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岛职业2017:写实钢笔画 (杨雨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03:16
 

冬日 Winter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7 5/8 x 11 3/8 inches (19 x 29 cm)

   写实钢笔画的旅程,是由《冬日》开始的。虽然当时不能确定钢笔画的性质,但纤细的线条所构成的画面,仍能让我心中对自然的感怀得以释放。在此之前曾画过很多“钢笔画”,可愉悦的感觉从没有象《冬日》这样使我陶醉,我似乎隐约感受到“希望”的呼唤……
  这幅作品是我较早时期创作的。由于当时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在处理手法上一直没摆脱“旧”的模式。虽然我在创作过程中,也极力追求着变化,曾试图摆脱观念上的禁锢,但就这幅作品而言还是徒劳的。
  首先,中景的一些树的处理,在其表现上装饰味过于浓了一些,空间感也不是很强。其次,天空与雪的处理手法,也相对过于简单了一些,但建筑与杂物的处理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作品中的建筑基本是由木板构造而成的,其处理手法是较容易的,因为这些材质的表面肌理粗糙,易于钢笔画的表现。
  作品中木板的质感处理,基本是按天然纹理走向来进行塑造的。在细节刻画中,我依然保持着原素材的光影给材质带来的变化,以求画面的丰富性。
  其它物品的表现,也是遵循着自然的法则来处理的。这里并没有条文的规定,必须要用哪种手法去表现,只是要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去刻画就可以了。
 在这幅作品的表现上,运用了点绘的手法。点绘画法来源于针管笔的一种绘图形式,这种形式的在钢笔画表现上,语言“简单”而又“单纯”,长久采用这种手法就会导致作品平庸无力,最终走向装饰性钢笔画。
  点绘画法在钢笔画作品中所能做到的,只能表达简单的物体的外形,而不能表现丰富的物体的质感和内在本质,它的所有“能力”只能在一个“平面”上展现。当我们要表现同样大小的玻璃球、金属球、塑料球等,点绘画法则束手无策了。


 

 储藏室 Storeroom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6 3/8 x 9 7/8 inches (16.7 x 25 cm)

  《储藏室》的作品素材令人激动,丰富的物品让人眼花缭乱。就钢笔画的题材来说,这个素材是再好不过的了。它可以让你的激情充满活力,使你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之中。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的。
  在这幅作品的表现过程中,我并没有因其“杂乱无章”的物品而束手无策。相反,正是由于这些众多的、各具特色的杂品,刺激着我的创作欲望,使我对此表现起来更加兴奋,更加活跃。
  在这幅作品中,我首先刻画的是中间光亮部位的物体,因为那是整幅作品的视觉中心。然后,再表现四周部位的“陪衬”物体。最后,完成的是天棚、墙面以及剩余的地面。这不是事先计划好的,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顺序。这种顺序只是概略的,不是绝对的,因为在对物品的刻画过程中,为了达到画面和谐统一的效果,有时需要相互之间穿插进行。钢笔画创作的顺序,要根据自己对作品素材的理解来进行,到底要用怎样的顺序、怎样的手法等等,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掌握。
  各种物体质感的“完美”表现,让人心醉。对各类物品质感的表现,是这幅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主要心态。为了完整地体现这幅作品的主题精髓,质感的表现是尤为重要。
  首先,我介绍一下皮毛的处理。在这幅作品中,皮毛的种类较多,有软的、有硬的,有明的、有暗的。但不管有多少种类,不管有多少变化,只要把握住皮毛的方向性,以及皮毛的特有质感(即皮毛的长短之分、毛色之分、明暗之分),然后,利用钢笔的长线、短线、交错线等进行精细地刻画,就能达到具有活力的画面。
  其次,是金属物的处理。金属物具有反光强、自身体明暗变化大以及方向感明确等特点。金属物的表现,除了要强调光感外,更要强调其方向性(即线条的排列走向)。抓住这些特点,表现起来就相对容易得多了。其它物品的表现,一般也都是根据物体的特有性质来进行表现的,这里就不一一的介绍了。
  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下,无论表现多么复杂的空间,除了要注意所表现的物体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注意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整个作品的统一性。一味的追求质感的表现,孤立地处理作品中的物体,这是钢笔画作品的大忌。因为,钢笔画大多是一次性完成的,具有不可“调整”性。

 

暖阳 Warm sun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7 7/8 x 9 7/8 inches (20 x 25 cm)

