用式为科学结构的东方科学形态,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东方科学文明。
  二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建立了宇宙万物构成观和还原论科学思想;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开创了公理式科学体系结构;笛卡尔创立了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演绎法;培根建立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归纳法;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建立了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自此以还原论为科学思想,以事物的形式——结构形式和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以直观观察或实验归纳为科学方法,以公理式为科学结构的西方科学形态,创造了精彩辉煌的西方科学文明。
  三
  然而清朝末年的一系列失败战争和屈辱条约,西方列强不仅打败了中国人的肉体,而且战胜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从天朝至上的极端自豪感,跌落至极端的失落心理,在这种自信极端失落的心理下,产生疯狂的过激行为,否定一切、打倒一切,彻底抛弃了东方科学文化,全盘接受了西方科学文化。把西方科学当作真理来崇拜,当作衡量一切判断的是非标准。
  正是在这种判断思想下,人们思想存在着如下的认识错误。
  一是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或没有技术。几千年来,有着成千上万项发明,科技水平一直遥遥领先的中国,竟然说没有科学或技术,简直是匪夷所思的怪事。一切技术背后,都体现着某种科学思想理论,只看是自发还是自觉地运用。
  二是以西方科学为标准,认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是朴素的、原始的、落后的、腐朽的。
  三是一些人情感上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是好的,盲目的把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进行牵扯对应,瞎搬硬套,仿佛沾上西方科学的一点边也是好的。如把老子的道、一、二、三,阴阳五行等与西方的基本粒子与场等盲目等同。
  四是把东方科学理论纳入到西方科学体系中,用西方科学标准来盲目改造,美其名曰现代化,实质是西方化,弄得不伦不类。因为东西方科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科学形态,只可参考对照,不可生搬硬套。
  四
  人们常说应遵循自然规律,可是西方科技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吗?是处处在挑战自然规律,在利用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满足人们永无休止的贪婪心理,对世界万物产生巨大的破坏,以至天灾人祸源源不绝。
  人们辩解说,科学具有两面性,关键在于人的使用。如举例一把菜刀,既可用来切菜,也可用来杀人,来说明科技实践如菜刀一样具有两面性,这是错误的观点。菜刀一般人都是拿来切菜的,除了极少数不正常的人用来杀人。而西方科技,在应用中带来的噪音、污染、辐射、气候变暖、江河消失、臭氧空洞、物种灭绝等,这不是人为使用不当造成的,是科技本身所带来的。
  西方科学是真理吗?为何对世界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呢?五千年的东方科学为何对世界没有带来什么破坏呢?
  一切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具体理论,都是人为创造出来的,来逼近真实的世界,而非真实世界本身的真理。
  西方科学是从形式上来逼近的,东方科学是从本质来逼近的。故西方人追求的是对真实世界的形似,东方人追求的是对真实世界的神似。
  西方科学重视的是事物的运动形式,一直在寻求第一推动,是谁给了万物运动的最初动力,故西方人重视的是事物的外因。
  东方科学重视的是事物的演化,事物的演化是由其内在的本质决定的,故东方人重视的是事物的内因。
  西方科学理论,随着工具设备越来越先进,对事物形式——结构形式与运动形式,认识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入,理论在不断地修正、更新和扩大。所以西方人在不断地否定过去。
  东方科学理论,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靠的是人的悟性,理论一开始就达到了最高层次。所以东方人在不断地怀念过去。
  五
  东西方科学形态的本质区别,在于对宇宙空间与时间的看法不同。
  空间代表的是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宇宙万物在演化周期中的结构形式和运动形式;时间代表的是宇宙万物的不可逆转的演化过程,宇宙万物的这种形式,从何而来,又走向何方,即时间代表的是宇宙万物的本质。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我国古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具有同等地位的,宇宙是空间和时间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西方人认为,时间是空间事物运动的产物,把时间当作空间的附庸物,时间是可逆的,忽视时间的铁律。
  西方人重视在空间上的扩张,东方人重视在时间中的永恒。
  六
  一切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具体理论,都有其一定的时空范围,没有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判断理论的伟大与否,一是从长远看,理论是否对人类有益,给人类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即从时间视野的角度考察;二是从适用范围看,理论越伟大,适用范围越广,即从空间视野的角度考察。
  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都有其适用范围的,超出其适用范围,都是错误的。
  在所有的检验标准中,时间老人是唯一最公正、最客观的检验标准。
  七
  人类生存的空间有限,而时间却是无限的。
  西方人重视空间的扩张,物质的占有,通过不断地升级更新工具来拓展人体的功能,走的是一条物质科技进化道路,是一条向外物化的道路。
  这是把人的形式规律,外化到物质产品上,使物质产品具有人的部分功能。
  东方人重视时间的永恒,精神的修为,通过修炼提升人体的功能,走的是一条精神人体进化的道路,是一条向内人化的道路。
  这是把宇宙的本质规律,内化到人体上,使人的功能与宇宙一样广大无边。
  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生成演化规律,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欲需求的前提下,不应过分的追求外界的物欲,应重视人的内在世界,提升自身的修为。
  人们为满足基本的物欲需求,须对外界有所行为,应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遵循中庸之道的原则,不应采用极端的方式。
  八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复兴,随后而来的必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前面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不会长久。而一切文化的核心是其科学文化。
  彻底弄清东西方科学文化的根源与本质,才会带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迎接人类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的降临,才能在人类未来的进化道路上有着明确的方向。
   天机自然自序
第一章 中医的幕后
  
  阳春三月。
  校园幽静的一个湖畔角落,夕阳即将落山,霞光映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绚丽多彩。令人联想起了“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灿烂气象。
  
  静思坐在湖畔的石阶上,大脑还在思考下午所听的一个讲座内容。一位曾经留过洋的博士,现为国内一所重点高校的教授,作了“反伪科学”的报告。
  
  从四个方面讲叙中医是不科学的:一是中医的理论是落后的,无法检验又无法论证;二是中医的治疗方法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测量性,而科学方法是可重复和可测量的;三是中医的语言是模糊抽象的概念,并非具体的事物或现象;四是中医的经络,人体解剖后找不到,故是不存在的。
  
  静思觉得,反对伪科学是对的,有许多人装神论鬼,胡乱瞎吹,敛财骗色。如当年的“水变油”骗局竟持续10年之久,“发明人”王洪成曾红极一时,骗取亿元资金。现在仍然有些人打着科学的旗帜招摇撞骗。所以一方面应坚决的反对伪科学,但另一方面不可盲目的把现有的科学标准应用到还远未弄清的领域。
  
  如人体领域,为什么人只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呢?且六识有一定的限制范围呢?为什么人的心脏和脉搏一分钟跳六十至八十下?为什么人会有精神意识,又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人的心情有时莫明的兴奋或又莫明的低落?为什么人有时在阳光灿烂时精神振奋,在乌云阴霾时精神压抑呢?人与自然决非仅仅是表面维持食物的联系,隐藏在幕后深层次的联系又是什么呢?
  
  人体解剖后,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找不到经络,就断言不存在,是很荒谬可笑的。
  
  其一,现代的科技手段找不到,就不存在吗?那么人们的精神意识,解剖后找不到,难道可说人没有精神意识吗?
  
  其二,人死后,呼吸立即停止,即没有气的出入。经络是气在人体运行的轨迹,如同自然界的大气运行,不需借助管道的传输;而非像血液传输要有实体的管道结构,即像地上的水,需江河渠道来传输。
  
  其三,西方科学理论还未深入到人体深层次奥秘,任何理论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置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超出其适用范围,都是错误的。列宁曾说过,真理向前前进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步,真理就会走想错误。
  
  想到这里,静思不禁记起了一则小故事。
  一次,一位太空人与一位脑外科医生讨论宗教方面的问题。脑外科医生是个基督教徒,那位太空人不是。太空人说:“我到过太空许多次,但却从来没有见过上帝或天使。”脑外科医生答道:“我开过很多聪明的脑袋,也没有看过一个思想呀!”
  
  读过《黄帝内经》,静思被中医博大深邃的思想深深的震撼,有人说其理论思想是落后的、原始的,诚为幼稚肤浅。中医和西医理论之争,从深层次上说,体现的是东方科学文化与西方科学文化的不同。
  西方科学文化,才经过短短两三百年的实践,虽然在机械物质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东方科学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实践,给人们带来辉煌的成果,但对自然的损害微乎其微。五千年的份量,远比世人想象中的要深厚得多。
  
  在所有的检验标准中,时间老人是唯一最公正、最客观的检验标准。
  
  静思觉得自己对东西方科学文化的理解是零碎朦胧、隐隐约约的,不够清晰透彻,不禁想起了本校的一位复姓东方的中医老教授,为人极为低调,淡泊名利,虽教的是中医,但对东西方科学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是一位真正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师。现已八十以上高龄,自退休后,一直隐居在无止山中一座清幽的小楼逍遥阁里。
  
  静思一次去山顶思索问题,碰上了正在打太极拳的东方老人,一番讨教后,东方老人欢迎他有问题可随时去他的逍遥阁探讨。因怕打扰东方老人的静修,静思一直未敢前往。为了彻底系统地弄清东西方科学文化,是该去东方老人小楼的时候了。
第二章 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清晨,冉冉升起的朝阳,光芒四射,万物沐浴其中,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无止山顶,站立着一老一少,老者鹤发童颜,仙风道骨,少者清秀俊朗,气宇轩昂。
  
  东方老人听了静思的问题后,赞赏地道:“你能够思考得如此深入,懂得中医和西医理论之争,是东方科学文化与西方科学文化的不同,甚是难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弄清东方科学文化与西方科学文化的本质区别,先须了解其根源——东西方不同的宇宙观。”
  
  静思道:“东西方不同的宇宙观,形成于哪一时代呢?”
  老人道:“你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吧,那么人类的轴心时代你清楚吗?”
  
  静思点点头道:“在两千五百年前,公元前五世纪,这是一个神秘的时代。人类最智慧的大脑、最伟大的人物,如古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没有约定,没有交流,就同时出现了,完成了人类元典式的精神创造。全世界学者都对此感到惊叹,称为那是人类的轴心时代。”
  
  东方老人道:“而在宇宙观层面上,取得最高成就、对人类影响深远的两位是德谟克利特和老子。他们是千年难得一见的人物。”
  
  德谟克利特是希腊城市阿布德拉人,出生于富商家庭。从小就见多识广,学习研究非常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他想象力丰富,思索深入,有时去荒凉的地方,有时一个人呆在墓地里。
  德谟克利特成人后,学问越钻越深,感到小小的书房已经不足以供他研究了,他需要更广阔的空间。为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他拿上一份划分了的祖上家产,去各地游学,前后长达十几年,花费了父亲给他留下的绝大部分财产。
  德谟克利特一生勤奋钻研学问,知识广泛,通晓哲学、物理学、伦理学、数学、教育学等。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画家、雕塑家和诗人。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据说一共有五十二种之多,遗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数都散失或只剩下零散的残篇了。因此他被后人誉为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东方老人道:“德谟克利特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他的原子学说。原子学说对后世物质理论的形成具有先导作用,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西方自然科学。你知道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吗?”
  静思道:“我知道。原子学说认为一切物体都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的,是永恒存在的实体,相互间只有形状、排列、位置和大小之区别,原子的不同组合构成宇宙万物的。”
  
  东方老人道:“原子学说形成了西方的宇宙万物构成观,即宇宙万物是由一组简单的基本组成单元构成。”
  
  静思道:“那么中国的第一哲人老子呢?其著作《道德经》被称为是未来世界人人必读的一本书。”
  东方老人道:“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具有传奇色彩。”
  
  传说他生来白眉白发,故称为老子,又出生在李树下,耳大垂肩,故姓李名耳。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室史,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老子博览泛观,熟读深思,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最终参悟天地之大道。晚年乘青牛西去,出函谷关,应关尹之邀,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东方老人道:“《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不断生成演化的有机整体,是从道中生成的,即宇宙万物是生成的,而非组成的。由此确立了东方的宇宙万物生成观。”
  
  静思道:“自古以来,人们都对道作出各种各样的解释。您认为'道’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
  
  东方老人道:“要弄清'道’,应先弄清'一’指的是什么?'一’指的是宇宙的原初种子。宇宙是从原初种子一演化而来的。宇宙万物都有其原初种子。你知道你的原初种子是什么吗?”
  
  静思道:“是不是我刚出生时的婴儿?”
  
  东方老人道:“不对。你的原初种子,是演化成婴儿之前的受精卵。受精卵是由精子与卵子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如何生成的呢?即精子和卵子如何生成的?而精子和卵子是在父母体中无中生有的。一切事物物都是由原初种子演化而来的,而其原初种子是无中生有的,当然这里的无不是绝对的空无。地球、太阳、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直至宇宙,也是由其原初种子演化而来的。”
  
  静思道:“宇宙的原初种子是从道中生成的,那么道是生成宇宙原初种子的无了。”
  
  东方老人道:“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即原初种子,是有,为万物之母,是从无中生成的。无,老子勉强名为道。宇宙原初种子是无中生有的,即道中生成的。”
  
  静思道:“中国远古神话传说盘古开天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天地元始的混沌鸡子态,相当于老子的一,即宇宙的原初种子。”
  
  东方老人感叹道:“不论东方还是西方,远古的神话,往往蕴涵了古人深刻的智慧。可叹的是,世人自以为是地认为,那是古人蒙昧无知的幻想。实质上自己还远没有古人理解的深刻。”
  
  接着道:“宇宙原初种子,是从道中生成的。道,也即是宇宙原初种子的生成规律,即宇宙的本质或本原。若把宇宙比成一棵参天大树,宇宙中万物都是大树上的枝枝叶叶,大树的本质就隐藏在枝枝叶叶的本质之中,枝枝叶叶的本质是大树本质的具体体现。所以老子把道作为绝对的本原,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万物之中。道,即成了宇宙万物的本质。”
  
  静思听着东方老人的一席话,陷入了沉思。
  东方老人道:“走,去我的逍遥阁玩玩。”
  东方老人的逍遥阁,依山傍水,坐落在半山的空旷幽静之处。无止山郁郁葱葱,逍遥阁掩隐其中,从远处观望,仿佛与山中景物融为一体,自然和谐。楼阁两层,主体为青砖,碧瓦屋檐,四角上翘,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
  门前,一片碧波万顷、烟波浩渺的湖面,不时有鱼儿跳跃,远处还有几只海鸥嬉戏。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精神惬意。
  
  楼阁东西两面高出的岩石上,各有一亭,东边名日光亭,西边名月光亭。每当朝阳初生,东方老人面东而立,打拳练功。每当夜幕降临,清凉如水的月光倾泻亭内,东方老人喜欢静坐其中,心神彻底的宁静下来,与自然融合无间,体悟宇宙万物的奥秘。
第三章 东方的宇宙万物生成观(一)
  
  清晨,日光亭内。
  亭内有一圆石桌,桌上放有紫砂壶和茶盅,石桌旁有石凳,上铺有坐垫。静思与东方老人端坐其中。
  
  此时朝阳初升,七彩光线洒射在万物之上,流光溢彩。山上草木欣欣向荣,繁花似锦,处处鸟语花香,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
  喔,喔,喔••••••;嘎,嘎,嘎••••••。
  门前的场地上,一群五颜六色、神态各异的鸡鸭鹅,正在兴奋地吃食,发出欢畅的叫声。
  
  静思道:“鸡、鸭、鹅,桃树、枣树、李树等天地万物,不同类之间,我们能凭直觉感悟到其本质的明显不同,同类事物的本质,是不是也是不同的呢?”
  
  东方老人道:“大至宇宙,小至西方科学中的基本粒子,都可称为事物。即中国古人所说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物、植物、动物、人类、个人、细胞、分子、原子、中子、电子等宇宙中自然存在的都可称为事物。”
  指着鸡群中一只神气的大红公鸡道:“这只公鸡明显比旁边的其它鸡不同,难道仅仅是颜色、大小、结构等的不同吗?应有其本质的区别。同类之间的本质区别不明显,异类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很明显的。你看鸡类与鸭类,其本质区别是很明显的,肯定不在于颜色或大小形状之类的区别。”
  
  静思道:“事物的本质,我们能够感知到,那么事物的本质具体是什么呢?”
  东方老人道:“事物的本质具体是什么的规律,取决于事物原初种子的生成规律。因为我们不知道事物原初种子的生成规律,所以无法得出其本质是什么的规律。如我们不知道受精鸡蛋在体内如何生成的。”
  
  静思道:“我们能否用先进的仪器,观察事物的原初种子生成过程呢?”
  东方老人摇摇头道:“不可能的。首先,一切仪器只能观察有形的物质。事物的原初种子是无中生有的,在无中生有的那一刻,任何仪器都无法观察,不论它多么先进。其次,假设我们能够得出某个事物原初种子的生成全过程,但也无法研究出该事物的本质规律。”
  静思道:“这是为什么?是不是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独一无二的。”
  
  东方老人道:“不错。因为每个事物的本质是独一无二的,决定了即使我们从原初种子得出了某种规律,也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该事物的本质规律。因为判断,必须要验证,进行重复试验,而每个事物的原初种子,只能演化成该事物一次。”
  静思道:“那么万物的本质,我们只能凭直觉去感悟了,而无法研究出本质是什么了。”
  
  东方老人道:“万物本质的幕后,实质上是宇宙的本质。我们不知道宇宙的原初种子是如何从无中生有的,不知道宇宙的本质,故也不知万物的本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在《道德经》首章首句就曰,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宇宙万物的本质,我们都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都不是其本质了。”
  
  静思道:“我现在真正领悟了这句话的内涵了。因为我们不知宇宙万物原初种子的生成规律,也就不会知道宇宙万物的本质规律,所以用语言也就无法描述本质是什么了。我们用语言描述事物,都是从大小、形状、颜色、结构、运动、神态等方面,而这些都不是事物的本质。”
 第三章 东方的宇宙万物生成观(二)
  
  静思接着道:“第二句的: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宇宙万物的名称吧,此句的意思是宇宙万物的名称,都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都不是该事物的名称了。”
  
  东方老人道:“你的理解是正确的,不过说得有点拗口。稍微改下就通顺了。宇宙万物的名称,都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名称已不是指该事物了。名,是事物的代称,如同西方科学中的概念。用语言描述出来,就如同对概念进行定义。我们既不能对单个的事物进行定义,如你的名称为静思,你能对静思作个定义么,用语言能描述出来吗?也不能对一类事物作出定义,如我们都属于人这一类,你能对人作出定义吗?若对事物作出定义,都是从形状、结构、大小、性质、颜色等方面描述,但这些能真实的反映事物吗?你听过寓言《按图索骥》吗。”
  
  伯乐在《相马经》中对千里马用语言进行了描述,如高高的额头,眼睛鼓起,马蹄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之类。他的儿子,根据此描述去 找千里马,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不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父亲知道儿子愚笨,不生气反而笑道,这马喜欢跳,不好驾驭。
  
  东方老人道:“这则寓言的寓意,一般都认为是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知识,不求事物的本质。这样理解是正确的,但此则寓言含有更深刻的内涵,我们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都不能真实地反映该事物。事物的本质,用语言是无法描述出来的。”
  
  静思恍然大悟道:“我懂了。因为我们无法对事物的本质用语言描述出来,所以我们也无法用语言来真实地描述事物。我真正懂了东方科学为什么对事物的概念没有进行定义了。”
  
  东方老人道:“如伯乐对千里马的描述,是从外在形状描述的,是无法真实地反映千里马的。因为我们对千里马的本质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的。”
  
  静思道:“不过,有经验智慧的人是能够找到千里马的啊。”
  东方老人道:“第三四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认为,从事物原初种子的无中生有的过程中,能够体悟出事物神奇微妙的本质;从事物后天演化的过程中,能感悟到事物本质的体现,感悟越深,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静思高兴地道:“事物的本质,只能靠人的直觉去感悟。我清楚了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实含义了。也知道了寓言《九方皋相马》中伯乐可教儿孙识别良马,而不能教其识别千里马。”
  伯乐是相马的大师,已年高体衰。秦穆公对伯乐说:“您年纪大了,子孙中可有会相千里马的?”
  伯乐答道:“良马,可从形容和筋骨方面观察。但天下的千里马,神气若有若无、似明似灭。奔跑起来,风驰电掣,绝尘匿迹。我的子孙俱是下等人才,可识别良马,而不能辨别千里马。我有个挑担拾柴的朋友九方皋,此人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请您召见他吧!”
  
