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常绿林溪谷二手房:通俗唱法发声技巧与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8:09:26
关于歌唱呼吸及几种吸气方法

对于怎样吸和怎么呼,是一种根本不需要考虑的事情。人体的这种功能,从本质上、生理上来说,在歌唱时和在说话时是完全一样的,但在运用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说话时人不需要考虑在什么时间、什么方法进行呼吸。气息的进出量,只要它觉得合适可多可少,因为他有充分的机会去呼吸。他不必要把气吸到什么地方,也不必要把吸入的气息固定在一个位置以支持一个特定的长度和强度的声音上,换气的速度也没有限制。总之,是随意和自由的。

歌唱的情况则不同。歌唱者要有意识地去吸气,并保持把所吸入的气息分配在要发出的一定数量的声音上,而每个音都有它特定的高度、长度、强度。唱一首歌曲时,歌唱者只能在休止的时候和歌词、乐句等表情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换气。总之,是有意识、有准备、有计划的。

歌唱需要气息,那是不是气吸得越多越好呢?朋友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为担心气不够用,就吸进大量的空气,结果还是觉得气不够用,而且唱起来觉得憋得难受。这是因为气吸得过多过满时,呼吸肌肉群用力过多,造成肌肉僵持的缘故,也就是说气息吸得过多,会影响歌唱的正常进行。

那么,吸入多少气息才算合适呢?这是一个无法用数字来回答的问题,它只有通过歌唱者的感觉来“计算”。应该说,歌唱呼吸是一个兴奋而又放松的循环过程。吸气时,保持一种积极、放松的状态,积极是指兴奋向上,放松是指叹气向下的感觉。

这种积极、放松的状态,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适度抬起胸部,两肩松垂、颈部放松、两眼平视有神、面带微笑(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保持这种姿势,通过下面几种吸气方法的学习,来体会正确的歌唱吸气。

(1)叹气式吸气:

大家知道,叹气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通的现象,它是放松的也是向下的。它有利于吸气肌肉群的放松,以便更好的吸入气息。具体做法是先叹后吸,你心里主要想着叹气,而不是吸气。当气息随着“叹”被排出后,也就是呼气肌肉群的工作做完了,接着吸气肌肉群就会立即开始工作——吸气,这个循环是自动完成的。如果你脑子里想的是吸气,就会使你的吸气肌肉群总处于一种工作状态,无法放松,气息也就难以正常的被吸入。注意:叹到那里就吸到那里,不要人为地做强制性的动作。唱的过程中要保持叹气的感觉,每个乐句都是如此,形成良好的呼吸循环。

(2)闻花式吸气:

闻花式吸气方法容易使气吸得深,而且没有吸气时的抽气声和多余的动作,也较容易体会和掌握。闻花时,因花香使人的心情特别愉悦,辨别花香时又要求特别认真和用心,是一种既放松又兴奋的感觉。具体吸气时是:上身完全放松,腰围很舒服地向往松开,随即胸部也有舒张感,体内空间增大使气息很自然地流进去。这样的吸气既松畅又适度,吸后人很兴奋,胸有宽敞感。用这种吸气的感觉来歌唱,气息通畅,声音圆润。

闻花式可开口,也可闭口,闭口时嘴不能闭的太紧,太紧会影响进气的速度和灵活性。单纯练习吸气时,可采用闭口吸气。歌唱时最好自然张开嘴与鼻子同时吸气为佳。不论是闭口还是开口与鼻子同时吸气,最关键的是要体会气息流入体内时的感觉。

(3)惊讶式吸气

惊讶式吸气,就是利用人在惊讶时,生理作出的快速反映,达到快速吸气的目的。这种吸气既吸的快又吸得深,它能使呼吸肌肉群在瞬间完成收缩与放松的循环,能锻炼呼吸器官的快速灵活性。这种吸气也称为“喘气”。表现悲愤和激昂情绪效果较好。

以上三种吸气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一方面可以通过做一些单纯性的练习,如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慢吸慢呼的练习;(它不是主要的,只是一种辅助性练习)。另一方面就是在演唱中去练习,这是主要的练习方法,因为纯生理性的吸气动作不与歌唱结合起来,歌唱所需要的那种深、松吸气就无法得到,也就是说,歌唱良好的吸气只有在歌唱实践中才能获得。

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歌曲情绪需要的吸气方法。如补气:它是在情绪连贯不断但又需要吸气时,在保存原有气息上补进一部分气去,使气息维持饱满状态。“偷气”:用在字多、曲调快时乐句之间的换气,动作要敏捷,吸气快而少。

歌唱呼吸中的气息保持和运用

唱歌的朋友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歌唱中经常感到气短、气不够用,越唱越憋,很吃力。这与不会运用气息和保持气息有关,虽然吸气吸的很深,但一唱起歌来,气息很快就浮上来了,或者是很快跑光了。那么,吸气动作完成后,应该如何保持和运用吸入的气息呢?

(1)歌唱中要保持吸气状态

吸完气后,有一个瞬间的停顿,这是吸气后、用气前一个自然的短暂停顿,这个停顿造成了吸气和用气二股力量的对抗,用气时要尽量利用这种对抗力。它不仅可以保持气息的深度,还能使歌唱时气息均匀、流畅、持久。仔细体会一下,这种对抗实际上是一种吸气的保持状态。用吸甲I气状态演唱,只是一种感觉,其实谁也不能在唱的过程中还能吸进气来,但是就用这个感觉便可以达到保持气息的目的。这种状态能保证声音位置和气息的平衡,还能使气息保持一定的深度和畅通无阻,在演唱过程中,气息越是不够用,就越是要保持这种吸气状态。


保持吸气状态歌唱的练习:

首先做做无声练习,吸完气后,把舌尖轻轻触下门齿,发出“丝丝”声,一口气吐得时间越长越好,要求呼出的气息要均匀、平稳和慢,让“丝丝”声强度一样,不可忽强、忽弱,呼气越慢越长,就越能体会到呼与吸的对抗作用,和气息需要有意识控制的力量。传统声乐有一种利用吹蜡烛练气的方法。将一根点燃的蜡烛置于前面,吹蜡烛时,不许将蜡烛吹灭。要求慢慢把蜡烛火苗吹向一个方向,且火苗要平稳,摆动幅度不能大。练习后,如果自己的后腰和腹部有酸痛的感觉,说明你找到了呼气时对抗或者说是控制的正确感觉。

(2)歌唱中保持叹气状态

歌唱中容易出现的气息不够用和憋气现象,除了与吸气状态保持不住有关,还有一点就是与气息不放松有关。歌唱中气息需要被控制,以保持气息通畅持久的使用。但如果气息被过份的控制,则会引起呼吸器官、呼吸肌肉群僵硬、不灵活。导致气息无法通畅,难以持久。怎样做到吸入的气息既能保持又不僵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松和叹气。这里所说的放松是对过份僵持而言的。叹气是指用叹气的感觉,而不是把体内的气全部呼出去。叹气动作是我们生活中的习惯动作,人人都会做,而且比较容易找到放松的感觉。在积极兴奋的气息保持中,不可忽略运用叹气的感觉来歌唱,这样,气息不仅有深度,也自然、放松、流畅。在使用叹气状态进行歌唱时,要注意声音不要脱离呼吸,否则就会气声脱节、难以保持住呼吸了。也就是说演唱中的叹气状态是和保持吸气状态同时存在的,那一方都不能缺。它们使气息的呼出既能保持但又不僵,既放松但又不是呼吸肌肉群的完全松懈。这种呼气方法也称作“揉气”。意思是指:吸入胸腔的气息,被腰、腹部的肌肉群犹如揉面似的慢而有韧性地向外“揉”出。保持叹气状态歌唱时,如果你感觉腰腹部膨张而不僵,胸部扩展而不憋,气息有控制的流出,这时,你的感觉就基本上对了。继续巩固这种感觉。

假声与气声


   所谓“假声”是指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生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比由整个声带都振动的“真声”要高要弱,而且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
 大部分流行歌手(无论男女)是用真声演唱的,以获得一种自然、亲切、贴近口语的风格。有些女歌手(如齐豫、黄莺莺)在演唱音域较宽、艺术性较强的歌曲时则以假声为主的。男歌手在演唱伴唱声部时常用假声,如美国的“西蒙与伽芬科尔”重唱组中的伽芬科尔,和台湾“优客李林”重唱组中的林志炫等。这也是乡村音乐风格重唱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像“摩登谈话”(Modern Talking)中的主唱那样的纯用柔美的假声来演唱的男歌手是不多的。
   发出优美的假声的关键是要有比较高的发声位置,在运用假声时要注意真假声之间衔接转换的光滑流畅,不能有断裂。一般说来,假声比较缺乏力度,但在必要时也可将假声转换成一种半真半假、半嘶半哑的叫喊。许多重金属摇滚乐歌手就喜欢用嘶哑的假声来演唱。假声还可以作为一种修饰声音的方法,将真假声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声”能产生一种柔和、细腻、略带飘渺的艺术效果。比较一下童安格与屠洪纲演唱的《生命过客》,前者是用纯粹的真声,而后者用的是介于真假声之间的音色来演唱的。刘欢和齐秦演唱的《大约在冬季》也有这样的区别。童安格的《忘不了》、伍思凯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所使用的真假声间的突然转换,朱哲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结尾处用假声演唱的华彩段,都是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假声应用方法。惠特妮.休斯顿的《所有的爱都留给你》中先用温馨的混合声在中低音区轻轻吟唱,然后用挺拔高亢的真声将歌曲逐渐推向高潮,及至歌曲的最高点,突然改用极柔美的假声。这是在演唱中运用真假声的转换变化来表现起伏跌宕的情感的一个优秀的范例。
   国内常有所谓的“气声唱法”。其实“气声”并不成其为一种“唱法”,而是一种声音运用技巧。气声本无语格调高下之分,关键是不能滥用。若能抓准时机,运用得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美国歌星莱昂纳尔.里奇演唱的《你好》(Hello)在副歌处先是用激昂的声音反复铺陈,最后用气声轻轻送出一声“I love you”,很有表现力。台湾的邓丽君也是一位十分善于运用气声的歌手。与气声类似的还有“泣声”和“破音”。运用时也必须非常的谨慎。

--------------------------------------------------------------------------------

  要注意演唱由低音到高音时,声带由主振动、部份振动,到边缘振动的过程是逐步演变的,但要做到声音上下统一,听不出变化的痕迹。如掌握得不好,肌肉收缩便会僵化,声音上下不能统一,甚至会发出破音而影响演唱的效果。唱通俗歌曲同样要做到“真声不炸”、“假声不虚”。注:很多通俗歌唱爱好者就是唱假声而造成“虚”。甚至造成嗓音急性沙哑。还有 练习假声技巧者,要 先加强歌唱呼吸控制能力。

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
今天我们来谈谈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对此,应有如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持通俗唱法者,应了解和熟悉科学发声方法的共通规律,努力改变自发式的用嗓习惯,将自己习惯的用嗓方式纳入科学发声的轨道。其二,从共通的科学发声规律中,努力寻找到通俗唱法声音个性的依据。也就是说,每演唱一首歌曲时,从发音、共鸣部位到气息的流动等诸方面,为通俗歌曲的演唱寻找到合理性。改变纯模仿或盲目用嗓的习惯,从感性的用嗓方式转变为理性的用嗓方式。其三,通俗唱法,无论其科学与否,作为一种用嗓流派早已形成,并为最广大的业余声乐爱好者所接受。由于它的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独特的演唱个性,亦在各类大赛及专业声乐领域里占有一席地位。因而,不可否认,这种演唱方法必有它的独到之处,我们声乐界应予以关注。下面仅谈几点个人对通俗唱法发声特点的看法。
1.呼吸是根本
  “气为声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作为声乐演唱艺术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呼吸在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当它与歌曲情感、歌曲风格相结合时,更有其独特性。
[呼吸的表演性]
  不同的歌曲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通俗唱法十分注重歌曲情感的强化与外化,而呼吸运用乃是关键。比如在表达十分悲痛伤感、深沉内涵的情感时,呼吸用得很强,声带有意不全闭合,造成一种似漏气的沙哑声,并将这种带沙哑而深沉的声音色彩,夸张、外化、让观众(听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这一句:440610123222 其中“嘴”、“咽”二字,就可以用带点沙哑的声音去唱,以表现主人公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声音的感染力。又如抒情性较强,表达一种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这种声音色彩柔美圆润,对呼吸的控制与运用,体现了声乐上的技巧。如《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及《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等曲目的演唱,皆可用此法。另外,在表达激烈粗犷的情感时,呼吸深度与力度必须加强,在腰围横膈膜处形成强有力拉紧状态,声音才会有爆发力,发出几乎类似呼喊的声音色彩。如电影《红高粱》中两段插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好酒歌》等,这两首歌中旋律已退居次要的了,而情感的体现已近乎自然状态,也就是前面谈到的第二种体力劳动时心情紧张、情绪兴奋之极的呼吸状态。至于欢快轻松的情感,则要求气息的流动要轻便流畅,不可过于深沉,亦不需要更强的力度,如《轻轻地告诉你》、《茶山情歌》等。
[关于“气声唱法”]
  通俗唱法中呼吸运用的另一特点是“气声唱法”的运用,这不仅丰富了通俗唱法的表现力,也为声乐艺术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段。
  “气声唱法”是一种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而组合的样式。正常的发声规律,要求气息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要闭合而发声,这种声音比较结实响亮,而“气声唱法”则是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时发出。在这种声音中,因带有明显的气流声,而使声音色彩略显暗淡、虚婉,甚至带有一些哑声。这种声音更显自然亲切,具有特殊的感染力。李谷一在“气声唱法”的运用上有突出的成绩,她演唱的《乡恋》(电视片《三峡传说》插曲)及电影《小花》中的插曲《绒花》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
[声带]
  在通俗唱法中,声带的主要功能是发音,即在气流振动两片声带时,闭合而发声。但,为了表达歌曲的某种特殊情感,或表现歌曲的某些特殊风格韵味,当气流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可以闭合一部分,而让另一部分不闭合,产生漏气的现象。此时声带的功能,就不仅仅是发音,而同时具有表达情感或表现风格韵味的功能了。如前节“气声唱法”中所述。
[喉咽与软腭]
  在歌唱各共鸣腔体中、喉咽腔是主导共鸣腔。在通俗唱法的发声中,喉咽腔更显示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喉咽腔部位的声音自然质朴,有很强的可塑性,而通俗唱法的声音运用,更注重的也是自然或半自然的声音特色。也就是说,通俗唱法中喉咽腔比女声要开得大一些。情感深沉内含一些的歌曲比情感欢快跳跃的歌曲也要开得大一些。前者如《好人一生平安》、《掌声响起》;后者如《轻轻地告诉你》、《采槟榔等》。此外,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音乐体裁不同,喉咽腔的开合状态也有不同。
  软腭的状态与喉咽的开合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在喉咽腔打开的情况下,才能要求软腭的状态。通俗唱法并不需有意抬高软腭去制造高位置共振,但凡学习过声乐的,都会灵活巧妙地运用软腭来显示声音修养,保护声带及咽喉,同时还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软腭的灵活运用有如下几种情况:在强音演唱时,软腭可随喉咙的打开而自然抬起;在唱高音时,软腭亦可适当抬起。这样可分解一部分强气流对声带与喉部的冲击,扩大了共振范围减少喉部所承受的压力。但共鸣焦点不可全部放在抬起了的软腭处。这是因为软腭抬起后,高位置的共鸣色彩与咽喉部的色彩是有差异的,如果完全用高位置来演唱,必将失去通俗唱法的声音特征。因此,即使软腭抬起了,也只能巧妙地借用,而仍然要保留喉咽腔主导共鸣的地位。比如《千万次地问》(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高音到BB2,这对于以真声用嗓为主的通俗唱法来说是颇有难度的,但若稍用上一点高位置共鸣,再加上气息的有机配合,高音便会完成得好一些。刘欢的演唱便达到了最佳效果,既保持了通俗唱法的风格,又显示了高音的色彩与情绪,展示了他运用发声方法的深厚功底,及对通俗唱法高难度技巧的把握。软腭的灵活运用,还体现在抒情性较强的通俗歌曲中。抒情歌曲注重声音的柔和圆润,松弛流畅,无须喉部用力拉紧,而要松开,形成一个空洞状。此时,若把软腭抬起,把声音控制在软腭及咽部,让气息均匀地流动,声音必然会出现抒情的色彩。这当然还要视歌词内容及音乐风格而加以区别。爱情歌曲更多一些柔美圆润。歌颂祖国及怀念故乡一类的歌曲,更多一些深沉敬仰,那么便可对软腭的状态作一些微调,以显示声音色彩上的差别。