  继《小巷》之后,表现这幅作品,是“情感研究”的继续。《暖阳》描写的是多年前的,市井棚户区生活的一景。虽然画面里没有描绘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但是,从晾晒的衣物以及门前堆放的生活物品,仍能让人感觉到,这里的生活充满了安逸与祥和。这种生活的“甜美”触动了我的感动神经,让我将它永远留在我的作品中。
  描写普通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表现“建筑”来间接的反映社会生活,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艺术表现形式。钢笔画表现建筑的能力,是没有可怀疑的地方。但是,要使我们的作品摆脱建筑画形式的束缚,走向“纯绘画”(这里专指绘画),确实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在建筑题材作品的赏析过程中,人们很难判断,哪种作品是建筑画,哪种作品又是纯绘画。尤其在钢笔画领域里,建筑题材的表现始终处于模棱两可之间。
  其实,建筑师所研究的绘画语言,主要是科学性、客观性与功能效应等要素。建筑师强调建筑画要有实用性,要与“工程”相结合。而纯绘画所表现建筑方面的题材,应该是从情感以及社会生活方面入手。画家通过建筑的描写,转而对社会生活进行主观“诠释”。这样在绘画领域里,建筑题材的作品才会有立足的空间,才有可能出现动人的佳作。
  作品《暖阳》虽然不是什么大作,但是它让我对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进行思考。在创作的道路上,只有将疑惑的问题探讨清楚,我们才能走好下一步,否则,我们将无法前行。

 

小巷 Alley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6 7/8 x 9 7/8 inches (17.6 x 25 cm)

  这是八九十年代东北城市常见的小巷。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居住环境没有得到同步的改善。人们只好利用自己房前左右“有效”的空间,搭建一些居住和储藏物品的用房,故此将本来宽敞的出入口,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小巷。
  小巷的生活是祥和的,小巷的时光是快乐的。小巷留给我们怀念,小巷曾伴随着我们成大。这就是我的《小巷》,一个不大的《小巷》。
  《小巷》的内容,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是,其中的含义却是深远的。因为我们进行“转述”事物,只有令我们感动才有可能感动“世界”。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去表现这条小巷,一条普通的小巷、破旧的小巷、令人怀念的小巷。
  这幅作品除了情感以外,技法方面相对于其他作品的来说,要简单得多。就这幅作品而言,很多人会觉得没有什么可探讨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它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技巧性强的作品。朦胧中我感觉到,能够让我们拼命画下去的理由,决不仅是高超娴熟的技法。情感的倾注更能让我们满足。所以,在作品的创作中,对所表现的对象倾注情感,要比单纯的技法表现,更能令人痴迷。
  情感的宣泄,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艺术感染力的强弱,就在于创作时作者情感自然流露的多少。在艺术品的表现过程中,艺术家情感倾注,必定能获得相应的艺术价值,这种价值,绝不是能拿金钱可以衡量的,因为,精神世界的产物,只有用精神世界价值才可以衡量。
  《小巷》让我学会了思考,同时发现了令我着迷的“世界”。

 

窗外 Window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6 7/8 x 9 7/8 inches (17.6 x 25 cm)

   用钢笔画的形式表现花卉,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领域。植物种类的多样化,必将提高钢笔画表现技巧与表现能力。在我们的艺术表现范畴中,花卉植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表现题材,如果我们用钢笔画这种朴素的形式,与种类万千的花卉植物得以进行“沟通”,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由我们的作为而多彩。
  作品《窗外》是我进行的一次尝试性的研究。所谓的尝试性的研究,就是有目的地进行某些效果方面上的尝试,具有实验性的。
  在这幅作品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阳台上的花卉植物。虽然这不是专门题材的花卉植物作品,但是,从绘画角度出发,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表现成丛的花卉植物,除了要注意单一的花朵与叶片之间的关系外,还要考虑其构成“组”的光影关系。所谓“组”,就是把看似纷乱无章的,植物的花、叶,分成较大的、有规律的“组块”。单独将这些“组块”进行专门分析,可形成最简单的“球状”的素描关系。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能(形体塑造分析能力、表现能力等),才能更好的“把握”画面的整体的关系。
  线的表现手法,在这里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总的规律还是有的,那就是要根据植物的生长状态来体现。例如叶片的表现,我一般是根据叶脉的长势来确定线的排列走向的。总的方向性确定之后,在具体的表现中既要注意光与叶片的关系、也要注意叶片与叶片之间的关系。暗部的表现要注意层次感,要有深度,又不能画死。
  从尝试的结果上看,这幅作品还算是成功的。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只注重了花卉植物方面的表现问题,从而忽视了构图方面的因素。构图偏移,是这幅作品主要的弊病。

 

浪 Wave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9 1/2 x 13 5/8 inches (24 x 34.5 cm)

