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女书法家:给孩子一个体验失败的机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6:51:06

 

给孩子一个体验失败的机会

美国教育家卡乐尔.桑德堡说:“顺境当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和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竞争力。”也就是说为了增强孩子的耐挫力,父母们不妨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意,这种挫折教育对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处。

儿子小鑫是我们家的宝贝疙瘩。

  因为是家里的独苗苗,所以从小备受爷爷、奶奶、姑姑们的宠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慢慢的,儿子变得越来越霸道,他要什么,我们必须马上满足他,否则就会闹得鸡犬不宁。另外,他还受不得半点委屈,如果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让同学嘲笑了,他都会非常不开心,回家就对我们发脾气。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周一的早晨。儿子七点去学校,七点半的时候,儿子回家了(学校就在住宅小区旁边)。只见他红着眼,直奔自己的房间,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砰”地锁上了门,在里面“呜呜呜”地哭开了。我着急地敲门,大声问:“怎么了,出了什么事?”儿子哭喊道:“我不去上学了,我不去上了!”正闹着,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是儿子的同学,有五六个。最前面的一个小胖男孩看见我,诚恳地对我说:“阿姨,是我错了。早上小鑫要看班级养的鱼,我说你又没有买,不能看。其实我是开玩笑的,我错了。我们是来接小鑫去学校的。”原来如此,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接着,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去敲儿子的门,儿子就是不开,还玩起了电子游戏。我心里那叫一个急呀,眼看要到做早操的时间了,我叫那几个同学先回学校,但有一个和儿子平常关系不错的同学坚持留了下来,儿子让他进了屋。我趁机进了他的房间,劝说他抓紧时间去学校,可是任我说得口干舌燥他仍然说不去,打死都不去。僵持到后来,还是丈夫凶神恶煞地做出要揍他的样子,他有点儿怕了,才让我送去了学校。

  这件事情,让我认识到儿子的心理太脆弱了。为此,我想了很久,儿子的这些毛病,和我们大人的管教方式有没有关呢?我们总是唯恐他受一点儿精神和情绪上的不良刺激,总是顺着他,满足他的任何要求,玩游戏也尽量让他当赢家,怕他输了哭鼻子发脾气……现在,儿子仅仅因为一句话就觉得被伤害了,甚至不想再面对同学,那么将来长大以后,他又怎么去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呢?曾不只一次在报纸杂志上看过,有的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怕家长责备而自杀;有的因为一点小事家长批评两句而离家出走。有的因为和同学有点小矛盾就残忍地把同学毒死……我真的不愿看到有一天在我儿子身上也发生类似的事情。

  曾记得有一个心理学家这样说过:“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和信心。”

  心理学家提倡挫折教育,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挫折中学会自我保护。我想,是该让儿子尝尝挫折的滋味了,光说肯定不行,一定要让他亲身体验,让他体会不能如愿以偿的滋味,感受挫败的滋味……

  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儿子正看着动画片,我叫了几声,他没动,还以为我会像往常一样将饭菜送过去。我走到他面前,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儿子,今后吃饭时间不许看电视,并且要在餐桌上吃。”儿子小嘴一撇,满不在乎地说:“我还不吃了呢,我就要看电视。”我没再说什么就去吃饭了。正吃着,儿子不高兴地叫开了:“给我送点饭来啊。”我说要吃自己过来吃。儿子又叫:“那给我送两袋‘小当家’过来!”我说,你自己拿。这下可把他惹急了,哇哇一阵闹。我对老公说:“谁也不许哄,他自己不过来吃就饿他一顿。”等他发泄完了,我开始给他列举边看电视边吃饭的种种坏处,给他讲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经过连续多天的耐心教导和适度的强制措施并用,儿子终于改掉了凡事总想依赖别人的坏毛病。

  同学之间相处,难免会闹别扭,一般闹完就没事了,但儿子不是,他只要受一点委屈,就再也不跟那人玩儿了。我担心这样下去,他会变得越来越孤立。于是我告诉他,同学之间要友好、宽容地相处,别人做得不对,你如果原谅他,他就会感激你,你呢,就会多一个朋友。别人有困难,你要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但是,一旦有人故意欺负你,你也不要怕他。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勇敢地去面对,光是躲避和向父母诉苦是不行的。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现在的儿子跟从前判若两人。他懂事了很多,不仅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还知道如何关心和体谅别人。另外,他还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有一次,他在学校看见一位低年级的小同学,因为不小心把水洒到一个男人的裤子上了,小同学道歉后那人还在骂,儿子路见不平,勇敢地站出来指责说:“叔叔你别骂了,人家都跟你说对不起了。”那人也觉得没趣,最后还是低着头走了。

尊重孩子。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在成长中失败的权利,不要着急,不要担心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正是由一种不完美走向比较完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这就是一个长大的过程。对孩子大胆放手。父母只有对孩子真正放手,孩子才能获得许多体验的机会。教育家陈鹤琴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说的就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让孩子了解失败和错误之间的差别。失败不等于错误,没犯错误不等于就不会失败,教会孩子权衡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