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厦高铁最新消息:[转帖]淮海战役中的徐州战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5:41:16

1948年冬天,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连云港,西止商丘,北至枣庄,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生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淮海战役。这场战役,解放军以六十万的兵力,战胜了八十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的统治,为夺取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州,由于它特殊的地理和经济位置,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淮海战役中,作为战役的中心和第一阶段的主战场,徐州更是始终处在一个十分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一)


1948年9月25日, 中央军委批准了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同时,提出“第一个作战目标,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然后再去攻占淮安、淮阴、海州、连云港等地区的方案。


11月6日晚,华野鲁中南纵队围攻郯城,打响了淮海战役。华野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锋芒直指驻扎在新安镇一带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黄百韬兵团)。


然而,就在这前一天,顾祝同受蒋介石委派,在徐州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东西两方面的部队向徐州收缩,集结于徐蚌线上,以便于同解放军进行决战。根据这一命令,11月7日凌晨,黄百韬兵团开始从新安镇一带向徐州方向转移。11月8日,华野的几个纵队在新安镇扑了空,便立即调整部署全力对黄百韬兵团进行追堵,淮海战役就此全面展开。此后的二十多天里,徐州一带成为了战役的主战场。


 


一、 贾汪起义


时间:19481178


地点:今徐州市贾汪区、铜山县柳泉镇、利国镇及山东枣庄市境内


解放军相关部队:华野10纵、7纵、11


国民党相关部队:第三绥靖区59军、77


 


淮海战役开始时,国民党军负责徐州以北防务的是第三绥靖区的部队,其司令部驻徐州,而前进指挥所则设在贾汪。副司令何基沣就是这个指挥所的主任。第三绥靖区共只有2个军,计4个师12个团。其中,第59军军部及所属180师也驻扎在贾汪,38师驻台儿庄(山东枣庄市境内)。第77军军部和所属37师驻柳泉(铜山县柳泉镇),132师驻青山泉(贾汪区青山泉镇)。


第三绥靖区的前身是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的队伍,后被蒋介石收编。但一直受到歧视,不断被缩减编制。淮海战役开始前仅剩下不足3万人的兵力。 第三绥靖区的司令是冯治安,而副司令何基沣和张克侠却都是共产党员。


1948年10月中旬,华野派13纵联络部长杨斯德(后曾任解放军总政联络部长、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等职)等人开始在徐州和贾汪与张克侠、何基沣接触,准备起义。


淮海战役开始后,究竟鹿死谁手还并不十分明朗。第三绥靖区内一些人并没有感受到非做出抉择不可的压力。另外,许多军官的家属此时都被蒋介石“转移”到了南方,更使他们对起义心存很大的顾虑。第三绥靖区两个军的军长就都没有参加起义,59军军长刘镇三托故去了上海,77军军长王长海则是坚决反对起义。4个师长中除132师师长过家芳(中共党员)外,其余3位师长有的坚决反对,有的最初一直在犹豫,甚至有人先是同意了起义而又一度反悔。在12个团长中,也有一大半最后都没有参加起义。


何、张等人也曾多次试探性的劝说冯治安参加起义,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却反而加深了冯的怀疑。他派了一支2000人的“警备部队”,盯在何基沣身边。同时还以各种理由将张克侠留在徐州,暗中监控。


11月6日夜,何基沣开始在上层军官中进行起义动员,但大多数人态度暧昧,让何基沣他们很感焦虑。


在此情况下,11月7日晚,华野10纵、7纵、11纵自西向东对第三绥靖区防线全面实施了攻击。华野7纵经过一番激战,攻占万年闸(山东枣庄市境内),先头部队渡过运河;华野11纵将台儿庄守军包围并在台儿庄以西,并渡过运河;华野10纵在韩庄一带击溃国民党地方武装一部,直逼运河。当日晚,10纵司令员宋时伦等人在韩庄附近误入第三绥靖区77军111团3营的防区。而恰巧这个营的营长王世江是中共地下党员。王世江根据宋时伦的指示随即组织部队进行了起义。保证了10纵顺利跨过运河。这一切,使第三绥靖区一些摇摆不定的人感到了压力。此时,通过何基沣等人进一步的努力,使他们终于作出了理性的抉择。


11月8日凌晨,张克侠摆脱冯治安的监控,从徐州城内赶到贾汪。下午16点,何基沣、张克侠组织部队实施战场起义。共有23000多名官兵选择了起义。没参加起义的大约有5000多人,他们没有敢于武力阻止起义,而是悄悄地向徐州方向撤去了。


这次起义使国民党军队在徐州北部和东北部的防线顿时化为乌有,华野主力得以直插徐州东侧,为堵截并包围黄百韬兵团,赢得了十分宝贵的时间。    


11月18日毛泽东在亲自起草的一封电报中写道“北线何、张起义是(淮海战役)第一个大胜利”。


 


