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充气碰碰车:在路上——浅谈学校有效教学的实践的体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7:08:09
在路上——浅谈学校有效教学的实践的体验发布者:周纪良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9-04-09  文章点击数:1288 /* Style Definitions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在路上

——浅谈学校有效教学的实践的体验

不管是孟照彬的EEPO,还是霍益萍的聚焦课堂,都在强调着有效教学,就连我们身边用的《世纪金榜》竟还是“十一五“规划国家部重点课题“辅导读物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让人不禁要问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的扉页上,上面指出了“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时隔二、三百年,到了20世纪上半叶,有效教学的理念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改变了原先“教学是艺术”的教学观念。人们开始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我国是在2001年, 为了配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出版, 其中专辟一节阐述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详细介绍了有效教学的由来与发展,,认为有效教学是解决现存中小学教学问题的一种方案,是推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实践持续深化的得力助手,并对有效教学含义从“有效”和“教学”两个角度来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⑤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自此,有效教学的研究热潮自上而下地开展起来。

二、有效教学的对象  

有效教学的对象是班级里的学生。  

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从理论的高度对其进行系统的论证,为班级授课制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阐述了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阶段理论,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和民众教育需求增大的需求,得以逐步推广,从而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采用的、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1901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得以逐渐推广,开始成为我国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直到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占主导地位。与其它教学组织形式相比,班级授课制有着自己多方面的优势。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第一,一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为教师人数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教育规模、普及教育提供重要保障。  

第二,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形式,有利于形成一个具有强大教育力量的集体,培养集体主义品质。  

第三,以班级为组织单位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竞争、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外在动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班级授课制显示出与其它教学组织形式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的同时,也有着与生俱来的根本缺陷。  

第一,面对人数较多的全班学生,为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就需要加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这势必产生影响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消极作用。  

第二,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怎么的教学方法,都难以适应所有学生,而总是只能适应部分学生,因此,实际上往往总是一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第三,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一项调查表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交往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只占6.8%。这表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十分缺乏的,学生群体的交往更是匮乏,课堂教学交往的类型显得比较单一。  

第四,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习惯内和消极等待的性格。理想中促进不同学生的各自发展,而事实却使得学生变得越来越相同,造成了学生的“去个性化”,学生创造性的基础也就没有了。  

有效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主要目的是:一是从学生原先的“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的学”;二是从原先的“整体划一”转变为“发展个性和强调创造”。  

有效教学的兴起地——美国,是移民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移民到美国,他们的子女在同一班级与本土的孩子一起接受相同的教育,学生差异非常明显,传统的“一到切”只能仅仅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更多的学生无法被照顾到。部分学生到学校接受的文化是与他们在家接受的截然不同,有时候甚至是对立的。在20世纪处,美国一些学校创行了“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新的教学途径,根据不同学情,由教师组团建立实验室,自己选取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进度,选定教学评价等。在很大程度上,照顾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因此,“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新的教学途径也在一些国家试行过,我国的北京、上海也进行过实验,但未能长久,更没有大面积地推广开来。原因在于这些改革,走过了头,摒弃班级授课制的优点,进而从根本上取消上取消了班级授课制。

而我国古来就有“政教合一”的传统,以及经济因素的制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中小学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我国的新课程的实施必然要求革新传统的以“教”为本的班级授课制。

三、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贯穿着这样一个清晰的逻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是这个逻辑的集中地体现。因此,我国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特质的有效性上。  

纵观2001年到2007年文献,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文章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以教学理论见长的学者从教师实施的角度论述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例如崔允漷提出的,包含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  

另一块是以一、二线教学通过自身教学实践结合学科特点探讨有效教学策略。他们针对本科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  

我国对于有效教学的研究,现在还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  

对于有效教学的概念定义以及有效教学的本质特征学术界都还未达成统一。但是有效教学作为一项专门的教学改革研究,始于现实中的教学问题,因而有效教学最终的研究价值在于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当前面临的现实教学问题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我国中小学教学及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而针对我们高中而言,就是高考,让更多的学生考上好的大学。

四、有效教学的因地制宜  

EEPO作为有效教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也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和推广,尤其对于云南、贵州等教育较落后地区推进新课程、促进教师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穷则求变。EEPO的实验学校大多数都具备这样的状况。  

EEPO对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而言,EEPO从学习方式、课型方式到评价方式都是新鲜的,都是先进的。然而对于我们浙江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而言,只能说部分是新鲜的,是较为先进的。就如同以前去外面旅游,大多会带上当地的土特产,但是现在去旅游基本没必要带了,因为很多东西自己家附近的超市就可以买到。  

