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ulink电池参数设置:灵活运用“八法”治愈风湿痹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3:13:22

灵活运用“八法”治愈风湿痹痛  

2007-09-17 15:37:44|  分类: 疼痛疾病辨证论治

  灵活运用“八法”治愈风湿痹痛

澳大利亚中医学会――韦国庆中医师

风湿痹痛是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在澳大利亚则更为多发、常见。按中医认识当属“痹”症范畴。其发病主要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内生痰湿瘀血,阻滞经络而致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等酸楚疼痛、重着麻痹、活动困难等。发病机理主要是经络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养。按临床发病特点,主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及“热痹”。治疗上多以祛风散寒、活血化瘀、除湿通络和滋补肝肾为主。

研究过很多关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著作及治疗方法,临床治疗中,不外以散寒、祛风、除湿、化瘀、通络及调补肝肾为主,有的甚至兼而有之、面面具到,每逢痹症,多投以“独活寄生汤”,治疗方法上缺少灵活的变化,疗效上往往事倍功半,久治不愈,甚至无效。风湿痹痛,看似局部的肌肉、关节疼痛,若辨证上仅着眼于局部症状,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识泰山”,与中医理论强调的整体观念相去甚远。局部的阻滞,往往只是全身失衡的一环,反之,疾病的治疗却往往取决于一个局部的疏通。这辨证上的整体观、治疗上的灵活施治,实为中医治疗的精髓。在风湿痹痛的治疗上,整体的、准确的辨证是治疗的关键,灵活运用“八法”施治是疗效的保证。笔者以亲历病例为引,结合先贤的经验学说,提出些治疗体会,以期抛砖引玉,更好的向同道学习、交流。

一、攻下法治风湿痹痛,立竿见影。子和攻邪论有实用价值。

风湿痹痛因其反复发作,久治难愈而令医患头痛不已。久病则易伤及肝肾气血,是以时医多以滋补肝肾气血为主,或兼以散寒祛风等,一剂“独活寄生汤”,既能滋补肝肾,又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可谓面面具到,实乃治疗风湿痹痛的基础方,但临床中,遇风湿痹痛急或甚者,则似有隔靴搔痒,事倍而功半之感。若能明察风寒湿邪滞留体内的关键所在,攻而下之,则可达事半功倍之效。金元四大家中之张子和,首倡攻邪,所谓“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可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在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治病首当驱邪,即著名的汗、吐、下三法,看似简单,实有很深的科学内涵。他主张逐邪为补,而且将其攻下三法做了大胆外延,决非寻常之瓜蒂涌吐,麻桂发汗,硝黄泻下,而是另有深意,是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以放血疗法为例,放血也是子和汗法之意“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且收效更捷,能治发汗所不能治之疾病。”这些论述,可谓字字珠矶,招招精妙。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样的病例:

病例一:一位男性的香港移民,颈、肩部酸胀疼痛,头昏不适已达三年之久。而年龄才38岁而已,近年来还出现两侧手指麻痹、精神不振等,夜晚常因这种莫名的疼痛和麻痹而坐卧不安,一周来更感手指关节肿胀痹痛甚,胸闷烦热、心悸、呕吐痰涎、口苦等,舌质红,苔微黄,厚腻,这种不适让他连工作也辞了。根据他的病情,考虑患者主要是痰湿壅盛,阻滞经络,其位在上、在胃,我决定采用攻下之法为他治疗,先在他的肩背部作了放血治疗,再开了三付涌吐的中药给他。结果病人第二天一早就打电话来说喝了中药后呕吐不止,言语中感到非常失望。我坚持让病人再服一剂,结果两剂服下后,病人连胆汁也吐出来了。又过了两天,病人复诊,全身非常轻松,疼痛基本上没有了,手指麻痹也消除了,但还是很紧张地问我能保持多久。我开了两周健脾化湿、祛痰通络中药作为调理。在以后的一年里,我经常跟他联系,他的疼痛再也没有发生过。其实,风湿痹痛也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可根治,只要你辩明病因,对症下药,一样可以根治这种顽疾。

病例二:越南移民,女, 67岁,左肩关节疼痛数年,近年来更发展到左手不能上举,普通生活也不能自理,连洗脸也成问题。曾经中西医多次治疗,用尽了各种办法,如封闭、推拿、针灸等,均无显效。我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除了经常关节疼痛外,长期便秘更困扰患者。我经过仔细考虑,决定用起泡法。先用特制的膏药敷于患处,同时予三包中药番泻叶茶饮。第二天患者告诉我,她的肩部起了三个大水泡,服药后腹泻了2 - 3次,一周后,患者左肩神奇地活动增加了,疼痛也基本上没有了。二周后我又重复了上述治疗一次,嘱患者坚持服用润肠丸,她多年的关节疼痛便从此消失了。

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风湿顽痛亦不例外

风湿痹痛或因风寒湿邪入侵肌体而致病,亦可因内生痰湿、瘀血阻滞经络而为患。我们每天的活动需要食物来补充维持,同时也将我们身体所不需要的废物排泄掉,排泄的途径包括呼吸、出汗、大小便等,妇女还包括月经的排泄。这样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新陈代谢,人体能保持身体健康,有赖于这种新陈代谢的平衡,反之,当这种新陈代谢失去平衡时,我们的身体便会出现问题,这也正是中医治疗的基本点,即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中医强调,肾乃先天之本,而脾胃则为后天之本。东垣之“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等无不强调了调补脾胃对维持人体新陈代谢平衡的重要性。脾胃健运,气机顺畅,经络通则顽痛除。

