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南车:欧洲7国26天自由行图集 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8:58:00
  欧洲7国26天自由行图集 4   0917 夜半靠岸   
  
  船在黑茫茫的海上行进了几个小时,正在甲板上溜达,忽见船头方向的海面出现灯光,再过一会儿,发现原来船正在向一个码头靠拢。要下船的乘客已经在甲板聚集,岸上准备上船的乘客和接送亲友的人看起来也越来越清楚。
  
  不过大船要平稳靠岸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得慢慢横过身子贴向岸边。岸上有两位工作人员已经到岗待命,他们负责给船的系解缆绳和放撤舷梯。和博德码头一样,这里的水边也悬着巨大的轮胎进行缓冲,但Lofoten号靠岸很平稳并没有冲撞岸边的感觉。
  
  码头上的工作人员熟练地接到水手扔过去的粗缆绳系在岸上粗大的金属桩上,又把舷梯竖起来伸向甲板,甲板上的水手接过来用绳子固定好。估计平时到港的客轮很少,这样的全手工操作就足以应付了。
  
  

43-01 靠岸中





43-04 护岸的大轮胎


船上的旅客开始登岸,与岸上来迎接他们的人热情拥抱。下船的人走空之后,岸上的乘客开始登船。有个带狗的大爷准备牵狗上船,不过看样子这条大狗没走过舷梯,迟疑地走了几步就趴着不敢动了,大爷拉了几下无果,为了不妨碍交通干脆一把搂起大狗上了船。岸上一伙年轻人迟迟不上船,在岸边聊天,直到水手催促才上来一大半,站在甲板上与岸上的同伴继续聊着。
  
  

43-06



43-08 下船

带狗的大爷出场











最后,岸上的工作人员开始按照靠岸的过程反着操作,撤舷梯、解缆,船又自由了,发动机再次隆隆作响,船身缓缓离开码头,继续钻入茫茫夜色之中。不过,最后一刻在岸边的仓库上看到了这里的地名---- Stamsund,这是一个1500人的大渔村,距离Leknes不远,依然属于罗弗顿群岛。当船离开这里之后,终于正式奔向博德了。
  
  以上这些,一直缩在散客舱里浑浑噩噩中的小王都没有看到,就此也算是补上这一课吧。
  
  

43-15 撤跳板

43-16 话别



43-18 岸上的工作人员解开缆绳



1点多船上的广播通知说快到博德码头了,请旅客做好下船准备,闻听此言小王也有了精神,在等待下船的人群中有个日本人打听下船后在哪里能找到旅馆,小王还向他推销了一下曾在博德住过的那家。远远能够看到码头上的灯光了,有船员给下船的旅客刷卡,估计这是长途客轮的规定吧,这样万一有什么意外发生事后可以知道船上到底有多少人。
  
  船身慢慢靠岸,水手放下舷梯。脚踏实地的感觉确实比在船上好,这个实地并不陌生,就是两天之前登上Bodo号的那个码头。码头上果然有数辆出租车在揽客,走过去问一个司机去不去Bodo Hotel,没想到司机直接说出了我的名字,原来这正是船员大爷帮忙订的出租车。
  
  出租车在小小的博德市区里开了不一会儿就到了旅馆,这个旅馆离买胡萝卜的地方不远。因为是二星级酒店,所以深夜还有人值班,把Svolvær机场开的住宿单给他就可以了。此时已经是9月18日凌晨两点多了,早上7:15还要飞往奥斯陆。
  
  
  
  (*** 0917 夜半靠岸 *** 第四十三分贴完)

43-20 建筑的墙上写着“Stamsund”

43-21 越来越远

43-22 船上的GPS显示屏

43-23 在这个大厅上下船

挪威王宫前的叫嚣
      0918 重返奥斯陆   
  Bodo Hotel是此行进驻的唯一星级酒店,可惜只呆了三个小时就得去机场了。早上6点多拖着行李来到酒店大堂,所谓大堂其实也就40来平米,装饰风格现代但色调阴暗,入住时已经跟前台值班人员说好了订出租车的事,不过等了10分钟也没见到车。好不容易找到值班员,他又给出租车公司打了电话,过了10分钟,来了一辆至少能坐10个人的面包车。飞机7:15起飞,此时已经是6:25,好在博德是一个很小的城市,10分钟便到了机场,把最后两张s机场开出的单子分别给了出租车司机和博德机场之后,顺利登上了飞机。
  
  沿途空中的风景没有什么新奇之处,1个半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奥斯陆机场,奥斯陆也成为俺在欧洲到过次数最多的城市。到机场的挪威航空咨询了一下电话改签机票之后如何登机的问题,接待员说不用再办任何手续,拿原先打印出的机票登机即可。接着又换了些克朗,在机场的7-11买了些早餐。飞往斯德哥尔摩的飞机16:30才起飞,半天的时间去看看奥斯陆主要市容还是够的,不过得先在机场寄存行李。正在寻找行李寄存处,忽见大批旅客向机场外走,接着有安全人员走过来说二楼大厅有火警警报。绕道找到了位于机场角落的行李寄存处,大概是6小时以内寄存每件47克朗。因为恐怖分子对北欧素无兴趣,所以寄存手续非常简单,并不需要检查行李。
  
  

43-01 Bodo Hotel大堂



43-03 飞往奥斯陆





43-06 奥斯陆机场特快列车内



43-08 沿途站点





奥斯陆机场地下一层有火车站,每小时有六趟火车发往奥斯陆市中心方向,170克朗的票价比机场大巴票价便宜不少,又可以节省不少路途上的时间,初到奥斯陆的那天没有选择坐火车进市区属于一大失误,不过如果当时坐了火车,俺也就无缘留下扛着大包行进在奥斯陆街头的身影了,同时也不免会与挪威大旅行包失之交臂,所以,祸兮乃福之所至。在机场的自动售票机上买好往返票进站,正好赶上一班火车。与挪威的其他地方一样,火车上人烟稀少,车窗外掠过的则是现代大城市市郊的通常画面。
  
  25分钟后,目的地奥斯陆中央火车站到了。来到中央火车站,一切就轻车熟路了,出了站,迎面便是已经熟悉的街景。也许是熟悉了的缘故,加上是白天,奥斯陆市中心给人的感觉也不似初到时那般冷漠了。
  
  火车站正对着的是卡尔·约翰大街,奥斯陆最主要的商业街,这条1.5公里大街的两侧,布满这个国家首都主要的建筑物,尽头就是奥斯陆王宫。中央火车站位于城市东南角,而王宫位于城市西北角,奥斯陆城区有多大便可想而知了。
  
  

43-11 机场特快列车停在奥斯陆火车站





43-14 奥斯陆火车站前广场




43-17 初到奥斯陆那天买大旅行包的商场

43-18 闯红灯的基本都是本地人

43-19 这样儿的大爷都敢闯红灯,汽车只能老老实实等着

43-20 时钟塔是火车站前的标志建筑,塔下面的建筑就是i

因为时间有限,加上还打算再去不远处的市政厅和几站地之外的蒙克博物馆看看,所以只能在街上走马观花了。至少与博德和罗弗敦比,奥斯陆可以称得上繁华了,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虽不摩肩接踵但偶尔也堪称熙熙攘攘,特别是能够频繁遇到我国前来考察的领导们。基本上,北欧三国首都的连线是领导们考察的标准线路,他们是没有时间和兴趣再往北的。
  
  

43-21 始建于1697年的奥斯陆大教堂,挪威国教基督教路德宗的大本营

43-22 具有奥斯陆王府井性质的卡尔·约翰大街,街道尽头就是挪威王宫

43-23 还是挪威大教堂





街道两侧不时能看到姿势统一的乞讨者,与那些演奏乐器的街头艺人不同,他们无一例外地在面前放个纸杯,然后深深地埋起头,看不到他们的脸,更别说表情了,骑警们从他们身边经过,双方互不理睬。在北欧什么样的人才会在街头乞讨呢,是因为乞讨理由实在不充足才采用如此谦卑的姿势么?
  
  继续走下去,1.5公里的大街说不上长,两侧的建筑各具特色,一家家商店的装饰也个性不同,就这样一直向前,过了议会大厦,王宫便依稀可见了。
  
  
  

43-26 很有型的自行车驾驶员




43-28 乞讨者的标准范儿





43-31 尽头已经可以看到王宫

43-32 手拉手的大爷大妈们


43-33 始建于1861年的挪威议会大厦


43-35 卡尔·约翰大街的便道

( *** 0918 重返奥斯陆(1) *** 第四十三分贴完 )

43-36 水池后面露出的尖顶建筑是始建于1899年的挪威国家剧院





43-39 挪威国家剧院侧面的雕塑
 经过水池,前面就是挪威国家剧院,剧院正门前有两座塑像,面向大门的左边站着的是易卜生,右边的则是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挪威著名剧作家比昂松。两位剧作家的渊源颇深: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比昂松与易卜生是中学同学,而这家剧院最初的主人不但是比昂松的儿子还是易卜生的女婿。虽然易卜生没有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但如今只有他才是挪威戏剧艺术的杰出代表,两年一届的易卜生戏剧节就在此举办,2006年是这位现代戏剧之父逝世100周年,想必当时此地的戏剧气氛更是繁盛一时。虽然两人的戏剧都触及社会问题,但据说比昂松的戏剧喜偏于渲染温情并钟情大团圆的结局,易卜生则倾向于无情地揭露社会阴暗面并使用悲剧性结局。经过上百年的考验,易卜生的戏剧留名更久,显然观众更乐于在安全的环境里受到震撼与摧残,用王小波劝他外甥不要专业玩摇滚时的话说,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这就是艺术人生与人生艺术的区别所在。
  
  

44-01

44-02 挪威国家剧院侧面

44-03 国家剧院门前的易卜生塑像





与剧院隔卡尔?约翰大街相望的是一座罗马风格建筑,这是挪威最古老的大学----奥斯陆大学,如今只有法学系和药学系留在这里。大学门前的石阶上有几个年轻人正在谈笑,借此一展挪威大学生的风采。
  
  

44-06 奥斯陆大学

44-07 挪威大学生


走过奥斯陆大学就到了卡尔?约翰大街的尽头,挪威王宫便矗立在此。到王宫所在的平面需要踏上多极石阶,想必这是为了烘托王权在上的气氛吧。瑞典的立宪君主哈拉尔五世现在就在此居住,所以王宫内不能参观,门前有卫兵肃立守卫,还有流动哨绕着王宫转圈。王宫门前的广场遍洒白色粗沙砾,并无草坪,这里与奥斯陆峡湾的阿克码头仅数百米之遥,很多大水鸟都到王宫门前的广场来溜达叫嚣。站在王宫广场回望,宽阔笔直的来路尽收眼底。想那国王每天站在窗前远眺----“嗯,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这效果应该比天安门广场改成农贸市场好一些。
  
  正要离开王宫广场,忽见迎面来了两位我国年轻领导,其中一个一坐在台阶上,嘴里连连念叨“累死我了,实在走不动了。”这怎么能不用目光唾弃一下呢。
  
  
  

44-10 王宫就在面前


44-12 回望来路

44-19 领导们

( *** 0918 重返奥斯陆(2) *** 第四十四分贴完 )
  
  
  

