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哪里有吓人的鬼屋:婉约词人李清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2:03:08

婉约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在士大夫大力提倡的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宋代,她并没有被驯服。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她的词主要继承了婉约派词家的道路发展。由于她一生的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加艰苦曲折,加以她对艺术的力求专精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词的成就也超过了他们。她后期的词有时还兼有豪放之长,使她能够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大。

一、 李清照的生平和思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大学士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她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金石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在建康,这对她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她就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最后死在金华。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这是对的。问题是她看不到欧阳修、苏轼在词创作上的革新精神,这就未免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

二、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

(一)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也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一些不可靠。她的词以南度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描写了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记游赏之作,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过了她早年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把读都带到了一个美好的文学天地。“常记”两句自然和谐,好像在面对一位知已娓娓叙述。“常记”二字表示追述,地点是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透露出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误入”一句,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了荷花丛中一叶扁舟摇荡的美景。一连两个“争渡”,表达出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正确路径的焦灼心情。正是“争渡”的快捷,所以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作者只是择要叙述了这次游赏活动中的几个片断,侧重写景,融情于景,让读者去分享她对自然美的感受。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也是一首记游赏之作,也写了醉酒、花美。同样也是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这是女词人自“编”自“演”的一幅美好的图画。她上来先交待了昨夜雨狂风猛的背景。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得借酒消忧,赖以排遣。酒喝多了,觉也睡得浓了——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这时她已听得外间的侍女收拾房屋,启户卷帘,于是她急忙问: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看回答说:“还好还好,一夜又是风又是雨,可海棠花没动。“女主人听了,叹道:“傻瓜孩子,你可知道什么!你再细看,难道看不出红的见少了,绿的见多了吗!?”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有这样的记载:李清照把重阳《醉花阴》词寄给赵明诚。明诚非常赞赏,自认为自己赶不上她。于是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在一起,给友人陆德夫看。德夫仔细玩味,说只有三句最好。明诚问他哪三句最好,回答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正是李清照作的。这个故事未必可信,但说明这首词是颇有艺术特色的。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她所表现的是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先从天气写起,“薄雾浓云愁永昼”是说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阴沉沉的。这天气让人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呆在屋里。“瑞脑消金兽”转写室内的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呀!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然变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和夫妇团聚时的温馨真不可相比呀。上片寥寥数句就把一个闺中少妇的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摩出来了。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呆在家里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捱;坐不住,睡不宁,真是最难将息。究竟有什么心事呢?原来是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下片词人回过头来写重阳那天赏菊饮酒的一幕。她在家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她边饮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香,也不能送给那劳燕纷飞的远人。“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于是离开东篱,回到闺房,晚来风急,把帘子掀起来了,人感到了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些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此词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物皆着我之色彩。”在结构上,都是铺叙笔法。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丈夫远离后。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作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这叹。又可知是无人寄。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中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黑夜,也不论在舟中还是在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的心头的。“花自漂零水自流”承上启下,它既是即景,又是比兴。它所展示的是花落水流之景,而所喻的是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有“水流无限似侬愁”之恨。词的下片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一处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已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正因为人已分为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独上心头”了。

(二)、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更其动人的词篇。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住尘香花尽”它告诉我们在此以前曾是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日子。在此期间,词人肯定被这无情风雨锁在家中,其心情之苦闷是可想而知的。“尘香”它不仅说明天已晴朗多时,落花已化为尘土,而且寓有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和对自身“流荡无依”的深沉感慨。“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和她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离开人世,自已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以及赵明诚留下来的《金石录》和别的一些文物。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水夺眶而出。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而出,具有一股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闻说双溪春尚好”是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正明媚、游人如织的时候,她这个平时喜爱游玩的人遂起了出游之兴,可是又担心双溪的舟载不动她的许多愁。可见愁之深之广。作者将愁搬上了船。

 

 

才女李清照的人生故事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四十三岁以前,她的生活比较安定,后来饱尝了国破家亡忧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她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尤其是词,感情真挚,思想清新,还有很多充满爱国情调的佳作。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童年趣事

