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酸奶官网:0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词赏析(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4:48:33

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词赏析(下)

11.(浙江省温州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适用性测试)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景象,但是诗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赵诗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而翁诗则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结合诗句内容分别赏析其

 

妙处。

 

答案  1)赵诗流露出一种 懊丧(落寞、悲苦)的感情,而翁诗却流露出一种闲淡(欣喜)的感情。

 

2)赵诗末两句写由于树林稀疏使远山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云遮去了一半。一“放”一“出”,神采

 

飞扬,显现出淡远的画镜,山却“一半无”,不禁让人懊丧,写得起伏跌宕。(或者结合诗句写出拟人手法

 

及其好处)(2分)翁诗末两句写的是诗人登山为了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闲”字(或者抓

 

住“忽”字赏析)可以想见诗人闲淡疏放的风神与“野水”“青山”等清空悠远景色正相契合;(或:写出

 

了一种审美境界,山掩水,水映山,从山看水,从水看山,从一事物身上看出另一事物的影子,语虽质朴,

 

但理趣盎然)

 

12.2010浙江高考模拟试卷(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①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②去。

注:①谩有,意思是“空有”或“徒有”。②三山,指传说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从词的风格来看,前一首属于________派,后一首属于________派;从词的结构来看,苏词下片如行云

 

流水,一气呵成,这主要是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格,李词上、下两片一气呵成、关联紧密,主要是__________

 

这一修辞格运用得当。

 

2)对苏词“枝上柳絮吹又少”句中“又”字的运用,评论家向来赞赏有加;对李清照这首《渔家傲》,人们

 

极为欣赏它于尺幅之中多处用典而又能做到“简净自然,浑化无迹”。请于上述两个方面选其一作出具体解

 

释。

 

答案  1)婉约 豪放 顶真设问

(2)解释前一点:着一“又”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容易撩人愁绪的飞絮越吹越少的情景,更精妙婉曲的是,“又”字还表明

 

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正自然流露于这“又”一次的观看之中。

 

解释后一点:①李词中“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从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求索”化用而来,表达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②“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化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

 

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语,既照应上片乘船渡海所见的海天相接之景,又铺垫了后二句借风力游三山的述

 

怀。③“三山”之典既抒发胸中怀才不遇的愤懑,又表现了对黑暗现实不满,还表现了对没有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

 

的生活的强烈向往。

 

 

 

20103月更新

 

1.(山东省济宁市2010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问题。

 

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概括。(4分)

 

2)“转过回廊叩玉钗”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句,试结合全词谈一下此句的妙处。

 

答案  1)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对于爱情既向往又羞涩,急于表达自已的心情而又欲言又止的少女形象。

 

2)此句是细节描写,细致描绘了少女轻叩玉钗的微妙动作。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少女

 

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境。

 

2.(山东省烟台市2010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

 

答案  ①上片侧重记事抒情。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兴起浓重的羁旅

 

孤寂之感。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

 

②下片偏重写景抒情。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

 

情绪。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

 

3.(陕西省渭南市2010届高三质量检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答案  (1)①因时光流逝而惊梦。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③因离别的痛苦而  惊梦。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

 

梦。.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⑥因月色的惨自而惊梦。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每点一分,四点就可)

 

(2)①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  伤感。

 

②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③运用借景抒情的手

 

法。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自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4.(山东省临沂市2010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的“巧”?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l)姿态之“巧”:花瓣儿薄如蝴蝶翅膀,轻盈有致:颜色之“巧”: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

 

娇美;“巧”亦指花的精神:“百种千般”言其精神气质.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含蓄配合相宜、

 

谐和一致。

 

2)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

 

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

 

才的不满。

 

5.(浙江省湖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考查)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2223题。

 

渔家傲     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给我们塑造了一位              的天帝形象,从中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2)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答案  1)态度温和、关心民间疾苦

 

2)同意。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的。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

 

中,通过神奇的想像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它与诗人其它

 

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很不相同。

 

6.(江苏省扬州中学2010届高三综合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 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1)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的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

 

2)深意:这两句诗表面是说原来就已知道造物者心肠与常人不同(无情),他白白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作用: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7.(甘肃省兰州市皋兰一中201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满庭芳·蜗角虚名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结合词的上片内容,分析一下,词人在这片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这首词是一首抒情的人生哲理议论,请根据在这首词中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在这一片中,通过对营营苟苟世俗观念的奚落,对政治派系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大有洞悉

