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心广场舞视频:用王荣生教授的方式听评课--稚者无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39:06

用王荣生教授的方式听评课

 ——2010郑州市语文优质课决赛“课例研究”

(重编、修订“妄评”,“妄评”严肃版)

  

写在前面:毁语文者,唯我们自己

第一节:语文课堂里的“推土机”——《氓》课例研究

第二节:教无休止的“读出感情”——《短歌行》课例研究

第三节:“多讲”背后的心理自卑——《归园田居》课例研究

第四节:吊人胃口的创新大餐——《蜀道难》课例研究

第五节:调儿起太高难驾驭——《琵瑟行》课例研究

第六节:清清爽爽见真淳——《望海潮》课例研究

第七节:最有颠覆性的课堂教学——《雨霖铃》课例研究

第八节:一节教学内容“乱伦”的语文课——《念奴娇》课例研究

第九节:习题化的诗词教学——《登建康赏心亭》课例研究

第十节:那份自恋很要命——《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例研究

第十一节:温婉怡人与哀婉凄恻的协奏——《声声慢》课例研究

后话:唯有学习才能进步

 

    

 

写在前面:毁语文者,唯我们自己

……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论著中更提出要进行“课例研究”,并要求:“对教案与课例进行研究,关键是做学理的阐释,要在剥去教师个人因素之后揭示出一堂课的何以好何以不好;这样广大教师才能从中有所学习,有所借鉴,优秀教师个人的成功经验才能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公共财富。而做学理的阐释,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关照,可能要比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着眼更有作为”。

依此思想,下面对11节参赛课,尝试着用王荣生教授的教育理念,以王荣生教授倡导的课例研究的方式,从学理上进行一些粗浅的研讨。

 

语文课堂里的“推土机”

第一节,《诗经 氓》。

总体这节课较为混乱,教师显得不懂学习目标,思维不清,显得准备不充分,备课经验不足,新课改的理念更没有体现。选手基本上不知道这节课到底该讲什么,她不明白教什么,但她“就是这么教”了,像推土机一样,把东西一个劲地“推”完了,这便完成了教学任务。

……

这节课让我深深感慨的是,语老师不能是课堂“推土机”,不管自己到底在讲什么,给学生“推”完就算完事。而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平常我们教学时也常用到“推”字,而且还常常发牢骚:难度太大,或学生不感兴趣,“总是往前推不动”。还有老师常常很潇洒地说:我把这些内容“推”完啦。无形中我们早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教学“推土机”了,我们总是太缺少学生“学”的教学设计,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教学,于是常常将所讲的知识“和”着学生一起一股脑地往前“推”,推过之后,自然是教师浑身轻松,同样也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学生大脑一片空白,还真不如他们课下自己品味品味有些印象。一线老师,不读书不学习,不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作为,语文课真是要误尽苍生的。

 

教无休止的“读出感情”

第二节课,《短歌行》。

……

听老师讲,远远不等于“学”!而我们就能那么自恋地认为,只要听了我所讲,你就是学!然后学生再集体地配合着读读,读出些情味来,那简直就是成功了。反正自己感觉教得是成功的,不然学生怎么能读出情味来呢?(咱不教,学生也照样能读出那些味来,信不?)

这节课,除了听或记了老师“介绍诗的内容与主题”外,学生的参与基本上就是读读——读出感情。而“读出感情”怕是小学、初中都有过的教学要求吧?在我们的高中课堂上,依然是要“读出感情”,除此外没别的教学内容了——学生“外授”而来的“诗歌内容与主题”不知还算不算是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不知有何意义。王荣生教授也曾说过:我有一个未经严格查证的说法,从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角度讲,凡是高中“教”过的初中都“教过”,凡是初中“教”过的小学都“教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在不断地重复。

这是一节展示了教师而不是展示了学生的课,这是一节不需要学生做什么太多脑力活动的课,这是一节学生欣赏老师的课,这是一节学生收获远不如老师收获大(拿证书)的课,这是一节学生“学”得很轻松很愉快的课,这是一节学生在反反复复地学小学就开始强调的“读出感情”的课,这是一节等于学生什么都没学的课,这是一节以老师介绍诗歌内容与主题为教学目的的课……

 

“多讲”背后的心理自卑

第三节课,《归园田居》。

……

仔细想想,我们的语文课连应试教育都没能解决好,又谈什么素质教育呢?学生语文成绩差了,有几个让语老师一辅导就能上去的?社会上各科学习班都有,为什么语文学习班少之又少?因为上了也白上,不能让学生提高分数!我们在应试教育上根本是不成熟的,各科把应试教育玩到极致(一点拨就出成绩)的时候,我们毫无办法,这可能是我们也跟着批判应试教育的最根本的比较鄙俗的心理动机!——有本事你们别搞应试啊,看你们的辅导班还火不?

