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强乘火车回家过年:剪纸艺术图集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14:37
  剪纸艺术图集 3       水浒108将剪纸及人物背景去向   点击察看大图
  1. 如果看不到图片(图片打小红叉),请用鼠标“右键”,“显示图片”或者“F5”刷新页面。

三十六天罡星

  1. 天魁星呼保义宋江 (表字公明,呼保义,“黑宋江”,郓城押司)(被毒死)
  2. 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 (北京大员外,河北三绝)(中毒后落水身亡)
  3.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 (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自缢身亡)
  4. 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 (一清道人)(到老师罗真人那里学做神仙去)
  5. 天勇星大刀关胜 (蒲东巡检)(酒后骑马落马得病而亡)
  6. 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八十万禁军教头)(病故)
  7. 天猛星霹雳火秦明 (青州指挥司总管兵马统制)(攻打方腊时战死)
  8. 天威星双鞭呼延灼 (汝宁州都统制,呼延赞之后)(封官,据传万年与金国四太子)
  9. 天英星小李广花荣 (清风寨知寨)(自缢身亡)
  10. 天贵星小旋风柴进 (柴大官人,周世宗之后)(善终)
  11. 天富星扑天雕李应 (李家庄庄主)(善终)
  12. 天满星美髯公朱仝 (郓城马兵都头)(善终)
  13.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鲁达,提辖)(钱塘江坐化)
  14. 天伤星行者武松 (武二郎,打虎武松)(无疾而终)
  15. 天立星双枪将董平 (东平府都监,风流双枪将)(战死)
  16. 天捷星没羽箭张清 (东昌府)(战死)
  17. 天暗星青面兽杨志 (殿司制使官,管军提辖使,杨家将之后)(病故)
  18. 天佑星金枪手徐宁 (金枪班教师,汤隆表哥)(战死)
  19. 天空星急先锋索超 (大名府留守司正牌军,管军提辖使)(战死)
  20. 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 (江州两院押牢节级)(善终)
  21. 天异星赤发鬼刘唐 (战死)
  22. 天杀星黑旋风李逵 (铁牛,江州小牢子)(被毒死)
  23. 天微星九纹龙史进 (史家庄少庄主)(被射死)
  24. 天究星没遮拦穆弘 (揭阳镇一霸)(战死)
  25. 天退星插翅虎雷横 (郓城步兵都头)(战死)
  26. 天寿星混江龙李俊 (扬子江梢公)(到暹罗国当海外王去了)
  27. 天剑星立地太岁阮小二 (阮氏三兄弟老大,石碣村)(战死)
  28. 天竟星船火儿张横 (梢公,李俊义弟)(病故)
  29. 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 (阮氏三兄弟老二,石碣村)(战死)
  30. 天损星浪里白条张顺 (渔家,张横之弟)
  31. 天败星活阎罗阮小七 (阮氏三兄弟老三,石碣村)(回家务农)
  32. 天牢星病关索杨雄 (刽子手)(战死)
  33. 天慧星拚命三郎石秀 (杨雄义弟)(战死)
  34. 天暴星两头蛇解珍 (猎户,孙立表弟)(战死)
  35. 天哭星双尾蝎解宝 (猎户,解珍之弟)(战死)
  36. 天巧星浪子燕青 (小乙,卢俊义家童,擅长相扑)(浪迹江湖)