 

人生之慨。东坡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所以他“百年里,浑教是醉”,试图在醉中不问世事,

 

以全身远祸。在词中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2)这首词通过对世事和自我经历的婉曲述说,集中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感和

 

努力自我超越的旷达豪迈的情怀。

 

8.(河北省唐山市09-10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弄”字的妙处。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将月下之花人格化,化静为动,更富表现力;与下文的“风不定”相照应。

 

(2)抒发了惜时伤春之情。作者由自然春光的逝去,联想到年华易逝,青春不再;更因傍晚独自

 

照镜,倍加感伤。

 

9.(陕西省蔺店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子规   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进行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路宣抚使。当时诗人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为范仲淹辩护,也被贬。这首诗即为此事所感而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2)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这首诗歌进行赏析。

 

答案  (1)①对范仲淹遭贬的同情及对执政者的愤慨。②无意于仕宦、归隐田园的感情。

 

(2)这首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开头两联借景抒情,作者描写了子规啼叫、疏烟明月、

 

微雨落花等景物,写出了一幅春残之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最后两联直抒胸臆,联想到了范伸淹及自 己

 

的遭遇,诗人肝肠寸断,涕泪滂沱,惭愧为名利所缚,感叹不如及早归隐田园。

 

10.(福建省厦门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词中的“弄潮儿”形象。

 

答案  1)间接描写:开头部分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江边争碧潮涌的盛况,为写钱塘潮作铺垫:结尾

 

处,写梦醒后仍觉心有余悸,从侧面来珙托潮水的雄壮气象。

 

直接描写: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2)钱江潮水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踏浪立涛、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

 

湿,表现出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

 

20101月更新

 

1.(山东省淄博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清平乐

 

(宋)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物地春寒。

 

1)上阙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品赏“黄昏独倚朱阑”中“独倚”二字的妙处。

 

答案  1)“阁中人”所见的景物是,傍晚,雨晴,碧池新绿,双燕归宿。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与下阙的内容形成对比反衬。或热景衬哀情。

 

(答题建模:“写了什么内容”的题目,一定要把景物写全。“有什么作用”的题目,一是从表现手法着眼;二是从与下文的内容感情比较着眼。)

 

2)独倚,是独自倚靠。;从雨晴烟晚到黄昏,说明女主人“独倚”的时间很久,且睹双燕,更思亲人。全诗通过写暮春之景,春景与孤独心情形成对比,寄托了“阁中人”黄昏后寂寞、孤独之情。

 

2.(内蒙古赤峰市2009年高三年级统一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天津桥①春望雍陶②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③花。

 

①天津桥:建于唐朝的东都洛阳洛水之上。②雍陶:晚唐诗人③上阳:指上阳宫。上元年间始建,武则天、唐玄宗曾多次巡幸洛阳。安史之乱后,宫苑遂日渐荒芜。

 

1)具体说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简析这首诗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缕缕柳丝随风飘荡,斜拂岸边;描绘了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

 

2)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先描绘天津桥边明媚、绮丽的春光,后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之景。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衬衷情(或答反衬)。第四句写宫莺不甘寂寞,衔着一片残红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凄凉泠落的景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国运衰微、今非昔比的伤感和哀叹。

 

3.(安徽省两地三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元旦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①人在羁旅的寂寞孤独思乡之情,②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

 

2)示例一:这首词运用了"起兴"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出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

 

示例二:这首词运用了衬托(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以夜阑人静,林莺巢燕无声,衬托杜鹃的啼鸣,突出了由杜鹃鸣叫传递出来的悲凉。

 

示例三: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春夜风雨淋漓、人静灯暗、莺燕无声、唯有杜鹊悲鸣的自然之景触发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羁旅之人悲凉、寂寞的情感。

 

4.(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检校山园①,书所见

南宋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②,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①检校:此处为巡视游赏。山园:稼轩在灵山的住处。②分社肉: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社神的牲口肉。