   二、东线追击


时间:194811810


地点:今新沂市草桥镇、窑湾镇、瓦窑镇、邳州市运河镇、官湖镇、赵墩镇、碾庄镇等境内


解放军相关部队:华野4纵、6纵、8纵、9纵、11纵、13纵、鲁纵、江淮军区部队等


国民党相关部队:第7兵团一部、第13兵团一部



黄百韬兵团的西撤,打乱了华野的作战计划。令粟裕十分着急,他立即命令部队“不怕打乱建制,不怕伤亡,不怕困难,不怕疲劳,不怕饥寒”全力追堵。在徐州以东地区展开了一场追击战。11月8日至10日的追击中,在今新沂、邳州境内发生大小十多场战斗,其中堰头(今属新沂市草桥镇)、八杨(又名八家杨今属邳州市运河镇)、官湖(今属邳州市官湖镇)、运河铁路桥桥头等处的战斗尤为激烈。


堰头战斗 (华野9)   根据黄百韬的部署,其主力部队沿着陇海铁路向西行进,第63军作为侧翼从新沂以南经窑湾向西转移。63军先头部队在11月8日凌晨开始转移,军长陈章直到傍晚才指挥着军部和几个团最后离开新安镇。入夜,这支队伍到达堰头一带后就分散在几个村庄里宿营,陈章就住在堰头南面的卢圩村(今属新沂市草桥镇)的一所小学校里。此时,长途奔袭的华野9纵先头部队27师已迅速向堰头镇一带包抄过来,午夜,开始向堰头、卢圩等村庄发起了全面进攻。陈章亲自指挥部队进行了抵抗,战斗十分激烈,卢圩村被华野9纵包围。陈章的亲信李友庄(456团团长)带人赶来拼死相救,才使陈章得以在混战中逃出。这一带的战斗一直打到第二天拂晓。黄百韬的第63军454团、456团一个营以及军部直属分队等2000余人被歼。


“十人桥”的故事就是在这场战斗中发生的。当时,9纵27师潍县团1营的位置在堰头的西面。在进攻途中,部队被堰头西面一条十来米宽的圩沟挡住去路。营长命令2连1排3班负责架桥。战士们用两架梯子捆扎在一起做成桥面,同时,还做了一付桥腿。但是,桥腿还没使用就被炮弹炸坏了。班长马选云和战士潘福全、杨玉文抬着长梯跳入水中,却无法把它支架在的河面上。站在岸边的副排长范学福见此情况,带头跳进水里,和3班的战士们一起,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肩膀托起木梯,架起了一座通向对岸的人桥。整整一个营的战士从这座人桥上冲向了对岸。  


八杨战斗(华野4纵)    在堰头激战的同时,华野4纵10师30团的一个营在靠近运河的八杨村一带(今属邳州市运河镇)与担当后卫的国民党第7兵团100军44师130团遭遇。这个营的三个连在重机枪连的掩护下,冲入村内,与国民党军展开争夺。国民党军44师师长刘声鹤亲自组织反击,并调132团一个营和炮兵增援。还使用了大量的燃烧弹进行攻击,激战至9日下午,双方伤亡都十分惨重。4纵冲入村内的三个连最后只剩下一名排长和7个战士,始终坚持作战,直至国民党军西撤。战斗前后达17个小时之久。


同时,4纵主力还在邳县官湖(邳州市官湖镇)歼灭掩护黄百韬兵团撤退的第13兵团9军一部,在五杨一带(今属邳州市运河镇)歼灭国民党第7兵团25军108 师一部。


运河桥头战斗(华野8纵)   11月9日,黄百韬兵团的部队继续争相从铁路桥上渡过运河,情景十分混乱。甚至为争道动起武来。由于后卫部队已与解放军接火,没渡过运河的部队非常惊慌,下午16时,担当后卫的第100军44师才过了一个团,河东面一辆弹药车突然起火爆炸,负责炸桥的第25军工兵以为解放军赶到,慌忙放火烧桥。这时,44师131、132两个多团还未过河,继续在河东担任掩护。入夜,华野8纵先头部队69团1营赶到河边,在大榆树村(今属邳州市运河镇)仅用一个小时,就全歼国民党军一个营,随后立即向守备在运河铁路桥边的国民党军进行攻击,战斗十分激烈。但由于双方兵力悬殊,1营久攻不克,双方对峙达数小时。10日拂晓,增援部队赶到,激战至上午9时,全歼了滞留在河东的国民党军2700余人,占领了运河大桥。  


此间,华野6纵在瓦窑镇(今属新沂市)歼灭黄百韬兵团第100军一部,并迅速在运河铁路桥以南的猫儿窝(今属邳州市运河镇)一带渡过运河;


鲁纵在纪集(今属新沂市草桥镇)和运河桥东歼敌一部;