  穆公召来九方皋,派他外出寻马。三月后回报说:“已得一匹好马,在沙丘那边。”
  穆公问:“什么样的马?”答说:“黄色母马。”
  穆公派人去取,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召来伯乐说:“糟糕啊,你所推荐的找马人,连颜色雌雄都分不清,又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
  
  伯乐叹息一声,道:“九方皋相马本领竟至如此地步啊!这正是他比我高明不止千万倍的地方啊。他所看的是马的内在神机。感受马的精神而忘其粗表,洞察马的内在本质而忘其外在形状。只看他所应看的,不看他所不必看的;只注意他所注意的,而忽略他所不必注意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有比相马还要宝贵得多的意义。”
  后马至,果是一匹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静思道:“但对于事物原初种子无中生有的过程,如何体悟呢?”
  东方老人道:“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在至虚至静的心境里,能够清除物欲,身体与精神合一,如婴儿般无知无欲,如此人的心灵深处才能明澈似镜、深邃灵妙,才能够去体悟无中生有的神妙。”
  
  静思道:“那么自然存在的事物,其本质和名称,是无法用语言具体描述出来的。”
  东方老人道:“不错。但一定要注意,非自然存在的事物、现象、事件、问题、事情等等,其本质和名称是可以用语言具体描述出来的。”
  
  静思道:“我清楚了东方万物生成宇宙观与西方万物构成宇宙观的区别了。东方宇宙观是从时间角度,原始反终,寻其根源,万物的本质蕴涵在其原初种子内,体现在事物的演化过程中;西方宇宙观是从空间角度,把事物分割,寻找其基本组成单元,基本组成单元的规律决定了事物的规律。如以那只大红公鸡为例,东方人沿时间角度,大红公鸡是由小鸡长大的,小鸡是由鸡蛋孵化来的,鸡蛋里蕴涵着大红公鸡的本质。西方人从空间角度,把大红公鸡分割为细胞,若得不出,再进行分割至分子层次。由其基本组成单元的规律来推出大红公鸡的规律。”
  
  东方老人道:“东方的宇宙万物生成观和西方的宇宙万物构成观,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科学形态,即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一个源自古中国,一个源自古希腊。你听过'李约瑟之谜’吗,这就是其根本原因。好了,今次到此,下次接着探讨'李约瑟之谜’。现在轻松一下,来喝杯茶吧。”
  静思内心一片激动,原本模糊零碎的思想逐渐清晰起来,兴奋地拿起石桌上的茶盅,一饮而尽。
 第四章 李约瑟之谜
  
  日光亭内。
  静思和东方老人坐在石桌两旁。
  
  石桌上放有一仪器,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内部中央立着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道中安有牙机。仪体外部周围铸有八条龙,头朝下,尾朝上,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
  
  静思一边观察仪器,一边问道:“这仪器像书上描叙的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呀。”
  东方老人笑道:“正是仿造张衡的地动仪。当某地发生地震时,地动仪内部的都柱会倾斜,触动牙机,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由此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仪器利用力学上的惯性原理,进行了巧妙的设计,比欧洲同类仪器早了一千七百多年。”
  静思赞叹道:“真不简单啊!古代中国不仅有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在其它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东方老人道:“是啊。如天文历法方面:夏朝就有了历法,即今天的农历;春秋时有了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公元前一世纪前编写了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东汉张衡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了世界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等。在数学、建筑水利、农业气候、中医药等各个领域,无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记载,十五世纪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中国占一半以上,其他各国占四成左右。英国李约瑟博士研究后指出,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李约瑟博士是英国著名科学家,他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后来在鲁桂珍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编写的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轰动西方学界。
  
  静思一方面为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另一方面又感到迷惑,道:“中国十五世纪以前,科技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西方,为什么近代却落后了呢?”
  东方老人道:“问得好!这也正是当年李约瑟博士的未解之谜,被称为中国科学界的'李约瑟之谜’,即近代科学革命为何没有在中国发生呢?”
  静思恍然大悟道:“您换种说法,我想通了。因为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是由两种源古希腊和古中国,流出来的不同的科学形态。俗话说,桃树上怎会结李子呢?西方近代科学理论之树怎会长在东方科学的土壤上呢?”
  
  东方老人道:“说得好!针对此难题,专家学者们给出了许多原因。如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实验,没有逻辑推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近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天朝至上思想等。这些因素都只是表面的原因,而未说出深层次上的根源。实际上,李约瑟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注意!一列火车也许会遮挡另一列火车!’。李约瑟把东西方科学比喻成两列火车,十五世纪以前,东方火车遥遥领先,最近两百三年,西方火车超前。”
  
  静思道:“那么为什么东方火车前期跑得快,而近期跑得慢呢?”
  东方老人道:“这是李约瑟之谜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李约瑟之谜实质上,是两个关键问题组成:一是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是不是两种不同的科学形态;二是东方科学前期应用方面超前西方,而近期为何却落后了。李约瑟之谜的根源,在于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两种不同的科学形态。好了,下次我们先讨论东方科学形态。”
第五章 东方科学形态(一)
  
  夜晚,月光亭内。
  天上繁星点点,散发出神秘的光芒,整个天幕如同一张大网,一切都笼罩其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静思道:“由前面已知,事物原初种子的生成规律,不论东方科学还是西方科学,都是无法研究的。科学研究的是已存在的事物,即处于演化过程中的事物。宇宙的本质,主导着宇宙万物的本质;宇宙万物的本质主导着宇宙万物的演化。宇宙万物的演化,有否相同之处呢?”
  
  东方老人道:“一切事物的演化周期,一般情况下都可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成长、壮盛、衰落、消亡。概括为两大阶段: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当然不同事物的演化周期和阶段的时间长度是不同的,大至亿万年,小至微秒。如对个人来说,从受精卵演变为胎儿,即母体内孕育的十个月时期,为萌芽阶段。萌发阶段指原初种子开始演变为事物成型的阶段。刚出生的婴儿到青年为成长阶段,中年、老年、死亡分别为壮盛、衰落、消亡三阶段。人前三阶段为上升阶段,到壮盛阶段的顶点时,物极必反,走向下降阶段。”
  
  静思道:“那么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无——有——无。”
  
  东方老人道:“不错。宇宙万物都是从无中生成原初种子,然后原初种子演变为事物,上升到顶点后下降,直至消亡,重归于无。科学只能研究处于有的演化过程中的事物。”
  
  接着道:“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宇宙观,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科学思想。东方的宇宙万物生成观,产生了东方科学的有机统一整体论思想。”
  
  静思道:“东方的整体论思想如何看待事物的演化过程呢?”
  东方老人道:“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本质,是一有机的整体,在事物的演化过程中,具有内外两层的辩证关系,即四种因果关系。”
  
  静思道:“什么是内层辩证关系?”
  东方老人道:“内层是事物内部,整体与各部分的辩证关系,即不仅有各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关系,即向上的因果关系;而且有整体对各部分的影响关系,即向下的因果关系。”
  
  静思道:“各部分对整体向上的因果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关系,没有部分肯定没有整体。这种因果关系很好理解,是很显然的。”
  东方老人道:“整体对各部分向下的因果关系,对于生物来说,是比较明显的;对于非生物来说,比较微弱的。”
  静思道:“我有时受了轻伤或感冒了,都很少去医治,过几天就好了。这是人体对部分的影响关系了。”
  
  东方老人道:“外层是事物与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即不仅有外界环境对事物的影响关系,即向内的因果关系;还有事物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关系,即向外的因果关系。外界环境对事物向内的因果关系,短期内是不明显的,长期内影响是很大的。事物对外界环境向外的因果关系,个体影响是微弱的,群体影响是很大的。这两种影响关系也是很好理解的。”
  
  接着道:“以一个国家为例,此国家的演化过程中,国家整体对国内人民有影响关系,人民对国家整体有影响关系,这是内层辩证关系;国家对外界世界有影响关系,外界世界对此国家有影响关系,这是外层辩证关系。现代中国的改革,针对的是内层辩证关系;开放针对的是外层辩证关系。”
  
  静思道:“这四种因果关系,与先天的本质,对事物的影响关系是怎样的?”
  
  东方老人道:“在事物的整个演化周期内,事物的本质起主导作用,后天的内外两层辩证关系起次要作用。这是内在为主,外界为辅的真实含义。一定要注意事物的本质,针对的事物的整个演化周期。但在演化周期的某一时期,取决于后天四因果关系,在某方面谁起主要作用,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某人在找工作期间,凭借其背景后台关系,找到一份好工作。即此人一生中的找工作时期,在找工作方面,外界的关系对他起了主要作用。”
  
  静思道:“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演化过程限制了一个活动空间,事物只能在这个空间活动,而无法越出这个空间。”
  
  东方老人道:“事物的本质与演化规律,有点像商品的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若把商品分为先天的制造和后天的流通,商品在流通中,价格永远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而波动的幅度则取决于流通中的供需关系。本质相当于价值,演化规律相当于价格,内外两层辩证关系相当于供需关系。”
  静思道:“您这比例真是很贴切啊。”
  
  东方老人摇摇头道:“自然中事物的演化,比商品流通复杂得多。在事物演化过程中,部分对整体向上的影响关系,会上化到整体内;整体对部分向下的影响关系,会下化到部分内;外界环境对事物向内的影响关系,会内化到事物内;事物对外界环境向外的影响关系,会外化到环境内。”
  
  静思道:“您所说的上化、下化、外化、内化,是不是后天的影响可转化为先天的因素。”
  东方老人道:“不错。当然,这种上化、下化、外化、内化而来的先天因素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在短期或一代内,不是明显的,但在长期或数代内,是鲜明的。”
第六章 东方科学形态(二)
  
  东方老人道:“东方科学是遵循效法自然万物的本质规律。在社会领域,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衡,即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
  
  静思点头道:“是啊。人类与自然作为一整体,儒家追求的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类作为一整体,儒家追求的是五达道,遵循中庸之道,把握五种人际关系的和谐平衡。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把握好关系的度,达到太平和合的和谐境界。”
  
  东方老人道:“在文学艺术领域,追求事物的自然本质,即追求神似,后面讨论到。在自然物质领域,研究的是事物的整体功能(或本性或性能等)及事物的和合。四大发明清楚吗,你讲叙一下。”
  
  静思道:“好的。指南针的发明是利用物体磁性的结果。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东方老人道:“不错。我们研究的是磁针的整体性能。火药呢?”
  静思道:“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
  东方老人道:“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进行融合,产生了火药。”
  
  静思道:“纸的发明,是东汉蔡伦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融合,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纸,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接着不好意思道:“剩下活字印刷术,我了解得不清楚啦。”
  
  东方老人道:“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方法虽然原始简单,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利用胶泥的属性和松香、蜡等混合物的属性。”
  
  北宋刻字工人毕升,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准备一块铁板,将松香、蜡等混合在一起放置其上,铁板上放一铁框,里面按文章内容排满活字,放在火上加热,用一块平板将泥活字压平,松香、蜡等遇热融化,冷却后便将一板泥活字都粘在铁板上,即可印刷。一版印完,将铁板放在火上加热,松香和蜡融化后即可取下活字,以备再用。可准备两块铁板交替使用,一板排字,一板印刷,一板印完,另一板已排好,效率很高。这种印刷术叫做活字印刷术。
  
  东方老人道:“东方的科学发明,是研究天然事物的整体功能及天然事物的和合。事物的整体功能,是事物本质的体现,如本性、属性、本能、功能等。”
  
  静思道:“我清楚了。东方科学,是以整体论思想为主,故不会产生通过分割而来的点、线、面和分子、原子、电子、夸克等微观微粒,也不会出现细胞、病毒、基因之类了。”
  
  东方老人道:“从整体上看,每个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身的本质,只能进行一个一个的研究,以整体论思想为本体,应用在具体事物上,进行个案研究,通过直觉体悟或取象比类来总结出个案理论,故不可能建立一套统一的单向逻辑推理体系。东方科学为体用式结构,其结构特征是点圆型,圆心点为本体,不同的事物规律为不同的圆。”
  
  静思道:“直觉体悟法好理解,凭人的直觉来体悟事物的本质。取象比类法呢?”
  东方老人道:“东方科学研究事物的整体功能,取象是对事物的整体进行取象,取象的范围不只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更注重事物的整体功能或属性。”
  
  静思道:“比类,是把同类性质的事物进行类比吧。”
  东方老人道:“东方科学创造理论时,通过类比,把同类属性或功能的事物包容进来,故东方科学被人称为无所不包。取象比类法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汉字的发明、诗词文学、绘画艺术、家园建筑、中医等领域,而数学领域的最重要的《九章算术》一书,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录的都是实际中的应用问题,同类问题列在一起,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即对实际中的现象整体取象,具体分析,同类类比,具体问题具体研究的。”
  
  静思道:“我知道了,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学科文化,从没有像西方科学那样分门别类,产生诸多学科,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四库全书,也只是按经、史、子、集分类。”
  
  东方老人道:“东方科学,是一门大科学,自然方面、社会方面、艺术文学方面、医学医药方面、战略兵法方面等等是统一的整体,都来自于东方统一的整体论思想。西方科学则不然,其科学与艺术是分离的,下次我们讨论西方科学形态。”
。。。。。。。。。。。。。。。。。。。。。 第九章 人类最智慧的生态工程
  
  日光亭内。
  石桌上,铺着一张清晰的都江堰工程图。
  
  东方老人道:“听说过都江堰吗,这是人类史最智慧的生态工程。它是完全根据当地的地形水情来建造,体现东方效法自然的智慧,所以屹立千年而不毁。”
  
  静思道:“我知道一些,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东方老人道:“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接着道:“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进入成都平原,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怎样使岷江水持续稳定地进入成都平原呢?”
  
  静思道:“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东方老人道:“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李冰父子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但是玉垒山山石坚硬,当时没有火药炸弹之类强行炸开,只有钢钎和石锤等工具,劳时费力,进展极其缓慢,该怎么办呢?”
  
  静思道:“这真有点难办啊。不过古人说过,世界万物,是一物降一物的。应有克制山石的方法吧。”
   东方老人赞赏地点头道:“你能想到这一点,很好。李冰当时在山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生大火焚烧,直至岩石发红,再用冰凉的江水泼洒,使岩石爆裂疏松。这就是根据世界万物天然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的思想。我国的五行理论,就是这种思想的简化模型。我国古代的许多伟大工程,在没有现代先进的工具设备条件下,都是根据这种理论思想创造出来。”
  
  静思佩服地道:“古人确实聪明睿智。那么山口打通之后,是不是可以引水灌溉了。”
  东方老人道:“此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江心处筑分水堤,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静思道:“这样就把江水分为两支了,一支顺江而下流入长江,一支引入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既解决了泄洪,又能引水灌溉。”
  东方老人道:“那么两江水量如何分配,做到枯水不缺,洪水不淹呢?枯水季节,岷江水流量小,要保证灌溉;洪水季节,又使灌区不受水灾。”
  
  静思搔头道:“这个真有难度啊。枯水季节,岷江水流量小,需要流入内江水多些;洪水季节,使灌区不受水灾,需要流入内江水少些。这相当于让固定的分水堤,在枯水和洪水不同季节,能自动改变水量分配,有点不可能啊。”
  
  东方老人道:“李冰父子却做到了,他们把分水堤巧妙地选择在岷江的弯道处。枯水季节,水量六成进入内江,四成进入外江;洪水季节时,利用水流在弯道处的自然规律,四成水进入内江,六成以上的水进入外江。分四六,平涝旱,具有天然调节分流比例的功能。”
  静思道:“水流还有这样的自然规律,李冰父子对水流规律认识真是深刻啊。”
  
  东方老人道:“已选好了位置,现在要在江心修筑分水堤了。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用什么材料呢?那时没有钢筋混凝土,即使有钢筋混凝土,也只是强行阻塞,而非天然疏导。”
  
  静思道:“往江心抛大石块,怎样,会不会被冲掉?”
  东方老人道:“开始他们采用抛石块的方法,结果没有成功。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这种以刚制刚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李冰想到以柔克刚的方法,编大竹笼,内装满鹅卵石,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堤建成。因大堤前端像鱼之头,故称为鱼嘴分水堤。”
  
  静思道:“这样分流泄洪、引水灌溉,基本上就解决了。”
  东方老人道:“是差不多了。只是岷江的水量,不论枯水季节还是洪水季节,水量都不是均等的。所以经分水堤引入宝瓶口的水量忽大忽小,很不稳定。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飞沙堰溢洪道。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当内江水量大时,就能漫过溢出流入外江,起二次调节水量的作用。”
  
  静思道:“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都建成了。都江堰的泥沙排放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是当今水利工程都为之困扰的问题。”
  
  东方老人道:“在鱼嘴分流处,内江处于凹地,外江处于凸地,根据弯道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地,底层水流流向凸地。随洪水而下的沙石,大部分将近八成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分沙之后,仍有部分泥沙流入内江,这时,河道利用江水直冲水底崖壁而产生的旋流冲力,再次将泥沙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排走,洪水越大,沙石排出率越高,最高可达九成八。”
  静思道:“这真是一种精妙的设计,能天然自动地排沙。”
  
  东方老人道:“都江堰工程巧夺天工的三大部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首尾呼应,相互配合,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这是因时因地而制宜、效法自然,根据自然万物相生相克的规律,来天然的疏导处理,如同大禹治水,而非破坏自然,建立大坝强硬堵塞,人为开闸泄洪。”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东方科学文化的杰作,是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
第十章 千年瑰宝(一)
  
  日光亭内。
  石桌上放有一本书《黄帝内经》和人体经络穴位图。
  
  东方老人道:“你开始就说了有人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主张废除中医。实际上,废医论的声音,从近代以来就不绝于耳,那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们,不仅主张打倒中医,还要打倒千古圣人孔子及一切传统文化。”
  
  静思不解地道:“他们为什么这么极端呢?”
  东方老人道:“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他们的心理从天朝大国的极端自豪心理跌落至极端的失落心理,在这种自信极端失落的心理下,就会有疯狂的过激反映,产生打倒一切的欲望;二是他们没有认识到东方科学文明和西方科学文明的深层次的内在本质,未认识到西方科学思想和理论的适用范围,把西方科学当作真理,作为一切是非曲折的判断标准。”
  
  静思道:“您分析得真透彻。中医是什么时候起源的?”
  东方老人道:“三皇五帝时代,中医就开始了,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远古时期,百姓以采食野生瓜果,生吃动物蚌蛤为生,腥臊恶臭伤腹胃,经常有人受毒害得病死亡,寿命很短。
  炎帝神农氏为宣药疗疾,救夭人命,使百姓延年益寿。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尝遍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了解百草平毒寒温之药性,发现了具有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由此令民有所就,不复为疾病所缠,故先民封他为“药神”。炎帝神农氏终因误尝断肠草而死,葬于长沙茶乡之尾。
  
  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现存最早的秦汉时期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是划时代的一部煌煌巨著。
  
  静思道:“中医的说法怎样来的?难道仅仅是为了区别西医吗?”
  东方老人道:“ 中医的说法西汉时就有了。我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后来,中医演化为与西医对比的一个专有名词。”
  
  静思道:“人体的阴阳指的是什么呢?”
  东方老人道:“根据古代的有机统一宇宙观,老子的'一’后来演变为'气’,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建立了气一元论说。气又分为阴阳两方面,轻清的,活泼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于阳,重浊的、安静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阴。冬至时,一阳初生,开始成长上升,春分时已至天地中间位置,夏至时,壮大至极到天;阳极而阴生,一阴生成,开始下降,秋分时至中间位置,冬至时壮大至极到地,如此循环往复,这是天地间的大阴阳。由取象比类法,人体有一小阴阳,肾气为阳,心气为阴,肾比地,心比天,子午卯酉四时辰比冬夏春秋四时,心肾之气在体内循环往复。此即古人所说,心肾相交,阴阳既济,人会健康长生。”
  
  静思道:“现实中,人们为什么没有健康长生呢?”
  东方老人道:“现实中,首先,人们外有六欲影响,内有七情伤害,不能保持阴阳平衡。所以《黄帝内经》首篇提出养生根本原则: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次,天地四时阴阳影响人体阴阳的变化,即外界环境对人体内在的影响关系。人们应根据四时变化,如生、长、收、藏、温、凉、寒、暑等,来调整自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
  
  接着道:“中医的思想核心是治未病,如经中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以人们应顺应天地的运行规律,因时变化,这样才能健康长寿,终其天年。”
第十一章 千年瑰宝(二)
  
  静思道:“您对天地人体阴阳说得非常透彻。中医理论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之上,您再说说五行理论。”
  
  东方老人道:“五行理论,认为世间万物的整体功能或属性分为五种。《尚书•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滋润、向下的属性归为水;火曰炎上,炎热、向上的属性归为火;木曰曲直,生长、升发的属性归为木;金曰从革,肃杀、变革的属性归为金;土爰稼穑,生化、厚重的属性归为土。”
  
  静思道:“现在一些人,错误地把金水木火土当作不变的实体事物,与西方科学中的实体元素对比,认为宇宙万物不可能由这五种事物组成,进而认为古人提出五行理论,是荒谬可笑的。”
  
  东方老人道:“是啊。当古人看到世间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事物时,难道会弱智地认为,所有事物只是由其中的五种事物组成吗?东方宇宙观,向来认为宇宙万物是生成的,不同于西方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组成的观点,况且西方科学中的基本组成微粒之间,没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理论的基础是它们的相生相克关系,你知道吗?”
  