1)“万事从今足”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这图景传达出的生活情趣。

答案  1)表现在“居处景美”“生活富足”“邻里关系融洽”,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①一边是小小顽童,手把长竿,偷打梨枣;一边是“老夫”,隐身藏影,“静处闲看”。②“偷”字传神地写出儿童的顽皮可爱;“莫”字,表现出词人对邻家偷梨、枣的顽童由衷的爱怜之情。一老一少对比,一动一静结合,传达出美好的生活情趣。

 

5.(湖南省汝城二中2010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霞:酒的泛称。②赊:疏阔意。

 

⑴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黄昇《花阉词选》录该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  ⑴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即将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来路艰难跋涉已成过往之喜。

 

⑵不同意。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全词通篇都是紧扣“喜还家”三字构思下笔、写景抒情的。

6.(山东省滨州阳信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7.(福建省福州八中2010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夜归临皋注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保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①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锁。

 

②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8.(贵州省兴义九中09-1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二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诗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

 

答案  1<1>拟人(或比拟);<2>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奏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2<1>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2>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

 

9.(湖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点绛唇         (南宋)姜夔

 

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②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天随:晚唐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1)全词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心情?

 

答案:感时伤事的悲苦之情。/或:凭栏怀古伤时的苍凉之感。

 

2)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有“隔”与“不隔”之分。能自然真切地表现所写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不隔”,反之为“隔”。他认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句,“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你怎么看待他对这两句的评价?简述理由。

 

答案:(1)隔/ 雨前山峰,“清”意或有,但苦味绝无,更不会去商量“黄昏雨”来时的情形,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强加给所写对象之上,语言雕琢,缺少一种自然之美。(2)不隔/ ①抓住了景物特点。冬日山“清”,“苦”字隐含了山峰孤峭的特点。②写出了词人真实感受。“清苦” “商略”,用拟人手法,准确传递出山雨欲来给人的主观感受,凸显出词人悲苦无奈的心境。③情与景自然交融,形象准确鲜明,情感附着自然恰切。

 

10.(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2010届高三高考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词中所用“孤雁”、“寒日”,其妙处何在?请简要分析。

 

(2)请解说下阕最后三句的人意,并指出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1)“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云淡天高,晚霞吐红,本是丽景。但在流浪人跟中看来,却是红光惨淡,透出寒意。诗人移情于景,用“孤雁”、“寒曰”写出了浪迹天涯的孤单之情和凄清之感。

 

(2)尤其难以忍耐的是,在酒消人醒之后,万籁俱寂之时,往事难省,前途难测,种种感触,伴随别意离忧,齐涌心头,化为浓愁,更兼其时残灯明灭,孤枕梦浅,五更风起,暗浪拍船,——此时此境,此种苦味,又当如何排解啊!下阕运用了虚写手法,悬想(或设想)分别之后的情景。

 

11.(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0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答案  1)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

 

2)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12.(河南省焦作十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暮春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答案  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13.(福建省南平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阶段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长安中作

 

元好问①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①元好问,金代词人。金元光时曾中进士及第。少时有志于世,雅以气节自许,作此词时,他才十九岁,因参加秋试,在长安住过八九个月。

 

②沙际,意即水边。

 

⑴词中的“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比较黄庭坚《清平乐》的“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你认为哪一句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并试加分析。

 

⑵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梦里寻春去”是点睛之笔,简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答案  (1)前者更能体现。后句问鸟,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或:总还有可见、可问、可寻之处);但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

 

(2)示例4种:a.既说“眷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声中,求得好梦。即使在梦中也要去寻觅春天,反映年青而有志向的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b.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前面已言明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处寻求,甚至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c.作者已知“春归”,却又借人家的唱曲“留春”,还要”问春”,既而高楼望春,一切无效后,还要到“梦里寻春”,这些充分表现出年青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的积极心态。

 

d.这首词所表现的是淡淡的怅惘。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起句“沙际春归”,令人联想丰富,我们似乎看到,这暮春时节,春色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但作者没有过多地伤感哀叹,而是想方设法留春、问春、寻春直至梦春,词人是年轻的,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是健康而执着的。

 

14.(广东省东莞四高2010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2)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2009年联考题

 

1.( 甘肃省张掖市2009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答: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答案 (1)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寒秋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体现了自己处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2(甘肃省2009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 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

 

答: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                                                                                          

 

答案 (1)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

 