  这幅作品的场景之美,实在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从我在山野间与它“相逢”,到如痴如醉的挥笔作画,这一切似乎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的时空差异。
  表现它的过程是一个陶醉的过程,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在表现过程中,这幅作品引导我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情绪亢奋的境地。
  首先,让我亢奋的是这幅作品的主题。作品中的“浪”,表现了荒野间的一个自然现象,着重展现繁乱中的一种秩序。在自然中,这种草浪随处可见。在冬季、在初春,它们用自己干枯的身体,搏击着风雪。虽然它们个体的力量在这个季节已经脆弱到了极限,但是群体的协作仍能阻抗强大的势力。
  其次,作品的细节描述让我亢奋。这幅作品所描绘的草浪,是由棵棵杂草集结而成,在表现中,它们每个个体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我知道,只有将它们最基本的个体力度表现到位,才能诠释得清它们的内在含意。在庞杂的荒草中,跳跃着几朵迎春的柳絮,它们让我激动,使我无法掩饰兴奋的情绪。于是,我陡然变成了一个孩子,一个忘乎所以的痴童。
  我的作品多来自于感动,很多“工作”是在情绪化中完成的。虽然情绪化容易冲动,但是钢笔画的研究,让我认真、让我严谨,因而我的情绪化便是一种特殊的、多因素混合的冲动。
  作品《浪》,所表现的内容丰富,细节复杂。在表现中,我一直受着情绪因素的操控。我的状态非常好,作画的环境也很清净。铅笔稿落下以后,我就开始进入了作品的表现阶段。
  第一个让我急于表现的是杂草中的柳絮,虽然它很弱小,但在作品中有着深刻的含意。对于它的表现,精心、认真是当时的状态。那一刻,我一点没有含糊,我几乎将所有的情感都付注在它的表现之上。当朵朵柳絮在作品中开放起来时,我提着的心开始平静下来
  在这幅作品中,难点的就是草浪的表现。由于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心态平稳是处理繁乱的法宝。表现时,我没有一丝烦躁,尤其在衬托柳絮的杂草的处理中,我的心态更是平稳。荒草的处理,我将其看成是一个又一个的团体,然后再将“散碎”的团体按整体进行处理,这样,繁乱的荒草,在我的笔下跃然纸上。
  这幅作品完成,是非常顺利的,表现它的过程让我畅快,并令我振奋。

 

 苍生 Natural life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9 1/2 x 13 5/8 inches (24 x 34.5 cm)

  不知是何原因,我对表现野草有着浓厚的兴致。野草的潇洒让我痴迷,野草的繁乱让我“疯癫”。我不知表现的意义何在?我只是随着感觉而前行。
  在我的创作中,荒草的表现,似乎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虽然曾经的作品也让我欣慰,但肤浅总是与其相关。我不知道这些“曾经”的劳作,对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怎样的基础。我也不知道这一丛丛的荒草,最终要传授给我什么。我只是喜欢,我只要表现。
  这幅作品还是在激动的状态下进行的,那种飘逸、那种潇洒。我敢说,无论是多么伟大的艺术家,也无法对此能凭空的编纂。我真的愿意被每一片草叶上丰富的变化所诱惑,当太阳的光线微微的发生着改变,它给予我的总是一番惑人的景象。在它的面前,我永远是一个无知的追随者,我喜欢它、爱它。
  作品《苍生》,还是在佳境下进行的创作。表现繁乱是我的本领,在这幅作品的表现中,每一片草叶均有详细的交待。所谓详细的交待,就是主要的叶片都进行调子的处理,一般的叶片都有“出处”的交待。层次的处理,灰度的变化,在这幅作品中全部体现到位。
  这幅作品仍是采用“留”的画法,即反画法。作品中的“留”,是按层进行的。由前到后,层层进行。当大的空间“留”完。再进行小的空间的“留”。当作品的表现进行到这个时候,再开始进行调子的表现。调子的表现,要分块进行,要有耐心,要有整体的调子的控制能力。在这里还要保持笔尖的细度和调子的灰度,不能有半点差池。
  这幅作品表现中的难点,就是画者必须要保持长久、高度的注意力。在表现中,我的眼睛常常由于过渡的疲劳而痛涩,然而,痴迷的状态还是战胜了身体因素。

 庄稼院 Village courtyard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0 x 14 7/8 inches (25.5 x 37.8 cm)

  作品《庄稼院》是一幅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从作品中所展现的农家小院,以及院内搁置的农家生活的物品,我们就知道这是什么季节。一般在东北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东北的秋天是非常短暂的。像作品中描绘的和煦金秋,是不多见的,而且也是非常珍贵的。
  这是一个令人歌唱的季节,我们通过“庄稼院”的收获,就知道这里的生活是多么的安康。人们已经没有更多的空间来盛放收获的成果,随意的搁置让这块“土地”更显得粗犷。这里的天是蓝的,这里的地是黑的,这里的一切都附带着天造的自然的本色。自然就在这里,这里就是自然。
  《庄稼院》的创作过程同样让我激动。我喜欢这里的粗糙,我喜欢这种凌乱,我喜欢让这些不能讲说的物体,来包藏着永远不能说完秘密。也许我的所为不够“人道”,也许我的想法有些怪异。然而,艺术的价值之所以永恒,其魅力就在于此。
  这幅作品的构图,是以院落中的堆放(横向)和悬挂(竖向)的苞米,作为作品的主体的。它们的明度相似,一横一竖,稳定了画面的重心。左侧的苞米楼子,虽然在画面中极容易产生对称之感,但是,由于其本身明度的灰暗,使得作品更为丰富。画面两侧的松散物体(苞米秸和豆秸)的灰度与地面灰度的吻合,使繁乱的画面有了较强的主视点。
  在作品的表现上,处于画面中心堆放的苞米,是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对象。表现这种物体,我是比较有经验的。因为无论它的表象多么的繁乱,我也不会受到蒙骗的,我还是将其按一个整体来进行处理。悬挂的两串苞米的处理与地上堆放的苞米是一回事,我都按整体方式来处理的。
  作品左侧苞米楼子的光感让我激动,而且它的造型与丰富的质感更让我急于表现。表现时,阴影中的物体还是我注意的重点。亮部的明度在整体关系把握之下,都进行了统一的考虑。其他物体的明度,在表现时也一并进行了处理。
  由于创作时的状态良好,致使这幅作品的完成愉快而又轻松。