11纵在三岔河一带歼灭7兵团63军两个营,渡过运河后,又在蒋湖一带(均属邳州市运河镇)歼敌一部;


华野11纵一部及江淮军区独立旅攻占赵墩(邳州市赵墩镇),歼灭第7兵团100军一部;


江淮军区34旅占领了碾庄东南的衡集、西张庄等处歼敌一部 。


 


三、首战窑湾


时间:194811912


地点:今新沂市窑湾镇、邳州市新河镇境内


解放军相关部队:华野1 11纵一部


国民党相关部队:第7兵团63  


 


窑湾战斗并不是淮海战役的第一场战斗,但是,按照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目标,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的要求,窑湾之战歼灭了黄百韬兵团一个整建制的军,可以说是实现战役目标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战斗。所以,战史上常有“首战窑湾”之说。


黄百韬兵团西撤时,担任侧翼掩护的63军原计划从窑湾渡河,但军长陈章骄傲轻敌,行动迟缓,导致后卫部队大部在堰头镇一带被歼。当陈章赶到窑湾时才发现,运河上没有桥,而渡船又都被老百姓藏了起来。华野11纵33师已占领运河西岸,63军先期渡过河去的两个营都被歼灭。于是,陈章不得不调整部署,一面迅速占领窑湾周围的村庄,构筑工事准备进行抵抗,一面并向黄百韬求援。黄百韬则命令陈章迅速南撤,到宿迁一带渡河,但已为时过晚。华野1纵已将窑湾一带团团围住。


窑湾镇是一个很大的老镇子,周围有不少村庄。这一带西临运河,东面和南面紧靠骆马湖。是一个三角洲。63军在这里被围,如被堵在一个死胡同里。  


10日凌晨,华野1纵三个师从东、北、东南三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以扫清外围。63军仓促转入防御,工事很不完善,企图逐村抵抗,消耗迟滞解放军。而华野1纵积极从守军防御薄弱地区大胆突破,直插纵深,然后向周围发展。1纵1师和3师首先攻占窑湾北面和东北的刘宅、杨场、小上窑、藏口、钱口、口西等处,将63军从陆上退路彻底切断。1纵2师也攻占窑湾南面的头湾、二湾、东西陆营等处(以上各处今均属新沂市窑湾镇),直接威胁窑湾镇。


经一天战斗,华野1纵占领了窑湾周围的大部分村庄,基本肃清外围。同时,还派出侦察营渡过运河,占领了河西的韩湾等处(今属邳州市新河镇),构筑了阻击防线。


11日,陈章再次向黄百韬求援,而黄百韬此时已被围在碾庄一带,自身难保,于是告知陈章已无法增援,要他自行处理。而此时,186师师长张泽琛临阵只身化妆逃跑,导致军心动摇,更使陈章大为光火。


11日下午16时30分。华野1纵向窑湾发起总攻。陈章在部队失去控制时,与186师代师长伍少武等人带领几名卫士跳入运河,意图顺流南下,逃出包围,结果都中弹毙命。(亦有“自杀”一说)激战至12日凌晨。国民党63军两个师共计13000余人全部被歼。华野一纵也创出了一个纵队单独歼灭国民党一个军的佳绩。


 


四、血战曹八集


时间:1948111011


地点:今邳州市八义集镇


解放军相关部队:华野7纵一部、13


国民党相关部队:第13兵团93师一部、第7兵团10044师一部  


 


曹八集(今邳州市八义集镇)位于碾庄以西12公里,是黄百韬兵团西撤徐州的必经之地。淮海战役开始前,这里属李弥的第13兵团守备。11月9日,李弥便依据徐州“剿总”关于收缩的命令,未等黄百韬兵团来到就匆忙撤离,导致黄百韬兵团西撤失去了必要的接应和掩护。


黄百韬兵团撤至碾庄一带后,第100军驻扎在碾庄以西,但其44师在掩护兵团渡运河时损失了两个团,仅剩师部直属队和不足一个团的战斗部队,师长刘声鹤认为所部损失太大,无力担负防御,经军长周正道同意就直接撤往徐州休整补充。黄百韬闻讯也未阻拦。该部一路西行于10日下午到达曹八集,同时到达的还有从官湖一带突围出来的李弥兵团第9军3师8团残部。他们分两路向西行进。


此时,华野7纵已自北线穿插到了曹八集以西地区。正与这两支部队遭遇。并迅速将第9军第3师8团残部在曹八集西面的大耿庄一带全歼。刘声鹤被迫率44师残部退回曹八集。100军军长周正道得知此情况后,命令刘声鹤就地固守等待救援。100军的44师是被国民党命名为“荣誉二师”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且基本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依仗着李弥兵团此前在曹八集构筑的完备工事进行抵抗。