  静思点头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东方老人道:“任何一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其实质是四种影响关系,即'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如金生水,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
  
  静思道:“然后由五脏的功能或属性,类比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东方老人道:“是的。五脏相互资生关系: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五脏相互制约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然后以五行之象类推五脏外合体窍、通于天气的理论,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
  
  静思道:“五脏的相生相克关系,是把每脏当作整体来研究与其它各脏的辩证关系的。人体五脏等各部分与人体整体的辩证关系怎样呢?”
  
  东方老人道:“人体五脏等各部分对人整体的影响是显然的,无论那部分发生病变或受伤害,都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藏象学说的内容之一是藏于体内的内脏病理变化,在人体的外表产生各种征象。人整体对其各部分也是有影响的。如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即某一部分受到病变或伤害,人体能够自主地进行修复。人的精神情志对各部分的影响作用,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有明显的论述,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故在首篇就提出养生根本原则。”
  
  静思道:“我国古人真是了不起啊。西医直到近期才意识到人整体的精神情志对各部分的影响作用,提出了所谓的精神疗法。”
第十二章 千年瑰宝(三)
  
  老人感叹道:“我国古人的智慧实在深邃啊。如根据经络穴位而来的针灸疗法,很是神妙。”
  
  静思道:“当前经络穴位理论,争议极大。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东方老人道:“古人由人合于天地,来取象比类。如《黄帝内经》云: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
  
  静思道:“经络有什么作用呢?”
  东方老人道:“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静思道:“经络有那些呢?”
  
  东方老人指着桌上的人体经络穴位图,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人体纵行的主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横布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为络脉。经脉有十二支,络脉主要有十五别络。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静思道:“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怎样的?”
  东方老人指着图道:“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为一个循环。如果人体之气一昼夜运行五十周,则会健康长寿,终其天年。”
  
  静思道:“如果人感受邪气或心情忧郁,导致经络不通呢?”
  东方老人道:“《黄帝内经》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于是提出了使后人感到神奇的针灸疗法。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以通经脉,调气血,泻有余,补不足,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静思道:“古人是如何发现经络的具体运行路线的?”
  东方老人道:“经络是人体气运行的轨迹。人只有在心情完全平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气的运行。古代的高人隐士,他们不耽于外在的物欲需求,注重于自身的内在世界。在至虚至静的心境下,他们能感觉到自身气的运行或能内视到气的运行。”
  
  静思道:“中医的思想如此伟大,防治手法如此有益,为何在近期没落了呢?”
  东方老人道:“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了解下西医。西医的思想是一种还原论的思想,把人体划分为一些具体的实体部分,人体生病,是因为哪部分产生病毒。通过先进的工具仪器来观察哪部分出了问题,然后通过切割或西药除去病毒。所以西医只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接着道:“而中医不是这样,它把人体当作有机统一的整体,且与外界环境是密切联系的。治疗时,需要综合辩证地考虑,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故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若说西医靠的是先进的工具仪器,那么中医靠的是人的经验智慧,即医生的医学修为越高,治疗效果越好。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仅在医学领域,其它领域也莫不如此。近代以来,没有几人静下心来,认真钻研中医,什么都浅尝辙止,一味的急功近利,又有西医的仪器方便,所以没落了。不过我相信这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随着东方科学地兴起,中医会再次发扬广大的。”
  
  静思道:“当前,人们提出中医药的现代化,把中医药纳入现代科学体系中,实质却是中医西医化、中药西药化。”
  东方老人道:“中医西医化、中药西药化,其根源在于没弄清楚东西方科学的本质不同。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形态,前面已详细说过。一些学者盲目地把中医这种东方科学理论按西方科学标准改造,注定是徒劳无功的。而所谓的中药现代化,把中药分割成分子层次,提炼出其内的化学成分,然后进行人工合成,此即为中药西药化。中药关注的是这种天然药物的整体性能及其融合。如《本草纲目》中,马兜铃性能:气味(实)苦、寒、无毒,主治水肿喘急、肺气喘急、痔瘘肿痛;月季花性能:气味甘、温、无毒,主治活血、消肿、敷毒。这种整体性能是还原不成的,即不能通过分割成分子或原子层次,再组合起来。”
  
  静思道:“我懂了。天然药物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进行分割。分割后,它的整体性能是没法还原的。这不同机械物质领域,可分割后再还原的。”
  
  东方老人道:“你说的不错。中医哺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千年的实践中,经过许多伟大人物的努力,形成了一座巍峨辉煌的雄伟殿堂。人们应记住这些伟大的人物,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巢元方、孙思邈、王惟一、朱丹溪、李时珍、吴谦、叶天士等。”
  
  静思感叹道:“是啊,这些辉煌的人物比那些妄言废除中医的人高明何止千万倍。”
第十三章 古老的汉字(一)
  
  日光亭内。
  石桌上有一木盒。
  东方老人道:“你听过仓颉造字的传说吗?《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此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刻木竹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
  
  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如养蚕、舟、车、弓驽、镜子、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聪明智慧,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么?仓颉日思夜想,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描鸟兽虫鱼之迹、摩草木器具之形,造出种种不同的形象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东方老人道:“仓颉造字,用的是取象比类的方法,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整体取象,然后同类类比。此后,汉字进入了其演化的历史。”
  东方老人把桌上的盒翻开,里面有几片龟甲骨头之类,上面刻着一些线条符号。
  
  东方老人指着道:“这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乃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文字,是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你看,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
  
  静思道:“我看出来了,甲骨文特点是图画性强,写法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东方老人道:“说得好。盛行于西周的是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古时称铜为金,故叫做金文。”
  
  东方老人打开桌上木盒,内有一些灰白色的拓片,拿出其中一张,道:“这是西周大盂鼎铭文的拓刻,《大盂鼎》是西周的青铜礼器,造型端庄凝重,内壁有铭文十九行,计二百九十一字。铭文不仅有重要史料价值,也是西周早期艺术性很高的金文书法作品。《大盂鼎》铭文字瑰丽雄奇,用笔方整,有的笔画波磔显著,行款茂密,布局完美。”
  
  静思道:“这些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倒相似啊。”
  东方老人道:“不错。但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 大小均匀。还有一种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的,称为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或称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静思道:“甲骨文与金文,与现行的汉字,相差很大,我几乎一字不识。”
  东方老人从木盒内,又拿出一张拓片,道:“你看看这张!“
  上面字体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
  
  静思有点惊喜地道:“我认识其中的几个字了。这两个字是'金石’吧。”
  东方老人道:“对。这就是秦朝的《泰山刻石》,秦始皇东巡泰山时刻立的。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有利于统治,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创制统一的文字书写形式,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小篆字形呈长方,奠定了后来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东方老人接着拿出一张拓片,道:“刚才你只认得几个字,那么这张你应该都认识了。”
  静思一看,满脸欣喜,竟是自己非常喜欢的隶书《曹全碑》,其用笔圆润精美,笔法严谨,波磔鲜明,行笔自然流畅,转折处已多见行书笔意。结体扁方,字型遒美质朴,左右伸展,下部开张,具有外柔内刚之气。章法字距疏朗,行距紧凑,是典型的长方格式布局。
  
  东方老人看着静思的神情,道:“看来你已看出了,它是东汉著名的《曹全碑》。该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静思道:“隶书是汉代产生的吗?”
  东方老人道:“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便于书写。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隶变’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成型的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或称今隶)。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另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
  
  说完,东方老人站了起来,一边向楼内走去,一边道:“由隶书而派生出来的草书、行书、楷书,是世人所熟悉的。你来我的书房,欣赏下它们的艺术魅力。”
  静思听说,兴奋不已,忙尾随而去。
第十四章 古老的汉字(二)
  
  楼阁上层,正中是小型客厅,东厢为书房。三壁都装有窗格,房内光线明亮,北壁摆放书籍,另三壁挂满字画。房内清幽淡雅,书香飘然。静思一进房,对面正中挂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时有一风俗,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须去河边游玩,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名为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雅士,到兰亭河边修褉。其中一项是流觞曲水,各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大家把诗汇集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序,记录这次雅集。其时王羲之已醉,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兴笔挥毫起来,诞生了名震千古的序文《兰亭集序》。羲之因当时酒意微浓,逸兴勃发,挥洒自如,有如神助,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东方老人指着道:“你看,王羲之书法自然飘逸,摇拽生姿,二十多个之字,写法风姿各异。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集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今人所见,皆为《兰亭集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这些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故其人被誉为书圣。”
  
  静思道:“王羲之的行书,也是我最喜欢的行书。行书大约什么时候产生的?”
  东方老人道:“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相传是刘德升所创作。刘德升,桓灵时人,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丰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其后的智永、钟繇、二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董其昌等,是行书领域的杰出代表。”
  
  南壁正中挂的是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此帖全篇以空灵平和,笔画舒展自如,顾盼有情,呼应俱佳。
  
  东方老人道:“《灵飞经》秀媚舒展,沉着遵正,风姿不凡的艺术特色,在众多的小楷精品中,像一颗璀灿的明珠,历来为书坛所瞩目。整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照应,浑然一体。虽为楷书,却有行书的流畅与飘逸之气韵,变化多端,妙趣横生。”
  
  静思道:“此作是我最喜欢的楷书作品。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历史上的书法家有不少精品传世,其中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以独特的风格把楷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被世人称为楷书四大家。作品称为欧体、 颜体、柳体、赵体。这四体各有什么特色呢?”
  
  东方老人道:“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故后世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
  
  东方老人指着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道:“欧阳询的楷书,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
  
  欧阳询聪敏勤学,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而不愿离去,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反复揣摩,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第十五章 古老的汉字(三)
  
  东方老人来到旁边的一幅,乃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道:“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遗风,整篇结构严密,点画圆整,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静思道:“说到'颜筋’,接下来是'柳骨’了。旁边这幅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
  
  东方老人道:“说得好,说出了柳体的精髓。最右边一幅为赵孟頫书写的《洛神赋》。”
  静思来到《洛神赋》前,书风遒媚秀逸、笔法圆熟,清丽脱俗、风姿灼约。
  
  东方老人道:“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后人作三字经称赞:元初年,赵子昂,大画家,名声扬;称全才,无不强,山水画,尤擅长。画花鸟,入帖章,画人马,精神壮;步前代,新风创,作品多,皆精良。人骑图,意从容,人雍和,韵味浓;疏竹图,书画通,笔苍劲,不同风。其夫人,管适升,亦善画,竹兰精;弟子利,同闻名,一家人,聚菁英。”
  
  静思观赏完了东南两壁书画,来到西壁,所挂的作品都是草书。正中一幅是被称为张颠的《古诗四帖》。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杜甫诗云: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此诗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张旭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的一位真正艺术家的风采。
  
  东方老人道:“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看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草书之神。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这幅是张旭的代表作《古诗四帖》,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一气呵成,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静思道:“我听说过'颠张醉素’,与张旭齐名的另一位大家是怀素了。”
  怀素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怀素自幼聪明好学,十岁时忽发出家之意。因买不起纸张,就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练字没日没夜,老叶摘光,小叶不舍摘,后来干脆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严寒酷暑,日晒风割,他都坚持不懈,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东方老人道:“这幅是怀素的《自叙帖》,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
第十六章 古老的汉字(四)
  
  东方老人道:“前面我们说了古老文字的演化史。现在谈谈古老的汉字是怎样构造的?这里面蕴涵了东方的科学思想。”
  
   静思道:“我听过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汉字的造字原理吧。”
  
  东方老人道:“这是许慎《说文解字叙》定名六书的。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静思道:“象形,用描摹事物的整体形状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如日、月、山、水、车、马等。”
  
  东方老人道:“不错。'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汉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基础。你再说说指事、会意、形声三种造字法。”
  
  静思道:“指事,又称象事,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些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如'本’是在'木’字下方加上一短画,指明是树木的下端,'末’与此相反,指明是树木的上端。会意,又称象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如'从’,表示两人前后相随;'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形声,又称象声,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成的字,其中形符表义,声符表音。如左形右声:江、河 ;左声右形:锦 、刊;上形下声:草、房;上声下形:想、袈;外形内声:街、衷;外声内形:闻、衡等。”
  
  东方老人道:“从汉字的六书原理,可知汉字关注的是事物的整体功能,人们能够望文知义,不同与西方的单词字母,它们只是纯粹的代表符号,西方人受还原论影响,把文字分割成一组基本组成单元26个字母,所有英文单词都由其组成。故《说文解字》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当前的简化字,一些没有整体功能的,而其繁体字有整体功能的,必须恢复过来。不然就会散失其整体内涵,散失了其含义和韵味。”
  
  静思道:“是啊。我一直觉得有些简化字应该恢复,如'东’的繁体'東’,是由'日’和'木’组成,表示太阳从树木中冉冉升起的地方,自然是东方了,含义明了。如'爱’的繁体'愛’,中间有颗跳动的心,才称为爱。”
  
  东方老人道:“汉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它久盛不衰,青春永驻。世界上其它著名的古老文字,如古埃及五千年前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玛雅文、波罗米文等都消亡了。”
  
  静思道:“汉字的魅力主要有那些呢?”
  东方老人道:“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易认好懂,汉字是象形文字,具有整体内涵,如前所叙,望文知义,非常易认好懂;二是读音动听,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音调,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听,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文,对仗、工整、压韵,节奏鲜明,读之铿锵锐耳、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三是字形优美,是一门书法艺术,世界上所有文字中,只有汉字的书写能成为艺术。古代书法名作现已成为无价之宝。”
  
  接着道:“我国古代艺术作品,许多都是字画合一的。下次我们欣赏蕴含深远意境的古典绘画。”
 第十七章 水墨传神
  
  日光厅内。石桌铺上一层绸布,上放有两幅画。
  
  静思道:“在绘画领域,我看西方的画,一看就是现实中的具体实物,而我国古代的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
  
  东方老人道:“东方画受东方整体论思想的影响,重视的是事物的整体意象,即东方画重神韵;西洋画受分割还原思想的影响,重视的是事物的外在形状,即西洋画重形似。”
  
  东方老人打开两幅画,一幅是中国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一幅是西方扬•维梅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女史箴图》画卷,描绘一系列妇女的动人形象,从她们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画中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画中采用全黑的背景,具有相当强的三维效果。黑色的背景烘托出少女形象的魅力,使她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光彩夺目。少女身穿一件朴实无华的棕色外衣,白色的衣领、蓝色的头巾和垂下的柠檬色头巾布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画中少女的气质超凡出尘,她心无旁鹜地凝视着画家,也凝视着我们。
  
  东方老人道:“从这两幅画,你能看出东西方绘画间具体的差异吗?”
  
  静思道:“我觉得有以下几点的差异:一是中国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听说西方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了解人体各部的构造和形状尺寸,以求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维梅尔的画中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如同生活中的真人少女。中国人画人物,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只在表出人物的神态的特点。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
  
  东方老人道:“中国画主张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对所绘对象的观察,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即重传神。那第二点呢?”
  
  静思道:“中国画不重背景和色彩,西洋画很重背景和色彩。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采用全黑的背景,产生立体的效果。西洋画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人物,其背景为室内或野外。故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西洋画中不同色彩的搭配,有种强烈鲜明的对照感。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中国画中,全幅色彩几乎同色,相差不明显。”
  
  东方老人道:“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中国画重象征,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达传神的效果。”
  
  静思道:“第三点是,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在平面上表现出立体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
  
  东方老人道:“你能看出三点差别,很不错。中国画重视的是整体写意,重神似;西洋画重视的是外形写实,重形似。中国画与西洋画,还有一个在题材上的最大不同,中国画以自然山水为主,西洋画以人物肖像为主,东方人重视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人重视的是个体的独立。”
  
  接着道:“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次我们品味已成为千古绝响的诗文。”
《  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了重新审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时候了。对于东方科学文化与西方科学文化,我常思考以下十五个问题,有些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有些则没,期待着与大家来共同探讨。
  
  一、 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否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若可,绝对真理是什么,相对真理是什么,相对真理能否走向绝对真理?
  
  二、 西方科学是否是真理?若不是,则是什么性质的自然规律?
  
  三、 东方是否存在科学?若存在,则它与西方科学是否为同一形态体系,即两者是否有本质的区别?若不是同一形态,则是什么性质的自然规律?
  
  四、 若东西方科学是两种形态的科学体系,则其本质区别在哪些方面?
  
  五、 当今的中医中药现代化,实质是西方化改造,而且改造得不伦不类,极不成功。那么如何振兴中医呢?
  
  六、 人类文明开始时,所用的语言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为何后来东方的文字演化为方块汉字,而西方的文字演化为单词字母呢?
  
  七、 为何东方的画,一看即知是画;而西洋画,看上去像是具体的实物?
  
  八、 为何东方的诗文像一幅幅动感的画面,具有深远的意境,而西方的诗文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九、 为何东方的音乐犹如大自然的天籁之声,而西方的音乐主客对立,精神壮美?
  
  十、 为何东方的舞蹈,让人感觉到其内心的情感,而西方的舞蹈,让人感到形体的优美?
  
  十一、 为何东方建筑,喜欢融入环境,与自然和谐;而西方建筑,喜欢突兀挺拔,与自然对立?
  
  十二、 为何东方人的饮食,喜欢一锅炒,注重整体的色香味;而西方人的饮食喜欢单独做,注重营养成分?东方人喜欢团团围坐吃饭,而西方人喜欢自各吃饭?
  
  十三、 儒家的最高成就是否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难道是搞平均吗?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含义?
  
  十四、 道家的自然之道是什么含义?难道是消极无为吗?人类改造自然,是否在遵循自然规律?
  
  十五、 为何东方人走的是向内的精神人体进化道路,而西方人走的是向外的物质科技进化道路?结合两者,未来人类能否走一条更好的进化道路呢?》
十八 千古绝唱(一)
  
  傍晚时分,日光亭内。
  东方老人道:“你听过吗,英国流传了一个两百年的谚语:如果你给无限多的猴子无限多的打字机,它们最终也能写出莎士比亚式的作品。”
  静思道:“我听说过。我还看国报道,有研究者证明了这个谚语是不成立的。”
  
  普利茅斯大学师生,在英国艺术委员会的支持下,在佩根顿动物园对六只短尾猴的文学素养进行了测试。他们将一台电脑借给六只短尾猴,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研究者发现猴子们的“作品”没有任何文学价值。起先猴子们只想毁了电脑,不过它们最终还是“写出”了六页东西,主要由字母 S组成。直到“著作”的末尾才出现了字母 a、j、i和m,但猴子们最终还是没有弄出任何与单词类似的东西。猴子们连象样的单词都打不出,更别说写出莎士比亚式的作品。
  
  静思道:“为什么英国会产生这样的谚语呢?”
  东方老人道:“当年,英国是西方科学的中心,西方科学中的还原论思想不仅在科学领域占主导地位,而且在其它各个领域也产生深远地影响。他们认为,作品是由单词组成,单词是由字母组成,故作品可分割成字母(或单词),再把它们组合还原成作品。他们只考虑了一种部分对整体向上的因果关系,而忽视了另三种因果关系。一种是整体对部分的向下的因果关系,作者创作时,作品的整体构思、整体思想等影响着文章怎样遣词造句。”
  
  静思道:“这使我想起了贾岛推敲的故事。”
  一天,贾岛骑着毛驴,在京城长安街上行走,随口吟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用手作推敲的样子,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京兆尹韩愈,韩愈生气地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
   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东方老人道:“一种是外界对内在的向内的因果关系,作者创作时,所处的环境、当时的心境以及其整体水平等都对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
  静思道:“是了。当年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因羲之当时酒意微浓,即席挥洒,心手双畅,有如神助。”
  
  东方老人道:“最后一种是内在对外界的向外的因果关系,作品对作者的影响。作者长时间地创作过程中,会进行深入地思考,思路更加鲜明清晰,观点更加系统全面。”
  静思道:“所以还原论思想应用到文学领域是不可行的,它需要的是一种整体论思想。”
第十九章 千古绝唱(二)
  
  东方老人道:“西方文学深受还原论思想的影响,其文章通过一系列介词和连词来连接,虽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缺乏整体的美和深远的意境。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整体取象,很少利用介词和连词之类,特别是山水散文和诗歌,几乎不用。中文杰作仿佛一幅幅动感的画面构成,充满很美的意象。你看看这两篇经典诗歌。一篇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惠特曼的《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一篇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
  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
  我注意它孤立地站在小小的海岬上.
  注意它怎样勘测周围的茫茫空虚,
  它射出了丝,丝,丝,从它自己之小,
  不断地从纱绽放丝,不倦地加快速率。
  而你——我的心灵啊,你站在何处,
  被包围被孤立在无限空间的海洋里,
  不停地沉思、探险、投射、寻求可以连结的地方,
  直到架起你需要的桥,直到下定你韧性的锚,
  直到你抛出的游丝抓住了某处,我的心灵啊!
  (飞白译)
  
  静思道:“说得太好了。我读西方文学作品,虽然不乏深刻的哲理,总觉得缺乏文采,开始以为是翻译的问题,后来我读其原文,才知是风格不同的缘故。”
  
  东方老人道:“惠特曼认为,自然蕴含了自我所追求的人类价值。自然界无所不在的自由、活力和创造力令他身心振奋,动物心灵的平静和精神的独立也让他羡慕不已。他在自然中发现了灵魂不懈追求神性的形象。在《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中,他在灵魂和蜘蛛之间找到了共同点。”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东方老人道:“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枯藤老树昏鸦’,深秋时节,孤枯败落的藤蔓,缠在萧疏沧桑的老树上,枝头瑟缩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肝。秋日黄昏的萧条气氛,深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昏重得叫人难以喘息。
  
  '小桥流水人家’,忽现一架小桥,桥下一弯清水,潺潺流淌,水边桥头,几间小屋错落有致,屋顶缕缕炊烟袅袅飘起,显得那么宁静温馨。温馨恬静的画面,越发衬托出游子内心的苍凉落寞。小桥之'小’,非实写桥的大小,而是远望产生的感觉。'流水’与'小桥 ’一动一静,动静相生,无声之动更显其静。'人家’一语,用得极妙,黄昏之中,距离遥远,房屋、人物朦朦胧胧,只有上空的袅袅炊烟才告诉天涯游子,那是有人居住的屋舍。此句全为远视所见,微妙地传达了天涯游子对安居家乡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
  
  '古道西风瘦马’,古驿道上,黄尘漫漫,秋风悲凉,一匹瘦马蹒跚缓步着行走。一个'古道’,让人联想到路途的荒凉和漫长。秋高草长,马应肥胖,怎会是'瘦马’?此处作者以马自比,写马旨在托人,马瘦人更瘦。马都很难忍受背井离乡的飘泊之苦,何况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了!
  