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故土度过的。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明镜般的大明湖,雄伟的千佛山,还有七十二处喷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装扮得分外娇美。传说,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平时,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写字作画、吟诗填词以外,最爱到柳絮泉边游玩。

有一年夏天,气候非常炎热。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亲布置的功课,就向姐弟建议到外面去玩。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弟弟李hāng高兴得大声嚷嚷。

李清照听后,笑着摇了摇头。

“那就到后花园荡秋千去!比一比谁荡得又快又高。”姐姐知道李清照爱玩秋千,又出了这个主意。

李清照听后,还是笑着摇了摇头。

“那你说玩什么好呢?”姐姐和弟弟同时眨巴着眼睛问道。

李清照并不立即回答,只见她随手提起笔来。在纸上写了“划船游湖”四个字。姐弟一看,乐得拍手大叫:“好主意!好主意!”

经过母亲同意,姐弟三人像出笼的小鸟,手拉着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停靠在柳絮泉边的游船。

“开船喽!”弟弟一声呐喊,李清照立即奋力划浆,船就沿着堤岸向前驶去。

这柳絮泉原是个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连,周围有着形状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净。李清照划着划着,不顾岸边丫头们的劝告,慢慢地把船划进了水池中央。姐弟三人一面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一面欣赏着四周美丽的景色。过了不一会儿,太阳落山了,整个湖面变得暗淡起来。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赶快回去,忽然发现妹妹正对着池边的怪石出神,忙问道:

“喂,你怎么啦!”

“姐姐,我在给它们起名字呢。”李清照说着,忽然兴奋起来,“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

“嗳,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弟弟大声问道。

“就叫它‘金钟石’好啦!”李清照随口回答。

姐弟三人给岸边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老寿星”啦,“小骆驼”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尽的名字。忽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

“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们可要分不清东南西北,回不了家啦!”

“哎呀,回不了家,我们怎么办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带着哭声对李清照说道。

眼看天色越来越昏暗,李清照也着急起来,连忙用力划动双桨。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

后来,李清照还专门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记下了这次游湖趣事。

初露才华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整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为了教育女儿,他经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览,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

“这是我的好朋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读。”

李清照接过诗稿,认真读了起来,发现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写得很有气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繁荣昌盛,也应该指出唐朝君臣腐败的一面。于是,她按照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十分热烈。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这时候,一个宾客对李格非说道:

“格非兄是当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儿一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

李格非听了,就吩咐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李清照犹豫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致叫好。有的说:

“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

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高兴。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了。

一张画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同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赵明诚不但诗文写得好,还特别喜爱收藏文物。刚结婚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太学读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就时常把自己的衣服换了钱,去买喜爱的碑文和字画。李清照为了帮助丈夫收藏文物,也尽量节约家庭开支,吃穿都很俭朴。夫妻俩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两个人把三个月积蓄下来的一千五百钱,用来买了一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迹。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幅古画找上门来说:

“这是大画家徐熙画的《牡丹图》,听说你们很喜欢收藏名画,是个行家,今天我特意送上门来。”

李清照和赵明诚展开古画,共同仔细地辨认,断定确实是徐熙亲手画的珍品。画上的牡丹形态不一,花瓣艳丽逼真,茎叶嫩绿可爱。特别是花朵上的粒粒露珠,画得晶莹闪亮,像是在滚动似的,而空中的蝴蝶,也和真的一般。俩人越看越喜爱,忙把那人迎进客厅,问道:

“这画确是真品,不知你要多大的价,才肯卖呢?”

“二十万钱。”那人回答。

“这么多?少一些不行吗?”

“不行。少一文也不卖。”

赵明诚和李清照对看了一下,就请那个人先在家里住下。晚上,夫妻俩商议起来,李清照说:

“画是好画,只是钱太多了。”

“是啊,我们哪有这二十万钱呢?”