3(甘肃省皋兰一中2009届高三2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怀旧故居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1)这首词的题目为“怀故居”,上阕采用      手法,描写      这一主体形象,表现一种春仍归来,人无归处的情感。

 

2)后人评价“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是“寓庄于谐,别开生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拟人  燕子

 

2)这一结句写得令人耳目一新:想“东风”吹去“胡尘”,是一奇;封“东风”为“万户侯”,是奇之又奇。而更妙的是在这不经意之中,用俏皮幽默的文字隐含一个重大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百姓渴望统一,朝中却无人抗金。给人天真之处露真情,风趣之中藏冷峻之感,真可谓“寓庄于谐,别开生面”。

 

4(山东省日照市2009届高三一模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                                                                                          

答案 (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

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

(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

天的到来;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

5.(山东省威海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宜兴作

苏 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 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2)本首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

答:                                                                                            

答案 (1)开篇两句以寒风、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两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

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以景结情,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

6.(合肥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 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答: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2)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7.(安徽省皖西四校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北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上片写“观潮”,以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先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争看江面潮水上涨;后写潮势潮声,潮水像一道道银白色的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让人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里战鼓同时敲打,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也可回答为“以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词人绘声绘色,描述观潮人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场面,表现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传达潮声声如雷鸣,震人心魄的声威。)

主要用了夸张和描绘的手法。如“满郭”“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虽是夸张之辞,却也生动真实地写出了观潮的空前盛况,描写了潮水巨浪滚滚,势不可挡之势,特别是潮声声声震耳似万鼓齐鸣。

2)扣住所谓“弄潮儿”就是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健儿。下片写“弄潮”,人与潮结合着写,写弄潮健儿迎向涛头手举红旗,英资飒爽,不可屈服。主要表现出健儿们敢于挑战大自然和与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的精神面貌。

8(20094月福建省高考调研卷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蓦山溪·自述

宋自逊

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

自有天公管。

【注】 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评价作者这种人生态度?

答:                                                                                           

答案 (1)上片主要描写了词人简洁清幽的居住的环境,下片主要写自己处世的随和的态度与闲吟的自在生活。

(2)是一种焚香煮茗,倚竹闲吟,登山长啸,垂钓清溪的事事不关心的隐士生活方式。评价:假如人世间没有民族与家国利益需要去奋斗,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正是南宋倾覆前的激烈动荡时期,战云四合,血雨腥风,词人却躲进青山,不免过于冷漠,过于忘情,过于自私,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值得肯定的。

9(东北三省三校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菩萨蛮

舒 直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注]?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

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曲折层深,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韵深长。

10.(2009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问药臼竹问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                                                                                       

2)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答案 (1)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感情基调。 “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2)幽禽(写杜鹃也可)。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

11.( 上海市十校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联合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题。

霜天晓角

陈继儒①

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②。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③。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注】 (①陈继儒,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②作者在《晚香堂小品·花史题词》中写道:“吾家田舍在十字水外、数重花外,设土剉(瓦锅)、竹床及三教书,除见道人外,皆无益也。”③陈仲子,战国著名思想家。名定,亦称陈仲,山东邹平人。陈仲子辞官隐居于长白山,终日为人灌园。)

1)上片详细写居住环境的用意是什么?

答:                                                                                                   

2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个性。

 

3)简析作品的语言风格。

答:                                                                                                     

答案 (1)强调居住环境清幽而又朴陋的特点,抒发主人的自然之趣和孤洁之志,表达返朴归真的隐士情怀。

2)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3)语言风格要点:率真朴素、平易质朴(质朴无华、多用口语);语言与人物形象(作品内容)相吻合。

12.(陕西省西安市示范性高中2009届高三四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 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

 

答:                                                            

 

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答案 (1)“复” 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2)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2008年联考题

 

1.08四川绵阳高三诊断性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②。

 

【注】  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不仕。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这首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因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感而作。写出这个节日的名称及词中暗指这个节日的景物。

 

答:                                                                                                                                                                            

 

2)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1)元宵节(或“上元节”);银花、戏鼓、明月。

 

2)①概括三个词组的含义:“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故山寂寞而漫长的岁月;“海上心情”指自己忠贞不改的民族气节。②写法特点:三个词组意象叠加(或:三个名词性短语并列),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用抒情之笔虚点。③效果:读来别具一种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之致。

 

2.(福建福州4月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

 

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

 

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  谢家,即唐代著名歌伎谢秋娘家。古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歌伎家。

 

请说说本首词上下阕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并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抒怀的。

 

答:                                                                                       

 

                                                                                          

 

答案  本首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作者对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作者巧妙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化用前人诗句)来抒情:借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自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

 

3.08东北三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注】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  沉水:沉香。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全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                                                                                    

 

                                                                                        

 

2)全词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充分表达词人情感的?