 

 倒影 Reflection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0 x 14 7/8 inches (25.5 x 37.8 cm)

  表现水中倒影的题材我已画了很多,但是,纯粹用写实的手法将河水那种透明的、微波荡漾的、若有若无的状态表现出来,这还是第一次。其实,表现水中倒影的杂物,对于我来说并不困难。但是,若要表现好倒影在水中荡漾的感觉,则需要观念上的认可。因为表现这种效果不仅要靠技术,更需要认识上的进步。这一点上,我要感谢经常在我的观念中,常常闪烁着的一些奇怪的念头。这些不定的,难以捕捉的意念,往往在“关键”的时刻会产生一些不错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还真的很好用。
  在钢笔画创作中,我最反对的,就是使用“技法”一词。因为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是不能从技法角度出发的。技法的使用,就是使艺术模式化、程序化。长久下去,会使作品丧失生命力,从而走向僵化。但是介绍作品《倒影》,我却要介绍一下这幅作品表现的技法。
  在近期的作品表现过程中,我感觉到一个欣慰的现象,就是使过一段时间的笔尖,要比新的笔尖好用。尤其在作品灰度的表现上更令我感到意外,它所能达到的效果,是深刻的、更是前所未有的,并且使作品的创作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个发现,不但让我能够克服很多曾经难以克服的难题,而且还为我研究作品的写实扫清了障碍。根据这个发现,我对这种笔尖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我发现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蘸水笔,笔尖会被磨偏,磨损的时间越长,磨损面越大,这种磨损面为倾斜度(每个人的执笔习惯不同,倾斜度会不同的)。用这种笔尖画出的线条,会随着斜面在纸上刮擦,将光滑的线变成自然“毛”状。这样绘制出来的作品,犹如用铅笔做出的明暗渐变的调子,效果极为丰富。
  作品《倒影》就是这种用笔研究的典型作品。在作品的下部,倒影的“尖梢”表现上,基本上没有线的痕迹了。采用这种技法达到的效果,足可以达到观念中钢笔画最难达到的程度,即千变万化的灰度。

 

 记忆 Memory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1 x 15 3/4 inches (28 x 40 cm)

  一个画家要有感动,不但要感动别人,更要感动自己。拥有感动的情绪,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挖掘埋藏在内心的感动,就需要我们对世界倾注真情。一个人的感动究竟从哪里来,这需要我们去研究。
  一般人认为,只要我们具备了非常强的绘画基础,就能画出好的作品。只要我们能从世界的名牌大学走出,就能成为大师,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这就像外行认为,凡是能熟练地掌握CAD软件,就会用计算机画出好的图纸一样。其实,所有的设计师都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
  那么,具备了雄厚的绘画基础,还缺少什么呢?这是所有画者在探索的事情。在人类社会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金钱。一匹马在战火中勇于救主,一条狗在关键时刻为主人牺牲,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它们不是人类,但是它们却能让我们感动并且铭记。
  作品《记忆》让我感动。这个感动不是《记忆》本身,而是来自遥远时空的记忆。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母亲曾住在东北的山沟里。有一天,母亲要带我走出大山,说去找我的父亲。记得那天,我穿戴一新,母亲带我上了路。我们走了很久,当我实在走不动的时候,忽然在山坳的深处闪现出一个小小的灰色屋顶。母亲说,那就是火车站。我记不得当时是什么样的感觉了,我只觉得周身在漂浮,眼前一片空白。
  月台上,只有我和母亲两人。眼前的铁轨长而闪亮,像两条白带飘向大山里。我知道,这条铁轨的一个尽头,就有我的父亲。我站在月台上,期待着、盼望着……。
  山坳传来的一声长鸣,我欣喜若狂,火车来了!
  火车真的来了。我“木”在了那里,如同一台全自动的摄影机,瞬间启动。眼前的一切,像一帧帧不可磨灭画面,不停地印刻在我的记忆里。一列吐着白色烟气的火车,鸣叫着出现在大山深坳的转弯处……
  人的一生都有一些永不能忘的情景,这些情景会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愈加地清晰。什么是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当我们远离故土,在天涯海角感受到“曾经”的一瞬时,我们的生命会获得升华。
  儿时的时空,已离我远去了,留下的只是不能忘却的记忆。我常常去寻觅着曾经的感动,我希冀着奇迹的发生。然而现实,只能让我凭借回忆将感动留在画中。

 

 

瑞雪 Auspicious Snow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4 3/4 x 19 3/4 inches (37.5 x 50 cm)

