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重大危险源告知牌:关于“肯定自我存在”的论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17:00
这是 http://attach3.bdwm.net/attach/0Announce/groups/GROUP_0/PersonalCorpus/E/endersalome/D6D756808/D9CDDE721//AF93A51FA/%B9%D8%D3%DA%A1%B0%BF%CF%B6%A8%D7%D4%CE%D2%B4%E6%D4%DA%A1%B1%B5%C4%C2%DB%B1%E7.doc 的 HTML 档。
G o o g l e 在网路漫游时会自动将档案转换成 HTML 网页来储存。

                    关于“自我存在”的论辩

                                    00529019 王梦遥 05法学

   首先澄清概念。“自我”存在是指人能够意识到它自身,或意识到它的肉体和精神,把他自己当作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

   作为一个生活着,思考着的人,很难凭直感否认“自我”的存在,因为它已融入我们的语言和观念中。甚至可以说,人类成为高级智能生物的开端,就在于其自我意识的觉醒——“我”意识到了“我的存在”,“我”具有意识自身或意识自身的肉体和精神的能力。(这句话本身已经假设了“自我的存在”,我不是我的“肉体”,也不是我的“思想”或“精神”,我“拥有”它们,但并不就“是”它们。)“自我”是人的最基础、最稳固,甚至是唯一的、最后的支撑点。“我”首先必须存在,然后才能与我以外的世界发生联系。

   我认为“自我”是存在的,并且存在于个体对自身的体验当中。

   理由如下:

   第一,“自我”是与其他的人或物区别的基础。并且如果人无法意识到“我”,也无法将自己归到“人”这一类当中。

   第二,人能意识到一个持续存在的实体性的自我。体现在“我”的不变性和肉体的持存性两个方面。“我”的不变性是指尽管我的肉体的某些部分发生了改变,但它的基本结构、总的特征还是保持的。人创造了“自我”的概念并自然的加以运用,反映了人具有“自我”观念,并且意识到了这种存在的一贯性与不变性。肉体的持存性是指只要我有我的肉体,即我与生俱来、只要我活着就始终存在的我的肉体,我就是同一个人,而不管这个肉体与原来的肉体相比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三,经验具有实在性,并且经验和经验的主体,意识意识的所有者是不可分离的,我们的一切知觉和意识都指向了它的主体,即“自我”。

   第四,“自我”具有的私人性。首先,自我是一个非自然的概念。自然是公共性的,而自我是私人性的;自然是自发性的,而我却是自觉性的;自我在空间上是可观察的,但自我在空间上是不可观察的。人尽管不能完全摆脱自然界的束缚,但它却能从自然界中发生的事件中抽身出来,以一种独立的、理性的方式世纪的介入自然的进程,并尝试去适应或改变它所面对和遭遇的自然条件。其次,自我是一个非分享概念,不可被公开观察,具有内在的隐秘性和私人性。再次,自我是一个返回性的概念,人可以做类似于内省活动的返回性运动。人的意识总是返回自身的。

   批评1:假设人能够从内部体验到一个清晰的“自我”,但是对于他人的“自我”却既不能观察也不能体验。人能够直接观察到自己的内在生命与外在可观察行为的一致性,但不能够证明他人的内在生命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虽然他人可以宣称他也同样意识到了“他的自我”。但仅仅听他人说自己具有这种一致性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这相当于提供了更多的外在行为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即“知觉和智力行为的可观察性”与“语言对‘内省’(自我意识)的语言陈述能力”一同发展,保持一致。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无法“相信”他人的话,同时也无法自己对此加以证明。即便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他们却无法交流并相互信任。即使有“自我”,也是隐藏在每个封闭个体内部的自我体验,“自我”只属于特定的每个人自己,无法分享。那么也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说所有人类都有“自我意识”,这一概念不能够普遍化,所以肯定自我存在是没有根据也没有意义的。只能说,“自我”存在与否是未知的。

