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的上一句:立足课堂激发思维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注意力 - 小米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5:56:06

立足课堂激发思维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注意力

教学天地 2008-09-18 20:16:53 阅读54 评论3   字号: 订阅

 

 “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那次看着我班数学学困生刘剑在舞台上充满自信地唱着这首让中国人觉得自豪和骄傲的歌曲,神情投入,可谓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时地还在观众面前来个Hip-Hop或街舞动作,引得场下喝彩声不断,不时地传来“刘剑、刘剑……”的呼声,使我不禁想起他在数学课上的表现:“ ”刘剑犹豫地回答了我的提问,还不时向旁边的学生投去求助的目光。通过同学提示根号4是求4的正平方根,他才得出等于2。假如在平时遇到再困难一些的题,他只能垂头丧气地在自己的位置上一言不发。数学课上的他和那时舞台上的他在我的眼里根本不是同一个人。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同一个刘剑,在两个场合中却是这样的不同?为什么他能将一首歌演绎地如此棒而在数学课上却将一个问题回答得那样糟糕?

如何做才能让这些学困生找到学好数学的信心,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也能找到如在舞台上的那种自信?这个问题常常围绕着我,使我在教学中不断思索,不断探究,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发现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突出的原因是注意稳定性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41%取决于注意稳定性和学习的持续性,而注意稳定性的作用比学习的持续性作用更大。据我统计,我班的学困生中,上课注意力分散,有做小动作的,或发呆走神的,或不认真听讲者占了学困生的80%以上。由于上课注意力分散,学生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的,间接导致了他们数学思维上欠缺,即数学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度欠缺,这些直接导致了他们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日积月累,使自己变成了数学的学困生。所以我觉得帮助学困生摆脱数学学习困难的重中之重应该是:教师要抓住课堂40分钟,通过提高课堂上有效的,具实效性的思维激发来帮助学困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能和其他学生一样认真听讲,掌握学习知识,从而摆脱困境,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

以《锐角三角比的复习》一课为例来说明我是怎样帮助学困生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上好数学课的。

1.追赶式提问,思考是什么。

由于学困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我在课堂中对他们提问时,以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为主。学困生产生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在课堂中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点并把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根本,因为它们蕴含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及数学拓展内容的根基,就好比一幢楼房的地基一样。比如在《锐角三角比的复习》始,我的提问问题之一:直角三角形中正切是哪两条线段的比?刘剑同学的回答是:邻边比对边。再问小李(另一学困生),他的回答是正确。请刘剑再复述一次。在完成填空题中,有这样一题: 因为涉及到的知识点也是求一个角的正切,所以我又让刘剑来回答,这次他能回答正切是哪两条边的比,但却不知道b的值,即他对勾股定理不熟悉,通过同学的帮助他最终完成了本题。但这样我还是没有“放”过他,在另一题求 的值中,我又让他回答了sin30为什么等于二分之一,帮助他回忆勾股定理及正切含义,同时也回顾了正弦和余弦及余切。既在同一个知识点上,刘剑有不下四次的机会来和教师、同学对话,掌握这个知识点。同样地,其他学生如果出现类似的问题,我也会紧追不放,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知识点。之所以称追赶式提问,就是因为我在提问上关注了学困生的疑惑,利用反复多次的提问帮助学困生逐个突破数学学习上的疑惑,使学困生了解、理解、掌握课堂中的数学概念,督促他们在课堂中提高注意,多思考:“是什么”。

2.递进性提问,思考为什么。

如果说追赶式提问具有可续性,那么递进性的提问则为学生提供了“为什么”的思考空间。数学知识具持续性、逻辑性,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好,将会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形成新旧知识的断链现象,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一张破网,不能顺利地从一个点通往另一个点。所以我在做好紧紧抓住学困生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也注意学困生在从一个点通往另一个点的行进过程中的扶持,即提问的递进性。我在课中采用了分解条件、进行由渐入深的递进式提问,使简答题或综合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求 的值。提问:(1)你能说出各特殊值的三角比吗?(2)你会正确代入式子吗?(3)什么是分母有理化?(4)如何对此题进行分母有理化?这样做帮助了学生回顾了特殊三角比的值,复习了分母有理化,当然还会对后面解直角三角形有帮助。学生如果在学习某一内容或解一题时碰到了困难,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有关的、以前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所造成的,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不能脱节,一旦发现脱节,要及时地注意和注重查缺补漏,不要让脱节的创口部位越来越大。而这种问题分解化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将解这题相关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再比如在此课中有一锐角三角比的应用题:如图,河旁有一座小山,从山顶A处测得河对岸点C的俯角为 ,测得岸边点D的俯角为 ,现从山顶A到河对岸点C拉一笔直的缆绳AC,如果AC=120米,求河宽CD的长。