  钢笔画的路一直在向前延伸,这条路的前方是哪里,是天堂还是地狱,似乎很难有人说得清楚。我们研究前人的经验,我们挖掘人类的历史,我们探讨自然的生命,为的就是要使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清醒,走得坚定,走得辉煌。然而这条路的岔道不尽其数,究竟哪一条路是我们所要走的,这令每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面临着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能讲出自己行进的理由。然而在一定的阶段,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或那样让我们思绪混乱局面,这种混乱的局面往往不是来源于事物的表面,而是由内至外开始的。一般情况下,当混乱的思绪开始控制我们的行进准则时,我们就会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行径。这些情形的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道路选择出现了问题,虽然这条路仍旧有人在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些路别人能走,而我们却走不通,这些原因是由众多因素导致的。那么,如何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走,这就是摆在每个需要行进人面前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我在这条路上走得较为顺利,方向掌控得让自己满意。在每一个岔路口,我都会轻而易举选择一条让自己满意的路来走,虽然这条路有时也充满荆棘,但很快就变得通畅。行进中我会主动探索其他岔道的目的地,思考和判断其他道路最终能抵达的境地,这样不断地进行,就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把握好自己行进之途的方向性与正确性。
  《瑞雪》的创作是探讨我的钢笔画之路的继续,这条路没人与我同行,我只有不断地与天地交融才能排除行进中的孤寂。这幅作品的创作与其说是物质上的还不如说是精神上的,因为在这(雪花)漫天飘舞的天地间,它已以美妙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精神世界中,我没有办法不向世人讲述这来自天地间的感动。
  我生活在冬的世界里,冬的一切融入在我的生命中,我爱这冬,冬感召着我,作为一个艺术的圣徒,表现它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我必须要走的路,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条路才能将我的心灵洗涤洁净。
  钢笔画的路在向前延伸,岔道密集并带有诱惑性,但我坚信这感觉。

 

 晨歌 Morning Song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4 3/4 x 19 3/4 inches (37.5 x 50 cm)

  走入冬的世界,是生命的驱使,也将是我的最终。这是多年来一直萦绕在心中的潜意识。我开始尝试着冬的创作。
  一个画者能够将自己审美的潜意识清楚化,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们被某些事物感动,感动的“具体”往往很难说得清楚,特别是在模棱两可的时候,更是一件困难的事。很多初学者在步入深一层领域的时候,往往就容易在这方面出现问题,并不是这些人能力弱、条件差,关键在于他们并没有把一个人最重要的有价值的潜意识,当作头等的问题来挖掘。他们关注的大多是技术、技巧和方式方法,事物的表面现象似乎是困惑他们的头等大事。纵观历史,在人类的长河中所驻留的都是挥之不去的怀念。所谓的经典,就是驻存于我们心间的感动,这感动是不应有任何杂念的清纯,它能唤醒沉睡在我们心底的良善,我们高尚了,从而趋于完美。
  在创作中将自己审美的潜意识注入其中,是每一个步入成功的画者所必须的。因为每个人的潜意识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特殊性,这是自然的并极具价值的,注入其作品中,长久下去就会形成自己的个性、作品的个性、人文的个性,在社会的长河中定会闪烁其光芒。
  将珍贵的潜意识从自己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是我们研究的头等大事。潜意识的存在,不是清晰、持久的,往往在不经意间闪现出来。一般我们说艺术家思想是活跃的,他们的行为与常人有异,其实就是指这些艺术家们在释放这些潜意识的行为。他们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的这些行为的目的,但是魔力促使,他们必须这样而不能那样,他们的作品一件件地问世了,那么的生动,那么的感人,从而恒远。
  我们探讨一个画者的潜意识,是尝试着让每一个画者将自己最珍贵、最具价值的精华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之永恒。

 

 

牲畜用具 Livestock equipment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1 x 15 3/8 inches (28 x 39 cm)

  这是一个让人困惑的素材,表现它决不仅仅为了显示一个画者的技术能力。这幅作品创作的确定,其意义是多方面的。钢笔画表现静物的深度到底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就这幅作品来说,我们暂且移去思想方面的因素,仅就认识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钢笔画上升至真正意义的作品领域,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观念的认知。观念的认知,就是本质发生变化的开始。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果不在思想领域重新的进行修正,那么我们的行进将会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碍。这是什么缘故呢?难道我们看到的客观事物是虚假的吗?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客观表象给予我们就是千变万化的幻象,它们的存在总是以多彩斑斓的虚假包藏着微弱的真实,我在这里将真实确定为微弱,就是这真实实在太难捕捉到了。任何领域的研究,其本质就在于发现。所谓的发现,就是揭示真实。在发现的过程中,发现会随着发现者认知事物的能力和程度变化着。由于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所以对于一个发现者来说,他的发现永远不是最终,由此,这个世界需要不断地发现下去。
  绘画领域需要探索,需要研究,需要发现。一个微小的观念更新,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个微小认知能使我们告别过去,从此步入一个新的辉煌。
  作品《牲畜用具》的创作,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它不但能将我本人的思考得以确认,同时也为学术的研究提供一点可参考的发现。钢笔画的表现能力,没有可疑惑性,只要我们主观能够认识到的,它都能做到。所以说,主观意识能力的提高是表现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没有思想的认识,最终难以让我们走向高端。
  能认识就能进步,是这幅作品的创作宗旨。认识就能改变我们的思想,认识就能改变我们的行为,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发现与创新,我们的认识就需要不断地进行下去。