七十二地煞星

  1. 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 (少华山大寨主)(随公孙胜成仙去了)
  2. 地煞星镇三山黄信 (青州府都监,秦明徒弟)(病故)
  3. 地勇星病尉迟孙立 (登州兵马提辖)(战死)
  4. 地杰星丑郡马宣赞 (关胜讨梁山军后合)(战死)
  5. 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 (关胜义兄,讨梁山军先锋)(战死)
  6. 地威星百胜将韩滔 (陈州团练使,呼延灼讨梁山军正先锋)(战死)
  7. 地英星天目将彭圯 (颍州团练使,呼延灼讨梁山军副先锋)(战死)
  8. 地奇星圣水将单廷珪 (凌州团练使)(战死)
  9. 地猛星神火将魏定国 (凌州团练使)(战死)
  10. 地文星圣手书生萧(肖)让 (擅长书法)(被高官带走录用)
  11. 地正星铁面孔目裴宣 (饮马川寨主)(被高官带走录用)
  12. 地阔星摩云金翅欧鹏 (黄门山)(战死)
  13. 地阖星火眼狻猊邓飞 (饮马川寨主)(战死)
  14. 地强星锦毛虎燕顺 (清风山大寨主)(战死)
  15. 地暗星锦豹子杨林 (战死)
  16. 地轴星轰天雷凌振 (大宋第一炮手)(战死)
  17. 地会星神算子蒋敬 (黄门山,精通书算)(战死)
  18. 地佐星小温侯吕方 (对影山寨主,方天画戟)(战死)
  19. 地佑星赛仁贵郭盛 (方天戟)(战死)
  20. 地灵星神医安道全 (建康府太医)(被高官带走录用)
  21. 地兽星紫髯伯皇甫端 (兽医)(被高官带走录用)
  22. 地微星矮脚虎王英 (清风山二寨主)(战死)
  23. 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 (扈家庄)(战死)
  24. 地暴星丧门神鲍旭 (枯树山强人)(战死)
  25. 地然星混世魔王樊瑞 (芒砀山首领)(随公孙胜成仙去了)
  26. 地猖星毛头星孔明 (孔家庄,白虎山,宋江徒弟)(战死)
  27. 地狂星独火星孔亮 (孔家庄,白虎山,宋江徒弟,孔明之弟)(战死)
  28. 地飞星八臂哪吒项充 (芒砀山副将)(战死)
  29. 地走星飞天大圣李衮 (芒砀山副将)(战死)
  30. 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坚 (擅长制印)(被高官带走录用)
  31. 地明星铁笛仙马麟 (黄门山)(战死)
  32. 地进星出洞蛟童威 (私盐贩子)(随李俊远赴海外暹罗国)
  33. 地退星翻江蜃童猛 (私盐贩子,童威之弟)(随李俊远赴海外暹罗国)
  34. 地满星玉幡竿孟康 (饮马川寨主)(战死)
  35. 地遂星通臂猿侯健 (薛永徒弟,擅长裁缝)(战死)
  36. 地周星跳涧虎陈达 (少华山二寨主)(战死)
  37. 地隐星白花蛇杨春 (少华山三寨主)(战死)
  38. 地异星白面郎君郑天寿 (清风山三寨主)(战死)
  39. 地理星九尾龟陶宗旺 (黄门山)(战死)
  40. 地俊星铁扇子宋清 (宋江之弟)(回乡善终)
  41. 地乐星铁叫子乐和 (小节级,孙立妻弟,擅唱曲)(被高官带走录用)
  42. 地捷星花项虎龚旺 (张清副将)(战死)
  43. 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孙 (张清副将)(被蛇咬死)
  44. 地镇星小遮拦穆春 (揭阳镇一霸,穆弘之弟)(战死)
  45. 地嵇星操刀鬼曹正 (屠夫,林冲徒弟)(战死)
  46. 地魔星云里金刚宋万 (原梁山三寨主)(战死)
  47. 地妖星摸着天杜迁 (原梁山二寨主)(战死)
  48. 地幽星病大虫薛永 (卖艺)(战死)
  49. 地伏星金眼彪施恩 (小管营)(战死)
  50. 地僻星打虎将李忠 (卖艺,史进第一位师傅,后为桃花山寨主)(战死)
  51. 地空星小霸王周通 (桃花山寨主)(战死)
  52. 地孤星金钱豹子汤隆 (铁匠)(战死)
  53. 地全星鬼脸儿杜兴 (李家庄主管)(随李应而去)
  54. 地短星出林龙邹渊 (登云山头目)(战死)
  55. 地角星独角龙邹润 (登云山头目,邹渊之侄)(战死)
  56. 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贵 (梁山耳目,“忽律”即鳄鱼)(战死)
  57. 地藏星笑面虎朱富 (朱贵之弟(战死)
  58. 地平星铁臂膊蔡福 (大名府两院押牢节级兼刽子手)(战死)
  59. 地损星一枝花蔡庆 (小押狱,蔡福之弟)(战死)
  60. 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 (揭阳岭黑店主)(战死)
  61. 地察星青眼虎李云 (沂水县都头,朱富师傅)(战死)
  62. 地恶星没面目焦挺 (擅长相扑)(战死)
  63. 地丑星石将军石勇 (大名府人士,放赌为生)(战死)
  64. 地数星小尉迟孙新 (孙立之弟)(战死)
  65. 地阴星母大虫顾大嫂 (孙立弟孙新之妻)(战死)
  66. 地刑星菜园子张青 (十字坡黑店)(战死)
  67. 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 (张青之妻)(战死)
  68. 地劣星活闪婆王定六 (战死)
  69. 地健星险道神郁保四 (曾头市)(战死)
  70. 地耗星白日鼠白胜 (战死)
  71. 地贼星鼓上蚤时迁 (战死)
  72. 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 (盗马贼)(被高官带走录用)
     
