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公园福道入口在哪:谁有权力决定让千千万万的职工下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9:07:55
谁让千千万万的职工下岗
《飞天》09年4月号下半月

        白玉兰凋谢的背后——读长篇小说《最后的白玉兰》

        作家在书中描绘的一对绽放的白玉兰,是一个纺织企业的产品标志,是几代人用心血创出的企业品牌,它绽放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败落在了一群蛀虫巧取豪夺的手中。它的凋谢是一批国有企业在改制进程中人为导致企业垮台的缩影。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及上千万人的国企职工下岗,是经验还是教训?是创举还是失误?当时下结论似乎为时过早。人们面对一批批国有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失业的现象从抵制到接受,再从沉默到熟视无睹。甚至有人认为城市贫民和下岗职工的困境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社会为所有的人都提供了公平的机会,懒惰才是造成贫困的直接原因。一些媒体传达给公众的信息是:下岗职工素质差,缺乏活力,被养懒了,养娇了,丧失了竞争的斗志,下岗职工是竞争中的失败者,理应被淘汰,甚至煞有介事地提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不找市长找市场”……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历史注定我们必须搞下岗吗?下岗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办法吗?谁有权力决定让千千万万的职工下岗?

       1997年与1998年之交,零点调查公司的访问人员就中国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户走访了全国十个城市的五千余名市民,倾听他们对时局的看法与评价,以期通过调查揭示民众的心态。调查表明,“下岗失业”、“贪污腐败”、“国有企业亏损”、“犯罪”、“环境污染”等被认为是民众最为关心、也是当前中国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受访群体中,92.7%的人认为“下岗失业”问题在中国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排在所有社会问题之首,由于下岗失业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计,故而成为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  

        直到今天,一些社会现象我们仍在为之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当下岗失业者沦为贫困群体时,一个个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家却倒下了,一桩桩瓜分国有资产的黑幕被揭开了,这时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下岗失业”与“贪污腐败”和“国企亏损”之间的某种必然联系。这里,曾获得“中国改革100新锐人物”称号的女企业家张海英的案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典型例子。张海英曾因漯阜铁路的改制一度成为风云人物,多年以后,事实证明这是一起有预谋的侵占国有资产的改制,被侵占的国有资产高达8790余万元,她因此获得了又一个称号——安徽“第一女贪”。张海英案发,揭开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在监督缺失的状态下,企业高管可以为所欲为,虚报、截留、隐瞒、侵占……无所不用其极。

        作为一起发生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的有着巨大影响的事件,该案再一次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反思——近十多年来,随着国企改制广泛推广和实施,发生在国企改制领域的犯罪案件也在不断增加,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如被称为“国企第一贪”的原山西省技术进出口公司、山西大典商贸公司经理宋建平,涉案金额超过4亿元人民币,其贪污罪的主要犯罪事实——侵吞国有资产2.53亿元;知名国企——古井集团总裁利用改制获千万股权,扯出了内部高管腐败窝案等,都是发生在改制过程中。从互联网上以“改制”和“贪污”作为关键词一搜索,全国各地发生的借国企改制之机贪污的案例就有很多。

        在贪蠹们以改制的名义成为富翁富婆的同时,却不知道有多少国有资产大量地流失,又有多少人为此失去了生存的家园,在极少数人占有财富的时候,而下岗失业的职工们却被无情地剥夺了劳动的权利、就业的权利、生存的权利,对此,我们还能忽视吗?我们的文学还能沉默吗?

        如果说张海英鲸吞国有资产的数额令人咋舌,那么我省女作家贾立新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最后的白玉兰》则详细地揭开了国企垮台的真实内幕,将蛀虫们如何利用职权搞垮企业的卑劣手段描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最后的白玉兰》讲述了一个名星纺织企业——陇河市双兰针织厂从辉煌到破产的整个过程。双兰针织厂是省上的“六好企业”,市上的纳税大户,国家轻工部的先进单位,老厂长王光明退休前为企业打下了殷实的家底,企业的资产可以让厂子不搞生产经营都可以躺着吃几年。然而,先后上任的两届企业领导,为了达到侵占国有资产的目的,打着企业改制的幌子,做出了一系列腐败之事,手段令人发指。其做法与张海英同出一辙:先是将企业描绘得气数已尽,然后逼上级改制,最终国有资产被个人占有,最后以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了之。作品中,七十岁的马治国为了“救厂”,主动请缨出任双兰厂厂长,同时“请”来“高人”——刚出狱的项宇腾“共同治厂”,他们为了达到企业破产、瓜分资产的目的,拉拢利用女职工蓝郁婧做帮凶,将厂里的资产一步步地分割完毕,最后又卖厂房。马治国在与房地产开发商李木山的肮脏交易中,企图利用蓝郁婧以色相贿赂李木山,而最终马治国只能在“婊子无情,奸商无义”的恨骂中,领教了蓝郁婧的阴险手腕。如同与张海英案一样,职工们因对自己赖以生存的企业破产而痛不欲生时,马治国等人则在高级宾馆彻夜狂欢。