3.语言的特征
  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近来,散文式甚至完全口语化的歌词也有出现,使得通俗歌曲的演唱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样式。但是,绝大部分歌词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文学性。
  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国的通俗歌曲中,普通话为通俗唱法中的主流,这包括大陆创作的歌曲,一部分港台歌曲以及用普通话演唱的粤语原创歌曲。演唱大陆创作的歌曲时,语音大多比较规范,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质朴无华。粤语歌曲的演唱,则应有浓烈的南国风格,但语言不通亦难为内地观众所接受,于是有人将粤语译成普通话演唱,但由于语系不同,字音规律差别甚大,因而仍然难于达到粤语演唱的效果。
  可见,语言之于通俗唱法的重要性。吐字清晰,归韵收声准确乃是通俗唱法的重要特征。也有一些曾经学习过美声唱法的歌手,往往不注意咬字的力度,或不习惯把字头(声母)重咬,而过多注意追求声音的效果,因而在转唱通俗歌曲时,便觉风格不浓、韵味不足,乃至大大削弱了歌曲的感染力。
  通俗歌曲的歌词,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即使是带有诗情画意,意蕴较深的歌曲,也都从歌曲的总体氛围上来刻画、追求,而歌词本身也多尽量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因而要注意歌词的语言性。许多优秀的通俗歌曲表达意境与氛围十分浓郁,然其歌词仍十分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如《弯弯的月亮》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又如《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面前……”这两首歌的歌词,公认是文学品位颇高的上乘之作。它们可以说是诗化了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俗歌曲中这类有一定艺术功力的歌词不少。另外,也有一些歌词是大实话、大白话,甚至不讲究格律韵脚,如果没有音乐的帮衬,那简直就是在说话了。当然,由于通俗歌曲创作的无规定性,群众自我参与意识极强,所以,各种创作现象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但是,通俗歌曲的创作还是应当追求一种品位与档次,以提高创作质量,为广大群众贡献更多更好的好作品。
  基于通俗歌曲歌词的口语化与生活化的特点,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上,就应当把歌词的语言特点表现出来。比如歌词的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停顿,语气的鲜明与准确以及连贯性与整体性等,都要通过对语言特征的把握来予以表现。

怎 样 练 声
 

练声的目的

1,使歌唱发声系统各器官的肌肉更有力,并能协调一致。 

2,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3,扩展音域,美化音质。 

注意事项

1,要循序渐进。 

2,要每天坚练习,持之以恒。 

3,练声时要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充满激情。 

4,要主客观统一,经常录音分析真实声音与发声时自我感觉声音的差异。 

5,要巩固正确的发声感觉。 

6,要把练习发声技术的心得体会运用到演唱歌曲中去。 

7,初学者不应追求大音量及高音,而应追求声音的圆润自如和音质的优美。 

具体方法

从自然音区练起,自然音区是指不太用力就能唱出的音区,是人声中最自如最富有色彩的声音,一般不超过八度,一般男女中音从低音量到中音降7,男女中音从2到高音1。 

等到自然音区的音逐渐巩固之后,就应该将唱这些音时圆润、明亮、柔和的色彩和发声的自如性,移到邻近的高的和低的音上面去,当这样的音的数量逐渐增加时,就使我们的音域逐渐扩大,并使整个音域统一、均匀。唱高音和低音时,都能运用自如。 

如果不按从自然音区开始的方法进行练习,在自然音区的音还没有唱好,没有呼吸基础时就开始唱高音和低音,那么声音上就会产生一些毛病,有的人唱起歌来声音分成两节,或者高音发紧、发尖;低音压和发哑等待现象,就是由于自然音区的音没有基础时练唱高低音的结果。 

对已经担任演唱工作的同志,每天抽空做一些自然音区的练习,对统一声区并使发声自如,都有很大益处。 

流行歌曲演唱的风格与技巧
几种唱法  流行歌曲的演唱讲求个性,歌星们在声音上的差异之大,演唱风格之多样,使得我们无法像在“美声唱法”中那样将其划分为几个声部(男高音、女中音等),即便是用“声线”这个时下非常流行,却又是莫名其妙的万能术语,也还是难以一一描述清楚。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其渊源以及发声特点、演唱风格归纳出几种典型的“唱法”。  “低吟唱法”(Crooning),形成于30年代。那个时候,许多酒吧、舞厅、夜总会里添置了电子扩音设备,歌手们开始对着“麦克风”(话筒)唱歌。“低吟唱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由于话筒的扩音作用,歌手们不必像歌剧演员那样竖着嗓子吼,也不必像有些民族歌手那样横着嗓子喊,他们只须用说话般的音量轻轻哼唱,众多的听众同样可以听得真真切切。一些非常细致的艺术处理方式,如一声轻微的叹息、一个小小的停顿,都能被纤毫毕现地展示出来。  早先的“低吟”歌手都是有着一定的美声基础的男中音或男低音。中国听众非常熟悉的平.克劳斯贝便是第一代低吟歌手。三四十年代“低吟”歌手演唱的抒情歌曲和爵士乐风格的歌曲是当时澈地歌曲的主流。50年代后,随着“摇滚乐”的兴起和民谣的复兴,流行乐坛不再是“低吟歌手”的一统天下了。但是“低吟唱法”并没有就此消亡,作为一种演唱方法,“低吟”对后来所有流行歌手的演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话筒的运用,声音的控制,旋律线条的连贯圆滑,歌词语气的表现,微颤音和气声运用等流行歌曲演唱的基本技巧在“低吟”中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  民谣在世界各地的流行歌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民谣歌手用“本嗓”演唱,与“低吟”相比,这种唱法一般不刻意追求声音的圆润和共鸣,音色扁平、自然,强调吐字的清晰和口语化。鼻音在“美声”和“低吟”唱法中都是很忌讳一个毛病,然而许多民谣歌手(如约翰.丹佛、鲍勃.迪伦)却喜欢使用带有浓重鼻音的演唱方式,这种鼻音具有独特的抒情色彩,尤其是在演唱平缓的叙述性歌曲时,会产生一种亲切自然、富有磁性的魅力。民谣还经常采用重唱的形式,主旋律往往放在中低音声部,而高声部的伴唱常用轻柔透明的假声来演唱,因而假声也是民谣演唱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民谣唱法不仅限于民谣歌手,也包括一些摇滚歌手。如著名的“披头士”的大部分歌曲都是用民谣风格演唱的。  民谣唱法代表了流行歌曲演唱中平实自然的一面,而美国黑人歌手则使得流行歌曲的演唱增添了华丽的色彩。

美国黑人歌曲的渊源可上溯到奴隶制时期的田间号子,此后又陆续出现了灵歌(Spiritual)、福音歌(Gospel)、布鲁斯、索尔(Soul)等声乐体裁形式。黑人歌曲常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领唱者用呐喊、尖叫、抽泣、呜咽、滑音、颤音、假声等富于装饰性的演唱技巧,常常能将一些简单的旋律片断即兴演绎发展成极富感染力的毕彩乐句,产生出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富有激情和即兴装饰是美国黑人歌手演唱艺术的灵魂。许多摇滚乐歌手(尤其是硬摇滚和重金属摇滚歌手)的演唱风格也是由这种唱法衍生发展出来的。只不过摇滚歌手大都比较强调其嘶喊爆发的一面,而缺乏那种细腻的装饰技巧。  爵士乐出现后,美国黑人歌手又创造出一种高度炫技性的演唱方式。在与乐队的即兴交流中,他们用一些没有具体含义的衬词唱出各种复杂多变的节奏型(称为Scatting)或用人声来模仿爵士乐队中的各种乐器的音响(称为Vocalese)。  80年代兴起的饶舌乐(Rap,以急速的节奏念出歌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些高难度的人声表现方式的延续。以上介绍的是流行歌曲的几种比较典型的演唱风格。在千变万化的流行歌坛上,绝大部分的歌星并不固守某一种“唱法”,而往往是在这几种基本演唱风格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的声音条件和特点并结合歌曲表现的需要,加以变化融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和艺术风格。音区与音色  人声音区的各个部分有着不同的色彩:高音区明亮,中音区柔美,低音区沉厚。流行歌曲的演唱通常也是遵循各音区的自然属性,发挥其自身的表现作用。但有时也会根据歌曲内容表现的需要而改变各音区的自然色彩。如《一无所有》的旋律常在高音区徘徊,但在演唱时却应该将音色处理得暗一些。倘若一味强调高音区的高亢明亮,就难以表现出歌曲中所蕴含着的那份执著和抗争。  流行歌曲的演唱追求的是本色自然,但许多初学演唱的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能找到自己的“本色”,而往往是模仿录音带上自己喜欢的歌星的声音特征和发声方法。  流行歌坛中有许多嗓音嘶哑嘈杂的歌手,以至于引起这样的误解:只有沙嗓子才能当歌星。事实上,流行歌坛中的甜美圆润的歌手并不比沙嗓子的歌手少,只不过是沙嗓子的歌手因其音色的独特而更为人们所瞩目罢了。
对沙嗓间的崇尚并不是流行歌曲演唱中所独有的审美指向,在各国的民间音乐,尤其是我国的戏曲中,沙哑音色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一种表现手段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音色的沙哑上,而是这种音色所能表现的情感的力度和深度。当人的情感达到极端状态时,常会伴随出现嗓音的沙哑。这种音色有时也会与某种特定的审美意象相联系:粗犷强悍的阳刚美,饱经沧桑的成熟美,这些都理颇具偶像魅力的。此外,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反叛、挣扎、调侃和嘲讽等内容也适合于用沙哑的音色来表现。  嗓音沙哑的歌手在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时,会对音色稍作调整,以适合歌曲的表现需要。如罗大佑唱《超级市民》时声音偏“破”偏“炸”,唱《痴痴的等》时偏“哑”偏“压”,而《沉默的表示》就干净柔和了许多。
每个人的嗓音都有其特定的音色。尽管这种音色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可塑性,但嗓音的调整改变是有限度的,超出了限度,就会引起发声器官的疲劳。时间长了,还会引发病变。有许多声音甜美的歌手就是因为盲目模仿沙嗓子而毁坏了声带。断送了自己的艺术前程。 假声与气声

  所谓“假声”是指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生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比由整个声带都振动的“真声”要高要弱,而且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  大部分流行歌手(无论男女)是用真声演唱的,以获得一种自然、亲切、贴近口语的风格。有些女歌手(如齐豫、黄莺莺)在演唱音域较宽、艺术性较强的歌曲时则以假声为主的。男歌手在演唱伴唱声部时常用假声,如美国的“西蒙与伽芬科尔”重唱组中的伽芬科尔,和台湾“优客李林”重唱组中的林志炫等。这也是乡村音乐风格重唱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像“摩登谈话”(Modern Talking)中的主唱那样的纯用柔美的假声来演唱的男歌手是不多的。  发出优美的假声的关键是要有比较高的发声位置,在运用假声时要注意真假声之间衔接转换的光滑流畅,不能有断裂。一般说来,假声比较缺乏力度,但在必要时也可将假声转换成一种半真半假、半嘶半哑的叫喊。许多重金属摇滚乐歌手就喜欢用嘶哑的假声来演唱。  假声还可以作为一种修饰声音的方法,将真假声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声”能产生一种柔和、细腻、略带飘渺的艺术效果。比较一下童安格与屠洪纲演唱的《生命过客》,前者是用纯粹的真声,而后者用的是介于真假声之间的音色来演唱的。刘欢和齐秦演唱的《大约在冬季》也有这样的区别。  童安格的《忘不了》、伍思凯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所使用的真假声间的突然转换,朱哲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结尾处用假声演唱的华彩段,都是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假声应用方法。惠特妮.休斯顿的《所有的爱都留给你》中先用温馨的混合声在中低音区轻轻吟唱,然后用挺拔高亢的真声将歌曲逐渐推向高潮,及至歌曲的最高点,突然改用极柔美的假声。这是在演唱中运用真假声的转换变化来表现起伏跌宕的情感的一个优秀的范例。  国内常有所谓的“气声唱法”。其实“气声”并不成其为一种“唱法”,而是一种声音运用技巧。气声本无语格调高下之分,关键是不能滥用。若能抓准时机,运用得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美国歌星莱昂纳尔.里奇演唱的《你好》(Hello)在副歌处先是用激昂的声音反复铺陈,最后用气声轻轻送出一声“I love you”,很有表现力。台湾的邓丽君也是一位十分善于运用气声的歌手,与气声类似的还有“泣声”和“破音”。运用时也必须非常的谨慎。  “泣声”就是在歌声中掺入一些抽泣、哽咽的成分。包娜娜演唱《掌声响起》中“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的“掉”字上就非常得当地加了一点“泣声”。玛多娜唱过一首《这里爱情不复存在》(Love is not here any more),从头至尾“泣声”不绝,但在具体处理上很有层次。先是轻轻抽泣,然后从呜咽到放声痛哭,直至泣不成声。流行歌坛上还有一些被称为“催泪人”(Tearjerker)的歌手,如美国的埃迪.费谢(Eddie Fisher)、汤姆.琼斯(Tom Jones),他们的声音中总是带着一些“哭泣”。张学友和潘越云也善于在演唱时运用“哭腔”。以强气流冲击声带所造成的“破音”也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声音装饰技巧,刘欢演唱的《我心中的太阳》最后一句中的“我”字上就用了一点。


不过由于杰本身的声音条件非常出色,他的普通音域已比一般歌手高,再加上他的唱功日趋纯熟,所以除了感觉杰歌变得“柔和”以外,恐怕大家也不太注意这些细节,唱过杰歌卡拉OK的人或许会发现,杰早期的歌相对难唱,而后来的“情愿不自由”、“手足情深”、“抛弃”、“只要说你爱我”等尽管听着很高,但实际唱的时候却能勉强对付,就是这个原因。(《我》之后真正难唱的歌只有“红尘有你”一首)。

1999年王杰复出,演唱会上的表现暴露了嗓音的不足,“人在风雨中”等较难的歌基本唱不上去,“谁明浪子心”把高音部分全让给赵学而,而且在尾音时往往显得气力不足。在杰复出后的新专辑中明显加入了一种沧桑的感觉,也就是让嗓音低沉,尽管另有一番韵味,不过我想老一代的歌迷恐怕还是怀念他最早三张专辑的唱法。 ----------------------------------------------------------------------------------------------------------------

通俗歌曲演唱技巧训练

 

1、通俗歌曲演唱的一些技巧训练

对于技巧的训练方面,很多网友都比较头疼,希望这个贴子能对大家有帮助!?呵呵

一.气息训练

将身体与精神放松一些,气息调整均匀,空气不要吸入过满,不要太刻意注意姿势及口、鼻吸气的动作,因为身体状况处于常态时,外界气压大于身体内压力,在完成正确的吸气息动作后,肺部即形成负压,空气自然进入肺部,这样在演唱时吸气迅速,在话筒前无任何杂音。

要 点:

1.两肩摆在自己最自然的状态

2.胸腔打开

3.两肋及后腰自然

4.小腹及臀部注意协调性

5.“横隔膜”(处于腰部“水平线”的平滑肌)注意收放的节奏

6.发音时要平稳、轻柔

练习

上述状态准备好后,以四拍为一小节,心里数 | 一二三四在数四的同时,将空气瞬间吸如(空气吸入不能过满),在下一小节的第一拍发“ s ”音(国际音标的“轻辅音”,声带不振动),在发音的过程中,身体灵活自如、意识积极,肌肉不僵硬,富有弹性、神经不紧张,不松懈。发音时:呼吸的相关肌体组织上、下挤压肺部,当挤压到极限时,左右前后继续全方位向内挤压肺部。向上的气流要细而稳、集中而有力。练习曲的每个乐句,气息和声音都不能间断,时间保持越长越好。肺部的空气始终保持在肺的下二分之一处。

其实通俗一些就是拉长音对气息的作用,在气息训练方面,这也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了。

二.声带训练

发“ s ”的状态不变,舌尖稍向后移,声带立即振动,发出一个近似国际音标“Z”(介于“ zi ”与“ ri ”之间的音),发音时,注意力集中在声带上,练习曲的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带”,并要配合已练习过的气息方法。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我这里反馈较多的问题,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继续问,呵呵,继续加油喽!

