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vita法国:传统文化----茶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6:33:57
  












茶文化

   茶道的发祥地是中国,我国早在唐朝便开始盛行茶道和茶文化了,茶器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器不仅为我们部分重现了茶文化昔日的繁荣景象,也传递着古人制茶、烹茶、饮茶、储茶在方法、习俗等方面的变迁,还是对历代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的鲜活展示。中国在唐代饮茶之风就已经非常普遍,长安、洛阳等地甚至家家户户都饮茶,茶具的系列化、以及茶具真正结束同食具混用都是在唐代完成的,陆羽《茶经》里记载的茶具就有几十种之多。

   据《茶经》所载,当时采制茶叶包括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封茶七道工序,而最流行的烹茶方法煮茶法则包括炙茶、碾茶、筛茶、煮水、投茶、分茶、饮茶等工序,而这些制茶、烹茶、饮茶的工序在当时都已经有了相应的茶具,从唐、宋以来以茶饼为主的碾煎饮法过渡到明代的瀹泡散条形茶,这个过渡主要是在元代,明代这种散茶冲泡饮法的普及,也引起了茶具上的变革,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唐宋多见的盏、碗开始被渐渐兴起的茶壶所取代,宜兴紫砂壶从那时起就成为了一时所尚,而且白瓷和青花瓷的精美茶盏也大量出现,做工极为考究。而清代功夫茶在福建等地的盛行也催生出了大量与之配合的成套茶具。茶文化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茶文化演变发展的轨迹都在茶器上留下了印记。

历史沿革 

据《阳羡瓷壶赋·序》记载,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的供春,在明代还有三位制壶名家: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他们所制的各种名壶,风格高雅、造型灵活,古朴精致的艺术韵味,妙不可言。清代的制壶名家有陈鸣远、惠孟臣、陈鸿寿、杨彭年和邵大享等。在当代也涌现了一批制壶大师,如顾景舟,由他仿制的供春紫砂壶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价曾达20万港币,可以想象,供春的真品该是怎样的天价!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南亚等地出现一股收藏紫砂壶的热潮,紫砂器皿市场极为火爆,价格飚升,明清名家的作品升至数万甚至数十万港币。受海外市场的影响,国内紫砂壶的价格一直较为坚挺,名壶一般约1万—8万元人民币,珍品的价位要更高一些。因紫砂名壶存世量有限,所以港台地区及东南亚的商人纷纷来大陆“淘金”,他们走遍大江南北,搜集名家旧壶,之后又开始转向订制当代名家新壶,紫砂的收藏热潮漫至大陆,同时也推动了宜兴紫砂企业的快速发展。但就在这股收藏的热潮中,一股暗流也正伴随而行,大量仿制的明清旧壶流入交易市场,致使海内外真正紫砂壶的收藏者和爱好者的热情大受挫伤,紫砂壶的收藏也转入了低潮,真品的市场价位也随之跌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或许正是收藏和投资的良机呢!

【歇后语】

  茶壶有嘴难说话——热情在里头

  茶壶里煮挂面一一难捞

  茶壶里煮元宵——满腹心事(食)

  茶壶里煮馄饨———肚子话(货)

  茶壶里煮冻梨——道(倒)出来也是酸货

  茶壶有嘴——说不出话

  茶铺里招手——胡(壶)来

  茶铺里不要的伙计~一哪一壶不开单提哪一壶

  茶壶里的水——滚开

  茶食店失火——果然(燃)

  茶杯掉在地上——净崩词(瓷)

  茶铺搬家——另起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重新做起。)

  茶壶有嘴——说不出话

  茶壶里下元宵——只进不出(比喻非常吝啬,只许别人给他东西,他的东西从不外给。)

  茶壶打掉把儿——只剩一张嘴了(比喻说话乖巧能说会道,没有真本领。)

  茶壶装饺子——易进难出

  茶壶不是茶壶——悲剧(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