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龙美食:哪些书籍帮助最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2:25:56
                       "小鸡炖蘑菇"的读书贴首先我觉得要厘清的是,投资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业与行为,每个人适合的成长道路不同,其投资方法、投资理念是其人生观、世界观、思维模式的自然延伸,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书籍。每个人在选择投资书籍的时候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选择适应自己已有观念或者适应自己思维模式的那些内容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不同的学生因为其基本情况不同,尽管采用完全相同的学习方法,其考试成绩可能大相径庭。依此类推,同一本投资书籍对于不同的人意义不太一样。无论如何,多看各方面的书会对投资人形成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大有帮助,也有利于从多方面看待市场。关于投资书籍呢,首先说说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其实它是一种工具,效果的好坏要看是什么人来用。多数人的技术分析能力处在似是而非的层次,自然效果不会好。我的一些分析高手朋友的确能够仅从技术分析上获利不少。以个人体会,技术上的感觉与宏观、行业、公司的结合判断要好于单一的基本分析,总体上可以降低投资成本或者及早规避大盘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技术上建议大家看这样几本书:《期货市场技术分析》(约翰*莫非):图形走势与技术指标的严格性与应用的一致性是技术分析效果的重要基础。书里面对很多走势和技术指标作出了完整的定义,基本上是标准的规范了。《专业投机原理》(维克多*斯波郎迪):给我印象深刻的有几点,首先就是用统计规律判断市场走势的可能性,有独创精神;二是关于趋势线的画法,与我们看到的随便画的可不一样;三是关于突破的定义,2B法则等等。但是其对宏观经济和政策的分析比较一般,可以不看。《混沌操作法》(比尔*威廉):股价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行进,这句话很有哲理。当然其独创性在于如何从股价的不规则运行中找到某种规律与趋势。《专业交易人士技术分析原理》:这本书让我开了眼界,知道了老美的证券市场有多成熟,连技术指标的分析与运用都如此复杂纯熟;有一个里面最简单的小规律大家可以看看,就是14日的RSI指标,尤其是沪市的大盘指标,分别用20、30、40、55、80这几条线来分割,看看大盘处于不同阶段时RSI指标都有哪些特征,相当有用,呵呵。《盘口内经》(穿杨):在特定的中国市场中,分时走势也相当重要,短线操作有相当的规律可循,分时走势体现了市场内资金、心理、时间的多重共振。穿杨在这方面作了开创性的总结和发掘,如果运用得当,收益不菲。《铁血短线》(只铁):他的名声现在并不是很好了,但是书中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对热点、板块、分时图、大盘的分析判断与操作。当然,其总结的具体的数字规律可以不必过于拘泥,比如涨幅榜第一版涨幅都超过3%属于强势市场啦,......啦什么的。《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这是本经典著作。里面诸多的应用实在是没办法弄得很清楚,但是这本书真正揭示了美妙的代数与几何在证券市场中的完美应用。人的资金、心理等等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投资行为,最终还是体现了宇宙的永恒规律,不由让人感叹自然的力量。个人对于艾略特波浪理论不是很感冒,实际上没有见过一个人能够长久的应用该理论对市场进行预测的。国外有位专家对其的评价比较中肯,就是其将道氏理论过于机械和复杂化了。个人认为道氏理论博大精深虽然简洁,总结的规律是真理。但是投资的要义在于市场中没有什么不会变,波浪理论用机械的数字来划分波浪,而浪的认定又完全是主观行为,那么就违背了技术分析应有的一致性原则。个人看过的技术书籍有几十本,几乎每本书都对我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斑竹比较相信证券市场是个多元化的市场,不同的投资模式与方法都能够找到生存之道,核心就在于如何应用。斑竹不是技术派,但是能够体会到技术分析在交易时机选择上的重要作用。基本的经济分析抽象化以后,也是国家命运、宏观经济、行业公司的盛衰交替、新陈代谢,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这与技术分析的哲学原理没有任何不同,如果你能够仅仅从股价波动中发现走势的规律(这规律也许是个变动的规律,呵呵),那么也是巨大的成功,建议大家不要轻视它。《计算机化证券期货投资交易技术丛书》波涛:包括三本书《系统交易方法》、《证券期货投资计算机化技术分析原理》、《证券投资理论与证券投资战略适用性分析》。大师之作,个人认为具有世界级投资理论家、投资思想家、投资哲学家水平。波涛是理工科背景,逻辑思维十分严密,而结论的导出又有大量的数据分析作基础,读起来比较费脑子,但会让人受益匪浅。