             

免年剪纸

























          中国剪纸窗花艺术百图大欣赏

  

  

  

  

  

  

  

  

  

  

  

  

  

  

  

  

  

  

  

  

  

  

  

  

  

  

  

  

  

  

  

  

  

  

  

  

  

  

  

  

  

  

  

  

  

  

  

  

  

  

  

  

  

  

  

  

  

  

  

  

  

  

  

  

  

  

  

  

  

  

  

  

  

  

  

  

  

  

  

  

  

  

  

  

  

  

  

  

  

  

  

  

  

  

  

  

  

  

  

         
剪纸艺术

剪纸简介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 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

公元105 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剪纸多用于装饰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以及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剪纸艺术
 
剪纸,是中国最为古老、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郭沫若有诗云:“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剪纸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有人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

现在人们都把剪纸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欣赏,或用于装饰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笼和礼品等可又有谁知道,剪纸在很久以前却是一种葬礼用品,用于与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礼上燃烧,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这一习俗现在已较少见到了。

剪纸技法分为剪刀剪和刀刻两种。前者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后者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和剪刀相比,刀刻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别以为剪纸只是一件消遣、娱乐的玩意,在某些农村,剪纸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艺,并且还是人们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当然,剪纸也可作为一种职业,不过奇怪的是,剪纸艺人常常是男人,可能因为通常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剪纸风格大体上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方剪纸淳朴浑厚,豪迈粗放,变形夸张,喜用块、面,线条也简练概括,人物特征鲜明,风格朴素,单纯,明快,色彩浓艳,代表作品有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南方剪纸包括的地区广大,如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中部地区和广东、广西、福建等南部地区。中部地区比较典型的是江浙一带。南方剪纸的民间传统风格是注重写实,艺术风格秀丽,柔美明快,工艺精巧,玲珑剔透,镂金彩绘,风格重装饰,因而加工复杂,工艺性较强。

剪纸技法

民间剪纸多单色,技巧多变化。剪纸以黑白、阴阳关系在画面上所占主次的不同,从形式上可分成“阳刻法”、“阴刻法”和“阴阳混刻”。“阳刻法”是中国画线描造型的发展,有些阳刻剪纸作品细如毫发,精妙非凡。“阴刻法”则是利用剪影效果,在黑色物像上再用亮点或白线丰富表现力,形象比阳刻更显朴厚凝重。阴刻与阳刻交替结合更丰富了剪纸语言。

同一画面采用两种以上色纸组成者称彩色剪纸,多色者称“套色剪纸”。河北蔚县和河南灵宝等地群众以染色剪纸闻名,利用土纸或宣纸的渗水特性,在刻制好的作品上滴染色液,各色互渗而不乱,视感丰富明艳,具有浓烈的民族风味,更有用熏烟、撕毛边、烫香洞等手法把偶然现象巧妙利用而达到特殊效果的种种尝试,但是最常见的剪纸仍是利用点、线、面造型,也有用密集细线或点阵组合使远观成中间灰色调的技术,使单色剪纸产生“墨分五彩”的丰富效果。