44-20
  离开王宫广场经过国家剧院向南是去往阿克码头的方向,那里是另一个商业和餐饮中心,从地图上看那里还有一家餐馆名叫罗弗敦。奥斯陆市区的面积并不大,而且基本上没有将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与商业中心分隔开,王宫、音乐厅、歌剧院、市政厅、电影院等等都混杂在一起,其间则布满各类店铺,街边也满是见缝插针设置的露天咖啡座,但并无明显的秩序混乱之感。
  
  

45-01 街头广告,DITT SVIN是 your pig 的意思,看样子是一个公益广告

45-04 街头橱窗

45-08 阿克码头旁的诺贝尔和平中心,2005年6月落成,主要展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们的事迹,也供召开有关国际和平方面的会议之用

市政厅建于1950年,那是奥斯陆建城900周年的日子。据资料说,市政厅大厅里悬挂着一幅尺寸为欧洲之最的24x12.6米的油画,二楼还有一幅出自蒙克笔下名为《人生》的作品,二战时曾流落到德国,但因为被希特勒所不屑又被还了回来。
  
  在这幢有两座高塔的建筑与水边之间,是小小的市政厅广场。广场上有喷泉,还矗立着多尊铜像,水边少不了大水鸟,而铜像则成了它们栖身的最佳去处,几乎每座铜像头顶上都有它们神气的身影,而塑像身上则污迹斑斑,不过奥斯陆人显然对此并不介意。
  
  

45-09 奥斯陆市政厅,每年12月10日在此颁发诺贝尔和平奖

45-10 市政厅面向奥斯陆峡湾



 在市政厅西南方向远处的山上,可以看到坚固的阿克什胡斯城堡,它初建于1299年,1527年毁于大火后得到了重建,如今去世的挪威王室成员都安葬在那里。水边有一些人在静静地读书,岸边停靠着不同年代风格的帆船。
  
  

45-14 水边的市政厅广场,远处树丛中的就是阿克斯胡什城堡


45-17 飞走了


时间不多了,王宫、市政厅地区的掠影只能到此为止,因为有过初到奥斯陆时夜探蒙克博物馆后门的憋屈经历,这次一定要留出时间去正门瞅瞅。去蒙克博物馆需要原路返回到火车站前去坐地铁,沿途可以发现一件颇为奇特的事,那就是街头推着婴儿车的女青年比比皆是,而这种婴儿车的款式看上去很有安全感。在奉行女权主义的挪威,产妇享有44周带全薪产假或54周带80%薪水的产假,有空带着宝宝上街并不奇怪,不过妈妈们如此年轻且如此密集多少还是出人意料的。
  
  回到火车站广场,乘坐地铁已是轻车熟路,两站地之后便又来到了蒙克博物馆所在的Toyen站。出站之后有两个选择,一是先去博物馆后门,二是从另一个方向走去寻找正门。时间还有富余,所以不妨走走新路,但这一走新路,正门就不好找了。
  
  
  

45-19 回奥斯陆火车站的路上

45-21 地铁站口的松紧琴艺人

45-22 地铁站台

45-23 地铁内

( *** 0918 重返奥斯陆(3)*** 第四十五分贴完)

45-24 还是比国内的必胜客贵一些的

45-25 寻找蒙克博物馆

夜夜夜夜 - Stockholm
      0918 用蒙克告别挪威    寻找通往蒙克博物馆的新路径还是费了些周折,虽然这里距离火车站和王宫并不太远,但已经完全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景致,路上各色汽车来往穿梭,街道两旁是古板的工厂厂房式建筑,街上人迹寥寥,公交车站等车的人则显得百无聊赖。此时已到正午,阳光还有些灼热,一路寻觅博物馆不着不由得焦躁起来。这时小王拦住一位过路的年轻人打听,把旅行指南书中的蒙克博物馆照片指给她看,她往前一指说不远处路边就是了。往前再走几十米,路边是面积广阔的草坪,几棵大树环抱着的正是蒙克博物馆。
  
  走到博物馆门前发现馆内馆外空无一人,查看以下入口大门标注的开馆时间,原来今天是周一正值闭馆日。因为距离回到火车站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小时了,所以这个闭馆的消息很是令人欣慰啊。
  
  1963年,在蒙克诞辰100周年之际,奥斯陆市建造了这座博物馆,里面收藏了油画、版画、水彩、素描等2.5万件蒙克的作品。2004年,三个劫匪就是从此处劫走了蒙克两幅著名的油画作品《尖叫》和《圣母玛丽亚》,直到上个月底挪威警方才宣布这两幅画失而复得,估计此时也未必会展出。反正算是来过了吧,绕馆半圈,来到熟悉的博物馆后门,9月12日晚上曾来过此地,当时居然没想到绕着找一找正门,没想到正是lofoten返程飞机的取消弥补上了这个缺憾。
  
  

46-01 去蒙克博物馆路上经过的绿地

46-02 蒙克博物馆正门,蒙克画的《码头上的女孩》被分成了两半

46-03 博物馆的露天咖啡馆

46-04 大门上的活动通告和开放时间

46-05 馆内的艺术品商店

时间尚早,还可以回到博物馆正门在草坪上闲坐一会儿,此时奥斯陆正沉浸在珍贵的明媚午后阳光下。挪威的自然风光堪称举世无敌,但这高纬度地区的日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北极圈内的生活自不必说,奥斯陆的潮湿气候和漫长阴郁的冬季对人的心理影响也是复杂的。
  
  直到19世纪80年代,这座还叫作克里斯蒂安尼亚的城市还不是一个可以留住精英的地方,出生在这里的蒙克也曾先后迁居到阳光更充足的柏林和巴黎。蒙克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其画作大多充满扭曲的线条以及阴郁气氛与奇异艳丽交杂的色彩,除了不幸家世与精神疾病的困扰,生在长在奥斯陆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再想想另一位表现主义大师梵高,显然,在表现主义的耕耘探索绝不是那么轻松愉快的。
  

46-06 根据网上图片显示,博物馆里面是这样滴

c46-07 2006/12/12,推出了纪念蒙克诞辰143周年的logo


46-08 博物馆门口的大草坪

46-09 涂鸦也是一种装饰

46-10 熟悉的博物馆后门

时间差不多了,再次去Toyen地铁站乘车。路上经过那晚看到的公寓楼,风格依然很像在电影里看到的那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居民楼。有些家庭的阳台上种植着色彩充满活力的花草,外在环境不够理想时人为地哄自己开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14:10登上返回火车站的地铁,然后顺利地找到机场特快列车,14:45便回到奥斯陆机场。第一件事是取回寄存的行李,然后拿用不着的挪威克朗换回欧元,办理登机手续。
  
  

46-11 奥斯陆住宅区

46-12 花团锦簇的阳台


46-13 地铁来了

46-14 火车站内的7-11,初到奥斯陆那晚曾在此买面条

46-15 奥斯陆火车站的工作人员


奥斯陆—峡湾游—卑尔根—奥斯陆—博德—罗弗敦群岛—博德—奥斯陆,奥斯陆的夜色、峡湾的三峡山水、山城卑尔根的闪烁灯火与山顶鸟瞰、温暖的拿铁、胡萝卜及清澄简单的博德、罗弗敦群岛上的风雨水鸟、E10公路的尽头、Lofoten号夜船上半死不活的小王、重返奥斯陆的悠然自得。
  
  17:00,飞机从奥斯陆机场跑道腾空而起,长达一周的挪威之旅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 0918 用蒙克告别挪威 *** 第四十六分贴完)

46-16 回奥斯陆机场的火车还没到

46-18 奥斯陆机场的火车站站台



46-19 最后的奥斯陆天空
    0918 抵达斯德哥尔摩     即使用飞机起降作标准衡量斯德哥尔摩的抵达与离开,之间也只间隔了12小时多一点,由此“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古话也不妨被暂时赋予新的内涵。
  
  在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瑞典是友好国家的代表,虽然相隔遥远,但乒乓球和宜家成功地把两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了起来。短短12小时虽然体会不出更多深意,但直接接触得到的对瑞典人的感受却更加真实。
  
  北欧第二大城市斯德哥尔摩由14个岛屿组成,水面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此预定的住宿地则是一条船----吕格峡湾号,这条1950年造的船于1995年起成为青年旅社。9月18日17:50,飞机降落在斯德哥尔摩阿兰达国际机场,取到行李换好瑞典克朗后登上机场大巴直奔城里。机场大巴的终点是位于斯德哥尔摩中心火车站旁的City Terminal,这里是火车与长途汽车枢纽,距离停泊在里达尔湾南岸的吕格峡湾号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并隔河相望。根据旅馆预订单上的建议,从City Terminal打车前往,出租车司机则成为了第一个有较多接触的瑞典人。
  
  

47-01 北欧的天空

47-02 瑞典大地的林木同样茂密

47-03 斯德哥尔摩机场到了

47-04 斯德哥尔摩阿兰达国际机场

47-05 机场廊桥,瑞典举办过1912年奥运会,三个王冠既是瑞典王室标志又是国徽的组成部分

47-06 取行李

47-07 机场大巴进城




这位司机很健谈,他得知我们是中国人后表现出了更多的热情和友好,但或许他也知道中国一般没有给小费的习惯,所以在快到目的地时特别提出,如果对他的服务满意,不妨给些小费。其实此前在旅行指南中已经得知在瑞典打车吃饭需要额外给小费,所以已经有了这方面的额外准备,因此虽然出租车司机如此直白的要求有些让人不适应,但也并不意外,虽然最后与车费凑整只给了10克朗小费,但司机也很满意,或许他们要小费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服务水平吧。
  
  出租车停在码头边,船就在面前。拖着行李走入船舱,门边就是服务台,两个女服务员得知我们有预定,很快找到了预订单。此时问题来了,两天的预定因为在罗弗敦的飞机延误而耽误了一天,但是由于没能提前24小时取消预定,所以虽然只住一晚但仍然必须付两天的房钱,总计近1050克朗。因为之前在网上预订时预定须知里已写得很明白,所以也没什么可讨价还价的。或许有人会想,不来这家旅店,换一家重新登记住宿不就能省了么。但问题在于,因为在预定时需要留下预定人的信用卡号和交易码,所以即便一天都不住,小王的信用卡里也会被一分不少地扣掉两天的房费,可见哪国人民都不傻,尤其是商人。
  
  

47-11 不知正不正宗:)





47-13 极为狭窄的自行车道,不过挪威街头还没有呢



47-15 旅馆就是这条船

讨价还价的唯一收获是要到了临水一侧的客房,舱房很狭小,而且比水而居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潮气和霉味儿,作为一种体验基本属于相当凑合的水平。从舷窗向外望去,此行可见的唯一一次瑞典落日此时基本也只剩下了余晖。里达尔湾的海水在渐隐的日光下反射着幽蓝的暗光,河对面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巍然屹立,此外无论随便往哪个方向看,哥特得一塌糊涂的大教堂此起彼伏,难道北欧人长得细高是为了爬哥特式教堂方便么……
  
  

47-16 船舱房间里看到的景色,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建筑高达105米,顶上的三顶王冠代表瑞典、丹麦、挪威三国的国王和人民合作无间

47-17 河边哥特式教堂林立






47-20 在船旅馆上看大街

因为行程的安排问题,本来已经压缩得颇为荒诞的斯德哥尔摩一昼一夜游此时只剩下了夜游,对早已向往这座古城的小王来说这是颇为残酷的事,好在以后她还有机会。而对于俺来说,既然一昼一夜也无法看尽这里的胜景,那么改为一夜也就没什么了,二少爷都掉井里多半天了,捞不捞的也就不忙了,或者说眼不见心不烦吧。
  
  不管怎样,一个没剩多少的晚上还是要抓住,于是放下行李简单整理之后,便匆匆离船上岸,目标是保留着中世纪风格的斯德哥尔摩老城。
  
  
  
  (*** 0918 抵达斯德哥尔摩 *** 第四十七分贴完)

47-21


47-22 Rygerfjord hostel有两条船,这是2号
    0918 斯德哥尔摩旧城    斯德哥尔摩由14个岛屿组成,称其为水城也不太离谱,国王岛、王后岛、动物园岛、船岛、南马尔姆岛……岛岛风光秀丽,艺术场馆、古迹众多,即便花上一周时间也未必能看个十之七八。幸运的是只能在这里呆一个晚上,于是,就踏实多了 —_—!
  