 

答:                                                                                   

 

                                                                                       

 

答案  1)全词抒发的是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故乡何处是”一句直接点明了这种情感,而“忘了除非醉”则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深沉真挚。

 

2)词的上阕写初春的景色及词人的感受,是为下阕抒发思乡的悲情作反衬。“忘了除非醉”则直抒胸臆,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只有在醉时才能忘却。

 

4.08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从词的下阕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阕却写午梦西湖,这样构思的目的是什么?

 

答: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

 

答:                                                                                   

 

答案  1)借梦中西湖之美,满湖荷花满湖荷香,满湖烟水舟自乐,来衬托庭院池荷之美:它虽不及西湖大,不及西湖荷多,但同样有西湖荷花、荷香之美,之乐。

 

2)作者先用梦幻(或虚写或想像)的手法,写梦中雨打船篷声,惊醒才知是急雨打庭院池中的荷叶的声音,突出雨之急之大;然后用比喻(或实写)的手法写雨珠的形、色——像真珠那样圆、那样白,它们随着荷叶的颤动而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清波的水银,突出荷上雨之美。

 

5.08湖北宜昌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①,未解庄生天籁,刚道②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  ①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赋》写他与景差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当风说:“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然后铺叙“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之差别。②刚道:“硬说”的意思。

 

1)词的上片写景,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2)作者通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下片作简要阐释。

 

答:                                                                                      

 

                                                                                         

 

答案  1)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实写,描绘了亭下江水与碧空相连,远处

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或卷起窗帘,看见的亭台连水,碧水连空,水天一色的胜景)。“长记”一词点明“平山堂”之景是回忆,属虚写,描绘了作者在此领略的江南那种山色若隐若现,高远空濛的景致。

 

2)下片先写平静澄澈的江面突然大浪掀起,老渔翁沉着与风浪搏击的场景,来表现虽然人生风云变幻,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指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的哲理。

 

6.08郑州一中高三专项复习)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③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xiè):一种美酒名。②黄庭:道经的一种,即黄庭经书。③元知:原本就知道。

 

1)刘克庄说陆游的词可分为激昂慷慨、飘逸高妙和流丽绵密三类。你认为此词可归于哪一类?请结合全诗所营造的意境作简要分析。

 

答:                                                                                   

 

2)陆游不但曾亲自参加抗金战斗,而且在死前还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嘱。他的爱国情怀在此词里也有所体现,请找出相关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此词应该归于飘逸高妙一类。从词中看,词人生活在苍烟落照、无尘事扰乱的环境里,天天有美

 

酒相陪,然后可以自由地读道家之书,可以在山林中行走,还可以歌咏自得,这些都体现了飘逸高妙的特点。

 

2)此词的最后一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道出了词人其实并非真意想过与尘事无干的飘逸

 

生活,而是造物主别有用心的安排,让英雄白白等闲而老去。从中可见陆游对朝廷消极抗金的抱怨,和自己收

 

复中原的理想不得实现的惆怅。

 

7.08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1)~(2)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1)前三句借助刻画人物形象来抒发感情。作者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

 

分析。

 

答:                                                                                     

 

                                                                                       

 

2)简要分析“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答:                                                                                       

 

                                                                                          

 

答案  1)“又到”句点明词人重到当年分别之地;“不语”句勾画出词人驻马立足,默默无言,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踏遍”句写出在清冷的秋季,词人长久地徘徊在故地,不忍离去。表达了离别之苦,怀念之情,凄凉之意。

 

2)诗人用“不恨”“只恨”形成对举(对比),来突出“西风吹梦成今古”给词人带来的痛苦。(能从其他角度如反语、比喻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成理也可以)

 

8.(江苏南通5月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                                                                                     

 