“让我来算一算。”李清照把家里能卖的物品核算了一下,可仍然凑不起那笔钱,只得叹了口气。

“那就不要买了。”赵明诚泄气地说。

第二天,他们把画还给了那个人,让他走了。两个人为这件事惋惜了好几天。

志同道合

李清照和赵明诚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互相鼓励和促进。每当饭后饮茶,他们爱做一种有助记忆的智力游戏,取名“赌茶”。就是由一方说出某件事,另一方要很快指出这件事记载在哪部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说对了,可以先喝一杯茶;说错了,要承认自己读书还不够专心致志。李清照经常在“赌茶”中取胜。

赵明诚对妻子的学问很敬佩,但是有时候也并不完全服气,总觉得自己的诗词并不比她差。

有一年,赵明诚在青州(在现在山东省益都)做官,李清照没有同去。不久,她写了一首词托人捎给丈夫,表达对他的思念。赵明诚接到这首词后,很受感动,也写了几首词回送给她。当他提笔写的时候,忽然想起来:

“我是宰相的儿子,又是当了官的人,一定要比她写得好才行。”

于是,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终于苦心写成了五十首词,还把李清照写的也重抄了一遍,和自己的混在一起,想先请人评论一下,看哪一首写得好。恰巧他的诗友陆德夫来了,赵明诚忙把这些词全拿给陆德夫看。等陆德夫看完以后,赵明诚问:

“您看,我写的这些词哪一首最好?”

“很难分出高低,写得都很见功力。”好友夸赞说。

“那总有几句写得最好的吧?”

“依我看其中三句写得最好。”

“哪三句?”赵明诚忙问。

陆德夫随口念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写的。这么一来,赵明诚对妻子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了。李清照的词,用词自然巧妙,感情细腻真切,确实高人一头。

灾祸临头

公元1126年,赵明诚在淄州(在现在山东省)做官,李清照已经有四十三岁了。在这以前,他们的生活比较安定,李清照写了许多著名的诗词,还帮助丈夫收藏了许多文物,编写了一部有关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不料,这时候北方的金王朝举兵南侵,爆发了一场灾难深重的民族战争,打破了李清照的宁静生活。

一天,赵明诚从外面急匆匆赶回家来,李清照感到情况不妙,忙问:

“看你的神色,一定又得到了什么坏消息了?”

“是呀,仗越打越糟。”赵明诚气喘吁吁地说,“两个皇帝都成了金兵俘虏,大宋王朝危急万分!”

“怎么无人抵抗?那些文官武将都是干什么的?”李清照焦急地说。

赵明诚长长叹了一口气:

“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好说的。听说康王赵构早带人往南逃走了。”

“那我们怎么办?”

“这里待不下去了,得赶快到南方去。”

“可这些国宝怎么办?”李清照指了指满屋的珍贵文物,心情十分沉重。当时他们已经收藏了二十多间屋子的古代珍贵文物。

“只有一个办法,赶快包装起来,设法转移!”赵明诚果断地决定。

这一年,李清照是在惶恐不安中度过的。她和丈夫一起,天天整理文物,并且小心地一件件包装起来。第二年,赵明诚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急急忙忙地动身到南京奔丧,李清照则回到青州,照看余下的文物。没多久,金兵攻克了青州,她带着几十车文物逃离了青州城,到了南京。剩下的文物全让战火烧毁了。

痛悼明诚

李清照在南京住了一年以后,又跟着丈夫流亡到了池阳(在现在安徽省)。有一年,南宋高宗皇帝给赵明诚下了一道圣旨,封他做湖州(在现在浙江省)知府,还让他立即赶到南京拜见皇帝。李清照只得暂时留在池阳,等待丈夫的消息。

一天,李清照正在给赵明诚写信,她的丫头喜气洋洋进来报告说:

“夫人,老爷派人送信来啦!”

“快请他进来!”李清照说着,自己先迎了出去。见到南京来的人,第一句话就问:“老爷身体可好?”

“启禀夫人,老爷身体欠安,特派我来送信给夫人。”

“啊!老爷得了什么病?情况怎样?”