  短短几个小时,去斯德哥尔摩旧城(Gamla Stan)看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来从地图上看距离住宿地颇近,二来因为不用乘船搭车时间便于自己掌握,何况有沧桑感的风物总是更打动人的。
  
  从地图上看,走下吕格峡湾号上岸左转向北过桥便可以到达旧城所在的里达尔岛。沿河岸而行经过一条条船,这一线的船基本都长期停泊在此作为餐馆和旅馆之用,路边不时有健身的市民跑过,除此之外行人和车辆已很稀疏。沿岸阑珊的灯火荡漾在里达尔湾的水面上颇为醉人,随拍随走很快便看到了地图上标示的大桥。桥那边已经可见一水儿古旧建筑,而站在桥上回望,我们来的这岸排列的大多则算是时髦的建筑,有的甚至通体玻璃幕墙,新旧隔河相望倒也有趣。
  
  

48-01 里达尔湾岸边

48-02 门前的铁锚是餐厅的幌子

48-03 横跨里达尔湾,连接南、北马尔科姆岛的铁路桥



48-05 这座铁路桥的交通非常繁忙

 虽然知道面前这一片便是老城,但如何选择合理路线、王宫又在哪里还都是问题。小王拦住路过的一位女士打听了一番,优雅热情的女士耐心地给她指了路,这时俺也拍完了一尊骑马铜像,于是便依指点而行,往前走不远选择一个路口扎进旧建筑群便算是进了老城。
  
  

48-06 对面这些已是旧城的建筑

48-07 来路这一侧的现代建筑

48-08 络绎不绝的火车

48-09 小王问路处的塑像

48-10 里达尔岛岸边的街道

此时已进入旅游淡季,已近晚上九点旧城里游客行人都已不多,但不少卖工艺品的小店铺还在营业。因为看不到白天的风光了,所以在店铺关门之前抢购一些明信片还是很必要的,于是随意进了一家商店。明信片摆在门口的货架上,几乎每张都很精美,航拍的画面中城市水道纵横,在阳光下闪着蓝宝石般的光辉,城市建筑错落有致,色彩丰富但又不杂乱。优中选优地挑了几张找老板结账,因为有国内朋友托俺带些瑞典克朗硬币收藏之用,于是便随意跟老板提了一句“您能找给我一些硬币么,我想收藏用。”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斯德哥尔摩中年大爷本人是个硬币收藏爱好者,他打开收银机,仔细地帮俺挑起硬币来,他挑出数枚不同年份的瑞典克朗硬币,并告诉我哪种现在已经停止发行了。对于这种以外的收获除了惊喜更多的是感动,此刻最感到悔恨的是从北京出发时忘了带一些人民币硬币过来,只好反复地跟大爷说“您太好了”。这边还没谢完,旁边一位挑选纪念品的德国小伙子又叫住了俺,他拿出一枚硬币说送给你一枚西班牙的一分钱老硬币。除了加倍的惊喜和感动,不表示些什么还是很过意不去,不幸的是出门匆忙,只带了一个小礼品出来,德国小伙子拿着这个中国结小挂件也很好奇并惊喜。此时实在没什么能给老板的了,于是小王摘下她带的海南椰壳项链坠送给了老板,我告诉老板说这个链坠来自中国最大的岛屿,是中国的椰壳工艺品。老板同样很高兴,他再次打开收银机,选出几枚马克和法郎硬币放到我手里,并表示这都是免费的。三国人民互相热情相赠的时候,老板身边他的一位朋友一直坐在那里笑呵呵地看着。与瑞典人有这样的接触实在是出乎意料,感受着如此热情都感到有点儿没办法离开这家店了,不过时候已经不早,再三致谢后还是转身到了街上。事后颇为后悔,要是能与这几位合张影应该会是不错的纪念啊,可惜当时过于激动给忘了。
  
  这家商店所在的街区门脸房都是工艺品、艺术品商店,有非常精美的,也有独具特色的,虽然很多已经打烊,但那些不上板又灯火通明的橱窗已经足以使人留连了,除了看到会心一笑的长袜子皮皮玩偶,还有琳琅满目的航海工艺品、现代油画、珠宝饰品等等,甚至有一家店是专门买门牌号铭牌的,要不是已经关了门,去选两个岂不是很好的纪念品么。
  
  

48-11 旧城内的街道,两边都是店铺

48-12 旧城里店铺的橱窗

48-13 源于中世纪的街道




48-15 夜幕下的人们

拐离这条街后,经过几条餐馆酒肆街后深入旧城中心,耳边安静了许多,此时路边一座尖顶教堂的钟楼上传来悠扬的钟声,几个当地女孩在路边谈笑。钟声传到心里感觉非常清澈,而在这窄巷里根本拍不下钟楼的全貌,而在此经常试图仰望钟楼则是加速颈椎病患者康复的一个好办法。
  
  
  ( *** 0918 斯德哥尔摩旧城(上)*** 第四十八分贴完 )
  
  

48-16

48-17 精美的门牌铭牌



48-19 旧城里的教堂

48-20 一望无际的钟楼
    走入旧城深处,时间已过晚上九点,小巷中的行人更加寥落,酒吧咖啡馆门口的桌边倒还有三三两两的人围坐在黑暗中。昏黄的街灯下,脚下一块块几百年历史的铺路石反射着幽光,两边古旧的建筑墙壁色彩艳丽,很多公寓的内部已经被改造成现代设施齐备的高级住宅,古朴的传统与现代的舒适得到很好的结合。拐过每一个街角,下一个街角就在不远处等着,一座座建筑风格各异但又异曲同工,街灯为它们染上额外的神采,让人总想知道下一个街角后面隐藏的又是何种精彩,在这温馨的秋夜,不如就这样迷失在斯德哥尔摩的旧巷吧。
  
  

49-01



















沿着一条条小街逐渐接近旧城北部,那里是旧王宫的所在。转过最后一个街角,通向河边的大路赫然展现在眼前,再次踏上河边的柏油马路,再次看到路上来往的汽车与岸边停泊的巨轮,才恍然告别中世纪回到现实。融合着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旧王宫面向河水而建,从1754年到1982年一直是瑞典王室的住所,那之后王室成员搬到了条件更好的王后岛新王宫,不过每天瑞典国王还会自己开着车到旧王宫上班。三层的旧王宫有大约600个房间,某些楼层和附属的皇家博物馆是对游客开放的,这样的晚上当然是不可能进去参观了,在河边就着微风坐着观望一会儿也是很不错的事。
  
  

49-11 旧王宫到了



49-13 回到河边





临近十点的时候,终于得解决晚饭的问题了,刚才看到旧城巷中的餐馆里大多还有人影晃动,于是返回觅食。不过进了一家又一家餐馆,侍者都抱歉地说要关门了,欢迎明天再来,而有些餐馆门口橱窗里的菜单直接提示着,没有每人500克朗的预算最好还是别进去。终于找到一家合适的餐馆,进去一看发现侍者明显是个印度人,而餐馆内的装饰也是明显的印度风格。既然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在瑞典土地上尝尝印度饭菜也是很国际化的嘛。
  
  餐馆很干净,加上我们共有两桌客人,印度侍者拿来的菜单中列出的基本上都是简餐,这大晚上的吃起来倒也方便,只是一再嘱咐侍者“no spice”,因为离开德国的这一周心火逐渐旺盛,此时要是来顿正宗的印度咖喱大餐无疑是火上浇油。一份鱼肉饭、一份牛肉饭、两瓶酒水、一份沙拉,总计431克朗,加上小费一共交给侍者440克朗,有观众曾问那米饭是不是倍儿香,其实是做的有些硬,呵呵,不过最大的收获在于多日之后在沙拉中终于又见到了一种名叫黄瓜的植物果实。饭后再也没什么追求地沿原路返回,曾陌生的条条小巷仿佛已经那样熟悉。
  
  

49-16

49-17 回旧巷觅食



49-19 印度餐馆的招牌铜壶

49-20 斯德哥尔摩的晚餐

回到吕阁峡湾号上,舱内潮气依然浓重,河对岸的灯火也依然辉煌着,为了响应巴黎的召唤,六个小时之后这里的一切便都要抛在脑后,对于小王来说,与斯德哥尔摩如此重重地擦肩而过是此行中非常遗憾的事,而对于俺这样一个二手科学家来说,抱憾之处在于没有看到极光。不过,更多的是看到了的,那么也就没啥太可遗憾的吧。

49-21 回到对岸



49-23 市政厅钟楼上依然灯火通明





巴黎近黄昏
    0919 飞抵巴黎   9月19日是离开北欧去法国的日子,实际上整个旅途的行程时刻也都是围绕着这一天的航班时间安排的,因为当初小王发现这一天7:15从斯德哥尔摩飞往巴黎的航班有特价票,只要127欧元/人,而正常的票价都在300欧元/人以上。
  
  早上5:10,昨晚订好的出租车准时等在船旅馆门前,10分钟车程便到了Terminal,在那里正好赶上一班机场大巴。到达机场开始办登机手续,没想到早上6点多有那么多人要乘飞机,每个值机柜台前的人流都蜿蜒曲折数十米。这时有机场工作人员在一旁告诉大家可以使用自助行李票打印机来办行李托运手续,于是小王继续排队,俺去找台自助机器研究。自助行李票打印机的功用在于可以自己输入机票上的有关信息,然后打印出贴在托运行李上的行李票,拿着这个票去柜台就可以到专门的柜台直接称重量托运行李了,这样比通常的手续确实会节约一些时间。不过初次面对瑞典文的自助机显示屏还是很迷茫,还是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顺利地打出了行李票。
  
  本来飞机应该7:15起飞,但因为跑道上等待起飞的航班太多,飞机直到7:40才离开地面,本来离开旅馆时天空中还飘着小雨点,而此时的阿兰达机场已是朝霞满天。从北欧到南欧还是飞了一会儿的,几乎整10点的时候,飞机终于穿破云层降落在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这里也在下雨。
  
  

