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哪里有过山车:“外行”与“内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5:28:21

“外行”与“内行”(金台随感)

高 深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31日   24 版)

  有那么几年,人们对“外行”领导“内行”颇多贬词,为其列举过种种罪状,搞得一些非“科班出身”的领导很是尴尬。为改变这种局面,一些部门、特别是一些文化艺术团体,纷纷把某些名角大腕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但实践证明,不少部门的这种改变效果并不理想。有些观众很喜爱的名家,担任领导职务后陷入自己并不熟悉的行政事务不能自拔,反而由“内行”变成了“外行”,且丢掉或疏远了酷爱大半生的专业。后来不少人渐渐以辞职的方式退出领导班子,重新拾起得心应手的老本行。

  我以为“外行”领导“内行”这种批评本身就不甚科学。古人说:“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察,本应是看得很仔细了,但为什么看得很仔细反而看不清呢?它本应该是看得更清楚,但是这个世界太大了,客观事物太繁复了,谁能把世上所有一切都看得那么清楚?你看得仔细的,看得透彻的,也仅仅是一个局部,这说明你在某个部位,在某一方面是清醒者,是明白人,但你同时又得承认自己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明白人。天下事都是相对的,都是比较而言,没有绝对的“内行”,也没有绝对的“外行”。不承认这一点也是“不明”,也是认识上的“盲区”。用这个道理来看,在所有的领域里大体上都是“外行”领导“内行”。

  有一个唱花旦的著名京剧演员,师出名门,唱念做打,均有绝活,有诸多粉丝,后来当了某地京剧团的团长,按说她应该算“内行”领导“内行”了。其实不然,她只能在狭义上讲才算“内行”,若从广义上说她仍然是“外行”,对于老旦、老生、大花脸、三花脸、武生行当以及胡琴、锣鼓等音乐伴奏,她并不深知深解。不深知深解,或甚至连一知半解也达不到,怎么敢充“内行”?以此类推,从广义讲,“外行”领导“内行”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领导者是把握方向、执行政策,出主意、用干部的,并非事无巨细眉毛胡子啥都抓。仍以戏剧界为例,一团之长,主要是抓好演什么戏,为谁演戏,如何把全团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至于怎么排戏、怎么演好戏,那是艺术总监和导演的职责,团长要是过分关注甚至干涉演出及排练业务,倒是有越俎代庖之嫌。

  领导者关键在于有自知之明。人的一辈子,对大千世界来说,处于“外行”位置是常态,这或许对任何人都是人生的“短板”,但你若勇于承认自己之短,它便会促使你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向行家里手学习;相反,若是个缺乏自知的人,即便是内行,反而可能使人越发自以为是,听不进意见和建议,走向自己的反面。近日读了一幅漫画说明,更使我顿开茅塞:“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

  领导者首先得具备一定的领导素质,如熟悉有关方面的法律、方针、政策;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发扬民主,深入实际,识大体,顾大局;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善于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还要有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格魅力等等。当然如果领导人或是“科班出身”,或是“半路出家”,对业务比较熟悉,那就更理想了。

  今后一段时间,不少地方和单位都将面临换届,选好人是关键的关键。对于人选要适当注意把那些比较熟悉情况、熟悉业务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但是首先要考虑的是思想品质、领导素养、群众拥护这些条件,当然不排除选拔的领导干部是“业务骨干”,但选拔领导干部,不同于选拔“业务尖子”,更不是某个行业的“技术大赛”。这个界限一定要认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