傍晚,华野13纵114团进抵曹八集,并向镇内发起攻击。激战至半夜时分,114团突击队打开突破口冲入村内,但由于急于向纵深发展而未控制好突破口,后续部队无法跟进,结果突破口被封闭,冲入村里的突击队弹尽被围,全部牺牲。次日凌晨,114团再次发动猛攻,又一次打开了突破口,但很快又被封闭。天亮后,华野13纵主力陆续赶到,下午对曹八集守军发起总攻,至傍晚,终于突入村内,全歼国民党第44师残部约3000人,44师少将师长刘声鹤开枪自杀。


此时,华野各纵队已从各个方向逼近碾庄一带,攻占了外围大量的村庄。 13纵占领曹八集,切断了黄百韬的西撤之路,标志着华野最终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


 


五、碾庄歼灭战


时间:1948111122


地点:今邳州市碾庄镇


解放军相关部队:华野第468913纵、特纵等


国民党相关部队:第7兵团254464100



碾庄一战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最重要的战斗。


11月9日,黄百韬兵团大部渡过运河,到达碾庄一带。由于在西撤中部队损失严重,建制被打乱,黄百韬决定在碾庄集结整顿。次日,南京国防部根据蒋介石的意见,命令黄百韬兵团在碾庄一带“固守待援”。


经过几天紧张的追堵,11月11日华野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随即令第4、6、8、9、13纵队在特纵配合下,负责围歼黄百韬兵团。当晚,华野在碾庄一带部分地区打响外围战,但由于轻敌,激战一夜几乎毫无进展。


黄百韬进驻碾庄圩之前,这一带一直是李弥兵团的防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构筑完善的防御工事。特别是碾庄,村子的周围有两条又宽又深的水壕,水壕边还有用来挡水的厚厚的土墙,使碾庄变得易守难攻。


12日晚上华野五个纵队,在特纵的坦克火炮的配合下,发起全面进攻。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进展并不顺利。在碾庄的北面,4纵攻击大兴庄未成,西北方向的13纵也在大宋家与守军形成相持;6纵在西南方向进攻,攻占王家集,歼灭100军一个团,但在向彭庄进攻时,未能成功; 8纵始从从东向西实施攻击的,激战一夜,攻占鲁楼、火烧房,在梁庄一带受阻;只有位于东南方向的9纵进展顺利,先后攻占前板桥、徐井洼等村庄。


由于黄百韬兵团十多万人集中在方圆仅十多里的地域,华野难以对其采用穿插分割,逐一消灭的战术,只能逐村逐屋争夺。而黄百韬并没有把外援看得太有希望,因而从一开始就抱着死拼的信念,依仗着地形优势和完善的工事,打得非常狡黠和顽固。各村的防御工事修得都很隐蔽,难以被发现和摧毁。有的工事还筑成夹墙式,当防线被突破后,他们就从我突进部队的后面进行射击。村落一旦被解放军占领,他们又立即组织炮火实施密集轰炸,然后进行反击。还不时联络空军对华野阵地进行空袭,造成华野很大的伤亡。


开头的三天中,华野虽攻下多个村庄,但进展比预计的要缓慢,且伤亡十分巨大。很多部队开始产生焦虑情绪。同时,由于部队前几天追击行军速度太快,后勤补给没有跟上。部队的粮食和弹药供应都出现了严重困难。


根据战场的形势发展,粟裕于14日晚上在碾庄南面的土山镇召开会议,决定建立攻击集团,由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山东兵团副司令王建安统一指挥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并针对黄百韬兵团中各军强弱不一的特点,决定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同时,为减少部队伤亡,实施有效攻击,要求实行土工作业迫近敌军阵地。


经过一天的准备,16日,华野攻击集团开始实施攻击,但由于缺乏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的经验,第一天的攻击仍然没有取得明显突破。各纵立即调整部署,实行逐点攻击逐村争夺。 17日下午17时,华野攻击集团各部队在火炮和坦克掩护下再次发起攻击,(13纵因另有任务,移土山镇休整)4纵攻占碾庄西北的大牙庄,歼敌108师一个团;6纵在坦克的配合下,经过激战,先后攻占碾庄以西的前黄滩、后黄滩,歼敌44军军部及162师师部和四个团残部;9纵从碾庄南面实施攻击时,意图从南门内一座石桥上越过水壕。但国民党军在不足百米的距离内,集中了数十挺机枪,以密集火力封锁小桥,9纵突击队多次攻击都未成功,伤亡十分惨重。对碾庄圩的攻击未能取得突破。


虽然,没能攻破碾庄圩,但是几日的艰苦作战,也给了黄百韬兵团很大的杀伤。至18日,黄伯韬兵团44军、100军基本被全歼,44军军长王泽浚被俘,100军军长周志道带伤逃出,副军长杨诗云被俘。44军150师师长赵壁光率150师残部约2500人投诚。