2、通俗唱法的基本功

 

1、 声音必须要让听众感觉到清晰的“质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演唱时,声音充分靠前。这种靠前还必须是“高度集中的”。“质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来体现的,点子越小,质量愈高。

2、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缩小来体现的,而是以上述这个小小的聚音点的亮----暗控制体现的,这种技术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唱者广大音量时,音质仍保持聚而不散。在减弱音量时,更不能失去“质感”,哪怕唱气声时,仍不失去“质感”,电声再高明,只能改变唱者的音色,却无法制造出“音色”来。

3、音质产生于声带的振动,振动来自声带的张力---- 阻力,因而发音的“焦点”必定在声带上,西洋传统唱法中有一句声乐术语叫做----“让声带歌唱”。帕伐洛蒂说过:“声音是从声带开始的,必须使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4、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声乐术语----“声必须靠在声带上”。也是同样性质。如果说声音的出发点在嘴巴,声音就无法靠在声带上了。也就是声带的张力----阻力不到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要么奶声奶气的;要不声音就无法集中;日本歌坛目前就有这么一种唱法,据说是为了表现“清纯”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国的杨钰莹、何影在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圣子要强。奶声奶气作为一种表演特色未尝不可,但完全脱离了声带的基本振动和气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让声带歌唱”五个字同时可以具有三个内容:声音意识不要以“嘴”为出发点,而是应以声带为起点,这是一种意识,(因为声音实际上总是通过嘴巴出来的)始终应以声带为“起点”;第二种是从生理上说的,在让声带歌唱时,“软腭的两边必需放下来”,好像一直挂到脖子下面,这是在歌唱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它是解决声带紧喉咙松的关键。腭弓松了,舌头就自由了,下巴也放松了,喉咙才可能打得开。反过来,腭弓一绷紧舌根立即下压,造成声道堵塞,一切全完了;第三种是指“声音靠在气上”(传统唱法有此要求,欧美流行唱法同样有此特点)因为歌唱方法的本质是气息----声门的阻抗,没有积极的声门张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气息产生阻抗?声带的调节是一切科学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当然也不例外,也是欧美唱法的区别于港台、日本唱法的标志之一。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声音“质感”强,嗓音特色显著。值得我国歌坛借鉴。

5、声音必需充分唱出来的另一体现是吐字。尽管通俗唱法的吐字建立在平时说话自然的基础上,但毕竟仍有程度上的差别。应该说歌唱吐字要比说话夸张得多,就如同演话剧时念台词的吐字比平时说话要夸张的情况相同。通俗唱法的吐字在发声时要求舌头左右横向拉紧,这一强调的目的是让声音更靠前,更清晰,舌头好象一直处于英语中“get”、“let”、“like”那个位置上。通俗唱法的吐字没有像中国民族唱法中“喷口”、“咬口”,那样讲究。也不象西洋传统发声那样,要求腔体打开如同打哈欠的位置上吐字。它始终要口腔后部尽量不要大于口腔前部。因此在歌唱时绝不能有意识去张大口腔后部,也就不要提软腭。通俗唱法也不要求张大口,只需口腔前呈“喇叭形”,不影响声音靠前即可。(猫咪叫时的嘴巴形状,形象地说明了唱法的口型要求)

曾有过这样的情况:某女歌手平时歌唱时声音很轻,可演出时音量很大;另一女歌手平时音量很大,在台上演出音量却很小。为什么呢?原来前者音量虽小却有“质”,而且声音很靠前;后者音量大却不集中,造成质感模糊。又因“靠后”----口腔后面大于前面;声音虽大但出不来,等于不大。那么是否通俗唱法就不能使用“靠后”的意识呢?回答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通俗唱法无论是意识还是效果都应是靠前的。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允许采取临时“靠后”的权宜之计。这是指某些歌唱者在歌唱时下巴习惯性向前凸出,以至于造成声道阻塞,为了矫正下巴的位置,允许声音暂时“靠后”,其目的是促使下巴退后。如果这样做确能有助于矫正下巴外凸的毛病,但当错误一旦得以纠正之后,仍需按通俗唱法的“靠前”要求来歌唱。保加利亚著名声乐教师勃伦巴诺夫曾断言:歌唱的秘密是“靠前、再靠前”。为什么要如此强调靠前?在西洋传统声乐界,曾有过“靠前”----“靠后”的长期争论。原因是“共鸣”这个内容,常常容易让人造成错觉----让自己的耳朵听到振动,这种本能的习惯意识会让唱者不自觉地让自己把声音安放在口腔后部----距离耳鼓膜最近的地方,造成了自以为声音很响但人家听起来并不响。在通俗唱法中同样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绝大多数歌唱者忽视了唱者自我感觉和听者实际感觉是两回事这个客观现实。在高音上的自我感觉,甚至和实际效果完全相反。如果一个歌唱者不能建立走这么一个概念----随时不忘用自我的耳朵去聆听自己的声音----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声音在听众耳朵中的实际效果的话,是绝对唱不好歌的。有些歌唱者自我感觉特好,实际却完全相反。有些歌手唱得很好,却老是自卑地认为自己唱得不好,要样,这个问题在下文《唱法的误区》中还要谈到。“唱出来”就是“靠前”的本意,但传统声乐的靠前和通俗唱法的靠前在声音效果上是截然不同的,通俗唱法就是要西洋传统唱法中的“白声”,甚至可以说要求越“白”越好。

6、气感:气感不只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效果”,上述呼吸中用上下腹对抗来建立支持是一种手段,这并不是说在歌唱时两肋能保持张开的姿势就算有了气息支持的情况一样,“气感”正是对这种方法后鉴定。以教堂的钟为例:如果这个钟没有挂起来就敲击它,声音短促而难听;挂起之后再去调皮击它,声音会产生回荡的余音,传送十里之遥。气感能使歌声始终带有回荡的“余音”,听觉效果明显不一样,唱者的自我感觉是清楚地感到胸中有“回声”。

以上几点是通俗唱法实践应用中必需注意的具体要求,尽通俗唱法是多制式、多层次的,这些要求却是一致的。但对不同层次的歌手的具体要求标准可以有所区别。如果我们按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刚能柔、能亮能暗这十六字为准绳,对高层次的要求:十六字全部到位;对中层次是部分到位;对低层次的可不讲究到位。这是指技巧要求。有些歌星乐感达不到一流,而技巧却是一流的,仍能达到一流之列。作为一流乐感的歌手,纵然技巧不足,也无损于他们成为一流歌手的可能,因为乐感在通俗唱法中毕竟是首要的。正因为如此,乐感不足的人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技巧去弥补了,而技巧制造出来的力度对比、色彩对比以及高音的爆发力等技巧,即使不能达到“动心”的效果,至少可以达到“动听”的效果。不可否认有这样的事实:有些乐感较差的人,通过“制造”却“激发”出了真的乐感,这叫弄假成真。

毕竟一流乐感的人是少数,渴望“制造乐感”的人是多数。基本功是培养“能力”的,“能力”则是技巧的基础,学好基本功无疑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代价,但也一定会有收获。任何唱法模式,当经验上升为理论时,都会发现它们有着自己的发音“套路”,在声乐专业术语上也叫“状态”。西洋传统唱法为建立这个“状态”需要化费很长时间和精力。最终仍未必都侧“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到头来颗粒无收的也不在少数。通俗唱法的基本功相对要比起西洋传统唱法要简单,就如同芭蕾舞和现代舞的情况相似:芭蕾舞非要用足尖支撑,现代舞却不需要,但在腰和腿方面都需要有“功”。芭蕾用“足尖”的特定要求与西洋传统唱法要求在“喉头沉底”的基础上歌唱,同样是难度很大,训练的“耗时”自然也长。通俗唱法则无此要求。如果的抽掉了这项特殊要求就认为通俗唱法不需要基本功,结论未免轻率了。任何唱法模式,只要有技巧要求就必要基本功,只是按不同的美学效果来建立自己的不同“状态”罢了。

3、通俗唱法的训练步骤

 

气息:躯干站直,胸部放松地挺起,腿不能弯曲,面部肌肉一定要放松,不要有意识去吸入大口气,直接用小腹的动作来数“1”,(不是心中数,而是口中念出来)数完后小腹立即回复原状。再收小腹数“2”,再回复原状,如此反复地数到“10”,或“20”,让小腹灵活而有弹性,反复地收腹和还原,使下腹形成自动“换气”。因为在小腹还原时,气息已自动吸入,把吸气练成下意识动作的好处在于“气口”的灵活性,另一好处是无吸气声;数1、2、3、4、5的节奏可由慢而快。开始阶段下腹肌肉会很“酸”,这是正常的。

当快速练气适应之后,可用连续数123或12345或12345678910,再逐步从1----10,或1----30;最多可数到50位数。下腹肌始终处于收缩状态。这是锻炼“保持”的基础。

第二步可用音阶来练气。先用三度下行3 2 1(咪来哆);再是五度下行5 4 3 2 1 ;甚至八度下行7 6 5 4 3 2 1 .看下腹肌支持能力而定。下行适应了,可改练上下行三度音阶1 2 3 2 1 或五度上下行1 2 3 4 5 4 3 2 1 甚至九度上下行1 2 3 4 5 6 7i2i7 6 5 4 3 2 1 ,一切量力而行。关键是锻炼收紧小腹的支持余地。练下行音阶时,小腹只需收一下即可,练上下行就要求在上行时加强下腹肌向上“顶”的力量,下行时只需保持可;练八度上行当然需要更大的下腹向上“顶”的力量,总的感觉就好像把自己的重心不断向上提,切记这个练习不是为收腹而收腹,而是为了让胸廓张开,辅助动作是收紧臀部,这种基本功和练舞蹈的基本功完全一致。练音阶时用什么元音为好?最好用Hm,因为Hm要求收缩声带,可为下一步的发声训练做好准备,这是第一步。

当“换气”的习惯建立之后,必需把训练重点放到张开两肋上去了,也就是在收腹发音的同时,有意识地“撑”开两肋,就如同手风琴的风箱那样拉开,这是呼吸训练中最难练的一个环节,两肋的骨框架比腹肌更有支撑力,光靠小腹支撑的能力时有限的。

完成气息控制的最后一步是鼓上腹,在做这个动作时,必需带动腰围四周的扩张,此时的横膈膜才真正起到了“水闸”的作用。

以上三个阶段的气息训练,可以理解为一个整体的三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三种独立的呼吸方法,因为通俗唱法有层次性,对于像一些音域宽、力度对比度特别大的歌曲,要求强有力的气息控制。但对音域窄,不要求强烈气势的歌曲,就是用呼吸的第一阶段也足够应用了。

由于保持气息这句声乐术语,经常造成错觉和误解为----“迸气”、造成气息僵化,反而破坏了歌唱的流畅。所以使用“气势”----(象征一种动态中气息)这个名词或许更恰当。

至于为什么不讲吸气?理由很简单,因为歌唱是在“呼气”状态下进行的,吸气是人的本能,不吸气人就会死亡。所以把太多的精力去研究核心吸气的话,结果往往弊多利少,许多错误的呼吸方法都来自于对“吸气”的强调,永远不必担心体内无气。任何歌唱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点----气不在“吸得多”而在“吸得深”。用小腹作为“力点”,两肋为“支点”不是已很“深”了么!小腹也就是丹田。

气势的“保持”建立在一种意念上,决不是保持在某个不变的躯干姿势上。这个意念可以理解为不断地在“加气”或“提气”均可,不论上下腹肌在歌唱中如何不停地运动着,摸上去均是有弹性的,不是僵硬的。

虽然说歌唱是呼吸的艺术,这只是说明屯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决不能理解为正确的呼吸方法就是正确的歌唱方法,不论何种唱法模式,发声方法的正确与否远比呼吸方法与否更重要,上述的有关气势的入门训练只能说是歌唱的一种“准备”而已。只有当发声方法的调节被歌唱者充分掌握之时,气势的功能才能被充分体现出来,初始阶段的气息训练是歌唱的准备。

上述的呼吸不是一种气功训练,歌唱中所要求的“气感”,和气功的“气感”性质完全不同。“气感”不仅是歌唱者的自我意识,也是听众能感觉到的具体效果,声乐术语----“声音靠在气上”是指一种具体的“效果”,在唱者的自我意识上觉得胸腔中有“回声”的感觉。在听者说来,听到的声音明显带有“混响”的效果。“气感”是通过声音来感觉的。

发声训练的入门一般的起点是从声带开始,西洋传统唱法的起点是先“放下喉头”,通俗唱法一般不需要经过这个“特殊”阶段。通俗唱法的发声起点是“让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它和传统声乐在声音效果上的根本区别是:西洋传统唱法的“基音”是被“共鸣”所掩盖的,而通俗唱法的“基音”本色是完全“暴露”的。虽然说传统唱法建立在说话那样自然的基点上,但每个人说话习惯不都是一样的,有的人说话粗重,有的轻浮,有的甚至不用“真声”。那么通俗唱法要求的“说话”状态是何种含义呢?应该是指平时说话时的“最低音高”位置上,自我感觉好象嘴巴长在喉下说话。这和传统唱法要求的“喉头放下来”不是一个意思。后者发音的喉音比通俗唱法“放下来”的喉位要低得多。不少学过声乐的人都可能知道“气泡音”。但他们发气泡音的目的是为了放松声带,其实目的正好相反,“气泡音”是声带积极起来的最佳起点。(它的声音效果也正好非常像摩托车的发动声)作为通俗唱法的入门方法,“气泡音”无疑是较理想的选择。因它就是最低音高。但这种“气泡音”怎样“过渡”到歌唱呢?在接触这个问题之前必需要先认识一下通俗唱法中最本质的发声特点----收缩声带。

前文曾提到声带的整体形状如嘴唇,歌唱发音原理如同吹笛子或吹号的嘴唇,要求嘴唇收缩,吹高音时更要强化这一收缩的动作,必然使嘴唇边缘更薄。但声带看不  见,摸不着,光知道它的原理又有何用?人类是聪明的,著名西班牙声乐家加尔西亚发明了喉镜,他发现了声带的最佳歌唱状态是在咳嗽前一刹那的状态,这就为歌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另一个声乐家爱金(A.Kin)称之为“用制止的声带发音”,并注明用这种方式发出来的声音已不是真声。应该说这种声音既不是真声,也不是假声,是一种独立的声音(传统唱法叫它“混声”),更具有把真假声“焊接”起来的功能,因而它揭开了歌唱的秘密----为什么有些人天生没有“换声”现象;有些人生来不怕高音的道理。

要想把咳嗽前一刹那的状态像镜头一样捕捉下来是不容易的事。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在声带前端直接发Hm的方式是比较容易“捕捉”这个动作。因此,用起动的“气泡音”逐渐向这种“声带前的Hm”过渡,被证明是一种可取而有效的入门方法。这个Hm音可以用音阶来练也可以像“拉警笛”的方式去练,也可用后者先找到感觉,再用音阶使之音乐化。

当这个Hm音练到人声的自然极限时(女声到#C,男声到#F,这和传统声乐的换声点相比,女声相差正好将近一个八度,通俗唱法女声换声点高。男声则完全相同)必需人为地强化对声带的“压缩意识”,也就是前文介绍的有关帕伐洛蒂的那段“经验之谈”,也等于人们吹笛、吹号到了一定高度时,嘴唇的收缩必需有意识地加强那样(这种声带压缩的意识必需是更“向前”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此时可能伴随产生的自我意识好象有一种“窒息感 ”,不要怕坚持练的话就闯过去了,此时所产生的声音常常使唱者自己感到和原来的中声区不统一,甚至怀疑这种声音的正确性,其实大可不必,相反应该庆幸,因你已找到了“唱法的秘密”。

接下来的工作是从“闭口”的Hm转为“开口”的Hm,再从开口的Hm过渡到e或o元音,再逐渐扩展到另外三个元音EH、AH、AW.

整个过程必需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声带的压缩。具体的要求是把声音压缩成一个“点”。为了坚持声带振动这个前提,这个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离开声带前闭幕式端这个核心位置。那么,怎样说明这一个基本功的完成呢?铁尺磨成针的比喻当然夸张了一些,但如果把声带前的这个“聚声音”练到小如针尖时,便达到了上乘功夫了。这时出来的声音中,始终“贯穿”着一根可感觉的细如游丝的“线”,这如同老式电灯泡中那根能发光的钨丝一样。发光时的灯丝,视觉上比原来粗上千百倍,其实仍细如毛发。歌唱的发声原理也一样,声源虽细如游丝,声音却如灯光一样能强弱控制自如,千万不要把看到的灯光的粗细,理解为灯丝本身的粗细。许多不知其理的歌唱者最容易进入的“误区”之一就是拼命“扩大声带的振动面积”来放大音量,结果不是高音更上不去就是唱坏了嗓子还不知为什么。在西洋传统唱法难盗分校庵址椒ㄒ步泄乇?---集中。目的是为了使声音通过声带压缩和气息的阻抗作用,使声音产生最大的穿透力,产生强烈的“亮度”。在通俗唱法中这种关闭----集中的方法被证明:在话筒音响效果的相互作用下,同样会产生出最佳效果。虽然通俗唱法不要求太强音量,也不需要传统唱法那样的具有金属光泽的声音效果,但在“集中”这个要求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在通俗唱法要求的“三感”中的“质感”,只有声音被压缩成针尖那样一个“点”时,才能被听者感觉到“磁性”。有功底的歌星即使在唱弱声或气声时,仍侧隐约感觉到它的“质”。传统唱法的功底测试,主要是以唱半声和弱声(PP)时的音质来衡量的,在没有电声扩音的年代,一个真正有方法的歌唱家,不论唱得多“弱”,声音仍能送到剧场的每个角落,这才见真功夫。通俗唱法虽有电声扩音,但不集中声音,效果就是比不过集中的声音,点子越小的声音,质量就是比点子大的声音效果好。鲁迅先生说过:“比较是防止受骗的最有效的方法。”西北风唱法音量力度都很大,可惜生命力不强,原因在哪里?就在于音量虽大,但音不集中这个缺点上。惠特尼.休斯顿、玛丽亚.凯瑞、赛琳.迪昂唱有力度的高音时,总能受到听众的赞赏。这种高强音之所以能令人叹为观止,原因就是她们用了关闭----集中的方法。不少羡慕者认为欧美歌星之所以能唱出与亚洲歌星迥然不同的声音效果,是由于民族体质不同所造成的,完全错了!这是方法不同的原因。菲律宾女歌手雷金就是亚洲人掌握欧美唱法的实例。以欧美这一先进的唱法为楷模的,这种模式始终是以关闭----集中为发音的核心的。不论男女,不论音乐形式。用生理机能说,就是除了低声区之外,中高声区都应该用“制止的声带”(或叫做压缩声带)作为发声的基础来歌唱,也就是始终要以不真不假的混声来歌唱。

 

4如何发声?