2)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利用对句,对偶工整,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渲染叶之绿、花之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衬托了离别的伤感。

 

2)下片先写离别之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的情状;后写分别后月色皎皎、江水悠悠的情景。这样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9.08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踏莎行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  《宋史·文苑传》载贺氏“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1)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荷花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                                                                                    

 

                                                                                      

 

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词人在上片通过对周围的环境和荷花“红衣脱尽芳心苦”的正面描写,突出了寂寞地开落、无人欣赏的荷花形象特征;下片将荷花比作美人,似与骚人语,不肯嫁春风,曲尽它的情态风神;显示了荷花的幽洁高雅。

 

2)水上鸳鸯,双栖双宿,常作为爱情的象征,在此与水中荷花的幽独形成对照,用反衬手法表现了荷花的悲凉命运;作者在词中还将荷花比作一位幽洁贞静、身世飘零的女子,借以抒发才士沦落不遇的感慨;本词全篇咏写荷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人以荷花自况,以荷花的清亮绝俗和难免凋零清苦,寄托个人身世的感喟,抒写怀才不遇的苦闷。

 

20062007年联考题

 

1.07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②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船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  ①洞庭、青草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②岭表:今两广地区。词人在此为官一年左右,后遭谗罢官北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以“玉鉴琼田”为喻,极写月夜洞庭的风平浪静、明净光洁的美景。

 

B.“妙处难与君说”是因为作者正悠然自得地独享洞庭湖月夜的美丽景致。

 

C.下片“肝胆皆冰雪”句,与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想像奇特,意境阔大,气势恢宏。

 

E.整首词把天光水色、物境心境、昨日今夕,全都融合在一起,笔触柔婉细腻。

 

2)在“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两句描写中,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洞庭湖                                 的特点。

 

3)请对“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作简要赏析。

 

答:                                                                                   

 

                                                                                       

 

4)“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具体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

 

答:                                                                                    

 

                                                                                       

 

答案  1BE

 

2)比喻、夸张、对比(答出两个即可);明丽澄澈、浩淼开阔。

 

3)这三句想像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词人要吸尽长江的浩荡江水,把天上的北斗七星当做勺器,而邀天地万物作为陪客,高朋满座地细斟剧饮起来。表现了词人抛富贵荣辱于云外,豪迈而又飘逸的情怀。

 

4)“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三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既是写月夜洞庭的景色,也是词人心迹的写照。词人用“表里俱澄澈”的美景来表现自己“肝胆皆冰雪”的品质,其高洁人格、高尚气节、高远胸襟完全融入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皎洁清朗、通体透明的艺术境界之中,一个高风亮节、超尘脱俗的形象跃然纸上。(答案要点:①这几句词手法上的特点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②表现的是月夜洞庭的风平浪静、明净光洁的美景。③抒发的是内心澄澈之情,自况寄托之意,即如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表里如一,肝胆照人等等。④抓住景、情进行分析,意思答对即可。若结合注释或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皆应鼓励)

 

2.07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词中“飞”“破”两字用得生动形象,试加以赏析。

 

答:                                                                                     

 

2)这首词是怎样描绘和烘托龙舟竞渡的场面和气氛的?试作具体分析。

 

答:                                                                                    

 

                                                                                       

 

答案  1)“飞”字写出诸多竞渡的船只在比赛开始的瞬间从柳阴深处飞驶而出,冲破浩渺烟波,向前竞发的生动画面。“破”字形象地写出了竞渡船只凌厉前进的气势。

 

2)此词主要通过描绘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红色的旗帜,浓绿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楼台,是色彩的热烈;击鼓声如雷炸响,欢呼声震动天地,是声音的热烈;龙舟飞驶,鼓击春雷,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所有这些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3.07山东济南统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1)~(2)题。

 

月上瓜洲

 

南徐①多景楼作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  ①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4.07山东青岛检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请结合诗中词语简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答:                                                                                    

 

                                                                                        

 

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                                                                                     

 

                                                                                         

 

答案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终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

 

5.07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这首词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词人托意所在,试从塑造形象、传达心境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特点是寒落疏冷。作用是烘托了词人冷落孤独的心境。

 

2)此句塑造了一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傲岸不群的孤鸿形象。词人以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而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的孤鸿自比,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

 

6.07西安地区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  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趣?