(1)回顾什么是俯角?(2)解直角三角形需具备哪些条件?(3)这里哪个直角三角形具备了以上所说的条件?(4)在图中标出你所知道的线段和角度。(5)找出等量关系,求出线段CD的长。

在回顾俯角时,我还让学生到黑板上来画了俯角、仰角的示意图。识图能力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对于学困生而言,画图、识图、读图是一大难题。经常动手画画图有以下的好处:1)有部分学生记住了概念但没有理解,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2)能根据描述熟练地画图,培养数学形结合能力。3)有助于对一些几何答案的检验,反思答案。4)利用图形找到题目中的关键因素,顺利解题。许多题目中的图形,可提示学生学习、思考及操作的方法,帮助降低题目的难度,教师也可利用图形培养学生说、想、做的有机结合。所以,读图能力也是扎实数学基础的一大帮手。

我认为这种递进式的提问有利于学困生从基本知识点出发,明白各点的作用,即为什么有这几个条件,它们有什么用。再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明白如何将各个点联通起来,完成一张网络,即此题的解题过程。学困生往往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到某些知识点及如何将这些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与他们知识的不连贯和在思维上的广度、浓度、灵活度的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如果能长期以往地通过类似此题的分析和指导,学生们将会渐渐地学会这种分析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注重学生思维过程培养的激发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了如何解题。数学是由数字、字母、符号、图形构成的一座迷宫。不少人爱玩迷宫游戏,一旦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在走出迷宫的过程中,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而经常碰壁,走不出迷宫的人就会对游戏生厌。这种递进式的提问降低了游戏的难度,让学困生也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这将激发他们去玩难度更高的游戏。数学中也一样,他们会了简单的数学题后会得到成就感,于是就会去尝试略为复杂的题目,会试着去体验更为喜悦的成就感,从而对课堂给予更高的注意。

 3.直接反馈式练习,思考错在哪里。

 在许多练习课中,我都运用了面批的形式。即学生们在课堂完成练习后我就当即给予批改,有错的,我会给予他们讲解,指导他们如何求解。学生再进行订正,订正完成后再来给我批改。做对的同学则会布置给他另外的作业。比如:刚说到刘剑同学,他做好以后给我批改,其中有两个题做错了,一个是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是判断题。我当场给他进行了讲解,他恍然大悟地点头,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很迅速地进行了订正,再给我批改时,都订正对了,我问他怎么订正得这么快?他回答:我知道错在哪里了。看来这种直接反馈式的练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作业错在哪里,并得当场的解答,这对做错题目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学业上的一种收获。我发现这种直接反馈的方式对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种催化剂。如小李同学,他做得全对,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难得有一次机会得到表扬的他,面带笑容地走下讲台;小顾同学在第一次订正错了之后,第二次在我的讲解下也订正正确了,我点点头表示了赞许,并鼓励他要再接再厉。这种反馈形式在教育上称之为直接反馈。直接反馈可以是教师的态势语言反馈,即教师的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也可以是教师的语言反馈,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方法、结果作出反馈外,还有语言的赞扬、鼓励、启发等,这些无声和有声的反馈都对学生起到增强自信,营造愉悦心境的作用。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反馈,也使我明白了反馈的重要性。记得有一次一位学困生在课堂中做对了全部题目,我表扬了她,但她还不满足,轻声地对问我:“老师,你能不能还在我的练习本上打上个五角星?”我有个习惯,对做得优秀的作业,在批改时都会打上一个鲜红的五角星表示肯定。当这位同学提出这个要求时,我的脸红了,其实我是惭愧了,原来学生对这样一个我们教师认为不怎么起眼的五角星是看得那样地重要,而我却吝啬地不去给予她,当即我感叹万千地给她的作业本打上一个红红的五角星,看着她兴高采烈地走下讲台,我在心里暗暗地下决心,以后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肯定,在我的学生有进步时,甚至只是一丁点的进步时,千万不能吝啬自己的肯定。我发现良好的反馈可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动力,并可及时地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对学困生学好数学的一种强化,也为他们提供了尝到成功喜悦的体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课堂的关注度,促进他们的进步。