   反驳1:首先,“自我”概念的充分条件就是“人意识到它自身”,只要满足这一点即可成立,不必要知道自己以外的他人是否也意识到“自我”。第二,人要么能够体验到“自我”,要么不能。对于他们自己来说,“自我”的存在不可能是未知。第三,人不能确认他人的“自我”存在,恰恰肯定了“自我”的私人性。“自我”是不能分享的、不能被替代的,所以这种体验不是普遍的,它必然属于一个不同于其他的“主体”——“自我”。第四,即便是最简单的经验,由于经过“我”的思想的分类和解释,已打上了“我”的烙印,众多的经验为每一个人构建起一个独特的、个性化的世界。我们通过交流可以发现彼此经验的共同性倾向于确认我们每个人的建构,只有那些不能被确定的东西才被视为虚构。超越思想共同性实在的观念是才荒谬而无意义的,自我及其经验才是唯一的实在。因此批评1不能构成反驳。

   *继续批评:不能分享的只是对“自我”的体验,而“我”并不是“体验”,“我”只是拥有“体验”,反驳无效: P

   *继续反驳:但体验的主体与体验是不可分割的,批评无效: D

   批评2:人能够成功地完成“内省”吗?每一个人能够体验到的必定只是他“有意识”的一部分心理状态,而大量的“潜意识”心理状态他是不知道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虽然就发生在体内,但对这一点却不能通过内省知晓。大量的心理活动深埋在意识之下,完全为意识所觉察不到。并且人虽然能够“意识”,却不知“意识”是如何产生和运作的。那么这些“潜意识”不就没有主体了吗?你并不知道这是“属于你”的意识。并且,这一点他人却有可能知道。比如精神分析学家或者心理学家可以在催眠状态下监控被试者的大脑反应和思维活动。私人的心理活动反而在外人看来比他们真正的“主人”看来更清楚。这不正说明了人无法意识到真正的“自我”吗?难道是“一个我”在欺骗蒙蔽“另一个我”?那么人的同一性就显得十分荒谬。

   反驳2:的确,我们对自己思想时所发生的信息处理过程无从知晓,但是所有潜意识信息处理过程与可以直接意识的思想本身是不同的。因为如果完全潜意识的、无主体的信息处理过程在原则上能够做到有意识心灵所能做到的一切,那么区分意识和潜意识就没有必要。潜意识过程仅仅是产生思想和意识的“前奏”,一旦显现而被觉察就变成了“意识”本身,不再是“潜意识”。执行信息处理过程的“思维子系统”可以被视为没有内在生命,它们传递信息、服从命令但却“没有主见”。所以,虽然如果没有这种潜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就没有意识经验,但是单纯的无主体信息处理过程并不能作为“自我”的特征,因此不属于考察的范围。批评2不能构成反驳。

   批评3:人只能感知一些特殊的知觉,并不能感知一个单纯同一的自我。所谓的自我不过是飞速接续、永在流动的知觉的集合。我的身体新陈代谢,我的思维千变万化,我的情绪阴晴不定,怎么能说有一以贯之,称得上连续、恒定的“自我”呢?如果人的感觉经验是片断的、个别的,永远处在变化当中的,而“自我”却是连贯的。那是什么使片断的经验转换成了连续的自我呢?二者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断裂。

   反驳3

   第一,个别、间断的经验的存在并不能否认自我的存在。即使我能知觉到的都是我的经验,但这不意味着我要把知觉到的“自我”也仅仅看作经验予以否定。既然是“我的”经验,一定具有特定的主体。

   第二,虽然肉体、思维、情绪总在发生着平缓或剧烈的变化,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的生长变化有物理上的连续性;他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其他人的关系结构上有稳定性;并且性格和记忆基本上是连续稳定的。这些都为自我的同一性提供了基础。

   第三,可以说正是自我的存在使经验具有了某种“惯性”,类似“视觉暂留”,将不连续的知觉统一到自己身上。因为现在和过去的知觉具有某种相似性,而通过记忆可以确证这一点。同时,记忆使我们熟悉这些知觉的相续不断的程度,建立知觉的互相产生、消灭、影响、修改等因果关系,由此构成这些不同知觉的同一性。即使知觉在前后相续中已完全不同,甚至构成的法则也不同,却仍因为它们之间的因果相续的关系而被认为是同一自我

   因此批评3可以得到合理解释,不能构成反驳。

   批评4:失忆的人不知道“从前的我”是“我”。人格分裂的人拥有多个“自我”,表现出思想行为的极大反差和不稳定性。他们显然不能称得上意识到了整体同一的“自我”。并且,毁了容的我,移植了他人记忆的我,脑组织摘除的我,克隆的我,电脑思维模拟中的我还是我吗?如何解释有人对自己身份出现的不认同?