50-01 斯德哥尔摩机场

50-02 在机舱落座,太阳刚刚升起



50-04 机场的朝霞

50-05 最后的斯德哥尔摩

50-06 早晨的巴黎陷在一片雾气中

50-07 冲破雾气抵达巴黎机场

50-08 戴高乐机场的主建筑之一



戴高乐机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之一,它的设计师安德鲁同时也设计了浦东国际机场和长安街上今年将要竣工的那个大鸡蛋。戴高乐机场分为三个主体建筑:Terminal 1、Terminal2及Terminal 3,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这座机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一日游景点。从机舱向外望去,混凝土建筑的Terminal 1外墙没有任何色彩装饰,显得更加厚重,国际航班都降落在这里。事先从网上资料中已经得知机场内部构造非常复杂,不过只要顺利找到22号出口就可以找到进城的火车站了。
  
  从飞机廊桥到Terminal 1中心需要经过数条漫长的自动步道,机场之大可想而知,在自动步道上可以看到玻璃天窗外有工人正在清洗外墙,另外的步道纵横交错通向机场的各个方向。终于接近出口了,拿到托运行李后的第一件事还不是去坐机场大巴,而是把在南欧用不着的厚衣服和重重的北欧旅行指南寄回德国。机场里面肯定是有邮局的,询问工作人员后得知在二楼,很快找到了二楼角落里的小邮局,这里人就少多了,上班的是两个大妈,一个完全不懂英语,另一个英语听说水平跟俺差不多,总之很快弄清楚了寄到德国的小号快递包裹是28欧元一件,限重5公斤。法国人对法语的热爱从包裹单上显露无遗,全法文的包裹单上有的项目很好猜,但有的项目就实在看不懂了。正与小王一道分析包裹单的时候,旁边两位法国中年男女热心地主动过来指点,填完之后他们又仔细核对了一遍认为没问题了于是去柜台寄出。为了感谢他们的热情帮助,在此送出了一个小纪念品,而他们看着手里别致的中国手工艺品也非常高兴,与法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就这样开始了。
  
  

50-10 这座建筑很像一个军用碉堡

50-11 斜坡里面应该是一个自动步道的走廊

50-12 廊桥过来了

50-13 邮局在二楼

50-14 漫长的自动步道

寄罢包裹,很容易便找到了22号出口,正要推行李车出门,却被机场警察拦住了,而看样子凡是在这里需要额外安检一下的旅客最多的还是中国人,因为检查须知表上用的第一种语言就是中文。警察倒很有礼貌,他只关心两件事,一是口头问了一下随身带的现金有没有超过7600欧元,二是用X光机扫描了一下行李看里面有没有夹带超量的香烟。中国的富人们带超量现金到巴黎血拼倒不难理解,但是难道他们同时还要走私香烟过来么,不管怎样,问题不是出在履行职责的法国警察那里。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警察很客气地挥手再见,这才正式出了机场大门。

50-15 沃达丰的广告在欧洲各国比比皆是



50-17 这里看到的景观很像电影里的未来世界



50-19 自动步道和扶梯把旅客送到各个楼层

从戴高乐机场到巴黎市区还有25公里,需要乘坐名叫RER的郊区火车,从这里去火车站要乘坐Terminal 1与Terminal 3之间的免费机场大巴,好在要坐火车的人很多,问清楚了跟着大家走就是了。坐了两站机场大巴便到了火车站,在这里要办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买地铁周票,地铁是巴黎重要的交通工具,大多数主要景点都在巴黎“二环”以内的地铁沿线,所以买张地铁周票既方便又省钱,关于巴黎地铁后面还要专门介绍,这里需要说的只是本来打算买“二环”地铁周票,但一忙忘跟售票员说了,于是买成了31.5欧元/人的“五环”车票。不过事后算下来,有了这张票再乘郊区火车去位于“四环”外面的凡尔赛宫就不用另外买票了,所以两相计算基本没有赔钱。
  
  巴黎市区被称作“蜗牛”,因为从行政区划上讲,塞纳河边奥塞博物馆所在的地区为1区,从那里开始整个市区由内向外顺时针螺旋状扩散被分成一共20个行政区,这从地图上看起来很像一个蜗牛壳。在网上可以查到很多前人的巴黎旅行安全须知,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尽量远离北边黑人聚居的18、19区和西边靠近郊外布洛涅森林的16区。经过事先的仔细研究,南偏东的13区是住宿的好位置,这里不但是华人聚居地,地铁5号线“意大利广场”站也近在咫尺,唯一不便的是戴高乐机场在城北,从机场要纵贯市区才能到达13区,而所有路程都是在地下完成的,只要找好RER与地铁换乘的车站就没问题了。
  
  走上RER站台等车的时候已经过了中午12点,而预订旅馆时被告知如果13点之后到达需要提前打电话通知他们一下,于是给旅馆前台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大爷说只要确认不取消预定了,19:00前到就没问题,于是便放下心来。正在和小王看着车站公告牌最后确定乘车方向的时候,身后又一位拉着行李的中年妇女主动过来问你们要到哪里去,然后告诉我们就是坐这趟火车没错。
  
  登上RER火车找座位坐下,才算暂时出了一口气,前人的游记中把从戴高乐机场进城这一段路途描述得非常麻烦,所幸一路都还顺利,不过也多亏了前人经验的帮助。从火车车厢向外望去,这一段巴黎郊外还是很破败的,估计这是历史悠久的大城市所无法避免的吧。
  
  回想起来,从踏上戴高乐机场的地面直到坐火车离开巴黎,最难忘的事就是一直在体验着巴黎人的热情,完全没有遇到网上前辈们所说的在巴黎旅游景点和地铁里充斥的黑人及北非裔小偷、强盗。人家遇到的事实肯定是没错的,该小心的也是需要认真注意的,只是,在巴黎的这几天我们的运气真是太好了。而在初到巴黎的时候,从走出机场出口直到走进13区旅馆,一方面确实节奏很紧张,另一方面又怀着对这座陌生大都市的警惕,于是没有一次拿出像机来记录沿途所见,现在想想还是很遗憾的。
  
  
  
  ( *** 0919 飞抵巴黎 *** 第五十分贴完 )

50-20 工人正在清洁

50-21 取行李的手推车


    
0919 香榭丽舍大道

 

虽然抵达戴高乐机场时天色阴冷还飘着小雨,但经过几番转车最后从5号线“意大利广场”站走上地面的时候,迎接我们的已是普照巴黎的温和阳光。拖着行李和着清风走在路上,干净的地面上除了黄叶还有细碎的阳光,尽管不能把治安问题完全抛在脑后,但网上的信息把这样一座城市妖魔化得确实有些过了。
  
  因为路线问题,找到预定的Tolbiac旅馆还是花了一些时间,不过终究还是顺利抵达了,这里果然是华人聚居区,沿途布满华人开办的餐馆和商贸公司,此外还有东南亚人开的一些泰国菜、老挝菜餐馆作补充,看来此地基本是亚洲人在巴黎谋生的重心了。经过Tolbiac地铁站,Tolbiac旅馆肯定是不远了,先是经过一家果蔬商店,门口的货架上摆满各式新鲜水果,诱人的苹果、黄桃等等每公斤不过两三欧元,此时在博德花16克朗买两个苹果的经历已恍然梦中。
  
  果蔬店过去不远就是Tolbiac旅馆了,一座在这个街区中很普通的三层小楼。一楼的门房就是登记处,接待的是一位热情的大妈,除了耐心地解释旅馆提供的各项服务之外又免费送了一堆逛巴黎必备的各式地图,其中包括繁体中文印制的巴黎地图。旅馆是一座老楼,狭窄陡峭的木楼梯很有味道,但是拎着20多公斤的箱子攀登起来就基本没有回旋余地了。终于站在房间里了,打开落地窗,扶着高度及腰的铁艺栏杆俯瞰远眺,虽然满打满算与巴黎只能有四日缘分,但此时对这座城市却有一种真切的亲近感。对面同样古老的楼房顶层阁楼阳台上花团锦簇,谁知道当年有多少到这座浪漫之城寻梦的年轻人就是从这些阁楼中起步的呢。
  
  放下行李短暂休整之后出门,第一个景点就是刚才看到的果蔬店,与门口相比,店内的蔬菜水果品种更加琳琅满目,关于看到这些物美价廉的水果蔬菜时的心情,请参考《甲方乙方》中的土窑洞上趴着等人来接的赵老板即可。因为要赶时间出去逛,所以只花1.33欧元买了四个黄桃,又在街边随便找了一家越南人开的快餐店简单吃了点儿东西,一份炒饭7欧元,一份炒面8欧元。关于巴黎的普通生活,在后面的时间里会专门向各位详细介绍。
  
  对于收入和支出都用欧元计算的巴黎人来说,甚至对于欧元区的居民来说,巴黎普通标准的生活真的很惬意吧,而对于我们这些游客来说,只要把手里的一欧元当一块钱花心情同样美好,特别是刚刚经历过北欧的普通标准生活之后。有时在网上看到一些我国游客在欧元国家旅行时总习惯把物价折合成人民币然后再唏嘘一番,那真是有些自虐了。
  
  

51-01 旅馆附近的 Tolbiac 地铁站

51-02 所有的地铁站里都是这样四通八达的迷宫

51-03 地铁站台



51-05 去香榭丽舍大道要在卢浮宫站倒1号线


正式上路寻访巴黎已是下午两点多,从Tolbiac站坐7号线然后倒1号线,在香榭丽舍站走出地面,远远看到凯旋门,而面前这条车水马龙的大街便是香榭丽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Elysées)。地铁香榭丽舍站出口正好位于香街的东段、西段之间,东段是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林荫道,而西段则是一百年之后新开辟出来的道路,一直延伸到现在凯旋门的位置。大道东段连接着著名的协和广场,东西段的交界处则是1900年为召开巴黎万国博览会而建的大宫和小宫。大宫的建筑风格非常醒目,传统的石砌建筑主体上拱立着玻璃穹顶,据说这体现了20世纪初欧洲人对工业革命伟大成就的自豪和赞颂。大宫如今是国立艺术品陈列馆,小宫是巴黎市立美术馆,因为时间问题就没有进去参观。
  
  

51-06 香榭丽舍地铁站出来所见,自打波旁王朝那时候法国人就爱把植物修剪成这模样



51-08 地铁站旁这座有玻璃穹顶的古朴建筑是1900年为举办巴黎国际博览会而建的,门口是戴高乐的塑像,看新闻报道中说萨科齐就职后披红游街时还对塑像致意来着

51-09 巴黎斜阳,怒马天车

51-10 戴将军

沿着大道往与大小宫相反的方向走,此时的香榭丽舍大道各色人车熙来攘往,街道两边商店餐馆林立,一家家主体颜色各异的露天咖啡座摩肩接踵,想必它们满足了无数异乡游客体验一下在香街路边端一杯咖啡观赏街景的愿望。而对于没有这种愿望的小王同学来说,坐在香街林荫中的长椅上吃一个桃的体验也是很不错滴。

