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岛闪了一下打不开:中职学生就业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4:36:20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处于相对劣势的就业弱势群体的中职毕业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存在着复杂的就业心理,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   我们曾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心理作过调查,结果显示:1、就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普遍要求就业单位工资待遇要高、工作环境要好,81%的学生趋于国企、大型外资企业或选择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2、就业的前瞻性意识差。只顾眼前利益,缺少超前意识和发展眼光。选择成熟期与发展期企业的学生各占52%和42%;选择做大企业员工和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比例分别为66%和34%;选择做大企业流水线操作工和做一般企业技术工的比例分别为68%和32%。3、就业的主动性心理差,依赖心理强。等待学校推荐就业的占81%、等待父母找关系就业的占10%、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就业的占8%。4、存在就业自卑或过于自信心理。一些学生对就业缺乏自信心,认为前途渺茫,不知所措,还有些学生过于自负,跃跃欲试,准备大展才华。5、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大局意识,团队精神。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表示不知如何处理与领导、同事之间关系。6、存在畏难怕苦心理。近一半学生对工作时间长、经常出差、加班或三班倒不能接受。7、缺少自主创业意识。10%的学生表示很想将来创业,自己当老板;52%的学生表示有条件就创业,没有条件就放弃;12%的学生表示创业有风险,竞争太激烈,自己无力胜任;2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材料,不敢想自主创业。   所以,经过调查,我们认为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就业心理问题,即心理障碍或困惑,在这里,我们对中职生就业存在的常见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供同学们就业或择业时参考。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类型及问题   就业常见心理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如何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中职毕业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十种问题:   (一)认知心理类型   1、自负心理   自负是个体对自己估价过高,不切合实际,自视清高的心理状态。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中职生在择业上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没有将自己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脚踩几只船”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就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中职生认为自己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是无能的、是失败的,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学历上比不上大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比不上高职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地提高,而有些单位对中职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这使得中职生在高薪岗位的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此他们对前途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观望心理  也叫矛盾心理,是中职生就业时瞻前顾后,左右彷徨的心理。这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会左右为难。例如,他们总是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而自己创业收入较高,但又觉得太辛苦。于是他们总是举棋不定,总是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最终往往会使这些中职生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二)情绪心理类型   1、悲观心理  也说是冷漠心理,当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他们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不再去努力,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2、不满心理  视中职生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周围的任何事物和人群。如对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就业推荐制度不满;对现行的国家就业政策不满;对家庭成员、家庭状况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对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不满等等。不满情绪的产生导致中职生的消极心理和不健康行为,从而影响正常就业和顺利择业的实施。   3、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是中职生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不顾自身条件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市场定位,过分看重初次就业对一生的重要性,往往不自觉地加大自己的心理压力,精神过于紧张,一旦条件达不到,挫折感就会导致就业焦虑。部分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等特点,硬是把自己的职业理想间接地强加于子女,从而将焦虑的气氛传染给了学生。当现实的求职目标与自身的理想职业不相符时,部分学生会产生悲观、失望、愤世嫉妒的心理,这对于中职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近几年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加上社会各种媒体的不断渲染,在客观上加重了中职生对就业前途的焦虑,社会大氛围对学生思想上造成的压力使学生发生分化,部分学生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学习知识技能,以求就业顺利;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随波逐流;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会出现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等消极现象。   (三)社会心理类型   1、从众心理   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一事无成,空留一声叹息。   2、依赖心理  有些中职毕业生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少点依赖,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3、攀比心理  中职毕业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就彷徨放弃。这种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常常会耽误时机,到头来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4、实惠心理   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生非常多,他们往往在企业招聘时,说不上三句话就问“能给多少钱,工资多少,奖金多少,福利多少”。他们的眼睛只盯在外资、金融、保险、电信类企业,错过许多很好的机会。他们往往“宁要大企业一张床,不要小企业一套房。”孰不知大企业的待遇虽高,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虽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专业都适合在大城市发展,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也是同学们建功立业的地方。   鉴于上述种种不良就业心理状态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二、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帮助中职生更新就业观念   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是,我们仍有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却往往跟不上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他们留恋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害怕人才的竞争;他们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才是就业,而对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有国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显然,持这种过时的就业观念,是不可能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上被择优录用的。因此,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调整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干部身份、国企身份的概念,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树立大就业观念,所谓大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毕业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二)重视中职生就业心理疏导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应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学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以便更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三)鼓励毕业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一种积极评价,中职毕业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一定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加以考虑,确立就业目标。当然中职毕业生还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中职毕业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四)指导中职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迎接挑战      有的毕业生择业失败后,就无颜面对他人,不敢与用人单位接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其实人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的,关键是遇到挫折后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战胜或适应挫折。找出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去战胜它。虽然失败和挫折是伴随人生的事情,但它也是磨练人的最好机会,一帆风顺并不利于锻炼人的意志能力。择业是人生的第一步,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走向成熟,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通力协作,正确引导中职学生就业   家庭成员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同时,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求职择业环境与氛围。国家已经制订和颁布了《就业促进法》等相应的就业法规,就业市场逐步得以规范和完善,使毕业生依法求职,有法可依。   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解决好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必将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对中职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为使同学们就业时少走弯路,及早适应社会、适应岗位,提出以下建议:   1、正视自我  常言道:“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要全面认识自己(能力、特长、习惯、性格和气质类型)、认识专业、认识社会,知足常乐。首先应该客观寻找自身优势。中职生与大学生相比,工作态度比较踏实,动手能力强,对用人单位的薪酬要求不高;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强的专业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好。其次,要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了解自己可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与心理特点,不夸大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实事求是地做出自己的职业定位。第三,树立就业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源泉,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说:“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   2、正确定位  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是我国劳动力过剩→就业岗位紧张→就业压力大,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中职毕业生,要抢抓机遇,有岗位则上,无岗位要挤,不要等待观望,坐失良机,要有在岗位上学习、进步、锻炼、发展的意识,将自己正确定位为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即“中初级劳动者”。把握角色转换:学校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独立个体→社会人。学会正视社会,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开拓意识和求职能力、推销能力、合作能力,做好“不怕转岗、不怕改行、不怕失业”的心理和能力准备,尽快适应新的职业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勇于克服困难,经得起挫折、打击,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3、更新观念  中职学生既看到我国就业的严峻形势,同时应看到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个社会正常的人才需求应是正金字塔形,基层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中间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上面是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基层和中层的劳动者大都来自职校生,这就为职校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另外,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近年来,各地高薪招聘紧缺技术人才就是一个明证。所以,职校生要改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理念,选择适合自己、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哪怕辛苦一些,薪酬少一点,条件差一点,地方远一点也在所不惜。要有先站稳脚跟,充实和打造自己,再展翅飞翔,谋划未来的战略目光。   4、调整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就业心理受到冲击,“端铁饭碗,拿铁工资,坐铁交椅”已变得不太可能,人们都面临着择业、就业、失业、再就业的问题,因此具有健康成熟的就业心理,保持奋发向上的心态,克服浮躁情绪,避免速成心理,养成务实作风是职校生应该倡导的心态。切莫“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自己不努力,事事怨他人”,瞻前顾后,互相攀比,心存侥幸,坐失良机。为此,建议中职毕业生要进行职前“心理充电”,做好心理调试。“心理充电”最大的好处是,能让毕业生尽早了解自己,找工作时能沉稳应对,使自己明白在当前就业严峻的形势下,想轻而易举地找到满意的工作是不现实的,必须有良好的心态,有“好事多磨”的耐心,有不等不靠不抱怨的思想,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在竞争中磨砺,在奋斗中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