4.互助式活动,思考怎样分析。

必竟全班学生不是一个两个,教师也不可能全班每位学生都在面批过程中一一讲解,所以我采用了互助式的活动方式。即在面批过程中若错的同学比较多,自己又来不及一一为他们讲解,我就让完成得出色的学生帮助学困生们进行订正,有时也让完成得出色的学困生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上的一种思考,即遇到数学问题应该怎样思考,从哪个角度去分析,如何着手解决等等。这样做使得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出色的同学得到了更好的提升,从中也培养了同学间互帮互助的精神。在互助的过程中,根据课堂的实际有选择性地让一部分学困生上黑板演示解题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1、了解学困生对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2、了解学困生对解题的书写步骤是否规范;3、尽可能地让做错的一面展现出来,以便当堂纠正,重视给予学困生上黑板的机会。通过这种互助式的活动,使学困生们当堂问题当堂解决,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这堂课中,刘剑同学在解: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 ,求BC边的长.一题时,顺利解决问题,说明他已经将刚才存在问题的正切余切正弦余弦关系掌握,而且书写规范,我让他上黑板展示,并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曾指出:每个人都具备有多种智慧,其差异之一,仅仅是某人这几方面的智慧占优势,某人那几方面的智慧占优势;其差异之二,某些智慧已被人所显示,某些智慧还没有被人所显示(潜能);人人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这告诉我们,起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以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掘。我就借这个展示的机会为刘剑提供了参与课堂的机会和展现自己数学智能的机会,强化他的数学智能。刘剑经过几次成功及得到老师的肯定,现在的他对课堂的注意力明显地得到了提高。

8.    分层式鼓励,思考获得什么。

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上都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它是有针对性的组织形式,把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具体落实到每个环节。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不能仅仅满足于每个学生一般的共同发展,而是要根据人的个别差异性创造的适当条件,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发展。

我在此课中的做法是在学生完成了面批,并作好订正后,会得到一份奖励,那就是得到一份难度比之前面大的题目。不要认为学生们会觉得吃亏,他们都争着要得到这份题目,原因在于他们在得到这份题目时,有了逾越困难得到跨越的成就感,要知道那是老师对他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的肯定。加涅认为:要使学习获得所希望的效果,必须使学生时时具有接受刺激的心向或学习准备。所以教师就善于运用强化条件来控制和影响学生适当的注意心向。学生面批时,会产生期盼心理,希望老师对自己的辛勤耕耘迅速作出公正、准确、友好的评价。鲜红的勾叉、醒目的成绩、诚挚的批语等都是很好的刺激,学生的期盼若能得到满足,就能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心向。而那些没有得到的另一份题目的是还没掌握好基本知识的同学,他们将把这份题目作为回家作业来完成。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们也会思考:为什么别人这么快就能得到第二份题目了而我还在做第一份题目?这种分层式的鼓励会让学生们多思考在课堂中我获得了什么?

通过这样的一堂课,我没有看到以往学困生所有的那种自卑心理,在反复多次的提问中,他们掌握了本课的知识。也没看到他们在练习的时候胆战心惊,担心上黑板出错。(现在他们都有帮助他们的小老师了),他们觉得在课上遇到的学习困难都在以上的环节中得以解决,所以他们都很喜悦。

学困生在通常都表现为自卑,信心不足,往往因数学成绩不理想而愧于见老师,更不会主动地向老师提问,长此以往,致使问题越聚越多,思想负担越来越重,成绩也就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学习就真的越来越困难。所以,通过这样一堂提高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的课,它注重了数学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了全体学生,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改理念,使平常的一课提高了实效性,关注了每个学生,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对学困生更是做到了“三优先”即提问优先、辅导优先、学习检查优先,耐心细致地帮助学困生直到弄懂为止,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让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情感的交融中进行。

我想只要我的每一堂课都能做到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关注提高学生的注意,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选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并多用积极鼓励的办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象刘剑这样的学困生一定会越来越少,象刘剑那样在歌唱舞台上充满自信和让人感觉不凡的学困生一定会在数学的舞台上同样唱出让人自豪和骄傲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