南方不少地方如广东佛山、饶平、福建泉州等的剪纸趋于富丽堂皇,创造出“金色彩纸剪刻”技术,先用金纸剪成纹样,再于其后衬以各色彩纸,如花衬红、叶衬绿,类似古代“华胜”制作方式,视感金碧辉煌,以前多见于财神龛及节日装饰之用。去南德宏傣族则有一种特殊剪纸艺术“冬扎”,即插于佛前或龙亭前的五色旗幡形纸饰品,被剪刻成各种花鸟、动物形,下垂穗状,另有用金银纸箔剪贴而成的挂幡,垂于寺庙佛堂梁下,所造成的气氛确令人有步入另一“世界”之感。

北方农村民风淳朴,黄土窑洞与灰色院落景观较浑莽肃穆,妇女们创造了窗花、墙花、顶棚花、礼花、喜花、炕沿花、灯笼花、门笺等剪纸在节日贴于房舍各部以点缀气氛,特别是用于旧式窗纸上的窗花,利用逆光产生特殊美感,冬日映着窗外雪光常给人以一种温馨的暖意。农村妇女更把剪纸用作绣花底样,也有用用经幡、神帐、冥币、明器等的宗教物品,不胜枚举。

剪纸(刻纸)工艺流程

1、选用特制的彩色宣纸,质地要求平整、柔软、色纯、不反光、质感强、纤维细腻。普通大红纸易退色、质脆、表面粗糙,不适合做艺术剪纸,但用于窗花,既鲜艳又经济。毛边纸系竹子纤维机器制作,比宣纸粗糙,价位较低,适合于普通艺术剪纸。



2、将选好的剪纸图案打印或复印,根据图案大小将15-20张宣纸剪下来,四周留出一厘米的空间。初学者15张为宜,熟练后可达到20张。入门容易,学精较难,普通的窗花,学习几天就可以,但是,高档艺术剪纸,就要看悟性了。



3、用钉书器,最好用缝纫机将一沓宣纸和样稿钉(缝)在一起。然后用重物压24小时,便于刻制。一套优质的剪纸工具,是完成艺术作品的关键。



4、根据样稿粗细程度,选用不同的刻刀。销售的刀具是手工磨制的,并试刀合格后才销售。市面上,没有任何一种刀具可用来刻制艺术剪纸,必须手工制作。刀具,应该稍厚一些,这是因为防止初学者折断刻刀,熟练了以后,可逐渐用天然石磨薄一些,即省力又便于刻制精细剪纸。



剪纸精品欣赏

































































































































































































       文革时期的剪纸          文革初期我离开生产队回到了长沙。当时社会上很乱,妈妈不让我出去,每天在家看书睡觉很无聊。后来偶尔看见邻居小孩刻的剪纸,便用铅笔模来刻(那时我们管剪纸叫刻模子),谁知这一发不可收拾,完全被它吸引住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成天趴在桌子上剪呀刻的,工具就是一块玻璃和父亲的胡须刀片。妈妈看我每天都不出去自然高兴啦,每天下班都会带回几张彩色腊光纸奖赏我,还总是对我的新作品加以赞赏。   逐渐的,我也有经验了,从开始在玻璃上刻改为在木板上刻,家里的搓衣板反过来就成了我的刻板了,这样刀片不打滑,而且刻出来的剪纸边缘光整不毛;刀片也从双面刀片改成了单面刀片;从开始一张张的刻到后来一次可以刻四张;从模别人的花样到自己绘制设计……,大约是半年的时间吧,我刻的剪纸竟然有了上百种花样,好几百张呢,亲戚朋友喜欢的都来讨要,送出了很多,后来父亲在我贴剪纸的本子上题字:“要好好的保存起来,不要随便弄丢了!”  于是便有了现在贴上来的这些东东,我珍藏它们,也是为了珍藏一片记忆的书签。每当翻看这些旧日宝贝时,那个时代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

    贴上来的只是我的剪纸的一部分。


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我爱北京天安门 
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忠字葵花 


 


学毛选 


割草


 








小小音乐家 




民族舞蹈

 