在外围村落大都被华野攻占后。粟裕决定于19日晚以8纵从东南、9纵从南、6纵从西、4纵从北同时向黄百韬兵团部所在的碾庄发起总攻。(6纵由于临时安排南下支援中野作战,退出战斗,总攻实际是由4、8、9纵实施的。)当时碾庄村内有第7兵团部直属部队、警卫营、工兵营、25军和64军各一个团,总兵力将近万人。


20时,总攻开始,华野集中所有重炮实施火力准备,随后各纵队发起攻击。22时,8纵一部首先进占碾庄东南角的一所小学校,继以三个团由东南角攻击内圩。此前,9纵司令聂凤智亲临最前沿观察地形,认真总结前几次进攻的经验教训。决定将交通沟挖到水壕边,战斗打响后迅速从战壕中冲出,在相应火力的掩护下涉水过壕,强行突破。按照这一方案,22时,九纵再次发动攻击,一举冲过水壕,突破了第一道围墙,但国民党军凭借两道围墙之间开阔地上的工事,以密集火力封锁开阔地,并组织反冲击,双方拼杀极其激烈,经过4小时激战,9纵突击部队于20日凌晨终于突破第二道围墙,率先冲入碾庄村里。位于碾庄东南方向的8纵也于拂晓时分相继涉水突破两道水壕,进入村内。黄百韬率残部撤到碾庄东面的大院上,(第64军军部所在地。)继续组织抵抗。清晨5时30分,华野攻占碾庄圩。


21日起,华野各纵分头攻击各村落的残敌。当日,四纵攻占碾庄北面的尤家湖,歼灭25军4师残部三千余人;八纵于夜间攻占碾庄以南的三里庄,歼灭64军159师两个营, 22日上午,各纵队开始进一步扫清外围,8纵于10时攻占小院上,歼154师师部及4个营;9纵26师同时攻占大院上。黄百韬撤至碾庄东北面的吴庄。下午,小吴庄、沙墩、小费庄的国民党军意图突围,当即被歼。 16时,华野攻击集团发起总攻,黄百韬率部拼死顽抗,到黄昏时分,他见大势已去,就让64军军长刘镇湘指挥残部向西北突围,但部队刚一冲出村子就遭阻击,很快被全歼,刘镇湘被俘。黄百韬带少数人从尤家湖向西南突围,于途中负伤,绝望中自杀毙命。至晚,战斗全面结束。


黄百韬兵团是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参战部队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兵团(据《淮海战役史》等资料说其总兵力在15万人左右)。它的被歼,使淮海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民党军在这场大决战中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战后,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在回忆录中曾经说过,“黄兵团覆没,所谓徐蚌会战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六、徐东阻击战


时间:1948111224


地点:今徐州市云龙区潘塘街道、鼓楼区庙山镇、贾汪区塔山镇、大吴镇、汴塘镇、紫庄镇、铜山县大许镇、房村镇、张集镇、棠张镇、伊庄镇、单集镇、徐庄镇等境内


解放军相关部队:华野7纵、10纵、11纵、1纵、2纵、12纵、鲁中南纵、中野11纵等


国民党相关部队:第2兵团、第13兵团、空军一部、徐州“剿总”直属部队等       


 


徐东阻击战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阻击战。


黄百韬兵团在碾庄一带被围后,蒋介石立即命令徐州方面派邱清泉、李弥兵团前往救助。并派杜聿明飞赴徐州,负责具体的作战指挥。


11日下午,徐州“剿总”决定派邱清泉和李弥兵团的五个军计十二个师配置一百多辆坦克和一百多门重炮组成“东进兵团”,在空军的配合下驰援黄百韬。


在淮海战役打响之前,粟裕已经考虑到在新安镇一带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同时,在京杭运河一线设置阻击线,拦截徐州方面国民党军的东援。然而,由于黄百韬兵团西撤,主战场已到了运河以西,阻援阵地的位置也不得不西移。


11月11日,华野总部命令当时处在徐州以东及东北部位置的华野7纵、10纵和11纵迅速向南插入,在徐州以东负责阻击徐州方面国民党军的东援。这条阻击线的南部有一部分地区是丘陵,其他地方则是一马平川,十分适合重装备部队运动作战,而不适合阻击作战。国民党军以徐州为依托,依靠坦克、重炮和绝对的空中优势,更是有恃无恐。


阻击战的前沿阵地北起大黄山(今属鼓楼区庙山镇)一带,南至邓楼村一带(今属铜山县张集镇)全长约10多公里。阻击线的北段是华野10纵,中段为7纵,南段是11纵。根据华野的部署,阻击部队统一由10纵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统一指挥,采取运动防御阻敌东援。


11月12日晨,阻击部队的纵深阵地尚未构筑完毕,李弥兵团第8军42师在坦克飞机的掩护下,就开始向位于铜邳公路上的寺山口(今鼓楼区安然村西)发起攻击。当时驻守在寺山口的是华野10纵84团。面对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之敌,这个团打得十分顽强。整整一天之中,连续打退十余次进攻,虽然伤亡十分惨重,但始终坚守阵地。