51-11 红色帐篷公交车是专门为旅游者环巴黎游准备的,沿途各景点都有站,一张车票48小时内可以在各站随意上下

51-12 这里《霍元甲》刚刚上映

51-13 香街上的露天咖啡座摩肩接踵



51-15 很多踩这种小车做宣传的人





51-18 雷诺的概念店

51-19 各位看过布拉塞的照片么,那种招贴亭





51-23 香街西端的尽头就是凯旋门



51-25 LV总店

虽然每一块磨得锃亮的铺路石都昭示着香街光荣古老的历史,但平日的香榭丽舍大道其实也不过是一条巴黎的交通主干道,每年法国国庆阅兵的日子才是它容光焕发的时候。过去包括普鲁斯特、波德莱尔在内的无数名人曾徜徉在这条大道上,萨克斯的发明者最初也是在这条大街的公园里为听众们演奏,不过如今这里已是奢侈品名店荟萃的地方,出没在此的也尽是阿拉伯大亨们,如果对这些都不感兴趣,那就沿着大道去看凯旋门吧。
  
  

51-26 香街两旁的小巷之一

51-27 标志概念店

51-28 店里的概念车

51-29 凯旋门是巴黎人下午茶中的一道点心





51-32 卡迪亚总店就在凯旋门边上

51-33 这张照片的背后就是凯旋门了

巴黎不是我的家
      
0919 凯旋门   凯旋门,没啥了不起的,就是天津的一座写字楼么,底商是一家商场,没事就打折返券,后来发现,原来巴黎也有这样一座同名建筑,就在香榭丽舍大道西端的尽头。
  
  1806年,拿破仑为了庆祝在法俄战争中的胜利决定建造凯旋门,并在8月15日亲自为其奠基。5年之后凯旋门工程还未完工的时候,拿破仑在二婚的时候为了过瘾,又专门建了一座同比例的木质凯旋门来迎娶新娘。本来建这座门的初衷是迎接为帝国作战后凯旋的将士,但是又过了5年,拿破仑却走上了流之路,工程也就此停顿了。直到路易·非利普执政中的1836年整个工程才全部完成,1840年拿破仑的棺椁回到巴黎荣军院下葬,路上从凯旋门下通过,终于也算是圆了他的梦。1885年,凯旋门又成为一个法国人葬礼的举办地,这个人就是雨果,当时他的灵柩专门在此停放了一夜。从拿破仑到雨果,凯旋门矗立的味道在悄悄地改变着。
  
  

52-01 凯旋门前的地铁站也是很有看点的



52-03 巴黎的天上白云飘



从大宫向凯旋门前进,看到的是门的正面,而此时背后的延长线上是协和广场,凯旋门后面的延长线上则是有“新凯旋门”之称的拉德方斯大厦。凯旋门坐落在“星形广场”上,以它为中心周围均匀环绕着12条放射状大道,香榭丽舍大道只是其中之一。
  
  凯旋门正面有两组大型浮雕,左面是对奥地利战争胜利后建造的“1810年的胜利”,表现的是胜利女神为拿破仑加冕,右面一组是“1792年义勇军出征”,主题为1792年法国抗击普奥联军的入侵,它的另一个名字更加著名,就是“马赛曲”。建筑全高50米,其中从地面到穹顶29米,也就是说上层的建筑超过21米,所以郭德纲想把它的三面门砌上后烧砖的设想实施起来是很有难度的,起码要在顶上掏个洞安烟囱比较麻烦。
  
  

52-05



52-07 内侧墙壁上刻着558位拿破仑时代将军的名字



52-09 哥儿俩…都挺帅的

52-10 地处老市区以外巴黎经济开发区的拉德方斯拱门,实际距离凯旋门还很远






52-13 正面的浮雕“马赛曲”

52-14 ……1792年法国义勇军的后勤条件还是很艰苦滴

因为凯旋门在广场的中心,所以要到那里去只能走地下通道。在门下参观是免费的,而要到顶上眺望就得买票了,地下通道也是售票处所在。第一天到巴黎选择去凯旋门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买48小时有效的博物馆通票,有这张票不但可以随意参观包括卢浮宫、凡尔赛宫在内的巴黎的65个博物馆和景点,更可以节约下在每个景点单独排队买票的时间,这样的票在主要景点、地铁站等地都有售,不过在凯旋门售票处一问,下午4点通票就停售了,计划是到凯旋门顶上看夜景,此刻天色尚早那便改天吧。地下通道里很热闹,最醒目的群体是一些老兵模样的老人,他们的通常穿着类似军便服的服装,胸前缀着多少不等的勋章,有个别大爷还擎着旗帜。地下通道相对比较暗,加上不大好意思举起相机直对着人家拍,所以拍了几张照片都很模糊,不过从德国出发将近10天之后的小王在熏陶下不但在偷拍方面甚有长进,抓拍起来下手也越来越黑,她对着俩老兵大爷就按下了快门,闪光灯过后,照片效果自然很好,估计大爷们被闪晕了,也没啥反抗的表示。
  
  走上凯旋门所在的地面,在狭小的空间仰视这座建筑感觉颇为巍峨,每个细节的塑造也非常精美,蓝天白云从门中透过,多少有些梦幻感觉。正门下面有一座无名战士墓,下面真的埋葬着一位无名士兵,他是一战凡尔登战役中法军阵亡战士的代表。来自各国的游人在门下穿梭,而这里的老兵队伍更壮大,从年龄上看,他们参加的自然是二战。1919年法国国庆节的时候,参加一战的法军士兵曾通过此门,1944年巴黎解放的时候,戴高乐将军也曾率部通过此门,也就是说从拿破仑时代至今,这里一直是法国军人的荣耀之地。
  
  

52-15 胜利女神为拿破仑加冕

52-16 凯旋门地下通道安静的瞬间,远处的小门里是售票处

52-17 小王作品

52-18 又一位老兵

52-19 无名烈士墓

52-20门内正下方地面上的金属浮雕

52-21 离地面29米的穹顶

52-22 地面上纪念阿尔萨斯和洛林重归法国的铭牌

52-23 人名下画上线表示已阵亡



绕门里门外数圈之后再次回到香榭丽舍大道,下面的目标是塞纳河与协和广场。
  
  
  
  ( 第五十二分贴完 *** 0919 凯旋门 *** )
  
  
  
  

52-24 玩自拍的情侣,这条街的尽头就是协和广场

52-25 去地铁站




      0919 协和广场  
  凯旋门与协和广场在香榭丽舍大道两端遥遥相望,不过还是坐地铁去广场快一些,何况还有方便的地铁周票。
  
  在“协和站”下车走上大街,8万多平米的协和广场在眼前豁然开朗。广场是长方形,香榭丽舍大道与杜伊勒里花园在两条长边对望,它们的更远处分别是凯旋门和卢浮宫;马德莱娜教堂和国会大厦则位于两条短边的两端。
  
  

53-01 地铁“协和”站

53-02 地铁出口的阳光

53-03 地铁出口与广场的建筑风格很一致

53-04 噢,法国海军军部……

53-05 夕阳下的广场,方尖碑后面是埃菲尔铁塔

法国人认为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但它所拥有的历史并不都那么优美。1763年广场落成时,中心安放着一座巨大的路易十五塑像,广场也得名路易十五广场。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路易十五的塑像被推倒,广场也跟着改名叫作革命广场。大革命的几年里陆续有上千人在这里被推上了断头台,其中包括路易十六及王后、丹东、罗伯斯庇尔,而送这些这些相互为敌的人们上路的是同一位刽子手。“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这句名言倒是这场砍头活动一个很好的注脚,说这句话的罗兰夫人当年曾为吉伦特派的沙龙提供聚会场地,而她说这话的地点也是在协和广场,时间则是在她上断头台前。
  
  

53-06



53-08 广场上卖画的小摊贩
  
  
53-09 广场上四角的八座塑像之一



大革命过去后,广场多次改名,终于被路易·菲利普定名为协和广场。1835年,广场的四个角建起了8座雕塑,分别代表法国的8座大城市,广场中央则树立起了卢克索方尖碑,两端还修了两座喷泉。有3300年历史的卢克索方尖碑本来矗立在埃及底比斯的卢克索神庙前,于1831年被埃及总督送给了法国,也有人说是当时被法国人抢来的,从当时的历史看,要在送和抢之间较真意义也不大吧。如今这座近23米高的碑被人们开玩笑地称作巴黎最古老的建筑,上面的象形文字记述着公元前1300年埃及法老拉米西斯二世的功绩。
  
  

53-11

53-12 天气很好,天上飘着朵朵棉花糖

53-14 卢克索方尖碑全貌

53-14 底座的图案记述了碑从埃及到法国的运输过程



53-16 广场一头连着香榭丽舍大道的东端,地面上的铜牌文字注明路易十六及王后在此广场被处死

53-17 马路对面的两座雕塑合称“马利双骏”,原作现在放置在卢浮宫里

53-18 广场上车水马龙

53-19 飞机来往也很频繁

大革命的血腥不复存在,如今游人们自可以在广场上悠闲漫步,方尖碑的金顶在夕阳下折射着耀眼的光芒,两座大喷水池中的青铜镏金雕塑在水幕中飘然欲仙。广场南边有座大门,里面就是杜伊勒里花园,当年的杜伊勒里宫在巴黎公社时期被付之一炬,如今只剩下大水池和花园,水池周围的长椅上坐着各色不赶时间的人,野鸭在水面上放心地溜达,水池对面掩映在远方树丛中的就是卢浮宫了,不过那不在今天的观赏计划之内。
  
  

53-20 广场上的喷水池

53-21 青铜与金色的搭配非常雍容



53-23 远处是塞纳河对岸的波旁王宫,现在的国会大厦

53-24 杜伊勒里花园的水池,水池后面远处的建筑就是卢浮宫


太阳就要下山了,为了看到夕阳下的塞纳河,只好离开公园重新回到广场,再往前走出了广场就是塞纳河边,塞纳河上的协和桥对着广场出口,这座桥建于大革命时,桥基的石块来自被拆散的巴士底狱,当时它有个应景的名字叫做自由桥。
  
  站在塞纳河边,往左走是著名的左岸拉丁区,大学和咖啡馆密集的地方,也是当年福楼拜、雨果、海明威、乔伊斯、萨特、波伏娃等人出没的地方。沿右岸往北走,下一座桥是著名的亚历山大三世桥。天色已暗,去左岸感受和寻觅当年文化人们出没的去处比较困难,于是便选择了去看桥。
  
  

53-25











巴黎。人间世
     0919 塞纳河畔看桥   塞纳河上有32座桥,桥桥不同,大多建于19世纪以前,赏桥的最好办法是乘坐游船,不过此时夕阳西下,乘船耗时会比较久,而到达巴黎的第一天人生地不熟,还是多休整些为好。
  
  贯穿协和广场走到协和桥头,向左远远已能看到河对面的奥塞博物馆,向右远眺映入眼帘的则是市区里几乎无处不在的埃菲尔铁塔。奥塞博物馆是需要专门安排时间去朝圣的,所以此时选择了向右转去看此前已耳濡目染多年的亚历山大三世桥。
  
  

54-01

54-02 亚历山大三世桥头

54-03 巴士底狱的石头修起来的协和桥,对面是国会大厦

54-04 国会大厦后的金顶是荣军院,里面葬着拿破仑

54-05 塞纳河边去往亚历山大三世桥的小路

亚历山大三世桥桥头便建着大宫、小宫,大宫另一面的出口就是下午到香榭丽舍大道来时走过的地铁出口,也就是说,从香榭丽舍大道、凯旋门、协和广场再到亚历山大三世桥头,转了一个大圈子,而圈子上和圈子内外,处处皆是巴黎的古迹名胜。