   反驳4:在生活经验说明,人的自我意识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在相当层次上具有某种包容性,在一些情况下不会产生强烈的“排异反应”。首先,如果对象转变不多,或转换的部份所占比例不大,则心灵很容易将此前后不完全相同的对象视为同一,这可以适用于“健忘”者、间歇性失忆和截肢、器官移植、毁容。其次,如果这些部份具有共同的目的,则即使转换的部份相当高,仍会被视为同一的东西,这或许可以解释神经损伤及其治疗、不得不进行的重大器官移植重塑、整容手术等。再其次,如果这些部份更具有共感的共同目的而相互援助,且其转变是这类东西的一种常态,则纵使前后的共同元素已不存在,仍会被视为同一的,这可以解释人成长中肉体和精神的变化和前后不一致。

   批评中列举了众多特例,以下将逐一进行分析。

   失忆和假设的记忆移植涉及到的是记忆自我认同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问题:究竟是记忆产生了人格同一性,还是它显现了人格的同一性?本身是以人的同一性为前提的。只有有了“我的同一性”,才可以说哪个是“我的记忆”;而记忆本身又对人的同一性起这近乎决定的作用,这相当于循环论证。那么就有矛盾,移植的记忆究竟属于谁?)但记忆并非决定个人同一性的唯一条件。这样的人群将在其社会实践关系的主动或潜移默化的帮助下,尽可能的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续接,并在此过程中显示出强烈的获得同一性、确认个人历史的愿望,这无疑是“自我”存在的多方面体现。这同时也证明了“自我”存在的确定性,对于个人来说不可或缺。

   克隆体的情况要看作为本体的你是否已经消灭。如果本体还在,可能会引起社会结构关系的紊乱,但无论作为本体还是复制体,他都会清晰坚定地意识到自己,并为确定自己的身份而努力,这就是“自我”存在的表征。而如果本体已经消灭,无论克隆体是否继承“享用”了本体的社会资源,他都将积累起不同的记忆和经验,从而可以被视为一个新的个体。

   一些人对自己记忆、身份等出现的不认同甚至主动抛弃的愿望,恰好说明了他与“自我”的无法决裂。因为这种行为本身是对“理想自我”的肯定、追求,更是“我”的私人性和自主性的体现。

   *电脑思维模拟(记忆思维等复制储存,摒弃肉身。再扩展将涉及人工智能,一个是复制自然,一个是创造)毁容、脑组织摘除等主要涉及自我认同与肉体间的关系,不再深入论证。

   *附加问题:人总是分别认识“自我”和“人类”的概念,分别将对二者局部的体验和观察归纳为一个总体的概念。但“独特的我”和“人类”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这个鸿沟如何跨越,使自己相信“我属于人”?是外形的相似?语言形体的交流?还是生长的社会环境使自己产生了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曾志《西方哲学导论》;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丹尼尔.C.丹尼特《心我论》;

         休谟《人性论》;《克隆人转基因辩论会记要》。

   P.S.完全糊涂了。自己觉得牵强附会破绽百出,能提出问题却难以自圆其说,甚至有诡辩嫌疑。问题好像超出了能力范围了,但是既然提出来就忍不住要写。作业的目的如果是启发思考的话,那就不苛求完美了吧。除了文中的标出的问题,随着行文,总结出一些共同和根本性的问题,即“自我”是否是实体,还是身心关系的协调,或者是“自我意识”的能力?对自我的探讨是否应该以身心关系问题的确定作为前提?更为中心和棘手的是,肯定“自我”存在,必定要论及是什么让“我”存在?即“我之为我”之物到底是什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自我认同,哪个是决定因素?期待探讨和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