 

一、“有强有弱的声音”--声音共鸣的方法

人体声音共鸣区共分为三个部分,亦即三个共鸣区(DIE、DREI、RESONANZEN),第一共鸣区是头部后脑和头颈以及肩部位置,第二共鸣区是前额、鼻腔及上额部位置,第三共鸣区是胸腔位置。第一共鸣区又肩负调整歌唱音域的位置,高音应当在后脑部及头顶部,中音在后脑枕部,低音在额头及肩部,那才是正确的,通常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高、中音还好,可是一到低音就散掉了,没有共鸣,原因出在没把低音让它在头部肩部共鸣。其次第三共鸣区(腹腔后部(后腰部))是最重要的声音共鸣区,它是声音的基础,被称为基础音,它的重要性有如房屋的基础。第一共鸣区、第二共鸣区不是“发声点”,如果把第三共鸣区的位置移到背部,和第一共鸣区及第二共鸣区连结在一起,则形成了人体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则共鸣丰满圆润,反之则声音单薄干涩尖锐不堪入耳,有些人以为第二共鸣区只是在眉间一共鸣点,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第二共鸣区是由好几个共鸣点串连起来的,亦即眉间、鼻梁、鼻尖、上腭、下腭、牙齿、观骨等。其次,要想做到有强有弱的声音,必须先要了解声音“前面”和“后面”的问题,要想明了声音“前面”和“后面”的问题,要先明白“开母音”(Aperto)和“闭母音”(Accuto)的关系,“开母音”就用前面来唱,“闭母音”就以后面来唱,所谓前面就是第二共鸣区加上第三共鸣区唱出开的声音(Aperto)。所谓“后面”就是第三共鸣区和第二共鸣区再加上第一共鸣区唱出盖(或称闭)的声音(Accuto)。要唱渐强时先要把声音的芯抓到,然后以此芯作为发声点,将气在第三共鸣区内扩散膨胀,使它好象变成气球,之后,把它推向背部及后腰部增加其气压,同时加入第二共鸣区,此时声音的芯要保持好,不可失去。渐弱时只要把气压逐渐减少,抓紧声音的芯,使声音回到胸口发声点,然后用气息切除声音,使之停止,此时下腹往上的力量必须增大两倍,否则无法使声音回到胸口发声点,当然这些要靠经年累月的苦练方能领悟,舍苦练别无他途。

 

二、“有音色变化的声音”--声带的弹性问题

声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叫“声韧带”,这是两片声带的尖端,犹如声带的皮肤,由它通过气息的冲击振动发出声音,这是比较强韧的部位,较不容易受伤发炎。第二部分叫“声唇”,若发声时声唇逼紧声韧带,和声韧带同时振动发声,则声带容易受伤发炎,甚至肿胀出血,有些人发声时由于声唇过分避紧声韧带,以至气息无法经由声韧带正常平衡摩擦振动发声,造成声音憋住出不来。遇到这种情形,我们只要把第一部分的声韧带尽量并拢,将第二部分的声唇连同第三部分的声带肌肉--“纵走筋束”向两边撑开,不使声带的肌肉同时参加振动,如此即为健康的方法,也较能持久不受损伤。如果我们拿一根约一公尺塑胶管向四面八方摔转,则会发出鸣鸣声响,若我们把这根塑胶管出口处用橡皮筋绑紧使之出口处变小,那么它所发出的声响必然声音较高,这就是声带的发声原理。声带的运动可分前端和后端两个部分来说明,声带的前端是长在喉结的下方约0.3公分的地方(甲状软骨),然后连到后端,靠“披裂软骨”来扭转声带使声带拉长,拉长时的方向是前端要向下后端向后扭转。如此拉长后声带的长度则比原来未拉长前长上1/3或1/2。一个婴儿刚出生,他的声带后端是非常发达的,可是以后受到语言子音的影响,这时声带后端慢慢退化,前端反而发达起来,所以我们练习歌词咬字必须明白要把子音和母音分解开来,子音用前端,母音用后端以“S”或“C”加上母音(即Sa、Se、Si、So、Su、Ca、Ce、Ci、Co、Cu或Pra、Pre、Pri、Pro、Pru)来练习效果较佳,亦即子音往前送,母音向后送。声带的后端远比前端更重要,也常被一般人所忽略,甚或不能接受弃而不用,这是多么可惜。要感觉声带后端(披裂软骨)的位置,它是在于食道入口处,当我们吞咽东西时,披裂软骨就会跟着扭转,所以我们把吞咽时的感觉用来发声那就是正确的。其次谈到“轮状喉头肌”,轮状喉头肌长在上部食道的前面,当我们用手去压迫胸骨及气管上方凹陷处,就会有咳嗽会痒的感觉,这个部位就是轮状喉头肌的位置。至于如何去感觉声韧带并拢的技巧,只要我们吸气时故意发出声音,以这种感觉来发声那就对了,这个位置就是正确的发声的位置。在此我要将声带后端再次加以说明,一只狗在叫的时候是用后脑头腔来共鸣的,它们用这种声音来传递感情讯息,这种声音可传得非常远,绝不是用声带前端,我们人类也是动物,当然用这种方法来传递情感讯息更能被人接受,而这种声音是具有感性的。

三、“有感性的声音”--呼吸的位置

首先来谈谈吸气,吸气的时候五个部位要同时进行参加吸气工作。(一)、气管上部(轮状软骨或鼻腔)要缩小,用“I”母音使声韧带并拢,保持紧张状态;(二)、胸部(胸骨)要向左右扩张;(三)、背部(肩胛骨)向外扩张;(四)、腰部(末位肋骨)向外扩张;(五)、腹部(肚脐以上叫上腹,肚脐以下叫小腹)上腹向前撑开,以保护横膈膜,小腹向内向上收缩。这五个动作必须在紧张状态下进行,不可松弛。其次呼气时的动作仍然和吸气时的形态(Form)是一样的,缩紧肛门,上腹向前撑开,小腹使劲使气往内向上推送。其次谈到“气压”的问题,我们在一个茶壶里装满水,下面用火加热,当水沸腾的时候蒸气会推动茶壶盖,使茶壶盖上下抖动,但是我们如果在茶壶内装上一个笛子,水沸腾后水蒸气就会从笛子排出,发出声响,这个原理和我们发声原理是相同的,这个笛子就是气管后端所发出的声音,我们以“U”母音来练习较能体会出来,使上面的气(胸部、肩部)及下面的气(腹部、腰部)保持紧迫状态后,上面的气纹风不动,挡住气,使声唇撑开,然后下面的气往内向上输送,使维持平衡状态,要唱之前提前一秒钟作准备,然后再发出声音,这就是正确的呼吸,也唯有这种方法才能发出感性的声音。

四、歌唱技巧--实际演练

歌唱技巧在讲求母音和子音的发声方法以及母音和子音之分离(揭开),五个母音a、e、i、o、u对声门的闭合和张开均有所不同,“a”声门是完全打开的,“e”声门半开,“i”声门关闭,“o”声门半开,“u”则声唇张开,声门韧带关闭。在这五个母音之中以“u”母音的开合状态是最健康,所以要把“u”以外的四个母音保持相同与“u”的发声位置来发声,用暗一点的音色,只用一半的声音用声带后端来唱,其中唱“i”母音时要保持“a”母音的位置,“e”母音很容易位置移上去,要尽量避免,须知吾人唱歌时是以传达母音为主。至于子音由于它是缺乏感性的声音,它只是母音的附庸,我们要多练习母音和子音揭开的方法,这种方法已如前述以“中庸的声音”(mezzavoce)用S、C或Pr加上母音来练习,效果甚佳,练唱练习曲应当多用“中庸的声音”来唱,其它不论是唱长音或歌曲也依然如此,试想,如果要演唱整个歌剧,从头声音拼到尾,任谁也吃不消。

一些东西对于大家来说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在发生位置上面,除了看这个资料,如果你演唱是能够找到自己舒服别人听了也舒服的位置也算是成功了,呵呵!

5、如何运用气息

 

基本功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气息。气息的支点,一定先建立在后腰部分。然后再找小腹的力量。因为腰部需要你主动去做扩张或向下拉动,才会产生一个力。然而小腹与横隔膜由于受到腰部支点向下拉的作用,自然会产生一种对抗。如果仅把支点放在前面,也就是小腹,那时腰部就很难起到控制气息的作用。试想一下,是靠前后腰腹的力量控制气息更有效呢?还是只靠小腹局部的力量更有效呢?它们之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希望大家能清楚。   

 

现在通俗教学门类繁多。如果不能掌握一个正确的呼吸方法,反而奠定了错误的气息基础。声音就会失去你本该有的辉煌色彩,自然也更难达到欧美歌手那种对声音有极强的控制能力,没音色变化,包括力度的强弱。   

 

还需赘述一点,气息在腰腹控制下,当以最小的力量获得最大的声音。绝非诸多误论所言,气息的压力越大越好。准确地讲,真正意义上流动的气息是一个巧劲,全然不只是力量。第三讲 练声状态气息是任何一种演唱发法的原动力,正确的呼吸方法决定了发声的对错。通俗歌手气息的训练,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歌唱性强的练习曲进行练声。

  把几个简单的母音,编成一首小曲,使学生在歌唱的状态下练声,或者选一首旋律很流畅的曲目,然后再选一首较轻快跳跃的曲目让学生试唱,找出其中有代表性的乐句,使学生感觉它的歌唱性,在用这种感觉去练声。 这样做很容易使学生保持全身心的投入,从而演唱状态。也就是说,不要把发声练习当做一个机械练习。否则将会给日后的歌唱造成一个声音概念和状态的错觉。要用一种愉快的心情,一种感人的情绪去练习,才能有效地找到松弛自然的音色。

6、如何培养乐感

乐感是歌唱的生命,乐感二字全称应为“音乐感染力”。平时常常听到的声情并茂中的“情”字,“韵味”、“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等字眼都可属于“乐感”的范畴。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乐感反映了歌手或乐手瞬间内对乐思的领悟和发挥的能力。乐感在歌唱艺术中应该比音色、技巧更重要。歌唱当然是三者的有机组合。技巧之高,可以令人钦佩;音色之美,令人感到动听;唯有乐感之深刻才能令听者动“情”。

有人习惯于把乐感的产生归诸于歌者对歌词的理解力;也有的说成是歌者自我投入所产生的表演结果。。这些说法都存在片面性,都是从主观方面来解释乐感的来源。有许多歌唱者在歌唱时,“投入”已达到自我陶醉的地步,可听众却无动于衷,丝毫没有“投入”。有的歌唱教师为使学生“投入”,叫学生反复朗诵歌词,往往收效甚微。反过来有些少年儿童,却能把一首爱情歌曲表达得非常 “感人”。(笔者并不倡导儿童去唱爱情歌曲)她们既没有爱情的亲身感受,也不懂得所唱的内容是什么。所以不存在“投入”与否的事。可见,乐感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解释:即“感染力”主要应是对听众的感染力,是令听众“投入”的精神力量。从主观上说,唱者之所以能产生感染力,在一般情况下是对“曲”的理解先于对“词”的理解。对“曲”的理解完全是“直觉”的。绝大多数歌迷喜欢上一首歌的第一原因总是曲调“ 好听”,“好听”引你入门。单单对歌词产生兴趣而喜欢某首歌的情况也有,但毕竟是少数。曲与词是紧密相连的艺术整体。从音乐这方面看,曲调是第一位;从文学的角度看,歌词是第一位的。不存在轻重之分。

乐感和技巧一样,是有等级可分的。一流乐感的人具有强烈的“创造欲”,而且大多是自发的。能“动人肺腑”,甚而达到令人终身难忘的程度;二流乐感的歌声,往往只能达到“娓娓动听”的效果;三流的事实上已无“感”可言,只能把一首歌比较完整地唱下来,令听者不厌烦而已!

天才的模仿者或许可以做到维妙维肖的程度,但永远也没有自己创造的东西,这样的人可以继承流派,却无法创造流派。

如果认为乐感是自我“投入”的结果,那么一流乐感的歌唱者和乐感不入流的歌唱者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他们都可能在演唱时做到非常地自我“投入”。根本区别之处就在于听众是否“投入”了。

乐感的体现往往是多方面的,就像戏剧演员中有悲剧演员、喜剧演员或两方面都擅长的演员,都可成为一流表演艺术家。乐感的体现也是多制式的,有的善于把缠绵悱恻之情唱得催人泪下;有的善于把轻松诙谐之情唱得令人喜而忘忧;有的善于表现恬静、深情,能把你领入梦幻般的意境;有的善于表现激情,令听众荡气回肠,甚至“疯狂”……。有志于歌唱的歌手,如果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不断地提高演唱技巧和音乐素养,自然会不断开拓“歌路”,使风格向多元化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刘欢就是一个例子。二流乐感的歌手是否能通过像歌唱方法达到一流的水准?应该说一流的乐感是学不会的,因“创造欲”是无法效仿的。但是二流乐感的歌唱者可以成为一流,靠什么?----技巧。

前文说过,一个真正的实力派歌星的升起,不外乎三方面的条件:乐感、技巧、嗓音特点。三者都完整的歌唱者是很少见的。三者中有一样条件特别突出,就可能开辟出成功之路(还要靠机遇这个重要的客观因素),作为主观条件而言,大多数歌唱爱好者往往不具备上述三项条件。但不论歌唱爱好者们出发点如何不同,总有一个提高自身演唱能力的共同愿望,那就只能从技巧这方面去突破了。

不妨把以上三个方面分析一下:乐感虽属后天因素,必需经过有意识去学习才能获得。嗓音也是天赋的,但如果有缺陷,可以通过后天的方法加以训练,在整容与美容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嗓音的整容术和美容术的发展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一个声乐研究宽广的空间,值得声乐研究者们引起重视。

乐感和嗓音虽然同属天赋,但改善嗓音的余地比改善乐感的余地大得多。如何去改善呢?这就需要一种方法。

研究方法的出发点:一是改善嗓音和改造嗓音(下节将专门讨论),二是作为一切技巧训练的基础,三是作为提高乐感的手段就是技巧,也是说用技巧来弥补乐感的不足。在西洋传统唱法发展到最高峰时,曾被称之为美声唱法,原本作为体现“情”的“声”,本该是手段,到了美声唱法阶段把声当成目的,于是歌曲难度越来越大,技巧要求愈来愈高,成了本末倒置;(这或许正是它脱离群众的根本原因之一)。作为通俗唱法研究的目的而言,决不是以技巧为最终目的。通俗唱法中,“声情并茂”的提法,并非说明“声”与“情”是平分秋色的。“声”是为“情”服务的。本章所指的乐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和“情”划上等号的,因为乐感是“情”表达的基点。“情”的表达的深度往往是乐感级别的鉴定准绳(“情”字的概括应是直觉的乐感加上对作品的理解,再加生活体验三者的总和,许多美国乡村歌手的演唱曲目,都没有太高的难度和复杂的技巧要求,完全靠乐感取胜的例子不在少数。像约翰.丹佛、卡伦.卡朋特都属于朴实型的。到了加什.勃鲁克斯(Garth Brooks)、埃米洛.哈里斯(Emmylou Harris)这些所谓叛逆型的乡村歌手的出现,也只是从风格的技巧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发展,其本质----“情”的表达并未改变。以当代歌星赛琳.迪昂的演唱为例:一首许多歌手都曾唱过的《When I fall in love》在她口中唱出来,用情之深超过所有的其他人;同样的她,一首她加以花腔化的老歌《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唱得就很失败,因为这些花腔纯是炫耀技巧,和内容脱节,成了喧宾夺主,已无“情”可感。惠特尼.休斯顿后期唱《How will I know》和她灌的第一张唱片时相比已面目全非,花腔乱加,直到几乎完全听不到主旋律,可见纯技巧唱法在通俗唱法领域中是行不通的。

有人也许会问:基本功和技巧有何区别?简单的回答是:每一种唱法模式都要建立在为自己美学效果服务的特定“状态”上,这一状态的建立过程也就是基本功。那么技巧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线条、对比、真声----混声(指半真声和半假声)----假声之间的变换自如。乐感有级别,技巧同样有级别。作为通俗唱法而言,初级技巧只要发音上没有“毛病”(指喉咙卡紧,气息僵化、五音不全等)能做到音准、节奏稳、有颤音(vibrato)有弹性,起码的音量对比(mp—mf),在自然嗓音声区范围内歌唱自如即可,对于原来乐感不入流,歌声不堪入耳的歌迷说来,能做到这些要求也就不错了,可进入三流乐感标准了。(从“不堪入耳”到“入耳”也许这些标准已经要求过高,连音也唱不准许的歌星也大有人在。中级技巧没有基本功就不行了。它要求有线条。(在自然声区内)音量控制至少能达到p—mp—mf—f弱声不虚,强声不散。这就可以达到“动听”的乐感层次了。

7、唱歌的发声练习

 

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凭理论知识和文学资料去进行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的。每位歌唱者必须通过发声练习的途径,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使歌声美妙动人。

一、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简要地说,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服务。