54-06 塞纳河边的路


亚历山大三世桥桥头便建着大宫、小宫,大宫另一面的出口就是下午到香榭丽舍大道来时走过的地铁出口,也就是说,从香榭丽舍大道、凯旋门、协和广场再到亚历山大三世桥头,转了一个大圈子,而圈子上和圈子内外,处处皆是巴黎的古迹名胜。

54-06 塞纳河边的路




54-08 奥塞博物馆,河面上的索尔菲利诺桥,1910年1月的一场洪水把桥拱几乎完全淹没



54-09 索尔菲利诺桥后面有桥墩的桥是王室桥



亚历山大三世桥和大宫、小宫都是为1900年巴黎国际博览会而兴建的,这座全金属构造的桥长109米,宽40米,是塞纳河上最华丽的桥,整座桥最抢眼之处在于两端桥头共四座信息女神拦飞马的金色雕塑。之所以取名亚历山大三世,是为了纪念普法战争后签署的《法俄联盟协定》,1892年的时候,亚历山大三世的儿子沙皇尼古拉二世专门来巴黎为大桥奠基。
  
  

54-11 河上游船穿梭不停



54-13 过了亚历山大三世桥直走便能到达荣军院

54-14 桥中央栏杆上的雕塑



夕阳下,亚历山大三世桥上的雕塑熠熠生辉,一条条游船连绵不绝地从桥拱下穿过。站在桥上远眺,数座形态各异的桥梁连接起塞纳河两岸色调典雅,形式考究的建筑,年复一年,它们见证着那些我们永远无法知晓的故事。
  
  

54-16 天色越来越暗



54-18 返回的路上俯瞰协和广场



为什么前面要说“耳濡目染多年的亚历山大三世桥”呢,因为在国际化大都市天津,也有这么一座囫囵个儿类似的桥,各位请上眼:
  
  http://www.tj.xinhuanet.com/jxtj/2005-04/28/content_4149748.htm
  
  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41916321
  
   0919 夜巴黎   在塞纳河畔溜达许久,不觉太阳已经悄然无踪,协和广场一带依旧车水马龙,各种色彩的灯火交织闪烁。站在亚历山大三世桥上四下望去,集数百年文明精粹的现代巴黎城无处不充满诱惑,但时间不早只好返程了。

55-01 傍晚的荣军院金顶


55-02 站在三世桥上,脚下的塞纳河水,左边卢浮宫,右边奥塞博物馆,迎面便是巴黎圣母院

55-03 国会大厦

55-04 亮起灯火的大宫

55-05 协和桥上回望

为巴黎之行做功课时曾对这里的治安深感忧虑,不过一路地铁回到意大利广场甚为太平,走上街头时路上行人已经寥寥,路边的酒吧、咖啡馆屋里没多少人,露天的位子倒高朋满座,都说巴黎人只要能在露天决不在屋里,果然不假。此时已近晚上10点,餐馆营业的已不多,不过Tobiac街两边的中餐馆都一水儿地还没有打烊。v的建筑背面就是一家中餐馆,进去一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中国。这家粤菜馆的菜品中规中矩,如果放在国内恐怕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不过此时却是一个上好的去处。
  
  吃罢饭回到旅馆,旅馆大门紧锁,前台已经下班,这就是旅馆和酒店的区别,所以当初订房时要求保证在19点前抵达是有道理的,入住后每人发一把大门钥匙也是有道理的。
  
  回到房间,站在落地窗前向外眺望,远近一片静谧安详,只可惜这样的日子总是稍纵即逝。
  
  
  ( *** 0919 夜巴黎 *** 第五十五分贴完 )

55-07 旅馆房间的落地窗

55-08 旅馆马路斜对面的一家中餐馆,离开巴黎前吃最后一餐的地方,正在修路,路上摆满了挡板

55-09 旅馆楼下马路对面的公车站

55-10 巴黎街头一个普通角落的夜晚


     0919 夜巴黎  Crystal Flower

两界
    0920 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   巴黎是一个让过客时时感到绝望的地方,先不论那些饱蘸历史的桥梁、宫殿、花园与街道,也不提那些文人墨客流连过的酒肆茶社,单单400多家博物馆就足够看上个一年半载。文学的巴黎、艺术的巴黎、历史的巴黎、曾经动荡不安的巴黎,估计包括土生土长的巴黎人在内,没有人能把巴黎的妙处尽收眼底,那么,既来之就随着心思看些多年来曾无数次想象过的事物吧。
  
  游览巴黎的第一站是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Pere-Lachaise Cemetery)。上小学时就曾听过147位巴黎公社社员喋血公墓的故事,虽然直到如今我也没有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不过起码还可以感受一下英雄们战斗过的地方。对于这个稍显另类的巴黎开篇游方案,小王给予了无私的支持,所幸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个环节的安排有着非常的价值。
  
  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蒙帕纳斯公墓、蒙玛特公墓是巴黎的三大公墓,而拉雪兹神父公墓的规模是最大的。蒙帕纳斯公墓葬着莫波桑、萨特、波伏娃、贝当元帅等人,还有波德莱尔的衣冠冢。蒙玛特公墓则葬着斯汤达、波辽兹、埃德加.德加、小仲马以及茶花女。此外,著名的安葬地还有拿破仑沉睡的荣军院和伏尔泰镇守的先贤祠,以及在地下堆叠裸葬着在千年间逝去的近700万巴黎普通人骸骨的地下骸骨博物馆。不过,短短三天半的巴黎行程总不能变成公墓主题游,于是便选择了神往已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作为代表。本来荣军院和先贤祠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不过最终时间有限没有成行,但去过了拉雪兹神父公墓就算没有遗憾了,锦上添花没有也罢。
  
  拉雪兹神父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他在如今的巴黎20区拥有一片宅邸。1805年,拿破仑下令把此处改建成了公墓,“贝尔.拉雪兹神父”这个名字就沿用了下来。要找这个地方很容易,地铁有一站即为“贝尔.拉雪兹”站,2、3号线在此交汇。经过19日半天的游逛,对巴黎已经有了一种熟悉和信赖,9月20日早上便轻车熟路地一路乘地铁到了“贝尔.拉雪兹”站。
  

56-01 贝尔.拉雪兹地铁站
  56-02 地铁站外
   从出站口走上大街,马路对面有一道长长的高围墙,不用说那里面便是公墓了,而公墓的一个侧门就在路对面。因为公墓里面埋着大批声名显赫的人物,所以这里也成为了景点,为了方便游客寻访自己心中所瞩,公墓管理机构特意印制了公墓地图,所有名人的墓穴都被加以标注,并进行了座标指示。要在这片44公顷的墓地中迅速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这张图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找地方买这么一张图变成了首要的任务,因为不可能赚死人钱,所以参观公墓是免费的,侧门前也就没有管理处之类的建筑。站在门口正琢磨是不是要到正门去看看的时候,发现门口站着一个无所事事的大爷,手里掐着一摞导游图之类的东西,过去一问,他果然是买图的,两欧元一张。
  
  买了图进门,公墓的地面比街道高出一大块,因此需要上一道台阶。走完台阶,两条大路一左一右铺陈在面前,各式各样数不胜数的墓穴则一望无际。为了便于寻找,公墓分为97个墓区,每个区依地形划分,形状和面积都各自不同,此外还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是骨灰存放处。从公墓地图上看,因为各种事迹而被标注了名字的墓穴有近700个,绝大多数都是我们中国人不熟悉的人,而熟知的倒也不算少。经过事先查找,除了巴黎公社墙,计划要寻访的墓主包括:肖邦、普鲁斯特、巴尔扎克、拉封丹、莫里哀、王尔德、都德、德拉克罗瓦,此外还有一位和他们不大一类的人——吉姆.莫里森,最后还有邓肯的骨灰存放处。本来还要走访巴黎规划者奥斯曼男爵、欧仁.鲍迪埃、圣西门、比才、巴黎公社的死敌梯也尔以及马克思的女婿等人,但最终因时间不允许而作罢。公墓地图的纵向用数字4-9分为10个区,横向则用字母从G-P分为9个区,每个数字和字母表示出一个方块,墓主都在这些方块里,比如肖邦墓就在第11墓区的9M这个格里。图中以姓氏为序列出了有名的墓主以及他们所在的坐标。但是从图上可以看出来,很多墓区形状极不规则,墓区之间岔路纵横,同时墓地早已人满为患,密密麻麻的墓碑高低林立错落着,即便知道了坐标想找到目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先来看看公墓地图吧:

56-03 公墓全景,巴黎公社社员墙就在最上面的那个角落,可见当时已无路可退
   56-04 骨灰堂被用红色标出,7号就是美国舞蹈家邓肯(Duncan)的骨灰龛 56-05 11区一带名人扎堆,肖邦(Chopin)墓被标注得最醒目
 56-06 巴尔扎克(Balzac)、德拉克洛瓦(Delacroix)的墓隔区相望
  为了提高效率,第一件事是先把图摊开在围墙上找到所有要寻找的墓穴方位,基本上这是所有买了图后走进公墓的人都在做的事。找了半天却不知巴黎公社社员墙在哪里,最后不得不去问门口卖图的大爷。因为他不懂英语,于是便把导游书上写的社员墙纪念牌的铭文给他看,他看了看便指出了公墓东偏南角落里的一个点,与我们所在的大门是完全的对角线方向,此外他又特别说明,在公墓的外墙还有一处纪念巴黎公社社员的墙要看一看。谢过大爷回到公墓里便踏上了寻访之路,为了不漏过一人采取而采取了从西北到东南逐格扫荡前进的方式。
  
  在巴黎的三天半里,每到一个景点,老天都会用于之相称的天气来迎接我们,从此留下了一个典故叫作“要雨得雨,要风得风”。这个早上巴黎阴云密布,公墓大道上洒满枯黄的橡树叶,其间夹杂着一棵棵橡实,而另有叫不上名字的大树叶子正绿,这一派枯荣交加的景象正是寻访墓地的好景致。
  
  

56-07 大家买了公墓地图都铺在墙头仔细研究
 56-08 围墙伸向南边  56-10 有的墓已几近废弃
 56-11 墙外就是公寓楼
 56-12 枯荣间似乎能轻松参透生死
 56-14 豪宅型的墓
  56-15 一座合葬墓
  在国内坐火车时经常能看到铁路边掠过一个个毫无生气的土馒头,更高级些的则是在电视中看到的那种立着整齐划一墓碑的墓地。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坟墓则彻底颠覆了我们头脑中源自东方墓地的那种概念,与之相比,挪威罗弗敦岛上的墓地也显单调。这里简直像一个创意市集,几乎每一座墓都在力求与众不同,富裕些的会盖一座教堂式小石屋,有的还用彩色玻璃画作装饰,或者在墓穴上摆放姿态各异的石制或青铜雕塑,简单些的也会在墓的形状、材质和线条装饰上下一番功夫。当然,有创意并不一定要规模宏大、花费高昂,同时这也不会影响凭吊者的态度。比如镇压了巴黎公社革命的梯也尔墓穴的位置地处公墓中心,规模在整个公墓中数一数二,黑色的罗马式殿堂建筑高达十几米,但在它的大门上被人写上了“公社万岁”几个大字。
  