  

回家 Go Home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15 3/4 x 21 1/4 inches (40 x 54 cm)

  钢笔画的美在哪里,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朴素。朴素是一种美,是至高无上的美。这种美是简单的,是质朴的。换句话说,天地间最能让人感动的,就是来自于本质的真诚,这种真诚,就是朴素。在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真美逐渐地被文明所掩盖了。我们所听到的、见到的,大多是生活中经过粉饰过的美,我们常常被这种美所迷惑,使之难以辨其原本。
  钢笔画的创作,以黑白为主,这是它的主要特点。正是源于这个特点,走向朴素则是它的天路。这样定义也许有些武断,但是纵观人类的绘画历史,能够让我们铭刻在心的作品,无不源于生活的基本共性——本质。
  钢笔画作品《回家》,就是基于这样的准则进行思考和创作的。这是一幅典型以朴素为准则的作品,同时也是一幅能够让心灵颤动的作品。它的美令人沉醉,表现它也是一个画者的骄傲,因为它的美让创作者受到了一次神圣的真美洗礼。
  《回家》之所以让我感动,就是因为它的朴素。这幅作品的命题是朴素的,源于它的普通。我们每天都要回家 ,无论这个家贫富与否,它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最温馨的象征。这幅作品的情节是朴素的,源于它的季节。在这无华的严冬里,能让我们动之以情的,一定就是真美,因为这里没有粉饰,没有造作。这幅作品的表现是朴素的,源于它的本色。钢笔线条所形成的黑白灰调子,将人类隐秘的情感由此揭示而出。
  朴素之美,是本质的美,是圣洁的美同时也是最永恒的美。它所蕴含的美,是彩色世界无法替代的。表面浮华的生命常常是短暂的,最终必将被朴素所代替。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
  我会想到它
  ……

 

 

 拉子 Lazi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1 x 15 3/8 inches (28 x 39 cm)

  在绘画的研习上,由于静物体在时空、光影等方面都处于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所以对于观察、探讨、分析和理解客观物体的内在和外在,都提供了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静物的学习也为接下来与繁杂体(动态)交流提供了一个过渡的平台。
  静物的学习与创作,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去进行。我进行静物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检测钢笔画的表现能力。检测的目标主要有质感、光影、表现的效果以及画面的观赏性等。在上述的目标检测中,质感的表现是排在第一位的。这并不是我不相信钢笔画的表现能力,其原因还是源于钢笔画在绘画领域的观念薄弱所致。我们对学术界解释我们观点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要拿出我们的“研究成果”,无论这个成果在我们看来有多么的简单。光影的表现相对也是重要的,在静物的表现中,光影的分析更能让我们对物体有着质的认识。在静物的创作中,利用好光影对于作品的成功起着决定的意义。
  关于表现的效果以及画面的观赏性,这本来不应该仅是静物的问题,在这里提出来,主要也是为了检测钢笔静物最终进入收藏界的含金量。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无论是出版印刷,还是赠送销售,最终的本质是为了作品的流传。今天我谈到的收藏界,是一般普通意义上的收藏。如果我们的作品不具观赏性或观赏性较弱,那么,这对未来作品的流传定会造成负面影响。在这一点上,自然界很多现象常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山野中的鲜花,它们之所以能够繁衍不息,重要一方面就是缘于它们的美丽。
  钢笔画表现静物,是钢笔画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检验写实钢笔画表现能力的一项基本准则。钢笔画能否在艺术领域中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静物的表现是不容忽视的。
 

 岳桦林 Erman’s birch forest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4 1/2 x 15 3/4 inches (37 x 40 cm)

  在长白山海拔1800米到2000米之间,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植物,那就是岳桦。岳桦的外形,躯干短曲多枝,树皮节理斑纹呈图案性。岳桦林是由岳桦组成的矮疏林,它们之间相亲相携,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长着。
  介绍岳桦林,用“山势陡峻”、“气候恶劣”、“土壤贫瘠”等词语,概括它的生长环境一点也不为过。据当地人讲,一般胸径十几公分粗的岳桦,就得需要五、六十年以上的时间,因为它们每年的生长期只有两三个月左右,其他的时间均为休眠期。
  作品《岳桦林》,就是描写岳桦在经历过傲风斗雪之后的“灿烂笑容”。这幅作品表现难度较大,整幅作品基本是用 “反表现”法进行表现的。所谓“反表现”法,就是在作画时,根据所表现对象提供的“特殊”物象条件,采用画黑留白手法,进行的一种创作表现形式。这种绘画形式是由于钢笔画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钢笔画的表现形式不能像其他绘画门类一样,可以“阴阳”相间处理。钢笔画体现暗中的亮线,只能靠在处理暗部的同时,将亮线“画”出来的办法,所以掌握“反表现”法是钢笔画创作必须具备的首要技能。“反表现”法在钢笔画的作品表现中,使用非常广泛,一般表现逆光、侧逆光等物象的钢笔画作品都采用这种方法。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夕阳下的岳桦林,远山的幽暗衬托着受光的岳桦林,形成了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在其它的作品里,我也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但只是运用的量较少,占画面的比例较小,大多还是在“从外往里画”。所谓“从外往里画”,就是正常的在白纸上画上黑色的线条,进行塑造形体。而这幅作品则相反是“从里往外画”,所谓“从里往外画”,就是在白纸上画上黑色线条的同时留“白”进行塑造形体,也就是我们上面讲的“反表现”法。
  表现时,在保持着背景整体空间感的状态下,把衬托着受光的物体表现出来,而且要不断地将所衬托出来的物体,进行体量感处理。总之,在刻画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着画面的统一效果。
  从作品《岳桦林》的创作我感到,繁杂的画面处理,在表现主要物体的同时,决不能忽略“无关紧要”的细节,用“反表现”法描绘的作品最容易丢掉的也就是这些。所谓感动的东西,往往是最“不经意”的,也是我们常称为“无所谓”的东西。