        贾立新是一位工人出身的作家,她和职工们一样,与自己工作多年的企业感情深厚,而他们的工厂却硬是让企业领导借改革之机搞垮了,职工们为此失去了生存的家园。她在后记中深有感触地说:只有经历了企业兴衰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不可思议的无奈,那种彻骨的伤与痛。同时,贾立新又是一名党员,她发自内心地疾呼:我也是一名党员,但在企业破产后的七年的期间,我没有交过党费,没有参加过任何组织活动,原因是我不知到哪里去交党费,与我同样失业、下岗的党员们都和我一样找不到组织。贾立新本人的经历与书中人物命运有许多相似之处。文学创作的源泉来自现实生活,许多时候,作家自觉不自觉地就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情融入到书中去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最后的白玉兰》中的几个人物的命运:双兰厂职工在七年拿不到工资的情况下,省级劳模吴秀兰老师傅因无钱治病离开人世时,临终还逼着让儿子归还厂里的货款。她去世后,厂子连个花圈都送不起,而厂里补发给她的几年工资是几箱线衣裤衩;曾被省长接见过的绣花能手、充满青春活力的女青工肖玉菲,沦为歌厅坐台小姐,在饱受屈辱之后才反省觉悟,生活还是要靠诚实劳动,她办起了“玉菲绣坊”,开始自食其力地生活;另一位善良美丽的女性乐君,因丧偶在厂里多年没有工资的情况下,带着孩子忍辱负重地生活着,她的善良却被一个男人当作软弱来欺,为了这个男人的一句谎言,她出面为其借来五千块钱,最后这笔钱成了她沉重的债务。道貌岸然的市政府工作组成员韩大启,垂涎乐君的美色,以“你最困难,你缺男人,你需要帮扶”的无耻理由,欲强奸乐君,乐君在万分悲哀时,泪水涟涟地反问:“是政府让你来强奸困难女工的吗?”此种悲哀真是让人痛心之极;下岗男工罗金雄,他们一家人都是厂里的职工,生产经营红火时,他们全家人年年当先进,真正是职工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厂里垮了,罗金雄一家人的命运也由此改变了,自己没能力养家,只能在厂门口摆个小摊卖线衣裤衩,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菜价低些,油价贱些,大米便宜些,我那些裤衩子卖个好价钱”。媳妇嫌他窝囊,两人协议离婚,在遭跛腿又有眼病的律师戏弄后,只能用脏话粗话解气。由于心情不爽,吃牛肉面时,嫌筷子是假的,醋也是假的,将面馆老板“连大姑娘也有假”的嬉笑当做别人有意和他过不去,结果被人打肿了腮帮子。罗金雄的形象是部分由于下岗而生计无着落的人的代表:软弱,自私,而又务实,整日为生计而细细算计的小人物。

        小说中具有讽刺意味的另一个人物——蓝郁婧,是个能把六十岁的男人思想搞乱,把五十岁的男人财产霸占,把四十岁的男人腰杆拧断,让三十岁的男人妻离子散,让二十岁的男人找不到女伴的风云人物。这个女人,对付利用她的男人有自己特殊的一套手腕,在与不同男人的明争暗斗中,捞了企业的大笔钱财,傍上了房地产开发商李木山,甩开了一手扶持她起来的老情人马治国,最终坐上了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的交椅。厂长马治国是作品中的关键人物,老谋深算,阴险至极,面对市政府和上级主管单位的关怀与支持,他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柔克刚的做法,实现了“一个臭皮匠拧死三个诸葛亮”的局面,最终将一个好企业葬送了。读这部作品,让人愤然拍案,又让人同情惋惜。《最后的白玉兰》中的下岗职工们对国家的改制政策充满殷切的期望,并积极投身其中,当自己的利益与企业改制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出对企改极大限度的宽容和理解,面对因下岗失业而失去生活来源时,他们发出了“愿我们的牺牲换来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兴盛”的心声……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激情彭湃:下岗失业的职工们,依然怀着对党和政府的一腔朴素感情,依然怀着一颗颗赤子之心,这种崇高的品质和坚定信念,怎么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最后的白玉兰》是一部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作品。关注现实人生、关注社会民生、关注民族命运是中国文学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这就是现实主义的传统。关注现实的文学由于其所取艺术立场的特征,它对现实世界的真诚关注,它对人类众多成员生存处境和生活命运的热烈关切与同情,就注定了它必然奉守积极入世的、有批判锋芒的、有理想追求和生活寄托的艺术精神。

        在当今时代,凡是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作家,他们的笔触应该深入地表现我国社会变革的生活,作家的艺术立场更须以关注社会人生的真诚态度去直面现实,正视各类实际存在的生活矛盾,在生活的巨大震荡中揭示现实的发展动态与社会脉象。创作实践表明,关注现实的文艺作品其生命力最坚韧,最强大,最能获得审美共鸣,也最深入民心。以生活为底色,关注现实,为人生而歌的现实主义,才是吸纳百川绵延久远的汪洋大海。作家只有从社会生活中,从时代现实中获得鲜活生动的艺术素材,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大情大义。可以说,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使作家与社会生活血肉相连、与人民情感息息相通。责任感是作家获得深刻思想和博大情怀的酵母,只有把艺术之根深深扎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扎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才能获得大情怀和大境界。

        长篇小说中的一对芬芳的“白玉兰”已经凋落了,但愿从此之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要再发生此类的悲剧,使国企改革真正成为有利于国民,有利于政府、有利于职工、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大好事。
點擊進入更多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