我们练声的目的是要调整巩固科学的发声状态,把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到歌唱中去,改变平时生活中自然的发声习惯,使之成为符合歌唱发声的习惯和状态,所以必须明确我们练声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开开声”而已。

歌唱发声练习要求每个歌唱者首先要了解和熟记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全面理解其精神实质,通过反复的练声及歌唱实践来消化和验证其歌唱规律。因此在发声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隔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很多歌唱者声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时喉头不找开、不稳定造成的,而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

3)要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充满剧场,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由于共鸣训练常常与其它发声基础要求分不开,因此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等手段,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区,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协调一致,天衣无缝,走动自如灵活。

4)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

5)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练习时,都要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进入良好歌唱状态的前提。

7)在练声、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杂念,稳定情绪,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要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要充满信心、放松自如地进入歌唱状态,否则是唱不好歌的。

8)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涵义。

二、 歌唱发声练习的步骤

歌唱发声基本功的练习,一般按音域进展的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以中声区训练为基础,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的需要。无论哪一个声部,都应该从中声区开始训练。练中声区的音相对巩固后再逐步扩大音域,要知道声乐学习要从基础入手,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要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第二阶段是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加强气息与共鸣的配合训练,练好过渡声区(即换声区的训练),为进入头声区的训练打好基础。第二阶段的练习是关键的一环,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但千万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要沉得住气,等这段音域巩固后,再进入高声区的练习。

第三阶段即高声区的练习可以在比较巩固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进一步扩大音域,做较复杂的发声练习,使各声种达到理想的音高范围。这了阶级的练习要特别注意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音的过渡不要发生裂痕和疙瘩,重点是加强头声区的训练,获取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从而达到统一声区的目标。这样我们歌唱发声的乐器基本制造完毕,可以唱一般难度较大的歌曲了。

三、 歌唱发声练习的起音

发声练习开始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如何起第一个音的问题,我们称它为歌唱时的“起音”或“起声”。歌唱的起声可分为激起声、软起声、舒起声。

1、 激起声

是当吸气完毕后,胸腔保持不动,声带先自然闭合,然后,再以恰当的气息冲击声带使之振动发声,这样发出来的声音结实有力,我们在发声训练如顿音、跳音的练习中常常使用,也用这种方法纠正声带漏气的毛病。此时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急吸急呼。

2、 软起声

软起声是声带在开始闭合的动作时,气息也同时往外送,开声门与气息振动声带同时进行。这种方法气息的冲击力比较“激起声”要柔和,发出的声音比较平稳、舒展。我们发声训练中也常常在练连音和长音中采用,同时也用“软起声”的发音方法来纠正喉音的毛病,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缓吸缓呼法。

3、 舒起声

舒起声是声门先开,然后气息再振动声带,它的特点是先出气而后发声,像叹气一样。在劳动号子中,常常用到这种起声法。在发声训练中,这种方法可用来纠正声音过于僵硬的毛病,在通俗唱法中使用较多,较口语化。总之,歌唱的起音首先要精神饱满,全身协调,根据不同类型的练声曲例来确定起音的方法,注意起音的音量不要过分强,以舒适的mf或mp音量为合适。

四、 歌唱发声练习曲

练习曲的练习,是发声歌唱的重要的基础训练。练声曲可以用各个母音或混合母音或子母音混合音,也可以用音阶的音名1234567等等来练唱,也可以在练声曲上安排歌词来练习叫带词练习。发声练习过程中,是以声音效果和发声器官肌肉适度的标准去调整发声器官的机能和状态的,每个人的发声器官的构造、嗓音条件、声音类型、发声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并不是每一种类型的练习都必须唱,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练习,而且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的发声练习也是不同的,但一般情况下,开始的练习总是选择元音和比较平稳的音阶开始练声。一般来说选择“o”或者“u”之类的比较圆润的元音开始着手练习,因为这些元音容易形成需要的空间,比较容易保持喉咙打开的基本状态,也比较容易形成喉咙空间的状态。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唱歌者应根据自己的感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母音来练习。我们在练习中要多动脑子,善于思考,千万不能一个劲地傻唱。

1、“哼鸣”的基本练习

一般在开始练声时,先练练“M”是有益的,因为发这个音容易达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练习哼鸣时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闭上、口腔内部要打开,好象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感到声音向高位、额窦、鼻窦处扩展,但切勿把声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则会发出鼻音。

2、母音的练习

除进行哼鸣练习外,更多地是进行母音的练习,如a,i,o,u,e等单母音练习,也可用混合母音练习如ma,me,mi,mo,mu等等。

3、连音练习

人们常说:“不会连贯就不会歌唱。”歌唱声音的主要表现力就在于声音的连贯优美,只有连贯的声音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线来。为了使声音有更多的连贯性,可以将练习的音域相对拉宽些,练习也可以随之难度更大些。

4、顿音练习

顿音唱法又称为断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灵活,富有弹性,集中感强。练习时要注意一字一音的灵活性和一字一音的连贯性。

5、连音和顿音结合的练习

在基本掌握了连音和顿音唱法的基础上,可以加连音、顿音结合在一起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统一,顿音好象是一个“点”,连音像是一条“线”,这样以点带线,便声音的位置统一,并保持气息均匀流畅。

6、保持共鸣位置不变的练习

在“哼鸣”练习中我们已经讲了找共鸣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体会“哼鸣”感觉,如果这个共鸣焦点找准了,那么其它所有的音都应该向这个哼鸣位置靠拢,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高位置,使声音上下统一。

7、声音灵活性的练习

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适应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动的要求,以达到更积极的身体、喉咙、气息的配合。

8、结合字声练习(带词练习)

要求根据词意富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准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9、练声注意事项

1)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适当地练唱,发声练习的时间,初学时20分钟一次为宜,以后逐渐地加至半小时或一小时,坚持每天练习最重要,绝对避免用全音量来练习。大声地乱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损。

2)在没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练习,经常唱一组你最满意的音,选择曲目更要谨慎,不要唱不适合自己的曲目。

3)每次练习应有新鲜感,精神集中,感兴趣地练习。

4)练习时要多用慢的、短的乐句作为最初的练习。

声乐训练特别需要时间,奇迹是没有的。“百分之十的智慧,百分之九十的努力。”   ---------------------------------------------------------------------------------------------------------- 我学声乐4年了吧,每个人都说音乐需要时间,我认为是对的,时间长了就能分辨出哪些方法是对的,哪些方法是错的。下面是我体会的一些技巧与方法,相信比看那些繁琐的文字对你更有帮助。

发声:正确的发声应该是把喉咙打开,用咳嗽那瞬间的状态去演唱,。
气息:所有声音都应该由气息的含量多少来决定,掌握不了气息就没办法唱好歌,所以没有练好气息之前说再多也是白搭。
支点:应该在腹部,所有声音都应该环绕支点,一味的挤压喉咙只会毁了嗓子,
用咳嗽的方法可以找到横膈膜的位置,慢慢去体会吧
中音:等你发声方法正确了,气息足够了尚能把握的比较好的时候,就可以试着去唱中音了,中音对气息的要求较低,以轻快、明亮为主,要求演唱自如。
高音:等你中音能够演唱自如的时候,就该练习高音了,高音讲究高亢、宏亮、圆润,你可以用中音的演唱状态去唱高音。
高音发声方法:打开会厌、提高软腭、声音靠前、加入鼻腔共鸣,压缩咽管(稍微压缩一下,不是用力去压缩,很伤嗓子的)然后用气息环绕在支点,用腹部的力量配合喉咙把气顶上去,用瞬间强大的气息来完成高音部分的演唱
咽音:至于咽音吧,其实不想说,因为这个难度比较大,自学很难成功的,你可以去:http://www.yyfc.com/1039868/自己体会一下,千万别偷偷练习哦,我就是自己没掌控好把嗓子给毁了哦
  • 2010-7-28 09:38
  • 回复
 --------------------------------------------------------------------------------------------------------- 通俗歌曲演唱技巧训练的意义有哪些? 我们平时生活中采用的是自然式呼吸,这种是下意识的,气吸得少而浅,呼气也不用控制,一次呼吸只要三秒钟左右,不能用于歌唱。歌唱的呼吸是比较深的腹式呼吸法,既气要吸到腰的周围,然后利用呼气肌和吸气肌的对抗,找到用力的支点。一次呼吸往往长达十几秒钟,歌唱的高低强弱,茚扬顿挫的变化,全靠呼吸肌肉灵活有力的运动来完成。唱歌时要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声音完全由气息来控制,这就是人们说的“声靠气传”。

⒈吸气

想象自己处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之中,深深地闻了一下鲜花的异香----好,这就是歌唱的吸气,这样吸气得才深。吸气要用鼻和口同时自然的进行,尽力作到平稳轻巧,柔和,不可用强制力量,不能僵,气要吸得深,不可吸在上胸和心窝处。吸气以后要有像打喷嚏之前那样短暂的一憋,体会一下腰周围的扩张,膨胀的感觉。找到这种感觉是唱歌的关键。

⒉呼气

呼气的方法就是利用横膈膜的力量把腰腹扩张的感觉一直保持住。想象自己手里拿一大瓶香油往另一个小瓶里灌时那种小心翼翼,憋住气息的感觉,呼气要均匀,舒缓。各位可以准备一张10平方大小的薄纸片,放在墙上,距离它4---6CM,吸气后保持一下,然后用口吹气使之不落地,半分钟以上便为合格。也可以代之以一只燃烧的蜡烛,对着火苗发“U”音,正确的气息是火苗倒而不灭,时间越唱越好。

⒊怎样训练横膈膜的力量

横膈膜的力量对气息的保持和声音的力度都很重要。

传统的训练方法有;

⒈数数字;深吸一口气,利用腰腹的力量保持住,从1开始数,数到60为合格。数数要均匀要有节奏,不能偷气。

⒉吹灰;深吸一口气,然后就像吹掉桌上的灰尘一样往前吹气,节奏是一慢而快,体会横膈膜的力量。

⒊多做仰卧起坐,增强腰腹的力量。

吉他弹唱,顾名思义是“弹”与“唱”的结合。如果你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各种简单或艰深的伴奏,但是还不能开口唱的话,那你的吉他弹唱还只学会了一半。我们前面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演唱所必须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如何才能有正确的呼吸和共鸣,希望你得到的是实用可行的方法而非一大堆空洞的理论。“好的声音是可以练出来的”。各位要坚信这一点!许多朋友总认为自己的嗓子不行,不是唱歌的料,这种妄自菲薄的观点是不足取的。原优客李林的主唱林之炫那飘逸,激越的高音定让你羡慕不已吧,可他刚开始唱歌时别人都讥笑他音色不好,歌声很难听,是通过苦练,他才有了一副全新的歌喉,喜欢吉他弹唱的朋友一定要以他为榜样!

有了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否就意味着能唱好通俗歌曲呢?答案是不一定!通俗歌曲十分讲究“情”,“字”,“声”的配合。“声”当然指的是好的声音;“字”指的是正确的吐词,规范的咬字;“情”就是要唱出感情—悲伤或喜悦,失意或甜蜜,都要从你的歌声中得以表达。这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把味道唱出来”,当然也是现在要跟你一块儿探讨的“通俗歌曲的韵味”。

⒈颤音

颤音是利用气息与喉结的配合,使声音产生波动感,起伏感。这是抒情歌曲中最常用的技巧之一。颤音有很多种类。如周华健的颤音幅度适中,不大不小;齐秦爱用小颤;邓丽君,张学友则以大颤见长;而日本歌曲的特点是“先直后颤”,即后唱一段直音,再开始颤,幅度有小到大,频率有慢到快,这需要功夫。很多朋友不会这个技巧,不要泄气,这完全可以练出来的。关键是气息与喉头要配合好,千万不要只用喉头,发出一种类似羊叫的小抖音。

⒉气声

在发生时,如果气先与声出,气多声少,就会发出气声。它使歌声更柔媚,更动人心魄。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第一段,林忆莲的《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第一段也是典型的气声唱法。

⒊哭腔

哭腔是目前通俗歌曲演唱中最流行的技巧之一,它是再喉间和用猛然加大气息而产生的爆发力,发出一种类似痛苦的声音。张学友,周华健是哭腔的代表人物。哭腔用的好可以增加歌曲的感染力,但也不可用的太滥。

⒋挑音

挑音是一位优秀歌手必须掌握的但往往又是最容易被忽列的小技巧。它是在字尾声音向下滑在忽然往上一挑而发出的。周华健再歌唱时挑音用的很讲究,很到位。有的歌手喜欢有大挑音,如叶倩文,她演唱的《真心真意过一生》,《明月心》等歌曲,几乎每句歌词的结尾都有一个幅度很大的挑音。

⒌噎音

噎音是一种在喉间发出的类似哽咽的声音,港台歌手唱噎音最有代表的是王杰。王杰之所以给人一种悲凉沧桑之感就是因为他的歌声中“噎音”,“哭腔”特别多。     uvdey 2009-12-21 14:10:05 我们平时生活中采用的是自然式呼吸,这种是下意识的,气吸得少而浅,呼气也不用控制,一次呼吸只要三秒钟左右,不能用于歌唱。歌唱的呼吸是比较深的腹式呼吸法,既气要吸到腰的周围,然后利用呼气肌和吸气肌的对抗,找到用力的支点。一次呼吸往往长达十几秒钟,歌唱的高低强弱,茚扬顿挫的变化,全靠呼吸肌肉灵活有力的运动来完成。唱歌时要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声音完全由气息来控制,这就是人们说的“声靠气传”。 ⒈吸气 想象自己处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之中,深深地闻了一下鲜花的异香----好,这就是歌唱的吸气,这样吸气得才深。吸气要用鼻和口同时自然的进行,尽力作到平稳轻巧,柔和,不可用强制力量,不能僵,气要吸得深,不可吸在上胸和心窝处。吸气以后要有像打喷嚏之前那样短暂的一憋,体会一下腰周围的扩张,膨胀的感觉。找到这种感觉是唱歌的关键。 ⒉呼气 呼气的方法就是利用横膈膜的力量把腰腹扩张的感觉一直保持住。想象自己手里拿一大瓶香油往另一个小瓶里灌时那种小心翼翼,憋住气息的感觉,呼气要均匀,舒缓。各位可以准备一张10平方大小的薄纸片,放在墙上,距离它4---6CM,吸气后保持一下,然后用口吹气使之不落地,半分钟以上便为合格。也可以代之以一只燃烧的蜡烛,对着火苗发“U”音,正确的气息是火苗倒而不灭,时间越唱越好。 ⒊怎样训练横膈膜的力量 横膈膜的力量对气息的保持和声音的力度都很重要。 传统的训练方法有; ⒈数数字;深吸一口气,利用腰腹的力量保持住,从1开始数,数到60为合格。数数要均匀要有节奏,不能偷气。 ⒉吹灰;深吸一口气,然后就像吹掉桌上的灰尘一样往前吹气,节奏是一慢而快,体会横膈膜的力量。 ⒊多做仰卧起坐,增强腰腹的力量。 吉他弹唱,顾名思义是“弹”与“唱”的结合。如果你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各种简单或艰深的伴奏,但是还不能开口唱的话,那你的吉他弹唱还只学会了一半。我们前面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演唱所必须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如何才能有正确的呼吸和共鸣,希望你得到的是实用可行的方法而非一大堆空洞的理论。“好的声音是可以练出来的”。各位要坚信这一点!许多朋友总认为自己的嗓子不行,不是唱歌的料,这种妄自菲薄的观点是不足取的。原优客李林的主唱林之炫那飘逸,激越的高音定让你羡慕不已吧,可他刚开始唱歌时别人都讥笑他音色不好,歌声很难听,是通过苦练,他才有了一副全新的歌喉,喜欢吉他弹唱的朋友一定要以他为榜样! 有了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否就意味着能唱好通俗歌曲呢?答案是不一定!通俗歌曲十分讲究“情”,“字”,“声”的配合。“声”当然指的是好的声音;“字”指的是正确的吐词,规范的咬字;“情”就是要唱出感情—悲伤或喜悦,失意或甜蜜,都要从你的歌声中得以表达。这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把味道唱出来”,当然也是现在要跟你一块儿探讨的“通俗歌曲的韵味”。 ⒈颤音 颤音是利用气息与喉结的配合,使声音产生波动感,起伏感。这是抒情歌曲中最常用的技巧之一。颤音有很多种类。如周华健的颤音幅度适中,不大不小;齐秦爱用小颤;邓丽君,张学友则以大颤见长;而日本歌曲的特点是“先直后颤”,即后唱一段直音,再开始颤,幅度有小到大,频率有慢到快,这需要功夫。很多朋友不会这个技巧,不要泄气,这完全可以练出来的。关键是气息与喉头要配合好,千万不要只用喉头,发出一种类似羊叫的小抖音。 ⒉气声 在发生时,如果气先与声出,气多声少,就会发出气声。它使歌声更柔媚,更动人心魄。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第一段,林忆莲的《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第一段也是典型的气声唱法。 ⒊哭腔 哭腔是目前通俗歌曲演唱中最流行的技巧之一,它是再喉间和用猛然加大气息而产生的爆发力,发出一种类似痛苦的声音。张学友,周华健是哭腔的代表人物。哭腔用的好可以增加歌曲的感染力,但也不可用的太滥。 ⒋挑音 挑音是一位优秀歌手必须掌握的但往往又是最容易被忽列的小技巧。它是在字尾声音向下滑在忽然往上一挑而发出的。周华健再歌唱时挑音用的很讲究,很到位。有的歌手喜欢有大挑音,如叶倩文,她演唱的《真心真意过一生》,《明月心》等歌曲,几乎每句歌词的结尾都有一个幅度很大的挑音。 ⒌噎音 噎音是一种在喉间发出的类似哽咽的声音,港台歌手唱噎音最有代表的是王杰。王杰之所以给人一种悲凉沧桑之感就是因为他的歌声中“噎音”,“哭腔”特别多。     vetkmbcnj 2009-12-21 14:23:46 我们平时生活中采用的是自然式呼吸,这种是下意识的,气吸得少而浅,呼气也不用控制,一次呼吸只要三秒钟左右,不能用于歌唱。歌唱的呼吸是比较深的腹式呼吸法,既气要吸到腰的周围,然后利用呼气肌和吸气肌的对抗,找到用力的支点。一次呼吸往往长达十几秒钟,歌唱的高低强弱,茚扬顿挫的变化,全靠呼吸肌肉灵活有力的运动来完成。唱歌时要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声音完全由气息来控制,这就是人们说的“声靠气传”。