雨后 After the rain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4 1/2 x 17 1/4 inches (36.8 x 43.8 cm)

  就钢笔画而言,作品《雨后》的处理难度与效果是成正比的。钢笔画表现水,表现树木,表现森林,在这里都一一的展现出来了。换言之,也就是在表现这幅作品的同时,要求展现一个人全部的艺术才能与综合实力。
  这幅作品的主题是森林,但这幅作品的内涵却是生命。我没有受表面的一些“纷乱”所左右,深度行走是我所行使的使命。一个艺术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人们的人道主义高尚理想从内心深处唤醒,使之欢乐,使之泪垂,从而使之奋进。
  所有绘画语言的基本元素,线条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在客观世界的物象中,不论是线条还是排线都是不存在的。基于这一点,在我们的意识中,要正确去理解所塑造的对象。钢笔画的线条只是一种表现语言,只有将其付诸于个人的思想和灵魂,其线条才有意义
  水在这幅作品中虽然占的面积不是很大,却有着丰富的变化。表现时,我是根据水的特有的性质来处理的,流动、反光、平静等诸因素,构成了这幅作品水的形态的多样性,把握住这些特征,再进行处理,整体上就能得以控制。在手法的运用上,要掌握住用面来表现对象的能力,就是把单纯的线,组合成各种调子的面来表现,这样,各种效果的水就会在画面中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幅作品中的水的表现,在控制调子的灰度上,是十分加小心的,调子越是浅淡的地方,处理就要越加注意。在林木的处理上,在保证其本身特有质感的状态下,就是要注意光线带给物体表面的变化。表现这种题材的作品,除了上述需要注意的地方外,更重要的还是整体空间感的表现,要有意识地加强或减弱作品中所表现的物体,以求统一画面的整体效果。

 荒洲 Shortage Island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9 3/4 x 14 inches (24.8 x 35.6 cm)

  生命的研究虽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是,当我们追其所以然之时,它似乎又进入了哲学的领域。到底最终应属于哪个范畴,这与我们无关,我们所要了解的就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生命”的意义。
  对于事物本身的“生命”意义,个人有不同的观点。虽然我们无法摆脱物质世界对于我们的制囿,但在精神世界却有我们自由发挥的余地。
  一般情况下,客观事物的“生命”皆属于时空宇宙,是一种自然现象,一个过程。可是,由于人类的存在与思想体系的发展,我们观念上的生命,在我们的世界里,则由另一种形式存在——精神宇宙。在时空宇宙中,生命没有其特殊的意义,仅为时空的一种过程而已。而在精神宇宙,它却有着无限的底蕴和无限的意义。
  这幅作品表达的就是我观念中的精神宇宙,一个岁月造成的自然景观。虽然这里表达的不是山峦和旷野,但也同样能传达出感动世界的“生命”信息。自然的壮举是惊人的,它所造就的“艺术品”,让人类所谓“艺术家”为之兴叹。鲜活与枯萎,腐朽与再生,生命不断地延续与“轮回”。它究竟有多么博大,只有经过了自然洗礼的人,心中才会清楚。
  为了表达心中的精神感受,在作品的表现上我采用了较为粗犷手法,尤其树干的处理,其线条既奔放且舒缓又流畅。通过强而有力的排线,塑造了所要表现的枝干“肢体”,来诠释自然中微不足道的“生命”。
  在研究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哪种表现手法更合理。所谓的“更合理”,就是画者本身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倾泻着那种真诚情绪的体现。
  要学会在杂乱无章中发现美好,在杂乱无章中寻找规律。这幅作品表现的主体,就是根干下面的“杂乱无章”,表现起来虽然麻烦但并不困难。这部分的表现,在把握住“自然”关系的基础之上,将其细节“心平气和”地表现出来。
  水的表现,只是根据杂乱枝干的倒影进行处理的。大面积的暗影,采用的表现方法,基本都是由横向线条处理而成。
  这幅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由于表现的手法过于简单,总觉得作品的表现不尽人意。可随着时间的久远,再翻看起来,那些感觉已经不再存在了,留下的只是一种回味。