   前三句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诗人转向天空,血色残阳,万物笼罩其中,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凄迷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枯藤’、'老树’、'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深秋暮晚,是游子归家的时节,可是此时'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马致远这支简短的小曲,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游子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产生深远的意境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太阳落山了,天地一片通红,坐在日光亭内的静思,听了东方老人的解说,仿佛身临其境,自己正走在荒凉寂寞的古道上,内心的苍凉凄楚之感油然而出。
  
  东方老人总结道:“中文杰作的意境和神韵,是英文无法表达的。古代的诗词歌赋,翻译成英文后,节奏感和韵律美,荡然无存,全然变味了。这不仅是译者的原因,更主要是英文本身的问题。”
  
  静思道:“是啊。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书名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分割成单个的字(或单词),分割之后,其整体意境就散失了。所以英文单词无法表达出来。不过可悲的是,可还有些无知愚昧的人主张废除汉字,用拼音代替,甚至全改学英文。”
  东方老人道:“这些无知之言,是不足为患的。下次我们聆听大自然最美妙的歌声。”
第二十章 天籁之声
  
  朝阳初升,日光亭内。
  石桌上垫着厚厚一层绸缎,上有一古筝,通体暗红色,点缀着金色斑点。
  
  东方老人正襟危坐,手指抚弄筝弦,悦耳动听的筝音飘散开来,徜徉于山水之间。静思做在一旁,凝神静听。前半部音律缓和平稳,如入高山之巅,峰峦叠嶂,郁郁葱葱,云雾环绕,飘忽不定,如登仙境;后半部节凑舒缓,飘逸灵动,仿如高山下的幽泉,泉水淙淙流淌,水花轻溅,令人心灵愉悦惬意。
  
  一曲既终,静思还沉浸其中。东方老人柔和的声音响起,“《高山流水》初志在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意在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可谓中国古乐表现的最高境界。”
  
  静思道:“世人一般只知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琴师俞伯牙和樵夫钟子期的典故。很少知道俞伯牙感受天地之造化,而得悟琴艺之高妙。”
  
  东方老人道:“相传俞伯牙年轻时,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未臻达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于是老师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天籁之声。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静思道:“这是整体取象、自然之音融入琴音的典范了。”
  东方老人道:“我国古人向往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自我融入宇宙的颠峰境界。信奉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统一整体。”
  
  静思道:“您说的很好。东方音乐的美感似一幅水墨画,宁静致远,深邃绵长,蕴涵着东方深远的文化内涵。”
  东方老人道:“不仅在音乐领域,书法领域、绘画领域、文学领域、建筑领域,以及其它各种工艺品制造领域,莫不信奉着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静思道:“这种最高境界如何达到呢?”
  东方老人道:“这靠自我的体悟。如古人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静思道:“西方音乐有那些特点呢?”
  东方老人道:“你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吗?”
  静思道:“听过。它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东方老人道:“西方音乐,受人与自然分离独立的思想影响,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东方音乐注重的是整体气韵,西方音乐注重的是饱满质感。”
  接着道:“歌舞大多是合一的,下次我们欣赏美妙的舞姿。”
  第二十一章 美妙舞姿
  
  逍遥阁内。
  东方老人打开电视,放入光盘,播放的是中国舞蹈。
  
  《月光》,少女伫立,修长的手臂缓缓舞动。开始舒缓柔美,渐渐的变得柔劲有力,节奏也加快,最后狂放而充满激情。于是,人们仿佛能看见,月光下有一片浩瀚的大海,海面由微微起伏逐渐到波涛荡漾,最后掀起了狂风巨浪!
  
  《千手观音》,悠远深沉如同天籁的音乐悠扬响起,二十余双圆润修长的手臂,柔美的舞动,兰花指时收时放时弹时点。整齐划一的动作天衣无缝,与音乐的节奏和谐一致。金色似有玄机的灯光氛围中,宏大优美的舞姿,显得美轮美奂。这种趋于简约极致的表演,更加呈现出心灵层面的安详、沉静和肃穆。人的心灵精神得到涤荡、净化,观音大士的温悯慈爱、纯美圣洁完美体现出来。
  
  东方老人道:“看了《月光》和《千手观音》,感觉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特色吗?再看看西方的舞蹈,会有鲜明的感受。”
  
  东方老人拿出先前的光盘,放入另一张西方古典芭蕾舞。
  《睡美人》,男子上身笔挺,昂首阔步,女子文静肃穆、矜持高贵。女子足尖轻盈弹跳的舞姿,薄薄的短纱裙旋转飞舞着,宛如绚丽的花朵。男女轻盈的腾跳、舒缓的移步、快速的旋转,动作一致,多姿多彩,幻化出美妙动人的童话意境。震撼人心的音乐,气势恢弘的舞蹈,雍容华贵的服装,奢华灿烂的布景,创造出了空前绝后的剧场舞蹈奇观,被赞誉为“古典芭蕾的巅峰之作”。
  
  静思道:“中国舞蹈重视平衡内敛,善用手舞,用丰富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表情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西方舞蹈重视外放张扬,善用足蹈,展现形体动作的美妙。”
  
  东方老人道:“中国舞蹈以心动为主,以形传神,形神合一,示意性强;西方舞蹈以形动为主,一节一节组成,具有程式化特征,示形性强。”
  静思道:“你所说的,让我想起了一则寓言《蜈蚣跳舞》。”
  
  从前有一只蜈蚣,它一百只脚能跳出非常美妙的舞蹈。每次跳舞时,森林中所有的动物都会跑来观赏。大家对它那美妙的舞姿都印象深刻。
  可是有一只动物并不喜欢看蜈蚣跳舞,那就是乌龟。乌龟心想,我要怎样才能阻止蜈蚣跳舞呢?它不能明说它不喜欢看蜈蚣跳舞,也不能说自己跳得比较好,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它想了一个很恶毒的计划。
  它坐下来写了一封信给蜈蚣,说:喔,伟大的蜈蚣呀,我对你精湛的舞艺真是佩服极了。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跳的。你是不是先举起你的第二十八号左脚再举起你的第三十号右脚?还是你先举起你的第十七号右脚,再举起你的第四十四号右脚?我热切地期待你的回信。崇拜你的乌龟敬上。
  
  蜈蚣读了信以后,马上开始思索自己是怎么跳的。它到底先举起哪一只脚?然后又举起哪一只脚?你猜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蜈蚣从此不再跳舞了!
  
  静思道:“这则寓言的寓意,一般都认为是理性的思考扼杀想象力。可是理性怎么会扼杀想象力呢?”
  
  东方老人道:“西方人所说的理性,是形式理性,是一种机械的程式化的理性。蜈蚣跳舞,由内心的情感,来带动肢体的舞动,有诸内而形于外,是其整体功能的外在体现。即像中国舞蹈的整体意象,而不同与西方舞蹈的那种程式化。”  第二十二章 清幽家园
  
  静思道:“经常呆在您这里,我都不想回家里的高楼上住了。那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与自然隔绝的感觉,令人很不爽。”
  
  东方老人道:“你可在我这住啊,陪陪我这老头。你所说的关系到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我这些年云游天下,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南方的园林结构还是北方的院落结构,所用材料以木材为主,而西方的建筑,以石材为主。”
  
  静思道:“这是为什么呢?”
  东方老人道:“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恰恰能体现这种'线条’的艺术魅力。西方建筑注重'立体美’,讲究明确的几何形体与确定的数量关系。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图形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而不规则的石块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
  
  静思道:“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一种整体美,西方建筑重视的是实体美。这和音乐、绘画、舞蹈等领域都是类似的,东方重写意,西方重写实。”
  东方老人道:“况且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感受,中国人重视内在感受,追求的是一种意境;石质冰冷坚硬,给人一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重视外在的实物感。”
  
  静思道:“中国传统的楼阁式,与西方的石柱型也不同。”
  东方老人道:“你说的正是东西建筑的造型差异。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圆柱便成了关键。而屋顶的不同,则导致了风格类型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核心。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静思道:“我还注意到,中国古人注重地形地貌的不同,把建筑融入当地环境,与自然和谐一致。”
  东方老人道:“你提出的这一点,是东西方建筑的深层次本质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有两个根本特色:一是整体美,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个体融合于整体;二是和谐美,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因地制宜,建筑与山水共处,与万物和谐。”
  
  静思道:“西方古典建筑的根本特色呢?”
  东方老人道:“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它们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精密的几何比例,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连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亦一反中国式的天人合一,以天人对立,人定胜天为主题。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式建筑的陪衬。且山水花木亦并非保持自然的生长之态,而被修剪成各式规整的图案。”
  
  静思道:“中国古典园林,都是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自然生长,效法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造化神奇。”
  东方老人道:“中国建筑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重物质,重外观。”
  静思道:“东西方建筑风格的本质不同,是在于双方的宇宙观的差异吧。”
  
  东方老人道:“不错。东方古人认为,宇宙是有机统一的,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统一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西方古人认为,宇宙是机械可分的,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能够征服自然。”
  第二十三章 传统美食
  
  逍遥阁客厅内。
  静思和东方老人坐在饭桌旁,桌上四菜一汤,两份为西餐,法式牛扒,盘中煎好的牛扒上,放一片柠檬和一块蒜泥黄油,旁边配有烤土豆;南瓜鲜虾沙拉,煮熟的泥状南瓜盛在晶莹的玻璃碗里,上覆盖金黄色的熟虾,旁边配有卷心菜。另三份是中餐,鱼香肉丝、青菜豆腐与香菇排骨汤。
  
  一老一少一边吃,一边交谈。
  东方老人道:“你尝到西餐与中餐有什么不同吗?”
  
  静思道:“西式菜原料是分立的。法式牛扒中,牛肉与土豆分别煮熟后放在盘中。南瓜鲜虾沙拉中,南瓜与鲜虾分别煮熟后放在碗中。调味的作料,也是现吃现加,所以它们不是同一种味道。中国菜所有原料与作料是一锅煮的(或炒的)。鱼香肉丝中猪肉、水发玉兰片、木耳、泡红椒等一起炒,姜末、葱末、蒜末、精盐、白糖、醋、酱油、湿淀粉等作料也依次放入,所以味道是一样的。”
  
  东方老人道:“你说出了西餐与中餐的本质区别。西餐重视个体独立,讲求各个原料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中餐重视各个原料的整体和合,追求整体体现的色、香、味和五味调和,而不关注各个原料所含的营养成分。”
  
  静思道:“西餐原料一样一样的单独制作,是很枯燥的吧。”
  东方老人笑道:“我有次去一个意大利朋友家做客,参观厨房,发现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整齐排放几十种调味料瓶,像个化学试验室。烹调时,不仅每种原料都有具体的定量,连作料的加放也有具体的定量。”
  
  静思道:“这种定量化在中餐中恐怕很麻烦吧。西餐一般是在烤炉中蒸煮,设置好温度和时间,煮好后放在同一张盘中。而中餐是所有原料和作料都一锅煮,原作料不同,量的多少不同,放入的次序也不同。”
  
  东方老人道:“故中餐烹饪一般靠人的经验直觉把握。而且中餐特别注重火候,烹调过程中所用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火力的大小和时间长短,由原料的质地、数量、形状及烹调技法等来判断。软、嫩、脆的原料多用旺火速成,老、硬、韧的原料多用小火长时间烹调。整形大块的原料在烹调中,由于受热面积小,需长时间才能成熟,所以火力不宜过旺。而碎小形状的原料因其受热面积大,急火速成即可成熟。炒、爆、烹、炸等技法多用武火速成。烧、炖、煮、焖等技法多用文火长时间烹调。所以中餐须具体菜肴具体把握。”
  
  静思道:“中餐的五味调和,是根据中医的五味入五脏而来的吧。”
  东方老人道:“不错。中医的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中医把常见食物按其整体性能分属五味,根据五脏的相生相克的关系,要保持五脏的辩证平衡,须保持五味的调和。”
  
  静思道:“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食补吧。”
  东方老人道:“不错,这正是西医没有的。”
  静思道:“我们每个人五脏情况不同、口味不同,那么五味调和、色香味俱全,对于不同的人,标准也是不同的。”
  
  东方老人道:“这就需要因人制宜,而且还要因时制宜,因为同一个人甚至在不同时候口味也不同呢。中餐体现的是东方科学思想的整体和合和辩证观。”
  
  静思翘了翘手中的筷子,道:“中国人食用的筷子,也需保持整体平衡,而不像西方人的刀叉。在食仪上也有差别。西方奉行分餐制,先是各点各的菜。上菜后,人各一盘,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中餐则一桌人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追求一种团圆和合的气象。”
  
  东方老人道:“西餐如西方人一样,追求个体的独立。中餐如东方人一样,追求整体的和合。东方的各种技艺,实质上都是一门艺术。因为它靠人来把握,人的修为越高,创作的越精美。西餐,把菜肴这一整体制作分成一系列工序,严格定量的一步一步程式化操作,单调而枯燥。中餐的烹调,是一门艺术,不同西餐的制作,一直为中国人视为极大的乐趣,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意义。”
  
  接着道:“由食,会想到饮。西方人喜欢喝饮料,追求营养物质,如碳酸饮料等。东方人喜欢饮茶,追求一种天然和深远的意境。下次让你体验下源远流长的茶道精神。”
 第二十四章 清香飘然
  
  
  月圆之夜。
  逍遥阁门前的空旷之地,一棵松树旁,放有一紫红木长几,上面放置有红色小火炉、红色砂铫、鼓形紫砂壶、青花小瓷盅、精美锡罐等茶具。
  
  静思与东方老人随意坐在木几两旁,明月当空,飞彩凝辉,周围山水显得清幽而静谧。远处的香炉内,缕缕香烟飘起,融入夜空之中。忽然传来一曲古筝之声,悠悠扬扬,悦耳动听。
  
  东方老人笑道:“在这样的宁静夜晚,让我们体验一下古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意境。”
  静思知道东方老人是想让自己感受茶道的精髓,感激地道:“您老对我的厚爱,真是让我不知如何感谢。”
  
  东方老人道:“你我也算忘年之交,不必客气了。”
  说完,东方老人燃起火炉,往砂铫内注水,边说道:“泡茶用水,古人是极讲究的。《茶经》中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泉之水为上品。今晚饮的是龙井茶,所用泉水以虎跑泉水为最佳。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虎跑泉水与龙井茶自古被称为'杭州双绝’。”
  
  静思道:“此泉的水质很特别吗?”
   东方老人道:“虎跑泉水从沙岩中渗透而来,水色晶莹,清凉醇厚,味道甘冽。虎跑泉的得名,还有个佛教传说呢。”
  
  传说唐代高僧性空,曾住在虎跑泉所在的大慈山谷,见此处风景优美,欲在此建寺,却苦于无水。一天,他梦见二虎跑地,清泉涌出。次日醒来后,果然出现甘泉,此泉因此名为虎跑泉。今天的虎跑寺仍设有大型雕塑《梦虎》。
  
  静思道:“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清香味醇,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
  东方老人道:“龙井茶乃茶之神品,声明远播。乾隆皇帝曾封其为御茶,民间留有十八棵御茶树的传说呢。”
  
  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狮峰山下胡公庙前欣赏采茶女制茶,并不时抓起茶叶鉴赏。正在赏玩之际,忽然太监来报说太后有病,请皇帝速速回京。乾隆一惊,顺手将手里的茶叶放入口袋,火速赶回京城。
    
  原来太后并无大病,只是惦记皇帝久出未归,上火所致。太后见皇儿归来,非常高兴,病已好了大半。忽然闻到乾隆身上阵阵香气,问是何物。乾隆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把龙井茶叶带回来了。于是亲自为太后冲泡了一杯龙井茶,只见茶汤清绿,清香扑鼻。太后连喝几口,觉得肝火顿消,病也好了,连说这龙井茶胜似灵丹妙药。
  
  乾隆见太后病好,也非常高兴,立即传旨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年年采制,专供太后享用。
  
  静思道:“龙井茶具有如此神奇的品质,是因为它优良的品种吧。”
  东方老人道:“不仅因为它优良的品种,还因为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那里峰峦起伏,溪流涓涓,处处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园处在浓荫笼罩之中,尤其春茶期细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雾缭绕。而且其土壤深厚,多为沙质壤土,符合《茶经》中所说的'砾者上’,真是得天时地利。”
  
  静思道:“再加上人工的采摘加工,那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了。”
  东方老人道:“是啊。珍品龙井对采摘加工技艺极其讲究的,采摘时机、加工火候、分量多少的把握都是细致入微的。”
  
  红色火炉内,碳火轻爆。铫内微闻水沸之声,东方老人熟练地提起砂铫,回旋斟水浸润茶壶,道:“此法一是清洁,二是提温。泡茶的茶壶是一关键,通过千百年的实践,人们发现紫砂壶为最,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且用之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莹润,外类紫玉,内如碧云,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 再将砂铫置炉上。
  然后倒去壶中水,打开锡罐,用茶勺把茶叶拨入壶中,顿时一股清香飘来。
  
  东方老人道:“茶和水的量是又一关键。茶水比例不同,沏出的茶汤香气高低、滋味浓淡各异。”
  此时,铫内水沸若松涛之声,东方老人迅速提起砂铫,边道:“烧水煮茶是一关键。《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故水不能过嫩或过老,水嫩或水老不单指水温,还包含水质变化。”
  
  静待片刻,东方老人右手高提砂铫,沿壶口边缘冲入,上提下倾,反复三次,正好冲满茶壶,道:“高冲使沸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精其迅速挥发,不会有涩滞。静待片刻,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茶精,古人把火炉与茶壶的放置约七步远。”
  
  静思发现,壶口一点茶沫浮起,但决不溢出。知道是由于此壶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即“三山齐”了。
  东方老人左手拿起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用砂铫滚水淋于壶上,道:“此举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冲去壶外茶沫;三是小停片刻,壶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
  
  接着提铫直冲茶盅中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
  壶身水分快干时,东方老人把茶壶移至我旁,道:“你可观赏下壶内茶叶的沉浮,虽无白天的清晰,但却有股神秘的气息。”
  静思拿开壶盖,茶香之气,袅袅升起,清新醇厚,香馥若兰。朵朵茶芽浮起,舒展开来,叶似旗、芽似枪,旗枪交相辉映,栩栩如生,散发出一种生机和活力。
  
  东方老人说可以喝了,两个茶盅一字派开,低提茶壶,依次轮流斟满,道:“绿茶一次冲泡后,可留三分之一待二次冲泡,一般宜三次左右。”
  东方老人拿起茶盅,拇指、食指扶盅,中指托盅,动作稳当又雅观。挪于鼻唇之间,略微低头,双目微闭,闻其香味,沉醉不已。忽一仰头,茶盅移至嘴边,一口啜尽。神情如痴如醉,仿佛打坐的道人,外界万物全然不觉。
  