⒈吸气

想象自己处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之中,深深地闻了一下鲜花的异香----好,这就是歌唱的吸气,这样吸气得才深。吸气要用鼻和口同时自然的进行,尽力作到平稳轻巧,柔和,不可用强制力量,不能僵,气要吸得深,不可吸在上胸和心窝处。吸气以后要有像打喷嚏之前那样短暂的一憋,体会一下腰周围的扩张,膨胀的感觉。找到这种感觉是唱歌的关键。

⒉呼气

呼气的方法就是利用横膈膜的力量把腰腹扩张的感觉一直保持住。想象自己手里拿一大瓶香油往另一个小瓶里灌时那种小心翼翼,憋住气息的感觉,呼气要均匀,舒缓。各位可以准备一张10平方大小的薄纸片,放在墙上,距离它4---6CM,吸气后保持一下,然后用口吹气使之不落地,半分钟以上便为合格。也可以代之以一只燃烧的蜡烛,对着火苗发“U”音,正确的气息是火苗倒而不灭,时间越唱越好。

⒊怎样训练横膈膜的力量

横膈膜的力量对气息的保持和声音的力度都很重要。

传统的训练方法有;

⒈数数字;深吸一口气,利用腰腹的力量保持住,从1开始数,数到60为合格。数数要均匀要有节奏,不能偷气。

⒉吹灰;深吸一口气,然后就像吹掉桌上的灰尘一样往前吹气,节奏是一慢而快,体会横膈膜的力量。

⒊多做仰卧起坐,增强腰腹的力量。

吉他弹唱,顾名思义是“弹”与“唱”的结合。如果你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各种简单或艰深的伴奏,但是还不能开口唱的话,那你的吉他弹唱还只学会了一半。我们前面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演唱所必须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如何才能有正确的呼吸和共鸣,希望你得到的是实用可行的方法而非一大堆空洞的理论。“好的声音是可以练出来的”。各位要坚信这一点!许多朋友总认为自己的嗓子不行,不是唱歌的料,这种妄自菲薄的观点是不足取的。原优客李林的主唱林之炫那飘逸,激越的高音定让你羡慕不已吧,可他刚开始唱歌时别人都讥笑他音色不好,歌声很难听,是通过苦练,他才有了一副全新的歌喉,喜欢吉他弹唱的朋友一定要以他为榜样!

有了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否就意味着能唱好通俗歌曲呢?答案是不一定!通俗歌曲十分讲究“情”,“字”,“声”的配合。“声”当然指的是好的声音;“字”指的是正确的吐词,规范的咬字;“情”就是要唱出感情—悲伤或喜悦,失意或甜蜜,都要从你的歌声中得以表达。这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把味道唱出来”,当然也是现在要跟你一块儿探讨的“通俗歌曲的韵味”。

⒈颤音

颤音是利用气息与喉结的配合,使声音产生波动感,起伏感。这是抒情歌曲中最常用的技巧之一。颤音有很多种类。如周华健的颤音幅度适中,不大不小;齐秦爱用小颤;邓丽君,张学友则以大颤见长;而日本歌曲的特点是“先直后颤”,即后唱一段直音,再开始颤,幅度有小到大,频率有慢到快,这需要功夫。很多朋友不会这个技巧,不要泄气,这完全可以练出来的。关键是气息与喉头要配合好,千万不要只用喉头,发出一种类似羊叫的小抖音。

⒉气声

在发生时,如果气先与声出,气多声少,就会发出气声。它使歌声更柔媚,更动人心魄。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第一段,林忆莲的《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第一段也是典型的气声唱法。

⒊哭腔

哭腔是目前通俗歌曲演唱中最流行的技巧之一,它是再喉间和用猛然加大气息而产生的爆发力,发出一种类似痛苦的声音。张学友,周华健是哭腔的代表人物。哭腔用的好可以增加歌曲的感染力,但也不可用的太滥。

⒋挑音

挑音是一位优秀歌手必须掌握的但往往又是最容易被忽列的小技巧。它是在字尾声音向下滑在忽然往上一挑而发出的。周华健再歌唱时挑音用的很讲究,很到位。有的歌手喜欢有大挑音,如叶倩文,她演唱的《真心真意过一生》,《明月心》等歌曲,几乎每句歌词的结尾都有一个幅度很大的挑音。

⒌噎音

噎音是一种在喉间发出的类似哽咽的声音,港台歌手唱噎音最有代表的是王杰。王杰之所以给人一种悲凉沧桑之感就是因为他的歌声中“噎音”,“哭腔”特别多。
 -----------------------------------------------------------------------------------------------------------------  
流行歌曲演唱技巧——通俗声乐定位训练法

                                            唐  玥 著
 前 言

提起世界各国演艺圈的“天王巨星”、“天皇歌后”,人们一定会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如演唱英文歌曲的世界级歌星如:约翰.丹佛、鲍勃.迪伦迈科尔.杰克逊、麦当娜、惠尼.休斯顿、玛丽娅.凯瑞、麦克.波顿、塞琳.迪昂、李察.马克斯、布蓝妮、瑞奇.马丁、布莱尔.亚当斯;演唱日文歌曲的亚洲歌星山口百惠、滨琦布;韩国歌星李贞贤;演唱华语歌曲的港、台“四大天王”、“四小天王”,及戴有各种璀璨桂冠的“歌王”、“歌后”邓丽君、苏芮、齐秦、王菲、林忆莲、张信哲、张惠妹、李汶等等;及中国大陆一些成名歌星。据保守估计,世界上热爱、迷恋、追随这些大牌“歌星”的人们数以亿计。
    特别是“卡拉.O K”的出现,将大众对这些“歌星”演唱的成名歌曲的痴迷程度推向了不曾预料的高峰。可以肯定地讲,不管哪个国家的人,只要稍有娱乐感觉的人都能哼唱几首广为流传的通俗歌曲。由此,大家不仅要问:是什麽原因造成了这种国际现象?可以用三句话来解答:他们演唱的是“流行歌曲”;他们使用的是“通俗唱法”;他们进行的是“商业化包装“和“全方位市场运做”。
    根据历史经验,可以毫不夸张地得出一个结论:认真地学习“通俗唱法”,熟练地掌握通俗歌曲演唱技巧对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将会产生很多有意义、优价值的影响,其影响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文艺修养,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自娱自乐,提高人生品质。
2.做为一种自然有效的社交手段,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宴请宾客,能手持话筒动情地演唱几首流行歌曲,会令大家对你产生好感,可以在进一步的交往中较快地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有许多合作意向与各种业务的洽谈都是在夜总会或是卡拉.OK 厅进行的。
3.如果你的文化水平有限,又不具备从事较好工作的技术能力,那麽你至少可以做为一名“业余歌手”,用“唱歌“做为谋生手段,其演出收入肯定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因为不论是大都市或乡镇农村,都有各式各样的娱乐场所为你提供就业机会,只是你比大部分“自娱自乐者”稍微多一点“演唱技巧”而已。
4.如果你有较好的“音乐天赋”,就不妨进一步刻苦训练,努力提高演唱水平,并且勇于实践,等待或寻找机会,成功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你。请记住一句话:哪怕是文盲也可以成为“大歌星”,只要你“唱得好”!
5.不要因为自己的“形象欠佳”而发愁,只要你“唱得好”,照样可以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上人”。娱乐圈的商业化包装模式,可以将你那“优美动听的歌声制品”送给万户千家。音像市场那无尽的潜力,有可能使你变成“百万富翁”、“千万款姐”,这绝不是“天方夜谭”。
6.你可以逐渐成为公众崇拜与关注的偶像,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精英”。
但是,要想唱好通俗歌曲,做歌手,当“歌星”,还必须经过正确、艰苦、系统的“纯通俗唱法”的声乐训练。
要想唱好流行歌曲,首先要了解什麽是“通俗唱法“。
                               
010-86028309  QQ:620010659
  • 2008-6-5 17:03
  • 回复
  • tangzong688
  • 0位粉丝

2楼

概 论 

“通俗唱法”即为流行歌曲演唱方法,是“流行音乐”中最主要、最具影响力、发展变化最快,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西方先进国家工业革命形成的社会商业化的产物,存在至今,已近100多年的历史。 
当年,美国、英国,均有大量乡村歌手与黑人歌手带着自己家乡的“层次较低的艺术表演形式”,做着“淘金梦”,纷纷涌入繁华的大都市,因为他们的演出形式随意简单,收费低廉,而且通俗易懂,迎合了普通市民及中产阶级的欣赏口味,很受欢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物质丰富,刺激了大众消费,各种“夜总会”、“歌舞厅”、“音乐酒吧”等娱乐行业应运而生。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里,流行歌曲演唱形式逐步完善,进而与“严肃音乐”争夺演艺市场并平分秋色。 
 流行歌曲演唱形式的发展势头之所以如此强劲,是有其特殊的原因。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具备良好的娱乐大众的功能,属 于上层建筑领域:同时,它又可以做为商品进入市场买卖流通,是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正是这种独特的优越性,为通俗歌曲演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 
 自西方“流行音乐”进入中国大陆,到陆续产生了一些“本土歌星”,我国的通俗歌曲演唱的发展历程不过十几年的时间。 
在这不长的阶段,大陆的歌手们总是在虔诚地、执着地、不知疲倦地崇拜、模仿着海外大牌歌星,紧紧追随着他们的脚步,然而还是望尘莫及。这并不能说明大陆的歌手的智慧及体能方面存在着多大的差异,而是中国的社会状态的影响力使然。大陆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与商品市场繁荣时期,近些年虽然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但经济基础还不很稳定。随着对外开放,海外的文化模式不可阻挡地渗透进来,有的文化公司虽然“照猫画虎”似的签了一些歌手,但“包装体制”不健全,运做模式不规范,又没有强力的资金投入做保障,因此他们不会,也不想好好培养与训练自己的歌手,而是急功近利,想用歌手们尽快地去赚钱;某些歌手的自身素质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公司与歌手之间的关系杂乱无章,存在着许多隐患,因而造成了纠纷不断,随意解约的必然结局。那些没有签约的歌手,大多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由此形成了大陆演艺圈长期不景气的尴尬局面。 
 虽然我们没有能力去扭转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方面的宏观状态,但我们有信心,有技巧把握歌星包、商业运做中最基础的环节——用科学、正确的“通俗声乐训练法”踏踏实实、行之有效地培训歌手,使他们的“唱功”接近国际水平,为演艺发展做好准备。 
 提到声乐教学,很多人总是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混为一谈。他们不能正确地界定“声乐”的基本概念与定义:不能准确地认识各种“唱法”之间存在的共性及差异。所以,不管是欠缺“通俗声乐知识的老师”教通俗歌手;还是通俗歌手请教“美声老师”,到最后恐怕只有一个结果——概念混乱、不得要领,最后离双方的良好初衷相去甚远,或者背道而驰,不论是发生何种情形,总是令人遗憾和惋惜。 
 本人根据多年从事“流行音乐”工作的经验和对“通俗声乐”理论、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创立了一套较完整、较系统的专门教授“通俗歌手”的方法——《唱歌秘诀——通俗声乐定位训练法》。 
 此训练法尊循“人体解刨学”与“声韵学”的科学原理,根据通俗歌曲演唱特性,借鉴“欧美通俗唱法”技巧,从人体非常自然的发声状态入手,打破以往传统声乐教学的观念与模式,揭开了声乐教学那层神秘的面纱,以简明扼要、论述精确、通俗易懂、高效快捷的方法指导、训练学员,任何智力正常、身体健康的人都能很快掌握通俗歌曲演唱技能,而且,可以郑重承诺:1个月保证学员掌握流行歌曲演唱技巧。 
010-86028309 QQ:620010659

  • 2008-6-12 16:24
  • 回复
  • tangzong688
  • 0位粉丝

3楼

1 流行歌曲演唱技巧——通俗声乐定位训练法(3) 
 综 述 
流行歌曲演唱简明易懂,所表达的情感贴近人们的生活,因而深受大家的喜爱,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或高兴,或忧郁,唱歌都可以使心情放松,逐渐的唱歌发展演变成一种大家共同享受的娱乐项目。唱歌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大部分人唱歌虽然能使自己快乐,却不一定能给旁人带来愉悦,甚至令人无法容忍。这是为什麽呢?因为人生下来不久即会说话,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但唱歌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很小,只有那些音乐天赋特别好,或经过歌唱专门训练的人才能将歌唱得轻松自如,优美动听。 
 有些人很想学唱流行歌曲,但因为大陆基本上没有专门研究与教授通俗唱法的老师,所能找到的是从事“美声唱法“或是“民族唱法”教学的老师, 学生上了这种“文不对题的声乐课”,被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气息、位置、共鸣所困扰,越学越不得要领,越学越难受,越学越不会唱歌了,从此,对学唱歌望而却步,对唱歌丧失了起码的兴趣,这真是一种悲哀。其实,通俗唱法并不像某些人渲染的那样神秘与复杂,主要是一些“声乐老师”和学生在认识上都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老师误区在于:他们没有研究过通俗歌曲演唱特性,不清楚“通俗唱法”的基本原理,更不知道“歌星包装”、企划宣传及商业运做等模式,仅凭着掌握的一些“传统声乐教学”知识,就冒然教想学“通俗唱法”的学生,结果是“不得要领,误人子弟”;那些学生的误区在于:明明自己想学的是“通俗唱法”,可因为知识所限,不可能了解通俗歌曲演唱的原理,因此跟着老师用不是“通俗唱法”的方法练习流行歌曲演唱技巧,例如:费力地建造“共鸣腔”、盲目追求音量、音高,扩展音域,结果练成了一种“不论不类、莫名其妙、毫无美感可言的错误唱法”,最后,离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越走越远。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能正常说话的人,通过正确的“通俗声乐”指导与训练都能掌握通俗歌曲演唱技巧。当然,要想做专业歌手或成为“歌星”,还必需经过较系统的“通俗声乐”训练。 
什么是通俗唱法 
定义: 
1.演唱时必须有“电子扩音系统设备” 的支持; 
2.演唱时不需要大量地“制造共鸣”; 
3.演唱时声音要有“必要的张力” 和“个性”;