11月13日,已经集结完毕的邱清泉、李弥兵团东援部队自北向南全面发起攻击。由于华野阻击部队并无意死守前沿,所以,在13日这一天,国民党东援部队先后占领了胡庄、寺山口、安然、候集(均属今鼓楼区庙山镇)、鹰山、邓庄(今属铜山县单集镇)。在华野最初制定的阻击作战方案中就提出,在阻击作战的同时,要诱敌深入,予以歼灭。阻击战打响后,虽然情况有了变化,但是,粟裕仍然没有放弃最初的计划,中央军委也几次电令要诱敌深入,然后徐图歼灭。所以,这场阻击战从一开始就打得很特殊,阻击部队是打打退退、退退打打。


11月14日邱李兵团继续向东攻击前进,但在华野的阻击下,进展十分缓慢。


11月15日,华野阻击部队主力开始后撤,同时,华野命令苏北兵团的四个纵队(含中野11纵)自徐州东南的房村一带出发,经由潘塘镇向北楔入,以求切断邱、李兵团的退路,将其歼灭。而就在这天下午,邱清泉也派出第74军从徐州向东南潜行,意图长途迂回至双沟一带,然后向北转进,侧击碾庄以西的华野部队。


16日凌晨,74军和华野2纵这两支带着同样作战意图的部队在潘塘东南的周楼遭遇,双方的迂回侧击变成了一场正面冲撞。战斗一打响,双方都以为遭遇到的是对方的小规模部队,激战至天亮才发现对方是大有来头。经过一天多的激战,17日上午,华野调整部署全面主动后撤。而刘峙和邱清泉则认为解放军已被击溃,连忙向南京报告了他们的“徐东大捷”,并通电全国,大搞庆祝活动。蒋介石也派人到徐州犒赏三军,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这场战斗并没有结束,华野的阻击部队于17日撤到了大许家一线,并将邱、李兵团先头部队诱引至这一带。同时,阻击线南端的狼山、鼓山一带阵地(今铜山县伊庄镇境内)华野并没有放弃。而是意图继续从这里向北突进,切断邱、李兵团退路。


17日下午开始,邱清泉兵团集中力量向狼山、鼓山一带猛攻,18日下午占领鼓山。当天晚上,华野11纵组织反攻,将鼓山阵地夺回。邱清泉则急忙增加兵力,与华野阻击部队在这一带反复争夺。


18日晚,华野鲁中南纵队和1纵、2纵等部队也开进这一带,双方对这一片丘陵都志在必得,狼山、鼓山、中山、马山、城西、杨洼、水口一带(分属铜山县伊庄镇、张集镇)一夜之间几次易手,战斗十分惨烈,一直打到20日下午。


当时,蒋介石见形势严重,已急令李延年、刘汝明、黄维三个兵团从南面增援徐州。邱、李兵团也发现了我军意图,在大许家以西迟滞不前。而此时,华野在碾庄一带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事迟迟没有最后突破,情况十分复杂。19日,根据总前委的建议,中央军委决定放弃诱歼邱、李兵团的作战计划,全力加快对黄百韬兵团的作战。


刘峙和杜聿明见形势紧迫,急调第72军和直属的装甲兵增援东线,在空军的配合下,加强了攻势。华野阻击部队也打得十分顽强。在大许家西北面的麻沟村(又称麻谷子,今属铜山县大许镇),国民党军在进攻中,先派飞机投下大量五百磅的重磅炸弹和燃烧弹。再以重炮猛轰,最后在坦克支援下以步兵实施集团冲击,但是,他们却发现,一片火海之中的麻沟,华野7纵的战士仍然在顽强阻击。


11月22日,碾庄战斗结束。而邱、李兵团仍然没能越过大许家防线。此后,为了掩护其西撤,邱、李兵团继续向大许家一线发动猛烈进攻,直至24日方结束。十多天中,徐东阻击战斗一直没有停止,双方每天都在逐个村庄、逐个山头的争夺,战斗十分激烈,今贾汪区及铜山县境内上百个村庄都有过战事发生。


十多天之中,邱、李兵团动用了六个军,死伤了一万多人、损失三十四辆坦克、消耗十二万发炮弹,却只前进了十多公里,眼睁睁看着黄百韬兵团被全歼。蒋介石为此十分震怒,在电报中斥责邱清泉他们的所为乃“军人之奇耻大辱”。


华野共有八个纵队参加了这场战斗,其人数已经超过了碾庄主战场。阻击作战的成功,为保证围歼黄百韬兵团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解放睢宁


时间:1948111115


地点:今睢宁县岚山镇、双钩镇、铜山县张集镇境内


解放军相关部队:华野2纵,江淮军区34旅、中野11纵一部


国民党相关部队:第一绥靖区107


 