  如兰的清香,鲜绿的茶汤,令静思感到心神惬意,仰头,一口饮尽,甘醇润喉,沁人心脾,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真令人回味无穷。
  
  一杯在手,无忧无虑,宁静致远,物我两忘,在无人无我的心境下,体悟万物的神奇。
 第二十五章 中华武术
  
  太阳初升,逍遥阁前的空旷之地上。
  东方东方老人在打太极拳,静思在旁观看。东方老人沉着松静,神情专注。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时如山岳,巍然不动;动时如江河,滔滔不绝。迈步如猫行,轻捷灵活;运劲如抽丝,绵绵不断。进退转换,圆活灵通。步随身转,收放自如。势势之中,着着之内,均含一圆形,最后一步合太极回归原地。整套动作,圆活自然,如环无端,莫知所止。
  
  静思道:“昔者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草书之神。看您的太极拳,而得阴阳五行之精髓。您初式抱元守一,中心泰然,无机心,无征兆,为无极也。而后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开一合、一进一退,一虚一实,为太极阴阳之无穷变化矣。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相互变化,合五行之相生相克。”
  
  东方老人笑道:“说得好。太极拳就是根据天地阴阳变化、自然万物生克的规律,创造出来的。这是东方科学效法自然、从自然中体悟出来的典范。”
  静思道:“我想起了张三丰创太极拳的一则传说,说张氏是观蛇雀相斗而悟出刚柔动静之理。”
  
  一日,院中有鹊雀呼叫,张氏闻之,观见树上有雀,地下盘有长蛇,雀下击,蛇上攻,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东方老人道:“中国的武术,大多都是从自然的造化中体悟出来的。华佗创造的五禽戏,直接效仿虎、鹿、熊、猿、雀五种动物的动作。包括虎举、虎扑;鹿抵、鹿奔;熊运、熊晃;猿提、猿摘;鸟伸、鸟飞等动作。中国武术的很多拳术和招式,都以动物来命名的。”
  静思道:“好多招式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如白鹤亮翅、黑虎掏心、金鸡独立、双龙抢珠等。”
  
  东方老人道:“可惜啊。现在的人演练的武术,只是花拳绣腿,徒具其形,而未领悟其精髓,失去了神韵。”
  静思道:“是啊。我国在政治制度上,没有选择全盘西化,但在教育文化上却是全盘西化。体育课教的几乎都是西方体育,而很少有我国的武术。”
  
  东方老人叹息道:“自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的大门,民族自信心极度的低落,在这种心态下,抛弃了我国的科学文化,全盘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文化,一直延续至今。我们当然要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但要在保持本国文化的基础上。”
  
  静思道:“东方武术与西方体育本质上有哪些区别呢?”
  东方老人道:“西方体育注重的是外在的运动形式,注重人体各个肢节动作的形式。东方武术,注重的是人整体精气神的修炼。”
  
  静思道:“东方武术也有许许多多的流派招式啊。”
  东方老人道:“问得好。东方武术的外在招式,是为了带动内在的精气神。如同东方绘画中,以形传神一样。东方武术在强身健体方面,远远优于西方体育。”
  
  静思道:“西方体育,有些还要有钱才玩得起呢。不像东方武术,谁都可以去练习。”
  东方老人道:“东方科学在实践中,依靠人自身的修为,而不依赖外界的工具。西方科学在实践中,越来越依靠先进的工具设备。如高尔夫球,场地设备要求很高。东方武术中的棍术,一根木棍即可,而浩瀚博大的拳术,无需一样外界工具设备,更不需要建立专门的场地。”
  
  静思道:“我看了一些地方政府为民众建立的体育设备场地,不少都坏了或生锈了,成为废铁摆放在那里,还占据了偌大的空间。”
  东方老人道:“西方体育,不仅在健身效果上不如东方武术,还耗费钱财,占据场地。所以与其在全国各地推广西方体育,远不如推广东方武术。”
  
  静思:“我听过尚武崇德,习武之人,应重视武德。”
  东方老人道:“古人习武,不仅要有过硬的技艺,还要有深厚的修行。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德对个人的修养大有裨益。”
  静思道:“功夫片在很长的时期内,都很热门。人们内心都希望自己拥有比别人更强大的功能吧。”
  
  东方老人道:“当年李小龙的四部半功夫电影,震撼了整个世界。直至现在,世人对李小龙还难以忘怀。人们内心深处渴望自己拥有强大的功能,而东方武术可以达成内心的愿望。”
下面的一篇宣言文章,是当今我国的一些学者写的,我觉得很有道理。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自然国学”宣言
   ——为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敬告世界人士书
  
   一
  
   一个新的千年开始了!在新世纪的发端,高举起“自然国学”这面大旗的庄严时刻已经到来,深入阐发自然国学的条件已逐渐成熟。
  
   国学,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然而,一提起国学,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史学、文学、艺术、道德、人生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其实,国学中还有另一半同样重要、 同样辉煌,同属中国文化精髓的方面,就是中国的传统科技体系,包括中国科技史、中国科技哲学、中国科学思维方法等学科的内容。前一半为人文国学,后一半当 称“自然国学”。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屡遭列强凌辱,满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人对国学失去信心,民族虚无主义盛行。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民心为之一 振。在举国上下推行新学即西学的同时,一些学者发愤整理国故,大胆肯定中国传统学术仍有价值,但仅限于人文领域的某些方面,只有极少数学者埋头稽考中国科 技史料。1949年以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空前高涨。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发掘得到重视,并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遗憾的是,在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 最彻底的决裂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坚硬方针。于是国学又以另一种形式受到歪曲和摧残。在很长的时期里,许多人坚持认为中国没有或缺乏科学精神与科学传统,并 视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人们几乎很自然地总是以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为尺度,来诠释和衡量中国学术。
  
   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文明陷入重重困境,世界科学与文化的根本观念发生巨大转折的大背景下,各国有识之士和中国学人开始重新审视东方,尤其是中国传统学 术的深层内涵及其价值。彻底摒弃西方文化中心论,承认并鼓励文化多元,已成为人类文明的大趋势。70年代以来,科学潮流正明显由大物理学时代向复杂性研究 时代过渡。自然史研究,复杂性、非线性研究迅速崛起;交叉科学、综合科学、系统科学如雨后春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对抗向协调转化。中国历经约一个半世纪 的狂风骤雨,终于出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这种特殊的形势下,国内外学术界不少志士仁人发现,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思维体 系)对于当代科技前沿探索、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掘和研究,还开 辟了中国传统科学体系(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等)的现代科学价值的全面研究,这种研究已取得较广泛的成果。
  
   在此形势下,我们明确提出并强调“自然国学”这个研究领域,是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来说明:(1)中国古代不仅具有领先世界十多个世纪的科学技术成就,而 且科学形态与西方迥异,自成独立体系。而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科学体系的优势互补乃是各国以至世界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2)中国固有的科学传统、科学理念 和认识方法,在现代和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解决人类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二
  
   我们的祖先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和艰苦卓绝的奋争,在农学、医学、天文、历法、地学、数学、运筹学、工艺学、水利学、灾害学等领域,有着许多独特的贡献,这是 不争的事实。通过科学史家、考古学家近百年的持续努力,灿烂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充分展现给世界,令世人惊叹不已。可是至今仍有一些学者无视事实,认为中国 只有人文传统,而无科学传统;或者“只有技术,没有科学”。这种否认中国古代科学的看法显然是很浮面的,似是而非的。人类要生存,就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 行。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没有自然科学。国家的安全,国防的巩固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支持。中华民族,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历史久远,而且持续不断。试 想如果仅有人文精神心性修养,而没有自己的一套先进的科学传统,没有发达的物质基础,怎么能够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屹立于东方?又如何能够有汉唐盛世名震四海?
  
   那些否认中国文化中有科学传统的人,主要是受到狭隘科学概念的桎梏。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西方近代科学所形成的某些观念和方法,当作衡量一切科学认识的标准,符合这一标准方属科学,否则即一概排除在科学殿堂之外。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宇宙是无限的,大千世界是极端复杂的。即使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也包含着无限的多样性、层面性和可能性。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科学认识 活动和科学成果,包括基础自然科学,可能而且应当形成不同的科学体系。即使在同一学科内,也会因认识层面的不同,出现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认识取向,产生不 同的流派。
  
   至于科学方法则完全是为科学认识服务的,从属科学的认知目标。因此,以是否采取了某种科学方法来判断是不是科学,是本末倒置,反客为主。古今中外,人类的 认识有一个通病,就是无论什么主张或理论,如果取得了大成功,它的效能就会被夸大而作不适当的推广。西方自近代以来,以探索自然界之简单性为特征的力学、 物理学和化学取得了突出成就,于是造成了一种糊涂观念,似乎任何科学活动都必须与探索简单性的方法捆绑在一起;谁不采用这些方法,如实验室中边界条件能够 严格控制的试验方法、数学方法、逻辑方法等,谁就不是科学。有人甚至由此引申出一系列更加具体的规则、条件和特征,来框定科学,实际上是将科学活动的某些 非本质特征当作本质特征,以某一特殊领域和层面的特殊认识活动来替代和束缚所有的认识活动。
  
   大家知道,事物之间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事物就会相应显示什么样的品性。科学的具体形态,包括科学认识的结果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归根到底以认识主体和认识客 体建立何种耦合关系来决定。由于世界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可能性,认识对象究竟呈现给人什么性质和特征,与认识主体所应用的概念体系、参照系和认识 手段有密切关系。由此也就规定了认识主体选取何种科学方法,其所产生的知识体系即会有何种相应的形态。因此,那种认为面对同一世界只能产生一种形态的科学 体系以及认为近代科学体系为终极体系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一些人以“科学无国界”为理由,否认在西方科学体系之外还会有别的科学体系,这显然是个误会。对“科学无国界”说,应有正确理解。科学可以直接用来发展生 产,帮助人们适应和改善自然环境而不涉及民族情感,所以在传播和应用上比较容易被各国各民族所接受;而且人人可以研究,可以应用。仅此而已。
  
   科学认识的目的是获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对于无论何种形态科学体系而言,这一点是统一的。但是科学认识的走向却受到国家民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 传统的深刻影响与制约。人文传统包括思维方式、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等。而自然科学从来就离不开人文观念。具有不同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国家民 族,就会有不同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认识取向,从而造就出不同类型的科学家;形成不同的科学体系和形态各异的科学史。
  
   如果把已有的探索简单性为主的近代科学和科学哲学当作衡量一切认识的标准,甚至宣扬近代科学体系“凡是论”,处处从定义出发,而不是把能否获得理论形态的 正确认识作为科学的标准,其结果必将使科学僵化、狭隘化,实际上是把科学史上某一阶段的科学成就,变成限制科学发展的锁链。这样做,不仅必定否认中国科学 传统的存在与价值,而且也极不利于走向世界科学前沿。现在,人类已面临大量复杂性、非线性自然现象和一些小概率事件,实践对既有的科学理论正提出尖锐挑 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任何情况下,将任何科学体系绝对化,只能是作茧自缚。反省中国60、70年代对相对论、控制论、基因遗传学的所谓理论批判;沉思 我国科学原创性的薄弱;再联系一些人对中国科学传统的蔑视,我们不得不呼吁,一定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唯一标准。
  
   世界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任何具体的存在都是一偏;任何既成的科学认识体系和科学活动方式最多也只能是一偏。荀子曰:“凡人之患,蔽于一 曲,而闇于大理。“(《荀子•解蔽》)任何宣布某种科学理论为绝对真理,科学已经终结的作法都是错误的;同样,一切想为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划界的作法,也 都不免落入以偏盖全。我们努力阐扬自然国学,将有益于人们从关于科学的狭隘观念中解放出来!
  

作者:天机自然 回复日期:2009-05-09 18:56:35 
回复 
  三
  
   中国文化,刚好与西方文化形成左右对称的优美格局。
   西方人在传统上视空间重于时间,把世界看作物理的世界,时间性虚,空间性实;时间的本质趋向综合与整体,空间的本质趋向分解与并立;时间只能共享,空间则 可以由强者去切割和占有。与此相关,西方人喜爱分析,侧重研究事物的有形实体和物质构成,在群体中强调个体的独立价值,在整体中注重局部的基础作用,因而 具有分割研究和实验室孤立研究的传统。面对世界,他们习惯地将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同时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主张征服自然。西方人趣于外向思维,关注事物 在空间中的机械运动和物理、化学变化,因而力学、物理学、几何学、形式逻辑方面很早就取得了突出成就,并对整个西方科学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面对莽莽宇宙,中国人着眼于时间的流动和延续,把对时间的体察看得重于对空间的度量。中国人尊重和热爱生命,推己及物,视天地万物为有生命的存在,视自然 界为生命的不断的演育过程。中国人立足于整体。整体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整体和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时间。而时间一维不可分割,故重视生命和着眼时间又加强 了整体观念。中国人很早即认识到生命整体的内部及生命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需互依的联系。对这些联系的破坏,将意味着生命的完结和时间的中断。
  
   因 此,中国人推崇天人合一的心境和处事原则,主张人心合于天心,自我融入宇宙,泯除主客对立,反对因人欲的膨胀而损害宇宙生命包括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和 谐。对待人和万物,道家提倡“任性”,儒家主张“尽性”,佛家追求“见性”,作法虽有不同,但都是希望其天赋本性能够自由、充分、完满地展现。人和万物在 同一时间之舟中共存共荣,这是中国人至高的生命伦理观。
  
   整体观和广义生命观促使中国人着重事物的功能和关系。功能支配形体,是生命之本。没有了功能就失去了生命,形体也随之散解,所以功能重于形体。而功能又通 过一定的关系得以显示,并受关系的制约。由关系组成的结构和结构关系的协调,是维系整体的前提。功能有其承担者,结构关系的实现也有其介质。但它们至今还 看不见摸不到,是无形之虚。然而它们是真实的本根存在,且是决定宇宙生命的关键所在。中国人将它们一律称作“气”认为事物的整体功能反应和各种整体关系正 是通过“气韵”.“气象”而显现出来。事物之间各种整体关系的法则称作“数”。对“象”和“数”的研究就成为中国人认识天地万物的切入点和关注点。中国人 认为,对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最重要的关系是阴阳。阴阳关系最主要的体现是四时和牡牝。在四时、五材和五方的基础上又创立了五行系统,五行的反馈自调机制被 视作维持一般系统平衡的功能结构模型。
  
   中国人有内向的思维趋向。长期以来,通过体验、直觉和自我调控,对心性即精神作了大量研究。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中国人借助内向思维,即内省来达到对 外部世界的认识,内体领悟和对外观察被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思维方式和由此而形成的基本观念,决定了中国人在认识世界时,偏重综合而不是分析,直觉而不 是归纳,取象比类而不是逻辑推演,整体观察而不是分割实验。注重研究的是世界和万物的生成、演化和持续,而不是其实体构成及其空间中的展开。
  
   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方式各占一偏,也曾各领风骚。正是由此而产生两种认识路径,形成两种不同的科学思想体系。可以断言,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仅文化是多元 的,科学(体系)也是而且应当是多元的。对人类曾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至少有两个源、两个流,而决不是一个源、一个流。简而言之,主要发源于古 希腊的西方科学偏重分析还原,着意形质实体,目的在于征服和控制自然;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科学偏重综合整体,着意功能虚体,目的在于尽物(人)之 性,共存共荣。
  
   中西方科学既然是两个源、两个流,各有自己的偏向和短长,那么,在西方传统思维的土壤中自然不可能产生《周易》和中医药,同样,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各种发 明、发现的基础上,也不可能成长出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这就没有什么难于理解和奇怪的了。也正是由于中西方各有自己的特长,相互不可替代,因而这两个源 流,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其存在的依据和继续向前发展的强大潜能。因此中西文化的融合,中西科学体系的优势互补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
  
   四
  
   世界上的事物,无不是在复杂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没有笔直的大道,不可能永远处于高潮。因此,我们在观察和判断重大事物时,不仅要有空间的大视野,更要有 时间的大视野。事物发展基本模式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故我们决不可以一时一事定乾坤,决死生。中国的科学有过长时间的兴盛,但元明以降,开始衰落。 西方的科学,也曾经历过长达千余年的中世纪黑暗。而且,中西方的科学文明,从很早以来,就是在不断相互交流、优势互补的过程中交错向前迈进的。十五世纪欧 洲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的崛起,就深受益于中国的哲学与科学。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世界科学也面临着整体性、复杂性、非线性等难 题,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灾害科学、信息科学、心灵科学、预测科学等亟待进一步深入。面对这些问题,西方流行的还原论和分析方法以及主客相分和实体构成观 念,已难于奏效。而中国传统的整体论和综合方法以及天人合一的科学思想体系与智慧,必将应时而新生。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大雅•文王》)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吸收西方科学思想营养和现代科技成果,在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情况下,自然国学经过创新,一定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一定会再度焕发出夺目之光。
  
  签名(按姓字笔划)
  刘长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执笔]
  孙关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杨伟国(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
  李世辉(总参工程兵第4设计研究院)
  宋正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
  周明(中国文联)
  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英语中心)
  徐道一(中国地震局地质所)
  徐德江(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
  徐钦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所)
----------------------------------------------------------------------------------------------------------------------------------------------------------------------------西方哲学在最新的前沿地带都崩溃了,幸好有个东方哲学 来指导目前的物理学发展,否则要让世人理解 什么叫量子理论的互补原理,测不准原理,那是多么困难的事    让社会科学理论回归东方哲学之道
作者:陆寿钧   未分类   2008-12-5

http://house.focus.cn/showarticle/1855/564277.html
 

这是来自一个民间网新法家。文章有些长,但值得慢慢看。

编者按:随着西方破碎的、机械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遇到越来越多的来自现实层面的挑战,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科学领域必将发生革命性变化,这首先体现为北京大学潘维教授所说的 "中国学派"的崛起;新法家英文版主编陆寿筠先生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本文就是他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引  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给国家带来了虚胖的经济繁荣。说是"虚胖",因为大多数人没有享受到应得的繁荣成果,人民的总体幸福度(包括物质和精神)呈下降趋势,而物质和精神资源、物质和精神生态的代价都付出过高,令国家民族的"精、气、神"正走向"虚脱",看得出的表现在人祸、人为"天灾"、"群体事件"层出不穷,看不出的也就无法说了。总之,今天的中国面临着从表层到深层的严重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乃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几乎全盘西化。因此,本文的主旨是要以中国的道家哲学分析、批判泛滥成灾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错误要害,呼吁使之回归东方哲学之道。(提出的问题是事实,但造成的原因不能下简单的结论。北野注。以下我会把自己的意见加括号)

在西方思维中,没有关于精神与物质、关于不同社会层次、不同社会领域、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对偶互动、动态平衡,更没有多维整体综合平衡这样的观念,几乎所有学术领域都贯穿着笔者称之为"单极中心主义"、"基本粒子堆积论(即"原子论")"、和"拼盘论"这样一条思维路线。(这个结论也过于简单。)

"单极中心主义"可能表现为"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或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摇摆跳跃(如精神/物质、上帝/世俗二元论)、"个人中心主义自由,个人主义"、种族/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还有很多习惯上不以"中心主义"称之而实际上是以某种个体或群体、或某种局部或整体作为考虑问题的唯一出发点的思想方法。(这些不是西方的问题,是中国人自己搞的非黑即白的幼稚论。)

"基本粒子堆积论"与"拼盘论"的实质是一样的,即所谓"还原论",都是相信"局部之机械加总就等于全局"这样一种荒谬观念,实际上也是一种"单极中心主义",因为它们无视每个局部与其它局部之间、以及与全局之间,在多方向上的互动,而只以互相分立的局部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中心,所以都是"局部中心主义"。相反的极端则是铁板论集体主义,即无视各别个体、局部之相对独立性,而将全局作为唯一出发点的"全局中心主义"。(不对,西方有各种学派,人类学的整体观就是强调从整体看问题。)

"基本粒子堆积论"的典型表现即通常被称为"原子论个人主义" 的思想方法,即所谓还原论在政治经济学上的表现。

"拼盘论"的两个主要表现是:(1)将政治现象与经济现象的相对区分绝对化,以及将精神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现象的相对区分绝对化,更具体的表现则是抹去不同文化的不同价值观核心、将它们胡乱拼凑的所谓多元文化主义。(2)割断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之间实际存在着的相互关联性,孤立地分析一国的内部现象,掩盖了国际之间和一国内部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不平衡的实质。(学术界存在这种现象。这主要是“科学思想和经验主义造成的。)

本文将主要揭示上述思维路线在现代西方"从单一价值源泉论到世界资本霸权"(政治经济学)、再"从神、人二元观到拜物教文化霸权"(文化理论)这样一条错误路径上的演进过程,说明让社会科学理论回归东方哲学之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东西哲学之分野

    与上述单极中心主义思维路线针锋相对的是中国道家所阐述的、笔者以现代语言概括为"动态平衡多维整体"的思维路线。(其实,就是文明学的整体观和运动观。但只有这两观不够。请参看《中国文明论》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方法)

中国道家哲学:心物一元、动态平衡的多维整体

道家所言之"道"包涵着虚、实两面。"道可道,非常道",归根究底,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 这就是"虚"的一面。这一面与佛家所言的"万法性空"、无可执着是同一个意思;而关于这个"虚空",佛家在其浩繁的典籍中似乎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译成现代哲学语言,可以说:整个存在界就是无边无际的、心物一元的"无限潜在可能性"。既然"无限",就无终极之"常道"可言。而人的生命和意识表现只是这"无限"可能性之中一种可能性之展现,那么在其意识观照之下的"人化世界",当然也只是这"无限潜在可能性"之中的一种可能性的展现。而且,"人化世界"是随着人意识的流变而无时不刻地变动着。因此,归根究底,什么都无法说透、无从执着。如能悟到这一点,并能将之时时刻刻融化到自己所有的意念和行动中去,就能逐步做到去除我执、去除各种各样的"单极中心主义"思想,做到循"道"而行,不贪欲("无欲")、不妄为("无为"),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平衡和谐。循"道"实际上是顺应事物之自然。这应是一切有志者个人精神修炼的目标,也应是对待一切学问的态度。(以虚无作为认识基础和理论基础就像以云彩作为大厦的基石一样,是很危险的,禁不住推敲的。理论开始就暴露了致命的问题!)