波涛的实战如何尚不得而知,但是其思想可以从全局和系统的方面给人以很好借鉴。金融炼金术》索罗斯:顶级大师之作。读起来比较费脑子,需要有相当宏观经济分析功底的人才能读懂。许多人认为索罗斯与巴菲特的区别是投资与投机的区别,巴菲特胜于索罗斯之处也在于投资胜于投机,那就是外人之见了。两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巴菲特的选股思路在于对于企业内在价值和成长性的准确把握,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管理者)、行业等等的战略性判断,其确定性较强,而索罗斯则主要在于宏观投机,是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力量博弈结果的判断,其不确定性更强。另外,巴菲特采用保险公司的长期资金、长期持股少缴资本利得税也对其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索罗斯的资金来源和操作模式有异于此。在我看来,两者都是天生的投资家,加上后天深厚的积累,其对于经济规律的观察与把握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书中对于“反身性”的论述,对于信贷扩张与收缩周期的分析,以及在操作中对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变动的细致分析,令人读罢获益匪浅。个人认为其对于人性、经济波动内在本质的把握、其哲学思维的高度远胜于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是真正的世界顶级投资家,而不仅仅是个做手和投机家。1996年以来的三次大行情,1996-1997是在部分行业的价值发现的背景下发生的,1999-2000是中国证券市场与世界同步的起点但却仅仅是概念同步,因为中国没有发生实际上的科技网络经济泡沫,仅仅有股价和概念泡沫。而2003-2004年的行情,则是证券市场走势与宏观经济和世界经济同步的真正起始,随着证券市场根本问题的解决,随着证券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分析证券市场的走势更离不开对于宏观经济周期的分析判断。建议有志于投资的人员多了解宏观经济的走势,以宏观视角分析产业和公司,会对下结论更有帮助《逆向投资策略》、《新金融学-有效市场的反例》:这两本书我在前面的一个帖子里大致提到过。该两本书都讲述了一种独特的投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长期稳定的获取超过市场指数的利润。这两本书的最大价值是开拓人的思路。2003年以来,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多数人忽略了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在投资中的作用。从某种程度而言,过分崇尚价值投资正是证券市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而不是已经成熟的表现。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入人心有效的抑制了投机,同时价值投资方法被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导致了备选股票价值回归速度的加快,也消除了类似的投资机会。在这里多说两句个人的感悟。证券市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前提,是系统从外部吸收资源的总量高于系统向外部输送资源的总量,否则系统便会因资源枯竭而消亡。这导致了两个结论:一、系统必须有一定的漏洞可钻,可以让投资者以某种投资方法获利,这是吸引外部资源不断流入的前提,这是证券市场生存的基础;二、这些漏洞有自然修补性,即不可能有大量的投资者能长期从这些漏洞中获取大量的超额利润,否则证券市场便会灭亡。这使得大多数投资者不能够获取超额利润,作为整体,投资者是向证券市场输送资源而不是获取资源,这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说得有点枯燥,举些例子来说。价值投资的教父格雷厄姆在晚年放弃了价值投资理念,转而信奉有效市场理念。而偏偏有效市场理论的建立者之一在1990年代放弃了市场有效理论。看似非常矛盾,也有很多信奉有效市场理论的人拿格雷厄姆的例子来说事。这个问题很好用前面的系统论的观点来解释。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方法本质是挖掘股价低于当前内在价值的企业,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一些,而在美国市场越来越发达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采用该种方法,从而导致存在价值低估的公司越来越少趋近于无,这样格雷厄姆本人自然也无法用自己传统的方法来长期获得超额利润了。但另一方面他却陷入了思维误区,就断言市场有效了。实际上他的方法不能够长期获取超额利润并不代表别的方法也不能,呵呵。格雷厄姆之后,分析当前价值方法的失效导致了对成长概念的追逐,这是广义的价值投资。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巴菲特。巴菲特采用的是对企业未来长期价值的判断方法,与格雷厄姆的方法有了相当的不同,即加入了自己对未来的判断。