少数民族



樱桃熟了(这原版是一张木刻版画,我将她改成剪纸效果) 

 


丰收 

贴双喜    剪纸    
  

  

  

    

  

      

  

  

  

  

  

  

  

      

  

  

  

  

  

  

  

  

  

   

  

  

  

   

  

  

  

  

  

  

     

          
56个民族剪纸图腾诠释大全    

        各民族图腾剪纸的创作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回望过去,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系列的伟大壮举,从新中国的成立到联合国席位的恢复,从港澳回归,铁路进藏,抗震救灾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这些成就在不断的彰显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同时也离不开各民族人民在新中国建设中的团结奋斗和无私奉献。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生产劳动成果和精神文化成就都是新中国六十年来建设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记录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大发展的时代,我国著名的剪纸艺术家谷异老师,把各民族传统的图腾,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以剪纸的艺术形式创作了各民族图腾剪纸手卷,它由56个民族的剪纸图腾组成,长13米,宽0.3米。象征着各族人民的团结,稳定和发展,也是表达对祖国六十岁生日的美好祝愿。

    《民族大团结—各民族图腾剪纸手卷》的捐献:在六十年的建设中,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人民在维护地区团结、稳定和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彰显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美好时代,谷异老师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民族慈善项目开发中心和世界收藏家联合会,把由政府和文化界相关人士题写刊词的五幅手卷捐献给五个自治区,表达各民族人民团结共同发展的祝福。

 


