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岛 英雄 石碑:《书家毛泽东》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38:47

《书家毛泽东》介绍

  来源: 时间:2010年12月08日 作者:唐利  编辑:万泱华 字体:【 大  中  小 】 唐利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摘 要]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诗人,以他渊博的知识和博大的胸怀于书法艺术方面同样创造了极高的成就,他为中国书法留下的珍贵和丰富的知识遗产,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

  毛泽东一生留下的墨迹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仅中央档案馆珍藏品即达数万件,其中解放前的就有9060件。这些珍藏的墨迹中,最早的有1908年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借书条,最晚的有1976年5月的一件批示,前后历60余载,卷帙浩繁,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幅,也有寥寥几个字的短笺。

  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极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青睐。目前,正式出版的毛泽东墨迹很多,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毛泽东诗词手迹选》等等,我馆收藏已达90余种之多。

  由王树庭、王跃等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1997年12月印刷发行,精装本大16开 《书家毛泽东》,参考各类刊物147种,收录了毛泽东书法前后60余年的近900余件墨迹(最早为1908年前后,最晚为1976年3月2日),许多是当时第一次公开发表,也有不少墨迹是恢复了毛泽东书写的版式和原貌。从此书中,我们可以一睹毛泽东恣肆雄浑、洒脱无羁的艺术风采,感受他书法中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

  毛泽东一生书体、书风、书貌多变,各个时期字体风格迥异。《书家毛泽东》把毛泽东书法墨迹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鉴赏:毛泽东早期墨迹鉴赏(基础时期)(一九o八年——一九三五年); 毛泽东中期书法鉴赏(追求时期)(一九三六年——一九四九年); 毛泽东后期书法鉴赏(繁富时期)(一九五o年——一九六九年);毛泽东晚年书法管窥(一九七o年——一九七六年)。

  毛泽东早期的书法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上皆深得裨益,为自己的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书作者对毛泽东早期书法基础的形成因素,进一步进行了详细而客观的分析,认为:既有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也有家庭与学校的因素。其中,家庭因素——父亲毛顺生由于在一次因山林纠纷和别人的诉讼中败北,因此立志让儿子念书通文墨;毛泽东1-8岁寄居在外婆家,外婆家的文化氛围对毛泽东早期书法基础的形成,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学校因素——对学生要求极严的第一师范,是毛泽东早期书法基础形成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毛泽东曾回忆这段经历,一往情深地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这当然也包括了毛泽东的书法基础。

  《书家毛泽东》对毛泽东各个时期的书法艺术的基本特点,参插具体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赏析。

  1950-1969年,进入顺耳之年的毛泽东的书法迈进纵情挥洒,抒怀写意的境界。书中对他60年代的墨迹《沁园春.长沙》如下赏析:

  简介:长沙,湖南省会,毛泽东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心地。此幅诗墨,是毛泽东于1961年10月16日书就的。

  赏析:六十年代是毛泽东书法鼎盛时期。1961年他的手书可以说是当代书法艺术的神品。这卷书作以草书为主,大部分字是以草书书写。所以凡字眼处,用笔施墨特别着力。结体也很奇妙。如“寒秋”的一寒一字,宝盖左侧夸张向下,右侧紧收,涵盖四点(或称联绵的短横),犹如秋风扫落叶,飘飘而下的情态。“湘江北去”的“湘”字特别豪放宽松,后面的三个字逐个见小,仿佛大江北去的壮观景象。“尽染”的“尽”字,露锋起笔,字势纵长,开张,迅疾飞动,淋漓酣畅,如同一阵暴风骤雨之感。 “自由”二字一笔联绵,“自”字较小,而“由”字奇大,三条相交弧线环绕,章法不拘,放纵至极,势不可挡。又如“风华”二字,纤柔圆转,委婉回荡,飘逸不羁,字势变化不测,但笔画来龙去脉清晰,挥洒有节,笔法有度,笔性纯熟,运笔速度之快,给人一种痛快爽利的感觉,书写效果予读者以极大的审美享受。最后一句“浪遏飞舟”的“飞”字,写得也很奇特,一笔左右盘绕写成,表现出强烈的动态美感。总之,整幅书作,气贯长虹,势吞日月。 (宾寒云)

  网络赞誉《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书法作品中绝佳的一幅代表之作,此书如此赏析:

  简介:毛泽东的长征诗,作于1935年10月,日后留下两幅墨迹,一幅是1936年前后书写的,一幅是1962年4月20日书写的。

  赏析:毛泽东写诗,只标“诗一首”,从不标“七律”或“七绝”,这是因为他自认为“对于诗还未入门”,“偶而写过几句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

  1936年前后书写的这首长征诗,连诗名都未写。这是他的瘦笔书法。书法的轴线很直,但其轴内却包含着最大的不直,这是因为他在探索各种形体的审美特征。其中扬左与扬右分立两侧,探索草体,又受字根的限制,有时纵长,有时侧势,有时又呈圆形。特别是有几个字已登上狂草的殿堂,如“颜”字,和题名中的“毛泽”二字,不论是线条、结体或者墨色都已经到了尽美的程度。因此,我们认为这幅墨迹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另一幅是1962年4月20日书写的,竖式,横幅手卷型。

  从总体上看,这幅墨迹雄放超逸,遒美至极,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雄姿。作者书写这幅墨迹时,已深得草书之精要,将草书的写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笔墨之间,饱含深情,英气丝毫不减当年。

  作者为尽情表现红军气贯山河,不畏艰险的伟大精神,十分注意墨迹的形体、线条、笔势等。起首“红军”二字用草书体,统帅全篇,字字形神兼备,气势冲天。有些字,如“征”字、 “水”字线条柔润,体势俊美。有些字,如“闲”字劲道十足,有擎天之力。有些字,如“腾细浪”、“泥丸”等字笔势连绵,气韵活泼。有些字,如“过后”二字上顶天,下立地,情意飞扬。

  从分行布白看,整幅墨迹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统一,疏密得当,对比强烈。从布局看,整幅墨迹波起浪伏,高潮迭起。如“万”、“腾”、“桥”等字,用狂草重墨书写,至“过后尽开颜”,情感达到高潮。

  这幅手书,在书写形式上,充分考虑到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那种开阔的场面和气势。正文竖书时,每行不超过4字,故从诗词到落款,计有22行之多。外感上,如超宽银幕,将那“金沙水拍”的壮观之景尽收眼底,渲染了“长征”是一首悲壮史诗的浩浩雄气。(尹晓波)

  毛主席书法师古人而不拘成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根植传统,博大精深;推陈出新,独领风骚,通篇气势磅礴,凶狂俊逸,变化跌宕,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无与伦比的审美特征。美国人r·特里尔在他所写的《毛泽东传》中写道:“他(指毛泽东),更是一个诗人和艺术家。他的诗词想象丰富、气魄宏大、寓意深刻;他的书法汪洋恣肆、任意挥洒、自成妙趣,将他列到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和艺术家行列是毫不逊色的。”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