很多人把巴菲特的成功归结于价值投资理念的胜利,得出结论说只有价值投资才是投资正道。在我看来,这恰恰相反。因为除了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我们几乎找不到其他在证券市场上以价值投资长期取胜的著名投资家了。对少数几个人的过分关注正说明了其他人并不成功,正如传统的礼节教导我们,到别人家作客不要过分夸奖主人做的某一个菜肴一样,因为这可能说明其他几个菜做得并不好吃,呵呵。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在流传了这么多年以后仍然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说明一点,就是他的方法更不具有可复制性,否则大量类似方法的采用就会导致该种方法的失效。在我看来,巴菲特的投资天才和超前判断力是其成功的根本因素。例如,其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时候正好是全球化开始的年代,可口可乐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迅速地在世界各地流行,我们自己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从第一次喝可乐的不适应到逐渐习惯的这一历程。巴菲特以其超强的判断力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对其进行长期投资,成为其投资成功的经典案例。而实际上,对真正成功的价值投资起作用的是个人的战略视角和超强判断力,这是极少数天才投资家才具有的,因此,也仅有极少数天才投资家才能够稳定的用价值投资获利。那么这就说明了,要么大多数职业投资人和普通人理解的价值投资离真正的价值投资相去甚远,要么价值投资方法本身是个伪概念。说到这里大家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没有反对价值投资,相反还非常推崇它,只不过我认为绝大多数崇尚所谓价值投资的投资者并不真正具备价值投资所需的战略眼光和独立的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能够通过仅仅通过市场经验和学习进步而获得。另一方面,如果市场中很多人都能够深刻地掌握了价值投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很快就会失效,因为以这种方法选出的公司的股价很快会回归价值,不再给后来者以投资机会,这样也就不会有巴菲特了。扯的好像有点远。但万变不离其宗,介绍这两本书和说上面这番话的核心意思,就是要以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证券市场,能够从证券市场中获利的方法有多种,多些视角来看待,会体会得更深刻。同时,放弃对于流行的价值投资理念的过度推崇 写书评很费时间的,有时候写着写着发现有更多的感悟,又停不下来只好一起写完,还要字斟句酌。总体上,我觉得要与时俱进,就是根据市场的演进来不断的充实多学科多角度的知识。例如,2003、2004年是中国股市真正和宏观经济周期同步的开始,同时也是QFII正式进入中国的开始,那么宏观经济、产业周期、国际证券市场和世界经济周期的知识必不可少。此外,金融市场心理学、浑沌科学、系统科学的学习也都有利于更加深刻理解证券市场的本质,毕竟这已经不是一个用钱能够操纵股价的时代了。读书要精,要专,但是如果仅凭自己的喜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选择去读,很容易加强自己原有的固有模式,而这与证券市场的本质背道而驰-证券市场的两个核心特点就是价值与变化,其中后者更重要《投资革命-源自象牙塔的华尔街理论》:这本书介绍了几十年以来学术象牙塔中诞生的各种投资理论与方法。个人觉得需要关注的是这些经典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当时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背景)与理论家个人的成长性格轨迹联系起来。每一种经济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而在一般情况下,该种理论的有效性只能存在于该种经济环境之下,或者更严密点说就是理论最有解释力或最有效力的环境是其产生的环境,一旦客观环境变化了,那么其解释力就大为削弱。此外,理论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学科背景与成长路线也对其观察分析理解证券市场的角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每个人的观点与结论都是其掌握的知识、观察到的现象与固有的思维模式结合起来产生的自然结果,即便是经典理论,也都有深深的个人烙印在里面。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既可能有重大的优点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而理论家本人却不可能发现或改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差别就是作为观察者本身的人同时也是参与者,参与者的认知与行为会改变所认知的环境本身,而环境的发展变化方向却由所有参与者的合力决定,最后的演化结果可能不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内。