 

答:                                                                                   

 

                                                                                       

 

2)请结合词名简析这首词下片的表现手法。

 

答:                                                                                     

 

                                                                                       

 

答案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象。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词人坚决放弃官场生活的心志及处于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安然心态。

 

2)下片写景动静结合、以静显动、以动衬静。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澈。作者用洗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这境界是静的,所有的景物都表现着这一特点:“钓丝闲”是静的(“闲”);“上下是新月”,可见水也是静的,静得连波纹也没有……而这幅静态的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这小小的一点便使如画的诗境更显安静、清丽、美妙。

 

7.07广东东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1)本词上片用了什么典故?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结合全诗谈谈对“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的理解。

 

答:                                                                                    

 

                                                                                          

 

答案  1)王维《渭城曲》(写《阳关三叠》《阳关曲》也对)。突出作者在漂泊天涯时与故人刚刚相逢又匆匆别离的悲苦的心情。

 

2)这两句以景写情,用凄切的寒蝉声和暗淡的夕阳烘托出无边无际的愁苦。

 

第三部分  创新预测题精选

 

1.(威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桠。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1)咏梅词大多写得干枯瘦硬、老气横秋,而这首词历来被公认为是咏梅词中最富特色的一首。请你结合上片词句内容归结该词所表现的意境。

 

答:                                                                                                                                                                             

 

2)简要分析“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的表现手法。

 

答:                                                                                                                                                                           

 

答案  1)在流水发出泠泠响声的河边,梅树的枝杈横在河桥旁的路上,梅花开得像雪花飞白一般,很像是一幅描绘江南景色的风景画。短短四句,将早春描绘得清光明媚,风流俊赏,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咏梅图。

 

2)游春回来,春风吹过平原野外,一缕梅花的香味随着马飘散——跟着骑马的人。末三句抒发了词人郊游归来无限喜悦的心情,然而这心情又并非直抒胸臆,而是融情于叙事、寓怀于写景之中的,使抒情、叙事、写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人们常欣赏“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但联系全词意境看,一个“渐”字却“最为传神”。试分析“渐”字“传神”之所在。

 

答: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

 

答:                                                                                                                                                                             

 

答案  1)从词的意境看,“渐”字写出了美景一个比一个美,春意一处比一处浓的变化过程。先是风自东来,吹皱水面,召唤游人;再是杨柳如烟,柳枝浅碧,晓寒犹轻;最后是杏花如火,春意方闹。“风光”逐步展开,芳春美景越看越好。“渐”字之“传神”,全在其中。

 

2)词的上阕所写之景是美景、乐景,水波迎客,杨柳如烟,红杏似火,“风光”好到极致,作者流露出欢娱快乐之情;词的下阕,生发感慨,人生一世,艰难困苦,欢娱恨少,忧患苦多,而今风光将尽,无力挽留,只能举酒劝说斜阳,留下晚照于花间,延长欢娱片刻。全词乐中有哀,喜中生悲,情景交融。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①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  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下阕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                                                                                    

 

                                                                                      

 

2)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答:                                                                                    

 

                                                                                      

 

答案  1)上阕: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一派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野春色。下阕:意态悠闲,生活井然,牛栏边种有桑麻,新妇趁闲走娘家——一幅闲适、古朴的村居图。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写作手法。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多么希望能为国家出力,但联想到自己罢官的现实,报国无门而年齿徒增的惆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1)这首词“翠色和烟老”中的“老”字用得极妙,请分析其妙在何处。

 

答:                                                                                    

 

                                                                                        

 

2)宋代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将春草写得形神兼备。试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并指出作者借咏草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  1)“老”字与上片的“嫩”字遥相呼应,在春草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恰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真实写照。

 

2)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兼备。词的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落入苍凉之境。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宋神宗煕宁七年(1074)四月,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1)词的上片所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                                                                                                                                                                                 

 

2)本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为下片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作铺垫。

 

2)本词写法新巧别致。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运用了比拟手法,上片中“飞雪”与“杨花”互喻恰当,比拟工整,手法独特;二是运用了反衬手法,词人用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的思念之苦,月照梁上双燕,反衬出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三是整首词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表达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思妇口吻诉说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的痛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