“这是老爷的书信,情况都写在上面。”

李清照拆开信一看,立即惊叫起来。原来赵明诚赶到南京,因为路途疲劳,很快就病倒了。李清照估计丈夫的病情一定很重,连夜乘船赶到南京。这时候,赵明诚已经骨瘦如柴,连话都讲不清了,没几天终于离开了人世。李清照抚着丈夫的尸体,悲痛地大哭起来。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举目无亲,在床上一连躺了两三天,哭一阵,停一阵,茶饭不进。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她独自守在窗前,感到仿佛丢失了什么宝贝,到处寻找,也没有下落。黄昏时候,天上又落下了一场潇潇秋雨。李清照更增添了对丈夫的思念。后来,她写了一首《声声慢》的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把当时国破家亡和离乡背井的愁苦之情写得多么传神啊!

惨凉的晚年

在国破家亡的处境中,李清照饱尝了生活的艰难。后来,她跟着弟弟来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居住。

由于长期的心情忧闷,李清照又患了好几种病,连死后的棺材也准备好了。可是她仍然顽强地生活着,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当时的南宋朝廷采取逃跑和退让政策,不敢和金国抗争,李清照对此十分痛心。她写的一首《夏日绝句》中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里借歌颂古代英雄项羽打了败仗也不肯过江的精神,讽刺了贪生怕死的官员。多少年来,这首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

李清照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晚年,为了不给弟弟增加负担,她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文人。可没料到,张汝舟为人很不正派,不但没有赵明诚那样的学问,还经常行贿受贿,甚至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利用职权谎报军情,贪污大笔军饷。不但如此,他还经常打骂李清照。

李清照气愤到了极点。她宁可孤身一人度过余生,也不愿和这种人共同生活。于是,她揭发了张汝舟的罪行,毅然和他脱离了关系。

从此,李清照开始了默默无闻的生活,一直到她离开人世间。

 

李清照故事三则

一、在南京,传说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俩在下雪天,常穿着大红披,踏雪、赏梅、吟诗。一天,在城脚遇到一卖剑的老人,赵明诚问他:“剑卖多少钱?”老人说:“不要钱,要以剑换书。”

赵问:“换什么书?”老人说出了书名。恰巧这本书是赵明诚收藏的。但是,赵不想以这本书换剑,又很想收藏这把剑。就问老人:“这本书是不是你的?”老人说:“正是我家传家之书。我的父母说,我家什么都可以丢,就是这本书不可丢。”

赵明诚很感为难,就和李清照商量。李清照说,容我们考虑。

李清照“考虑”了七天,老人去见李清照、赵明诚夫妇。李清照拿了两本书,一本是老人要的原书,一本是李清照依原书抄的“手抄本”。老人被感动了,他说你们想要的是原书,我拿去也是收藏起来,既然你们能认真地收藏,我就把原书和宝剑都赠给你们吧。说完,就拿了李清照的“手抄本”,留下原书和剑就走了。

二、在嵊县,传说李清照对有些家乡文物的复制品,摆在地摊上卖,她也照样喜欢,有时去买。

嵊县的田野边,有些小吃摊,摆些小桌子,卖些兰花豆、豆腐干和酒。经常看到李清照背一个布袋,在这些摊上喝酒、看书。她那个布袋中,装的是书,不是敬神的香烛。

三、在金华,传说李清照在金华续写《金石录》时,她已经六十多岁。民间已在流传她的诗词,有的妇女在纺纱时吟唱,有的小孩会唱,有的人家写对联也用她的诗词。

传说陆游的二夫人——王夫人曾师从李清照读书。王夫人的母亲劝王夫人不要从李清照读书,因李清照是寡妇,命太苦。这事,对李清照刺激很深。

每年枣子熟了,就看见李清照出现在枣园,想她何时北返中原。传说,现在流行的一种蜜枣雕花,就是李清照创制的。

在金华传说李清照不顾朝廷的禁令,夜祭岳飞。

 

 

