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窝赞美诗阅读答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卷集【原创】(2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3:26
姓名 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凫(fú)水  茶峒(tóng)  栗(lì)子  绮(qí)户

B.朱阁(gé)  麻秸(jī)  阖(hé)家  家眷juàn

C、悠(yōu)扬  捅(tǒng)进  宫阙(quē) 鸡豚(tún)

D、玉簟(tán)  佞(lìn)臣 烙(lào)饼 归省(shěng)

2.字形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门框 无辜 缘故 踊跃  B.乌篷 簸箕 戍军 婵娟

C、浓郁 干燥 筋斗 鬼崇  D.骚扰 腊酒 抽签 皎洁

3.全是过大年习俗的一项是(  )(2分)

A.包饺子、守岁、贴春联、赏月

B.喝雄黄酒、拜年、换门神、磕辞岁头

C.包饺子、贴春联、挂艾叶菖蒲、拜年

D.贴对联、拜年、吃腊八粥、送灶王爷

4.“便”常用来表示两件事情接连发生或几乎同时发生。下列语句中“便”的用法不属于此类情况的一句是(  )(2分)

A.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

B.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C、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D、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

5.下面四句诗,都是借“月”抒情,但所抒之情又不尽相同,其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八月中秋的月亮他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6.下列连线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一剪梅》——词——李清照——宋代

B.《游山西村》——律诗——陆游——宋代

C、《过故人庄》——律诗——孟浩然——宋代

D.《十五夜望月》——绝句——王建——唐代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乎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端午日》一文,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湘西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如:食粽子、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龙舟竞赛、赶鸭竞赛等,其中详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C.《本命年的回想》一文,作者通过有详有略地描写若干个热闹场面,具体表现运河乡亲过大年的风俗习惯。

D.《我的思念是圆的》诗人借中秋月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想像丰富,构思独特。

8、默写填空。(2分)

(1)                ,此事古难全。

(2)山重水复疑无路,            

9.用学过的对联知识,将左面的上联和右面下联连接起来。(2分)

柳眼才舒芳草地        桃腮正晕碧云天

春回大地千峰秀 风帆暮载锦鳞归

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渔歌晓迎红日出 日暖神州万木荣

二、现代文阅读(42分)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10.“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歌,指出诗歌中加点的词的含义。(3分)

惊( ) 清( ) 芒(  )处(  ) 露(  ) 小(  )

11.“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3分)

12.这里介绍了过年的哪些风俗?你家乡过年时还有哪些不同风俗?请选择一两例来说说。(3分)

13.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3分)

14.“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为什么“舍不得吃”?(2分)

(二)爷爷的伞柄

我六岁那年,房梁上挂起了一根淡黄色的伞柄。

爷爷说我,家里最小,淘气过火,特立此为家规。并指着梁上的伞柄,说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方圆。

我暗自好笑。隔壁张阿姨家不是也是一根鸡毛掸子,几时用来打过她孩子啦。自然,吵闹打架还是不少,上门诉苦的人也不少。爷爷一恼之下,举起伞柄,狠狠地打了下来。我吓得哭了起来。咦,不痛,爷爷的伞柄只是轻轻地碰了一下我的屁股。我说呢,那根伞柄是用来吓唬我的。

有一天,外面下着雨。我站在阳台上,见有人撑着油纸伞走过,便扔下了一只煤球。“啪”,油纸伞破了,露出了一个窟窿。那人放倒伞,抬头往上瞧。我慌忙躲到床底下的大澡盆里。一会儿,那人和楼下的老伯上来了,不见人影,说了好多恼火的话。我看到那双大胶鞋在床沿边上移来移去,十分地害怕。还是老伯说了不少好话,那人才走了。

晚上,爷爷回来了,老伯告诉了他。爷爷绷着个脸,责令我趴在圆凳上。好啊,我嬉皮笑脸地扯下小裤衩,屁股翘得高高的,爷爷取下那根伞柄,“噼啪噼啪”,猛抽了好几下。这次爷爷来真的了。我大哭了起来。屁股上留下一条条红杠杠。好几天,我的屁股一沾凳子就疼。