同时,道家关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学思想,为认识、治理和改造社会,为认识自然、并在局部上改造利用和总体上顺应自然(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存在世界),为中国的法、儒、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提供了高远、彻底的形上哲学思想的总纲,和深刻、丰富的思想养料。这就是道家思想的"实"的一面。

    上述所言的万物"虚"相,是存在界之终极的、绝对的毕竟?真相;那个作为人类生存依靠、认识和改造对象的人化世界(包括社会在内)的"实"相之"实"是相对的、虚幻的,只是相对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着,本无绝对性、终极性〔1〕,只是为了生存繁衍,人类不得不暂且将其作为"实"相看待。道家思想的虚实两面本身就是其阴阳对偶思想的最高完美体现。"动态平衡多维整体"世界观就是以这样的心物交互、虚实相合为总背景的。

对于人来说,动态平衡首先表现在人意识和意识对象之间从不断地出现的不平衡(如认知错误、计划失败、人为灾难等)、又不断地趋近于相对平衡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往复的无限过程之中。人意识和意识对象之间的相互渗透、作用和转化,乃是多维整体存在世界的基本之"维"、第一"维",即人化世界本元性的阴阳对偶关系。

由于人意识这个观照主体本身的结构特点,"人化世界"显现出事物之间的分别性,包括层次性(即纵向上的分别性,这是人意识的直观"三维"模式决定的)。以动态平衡多维整体的世界观观察社会,就既看到所有"个体"、"局部" 、"层次"、"领域",所有 "群体"、"全局"、"总体"、"整体",在各种不同的(或互相并立或互相套叠的)对偶关系中,各自基于"阴"或"阳"的相对属性而具有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或自足性;又看到这些林林总总所有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对偶的主体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渗透、作用、和转化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世界存在的多维总体平衡性和动态整体性。

这个心物一元、阴阳平衡之"道",是在迄今人意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上对于存在世界的统一解释。

西方哲学:心物二元、单极中心的原子论和拼盘论

无论是基督文化中外在于存在世界(所以能"创造" 世界)、而实际上是人意识之人格化的上帝,还是黑格尔的"宇宙精神",还是唯物论者心目中与人意识绝然分立(所以能"决定" 意识)的"客观存在",它们或是意识决定存在、或是存在决定意识,因此都是单极中心主义,而不是对偶动态平衡。即使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仍将世界统一于"物"(所谓"第一性")。这个"物",或是整个人化世界,或是某种"基本粒子" ,实际上都是人意识观照之下的某种特定的物质化现形式。只要是将存在世界统一于人意识观照之下的某种特定的物质化现形式,那么这种统一就是掩藏在唯物主义假象之下的唯心主义。所谓"辩证",只是对于人化世界某些局部或方面的分析,而不是对于超越人意识的存在世界"无限潜在可能性" 的总体把握。只有那个内在于(而不是外在于)存在世界、而且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渗透一切的心物一元、阴阳平衡之"道",才能在人意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上统一一切、解释一切。

西方对于"基本粒子"的追寻始自古希腊时代,直到如今还在继续。作为对自然微观世界的科学探索,将当时所能观察到的最小粒子暂时权宜地认定为"基本粒子",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这种"认定"的暂时性、权宜性,即这种粒子仅仅是相对于当时人的认识能力而言被看作是最小的物质单元,但并不排除以后发现更小、更"基本"的粒子的可能性,如果是这样的科学探索,那么可能是有意义的。问题在于:在对世界存在进行总体把握的哲学层次上,如果将世界看作是由人类在某个特定历史时刻所能观察到的最小微观粒子,比如原子,像沙粒般堆积而成,那么这在下述两层意义上背离了心物一元的多维整体动态平衡之道:

(1)世界本无所谓"基本粒子"。人意识的有限性决定了其对于事物的分别性(将世界分成各别事物、并分成越来越小的"粒子")、也决定了其分别能力在特定时间阶段上的有限性(不能观察到更小的粒子)。这就是说,如果人的认识能力潜在地可以无限发展,那么粒子就是无限可分的。因此,绝对地认定某种粒子是"基本粒子",就是否定了人意识和意识对象之间、即心物之间互动平衡的基本原理和历史事实。

(2)将最低层次的微观粒子(如原子)绝对地认定为"基本粒子",容易导致只认定该"基本粒子"对于较高层次上的粒子和事物整体(如分子、无机物件或有机机体组织等)的构成作用,而忽视较高层次上的粒子、事物整体对于该"基本粒子"的统合作用。这就抹杀了万事万物作为动态平衡多维整体的"基本"真相:即具有"基本"意义的不是某种粒子或是组成成分,而是存在世界不同层次之间的动态平衡。

将上述那种人们习惯上称为"原子论"的世界观用之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那就更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原子论社会观表现在只强调各别个体、局部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或自足性,而无视社会个体、局部之间的相辅相成性,无视社会在多层次上的各种群体相对于较低层次上的有关个体或较小群体、和相对于更高层次上的更大群体的相对主体性、独立性。

基本粒子堆积论的原子论社会观与拼盘论(如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拼"成社会,或众多国家"拼"成世界),虽然都是抹杀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单极中心主义思维路线,但前者比后者还多一层谬误性:后者一般不否认不同组合局部之间的差异,而前者往往将所有"原子"看作是同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无数复制拷贝,或者是像刚从市场买来的一把新筷子,它们的长短、粗细、线条、颜色、质地都一模一样,分不出彼此来。西方经济政治理论中的"个人"就是这样的"拷贝"、"筷子"。

反过来,拼盘论不同于原子论的是:一个社会有着千万个"原子"个人,少一个或多一个无关大局;而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领域则缺一不可,并不像一个拼盘,如食物拼盘,其中少放或多放一种食物,一般来说是无碍大局的,因为这些不同种类的食物之间没有像政治、经济、文化之间那样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所以,那种在研究一个社会的政治、或经济、或文化时,不考虑该领域与其它领域、以及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路线,可以称为"拼盘论"。

二、从单一价值源泉论到世界资本霸权

    商品的价值源泉问题是政治经济学领域里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规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形式,并进而决定社会的政治权力关系,影响到社会的精神文化,乃至进一步左右着整个世界的秩序与面貌。由此出发,在整个西方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到处充斥着原子论、拼盘论的谬误。这可以说是当代世界秩序混乱、危机四伏的意识形态根子。下面就其关键处,用动态平衡原理这把哲学梳子粗略地梳理一番。

(一)从原子论到单一价值源泉论

    社会产品的使用价值究竟来自何方?从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从东方传统天人合一、人类一体、但并不否认人类和个人相对自主性的视角看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就会得出结论说:一切社会产品的使用价值来自天然价值、集体智慧、和个体劳动这三大源泉(这与中国传统对人化世界"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地(人类社会)、人"这三大基本层次的认定是一致的)。〔2〕但是,历来在见木不见林的原子论世界观的限制下,人们只看到自己的同类作为各别个人,分别地、直接地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或劳动,一是不见初始生产原料中天然就存在着的使用价值(野生的果谷禽兽对于原始先民本来就具有攸关他们生死的无比价值。若没有这天然存在的价值,哪会有后来经过种植或饲养、并加以改良、因而增添了价值的现代果谷禽畜?哪会有今天的人类?)二是不见隐藏在生产设备、技术和产品中的、全人类世代积累的集体智慧价值。

  这儿需要特别揭露那种公私不分的所谓"知识产权"论。众所周知,生产设备、技术和产品中饱含着世界东西南北的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智慧,那是人类的集体财富。同时,任何一项新的科技发明除了发明者个体的创造性劳动(这样的知识产权是要保护的)之外,也还包含着人类的集体智慧,因为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仅凭个人的劳动,而是必须继承了前人的智慧才可能实现的(这也适用于社会人文思想工作者)。若没有当日指南针的发明,哪会有后来的远洋贸易?哪会有今天的经济全球化?若没有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实际是印度人首先发明),哪会有全部科学技术的积累?哪会有今日琳琅满目的数码产品?若没有古代东西方天文学的开拓和积累,哪会有今天的太空技术和卫星通讯?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人类集体智慧的价值,与一切自然资源的天然初始价值一样,都不是能以任何数字可标示、能用任何经济理论、数学方程可以计算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能因其无法计算而无视其存在,正如不能因为无法秤出自己脑袋的重量就无视自己脑袋的存在一样。而且,这种集体智慧也如天然价值一样,理所当然地应属全人类共同所有,其在生产过程中所转化和延伸出来的额外价值不应由任何个人或集团单方面占有。可笑的是,在今天的"圈知运动"大潮中,西方某些跨国公司竟然将从世界的东方和南方各地收集到的本土传统草药知识申请为自己的"专利":他们不过是将这些草药经过伪"科学"手段的肢解(美其名曰"提炼")、拼凑(美其名曰"加工"),借以给他们窃取来的"知识产权"加上"合法"、迷人的包装,然后再将经过其扭曲的产品倾销到原地和世界各国,一方面获得丰厚利润,一方面排挤、打击、并企图最终废除(如某些"中国科学院士"所主张的)当地的传统医药,以便他们一劳永逸地从人类的集体智慧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财富。可见,将人类有机整体绝对地分解成无数单个个人这样一种原子论世界观的为害之烈![3]

那种抹杀天然和集体智慧价值的单一价值源泉论,其结果是:或者为资本对于劳动的霸权辩护,因为他们说是"资本给工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因而养活了工人";或者有意无意中掩盖了资本对于蕴藏在生产资料中的天然价值和人类集体智慧价值的单方面攫取(其实,资本从本属全人类所有的这两项价值中攫取的"剩余价值"可能远比从劳动者个体劳动中攫取的多得多),因而掩盖了霸权资本对于人类财富长期、广泛掠夺的全部真相。

(二)从拼盘论到狭隘"劳动"定义

    按照动态平衡的社会观,不同社会分工领域人们的劳动本来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密切关联、缺一不可的,但拼盘论的思维方式将生产第一线以外的下列劳动排除在价值创造者的行列之外:通过合理途径得来的资本(如劳动报酬等)所代表的过去劳动,最新科技发明中所包含的创造性劳动,企业微观管理和社会宏观管理劳动,创业、开发过程中企业家承担较大风险的创造性劳动,全社会所有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劳动,上述一切人员接受教育培训的先行性劳动,以及上述一切人员及其家人为维持和提高劳动能力所付出的后勤性家务劳动,等。所有这些不同形式的广义劳动无疑地都是为社会生产活动所必需,因而都是创造了价值的,其价值都融进了所有相关的社会产品(包括服务型产品,下同)之中。

所以,严格地说,任何社会产品都不仅包含着企业内不同岗位人员的劳动,于还包含着社会上更多的人的劳动价值。如果将价值的创造仅仅归功于有关企业内部的人员,甚至只归功于其中一部分人,那就是在不同社会职业和岗位上的劳动者之间制造不必要的矛盾。各种劳动者之间由于客观处境的相异原本就难免存在着关系的不平衡,需要、应该、也可以由社会管理者根据动态平衡的原理加以有意识的调节。如果不这样做,就是社会管理者的失责。但如果将企业内外一部分劳动者的贡献在理论上有意无意地抹杀了,因而增添了新的不平衡,那就不仅是失责,而是在添乱了。只是,特定产品中的具体劳动价值本来就难以精确量化,而企业外劳动者对于特定企业产品的贡献就更难量化、因此难以由该特定企业以工资的形式来分发酬劳。所以,让所有企业向政府缴税,用于企业外所有劳动者的报酬和福利,那就是天经地义的了(但这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福利经济学所阐述的那种二次分配论,而应是下文将要提到的人类、国家、企业对于生产资料的三级共同体联合所有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从原子论到劳资自由交换论

动态平衡社会观将每个个体或群体都看成是无限多样并且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他们各各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用同一个模子去套。而原子论者则把资本家和工人说成是地位完全相同的、"平等"的"自由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他们看不到或故意无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劳动者作为"交换品"的实际劳动付出,即劳动力,与劳动者本人是不可分离、因而根本无法精确量化的,而资本与资本提供者是可以分离的,由此造成:(1)劳动者的劳动力支付过程必须时刻处于"交易"对象即资本家的单方面监督之下,而资本家则可以不受劳动者的监督;(2)劳动者如欲将其劳动力改"卖"给别的"买家"(资本家),所付出的代价和所冒的风险(一家人的生计)将比资本的转移要高得多,所以总是处于高度不利的"还价"地位。这两个相反相成的"具体情况"造成了资本对于劳动具有绝对优势的支配地位,亦即劳资关系这一现代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的严重不平衡。正是这种得不到根本制衡的劳资关系最终导致了国际垄断资本的形成及其对于世界人民的霸权,从而生发出当代世界的各种矛盾和危机。而原子论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恰恰掩盖了这一当代所有问题的总根子。

(四)从原子论到"量化"万能论

    量化是以事物的分别为前提的。而按照心物一元的东方世界观,事物的分别性是由意识主体本身及其意识能力的有限性所造成,因为人只能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不仅是指时空)去认识世界。离开了人的分别意识,也就无所谓"数量"和"量化"。下面这个经典性的思想实验很能说明问题:

    有这么一个显然有违常识的判断:从理论上说,人永远不可能跨出一步。为什么?因为,要跨出一步,首先得跨过半步;而要跨过半步,又先得跨过四分之一步;。。。这样以此类推,没完没了,那当然就永远跨不出一整步了。如果说这个推断过程有错,那么错在哪里?(请读者停下来,想一想,再看答案。)

    其实就错在将人的分别意识及其意识结果绝对化。因为,严格地说,那个"半步"或"四分之一步"等等的界线是根本不存在的:人只能在"大约"半步或四分之一步的地方划一条界线;但没有宽度的界"线"并不存在(只存在于人的想像之中),即任何的界"线" 都可一而再、再而三地一劈为二,没完没了。既然精确的界线不存在,那么那个"首先得跨过半步"、"先得跨过四分之一步"等等的说法也就不能成立,于是"跨出一步"也就不成问题了。

这就说明,任何分别和量化都是模糊的和权宜的,不是绝对的。绝对化的结果就会引出荒唐的结论。东方哲学并不一概反对对事物进行分别和量化,因为在某些局部(只能是"局部")范围内的"大致"量化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它与西方哲学的区别在于:西方哲学意识不到"分别"的相对性、权宜性,将人的分别意识和分别结果绝对化,忘记了万事万物的本不可分性,于是迷信原子论、拼盘论的思维路线,迷信量化、数字、方程式,好像它们是万能的,可以说明一切、概括一切;而东方哲学则时时处处意识到意识主体本身及其意识结果的局限性、相对性,时时努力警觉并尽可能地克服这种局限性所造成的的认识误差。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微小误差可以忽略不计,无关紧要,但是在像人类社会这样的非线性复杂巨系统中,任何初始的微小误差,如果不通过有意识的社会关系动态调节不断地加以限制和纠正,那么最终都会按指数级数放大成灾难性的社会不平衡。下面就会谈到,国际垄断大资本与世界大多数人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呈天文数字倍数的不平衡,归根究底是源自资本主义国家千千万万基层企业中劳资权益关系(相对地说)较微小的的不平衡。但是,这样巨大的不平衡却是被主流经济学家以大量的、似乎是无懈可击的、精确的量化和计算为根据证明为是正当的。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在社会分化成强权的少数与弱势的大多数、它们的利益相互对立的情况下,任何量化和计算都是可以被随意扭曲、取舍、摆布的。而且,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事物,虽然可以在想像中加以分别,但是根本无法量化和计算的。对于那些将自己的贪欲意志强加于人的强权者来说,在他们尚没有得到有效的制衡以前,可以为所欲为,"量化"似乎是"万能的",但决不是真正"万能",更不是永远"万能"。总之,量化的技术手段不能代替社会总体关系通过良性互动不断地达到平衡这样一条社会治理的根本指导原则,因为人的认知的局限性、量化的局限性只有在活生生的人际关系的动态平衡过程中才能持续不断地得到发现和纠正。

现在回到政治经济学。上面已经说到,由于劳动力与劳动者是分不开的,所以劳动价值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精确量化的。不同职业、岗位、人员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之间只能进行大致的比较,其量化的结果只具有权宜的、参考的意义。更由于蕴藏在产品中的天然价值和集体智慧价值跟劳动价值之间更是分不开、理不清的,甚至连"大致"地分清都不可能。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将劳动价值确切量化的可能性。当今市场上瞬息万变的商品(包括商品化的劳动)其交换价值(不等于使用价值)的量化,是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占有者之间(至少在绝大部分时空范围内)权力、权利不平衡的历史过程中连续演变过来的,所以不可能是对它们之间所包含的不同价值的正确比量,甚至连"大致"正确都不是。

于是,主流经济学家们就进行颠倒过来的量化和计算,他们将维持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延续、即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维持生命所需的代价,作为衡量劳动价值的依据。虽然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内很多劳动者的实际生活已经超过温饱的水平(多数黑人和新移民除外),但这是以数百年来这些国家的对外掠夺、让世界范围内其它国家更多的人们在贫困线以下挣扎乃至死亡为前提的。从全局总体平均来说,他们计算劳动价值的根据并没有改变。而且,他们所量化和计算的劳动者所付出的牺牲和代价, 并不包括劳动者及其家人通过付出劳动、创造财富理应得到、但在现有劳资关系中没有得到的精神快乐和幸福感。(在资本御用经济学家的眼里,劳动者与机器人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资本,尤其是大资本,尤其是国际垄断资本及其在各国的买办代理人,他们就通过御用经济学家们对某些有限的经济因素的所谓量化和计算,巧妙地掩盖了资本对于所有社会产品中存在着的无与伦比的天然价值和积累了千百年的人类集体智慧价值的窃取、篡夺,掩盖了某些资本通过小鱼吃虾米(劳动者)、大鳄吃小鱼(中小资本)而成为国内国际垄断资本、实际是大量侵吞了人类财富的罪恶历史!

(五)从拼盘论到政治("公")、经济("私")分立论

    以社会整体动态平衡的观点看,一个社会的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不可割裂的。但西方主流经济政治理论故意以拼盘论将这两个领域分别贴上"私"与"公"的标签,以示"公私分明",实际上是用来掩盖大资本在经济和政治这两个领域的权力之间相互为用的一致关系。

    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任何一个关系比较紧密的群体,无论大小,就是一个小社会,就有它自己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就有对内和对外的"公"与"私"。否则为什么,如果一个企业的人员将企业的资金挪作"私"用,我们就说他盗用"公"款呢?一个企业的事务,对于大社会来说是"私"事,但对于每个企业成员来说却是"公"事,因为如前所述,任何企业的运作都要涉及生产资料以及产品中所包含的、属于"公"的天然和集体智慧价值以及所有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而且,也如前所述,在现代社会化、当今全球化大生产的历史条件下,一个企业的运作不仅事关企业所有成员的生计利益,一个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财团对社会上人们的消费生活和思想意识、对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渗透、诱导和干预,还广泛深远地影响着、甚至左右着一地、一国、乃至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根本生计命脉。可见,"私"与"公"是不可能绝然分割的。总之,"私"中有"公","公"中有"私",不公不私,又公又私。

   拼盘论将政治与经济、公与私绝然分割的结果,就是(1)将现代企业这种"当代资本主义最强大的群体组织形式"赋以"准个体的法律地位",隐去"其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的地位",从而"将经济这个基本社会领域排除于自由、平等、民主等政治原则的应用范围之外"[4],于是企业内部关系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反而在"经济自由"的大旗后面巧妙地得到了掩护;(2)将大资本在"公"的领域所窃取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权力,从其背后所谓"私"领域内的金权专制这个根子上剪断,然后将大资本从"私"领域的那个专制根子(通过游说、献金、全民选举、轮流坐庄等政治把戏)延伸到"公"领域的、对于全社会的金权专制,巧妙地打扮成"自由"、"平等" 、"民主"的神圣形象,反过来又以此将那个"私"领域的金权专制根子深深地埋藏起来、保护起来。拼盘论的魔力真是不可小嘘啊!