证券市场就是这样一个被参与者的行为与认识所改变着的系统,证券市场的理论演化过程也从侧面表现了证券市场本身的演化变迁。某种投资理论被发展出来以后,随着大量的应用,这种理论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也封闭了理论所发现的投资机会本身,最后该种理论便不适应演化后的证券市场发展,新的理论便产生了。这本书应该与波涛的三本书之一《证券投资理论与证券投资战略适用性分析》同时阅读。后者以大量严密的实证证实了各种投资理论、投资战略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两者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对投资理论发展变迁的全局把握,同时也可以对证券市场的系统性本质有更深的了解。在证券市场上想要以完全的数量化科学理论解释一切是不可能的,其本源就在于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我们了解投资理论有助于挖掘发现更多的投资机会,但若完全相信某种理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可能就会犯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样的错误。毕竟,证券市场唯一不变得只有变化本身《预测业神话》这本书是一个怀疑论者的书,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说明了各行各业预测的欺骗性。尤其是关于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预测的正确率的分析,更让人难忘。里面写道50年以来经济学家对于重大经济拐点的预测,48次中有46次失败。而且明确指出用直尺量出来的线形预测成功率并不低于大量因素构成的经济模型。这本书写的东西很多,并不是很深,但是却指出了投资者用以投资的哲学基础--经济和股票市场究竟是可测的还是不可测的。如果是不可测的,我们的投资应该如何应对?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实际上,相当多的职业投资家的投资哲学基础是世界不可测,从而将精力集中于风险和收益的预判和意外事件的应急方案上。小鸡本人也比较相信不确定性,并且相信经济和证券市场的不确定性远远超过了普通投资者的想象。一个逻辑严密、建立于事实基础上的投资哲学是成功投资的基石。很多投资者甚至专业投资人不能建立起完整的投资哲学,主观的认定证券市场可以以较大的概率预测,公司的内在价值可以经过分析得出,但事实将会令多数投资者受到重创。上述的东西说得太绕口。打个比方。我们知道欧几里德数千年前发展了几何学,但是整个体系赖以建立的五条公理却是不可证明的。这些也是我们直观上感觉完全正确但是无法证明的。后来黎曼和罗巴切夫斯基将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这个公理及相关公理加以重新假定,修正成两条直线相交无交点或无穷多个交点等等,分别发展出了黎曼几何和罗巴切夫斯基几何,结果分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几何学体系,在后来的天文学等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甚至及于哲学领域。上述的意思是什么呢,首先,职业投资人必须在完整的投资哲学基础上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投资策略体系。接下来,如果你认定经济和证券市场是可测的,你的投资是一种模式,而如果你认定是不可测的,那么就应该转变整个的投资方式。小鸡看来,经济和证券市场不一定是完全不可测的,但是其不可测性完全超过了绝大多数投资者(包括大多数的证券从业人员)能够把握的程度。小鸡前面介绍的几本书包括波涛的书和《逆向投资策略》等等里面都有这方面的元素,实际上波涛关于投资理论和投资战略实用性的分析里面就明确指出了投资哲学的重要性。《逆向投资策略》里面的投资方法更是以统计和实战的数据例证说明了公司未来收益的不可测性,而公司的未来收益正是精确的公司价值分析的基础,公司价值分析又是我们现阶段绝大多数投资机构的主流研究方法,呵呵《短线必杀-职业操盘秘诀》-一阳著:小鸡觉得技术分析如果掌握至深那么应该可以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做不到。而对于多数从业人员来说,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若不了解技术分析则相当于缺了一条腿。国内的各种操盘书籍读了数十本,好像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这本书不能说是多么经典,但是其中有一部分能够给人启发,就是其中对于2003年月4月大盘走势及分时图的分析。书籍给人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开阔思路,你不看可能就怎么也想不到;另一种是让你少走弯路,你经过长时间思索得出来结论可能和人家得出来的差不多,可能还不如高人总结的透彻深刻。小鸡翻看很多书籍都是出于第二种目的。正好在上海书城里面翻了一下,看到此书中分析大盘分时图的这部分,立刻就买了下来,看了不到两个小时,剩下的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小鸡始终认为,现在的积累不能用书的定价来衡量,现在的每一点积累都可能为未来的厚积薄发做准备。