我开始怨恨起爷爷,也怨恨起那根淡黄的伞柄。乘着爷爷外出,我爬上凳子,拿下那根伞柄,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扔了。这下可以不挨打了。没想到,爷爷是修伞的,伞柄根本扔不完的。爷爷笑笑,新的一根淡黄色的伞柄又挂了上去,且挂在更高处。

那根梁上的伞柄,使我变得乖巧了。后来,爷爷病倒了,只能呼呼地喘着大气,叫道:“伞柄、伞柄。”我望着躺在床上的爷爷直笑,还做着鬼脸逗他。再后来,爷爷死了。临死之前,爷爷无力的手掌抚摸着我的头,脸上流淌着泪水,说:“要乖……那次,爷爷打疼你了。”

现在,我也做起了大人。女儿也像我小时候那样调皮。疼爱之时,总是落不下大大的手掌。恼火至极,便也想像爷爷那样,在房梁上挂一根淡黄色的伞柄。

15、爷爷在房梁上挂起一根伞柄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3分)

16、结合第三段的“假打”(轻碰)、第五段的“真打”(猛抽)、体味爷爷教育后代的方法和特点。(3分)

17.第六段写“我”“开始怨恨起爷爷”,于是趁他外出,偷偷把那根伞柄扔得远远的,并以为“这下可以不挨打了”。请问:这个动作和这种想法表现了小孩子的什么特点?(3分)

18.爷爷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方圆”,而“那根伞柄”,的确“使我变得乖巧了”。可现在教育主张父子(母女)平等,提倡沟通引导,反对打骂。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请谈谈你的观点。(3分)

19.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中分别打上“√”或“×”(4分)

A.第三段中,能与第二段中“淘气过火”形成照应的语句是“吵闹打架还是不少,上门诉苦的人也不少”。(  )

B.第五段中,爷爷“责令我趴在圆凳上”,“我”不但不害怕,反而“嬉皮笑脸”、“屁股翘得高高的”,其原因是“我”认为爷爷又会像以往一样,不是真打,而是吓唬“我”。(  )

C.爷爷临死之前,说:“……那次,爷爷打疼你了。”这表明,爷爷对那次重责孙子事件一直有负疚感,他认为那次重打打得不对。(  )

D.结尾段中写“恼火至极,便也想像爷爷那样,在房梁上挂一根淡黄色的伞柄”,这表明,作者对爷爷设立家规这千做法持的是肯定态度。(  )

(三) 咸菜茨菇汤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人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20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吃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20.写咸菜的制作在于突出一个什么意思?(3分)

21.写茨菇又在于突出一个什么意思?(3分)

22.咸菜茨菇汤既便宜又难吃,作者为什么对它却情有独钟?(3分)

23.本篇的写作风格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3分)

三、写作(40分)

24.以“中秋之夜”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不少于550字。

一、1.C 2.C 3.D 4.B 5.B 6.C 7.D 8.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柳暗花明又一村 9.略

二、(一)10.惊蛰、清明、芒种、处暑、白露、小寒 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的特点。 12.炒年货、吃腊八粥,其他略 13.人们希望来年的生活更加美好。 14.“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令人赏心悦目”。(意近即可) 

(二)15.原因是“我”在家里最小,淘气过火。目的是以此为家规,修正“我”的行为,让“我”健康成长。 16.恩威并施,既疼爱自己的孙子,对能够原谅的事情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又对出格的事情坚决不手软,该重责时一定重责。 17.顽皮、幼稚的特点。 18.略. 19.略.

(三)20.为了突出青菜腌的咸菜很便宜这层意思。 21.写茨菇这部分,重点突出它的“真难吃”。 22.是乡情所产生的偏爱。 23.淡淡的叙述,浓浓的乡情。文章中没有什么费解深奥的句子,却在乎易的话中留下许多可咀嚼可回味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该多读几遍,好好去学的地方。(意近即可)

三、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