汉族,  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等


门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共有50000人,在我国控制区仅有7475人,其余的生活在印控区。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林芝、察隅等县亦有分布。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有自己的语言。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兼营牧业,辅以狩猎和采集。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方言差别较大,多通晓藏语。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锡伯族,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主要居住在罕伯岱村、洪河村、全和台村、海雅屯)、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喇嘛教。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乌孜别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莎车、叶城等地。其余散居在各地城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乌兹别克族人口数为12370。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通用维吾尔文。乌孜别克族先民曾信仰过祆教、佛教,从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时代就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历史上伊斯兰教对乌孜别克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自18世纪以来,乌孜别克人在喀什、莎车、伊犁、奇台等建造了宏伟的清真寺。重要节日也是“开斋节”、“古尔邦节”。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使用俄罗斯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俄罗斯语属印欧语系。俄罗斯人除从事农、牧业,经营园艺,饲养家畜及养蜂等外,还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他们在生产技术及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历史悠久,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落,建立了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1219年西征,版图扩大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1368年元朝灭亡。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安徽、辽宁、吉林、山东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居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第三位。中国最早的回民是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华经商者的后裔。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形成了回族。 回族人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使用汉文。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各方面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三大节日。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元明称“西蕃”,明代称西藏为“乌斯藏”,清代称“唐古特”,“藏番”。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新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9世纪中叶,迁到西域的“回鹘”,融合了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突厥各部以及两汉以来移居这里的汉人,同原来就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的人民,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长期相处,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瑫语族苗语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其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在滇池、邛都(现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其中一支以“昆明”为名,在今云南洱海周围从事农牧生产,于8世纪前后建立了“南诏”奴隶政权。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文字总数达一万多个,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大约形成于13世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多使用汉字。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布依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十二世纪,由阿骨打建立了金朝。1483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10月13日,皇太极继位称帝,改国号清,废除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 侗族有自已的语言,侗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人多通汉语。侗族还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它是由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侗族民歌尤以比喻见长。箫笛是他们的乐器。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白裤瑶”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和狩猎,瑶族人民精于织染和刺绣。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导。主要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白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自治州大理已发展成为滇西重要的轻工业城市.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土家族,(土家语为“毕兹卡”)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1957年1月被正式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土家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哈尼族有自已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哈尼族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奥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较完整的一部神话史诗。哈尼族社会发展不平衡,邻近汉族地区,明清以来即进入封建社会,接近傣族的地区,则受傣族封建领主统治;个别地区还残存一定的原始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特点。哈尼族仍保存着父子连名制,反映了父权制的确立。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已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节(新年)和六月节。此外,与汉族一样,也过春节、中秋节等。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区以及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等地,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渊源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哈萨克”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十五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的集合体。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哈萨克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萨克族民间流传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谚语、格言。著名的史诗《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流传于世。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的已经定居之外,绝大多数牧民都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汉代称“滇越”、“掸”,唐、宋称“金齿”、“黑齿”、“白衣”,元、明、清则称作“白夷”、“摆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通常人们把内地和边疆的傣族分别称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讹传为“旱傣”,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傈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水稻、荞麦等。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佤族有自已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受傣族影响信奉小乘佛教,部分地区传入了基督教。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高山族内部语言差别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等十多个分支。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长期以来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共同开发了台湾。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50年间,反抗斗争尤为激烈,以1930年雾社起义规模最大。1947年又参加了以汉族为主的“二二八”起义。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有自已的语言,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这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有春节、火把节和新米节等。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测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现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部在独山、荔波、都匀、榕江等县和广西南丹、宜州、融水、环江、都安、河池等县、市(自治县)。广西境内的水族2007年有1.4万余人。水族有自已的语言,水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过去曾有一种叫“水书”的古老文字,其中象形文字多,仿汉字甲骨文、金文多,通用的单字只有一百多个,仅限于宗教活动中使用,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水族的民间文学多以口头文学流传于世。信仰多神,相信万物有灵,少数信天主教。最有名的舞蹈是铜鼓舞,民间艺术有剪纸、石雕、编织、银饰加工等。“水家布”(九阡青布)织染精细,独特的“豆浆印染”工艺(又称豆浆画)已700多年历史。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临夏县。甘肃的兰州、定西地区和新疆、宁夏也有分布。 东乡族有自已的语言,没有文字。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汉语借词很多,也有少量突厥语借词。大多数东乡族人都兼通汉语,通用汉文。东乡人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和民间口头文学,竞技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花儿”是东乡族喜欢的歌舞形式。东乡人的乐器有“四弦子”、笛子和泥制吹器等。东乡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在生产中也占重要地位,东乡“三宝”桃杏、瓜果、大红枣享誉全国。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据史学家考证,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甘蔗、马铃薯等。畜牧业,、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林特产品。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乞普察克语支。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有的地区也通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 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尔克孜族主要经营牧业,兼营农业和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手工业。他们的衣食起居具有游牧生活方式的特点。饮食主要为奶制品和牛、羊、马、骆驼等肉类食品,辅以面食。柯尔克孜族至今仍喜欢红色,衣帽、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也多用红色装饰。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主要与吐谷浑、蒙古诸族有渊源关系。语言上,在宗教用语方面,采用藏语借词较多。在生活用语方面,采用汉语借词较多。过去通用汉文。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土族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其余散居在罗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仫佬族自称“伶”或“谨”,他称布谨、姆佬,源于古代我国南方的百越族群,1956年2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确认仫佬族为单一民族。 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信奉道教,有的信佛教。仫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耕作技术、作物种类和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仫佬族山乡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已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已的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 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这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经营农业。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


布朗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县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矛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布朗族有自已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其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部分人通汉语文、傣语文和佤语。分布朗、乌两种方言。布朗族的文学限于口头文学,主要形式有神话、故事、诗歌、谚语、谜语等。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布朗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布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词汇,青壮年多通汉语。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人信奉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其余分布在广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人口7.73万(2007年),其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有6万余人,其余分散在附近各县、市。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与古代的百越也有关系。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 毛南族有自已的语言,为先导同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族人民交往,几乎所有毛南族人都兼通汉语和壮语。毛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来拼写毛南语,称为“土俗字”,以记录和创作史诗和民歌。现通用汉文。毛南族大多信仰道教,崇拜多神。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仡佬话,汉语已成仡佬人进行交际的工具。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仡佬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春节是他们最大的节日。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其余分布在盈江、龙陵等县。阿昌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有梁河、户撒两种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有丰富的口头文学。 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数百年来,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阿昌族主要节日有会街节、窝罗节、泼水节等。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普米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解放前曾使用一种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后逐渐不用。现普米族大都使用汉文。普米族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兼营家庭手工业。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蚕豆、大麦、燕麦、青稞等。现在大力发展农、副业基础上,发展了铅矿、盐矿、铁工厂等工业企业,建造了发电站。 普米族群众崇拜神,祭祀祖先,还有信仰喇嘛教和道教的。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等。大过年即春节,同一氏族的各家要吃年饭。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塔吉克族大多数说塔吉克语的色勒库尔话,少数说塔吉克语的瓦汗话均,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许多塔吉克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原属逊尼派,18世纪初改为什叶派的支派伊斯玛仪勒派。解放前,塔吉克族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建国后,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工业从无到有。 塔吉克族的节日有春节、播种节、引水节等。