比如EEPO的激励、鼓励机制,可能高中缺乏点生气,这个方面做得不足,但是我们的幼儿园、小学,已经开展得很好。  

因此EEPO在今年十月长沙举行的全国中小学新型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系列展示活动中,来自长春的教师团的表现比来自我们附近的舟山教师团更为积极。  我们从长沙簏山国际实验学校那里得到很好的鉴戒。簏山国际实验学校寻学习推广EEPO有效教学的经历了三个阶段:入格——定格——出格。从簏山国际实验学校去年12月份的座谈介绍时,得知簏山国际实验学校关于进行推行EEPO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尤其面对老教师、老教法时,阻力很大。一个方面,学校的基础就是依靠这些老教师、老教法奠定的,传统是难以割舍的;另一方面,越是历史悠久的学校,传统文化越根深蒂固。  

怎么办?

簏山国际实验学校一开始就面临这样的阻力和困惑。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簏山国际实验学校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老教师、老教法之所以能奠定学校的基础是有其自身的优势,在学习EEPO时不能一棍子打死。EEPP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线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博览众长,针对不同学情,采用不用的教学方式。正如很多教育家所言: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这样把老教师、老教法中精华的部分提炼,这样改革推行的阻力小了,队伍庞大了,更为重要的是簏山国际实验学校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革,“不失自我”地成长。

五、有效教学的亲密接触  

我们学校接触EEPO1年多来,在与其他教师的一起交流学习中,自己最的体会是EEPO对于我们最重要的评价制度。从教以来,听了许多的课,其中有教坛新秀比赛、优质课比赛、公开课、示范课等,对于课的好坏都会有总体的感性评价,而具体的评价最多也只能是实录式地评价了。而很多教师的点评很多也停留于此。  

EEPO评价制度里,个人认识有两个关键词:强化和主动权。教学最后的效果是看学生的,因此只有放了主动权,才能真正做到和做好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学习。但是究竟学生学到怎么样的程度,效果如何,强化次数的引入,让我们可以很容易对课堂效率做出定量评价——因为以往我接触的评价,基础上是定性评价。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很容易把握教学的尺度,做到有的放矢了。  

如何做到神似,如何出格?  

我想 鲁迅 先生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不需要全盘否定,也不用照搬照抄,有选择地吸收,吸收有营养的,吸收我们所欠缺的,吸收我们有助于我们成长的东西。  

 比如:EEPO中的合作学习、大小卡,主要作用也是为了照顾学生的差异。通过交流、成果展示,学生进行比较反思,可能自己碰到的问题是大家共同的问题,自然也不用自卑,一起探讨,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也有可能自己面临的问题,只是个别现象,那可以通过交流借鉴,或者请求别人的帮助,跟上队伍。

EEPO中的拍手,即约定,这是属于课堂的管理部分。美国教育学家研究分析,在面对因为学生的不适行为而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时,不管是优秀教师还是新教师,对课堂进行管理,效果基本差别不大。但是为什么感觉上优秀教师更为管理课堂秩序呢,区别在于预先的协商约定。通过协商约定,在课堂秩序混乱的初期,学生自身对有自律的情绪,因此,优秀的教师稍加调控就可以了。

六、有效教学的任重道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改革的目的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矛盾。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现实教学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幸运的是,我们学校已经开始行动,学习EEPO,参加聚焦课堂等活动。以下是个人看到的学校开展学习EEPO的效果反思。  

1、领导层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次活动,从2008年开始,校长参与,校长室牵头,行政推动,自上而下,梯队式开展EEPO学习。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领导也起了非常重要的带头作用。然而我们的改革,我们的学习,出发点在哪里,目的是什么,虽然时常提及,但是始终不够明确。  

2、教师  

目前,因为梯队式学习EEPO,不同教师对于EEPO的接触程度有深浅。对于教师而言,起码是开了眼界,而且大部分教师会在公开课去探索反思,也有部分教师在平时课堂中穿插尝试。只要是好的方法,每个教师都愿意接受,并加以应用的。但是一个方面接受一个新方法需要体验反思的过程,另一个方面也需要调整受习惯影响的抵触心理。  

3、学生  

姜山中学就目前来看,应该说高二(4)接受和体会EEPO最深,所以可以继续跟踪,继续相关的训练,以高二(4)班为试点,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