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水的文言文:巴尔干战争 Balkan Wars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2:11:30

1912~1913年间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属地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战争背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巴尔干半岛的10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154.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其中,土耳其面积为78万平方公里,人口6690万;罗马尼亚面积23.7万平方公里,人口2320万;南斯拉夫(包括塞尔维亚和黑山)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1064万;希腊面积13.1万平方公里,人口1047万;保加利亚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843万,克罗地亚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469万;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452万;阿尔巴尼亚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333万;马其顿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203万;斯洛文尼亚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197万。由于土耳其只有3%的领土位于巴尔干,所以一般不把土耳其包括进巴尔干国家的行列。除去土耳其,巴尔干地区的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万。

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这里民族成份复杂,宗教多样。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巴尔干地区长期是各大国觊觎的对象,多次遭到大国的统治。14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19世纪中期,奥匈帝国也开始将巴尔干的西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俄国自从15世纪以来一直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在巴尔干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在这些帝国的统治之下的巴尔干各国人民长期受到民族歧视和宗教压迫,巴尔干人民的解放事业往往与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尔干人民的争取独立的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关系十分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更是难以解决,特别是领土问题。各个民族都想建立单独的民族国家,扩大领土范围。

战争过程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0~1913.5)

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意土战争(1911~1912)期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巴尔干同盟,1912年10月9日 ,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宣战,17、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先后参战。10月底保军逼近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至11月中旬,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等5处。11月初,土耳其请求欧洲列强调停,并于12月3日与保、塞、门三国签订休战协定。在欧洲列强斡旋下,1912年12月16日土耳其与4个交战国在伦敦开始议和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国内发生政变,新政府在德国的支持下,态度强硬,和谈破裂。2月3日,战事再起。3月5日,希军攻克亚尼纳。3月26日,保 、塞联军攻陷亚得里亚堡。4月22日,斯库台土军投降。土耳其再次求和。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4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埃内兹至黑海的米迪耶一线以西的土耳其欧陆属地(阿尔巴尼亚除外)和克里特岛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阿尔巴尼亚独立,但须受俄、英、法、德、奥、意6大国监督;爱琴海诸岛问题则由德、奥、英、俄4国处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6~1913.8)

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的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由于未得到通往亚得里亚海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作为补偿;希腊要求领有马其顿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则要求占有南多布罗加。1913年6月1日,塞 、希秘密订立反保同盟,罗马尼亚旋即加入。6月29日,保对塞、希发动突然攻击,遭到猛烈抵抗。土耳其欲乘机收复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7月29日保加利亚力屈乞和。8月10日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依约,塞取得马其顿的大部,希取得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罗取得南多布罗加,土收回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也有扩充。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 ,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这就加深了塞与奥匈帝国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两次巴尔干战争使欧洲大国关系失去平衡,加速了一战的爆发。此外,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使德奥同盟终于找到向协约国寻衅的借口。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德、英、俄、法参战,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些重大战役都是在巴尔干土地上进行的,其中有些战役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最终的结局。如1914年奥匈帝国讨伐塞尔维亚的战争。当时由奥匈帝国上将波提柯雷克带领的部队在塞尔维亚境内两次受到奇袭,最终于1914年12月中旬被逐出了塞尔维亚。还有1915年10月爆发了塞尔维亚战役,德国、奥匈和保加利亚为打通柏林至君士坦丁堡的铁路交通而联合进攻塞尔维亚,并攻陷了贝尔格莱德。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巴尔干出现了新形势:南部斯拉夫人趋向联合;巴尔干其他国家在各自的国境内成立。但马其顿仍被宰割。

二战爆发时,巴尔干各国已置身两大营垒中: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茨韦特科维奇政府加入轴心国阵营;后来南斯拉夫脱离轴心国阵营,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阵营。加入反法西斯阵营的巴尔干国家还有希腊和阿尔巴尼亚。1940年在意大利进攻希腊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就蔓延到了巴尔干半岛(事实1939年意大利占领阿尔巴尼亚已是法西斯在这一地区侵略的组成部分)。1941年轴心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进攻南斯拉夫。除土耳其直到战争结束始终保持“中立”外,巴尔干其他各国各民族,都卷进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卷入侵略集团,或者成为侵略的受害国。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些决定性战役都不是在巴尔干地区进行的,但是,巴尔干的局势对盟国来说仍是举足轻重的。1941年3月27日南斯拉夫废除三国轴心公约,法西斯德国不得不临时抽调兵力攻占南斯拉夫,从而打乱了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时间表。1941年-1945年南斯拉夫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斗争牵制了大量德军使其不能抽调到其他战场,具有巨大的道义、政治意义,而且还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

巴尔干地区是自古就是欧洲大国争夺的焦点,也是它们分赃谈判的法码,每次欧洲战争或世界大战之后,首先遭到大国瓜分的就是巴尔干地区。各国的边界不断遭到改变。例如,1912 -1913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的属地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5国分割,马其顿则被希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三国完全瓜分。一战以后,由于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崩溃,巴尔干国家大多都趁机扩大了疆土。塞尔维亚国王由于是一战的战胜国的国王,成为新成立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起称南斯拉夫王国)的国王,这个王国除塞尔维亚和黑山以外,接纳了前奥匈帝国的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

随着领土的变迁,人口的迁移也随之而来。例如,南斯拉夫国家成立之初就有约40万阿尔巴尼亚和50万匈牙利人。几乎每个民族在甲国是主要民族,而在乙国、丙国就是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在巴尔干地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期间,一方面,由于政权的更替,许多少数民族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来的统治者成为被统治者,而一些原来的被统治者则成为统治者,位置的变换,造成心态的极度变化,报复与仇视心态广泛存在。另一方面,长期的战争与动乱,更使巴尔干地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仇恨与不信任情绪进一步加深。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战争起因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土耳其殖民统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加上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所以这里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土耳其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欧洲的首脑们企图压下巴尔干危机,然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于严重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俄国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便对其表示支持。奥匈帝国为了对付俄国,便支持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怂恿下,先发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于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结果,保加利亚被塞、希、罗、门、土五国联军打败。8月10日,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和约,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从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丧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因此,巴尔于战争实际上反映了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矛盾斗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为了伺机“复仇”积极投靠德、奥集团;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则加强了同协约国的联系。这样,两大侵略集团对巴尔干的争夺和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剧烈和复杂,终于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由此而起。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战争结果

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即黑山)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控制和压迫所进行的战争。盟国由于向奥斯曼帝国提出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权的要求遭到拒绝,在沙皇俄国支持下于1912年10月9日对土耳其宣战。盟军为民族解放而战,士气旺盛。经过激战,塞、门两军进占马其顿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军控制伊斯坦布尔以西地区;希军进占爱琴海诸岛;土军败退到埃迪尔内、约阿尼纳和斯库台等地。11月3日土耳其被迫请求欧洲列强进行和平调处。由于盟国得到俄国支持,土耳其得到德国和奥匈帝国支持,在大国影响下,直到1913年5月30日签订《伦敦条约》,战争宣告结束。战败国土耳其丧失了在欧洲的大部领土。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使巴尔干半岛各国人民摆脱了土耳其的长期封建统治,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使巴尔干各国重新分化,罗马尼亚与英、法、俄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国。战争中,由于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飞机、装甲车、无线电)的使用,作战方法也有新的变化:战斗队形更加疏开;军队行动更注意隐蔽;进攻多采取机动作战和迂回包围;防御多采取阵地作战。巴尔干战争导致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