(六)从拼盘论到世界扁平论

    拼盘论的又一个妙用就是将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说成像游戏拼版那样,是一个扁平划一的"全球化"整体,最典型的说法就是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 ? 弗里德曼的一本书名所宣扬的:"世界是平的"。世界为什么一下子变得平坦了呢?据说那是因为现在不再存在前苏联自上而下的帝国统治、不再存在东西方之间的柏林墙、再加上运输成本下降、通讯成本下降,世界变成了一个通行无阻的自由竞争的大市场。这种"扁平"论调的实质是:它无视西方国家一方面在南北之间高高筑起无形的"边界墙"、极力阻止外来劳动力向他们那里自由流动"抢饭碗"〔5〕,一方面用武力手段和武力威胁为垄断资本在全世界"自由"流动抢夺天文数字的利润开路,无视资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之间深深的利益鸿沟,也就是巧妙地掩盖了美元帝国集团从国际层面自上而下直至百千万血汗工厂、从意识形态话语到地缘政治到军事布局到金融贸易关系的全面霸权。

是的,在"平等劳动"、"和谐共存"的意义上,世界应该是"平"的,也就是说,世界必须铲除居高临下地主宰一切的霸权。但这只是世界大多数人民企求的理想目标,而不是当前的现实。要使之逐步成为现实,首先必须使经济政治理论和实践回归到在多层次上和之间动态平衡的天道上来。

    上面从"单一价值源泉论"、到"狭隘'劳动'定义"、到"劳资自由交换论"、到"量化万能论"、到"政治经济分立论"、到"世界扁平论",厘清了当今世界的最大毒瘤国际垄断资本霸权从人类社会的经济细胞中孵化滋生,到驰骋市场、强食弱肉,到吞并国家政治权力,到称霸世界、无恶不作,这样一条发展黑线赖以得逞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根源。找到了根源,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对症下药。唯一有效的良药就是在世界东方很大一部分人口中自觉奉行了数千年之久的动态平衡之道。这一天地大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自觉奉行"与否对人类自身的福祉却是极为紧要的。那么动态平衡之道在当代世界范围内将如何展现呢?

笔者曾于四年半前撰写了题为《政治经济学新论:价值三源泉和联合所有制论》的长文,第一次揭示了商品价值的三个来源,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生产资料应归人类社会三级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体、各别民族国家共同体、基层企业共同体)联合所有、基层企业劳动入股、劳资合营、全员民主管理这样一个关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长远目标设想,论证了这一设想的理论合理性和予以逐步实现的现实和未来可行性〔6〕。着重讨论了基层企业劳资之间经济民主、管理民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注:所谓"逐步实现",即不排除在操作层面上,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保留一定规模的中小型私有经济、并在更长的时期内保留私有制的尾巴。)〔

    人类社会三级共同体联合所有制的问题,除了基层企业内部关系的动态平衡之外,在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情势下,还涉及到民族国家在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各种宏观关系:横向上,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联结为国家组群的文明体之间;纵向上,国家与其内部的少数族群之间、以及国家与世界性国际权威机构(如联合国)之间。而所有这些关系中当前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所谓文化冲突、或文明冲突问题。数百年来,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直是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霸权主义者,用来在其势力范围内或其竞争对手的影响范围内,实施挑拨离间、分而治之图谋、玩弄地缘政治的一张王牌。浑身散发着铜臭的国际垄断资本集团,从来都没有尊重过其它国家和族群的文化,而始终推行其文化霸权主义的路线。有时他们也虚伪地利用多元文化主义这一口号,一方面借以安抚国内少数族群、以巩固垄断资本在国内的统治,另一方面对其不听话的掠夺对象国/地区、或竞争对象国/地区进行离间分化、令其自相残杀、以便各个击破、同时转移世界人民抵制、反抗其霸权主义的斗争矛头。总之,他们实际所推行的,还是企图强迫整个天下皈依他们金钱拜物教的单一文化主义。所以,以动态平衡这一东方哲学原理阐述文化问题,揭示西方心物二元主流文化理论的错误,是当前世界话语权争夺中的一个突出任务。下面只是一个尝试。

三、心物一元、多维整体文化观

(一)人类文化多样性和趋同性的统一:关于终极普世价值

按照动态平衡的世界观,人类文化在总体上应该是多样性和趋同性的统一。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源自有史以来不同地区、不同族群所处自然环境、生存条件的不同所导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差异:

源自地中海北岸、中亚和西亚的西方文化、及东西之间的阿拉伯文化,主要与多山近海、或干旱的草原甚至沙漠这样的自然生存条件相联系,那些地区不最适合农业、而适合航海贸易或游牧业,因而在精神文化方面,磨炼出了特别强悍的开拓、冒险精神、和宏观社会关系方面的个人主义世界观,常伴有海盗行为、或战争掠夺等黩武倾向;

而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化源自土地平坦辽阔、气候温和适宜的、数千年发达的农耕生活,因而孕育出了安土重迁、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即人天、人地、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阴阳平衡,强调心性修养、虚静守下、不贪欲、不妄为、守常道这样的精神文化传统。

但在长达数十万年或可能二、三百万年的史前时期,无论哪个地区的人类先民面临的是大致相同地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如见之于东西方经典中关于诺亚时代和大禹时代洪水为患的记载),同时都只有原始低下的生存技能,靠采集野果或围猎野兽为生,到后期才慢慢地有了农耕、畜牧。那时候,无论哪里的原始氏族公社内部,所有成员之间基于直观直觉的血缘关系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生俱生、一死俱死、命运与共的强烈一致意识。

虽然那时由于生存本能的驱使,不同的氏族或部落之间也有野蛮的争斗,虽然后来随着人的生产生存能力的提高、私有制的出现以及少数强势者的贪婪,原来氏族成员之间的高度一体化开始分化,沿着微观(家庭、个人)和宏观(部落联盟、国家、世界)两个方向,展开了在人类社会多个层次上全方位的、连续不断的、既"文明"又野蛮的争斗,虽然如此,但是,那个曾经延续了比人类文明史长达数百倍之久的原始艰难生活,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命运与共"意识基因,反映到社会伦理就是博爱精神,这见之于各大文化的经典记载中,如中国道家的"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佛家的慈悲众生,儒家的仁爱天下,以及同属于亚伯拉罕宗教体系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共同经典所宣讲的"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一样" (《圣经?旧约》)这一真正的基督精神。

相比之下,人类的"文明"史还只是短短的一刹那。自有文明以来,尽管由少数人挑起的争斗连续不断,而且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激烈、危害越来越惨重,但同时,随着人类生产生存活动规模的社会化、全球化、乃至太空化,紧密联系的范围不断扩大,彼此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超越家庭、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物种的"命运与共"意识也在与日俱增,这是原始氏族时期那种狭窄眼界范围内的共命运意识所不能比拟的。

今天,人类一体、人天一体意识的种子正在顽强地发芽、成长,一反少数人极端自我中心主义之道而行之,努力磨合不同文化之间的歧见,而给世界带来希望。建基于这种意识的博爱精神乃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或曰终极价值,或普世价值。其他一切自我标榜为普世价值的价值观都要受到这一终极价值观的检验。无论人类还要走过多么曲折的历程,这一终极价值观必将逐步消弭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歧见而走向天下大同。

(二)天地大道、宏观社会、个人心性之间的多维互动:普世价值的实现路径

当然,在如何使这种博爱精神在一切社会关系中得以实现的路径问题上,以中国道-法家为一方,与佛、儒及西方宗教为另一方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思想路线分歧。前者以心物一元、渗透一切之"道"为制高点,由道生法、由法生德、以德固法、以法从道,在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宏观和微观)、各别个人多个层次之间、即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不断反复推进多维整体的动态平衡。其中,人类宏观社会是处于这些层次中间的关键层次。所谓"多维整体的动态平衡"就是指人类宏观社会上与天地自然(即人天关系)、下与各别个人、以及本身内部宏观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动态平衡。

社会关系也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指的是社会各大群体之间的经济政治权益关系(如阶级关系、管治关系、族群关系、国际关系),微观则是指与上述宏观权益关系并无直接关联的纯粹个人关系(如家庭亲友关系、邻里同事关系、路人邂逅关系)。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前者是关键。如果宏观关系是祥和协调的,那么微观关系就不会差到哪儿去(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改朝换代后的初期,社会秩序都比较好,几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或者在合理、有序的民众政治运动高涨期间,社会刑事、民事案件会大大减少);反过来,即使在某个范围内表面上的微观关系普遍和顺,人人彬彬有礼,也不能说明深层次的内外宏观关系就一定是温和顺畅的(如今日西方);当然,如果微观关系长期普遍恶化,那么问题一定是出在社会的宏观关系上,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从宏观着手。

黄老学派的经典文献《道德经》和《黄帝四经》最清楚不过地表明:道-法家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于体现在微观人际关系中的和协精神,不是离开了人天关系和社会宏观关系来谈论各别个人的博爱、慈悲、仁德之心、来谈论道德教化、来鉴别圣人贤者的,而是将这些精神原则作为"天之道"在人间社会宏微观所有层次上的动态展现去认识和遵循的,而不是单纯从某种主观的善良愿望出发的刻意贪求、强求。

同时,一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心性的修炼,以使之合乎天道,固然离不开他主观上有意识的自我要求,但更离不开他所处的、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在内的、整个天地自然无限时空的循"道"运转这个宏观环境对他的熏陶、启发(其本人不一定意识到)。一个人之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是天道运转对其意识的外在叩击与他愿意正视并顺从天道的主观愿望相结合的结果,而决不仅仅是(虽然不排斥)他个人闭关冥想、向内求索的结果。

黄老学派还认为,仅仅宣传人间博爱精神是不够的。要让这种精神转化为活生生的、宏微观各个层次上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则必须通过诸如社会功勋制、全民监督制、节制资本、常平仓等已经行之有效的、以及有待推陈出新的、符合多维整体动态平衡之道的各种制度,以法治的形式加以实行,使得那些真正有德有能之人自然而然地得到公众的识别、推举、监督、爱护,使他们得以代表各个层次上的社会全局,让上述各种制度得以建立和实行,以均平地保障所有个人和群体通过平等劳动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但是,儒家、佛家、和西方宗教思想在下面这一点上是共同地与上述道-法家路线相对立的:他们相信一个超自然的绝对精神,即超然"物"外之"心",可以越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时空运转这个"物"世界的媒介,或者仅仅通过某几个半神半人的先知苦口婆"心"的言传身教,就可以在人们"心"中普遍地化为博爱、慈悲、仁德的种子,并得以开花结果,结出博爱、慈悲、仁德的宏观社会关系之果。这就是为什么儒佛伦理一般只局限于论述社会微观关系,为什么西方社会学也局限于微观社会关系之分析,而将统合经济政治文化的宏观社会理论排拒于"社会学"学术大门之外的哲学思想根源。在笔者的《儒家如何背离了动态平衡之天地大道?》一文中已经指出了这一思维路线的原子论方法论实质及其事与愿违的必然结果。退一步说,即使一个社会的多数人都怀有博爱、慈悲、仁德的精神,如果这种精神没有同时体现在社会的宏观经济政治关系中,这个社会也仍然不是博爱、慈悲、仁德的。因为,无数微观局部之机械加总并不等于宏观全局。何况,像他们那样"心"、"物"割裂的结果,必然是"心"之堕落,社会之道德沦丧,怀有博爱、慈悲、仁德之心的人只会越来越少,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崩溃,就像今天的世界。

下面就具体地回顾一下,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上述思维路线是如何将人类拖垮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四、从心物二元观到拜物教文化霸权

(一)从上帝、世俗二"城"论到虚假的普世价值论

中世纪欧洲神学家奥古斯丁,曾将当时欧洲的世俗世界和理想中的精神世界分别称为"地上之城"和"上帝之城"。这两个"城"之间最根本的差別是,前者人民的共通点在于对自己的爱,后者則是結合于对上帝的爱和因此而生的对彼此的爱。中国的老子也说过似乎相同的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但是,这两位思想家分别所说的"爱"与"道"是两回事。上面已经说了,人间之爱是"天之道"在人间的展现,因为人间社会只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但奥古斯丁笔下的"地上之城"并不是"上帝之城"的一部分,而那个"上帝之城"也只是一个与人间宏观社会生活无关的幻境,因此想通过那种虚幻的"对上帝的爱"来孕育人间"对彼此的爱"、进而战胜那个堕落的"地上之城",那也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幻想。因此,这种虚幻不实的理想世界与老子笔下的理想境界不是一回事。

由于西方人始终没有摆脱从原始先民那里承袭下来的、对于超自然精神力量的盲目崇拜,因此,自从他们认识"上帝"以来,"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而是油浮于水的关系。精神之"油"之所以从来都无法渗透于世俗宏观世界之深"水"区,就其精神本身来说,这有两个原因:

(1)无论是宗教的还是非宗教的信仰(如对于非宗教化之"道"的信仰),其实质都是将个人的心灵维系并寄托于信仰者心目中一个能够统含一切的最高存在。但是,上帝并不是这样一个最高存在,因为它不能将自己统含进去:一切都是它创造的,但它又不能创造自己。虽然号称"无所不在",但它本身并不在这个世界之内,而永远是外在于、悬浮于世俗世界之上的一个超自然的幽灵。那么这个幽灵又所由何来?当然应该是从另外一个真正的最高存在派生而来。这个最高存在就是中国人所认识的"道"或"天道"。西方的上帝无法解释东方的天道,只有东方的天道可以解释西方的上帝,那是因为东方之"道"不是像上帝那样外在于整个存在世界的,而是渗透于从宏观到微观、包括人们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既包括意识对象也包括意识本身的、所有万事万物之中、之间的。"道"就是一切,一切就是"道",根本分不开,因为本来就是一回事。

如果借用西方哲学语言,中国的"道"是统含了"心"与"物"的,是心物一元的(所以中国传统中没有唯物、唯心之争)。而西方的上帝与世界是心物二元分裂的,上帝并不是统含一切的最高存在。说上帝是"至高无上"、"无所不在"的,这无论在理论逻辑上、还是在历史实践中,都是无法自圆其说、也经不起检验的。在"地上之城"的宏观社会关系中,从来都不是"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一样",或"损有余而补不足",而是要么只"在于对自己的爱" 、"损不足以奉有余",即无限制地满足有余者的贪欲;要么如奥古斯丁这样少数的贤者"执着于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认为实用的知识是此生的必须和无奈而加以轻视;坚持要从感官的奴役得到解放,借以达于灵魂的淨化"[7]。这后者倒是与儒、佛两家属于同一条思路上的,他们都是上不达统含一切的"天道"、下不及人间宏观生活之实际,尽管在某些方面也包含一些真理性的认知(如佛学超越心物之分的性空一元论),但在总体上则是在概念堆里兜圈子的经院烦琐哲学或象牙塔空论。由于上帝是游离于世俗世界的,它是一个假冒的"最高存在",所以它自己倒是成了一个"偶像"。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自称是上帝忠实信徒的人们可以同时是金钱拜物教的狂热追随者。

(2)基督教文化的经典《圣经》本身又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宣称要"爱你的邻人",一方面又自封为"上帝的选民"(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进分子"或"先进国家/民族"),自我独尊,而将不信他们的上帝者戴上"偶像崇拜者"或"无神论者"(在他们的词典里这也是个贬词)的帽子(用当代话来说就是"危险分子"或"邪恶轴心"),而加以歧视、排斥、打击、甚至消灭。所以它所宣称的要"爱你的邻人"实际上是有条件的;究竟谁该爱,谁不该爱,是要以对它这尊偶像是否崇拜的态度来划分的。只要你口头上崇拜上帝,即使你物欲横流、滥杀无辜,你也会上天堂;如果你是异教徒,或是无神论者,即使你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了增进人类福利的事业,你也一定下地狱。

鉴于上述两点,基督文化中体现了人类终极普世价值的那个博爱精神,始终没有渗透到世俗宏观世界的关键性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去,因此从没有成为社会精神的主流,而只存在于一个个分散的、边缘性的基层微观小社区内基督徒之间的互相帮助、或他们对外的慈善活动中。后者好比是处于世俗文化沙漠边缘的、一个个分散的、小小的精神绿洲,他们真正代表着基督文化中蕴含的人类最高精神价值,他们是真正的基督精神在人间的复生和传承。可惜他们从来都没有构成西方整个基督教文化的主流。从大社会的经济政治关系和基督教国家与非基督教国家的关系来说,历来的基督教主流势力基本上都是站在特权强势利益集团那一边,或他们本身就是世俗化了的特权强势利益集团、而卷入了世俗的权势之争。自从其被君士坦丁大帝尊为罗马帝国国教以后,这种分别代表着真假基督精神的边缘与中心、非主流与主流的"双轨制"式的分野和对立始终贯穿于以后西方文化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之中:

罗马帝国后期: 一方面,基督徒一改以往犹太教的偏狭思想,不再坚持犹太民族的特殊地位,而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那时一般的基督徒过著圣洁严谨的生活。在他们中间,社会制度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隔阂都消除了,奴隶与主人在教会内完全平等,富有的与贫寒的同坐一席,互相关爱。另一方面,那个皈依了基督教、并重新确定了许多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君士坦丁大帝,却同时颁布世俗法律,重申奴隶主有权杀死奴隶;并规定职业世袭,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同时以恐怖手段强行招兵,拒不当兵的可以被处死;又大兴土木,修建新都君士坦丁堡,挥霍民脂民膏无数。从此,"上帝之城"从天上掉落下来,一分为二,其违反基督真精神的异质部分与世俗的特权扩张主义势力结为一体,成为地上之城的中心,却冒充为是地上天国;从此,基督教由于其先天存在的、自身内部的矛盾性,从被压迫人民的精神寄托蜕变为压迫者手中的工具,而基督精神的真正的传人们则被逼到了社会的边缘,其光芒不能穿透、更融化不了世俗宏观社会少数人压迫多数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地上之城"。

中世纪: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接着西罗马帝国又在奴隶起义和外族入侵的夹攻之下分崩离析以后,罗马教廷为了摆脱其局促一隅的窘境,竟然在八、九世纪之间大胆伪造了一份被称为"君士坦丁献土"的文献,说是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不仅向其捐赠了意大利中部地区,而且还捐献了整个罗马帝国的西半部领土,授予教皇及其后任者对其进行世俗统治的权力。从此,先是在罗马教皇(西)与罗马皇帝(东)之间,继而在教廷与整个欧洲诸多的世俗封建主之间,展开了对于世俗和教会权力的争夺,纵横捭阖、你上我下,长达几个世纪之久。

教会统治非常严厉,而且也像世俗政权一样腐败。它向教徒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卷",买卖教职,搜刮钱财,供少数教士享乐挥霍。教会主张禁欲,教士不能结婚,但罗马城中曾有几个贵族妇女通过成为教皇情妇而掌握了教廷大权,她们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儿子,都被立为教皇。教会还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总之,此时的罗马教会与世俗特权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他们之间的争斗绝不是代表光明与黑暗神人二城之间的斗争,而是天下乌鸦一般黑。

十二、十三世纪经教宗批准的历次十字军东征,更是罗马教会与西欧世俗封建主和骑士阶级同流合污、共同实行对外侵略和扩张的血腥罪恶,令东西方教会在历史上留下了臭名昭彰的暴行,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历史性仇恨和敌对。这一点后来的天主教会也不得不承认。

现当代: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大大地冲击和遏制了罗马教会的腐败、专断和对异见的迫害,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的变革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宗教改革的主旨并不是以"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一样"的基督精神来批判教会和世俗的自私、贪婪、腐败,批判宏观社会制度在根本上违反基督精神的本质;不是以真基督精神去取代教会的假基督精神,而是以片面张扬个性的解放、对于圣经的个性解读来代替对于真基督精神的皈依。虽然这一主旨具有反封建专制、反教会腐败的正面作用,但也为后来新兴的特权阶级所崇奉的金钱拜物教的取而代之开辟了道路。