  • 2008-6-14 18:03
  • 回复
  • tangzong688
  • 0位粉丝

4楼

一. 气息定位训练 

“气息”是人们说话、唱歌的原动力,但说话与唱歌时气息的使用,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说话是人类进化遗传的“本能”,人一生下来,不需要专门的训练,就有说话的能力,哪怕是在“襁褓”中的婴儿都有“说话的意识”,“啊”、“哎的“牙牙学语“就是说话的雏形;每个人在说话时都不会考虑吸入多少空气,将吸入的空气储存在什么位置,各相关身体部位怎样用力,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人的行为肯定会显得滑稽可笑。而且,在日常一般对话中(从事语言专业工作的人如:话剧演员、影视演员、播音员、讲师、职业政治家等除外),最长的语句也不会长过5秒钟。然而,唱歌就不同了,一般的 “乐句”所使用的“气息”也要在5-6秒钟以上,有时特长的“乐句”所使用的“气息”可达到20-30秒,甚至是40秒以上。因此,要想很好地掌握唱歌的“气息技巧”,必须经过严格、专业的训练。 
要想掌握唱歌的“气息技巧”,首先要了解唱歌时使用“气息技巧”的身体器官的生理构造。 
呼吸系统,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软肋、腹肌等器官组成。空气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保存到左右肺叶,一般情况一秒钟多一点,再经由支气管、气管、咽喉、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自然的呼吸,还是说话时或进行一般运动时的呼吸,都是使用的“胸式呼吸”,也就是将空气吸入到胸的水平线,肺的上半部,这是一种很浅的呼吸方式,即便有些人(只要是没有进行运动员的专业训练的人)进行大运动锻炼以后所谓的“深呼吸”——两肩向上耸起,胸部向前上方突出,“气息”向喉咙处“提起”,这样只是一种误解和错觉,充其量只是空气的吸入量略微多了一点而已,还是一种很浅的呼吸。只有使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才能称之为“深的呼吸方式”。 
 怎样做才是“深的呼吸方式”呢?肺是人体体内体积最大的一个内脏器官,上至锁骨处,下至软肋下沿,而且分为左肺、右肺,一般人可能一生中也没有做过真正的“深呼吸”,只是使用自己肺的上半部分。因此可以说肺有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肺”就像是几块儿联合在一起的“海面体”,其中有“肺小泡”,未吸入空气时,“肺小泡”为半闭合状态,吸入空气以后,“肺小泡”呈饱满状态。使用“胸腹式呼吸”,就是要人为地、强制性地将吸入的空气调整、控制在肺的下半部分;肺的下面是一片有很强韧性的平滑肌——“横膈膜” ,“横膈膜”处于腰部“水平线”处, 
在静止时是向上凸起的弧形,吸气时,由向上的弧形变成向下的弧形,即吸气时下降,呼气时上升。 
 将身体与精神放松一些,气息调整均匀,空气不要吸入过满,不要太刻意注意姿势及口、鼻吸气的动作,因为身体状况处于常态时,外界气压大于身体内压力,在完成正确的吸气息动作后,肺部即形成负压,空气自然进入肺部,这样在演唱时吸气迅速,在话筒前无任何杂音。 
要 点: 
1.两肩自然下垂; 
2.胸部不突出、不塌陷、不紧张,在练习演唱的任何阶段,胸部始终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两肋及后腰迅速扩张,将空气瞬间吸入肺部,并调整、控制、保持在两肺的下半部分; 
4.小腹及臀部向上收紧; 
5.“横隔膜”迅速下降,在腰部“水平线”稍上处托住两肺; 
6.发音时要平稳、轻柔,尽量长的保持所发音的时间,发音时腰部自始至终都要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身体体验像是做“仰卧起坐”起到一半时的感觉),给肺部的压力先是向上、向下同时用力,当发音持续了若干秒以后,气压感觉有些不足时,向上、向下的压力继续加力,前后、左右同时向肺部施加压力,即便感觉到上、下、前、后、左、右向肺部施加的压力快到极限了,也要再坚持几秒钟,直到将肺部的空气挤压干净,此时发音停止; 

练习1 
上述状态准备好后,以四拍为一小节,心里数 | 一二三四在数四的同时,将空气瞬间吸如(空气吸入不能过满),在下一小节的第一拍发“ s ”音(国际音标的“轻辅音”,声带不振动),在发音的过程中,身体灵活自如、意识积极,肌肉不僵硬,富有弹性、神经不紧张,不松懈。发音时:呼吸的相关肌体组织上、下挤压肺部,当挤压到极限时,左右前后继续全方位向内挤压肺部。向上的气流要细而稳、集中而有力。练习曲的每个乐句,气息和声音都不能间断,时间保持越长越好。肺部的空气始终保持在肺的下半部分。 
 010-86028309 QQ:620010659


二.声带定位训练
发声系统,包括喉头、声室、声带。喉头里面是声室,声室里面是声带,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位于声室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对称的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韧。声带的中间称声门,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
当肺部呼气时,空气经过声带,发生磨擦产生震动,再由气管的空气,传到肺部的空气,使得肺部四周的肌肉发生震动,产生共鸣作用而将声音扩大。这一比较使我们完全了解到了歌唱发音的基本原理。
   大部分初级声乐爱好者,一般做不到将肺部吸满空气的程度,原因可是误解了肺的范围----以为肺在胸口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的部分。其实肺的四周由肋骨包围着,肋骨的作用是保护肺,有肺的地方就有肋骨,我们可以用手摸到肋骨,也等于摸到了肺。让我们先由胃的上部,找到最低两根肋骨分支的地方,用手指分向左右,沿着肋骨向下摸,就会发现这两根肋骨一直延伸到腰部,这样,对肺的范围,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
     在肺的底部下面有一片强有力的平滑——肌肉横膈膜,它的作用是控制呼吸的,在静止时是向上凸起的弧形,吸气时,由向上的弧形变成向下的弧形,即吸气时下降,呼气时上升。横膈膜的下面是胃,胃要先下降,横膈膜才能下降。但是胃下面是肠,没有地方给胃下降,于是腹部要向外凸出,胃才能下降,呼吸的过程就很明显了。
“打哈欠”的状态 “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所以在唱歌时,咽喉不要闭塞,要使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在平时练习时,还可以用闭嘴的“打哈欠”,闭口打哈欠的时候,里边的状态也是开的、抬的,如果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那你的声音就不会是“白”的、“扁”的了,你的声音就会是“竖的”、“圆的”了。
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 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大牙关打开,面部两边的笑肌(颧骨)呈微笑状,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可以使你获得高位置的声音。“歌唱状态就是里边的哈欠,外头的微笑”,这话很精辟。
 喉头和声带,是歌唱的发声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是通向整体歌唱的要点,是打开歌唱艺术殿堂宝器。因此,了解和搞清喉头与声带在歌唱时应处的位置和状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歌唱时喉头位置应该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就像我们深吸气时的喉头感觉,因为吸气时的喉位,比静止时的喉位略低一点,但一定不能过分的压低)有人把喉头处于吸气时的位置称为“水平位”。在歌唱时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中,喉头要始终处于这一位置,而不应做离开水平位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动,当然喉头位置的稳定是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而不是僵死不动的稳定。就像人们钓鱼时使用的“鱼漂”,钓鱼人要通过在鱼钩处添加并调整铅皮,将“鱼漂”定位浮在水中需要的位置上,若把“鱼漂”比做喉头,“鱼漂”浮在水面的状态就好像喉头稳定在吸气位的状态一样。所以歌唱时的喉头位置应始终处于稳定的位置和喉咙打开的状态。
延续第一讲气息定位训练的技术,发“ s ”时的状态、感觉不变,舌尖稍向后移,
声带立即振动,发出一个近似国际音标“e”的母音,发该音时,注意力集中在声带上,练习曲的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带”,并要配合已练习过的气息方法。
要 点:
1.无论何种唱法,要想唱出“乐音(优美动听的声音)”,就必须要求“声带”正常、积极地“震动”起来;
2.此训练“气息”着力点一定在“声带”上,在训练前一个时期,发声一定要“轻柔”、自然,不追求“音量大”,不要随意添加任何“人为的混响”效果;
3.练习曲的每一个音都要唱得位置稳定、音色统一、气息连贯;
4.发声练习时,一定要时刻注意控制、调整对“气息源”上、下、前、后、左、右的压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小腹向上的托力不能大于胸部向下的压力”;
5.“气息源”要保持在稳定的位置上,向上的“气息通道”越细、越集中越好,可以将“肺部”比喻成一个富有弹性的“橡皮气囊”,并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位置上,向上的出气口有一个“阀门”,把出气口调协的小而集中,要时刻产生“气息压力”, “阀门”以上是一条“气息运行通道”,像是一条很细的、富有弹性的“橡胶管道”,发声时音唱得越高,这条“橡胶管道”拉的越细、越长, 从而使“气息”和“声音”更集中,更有表现力、更有爆发力、更有穿透力;  
6.气息从“横隔膜”发源,除了向上通过“声带”与之“摩擦”发时,“声带”保持适度的“张力”、“声室”保持“充盈”及相关的“韧带”、肌肉群、骨骼做些辅助的恰当动作外,“气息的运行路线”不能有任何阻挡,“气息”从下之上、自始至终都不能受到任何干扰与阻挡,要做到“声气合一”,“气息”和“声音”要有循环感、流动感;
7.在演唱中,“喉咙口”始终处于“打开”状态,但绝不能过分的“撑开”,更不能“挤压喉咙”;
8.气息的发源点在“横隔膜”,称为“气息支点”;
9.练习曲中的每一个音,无论高或底,都好象是在胸骨最高点处“唱出”,这就是“声音支点”;
10.发声时,声带闭合一定要主动、积极,气息在声带以下时刻准备,气息通过声带立即发声;
练习2

1 = C (F)4/4
|1232 1-|2343 2 -|3454 3 -|4565 4 -|5676 5 -|6717 6 - ||

 

三.共振与泛音定位训练

“声带”发出的声音有质感,是歌声的核心,专业术语称“基音”(人声基础音)但音响微弱、单纯,必须加上自身各部位协调制造出的“混响效果”,才能使歌声优美动听、打动人心。

要想正确、充分的控制、使用共振来美化“基音”,先要了解什么是共振系统。

   歌唱时的共振系统人体参与器官众多,动作最为复杂,夸张点说:全身都应该“引发共振”!但主要包括: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振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高的不同,使用这些共振腔体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振机能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振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谮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振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就能获得优美悦耳、生动丰富的歌声。
   “通俗唱法”一定不能与“美声唱法”相提并论,“美声唱法”是在“共鸣”的基础上完成咬字与归韵;而“通俗唱法”则不强调“共鸣”。因为“美声唱法”人为制造“共鸣”的实际意义是为了扩大音量:而“通俗唱法” 绝不能过分地、人为地扩大“共鸣”,虽然也要形成“共鸣点”,更精确的说应该定义为:“共振点”。其作用只是为了美化音质与音色,而其音量是用“增加声音压强”和依靠“调音台”及“电子扩音系统”的功能来完成。演唱时只需要再调整出“共振”与“泛音”等“效果”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演唱表现力”上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麽世界上拥有那麽多人迷恋通俗歌曲演唱,这种状况是任何其它演唱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要点:
1.口腔共振:“口腔共振”在演唱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因为一首歌曲的旋律主要在“中音区”进行,所以可以说:“口腔共振”在一般的歌曲演唱中的比重占8成,“胸腔共振”与“头腔共振”各占2成;

2.胸腔共振:在演唱时,胸腔正中的部位应形成“共振点”,这是唱歌发声的基础,称为“声音支点”,不论是在那个音区发声,所发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音支点”,在训练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地会感觉到演唱时发出的每一个音都在胸部“声音支点”处形成“回声”,这样,“歌声”就会产生立体感,增加“艺术感染力”。低音区以“胸腔共振”为主,“口腔共振”次之,“头腔共振”再次之;
3 .头腔共振:中音区的较高几个音和高音区的所有音,必须调动、调整“头腔共振”;

4 .歌唱是3个“共振区”一定要上下贯通,比例适度,不管是在哪个音区演唱,都要同时调动3个“共振区” ,以使歌唱更加动听,更加“艺术化”;

5. 三个“共振区”调配好以后,还要调动、激发“共振区”上方的“泛音束”,这样可以更加美化歌声,使歌声听起来“余音缭绕、韵味无穷、优美动听、撩动人心”;

6 .“泛音”是“基音”与“共振”形成的“原始乐音”的“头部回声”,这于“胸部回声”的性质有些相似;

7 .每一个“标准乐音”的完美组合应该是——“声带基音”﹢各区域的“共振”﹢“胸部的回声” ﹢头部的“泛音” ,这些基本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缺少一个因素都不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

8 .人的身体就像是一架“钢琴”,每一个部位都要积极配合,参与“发音”,人体的所有“发声器官”好象是乐器的部件一样产生“共振”与“回声”;

9 .每个音要集中沉稳、有始有终;

10 .声音与气息的混合、调配要恰当适度、自然舒服,唱出的歌声应该有“长笛吹出的质感”;

 中声区是唱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中声区,就谈不到其他的一切。我们应当重视中声区的练习,多在中声区下功夫,不要急于唱很高的音。练习时,我们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练习开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高音,反而会毁坏声带。中声区应该靠前,明亮,轻松流畅,不费力,这样才能往上发展,为演唱高音打开通路。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而是要自然自如,要求音色优美和声音的灵活性。每个声部的重要音区都是中声区。中声区要做到吸气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弹性,积极向上,有支持点,喉头稳定松驰,不论唱高、低不同的音,喉头的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声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声音从头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我们常比喻说“声音要像穿珍珠一样,把每个音穿在一条线上”等等,就是说声音要连贯、统一、圆润。

  关于换声区当你从低音往上唱时,唱到一定的地方,就会感到困难,容易卡壳,这就是到了换声区,这时,你必须运用某种方法才能继续入上唱。歌唱者首先应基本掌握了虽声区的唱法,然后因人而异地作具体调整。有几种方法大家可以实践一下:

  1)“倒抽一口气”的动作就是歌者在唱到换声的音时,做一个倒抽一口气的动作,好像“吓一跳”的生理状态,让喉头稍向下,向后退让,以使口咽腔充分打开,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着逐渐张开,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向更远的前方发送。这时声音就自然地进入了换声区。

  2)母音转换手法就是在唱到换声区的时候提前让声音掩盖一点,声音暗一点,出气量小一点。在碰到换声点时,有一点必须强调指出,就是你感到声音唱上去困难时,甚至声音感到要出现破音时,千万不要变化发声器官的形态,不要乱动,乱使劲,一定要坚持唱下去就可以了。其实换声点就是一个“混声”的问题,就是真假声结合的问题。掩盖一些的声音就是有了假声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须与真声混合在一起,声音的衔接才不会有痕迹,声音才不会虚和空。所以学会换声点的过渡也就学会了假声的唱法,而假声位置对唱歌、解决声音的统一是大有好处的。

  5、 高音区的练习

高音区常常在作品的高潮中出现,有着激发听众情绪、振奋人心的力量。唱好了高音,会给整个演唱增添光彩。因此,具有响亮的、金属般的高音对歌唱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在找到了自然声区,打好了中声区的基础,又掌握了换声区的技巧后就可以进行高音的练习。唱高音时,两颧骨要更积极开放,整个歌唱状态要更加积极向上,兴奋。随着音高向上,下颌需要松弛地向下,向两侧向后拉;小舌头提起如打哈欠似地吸住气,使喉咙更加打开,喉头不可随音高往上移动,而是相反,逐步下降,保持在吸气的状态,当然这个状态必须有气息的支持。唱高音的方法是训练中的一个难点,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也已经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每一种方法都要因人而宜,采取适合自己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练习3。
1 = C ( F )4/3
135153|1--|724742|7--|613631|6--|572527|5--|613631|6--|724742|7-|135153|1--|246264|2--|357375|3--|246264|2--|135153|1--||
注:练习3用“le”、“la”、“li”、“me”、“ma”、“mi”反复练习。

四.咬字与归韵定位训练

 

比起“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的咬字与归韵训练尤为重要。因为“美声唱法”的咬字与归韵是建立在“共鸣”的基础上的,“民族唱法”的咬字与归韵始终要求声音的“明亮度”,而“通俗唱法”的咬字与归韵则更接近“自然的说话”。
    可以形象的定义:“通俗歌曲演唱”就是“美化了的说话”。人们在正常的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幅度(音乐术语成为“音域”)变化不大,而在歌曲演唱时,“音域”宽达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通俗歌曲演唱又可称之为“艺术性的说话”或“音乐状态下的说话”。

果断地发出“基音”,“气息”带着“基音”折射到“硬腭”,在此形成“演唱乐音”,此后,整首歌曲的每个“音(也就是说歌词的每一个“字”)”都要相对控制在该位置;
第一个就是支点提法:在唱歌的时候好像声带不长在喉咙里,而长在了胸口,唱每一个字都不要离开这个支点。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几个问题:如果唱高音喉头容易上提的话,你一想到胸口就不想喉头了,支点一低,喉头也自然放松,下放,喉头放下以后,喉咙自然打开。还有声带都有长在胸口处,气息当然就不能超过声带,那一定在胸口的下面,气息也就往下沉了,稳定了。这基本是找到了正确的发声方法。

要点:
1.“字”的着力点要相对固定在舌头的中部和上下齿之间,形成舌头与牙齿的“对抗力”;

2.不管是“唇音”、“舌音”、“齿音”,还是“喉音”、“鼻音”,都要尽量向MU母音“ei”靠拢;
3.演唱“华语歌曲”时的“咬字”,不能因为“声母与”韵母“发音原则的差异而使歌声”过于靠前”“或”过于靠后”,更不能“过于向上”或“过于向下” ;

4.“气息”要保持沉稳、通畅,有“流动感”和“循环感;

5.“气息”始终在“声带”下方“备用”,随时都可以果断、迅速地“发声”。“声带”的“基础发音”始终在喉部“声室”里,“咬字”的“着力点”在牙齿后方,“归韵点”在“硬腭”处,“泛音”的形成一定是在“头的顶部”;
6.“咬字”时的“音头(声母)”发声要果断有力,有质感。演唱时所发音的时间长短,一定是在“音腹(韵母)”上保持,因此要求“声母”向“韵母”转化要迅速、流畅、自然,“韵母”一旦形成,口腔里的状态就基本上不能改变,“发声”结束
时,沿“水平线”方向“归韵”,“>”形收尾;

7.演唱时“下颌关节”一定要始终保持必要的间隙“牙关”不能“”咬死;

8.“声母”与“韵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声带”;

9.演唱最高音区时,一定要“爆发出”激情,在演唱技巧不变形的前提下,要敢于果断用力。演唱最底音区时,不要怕音量“弱”,只要让“声带” 积极震动起来,并稳定的保持住就可以了,“气息”用力不能过猛;

10.在演唱你自己“有效音区”的任何一个音时,要有绝对的“自信心”,坚信自己唱任何音都没有问题,“再高的音”或“再低的音”,只要你张嘴、用力,肯定能“唱出来”;