 林中霜月 Cream Season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6 7/8 x 9 7/8 inches (17.6 x 25 cm)

  在事物研究的前进途中,总有一些“小憩”的时候,往往这些短暂的“小憩”,总会留下一些不称心的痕迹。
  作品《林中霜月》,就是创作研究过程中的“小憩”。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小憩”,就是因为这幅作品在创作时的情绪、感觉以及表现等,都是在一段时间的“停留”之后,重新进行“调整”的综合准备。也是视之为“热身”的作品。一般情况下,这种“热身”的作品,都将被付之一炬。然而,为了便于研究,我将其保留了下来。
  创作的冲动,是所有画者的理想佳境,持有长时段的这种冲动,就是一位优秀画者的成功因子。在我们的创作过程中,一段高涨的情绪过后,随之接下来的将是一段平缓期和休憩期。在这段时期中,若想重新挑起高涨的情绪,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清醒的意识,在一段的“热身”作品过后,逐渐进入创作的理想佳境——新一轮的创作高峰。
  作品《林中霜月》本身存在的问题较多,创作时情绪状态不佳,是导致作品在内容上浅显和表现上平庸的主要原因。但是尽管如此,在基础训练的课题上,这幅作品仍具有可以研究的地方。
  在石头的表现上。我是根据石头本身所“提供”的语言进行处理的。石头的质感粗糙,棱角分明,即使是河水多年冲刷的呈圆形的石块,也摆脱不了它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另外,钢笔绘制的线条,本身就具有硬度感,所以表现类似的物体是比较容易的。
  石材的纹理,呈多样性。有横向的、有竖向的、有规则的、也有零乱的。在这幅作品中,石头的表现基本是根据石材横向纹理来进行的。横向的纹理,其用笔基本采用横向排线手法。局部有些处理手法的变化,也是根据石头“提供”的纹理走向来完成的。

 马棚 Stables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9 7/8 x 14 5/8 inches (25 x 37 cm)

  马棚,是农家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设施之一。在东北农村,人们一般将马棚建在居住房屋的侧边或院落一角。马棚的形式多为正面开敞,三面有墙,上有棚盖。早些时候马棚大都是由土坯或木板所构筑。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山区农家的马棚。一个细雨绵绵的黄昏,天地间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在这阴冷凌乱的山区小村里,一幅美妙的画面进入了我的视野,那就是我所描绘的马棚。在经过老秋雨水的一番“洗礼”,它更显得沉稳与凝重。
  这幅作品所表现的主体,是由“自然”之木构筑而成的,其中包括木板搭建的残墙,残破的围栅,以及横倒的朽木等。作品表现木材的种类较多,纹理各异,但抓住木板的天然特性,表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了。一般的木材“自然”状态粗糙,纹路比较有规律,每块木材各自都有自己的形状、特点。表现时,我是根据木材的具体特征(纹理)和细节进行绘制的,线条的表现也都是按其纹路走向进行排列的。
  屋檐下垂的苫草,是预留出来的,在处理暗部时,将其托出。细节的表现,我进行了仔细地推敲,因为一幅作品的内容是否丰富,就在于细节刻画地是否到位。地面的处理我采用的都是横向的曲线来表现的,在处理时,时刻把握住光影的空间变化,使画面更具丰富性。


 

 深秋 Late autumn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4 1/2 x 17 1/4 inches (36.8 x 43.8 cm)

   作为一个探索某种领域的人来说,成功是他所研究事物的一种暂时的结果。对于探索者来说,“成功”是不存在的,因为事物的可深入性是无止境的。我们进行某些事物的研究,在经过一段深入的探索后会发现,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正在与一些“无关”的事物相互关联着,而且这些“无关”的事物像乱麻一样相互纠缠在一起。只有当我们耐下心来,将这些“无关”的事物弄清楚,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才有可能“浮出水面”。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人类为了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将繁杂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这样做虽然有助于对具体事物的研究,但相反也限制了人们对事物与事物之间本质上的认识。由此,人类的探索将不断的继续下去。
  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着“探索”二字,在探索中极力寻找着艺术的内在生命。在这幅作品中,我尽全力用灰调来处理画面。灰调的表现,是钢笔画的难点,也是我的前进障碍。在钢笔画研究中我感到,画面的灰调越丰富,表现的能力就越强,处理各种复杂的物体就会越得心应手,展现画者的主观意识就越容易。
  灰调的处理,首先要在观念上树立意识,其次才是能力因素所致,如果观念落后于能力,那么,即使再努力,能力也不会超过观念。这幅作品在表现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探索者”的状态,因为我知道,情感上的“感动”才是我最终所要追寻的。
  未来的发展是一个“迷”,最终所能到达的程度怎样,我是没有把握的。虽然这幅作品并不像某些作品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那么强,但就研究角度来说,它却有着重要且又深远的意义。
  这幅作品的处理仍具有尝试性,在这里我再次强调,笔墨、线条、调子以及手法都服从于人的意识与观念,意识与观念和个人的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善于观察事物,掌握和分析事物并持有准确地将事物原本诠释清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步入真正的艺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