《日元国际化》、《日本经济论》.....等等许多关于日本经济的书:2002年末本次宏观经济景气的启动,诸多专家得出结论,就是中国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化时期,开始了超常阶段的增长,小鸡也由此想看看其他国家走过了什么道路。小鸡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小鸡认为中国的重化工业化道路应该和日本最像,而不是美国和韩国。因为日本经济总量、文化模式和外在经济条件都与中国十分类似。为何与美国不能类比这个需要长篇大论,但简单说来,有三点,一个是时代过于久远,交通、信息技术、工业生产的相关技术、科学发展程度等等经济发展的生产条件基础差距过大,无法比较;二是美国的人均自然资源极其充沛,中国虽然自然资源较多,但是人均资源很低,重要资源如石油等等已经开始大量依赖进口,这与日本非常类似;三是民族性格导致了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心理、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差距,这在经济发展中将对工业化道路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美国人自信与开朗的性格使其勇于负债消费,很多家庭是负资产也要坚持消费,消费是美国经济的最主要拉动因素,而亚洲人出于儒家文化的影响,消费方面始终是量入为出,投资则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然投资主导还和政治体制等等相关,小鸡就不论述下去了,要不然没完没了)。上面的书小鸡没时间看完,但是看过了才发现原来和我们想象的重化工业化道路不太一样。首先是波动性,日本在重化工业化期间的GNP波动从5.1%-14.5%,大起大落时有发生,虽然平均值为10%左右。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投资与消费的不均衡、中国面临的外在经济竞争远比日本为甚,因此小鸡认为中国的重化工业化道路上经济的波动性很可能比日本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次是关于出口的作用,日本和韩国都实行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拉动的政策,但实际上日本在重化工业化时期贸易出口时正时负,而韩国在这段时期则长久保持巨额的贸易逆差,只是靠着大量的外来投资才保持了国际收支的平衡,韩国直到重工业化完成以后的好几年才开始出现贸易顺差。根据1999年至今中国净出口占GDP逐渐减少的趋势来看,中国很可能也出现较长时期的逆差,或者,至少净出口项对于GDP不再是重要的拉动因素。中国未来走的道路肯定会很独特,但是看看别人的历史会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日本在高速增长期的短暂经济衰退期间证券市场最大跌幅超过30%,看看我们还没到这个数呢,呵呵(这段当个笑话)。包括彼得林奇、巴菲特、索罗斯以及国内很多投资家的书籍都非常有阅读价值,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视角和知识结构、思维模式,这些都是成功的要件。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仅仅阅读报告和看报纸文章并不能解决思维的系统性和视角的宏观性问题。其实市场中有很多人仅仅依靠简单的看盘、分析技术图表等等就可以做到基本上不败了。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具备这样的天赋。读了大量的书籍以后回头看看市场中的东西,首先是你会发现中国证券市场走过的道路比美国并没有太多的不同,总是重复相同的故事,读史可知未来,面对同样的局面很容易心中有数;其次是更容易有一个宏观的视角,再来看证券市场上的各种变化把握便会强了很多。至于实践与书籍的重要性,因人而异,何况读书也是为了实践,但我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是必不可少的。举两个小例子吧。比如你看过关于美国证券市场历史的书,会发现重大的上涨和下跌日没有任何新闻的比有新闻的多得多,而所谓重大事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也往往与表面上看起来的完全相反。市场是有内在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还有,在成熟市场上能够战胜市场的基金经理极为少见,而中国的市场这么多基金在一个很不规范的市场里面操作,能够持续几年成功的更是少见。1999-2000风光无限的华安系现在没有踪影了,而2003-2004年初大出风头的博时系也出了问题。所以看到报纸上很多风光人物大谈特谈什么科技股的前景、什么价值投资都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因为中国的市场还远远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呢。多看看别人的经验与思想,会少走很多弯路。介绍一本:《股史风云话投资》(stocks for the long run):J*Siegel著。这本书定价49.00元。