怒族,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等地。怒族有自已的语言,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长期和傈僳族相处,怒族人民普遍通晓傈僳语。无自已的文字,解放后使用汉语。怒族过去崇拜图腾,信万物有灵。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怒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近几年来,怒族地区发现了一个世界罕见的多金属成矿带和一个巨型铅锌矿床。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鄂温克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过去实行天葬(即风葬),后来多改为土葬。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德昂族,原名 “崩龙族”。1985年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非本民族的自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散居在德宏、保山、临沧和思茅地区。德昂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荞子、薯类等,擅长种茶。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德昂族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语文、汉语文。德昂族笃信小乘佛教中的润教派。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内大河家、列集一带。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文。保安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商业在保安人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有百年历史的大河家集市盛况空前,成为连接青海、甘肃等地的物资集散中心。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三十多个品种,畅销西北各地,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还保存了一些与蒙古族相似的游牧民族的习惯,如喜爱摔跤、善骑射等。保安族以米面为主,吃牛羊肉,忌吃猪、马、驴、狗和一切凶兽猛禽肉。 保安人婚礼一般都选择在伊斯兰教历的“主麻日”(每周星期五)举行,到女家举行婚礼。每年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等宗教节日。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至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史称“河西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按分布地区,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尧乎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恩格尔语和汉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京族,是我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京族讲京族语,多数人兼讲粤语方言;曾创制土俗“喃字”,通用汉文。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十六世纪初由越南涂山等地漂流而来。当时,这里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他们和陆续迁来的汉、壮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这三个岛屿。京族地区与越南毗邻。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语言的系属未定。没有文字,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广州方言)和汉文。京族人喜欢的“唱哈”(意为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连系着京城文化的三颗“珍珠”。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惟一生活在海边的民族,过去生活方式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京族人民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养殖珍珠、海马等养殖业。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曾用过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萨邦节是塔塔尔族独有的节日,也称犁头节,一般定在每年的六月份举行。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拨河、赛马等集体活动。最受欢迎的是“赛跳跑”。每个参加者将一个鸡蛋放在匙中衔于口内,鸡蛋不能落地,最先跑到者胜。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由于环境极为封闭,又远离内地,直到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人们以种植、狩猎和采集为主,身披自已纺线编织的麻布,有少数人则用树叶、兽皮遮盖。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 独龙语与贵山怒族语言基本相通,独龙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鄂伦春族的族名始见于清初。“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民族有自已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但无文字。一般通用汉语文。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放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鄂伦春地区还成为中国重要森林工业基地。鄂伦春族的手工业也比较发达,主要有皮毛制品和桦皮制品。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数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佳木斯市。人口4200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超过门巴族,居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第五十五位。 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个分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其族称来源于赫哲人的自称“赫真”,意为“下游”、“东方”。这与赫哲族及其祖先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密切关系。 赫哲族有自已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自已的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信仰萨满教。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狗拉雪撬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无本民族文字。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人口为192.0597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男子喜欢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朝鲜舞蹈包括长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 朝鲜族喜穿素白服装,所以被称为“白衣民族”。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人参、鹿茸均驰名中外。


珞巴族是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林芝地区一个少数民族。据80年代初国家民委编写的出版物,珞巴族数量已超过30万,根据人口自然增长情况,目前总人口约60万。其中处于我国实际控制区内仅有2300余人,其余处在印占区无法详细统计,故近年来也有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的错误说法。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文革时期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