淮海战役期间,驻扎在睢宁县城的国民党军队是孙良诚的徐州“剿总”第一绥靖区107军。这支部队原系西北军旧部,抗日战争期间投敌成了伪军,孙良诚曾任伪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令。抗战结束后,这支部队被国民党收编,孙良诚出任徐州“剿总”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兼107军军长。


淮海战役开始之前,华野曾派人与孙良诚联系,策动起义。孙良诚一面答应在战役打响前组织部队起义,一面却并无意行动。11月11日,他根据徐州“剿总”的命令,开始组织部队向徐州转移,决意继续跟随国民党。12日,在转移途中,107军与华野2纵的部队遭遇,被歼一部后,仍继续向徐州方面行进。在睢宁西北的高集、邢圩子一带(今属睢宁县岚山镇)被华野2纵包围,并将其军部教导团歼灭。在此情况下,12日夜,华野2纵派人找到孙良诚,将其带到华野二纵五师师部,要其率部投降,孙良诚坚持要按照起义对待,被拒绝。最后,孙良诚被迫率军部和第260师计5000余人于13日中午投诚。


原驻扎在睢宁县双沟镇一带的107军所属261师拒绝投诚,继续向徐州方向前行,14日在郭集玫瑰山一带(今铜山县张集镇境内)与江淮军区34旅遭遇,后华野2纵4师、中野11纵的两个团赶到。激战至15日凌晨,261师被歼,师长孙玉田逃逸。


第一绥靖区107军,是淮海战役中第一支向解放军投诚的国民党军队。107军投诚后,徐州东南部的睢宁解放,同时也消除了国民党军队从南面对碾庄的威胁,确保了围歼黄百韬兵团战斗的顺利进行。


 


八、南北牵制


时间:1948111319


地点:今铜山县铜山镇、三堡镇、汉王镇、茅村镇以及云龙区、泉山区、鼓楼区、九里区、丰县、沛县等部分乡镇、街道和安徽宿州萧县境内


解放军相关部队:中野4纵、华野3纵、两广纵队、冀鲁豫部队、江淮军区部队等


国民党相关部队:第16兵团、第13兵团、第2兵团各一部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华野的主要攻击目标是黄百韬的第7兵团,而为了掩蔽其战役目的,则同时派出部分部队在徐州周围进行袭扰,营造要攻打徐州的态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迷惑了徐州的国民党军,牵制了其大量部队留守徐州。有力策应了碾庄和宿县方面的主要战斗。


徐州南部    位于徐州西部及西南部的中野4纵、和当时暂归中野指挥的华野3纵和两广纵队,在攻占夏邑、永城等处后,由中野4纵司令员陈赓统一指挥迅速东进,13日晚,分别进抵徐州西南及正南的今汉王镇、铜山镇、三堡镇一带。华野3纵当晚就在光山(今铜山县汉王镇政府西南)与孙元良兵团交上火,展开一场激烈的山地战。


14日晚,华野3纵8师攻占看将山(又名看山,铜山县汉王镇境内),9师20团占领焦山村后,攻打二堡和龟山(圭山)、牛头山(焦山、二堡、龟山今属铜山县铜山镇,牛头山属泉山区)未能成功。中野4纵歼灭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未参加起义的军队一部,占领三堡一带几个村庄。


第二天,国民党第16兵团在飞机的配合下,组织向看将山一带进行反击。双方激战一天。同时,在徐州城的东南部,江淮军区34旅、独立旅穿插进至大郭庄机场一带(今云龙区境内),对机场进行袭扰。


  15日,为配合攻打宿县的战斗,中野4纵奉命南下,华野3纵9师接替中野4纵三堡、徐村、杨山头、滕寨阵地(滕寨属铜山镇,其余属三堡镇),8师展开于焦山一线。国民党军队为保机场和航线安全,自16日起,第16兵团41军在2兵团74军的配合下与华野3纵在这一带以及二堡、焦山等处反复争夺。许多山头、村落两天之中几易其主,战斗十分激烈。17日晚华野3纵一部从侧翼出击,攻占东樵村(今属铜山县铜山镇),并向龟山一带进攻,让国民党军不得不侧顾,而使其攻势有所减弱。18日晚3纵奉命向东转移,去梁介山(今铜山县张集镇境内)一带作战,由两广纵队接替三堡一带的阵地。


19日晨,国民党军队趁3纵和两广纵队的交接缝隙,攻占三堡女娲山一带。两广纵队被迫向西南撤退,在孤山集一带(安徽萧县境内)与国民党军对峙。


徐州北部    11月9日,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商丘西部的张公店战斗结束后,立即奉命向丰县、华山县、沛县一带挺进。在丰县,国民党正规军早已撤退,地方保安武装见解放军逼近,立刻弃城南撤。10日,冀鲁豫军区部队在丰县、华山县(今属丰县)地方武装配合下,在华山(今属丰县华山镇)一带包围了国民党丰县保安部队,经过一番激战,歼其大部,俘获保安司令穆伯仁,解放丰县。