病例三:张先生,男, 38岁,腰背疼痛达五年余,疼痛游走不定,甚时不能站立,曾作过多种检查都无法确诊,经中西医等多次治疗均无显效,推拿针灸仅能缓解症状。仔细追问各种病史及平素症状,原来患者长期胃脘胀闷不适,口淡无味,食少梦多,精神困乏,舌质红,苔白厚腻,此乃脾虚气滞,脾胃运化乏力而内生痰浊湿邪,湿聚中焦,溢于经络,经络不通而致腰背疼痛。这正是我们所强调的因脾胃运化不健而致体内代谢废物不能充分排泄而滞留体内,损害肌肉筋膜而致疼痛。我先以健脾化痰、祛湿通络的中药内服为主,辅以推拿针灸治疗2 次 / 周。 4 周后疼痛明显缓解。 8周后,多年的疼痛完全消除。之后,我又给了些健脾祛湿的中药调理。跟踪一年,未再复发。

三、明察气血痰郁,法宗丹溪,化风湿痹痛于无形

古有丹溪,明察气血津液之病机,善用消法,或治痰,或理气,或治瘀,或泻火,从气血、痰郁论治杂病。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健康的关键。若津液停滞则凝变为痰,经络不通或气血亏虚,则血滞而为瘀,食而不化则为积等,所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具体来说,我们的人体,正是一个平衡的小天地,当我们的摄取及排泄有一方面出现障碍时,身体就会失去平衡。当摄取过多或排泄不够时,我们身体内生产的各种多余及有害的物质便会滞留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更进一步损坏我们的关节、肌肉及筋膜。各种数据均显示,风湿病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而且女性多于男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体大约40岁左右便开始会产生象尿酸类等刺激性代谢产物,而这些刺激性的废物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泄,当它们停留在人体内时,便会侵害人体的关节、肌肉、筋膜等,因而引起关节及软组织的病变,更进一步导致关节肿痛、肌肉痉挛强硬等,当这些痉挛强硬的肌肉压迫神经时,便会导致疼痛、麻痹等不适,当压迫血管时,便会导致循环障碍,产生如头昏耳鸣、肌肤麻木等症状。即我们所认为的痹症。认识到了新陈代谢平衡的重要性,那么当风湿病发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是维持或重新保持这种平衡。人体的排泄主要是通过大小便、出汗、呼吸、呕吐等,妇女则更重要的是月经。当这些方面中,有任何一面出现障碍时,短期内会出现身体不适,长期则可导致风湿疼痛。

病例四:陈太, 40 岁,近 3年来一直被肩颈背的风湿痹痛折磨,西医验血并未发现任何异常, X光片亦正常,各种止痛药越来越没用,她曾坚持打了“封闭”多达 10余次,换医生换到自己都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问题可谓严重,更可怕的是越来越严重,以致肩颈痹痛、背心发冷、头昏乏力、手指麻木等。陈太因病人介绍来到我诊所。第一次接触我便发现了问题所在。她明显地精神不振,面色暗红,仔细一问,陈太于四年多前便出现月经量减少、时有时无的情况,经色深红,伴有血块,舌质淡暗,脉细弦。这正是血虚气滞。发现了问题,治疗就简单多了。我先给她开了疗程一月的补血行气之调经中药,同时在她经常疼痛的部位作人为发疹,让所谓的“风湿”能从局部排除,每周作两次,一个月以后,陈太的精神明显的好转了各种疼痛也基本消除了,嘱患者继续服用补气活血的中药一月余,她多年的痛楚便从此远离而去了。

病例五:周太, 42岁,颈肩酸胀痹痛年余,近月更觉左侧脖子处肿大,吞咽困难,伴左手指麻痹不适,经西医X光及超声波等检查,均无发现异常。曾按颈椎病作针灸、推拿等治疗,效果亦不明显。查患者面色无华,神情紧张,失眠多梦,胸闷善叹息,月经延后,量少,色深红,时有血块,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根据周太的情况,我认为主要是痰湿内聚,阻滞经络、气血而致痹痛。在予以颈肩部推拿针灸的同时,更以行气化痰为主,补血通络为辅的中药治疗,三周后,患者自述脖子肿胀消除,吞咽无碍,颈肩疼痛明显减轻,再予二周的行气祛湿、化痰解郁之品,诸症具除,追踪四年余,未再复发。

风湿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方法,都必须是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而设定的方法。换而言之,就是要根据病人的特别症状而找到导致病人的新陈代谢失去平衡的原因,灵活动用“八法”,或消,或汗,或下,或补等,整体辩证,灵活施治,才能做到顽痹不顽,固痛不固。任何固定的药方都不能适合所有的风湿痛患者。病人也经常会问为什么我跟他的症状都一样,他用了这个方很快就好了,而我却没有什么用。原因正是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虽然表现出来的风湿痹痛一样,但导致身体代谢不平衡的原因却不完全相同,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针对彼此的不同而采起不同的办法和药方。无论是祖传的灵丹妙药,还是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果不是针对具体的病人而作出适当的调整,其疗效必定受限。迷信所谓的祖传秘方,其实是与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 辩证施治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