那些金钱拜物教的信徒和鼓吹者们为了控制和压榨整个世界,到处挑起民族、种族冲突,文化、宗教冲突,甚至不惜发动大大小小的战争。而《圣经》中所包含的唯我独尊的排外思想则正中其下怀。因此,在后来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全世界进行扩张、掠夺的长期罪恶历史上,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充当了金钱拜物教利益集团的追随者、帮凶、甚至是先锋的不光彩角色。

随着"理性"经济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金钱拜物教成为西方社会、乃至被大资本"全球化"了的世界上经济政治生活的普遍法则,政教分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已经将基督教各宗各派从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赶了出去,统统靠了边。这见之于一个再明显不过的现象:经常上教堂的人一代更比一代少了,以真基督精神去审察国家和世界的经济政治关系者更是少之又少了。不但忠于基督精神的传人们被更加边缘化,而且基督教的整个体制也在社会精神生活中被边缘化了。尽管近几任罗马教宗对于他们所在的西方社会也有所批评,同时也表现出愿与其他宗教和文化进行对话交流的善意,但是教会根本敌不过浸透了铜臭味的西方主流学术文化和大众娱乐文化对于社会的败坏作用,也认识不了自身的缺陷和局限。

历史经验证明:无论是以"神"为中心的虚幻之"爱"、还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博爱"、"人权",这些在牺牲自己、成全大众的耶稣基督等东西方圣贤面前,立即就显出其虚伪、虚弱的本质来了。归根结底,这些都是建基于心物二元的世界观、专为少数特权利益集团服务的、虚假的"普世"价值论。

人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即使是圣贤,也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何况他们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就拿耶稣基督来说,他的献身行动和精神当然是人类博爱的活榜样,真正体现了天上人间的最高普世终极价值。然而,他当时所处的政治和宗教文化环境使他不可能另起炉灶,酝酿出一个心物一元、而且能够运用于宏观社会改造的宗教或非宗教思想体系来。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体现在耶稣身上的真基督精神与基督教思想体系内部的不自洽性区分开来,区别对待,继承其精神,同时看清基督教文化的缺陷被世俗力量利用后所带来的危害。

(二)从原子论到分裂主义的人权论

"自由"、"民主" 、"人权"等概念,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为了向着封建统治阶级争取自己阶级的经济政治权益而提出的口号,现在却被吹嘘为体现了基督文化精神的"普世价值"。诚然,在当时,这些口号在客观上也符合他们在新的生产关系中的对立面劳工阶级的利益需要。虽然,在字面上,它们与基督文化所包含的博爱、平等精神似乎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作为这些口号的世界观基础是原子论个人主义的。因此,当他们中间的大资产阶级成了单方面统治社会、甚至控制世界的特殊利益集团,而仍然用这些口号来为这新的不公正秩序进行辩护时,我们就不能不睁眼看一下这些口号背后的真实历史内容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这些口号长期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地,包括当今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巴基斯坦边界等,化作飞机、大炮、火箭、飞弹震耳欲聋的呼啸轰鸣,将世界震得永世不得安宁。面对着这样的历史现实,如果仍然不分青红皂白地跟着喊这些被抽象化了的口号,那不是上了他们的当,就是甘愿以良知换取他们豪华餐桌上的一点点残羹剩饭。关于西方主流思维中的"自由"、"民主"概念的虚伪性,笔者已有专文分析过,此处不再赘述。[8] 至于他们的人权论,在学理上也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1)原子论个人主义的人权论只论权利,不论义务。

我们知道,"权利"是一个社会人际关系概念,既涉及权利主体(如社会成员),也涉及权利诉求对象(如整个社会及其管理者,诉求内容如平等劳动和收益保障等)。而权利诉求对象(如社会及其管理者)对于权利主体(社会成员)必然也要提出相应的的权利诉求(如"管理权"),否则不能实现社会关系的动态平衡,无法保障社会成员的权利。对于能够享有社会权利的主体来说,服从社会的必要管理就是一项义务。反过来,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及其管理者对于其所有成员,都应负有保障其平等劳动和合理收益等义务。所以权利与义务是一纸两面,无法分离,不可偏废的。人权论者常常标榜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交易,那么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才是真正的自由平等交易。

   个人主义人权论的首倡者资产阶级,无论是作为被统治阶级,还是作为统治阶级,从来是提倡为个人争权利,大大多于提倡为他人、为群体、为社会尽义务,他们自己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笔者不否认,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确有一些真诚的思想家、政治家,他们相信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一致性,相信他们为那个新兴阶级尽义务也就是为全社会、全民尽义务,因此这还情有可原。但是,随着上层大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无限扩张,早已从革命的力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切矛盾、危机、混乱的罪魁祸首,站到了世界人民的对立面,他们口中的"人权"也早已成了"霸权"的漂亮代名词。凡是这种不谈义务、责任的人权论西风刮到之处,已把社会刮得四分五裂、道德沦丧。而那些道德沦丧尤为严重的经济政治文化"精英"们,正是那套"人人为自己,上帝("看不见的手")为大家"的虚假人权论、实质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论最疯狂的鼓吹者,他们毫无为人类福利而改弦更张、稍尽义务的一丝意愿。因此,对其虚伪的人权论再也不可轻信,更不能姑息,而必须加以揭穿。

   (2)原子论的人权论着眼的主要是个人的权利主体性,基本上否认社会群体、以及主权国家的权利主体性。

   资产阶级人权论者最热心的是保障少数个人通过剥削雇佣劳动发财致富的"人权",而否定劳动者作为个人和阶级群体对于生产资料、企业和劳动成果的平等所有权、支配管理权、和充分的享用权这些真正基本的人权。离开了平等劳动、管理和收益权,而侈谈最低生活保障权(或社会福利权),实际是否定劳动者作为"人"的平等尊严权,这就等于是将人当作活机器来"保障"、当作两脚牛马来喂养!这样的"人权"还不够虚伪吗?(笔者并不反对对于非制度原因造成的贫困者的生活加以人道主义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也不反对因社会分配关系一时难以达到、或不可能一次性完美达到较理想的平衡而加以权宜补救的"二次分配",但这与以所谓"二次分配"来永久性地掩盖和保护少数人罔顾雇佣劳动者的尊严和权益、并且将其作为高扬"人权"的典范途径来推崇,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劳动和资本这两大社会群体之间的权益关系,是当代社会最基本的、必须加以不断平衡的社会关系。而实现这种不间断的动态平衡的行为主体,如果不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国家政府,如果否定国家政府的管理权利主体性,否定其动态平衡阶级关系的责任,那么就是逼迫劳动者阶级自己起来反抗,以各种手段、包括革命来"替天行道"、争取自己应有的尊严和利益。因为资本阶级一般来说是不会自动尊重劳动者的基本人权、在尊严和物质两方面"损有余而补不足"的。

而资产阶级人权论者却千方百计地贬低、否定代表整个社会的国家政权对内对外的权利主体性。他们鼓吹的无限"小政府"不是为了积极意义上的精兵简政,而是为了纵容少数人行使他们奴役和剥削多数人的"人权"。他们向着不接受这种霸道逻辑的发展中国家高喊"人权高于(国家)主权",并不是真的关心这些国家劳工大众的平等劳动权、生命权、尊严权,而是要把他们对于世界人民的霸权永远维持下去。否则他们为什么听凭西方跨国公司对各地血汗工厂的工人们进行超经济剥削,而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为什么听凭西方垄断资本无情地吸干世界"边缘"、"半边缘"国家的自然资源、未来生计而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为什么听凭西方国家将环境污染、生态代价转移到这些地区而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为什么听凭金融寡头称霸世界、兴风作浪、制造危机、中饱私囊而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无可否认,经济发展中国家,与西方物质发达国家一样,在人权保障方面都还有很多问题,有待逐步解决。但不是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标准和方式来解决,因为现实已经表明,那样是不可能解决的,而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人权状况只会越来越糟。只有将人权置于"权利与义务一致"、"平等劳动"、"劳动尊严"、"彼此尊重国家主权"等多层次动态平衡的原则基础上,真正的人权才能逐步实现。那种将违背这些原则的人权论强加于人的做法就是一种为经济政治霸权服务的、十足的文化霸权主义。

(三)从拼盘论到分裂主义的"民族自决"论

国际垄断资本文化霸权主义者手中的另一张"人权"王牌,就是所谓"民族自决"。在民族问题上,资产阶级人权论者一贯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作为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辩护士,他们从来都是民族沙文主义者,从来都漠视其他民族的生命权、财产权、自主权、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权,而把整个世界看作是可以任由他们摆布、享用的财富资源。当他们假惺惺地支持某个族群的自决权利时,不是因为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其进行控制、掠夺,就是为了玩弄分而治之的地缘政治伎俩。

在民族关系问题上,西方人权论者根本没有资格来教训东方中华文化的传人。自古以来,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及遵从黄老道学的法家,提倡虚静、守下,反对民族之间相互征服、奴役和剥削,反对不义之战,从道义和实力上抵制和反击侵略,以"平等劳动"、"自由通婚"来促进民族的融合,以农耕文化所特有的、天地人相和协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同化了从东北到西部边疆的诸多游牧民族,其中包括蒙古族和满族对于中原汉族的征服者在内,结果是促进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包括西藏、新疆等地在内,也丰富了中原文化。这与西方古代罗马、十字军、新老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向来以血与火征服世界,将其自我中心、人天对立、人际对立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强加于人,挑起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祸害的历史传统恰成鲜明的对照。

在中国,无论哪一朝、哪一代中央政权,包括现在,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在不同族群之间、以及社会不同层次的治理主体之间、以上述普世价值为目标、不断地推进动态平衡、以实现共同繁荣幸福的问题,而不是必须将原本正在融合中的民族大家庭重新分裂为互相敌对和战争不断的仇家,给外来盗贼以可乘之机。只要以人类各大文化原典中所共同载明的真正的普世价值来衡量,上述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民族关系传统的是非高下之分是显而易见的。今天,西方传统正在更大的规模上、在世界范围内变本加厉地扩展着。他们实用主义地利用"民族自决"口号,借以分裂其他国家的做法,正是其一贯的霸权扩张路线的一部分。而中国却需要清除全盘西化对包括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整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关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恶劣影响、和顶着西方霸权的压力,才能更有效地继续发扬"平等劳动"、"血缘与土地相统一"的民族融合传统。

总之,原子拼盘论的人权论和分裂主义民族自决论将社会和世界搞得四分五裂,神魂颠倒,是文化霸权主义者手中的一剂精神毒药,决不可按其包装上的字面标签胡乱服用。

 

(四)从拼盘论到文化相对论和文明冲突论

在本文的政治经济学部分,笔者已经指出了西方主流思想的拼盘论将政治与经济想割裂的谬误性。现在还要指出同样的思想方法也错误地将文化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割裂开来,这种拼盘式的文化论恰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主流。

广义的文化除了物质文化(生产生存方式、技术、和水平)和精神文化(哲学、宗教、伦理思想,文学艺术等),还有制度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关系模式,家庭、家族、族群关系规范,包括成文的律令和不成文的习俗),和符号文化(语言文字、世俗和宗教礼仪等)。这四个方面不是像食物拼盘那样互相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多一种少一种也无关紧要,而是互相关联、缺一不可的。其中物质文化是社会共同生存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规定了人们在生存生产活动中相互之间的经济政治权力关系,精神文化是形成这种种关系的指导思想,符号文化则是传递这些思想和体现这种种关系的承载工具。拼盘论的文化论则常常表现出如下一些片面性:

(1)无视或抹杀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某种精神文化与相关的物质生产生存方式和制度割裂开来,孤立地加以褒贬,加以推崇或打击,鼓吹抽象的、纯粹概念化的普世价值,如自由、民主、人权等,而掩盖其相关制度的反自由、反民主、反人权本质。 甚至将某一族群的某些符号文化现象作为其族群文化的本质内容加以夸张渲染,大做文章,不论其实际与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伦理价值相联系,而只根据霸权主义者的利害好恶来决定对该文化、该族群的态度,是煽动、支持其"自决",还是对其无情打击。

(2)任何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体现在其精神文化中的价值观。但西方主流文化研究往往抱着自我优越感、采取沙文主义的猎奇态度,缺少自知之明,对现代西方社会的物欲横流、精神堕落熟视无睹,而对于异邦或异族文化中前现代的、甚至原始的物质文化、奇特的符号文化和制度文化,一般都停留在陈列现象的层面,迎合或引逗读者像观赏猴戏一样的猎奇心理,而对某些异己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可能尚保留着的、更贴近天地人之间的天然联系、因而比较和谐淳朴的优良民风和体现其中的可贵价值观,则视而不见、甚至轻蔑以对。(见之于主流的人类文化学实地调查报告、论文、著作、教科书等。)

(3)人类不同地区、族群、和时代的不同文化,由于其蕴含于各自精神符号文化、同时实际体现在各自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中的价值观,确实有着比较接近、或是比较远离、甚至根本背离天道人理的区分,因而确实有着高下、优劣之分,并不是这也好、那也好、可以统统捡来凑合成世界文化拼盘的。但这种区分绝不是以某一时代、某一人群的自我感觉,尤其不是以少数特权利益集团的自我感觉及其意识形态来判断的,而是必须经受人类历史跨时代的长期比较、检验才能显现出来的。

但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霸权主义者及其辩护士们,长期以来宣扬欧洲/欧美文化优越论,为其侵略、掠夺政策服务。现在,面对着世界人民,包括欧美正直人士,对其制度文化缺陷和精神文化堕落的批评,一面继续厚着脸皮用火箭、飞弹输出他们背离人类普世价值的金钱拜物教霸权主义;一面又假惺惺地鼓吹文化相对论,对内以多元文化主义安抚少数族群、以防止后院起火;对外则以"文明冲突"论煽动狭隘民族宗教情绪,挑起暴力冲突,玩弄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传统伎俩,以使被煽动者乖乖地受宰割、盘剥,或为其火中取栗、换取苟延残喘。

上文已经提到过人类文化通过不同地区和族群多样文化之间的善意交流与和平竞争,向着真正的普世价值、向着一元多样的人类大同文化日益趋近的必然趋势。而文化相对论则是与人类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全球化"这一长远历史性趋势背道而驰的,是为了抵挡世界人民对于金钱拜物教文化的抵制而权宜地抛出的一种似是而非的糊弄人的歪理论。

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与坚持文化霸权主义相比,自然是一种让步。但是,正如上述,如果掩去了文化的核心价值,撇开了不同文化中可能蕴含的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的经济政治制度文化,只是在文化的符号形式上像玩弄杂耍一样展示万花筒式的五花八门,美其名曰"多元",而在制度文化中依然抓住单一的资本霸权不放,那就仍然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

同样,建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文明冲突论,其实质也没有什么两样。而且,其危害更甚,因为它将当今世界诸多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归罪于抵制和反抗其霸权主义行径的文化"后进"国家和人民对于西方"先进文明"的"邪恶"挑战,而将国际金融霸权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侵略、干涉、控制、挑拨、以及赤裸裸的战争黑手遮掩起来。因此,文明冲突论是一副迷惑世界人民的害人理论,必须加以揭穿。

总之,从建基于心物二元形上观的欧美文化优越论,到建基于原子拼盘形下观的拜物主义"自由民主人权"论和文明冲突论,正是背离天道人理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理论在文化领域的继续。要改变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秩序,就必须批判和抛弃作为其意识形态根据的文化理论话语。

结语

宇宙洪荒,天道苍苍,顺者必昌,逆者必亡。一切背离心物一元、动态平衡之道的贪欲和妄为都是不可能长久的。毒瘤发展到登峰造极之日,也就是根除毒瘤的手术开始之时。东方哲学在世界的重新亮相,就是这个"开始"的开始。道之运转是不以任何个人或集团的意志为转移的。东方文化之复兴必将放射出比之当年西方文艺复兴更加辉煌灿烂、历时经久的光芒。

    黄老学派的传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和虚心吸取其他学派和其它族群文化中的优秀合理成分;同时相信体现了"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等博爱精神、体现了多维整体动态平衡之道的东方文化的生命力;相信人类各种文化只要通过真正自由的、没有霸权和暴力干扰的互相交流,结合历史实践加以比较鉴别、在新的实践中取长补短,那么或早或迟,必然通过逐步趋近而走向大同,开放出光耀宇宙的地球文化,建成真正的地上乐园。这种"大同" 将仍以多样纷呈的文化形式展现出来,即"和而不同" ,同时又统一于人类博爱相处、和谐共存这一终极目标。

[1] 参见笔者另文

《心物一元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兼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论》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2/15/20397.html

《东方哲学坐标中的心物之辩》http://www.xinfajia.net/article.asp?articleid=3742

[2] 参见笔者另文

《政治经济学新论(一):商品价值三源泉论》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5/10/17/12304.html

[3] Ben Mah: America and China, Tri-City Press, 2007, Chaps 8, 10.

中文本:马耀邦,《中美关系:透视大国隐形战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4] Samuel Bowles and Herbert Gintis, Democracy and capitalism: Property, community,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modern social thought, Basic Books, New York, 1986.

[5] 《你所不知道的全球化》http://www.xinfajia.net/article.asp?articleid=3625

[6] 参见笔者另文

《政治经济学新论(五):三级共同体联合所有制论:理论上的合理性》等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5/11/13/13676.html

[7] 维基百科:"上帝之城"条目。

[8] 参见笔者另文《政治话语的抽象平等与经济权力的实际不平等》http://www.xinfajia.net/article.asp?articleid=3795

 

科学代替哲学的必然性——兼析东方哲学、西方哲学及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1楼 宇宙之父 发表于 2011-5-3 19:57:29 |只看该作者 |.pcb{margin-right:0}前个时期,一直努力地研究东方哲尤其是自然科学。
对于西方哲学,虽然一直说要全部弄通,但一直苦于没有时间。
最近,终于系统地全面研究了西方哲学——有一大半了吧,还有一小部分。
一个感受:原来都普遍认为的西方哲学,其实根本并不难。
为什么都认为它很难?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样认为的人,对世界的整体以及各个部分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而我,却先天性地占据了极大——几乎是所有的优势。
因为,我提前先弄通了东方哲学与自然科学。
这从整体以及各个局部对于世界有了一个比较清楚而全面的认识。
所以,再研究西方哲学,发现它不仅一点都不难懂,而且总体来说竟然简单得可笑。
这就是我对西方哲学在研究后的第二个——也是最主要的印象与看法。、
站在现代自然科学的文明成果的角度看,西方哲学简直太小儿科了——当然,现代科学目前仍旧存在着极其严重的缺陷,很多甚至是与西方哲学无法相比的缺陷。
懂了现代科学之后——当然,必须以东方哲学的整体观提升了后的现代科学,而不完全是目前国际通行的现代科学,再看西方哲学,许多观点幼稚得可笑与可爱。
可以说,它们中的多数部分,只是对世界不成熟的猜想。
现代科学早已经证明了,多数猜想是十分错误的。
所以,研究西方哲学,比起自然科学的含金量差远了。因为,它其中是被证实过时的和不正确的知识。
当然,研究它也会有很多作用:一是可以了解人类文明与智慧发展的历史;二是可以了解神学、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弄清楚人类文明的进化历程;三,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以哲学体系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相对照,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尤其是可以弥补现代科学中的不足部分,对科学的发展构成有益的启示。
下面,我将用很短的时间,学习完西方哲学中的剩余部分,并把其对我的理论及人类文明有益的部分保留下来。
主要的精力,仍旧需要用于自然科学部分,以及以自然科学的原理去统一精神领域、社会领域,并构成所有存在的完全大一统的终极理论。
数学,像西方哲学一样,我一直没有深入研究与思考。
但其实我内心并不害怕这个我以前曾经畏惧的学科。
因为,从以往我学习其他知识体系的过程看,一切困难,在我这儿,似乎都可以很容易地被攻克。
我相信,数学在我这儿,也将很快成为我的一种基础知识背景之一,与东西方哲学以及自然科学共同共同构成我的理论大厦的坚实基石。
自从大致开支通世界的基本原理之后,我已经很少激动过了。
真的有点寂寞的感觉。
但是,切不可骄傲自江青。
因为,知识永远是无限的。
我所掌握的知识,相对于真理来说,更是差得极远的。
我必须、永远以小学生的心态,面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与真理的存在。
从神学到玄学,再到哲学,最后是科学,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必然之路。
因为现代科学虽然方向与方向正确,但是目前仍旧存在不少严重的缺陷,所以它仍旧需要汲取哲学甚至玄学与神学的一些科学成果。
但是,未来的人类文明,必然是完全科学性的。
科学将代替神学、玄学与哲学。
我现在完全明白了哲学在近代的没浇的原因。
它更是一种必然。
以前,我曾把这个原因归于哲学家的思想没有跟上现代科学发展的步伐。
这固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但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所代表的人类文明方向,才是科学取何代哲学与哲学没落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