浅议李清照婉约词的风格

所谓婉约,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微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

我国词坛是一个群芳竞艳,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多彩多姿、千娇百媚的婉约词,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无限光彩,也为我国文学的发展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自唐五代以来,直至近代,婉约词继承民歌的优良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可歌性”是它的显著特点。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天才的作家们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婉约词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宋时期,婉约词空前繁荣,风靡全国。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可见当时传播之广。直至近代,婉约词依然具有“可歌性”。这是它的突出特点。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文采灿烂的《花间集》,就是一部言情之作。作家们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与欢愉,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爱情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抒写爱情,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也就成为婉约词的重要内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是它的首要表现。李清照的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对爱情的表露,抒写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多情的词人,往往通过抒写离愁别恨,歌颂爱情的真挚。

婉约词还抒写感时伤世之情。作家们把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或打入艳情,或寓于咏物,表面看似抒写爱情,描摹物象,实际上却别有寄托。

婉约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以美取胜”。它以语言、形象、意境美,展观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作家们把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和谐地统一起来,创作出大量具有诗情画意的绝妙好词。如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等等。

爱美是人之天性。美的艺术形式,是沟通人类感情的桥梁。创造美的意境,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把读者带入美的意境。

人物的形象美和生活美,在这美的意境中再现出来,鲜明、真切,如在眼前。“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凄凉意境,令人销魂、断肠。作者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以造成意境美,使读者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她是宋代可以和第一流作家抗衡的女词人,作品散失很多,今传《漱玉词》一卷。

以1127年的大变化划界,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前期作品的反映面比较狭隘,多囿于闺情一类。到了后期,凄凉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风格突变。

词之为本,委眇宣修,本以妍媚声姿,贵阴柔之美。李清照为女子,尤其能得其天性之所述。

李清照在创作上的词抒情,以女性特有的笔触,抒写离情别绪,感时伤怀。她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以情制胜。词作里飘溢着淡淡的幽香,含悲的絮语中充分体现出女性意识及女性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素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之说。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抒写女性情怀。

婉约词颇多描绘女性生活的作品。然而,宋词作家多为男性,以男性作家描绘女性生活,由于对女性的思想、内心缺乏深入的了解,颇有越徂代庖之感,李清照词作的问世,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她以女性敏锐的洞察力,特有的笔触,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开始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细致入微的描绘。

李清照少女时代是在文学艺术氛围十分浓厚和思想教为活跃的仁官组织家度过的。这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她的才能的发挥与身心的发展。因而,她具有较强、较积极的女性意识。这种思想在她的笔端自然流露。这在她早期的词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纤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绮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表现了一位少女真正的个性,它是不符合封建社会中名门闺秀的礼仪规范的。李清照通过这少女一系列的动作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少女羞涩而非出于礼教束缚的内心。给我们留下了一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可以说,这样的形象在宋词中是罕见的。秦观、柳永的倚红偎绿之作是无法比拟的。因为男词人不可能了解女性在温柔羞涩的外表里,珍藏着一颗真正的女性的心。正是如此,李清照以其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位清纯的少女形象,体现了其作品的女性美和女性意识。

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是写她和姐弟们在家乡济南游大明湖晚归的情景: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摊鸥鹭。”