今天去书店买书,看到一本叫《股票:长线法宝》的书,原价24.00元,打折后价10.00元。仔细一看,原来是《股史风云话投资》的以前版本。于是我想,看来书的名字和印刷、包装太重要了。就后者这个名字,肯定是不会引起我的兴趣的,我有印象见到过好多次了,看到书名连翻一下的兴趣都没有。我前段时间看到这本书要买的原因首先是书名。我觉得需要一本从历史和长周期的角度来考察股票市场的发展脉络、周期规律、走势变迁的书。最主要的是要考察历史规律的作用周期年限以及历史规律的适用性,这对于长周期投资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结果这本书几乎回答了我能想到的周期规律方面的大多数问题,当然其考察对象主要是美国市场。本书并不难,但是其超长的视角可以让我们对证券市场的规律有了更为宏观的认识。书中对于宏观经济的考察不多,但对于我们仅仅要证券市场规律的投资者来说几乎足够了。里面考察了股票市场发展规律及其原因的各个方面。比如,所谓有超常收益的小盘股现象,作者考察后指出剔除1975-1983年间的短期异常值,那么从1926-2001年间大盘股比小盘股的累积收益率超过20%。比如,股票市场走势和经济周期的先后,作者以实证数据得出了证券市场在长期来看领先于经济周期的波峰与波谷。再比如,技术分析的有效性,以200日均线为目标考察了长期均线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再比如,在日历效应中,考察了关于一月、九月、月内、周内收益率的变化规律。上述美国证券市场历史规律的考察对于我们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照搬肯定是不行的,但我们可以借鉴之并发掘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有效的周期规律。中国证券市场的短暂发展,体现出了非常多的独特特征。但是我们如果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中国市场的很多走势正是在复制国外多年前的规律,或者某种独特走势的背后,其因素正是与国外市场的作用因素相同。简言之,历史虽然不会完全相同,但是作为最市场化的交易市场-证券市场,其本质规律在世界各国并不会有太大差别,我的一个感觉是,国外有的规律,我们早晚、多少、都会有,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会有所变形,其出现的起始点有点难以把握,就看你怎么去辨别了,呵呵。《股票市场、投机泡沫和经济增长》:宾斯维杰著。这本书是一篇论文,论述了股票市场泡沫对于经济增长的某些正面作用。这本书比较学术化但是实际数据却又足够充实。当时买这本书有点偶然,但我一直想了解虚拟市场和实际经济的关系问题。原来我一直认为社会的货币资源是有限度的,当股票市场吸收了过多的货币资源以后实体经济必然会受到负面影响,缺少货币资源分配。但是这本书却给了人另外一个视角,就是股票市场实际上能够吸收更多的货币资源而使实体经济不致发生通胀,同时通过资源配置来刺激经济增长,也就是说,“过多的”货币资源可以在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有合理的分配,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竞争关系!当然不同的金融体制下社会(包括央行和金融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并不相同,社会资源配置体系、企业基础也不同,美国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中国也一样,至少现在不一定是这样。而我们一直提到美国产业结构的恶化、美元的贬值都与美国过度使用美元支配世界资源的能力和美国金融市场严重泡沫化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股票市场的泡沫并不能够无限度的长久维持。但是,这本书的严密论述却告诉我们股票市场投机泡沫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可能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这就是我们的投资机会(当然也是以后的投资风险)所在。在罗伯特*希勒向格林斯潘提出非理性繁荣这个名词之后的三四年里,美国股票市场才到达疯狂的顶点,而这几年正是美国经济高涨、股票市场孕育战后最大的投资机会的年代。书我只看了一多半。但很多书看了之后只剩观点了,思想是最重要的。这本书会一直提醒我们在未来中国金融体制进一步改革的进程中证券市场将会有多少的机会和风险。《技术分析》:普林格。读了这本书,才更加清楚的知道老外的技术分析前进了多远。约翰莫非的《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我也读过,但整体上感觉普林格这本书更专业一些,内容上也更深一些。在书的后面部分普林格提到了他个人对于波浪理论的不信服,体现了极为个人化的特点,这让我非常喜欢。当然很多时候实践与理论是要相结合的,而且在实践中要不停的思考理论有哪些不适用性。小鸡觉得近几个月来技术分析能力有一定提高,看这样深度的书,本身的感觉也就和以前不一样了,得到的东西也就更多。应该说这本书并不是一个指标荟萃和简单讲解,很多问题的分析非常深入并且很相当个人化没有太多公式化的东西,如能用心学习受益匪浅,小鸡感觉至少可以让我们在技术分析上少走非常多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