  孔子曾经曰过的:“未之生,焉知死。”而站在这西式墓地中,却不免让人对死感到格外的坦然。这里的气氛虽然肃穆,但毫不骇人,相信即便是夜间来到这里,面对着这些带着宗教信仰在此长眠人们也不会感到恐惧。而且突破了生死观念的困扰,想必对生者也是莫大的解脱。因为公墓的地势比较高,所以从外面看高大的围墙在里面看并不高,墙外狭窄的马路对面便是公寓楼,在那楼上公墓里的一切日日夜夜都一览无遗。还有文章提到,之所以在巴黎市区里建墓地,就是为了让活着的人们能经常来看望逝去的亲人,据说很多已经长大各自生活的兄弟姐妹,他们周末聚会的内容便是一起到公墓看望父母。
  
  不知“死者平等”是不是法国人特有的精神,想想看,梯也尔的墓、巴黎公社社员墙、《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迪埃的墓以及多位法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墓都建在这里,无论从各种活人的立场看,这可真真都是一件政治绝对不正确的事。而且,700来位在公墓地图上有名有姓的人完全被淹没在群众的汪洋大海里,墓区的划分完全没有考虑死者生前是什么职务、职称,坐什么车、住什么房子,以至于很多名人的墓只有巴掌大一块儿,明明已经站在正确的坐标上却还要反复找上五六圈才能找到。
  
  

56-17 摆满扫墓者放置的纪念牌
    带着所有的感慨,开始逐一寻找我们的目标。这里完全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国际化社区,因为时间交错多少生前不可能彼此拜访的杰出人士在此相聚一堂。美国舞蹈家邓肯的骨灰存放处是最好寻觅的,那里的所有人都拥有同样面积大小的一块大理石铭牌,想必他们的骨灰匣就在铭牌后的壁龛里面。骨灰存放处的墙外,停放着许多汽车,里面的一个礼堂门口聚集着许多人,可能他们正在送别刚刚逝去的亲友吧。出于尊重,也就没有把人群摄入镜头。
  
  

56-20 骨灰堂的核心建筑,估计是告别室一类的地方
 56-21 邓肯在此
 56-22 骨灰墙
 56-23 应该是一座家族墓,女儿亲吻母亲的雕塑已有些风化
   下一个首选的目标是奥斯卡·王尔德那独一无二的墓。即便事先已经知道一二,但真的看到那座造型奇异的墓时还是不免发出一阵惊叹。为何要惊叹,大家看到图片便也知道了,在他的墓上如今似乎已经没有可以“下嘴”之处。公墓管理者在墓的基座上顶了一块金属牌,告诫王尔德的敬仰者们应当爱护这座建筑,但显然是无效的。王尔德墓的铭文在背面,因为时间的冲刷,文字已经有些模糊,不过关于“才子和戏剧家”的定论文字就在其中。童真且执著的内心大概是衡量一个好人万世不变的标准吧,哪怕他有着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外表,或者那更成为他博得额外敬仰的本钱。那些唇印,应该是来自王尔德各个角度的敬仰者,不知这算不算艺术的唯美,但的的确确是这里的唯一,这样的46岁年华已经足够了。
  

56-25 Oscar Wilde在此
    56-28 王尔德墓背面的碑文
    56-32 玻璃镶嵌画
  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参与这种野外定向活动的,在这里搜寻目标,耐心、眼力和方位感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座图上标注着但不是目标的墓都成了寻找目标的参照系,站在蜿蜒的小路上,四周都是墓碑,手持地图摆布出正确的方向也成为一件考验人的事。总之在这片墓地中的游弋是一件快乐的事,每找到一个目标便带来加倍的满足感,本来两个小时的游览计划最后扩充为整个上午。
  
  

57-01 极富艺术气息的墓上塑像
  57-03 位于墓地东侧角落,被大树庇护的巴黎公社社员墙(Mur des Federes)
  57-05 这应该是一位法共领导人的墓
 有着与我们同样快乐感受的游客并不少,在路上遇到一对来自美国的中年夫妇,他们看到我手里拿着地图,便过来问知不知道吉姆.莫里森的墓在哪里。那时我们也正在那一带寻找,于是邀请他们一道上路。一边走其中的那位女士告诉我,莫里森是他们那个年龄的美国人年轻时的偶像。2005年,摇滚乐诞生50周年的时候,《滚石》杂志评出了最伟大的50位摇滚音乐家,“大门”乐队和莫里森便在其中。那一年我曾应约翻译过这篇文章,虽然对“大门”这样的乐队本身没什么兴趣,但如今能有机会与这位主唱面对面一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无奈在N9这个方块里上蹿下跳了半天始终找不到他的藏身之处,最终美国夫妇决定独自去别处找找,他们刚走不到两分钟,我和小王发现在一座大墓碑后面站着一群人,他们面前一座不大的墓穴上摆满了花,它的主人就是Jim Morrison。
  
  

57-06 Ravensbruck是二战时的一座纳粹集中营
 57-07 Mauthausen是二战期间设在奥地利的一个纳粹集中营
   57-10 左上角那丛树后面的路对面就是吉姆.莫里森的墓
 57-11 人们正看的就是莫里森墓
 57-12 吉姆.莫里森德的墓本身还是比较简陋的
  57-14 与墓地相当相称的主人
  离开莫里森的家,在探访肖邦墓的路上又看到了那对还在寻觅中的美国夫妇,于是便给他们指出了正确的方位。肖邦墓上矗立着一座垂首凝思的少女像,墓前则摆满了花束。在这里遇到一位来自山东的小伙子,问他有没有找到都德的墓,他说没有,明明知道就在拉封丹和莫利哀墓附近的一个岔路口上,但就是找不到。他的遭遇和我们一样,不知是谁的安排,拉封丹和莫利哀住邻居,他们二人的墓被围在一个小院子里,而从图上看都德家距离他们二人不过十几米,但就是找不到。不过我们还是没有灰心,看过了肖邦墓,继续回去找。终于发现了,原来都德墓没有在路边,这座瘦高的墓装饰精美,但被藏在了位于路边的两座墓的后面。
  
  终于看到了巴黎公社社员墙,这里当然已不复当年的景象,墙外就是繁华的现世。这段公墓内的围墙上镶嵌着一块牌子“Aux morts de la commune 21-28 mai 1871”,意思是“献给公社的死难者,1871 年5 月21 日至28 日。”这段围墙被一株巨大的橡树庇护着,不知当年它是不是已经在这里了。
  
  

57-16 拉封丹需要仰视
    57-18 莫里哀紧挨着他   57-20 这位就是都德
 探访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和德拉克洛瓦的墓被安排在返回的路上,普鲁斯特的墓相当简洁,而德拉克洛瓦那黑色为主调的墓非常大气考究。巴尔扎克的墓上端放着他的半身像,而基座上不知是谁用橡子摆放了一颗心的图案。有的旅行指南书上说,当年曾在巴尔扎克葬礼上致词的雨果也安眠在这所公墓,实际上他与伏尔泰同住在先贤祠。在返回的路上,有两次被路人询问Piaf 的墓在哪里,她离巴黎公社社员墙很近,从他们口中得知她是一位音乐家。回来上网一查才知道,Edith Piaf 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香颂的代表性人物,而 Piaf 是巴黎人对麻雀的别称。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一座向所有公众开放的墓地,在普遍已经爬满青苔的墓中间,也有一些崭新的墓,主人去世的时间距今不过一两年,其中还有不少华人的墓,他们大多是来自福建和江浙的老人,儿女们为在异国操劳至离世的他们选择了这里作为安息之处。总之,进入这座公墓并没有门槛,有兴趣的同学们要抓紧啦
  

57-21 肖邦
  57-22 巴尔扎克,注意台阶上
 57-23 德拉克洛瓦 57-24 普鲁斯特可以慢慢追忆了
  57-26 1870年普法战争法军阵亡士兵的纪念碑
 结束了堪称脑力与体力双重考验的寻访之旅,中午时分终于回到了进来的那道侧门,按图上的指示,卖地图大爷说的另外一个纪念墙在临街的外墙,要找它就得到街上了。出了门沿着墙向东走,在公墓围墙与街道之间有园艺植物作为分割,走在植物与围墙之间便也远离了街上的喧嚣,这里叫作Gambetta林荫道街心花园。在网上查了一下,Gambetta曾在1870年普法战争的时候组织军队抗击过普鲁士的入侵。
  
  终于看到了这座建于1909年的浮雕,在人群中间一位已经中弹的妇女张开双臂正力图保护其他人。浮雕人物的下面刻着雨果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求并希望,将来人们不是进行复仇,而是实现正义。”之前的那位大爷告诉我这也是用来纪念牺牲的巴黎公社社员。不过,后来在网上看到的资料表明,这堵墙名为“历次革命受害者墙”,当初建成的时候,仍在世的公社社员认为这是企图利用公社战士英勇就义的场面来宣扬放弃革命,全民和解的理念,所以并不承认它对巴黎公社的纪念意义。从这座雕塑建成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动机看,它纪念的是历次革命中不分阵营所有的死难者,那么从公社社员的角度看,他们的抵触想法是道理的,不过这座墙确实能够真正代表雨果既要自由民主,又主张全民和解的思想。
  
  

57-27 公墓围墙外有一家花店
 57-28 这就是墙外的那道纪念墙
 57-29 雨果的话
  不管代表了什么,如今的巴黎人似乎并不太把象征当回事。就在我们站在浮雕前仔细审视的时候,从来路走来一对手拿扁纸盒的男女,他们经过我们之后坐到墙前的长椅上,打开手中的纸盒,原来是两张匹萨,回头一看,原来街对面与浮雕对望的便是一家“必胜客”。他们打开盒子便面对浮雕大吃起来。如此无视历史与艺术的行为真是令人愤慨,为了用行动表示对他们的不满,俺和小王坐在与他们相邻的长凳上各自吃了一个面包……
  
  
  ( *** 0920 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下) *** 第五十七分贴完 )
  

57-31
  57-33 地铁站里的孩子们
 贝尔.拉雪兹地铁站
 






0920 巴黎圣母院
   在拉雪兹神父公墓一逛到了中午,得赶紧奔赴下一个目的地----巴黎圣母院。好在有相当方便快捷的巴黎地铁,很快就在地下穿越了塞纳河来到西岱岛上。
  
  如今塞纳河中心有两座紧邻的江心洲模样的小岛----西岱岛和圣路易岛。9公顷的西岱岛(Île de la Cité)被视为巴黎的发祥地,而这个法语词的大致就是“城中岛”的意思。很久很久以前,巴黎城的大部分地区还在水底下,公元前3世纪,一个高卢人部落开始在西岱岛上搭起茅草棚子定居下来,渔猎为生,直到罗马人打来。凯撒曾在《高卢战记》中提及与西岱岛上的居民作战的经历,最后的结果是岛上的高卢人被全歼,罗马人占领了小岛。在如今巴黎圣母院的地下室,还可以参观到公元3世纪时西岱岛的围墙基座以及一些高卢-罗马时代的建筑遗迹。可见巴黎圣母院所在的位置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巴黎乃至法国的中心,实际上,巴黎圣母院广场的地面上有一个星形标志,被称为巴黎原点,所有巴黎与其他城市的距离,都是以这个点为起点测量的。
  