这首词全篇无一处正面描绘少女的音容笑貌,但读罢掩卷,其天真活泼的神情和清春纯中略带野味的形象却宛然在目。

封建时代,个人存在的价值是被否定的,尤其是妇女更缺少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被束缚于封建礼教的桎梏。李清照的这两首小词,都写的是少女离开深闺的室外活动,表现出其天真活泼、热爱自由的个性。一改传统的闺愁春怨之类情调,给宋代词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她的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减字木兰花》可见她婚后夫妻的恩爱,生活的幸福与甜蜜。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表现的是铭心刻骨的相思之情,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南渡后,词人经历了家国的变化,情感比以前更深沉痛切,所抒出的愁怀以不是往日的闺情可比。《菩萨蛮》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如,添字采桑子》之“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受损离人,不惯起来听。”充分表现出孤独、凄清、悲苦的心情。至《声声慢》(冷冷清清)写出了她在黄昏时分,对着风急天寒,黄花满地,梧桐滴雨,雁过长空的凄瑟景象,独自守着窗儿,很难熬到天黑。女词人抒写的感情很真切,很凄婉。这些作品与她早年作品写愁怨不一样,那时多系无聊闲愁,暂时离愁,而这里所写的却是饱受战乱流离之苦,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心中难以诉说的哀愁。此时悲怀万种,实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形容。正如粱启超所说:“那种孑独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这些,都是以妇人为语气真实地反映了妇女的生活,精细地描述了妇女的心理状态,微妙地表达了妇女的思想感,这与文人们的模拟妇人声口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

清冷的景,委婉的情

从来沁人心脾的词,都在于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真实地道出自己的心曲。在李清照词作中,很多对景物的描述,景随情移,词人绘景物的情感,以生命景中流动着词人的意识,显示着词人形象。在《漱玉词》中,往往出现“黄花”、“梧桐细雨”、“红藕残荷”、“”玉簟纱厨“、”萧瑟西风“……女词人用这些秋之景物营造一个清秋的意境,以次凄冷来宣泄心中的愁绪。

如“红藕香残玉簟秋”渲染了孤独冷清的环境气氛。“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比人之憔悴,揭示词人在忧伤中度日的情景,同时,也融入了女词人高雅清淡的性格形象和审美意趣。同是黄花,“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则有所不同,那盛开的菊花纷纷凋残折损,已不再是清秋枝头“雅瘦”之花了。人也经常丧乱而憔悴,如满地堆积的黄花。“花因晚来风急”而“憔悴损”,人因国破家亡而“憔悴损”,真是花自凋零人自愁。花即人,人似花。

李清照还善于在词中通过对香炉香烟的细节描写,表现主人公的不同心情。如“玉鸭熏炉闲瑞脑”(《浣溪纱》)、“玉炉沉水袅烟”(《浣溪纱》)、“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梦断偏宜瑞脑香”(《鹧鸪天》)“陈香断续玉炉寒,拌我情怀如水”(《孤雁儿》)“瑞脑消金兽”(《醉花阴》)…….或表现词人的春情与秋怨,或表现她心情的无聊和相思缠绵。这些内心的情愫体现在这些日常的事物之中,当读者闻到缕缕清香之时,也体味到写此佳句的词人的丝丝心绪。

以景象来点染环境,表达心情,将客观景象与主体感受化为一体,,使渲染的气氛更浓,愁情隐隐可见。这是其他词人所不能比拟的。如李清照《一剪梅》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与南唐李瑾的《浣溪纱》的首句“菡 香消翠叶残”都是以景物点明季节,以景象来渲染愁情。但李 词全句是景语,而李清照这一句中“红藕香残”是客观景象,“玉簟秋”是主观感受。女词人以她特有的纤细的感觉,将主体感受融于客观景象中,可谓精秀特绝。

再如“薄雾浓云愁永昼”,从情与景的结合着笔,点出愁情。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同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女词人晚年之作,词中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给她带来的无边愁情。从上篇的“乍暖”句以下,直到“梧桐”两句,写主人公对环境的种种感受,写天气于人之不适,写她借酒消愁,而酒淡风急,无济于事,依然寒意袭人,清冷孤独,愁反加浓。见到旧时传书带信的雁儿,悲从中来。见到满地零落的黄花,撕人心肺的梧桐夜雨,悠悠愁情以成千千结,怎一个“愁”字能了。

全词首尾直抒情怀外,中间层层渲染愁情时又无不是情景结合,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象之中。真乃人愁,景亦愁,景愁,人更愁。这些情景交融的词作,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玉楼春 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蝶恋花 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瑞鹧鸪 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念奴娇 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长寿乐

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行香子 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人娇 后亭梅开有感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庆清朝慢

禁幄低张,雕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

客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

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

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东君。

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

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

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多丽 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