老师就是不知正视现实——明明讲那么多对学生意义不大,但就是不能放手给学生——但真也想放手给学生,可语老师发现自己像个白痴一样不知所措:放手给他们学,我到底要做些什么?我如何能知道他们学的效果?这一点与数学老师比较起来,我们有着天生的自卑,正是这种自卑让我们牢牢地用自己的话语权控制着学生,要他们一切都听我们的,这样才算是显示出我们存在的意义。可我们自己心里也都清楚这样的事实:学生语文能力好的,有几个是我们教出来的呢?我们开展的写作指导、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考试得分之外,对学生还有什么意义吗?

这就是我们的尴尬——讲,不放手,放手后手足无措,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心灵深处的自卑,而这个自卑更源于我们的教材只是让我们猜应当把什么当作主要教学内容,猜不准便只好投身于教参或者自己主观的臆想的教学内容,于是拿着教参或者自己的个人臆断的教学内容一股脑地讲,至些,语文课,天下大乱!

由此想来,数学学科的教学早就是素质化新课改式的教学了,我上学时,数学就完全得益于老师动不动让我们上黑板上给大家演练习题,演练后还要我们讲讲为什么这样运算,课堂活动相当充分,老师很少独霸课堂,所以数学课学起来就是觉得那的确是自己在学,而语文,光长两只耳朵就行了,到现在这种局面都没有真正改观。

深而究之,我们往往不知道我们在教什么,更不知道如何教。然而我们又非得教不可,那只好,先想好如何教,不管他是什么内容,都这样去教!这就是当今语文教学的畸形!

新课改的意义在于改教师,否则,新课改毫无意义。新课改决不是改掉应试教育,新课改是在帮助语文教师真正地搞好应试教育——学生上了我们的语文课,终于觉得有实用了,不再是光听老师瞎得得了。

 

吊人胃口的创新大餐

第四课,《蜀道难》。

……

这位老师给学生展示了一桌很丰盛的创新大餐,但每样都只让你吃一点,然后就拿走。吊得你胃抽筋。

这节课很有些新意,教师匠心可见,但整体下来又觉得很空。空就空在她没拿准本诗的核心教学内容,她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一朵朵艳丽的花朵,然后带领学生走马观花,快马而过。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老师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设计的环节之中,依然是课堂基于教师“教”的活动,而不是基于学生“学”的活动。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定位错了,再好的教学设计,再奇妙的创意构思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创意是教师个人素质高的具体表现,但语文教学真的很需要教师那么多的创意、新意么?我想这些创意、新意只能是教学手法上的创意、新意,而不应当是教学内容上的创意、新意,因为教学内容应当是客观不变的,可我们教学内容都定位不准,都抓不牢固,那么教学手法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这恐怕也是王荣生教授所提出的“教学内容”比教学方法更值得人们重视的一个原因。

 

调起太高难驾驭

第五节,《琵琶行》。

……

这首诗中最精彩的地方选手老师果不其然地基本放弃不理,照着自己的独特创意直奔而去,那精美的琵琶声无人会,那凄然的青衫泪无共鸣,独自长啸一声,便气韵不足地收场了。学生在乱噪噪的一番自学讨论之中学完了这首千古绝唱。

教学内容已然沦空。

王荣生教授指出: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侧面,观课评教的角度既可以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去考察,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来审视,既可以侧重在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在教学内容。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很有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也就是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程度。”

 

 

清清爽爽见真淳

第六节,《望海潮》。

……

但整体上,这节课老师是在一心一意地引导帮助学生赏析诗歌,而没有取待学生自行赏析给学生听,这就是这节课最优秀的地方。老师的话不多,所说的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这就是好课,没什么创意的好课,清清爽爽自然朴素的好课,学生会的学生自己做、不会的我给你点拨的好课,我们可以学得来可以广泛适用能充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课。

当然里面也有些教师点拨不够到位的地方,但这样的问题谁也不好避免。这里面老师没有刻意讲解的东西,只是引导学生把握了赏析诗词的几个要点,教师很轻松,学生很到位。教师相对较粗线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感受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也是明确到位的。没有教学设计上的创新,但学生学得很务实,很投入。

 

最有颠覆性的课堂教学

第七课,《雨霖铃》。

……

我们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处理的:将每首诗词都编成考试题,当作卷子发给学生,学生做过题后,老师逐一讲析。这种方式还相当受欢迎,都觉得即省事又务实,就当是开了诗歌专题训练课,反正讲这些诗,不都是为了学生能做好诗歌赏析题嘛。