11.当基本上掌握了“歌曲演唱技巧”以后,唱歌时(包括:正式演出与平时训练),就不要再想着“气息”、“声带”、“共振”、“咬字”、“归韵”等等技术问题了,意识上应该只想着“旋律”与“歌词”及音乐表现力;

 

练习5。
1=C /F 4/4        1=C /F 4/4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a e i o u a e i o u a e i o u a e i o u
la le li lo lu ma me mi mo mu
ba be bi bo bu pa pe pi po pu

 

五.声线定位训练
 “声线”在“通俗唱法”中至关重要。
 “声线”,通俗的说就是——声音进行的线路。不管是中音区,还是低音区或是高音区,唱出的歌声要保持相对的统一,音质与音色(声音的“厚度”、“亮度”、“宽度”等等)及适当的“声音的紧张度”和“声音的震动频率”。只有这样唱出的歌声才能优美动听,才能让“听者”听着舒服,体会到音乐给予人的“享受”。
“声线统一”的概念就是——用通俗唱法完整地演唱同一首歌曲。绝不能容易演唱的音区用“通俗唱法”,有些难度的音区用“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使得一首歌“支离破碎、缺少韵味”。
要点:1=C /F 4/4
1.气息的发源(气息支点)始终是在“横膈膜”。在歌唱时,主要是“横膈膜”
积极、持续不断地给肺部施加压力,形成发音的“动力源”;

2.发出的声音(声音支点)始终不能脱离“声带”。 “声带”震动时,“声室(包裹“声带”的“环状软骨”,位置在“喉结”水平线处)”一定要充满空气,生理感觉是——喉部不撑开,不紧逼,但“喉咙口”始终处于打开、畅通状态,并积极参与歌唱动作,“声室”饱满了,就能很好地控制音色与音质,使得发出的声音柔美润泽、稳定连贯、有质感、有张力;
3.对“声线”的要求是:音色、音质相对统一,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需上下贯通。中音区声音频率适中,高音区声音频率稍窄,低音区声音频率稍宽,高低声音频率呈“A”字形,就像法国埃菲尔铁塔的形状一样;
4.首先做母音(“a”、“ yi”、“ei”)练习:发母音“a”时,近似“打喷嚏”时前半部分发出的“啊”的母音,发母音“ yi”时,近似“打喷嚏”时后半部分发出的“嚏”的韵母,发元音“ei ”时,近似向远处喊人时发出的“喂”的韵母“ei”;
5.歌唱时发的母音不能像说话时发出的母音那样标准、规范。歌唱时发母音的原则是:开口音(如“a”)与闭口音(如“i”)均向半开口音(如“ei”)靠拢。母音“a”口型不要过大,母音“i”口型不要过扁,都要类似发母音“ei”的状态,发撮口音(如“u”)或半撮口音(如“o”)口型不要太圆,而是要扁一些;
6.演唱一句“旋律”,声带要像一条“橡皮筋”一样有张力,有弹性;“低音区”也绝对不能松懈,唱到“高音区”时,声带的“紧张度”要更高,即便是唱到你的“极限音”时,也一定有—坚持、坚持、再坚持!无论如何也要尽量做到“声音不变形” ;

7.歌唱时,“声带发声点”的意识要明确,唱“中音区”时,“声带”的“基音发声点”在声带的二分之一处,如果“旋律”下行,则“声带发声点”稍向“声带”后方做水平移动,“旋律”上行,“声带发声点”稍向“声带”前方做水平移动;
8.演唱较高音区时,上唇与“硬腭”(口腔上牙后方部分)稍微向上后方提起,“软腭(喉咙口前方部分)”不要错误的加大向上方提起的幅度,口腔里呈“>”状(“硬腭”>“软腭”),鼻子后部尽量有意识的“撑开”,调整有效的“共振”空间;同时加大肺上部向下的压力与腹部肌肉及“横膈膜”向上的“托力”。这种感觉好象是“气息源”与“声带”距离拉远了,但这只是一种“感觉”,其实际动作绝不是把“气息”生硬的挤压在”腹部“,最终的“气息走向”是向上的,向前的,向外的;
9.演唱高音时,不能将“气息”盲目地、不加控制的向上、向前、向外“冲击”,这样发出的声音将是粗糟的、僵硬的、甚至是野蛮的,而是随着“乐音”的向上升高,头腔的“共振点”逐渐向上额后方移动,上、下、前、后的“着力点”要恰当、适度;特别是训练初期,不要急于追求“音量”,只要“音准”正确,“声线”通畅即可,随着训练程度的加强,技巧的掌握与熟练,音量的强弱自然而然就会控制自如的;
10.演唱时一定要纠正一个误区:没有什麽“真声唱法”或“假声唱法”之分,演唱时的“乐音”,一定要使用“混合音色”,台湾称之为“半声唱法”。只有使用“混合音色”演唱,才能被称为“声乐艺术”。简要来说就是:中音区“真假声”比例适中,高音区“假声成分”多一些,低音区“真声成分”多一些;
11.演唱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技巧”——控制“声带”的能力。发声时“声带”不能大面积地“震动”,而是要通过有效的相关器官的控制,使“声带”随时的处于演唱所需要的“调节状态,也就是使“声带”局部震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声线”上下贯通,高、中、低各音区“音色”同一,才能制造出一个“广阔的音域;

12.训练初期,声音可能会软弱无力,此时,不要疑惑,坚持下去,你肯定会掌握“通俗歌曲演唱”的“秘诀”。
练习4。
1=C /F 4/4
|5 – 54 32 17 65 43 21 76 5 - - -  |

用以下音标做练习4。的练习:
la le li lo lu lao luo lou lan len lin lang leng long 1=C /F 4/41=C /F 4/4
ma me mi mo mu mao muo mou man men min mang meng ming

 

六.合成定位训练

 

果断地发出“基音”,“气息”带着“基音”折射到“硬腭”,在此形成“演唱乐音”,此后,整首歌曲的每个“音(也就是说歌词的每一个“字”)”都要相对控制在该位置;

唱高音时利用软腭提起带动咽壁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拉力作用,使高音具备穿透能力,产生振撼的感觉。但是,如果适度地运用咽音是关键。全部拉紧咽壁演唱,声音会过硬过亮,缺少歌唱性。用少了咽音的力量,声音会空洞,没有支点和拉力的感觉。 流行歌曲的演唱讲求个性,歌星们在声音上的差异之大,演唱风格之多样,使得我们无法像在“美声唱法”中那样将其划分为几个声部(男高音、女中音等),

 

要点:
1.在训练之前,先反复听一些被认为是符合自身歌唱发展定位而且是自己的“偶像”的原声录音,心中默默跟唱,在自己大脑相关反射区域建立“声线意识”;

2.结合已经训练过的方法与技巧深入分析辨别自己拟选练习歌曲的音色、音质、气息、声线、共振、咬字归韵以及强弱音的控制与高低音的技术处理能力、水准;
3.演唱时,在不脱离“声线”的前提下,越唱到高音区声音频率越窄,越唱到低音区声音频率越宽,这是唱歌时的生理与物理的必然形态;
4.演唱时要注意旋律的轻重强弱、抑扬顿挫、咬字归韵、共振泛音的细微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控制自如;
5.“通俗唱法”的实际演唱,一定要有电子扩音系统的支持,
6. 4/4拍的歌曲每小节的强弱规律是「强 弱次强弱」,2/4拍歌曲每小节的强弱规律是「强 弱」强弱」,3/4拍歌曲每小节的强弱规律是「强 弱弱」,这一音乐的基本存在规律对于增强歌曲演唱的表现力至关重要;
7.演唱时的“颤音”一定要在“归韵后”完成;
8.每一句“旋律”要在关键的“字”上使用适量的滑音及“装饰音”,用多了会显得“油腔滑调”,用少了又会使人感到“生硬呆板”;

9.

练习6

完成以上训练后,只是掌握了“通俗唱法”的基本演唱技巧,要想成为“专业歌手”或“歌星”,还必须在“通俗声乐老师”的正确指导下,继续刻苦训练与钻研。

 

 ---------------------------------------------------------------------------------------------------------------------
通俗歌曲演唱技巧 

1、通俗歌曲演唱的一些技巧训练

对于技巧的训练方面,很多网友都比较头疼,希望这个贴子能对大家有帮助!?呵呵
一.气息训练
将身体与精神放松一些,气息调整均匀,空气不要吸入过满,不要太刻意注意姿势及口、鼻吸气的动作,因为身体状况处于常态时,外界气压大于身体内压力,在完成正确的吸气息动作后,肺部即形成负压,空气自然进入肺部,这样在演唱时吸气迅速,在话筒前无任何杂音。
要 点:
1.两肩摆在自己最自然的状态 
2.胸腔打开
3.两肋及后腰自然
4.小腹及臀部注意协调性
5.“横隔膜”(处于腰部“水平线”的平滑肌)注意收放的节奏
6.发音时要平稳、轻柔

练习
上述状态准备好后,以四拍为一小节,心里数 | 一二三四在数四的同时,将空气瞬间吸如(空气吸入不能过满),在下一小节的第一拍发“ s ”音(国际音标的“轻辅音”,声带不振动),在发音的过程中,身体灵活自如、意识积极,肌肉不僵硬,富有弹性、神经不紧张,不松懈。发音时:呼吸的相关肌体组织上、下挤压肺部,当挤压到极限时,左右前后继续全方位向内挤压肺部。向上的气流要细而稳、集中而有力。练习曲的每个乐句,气息和声音都不能间断,时间保持越长越好。肺部的空气始终保持在肺的下二分之一处。

其实通俗一些就是拉长音对气息的作用,在气息训练方面,这也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了。

二.声带训练
发“ s ”的状态不变,舌尖稍向后移,声带立即振动,发出一个近似国际音标“Z”(介于“ zi ”与“ ri ”之间的音),发音时,注意力集中在声带上,练习曲的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带”,并要配合已练习过的气息方法。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我这里反馈较多的问题,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继续问,呵呵,继续加油喽!

2、通俗唱法的基本功


1、 声音必须要让听众感觉到清晰的“质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演唱时,声音充分靠前。这种靠前还必须是“高度集中的”。“质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来体现的,点子越小,质量愈高。

2、音量 控制不是以放大----缩小来体现的,而是以上述这个小小的聚音点的亮----暗控制体现的,这种技术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唱者广大音量时,音质仍保持聚而不散。在减弱音量时,更不能失去“质感”,哪怕唱气声时,仍不失去“质感”,电声再高明,只能改变唱者的音色,却无法制造出“音色”来。

3、音质产生于声带的振动,振动来自声带的张力---- 阻力,因而发音的“焦点”必定在声带上,西洋传统唱法中有一句声乐术语叫做----“让声带歌唱”。帕伐洛蒂说过:“声音是从声带开始的,必须使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4、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声乐术语----“声必须靠在声带上”。也是同样性质。如果说声音的出发点在嘴巴,声音就无法靠在声带上了。也就是声带的张力----阻力不到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要么奶声奶气的;要不声音就无法集中;日本歌坛目前就有这么一种唱法,据说是为了表现“清纯”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国的杨钰莹、何影在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圣子要强。奶声奶气作为一种表演特色未尝不可,但完全脱离了声带的基本振动和气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让声带歌唱”五个字同时可以具有三个内容:声音意识不要以“嘴”为出发点,而是应以声带为起点,这是一种意识,(因为声音实际上总是通过嘴巴出来的)始终应以声带为“起点”;第二种是从生理上说的,在让声带歌唱时,“软腭的两边必需放下来”,好像一直挂到脖子下面,这是在歌唱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它是解决声带紧喉咙松的关键。腭弓松了,舌头就自由了,下巴也放松了,喉咙才可能打得开。反过来,腭弓一绷紧舌根立即下压,造成声道堵塞,一切全完了;第三种是指“声音靠在气上”(传统唱法有此要求,欧美流行唱法同样有此特点)因为歌唱方法的本质是气息----声门的阻抗,没有积极的声门张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气息产生阻抗?声带的调节是一切科学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当然也不例外,也是欧美唱法的区别于港台、日本唱法的标志之一。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声音“质感”强,嗓音特色显著。值得我国歌坛借鉴。

5、声音必需充分唱出来的另一体现是吐字。尽管通俗唱法的吐字建立在平时说话自然的基础上,但毕竟仍有程度上的差别。应该说歌唱吐字要比说话夸张得多,就如同演话剧时念台词的吐字比平时说话要夸张的情况相同。通俗唱法的吐字在发声时要求舌头左右横向拉紧,这一强调的目的是让声音更靠前,更清晰,舌头好象一直处于英语中“get”、“let”、“like”那个位置上。通俗唱法的吐字没有像中国民族唱法中“喷口”、“咬口”,那样讲究。也不象西洋传统发声那样,要求腔体打开如同打哈欠的位置上吐字。它始终要口腔后部尽量不要大于口腔前部。因此在歌唱时绝不能有意识去张大口腔后部,也就不要提软腭。通俗唱法也不要求张大口,只需口腔前呈“喇叭形”,不影响声音靠前即可。(猫咪叫时的嘴巴形状,形象地说明了唱法的口型要求)

曾有过这样的情况:某女歌手平时歌唱时声音很轻,可演出时音量很大;另一女歌手平时音量很大,在台上演出音量却很小。为什么呢?原来前者音量虽小却有“质”,而且声音很靠前;后者音量大却不集中,造成质感模糊。又因“靠后”----口腔后面大于前面;声音虽大但出不来,等于不大。那么是否通俗唱法就不能使用“靠后”的意识呢?

---------------------------------------------------------------------------------------------------------------------    

 

摇摆  流行歌曲的伴奏部分一般都有一个打击乐器和低音乐器提供的基本节奏,这个基本节奏往往是比较稳定而鲜明的,而演唱者通常会在这个伴奏节奏之上对旋律的节奏作一些细微的伸缩变化,以打破其律动的方整性。这种处理称为“摇摆感”(Sense of Swing)。 在长音之前常往后拖一拖: 《故乡的云》
有时又往前赶一赶: 《痴痴的等》各种大拍子的连音(如四分音符的三连音)也是形成这种节奏变化的常用手段:《无尽的爱》(Endless Love)  经常使用切分节奏是流行歌曲的一个重要特征。欧美流行歌曲中经常会出现长时间的连续切分,使伴奏中的基本节奏与声乐主旋律之间形成错位,造成一种“悬浮”的效果。
  如“比吉斯”小组(Bee Gees)演唱的《你的爱有多深》(How Deep is Your Love):   还有的歌曲中运用了许多细微的切分节奏,能产生一种独特的韵律。如美国歌星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拯救这世界》(Heal the Worle):
华彩  华彩是演唱者对歌曲的基本旋律进行即兴装饰变化的一种手段,在民间歌曲、古典美声歌曲的演唱中都很常见,在流行歌曲,尤其是爵士风格的歌曲中,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  电影《监狱枭雄》(Unchained)中有一段器乐演奏的配乐,其中的一段旋律是这样的:
  “棒小伙”(Righteous Brothers)演唱组唱的《锁不住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是将这段旋律填上歌词而成的。他们在演唱时用旋律华彩的技巧来加以润饰,这段旋律就变成了这样:
  电影《保镖》中的插曲《我将永远爱你》(I Will Always Love You)原先也是一首纯朴的乡村歌曲,惠特妮.休斯顿在演唱时加入了许多花腔,使歌曲变得华丽奔放:
  花腔还时常作为一种“变奏”手段,在乐句或乐段重复时使用,以使音乐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就像台湾歌星杨庆煌演唱的《会有那么一天》中那样:
  有时花腔还可作为伴唱,与未经装饰的旋律原型同时陈述。下面是英国歌星罗德.斯蒂沃特演唱的《航行》(Sailing):  歌曲的结尾处也是展示花腔的好时机,如美国黑人歌星阿隆、奈维尔演唱的《无需知道太多》(Don't Know Much)的结尾:  华彩需要高超的演唱技能。歌手必须对于真假声转换、颤音、顿音和快速的旋律跑动等高难度技巧都能驾驭自如。华彩还需具备即兴创作旋律的才能。这种创作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以歌曲的旋律走向、和声框架、情绪发展和艺术风格等因素为依据的。就其本质而言,华彩是歌手在处于高度激情状态中的一种下意识的表现,而这种表现的成败优劣则取决于歌手平时的艺术感觉、修养和积累

王杰的演唱技巧
王杰演唱歌曲的方式属于那种比较直接的,基本上使用技巧不多,完全凭借出色的嗓音完成。(最典型的表现在于尾音中没有颤音,还有就是一般不用假音)尽管这种演唱方法听起来很具感情,更能震动听众心弦,从而引起共鸣,不过对歌唱者本身却会造成很大伤害,尤其是杰歌大多属于高亢类型,所以久而久之就不可避免地对杰哥的嗓音有所影响,这种影响在《我要飞》专辑之后渐渐显露出来,前后专辑对比可以发现杰的歌声中高音慢慢减少,一张专辑真正高难度的歌曲往往不超过三首,而且在高音部杰的声线变得尖锐(所谓尖锐是相对与杰以前的歌来说,当然和张信哲的那种“尖锐”不同),到《我》专辑之后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