  西岱岛上集中着很多重要历史建筑,比如从地铁出站口走出来迎面即可看到的巴黎法院,这里最早曾是罗马行政厅,巴黎法院的建筑延伸到塞纳河边的部分是附属监狱,大革命时期,路易十六的妹妹和王后、丹东、罗伯斯庇尔等人都曾在这座监狱里等待着走上断头台。因为时间有限,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只能仔细看看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了。
  
  

58-01 西岱岛地铁站新艺术派风格设计的出口,“地铁”那几个字母很有些“生化危机”的感觉
 58-02 出地铁站向南不远就是圣母院广场
  58-03 迎面的建筑是现在仍在使用中的高级法院
 58-04 巴黎警察局与圣母院正门迎面相对
 Notre-Dame de Paris中的Notre-Dame,意为Our Madam,也就是圣母玛丽亚。巴黎圣母院建造在一座叫作圣埃蒂安主教堂的废墟之上,1163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为之奠基,随后历经七位建筑设计师之手,慢条斯理地修到1330年才算完工,幸亏欧洲的教堂都喜欢用石头来建造,如果用木头的话,后面的修完了前面的就已经又得翻修了。巴黎圣母院长130米,宽48米,号称能同时容纳9000名信徒,是早期哥特式教堂中规模最大且最精美的一座,由于它一扫之前罗马式教堂的粗笨压抑,因此被称为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建筑。圣母院见证了法国历史上的众多重要事件,比如1430年英国国王亨利六世曾在此加冕;1804年,拿破仑在这里加冕;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1970年,戴高乐将军的葬礼在这里举行;1996年,总统密特朗的宗教葬礼也是在此地举行。
  
  这么一座了不起的建筑,在法国大革命时竟然差点被洋溢着“破四旧”激情的革命民众拆掉,后来被改名为“理性寺院”而保留下来,但正门上方的28座旧约时代的古以色列犹太王石雕像,因为被到处反封建主义的革命民众误认为是法国历代国王的像而砍了头。1795年到1802年圣母院被关闭,并曾作为酒类和粮秣仓库使用。年久失修的圣母院逐渐破败下来,当局又打算拆掉它,所幸雨果的小说及时出版,唤起了公众对这座教堂新的瞩目。19世纪,在雨果的推动下,政府决定拨款对这座教堂进行大修,1864年工程完工,那28座石雕像也被修复,于是这座建筑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子。
  
  

58-05 正门上方一字排开的人物塑像是28位古以色列犹太王
  58-06 正面中心的圆形玻璃花窗直径10米,是700多年前的原装货,窗前矗立着圣母圣婴像,据说二战时为了防止德国人把窗子拆走,法国人把玻璃都卸下藏了起来 58-07 圣母院广场上的姐儿俩
 58-08 典型哥特风格的大门
 58-09 大门两旁精美的雕塑
 参观圣母院分为两步,一是买票上钟楼,二是免费到教堂内部参观。我们首先选择在圣母院墙外排队等着上钟楼,排队等待时,有工作人员过来派发免费的参观指南,有多种文字供游客选择,令人高兴的是其中包括中文。队伍缓缓前进,终于到了售票处,本打算在这里买昨天在凯旋门没有买到的48小时有效博物馆通票,但不巧只剩下一张了,于是又买了一张专门的圣母院参观券,也算是留作纪念了。

58-10 圣母院侧面
 58-11 突出的怪兽状滴水檐很像《哈里.波特》里面的摄魂怪
 58-12 在二层连接南北两座钟楼的回廊观景平台眺望,远处隐约可见蒙玛特高地上洁白的圣心教堂,近处著名的滴水檐怪兽已经托腮思考了数百年
 58-13 河上远端的桥就是著名的圣-米歇尔桥
 58-14 图中可以看到西岱岛上另一座与圣母院建于同一时期的教堂----圣礼拜堂的尖顶

 从地面看的话,塔楼外檐算是二、三层,而钟楼内部有一段木楼梯可以直达大钟所在的阁楼。在二、三层外檐观景平台,除了可以细细观赏教堂建筑本身,还可以从近70米的高度眺望巴黎市区,因为巴黎老城区几乎没有新式摩天大楼,因此四个方向的视野都相当好,很多巴黎的著名人文历史景观都能尽收眼底。站在塔楼三层,保存完好的米黄色巴黎老城在面前一览无遗,面对此情此景再想想北京城,不由让人心生许多感叹。
  
  哥特的东西总有些神秘感觉,最有代表就是钟楼外檐半人半兽的怪物,据说一共有96个。这些长着翅膀和尾巴,面目狰狞的家伙据说是中世纪的人放在门外避邪用的,而当初设在这里的功用是引导屋顶上的水流以保持清洁,不过现在已经完全是装饰性雕塑了,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是几百年始终托腮凝视着的思考者。上北塔需要爬238级陡峭的螺旋状石阶,那里有四口钟如今每天仍在敲响。而当年卡西莫多工作的地方在南塔,而要上到那里还得再爬140级石阶,由此可以想象他的体能应该是相当棒的。
  
  

58-15 远处是圣心教堂,近处突兀的大白楼不知是干啥用的
 58-16 背景中的钢架建筑是蓬皮杜中心
 58-17 圣母院106米高的尖塔,据说是为了拉近人间与天国的距离
 58-18 上到三层眺望,远处的是圣-米歇尔桥,铁塔左边可以看到荣军院的金顶 58-19 河上的桥叫做兑换桥,因为12世纪附近集中了金银铺和钱庄而得名
 58-20 新区好像着火了
 58-21 西岱岛东端,三座桥由上到下依次是:苏利桥、图尔内勒桥、总主教府桥
 58-22 远处的高楼是欧洲第一写字楼----蒙帕纳斯大厦
 58-23 巴黎的富人们又在分割蓝天 58-24 圣母院的横剖面是一个十字架,竖与横的比例接近0.618
  58-26 不胜寒的塑像在此站了几百年
 58-27 怪兽们
  58-29 又看到了拉德方斯拱门和大宫,河上的五座桥从上到下依次是:亚历山大三世桥、协和桥、索尔菲利诺桥、皇家桥、卡尔塞尔桥
 58-30 连接左岸的布提波桥
 58-31 上钟楼需要走一段木楼梯,这里防火太重要了
 58-32 站在卡西莫多的工作岗位上仰视

  58-34 13吨重的大钟
 58-35 上钟楼眺望台时一路走的都是这样已经磨出痕迹的旋转石阶
 58-36 走出钟楼准备进入教堂内部参观
 从钟楼下来,到圣母院内部参观,教堂是很宽容的地方,门口有禁用闪光灯的标志,也就是说可以拍照。站在大门口向里望去,内部灯光幽暗,但大量彩色玻璃花窗由此格外醒目,穿过彩色玻璃射入室内的阳光也因此斑斓起来。
  
  圣母院教堂纵深130米,在尽头的中间是主祭坛,正中大门的两边共有34根“科林斯”石柱延伸排列到祭坛前,支撑起整个穹顶,穹顶的曲线极为平滑柔和,令观者的心灵也不觉随着柔软了许多。右手边廊长长的一排烛火架上,一朵朵小小的火焰此起彼伏地跳跃着,与国内的寺庙有些类似,参观者可以花钱请来小蜡烛放在烛火架上用来许愿,明码标价两欧元一枚,新的蜡烛就放在一边用者自取,硬币投入一个钱盒里,也没有人看着。与小王一道点燃了一枚蜡烛,许个啥愿呢,有朝重返巴黎?家人平安?自己喜爱的事业有成?抑或什么,谁知道呢。
  
  

59-01 钟楼楼梯旁的窗户
 59-02 卡西莫多可曾在此窥视教堂外的世界?
 59-03 教堂内的每一扇窗都是彩色拼花玻璃窗
 59-04 教堂穹顶最高处离地面35米
 59-05 大片的烛台,宜家卖的那种小圆烛两欧元一枚,游客信徒都可以请一枚点燃放在那里,其实不付钱也没人管,但有谁会那么做呢
  59-07 成于十三、四世纪的圣母圣婴塑像
 59-08 天主教特有的告解室
 59-09 北侧墙上建造于13世纪的蔷薇花窗
  因为是历时700多年的教堂,内部的雕塑时代各不相同,既有14世纪的石雕,也有18世纪的雕塑,据说在圣物室里还保存着圣母玛丽亚的一绺头发,以及钉死耶稣的十字架残片和一枚铁钉,而众多彩色花窗基本都是13世纪的原作,其中以南北墙上号称欧洲最大的两扇圆形蔷薇窗最著名。为什么教堂内会有这么多讲述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和石雕呢,因为中世纪欧洲的很多宗教信徒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文盲众多,通过形象的图像可以更有效地教化其心灵,据说美国的教堂大多装饰简朴,其中就有美国建国后的人口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因素。不过,即便是图案,俺们也看不懂,所以在很多方面俺们并不如中世纪的劳动人民高明。
  
  

59-11 讲述耶稣生平的浮雕
 59-12 中央祭坛上的十字架,前面是18世纪左右的“圣母哀子”主塑像,表现的是圣母玛丽亚悲伤地看着怀中从十字架上卸下已经死去的耶稣
 59-13 H,估计是法王亨利名字的缩写
 59-14 讲述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窗
   59-17 虔诚的信徒
  59-19 穹顶的弧线柔和动人
 59-20 1455年,在巴黎圣母院召开了为圣女贞德平反昭雪的诉讼会
 59-21 据行家介绍,这是“科林斯”式柱子,高24米,共有34根,撑起了整个圣母院的穹顶
      59-27 大吊灯不知为何被放在了地上 巴黎圣母院的宗教仪式安排得很满,听说每天有四场弥撒及一场晚祷,但俺们都没有赶上,也就没有听到6000根音管组成的欧洲最大管风琴的奏鸣。此时的教堂里的座席基本都空着,气氛安详,有零星信众在跪在两侧的十字架和圣母圣婴雕像前默默祷告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和我们这些游客互不相扰。站在祭坛处回望,黑暗走廊尽头的大门外,是绿树蓝天的花花世界,走出去,是我们与那些信徒们都要面对同一个喧嚣世界,不过他们还有这样一座避风港。
  
  中央的祭坛上矗立着巨大的金色十字架,十字架前是法国雕塑家古斯都的作品《圣母哀子》,因为距离遥远,祭坛的位置又高于地面,所以雕像看得不十分真切,只看到圣母垂头哀伤地看着膝头已经死去的耶稣,虽为圣母,但此刻表露的更是一位普通人母的感情。“圣母哀子”应该是天主教艺术一个重要的题材,后来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中终于较近距离地看到了出自米开朗基罗之手的同名雕塑,而在威尼斯运河边也曾看到一座比较另类的“圣母哀子”石膏像。
  
  圣母院的后花园和地下室还有很多可看的东西,不过此时已经将近下午四点,还有另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完成,那便是去卢浮宫赶场。所幸2006年9月20日是周三,这天卢浮宫21:45才闭馆,而其他六天都是18:00闭馆,而这也是我们对行程精心筹划的一个成果。
59-28
  59-30 仰视初秋蓝天下的圣母院
 59-31 地铁站旁的建筑
 59-32 警察局上空的旗帜依然在飘扬
 她欲乘风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