这种纯粹的为考试而进行的课堂教学已经很普遍了,而对这种状况可能是王荣生这样的专教授也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所听到的课多数是公开课、优质课,是精心准备的课,而这节课是精心准备而没有准备好的公开课,是为考试而教学的训练课,别说教学内容是否正确合宜了,连教学方法也不再讲究了,而这种方式决不是少数,而是非常有市场,考试的威力是巨大的,足以彻底颠覆我们众多专家极力倡导的种种教育教学理念——所有的课,都是做题,做题最能解决实际问题,做题最能使学生思维集中、活跃。理性彻底锁死了感情,解题超越了趣味,应试摧毁了诗词。这样的课型真的是在大行其道的,课堂完全进入了“读读—练练—讲讲”的模式,只是这里的“练练”就是纯粹的习题,这里的“讲讲”是纯粹的评题,再没别的什么教学设计的烦恼,甚至没有教学内容确定上的烦恼!有人说这是高三备考时的典型课型。只是这样的课,没了文化、没了文学,没了语文味,没了情趣,没了气息。

 

一节教学内容“乱伦”的语文课

第八节,《赤壁怀古》。

……

如果老师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最起码的尊重,如果老师心中明确本诗的教学重点,如果老师稍微注重学生对此诗的感受,如果老师能把解析诗歌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如果老师把本诗当作一首诗……

总而言之,这节课是一个杂交着当代鄙俗的娱乐信息的古典诗词教授课,是一节尽可能用诗词之外的东西来引逗学生产生教学兴奋的课,是一节将教学内容并无本质联系而硬性匹配的课,是一节不伦不类而又内容“乱伦”的课。

 

习题化的诗词教学

第九节,《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

这种习题化的诗歌教学课,无教学内容更无教学方法,无课堂趣味,更无示范价值,无学习意义,更无语文品位,教师没有个性、没有思想,学生没有情感,没思维。但这样的课还在大行其道,因为它直接对应着考试,我们更有高一高二与高三教学接轨的指导思想,我们还反复要求老师们树立高三意识,但这不是与高三接轨,也不是高三意识,而是把高三的高考备课习题训练课型直接复制,生搬硬套,完全无视语文教学的阶段性,规律性,更无视语文教学的学科特性。但这样的语文课,很有市场。

好累人的一节课啊,我在回忆这节课时都觉得好累,扭得我肚筋痛,一一写出,反省自己,自己的课堂上不也常常出现这种扼杀学生语文兴趣的现象吗?想自己课堂上那副言之凿凿实无意义自觉得意洋洋的嘴脸,真是汗颜。

 

那份自恋很要命

第十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总体看来,本课有着相对可以的教学设想,但这个教学设想却从根本上出了问题,那就是在教师自恋情结的趋使下,完全忘记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其次才是自己的课堂,为了自己“教”的活动的充分展示,完全丢弃了学生“学”的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这种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就是在充分地体现着“我就是要教这些”“我就是要这样教”,而解决的途径是: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研究“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好”,给学生怎样的时间与空间,王荣生教授指出:

课堂教学的两种怪现象,一是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二是教师“教”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机械、单调。

这节课无疑是一个充分的证明。教授同样开出了药方,建议改变一下我们的备课方式,不妨从下面三点入手:

教学内容:一、二、三……

教师教的活动:1、2、3……

学生学的活动:1、2、3……

 

温婉怡人与哀婉凄恻的协奏

第十一节,《声声慢》。

……

这节课不是没有缺点,在叠词的品味上明显还不足,特别是对首句的一串的叠词的品味明显不够,使对叠词的品味多少流于浅薄。这节课总体是非常成功的,虽然里面有的是巧合,但里面的学理上的成功的经验与教学设计,实在足以让我们这些教学经验不足、长得不帅、文词不美的普老师们有所启悟,有所改善。这里面的成功因素,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素养,更重要的是合理的教学设计。

 

             后话:唯有学习才能进步

从这11节公开课中,我看到了我的过去我的现在,我更坚信了学习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的意义与作用。

好在我们用很大的精力与热情,投入到了新的语文教育理论书籍的学习当中去,特别是王荣生教授的书,让我对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有了一个更清晰更明确的认识,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问题的根源所在,正所谓高屋建瓴、正本清源,也正得益于此,我才敢拿着这11节课妄评一通,以此改变自己以往的观课评课思想,使自己走上对教学课例的学理分析,实践教授所倡导的课例研讨,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过往失败是多么的可贵,正如他们现在所出现的种种的不理想的教学处理与设计,是这些让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课堂,自己的方向。不知那些被我妄言不佳者能否和我有同感,只是我是过来人,他们正当时,对于我,此情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很惘然,而对于他们,此言只道是寻常,过后再品味更浓吧。

但只有学习,只有读书,才能让自己不被自己所谓的小经验所迷惑,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师专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