同一天,冀鲁豫军区独立3旅在湖西军分区的配合下,于中午攻占沛县县城。并趁势向徐州方向压缩。在沛县敬安镇一带作战多次。11日,在崔寨(今属沛县张庄镇)一带全歼自山东移驻此处的山东金乡保安团。解放沛县。同时对沛县、铜山一带的国民党其他地方武装发起攻击,并迅速将其击溃。


11月13日凌晨,冀鲁豫的两个独立旅进至徐州城外的九里山一带。当时驻防在九里山(今徐州市九里区境内)北面的是退逃到徐州的山东菏泽一个保安旅,共5000多人,冀鲁豫的两个独立旅于15日分成几路向拾屯、杨屯、(均属徐州市九里区)九里山一带的守军发起进攻。不到一天的时间将守军全部歼灭。此后,该部队和地方武装一直在九里山一带对国民党军进行袭扰,直至18日方撤出。


在徐州北部的茅村、留武(均属铜山县茅村镇)以及东北部的荆山桥(今鼓楼区境内)不老河一带,华野10纵一部也不断对国民党军袭扰进击,并利用远程火炮对大郭庄机场实施轰击,炮弹打到了飞机跑道附近,造成飞机无法起飞,徐州“剿总”不得不把刚刚空运来徐州的39师调往北线,正在东援黄百韬的李弥兵团也不得不抽出兵力向北攻击 。


九、徐南阻击战

时间:1948112430

地点:今徐州市云龙区潘塘街道、铜山县铜山镇、三堡镇、汉王镇、张集镇、棠张镇、伊庄镇及安徽宿州萧县境内

解放军相关部队:华野1348913纵、广纵、鲁纵、冀鲁豫两个独立旅等

国民党相关部队:第2兵团、第16兵团

 

     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 11月23日,蒋介石为扭转局面,提出了“南北对进”的方案,决定“徐州方面以主力向符离集进攻,第6兵团及第12兵团向宿县进攻,南北对进,一举击破共军,以打通徐蚌间交通。”

实际上,在碾庄战斗尚未结束之时,粟裕于已11月21日令华野第1、3、12、鲁中南、两广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开始在徐州以南西起姚楼(江苏安徽交界处今属淮北市杜集区),东到铜山县伊庄镇境内数十公里的一条弧线上构筑工事,将徐州向南的通道全部堵住。其自西向东的部署是:冀鲁豫两个独立旅、两广纵队、3纵、鲁中南纵队、12纵、1纵。

    25日,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开始向华野阻击阵地进行局部进攻。第70军、74军在徐州东南方向进攻杨洼、二陈集(今均属铜山县张集镇)等处,遭到华野1纵、12纵的抗击。双方争夺了整整一天,战斗十分激烈。至晚,二陈集失守。孙元良的41军在徐州西南进攻两广纵队防守的孤山镇(今属安徽萧县)一带,占领了其东南的纱帽山。

     11月26日拂晓,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就在飞机、坦克、重炮支援下,开始全线攻击。邱清泉兵团展开第12、74军,沿津浦路以东向三堡猛攻;孙元良兵团第41、47军,沿津浦路以西继续向孤山集猛攻。激战至当日深夜,邱清泉兵团进占刘塘(今属铜山县棠张镇)孙元良兵团进占光山、两半山(今铜山县汉王镇境内)等处。

    27日,邱清泉兵团增加攻击兵力,投入三个军,全力猛攻,相继占领官庄、刘庄、赵庄、前后谷堆等十余处村庄(均属今铜山县棠张镇)。孙元良兵团也占领了班井、孤山集等地。

28日,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继续向南进攻。在两广纵队坚守的卢村(今属安徽萧县)战斗最为激烈。孙元良兵团多次采用飞机和大炮进行轰击,整个卢村基本上被炸平,防御工事大部摧毁。两广纵队依托残存工事和弹坑顽强抵抗,虽伤亡惨重,但一直坚持了两天,阵地始终未被攻破。

    28日晚,国民党军进占姜楼(今属铜山县汉王镇)、四堡(今属铜山县三堡镇)水口(今属铜山县棠张镇)一线,华野3纵队防守的梁庄(今属铜山县三堡镇)、官桥(今属安徽萧县)阵地过于突出,山东兵团令其主动撤出。同日,因战事吃紧,为加强南线阻击力量,华野派出主力部队第9、第8纵队赶赴南线,命令9纵、两广纵队、冀鲁豫两个独立旅组成西路兵团;8纵、3纵、鲁纵组成中路兵团;1纵、4纵、13纵组成东路兵团。坚决阻击徐州国民党军南下。

    而此时在南线,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刚刚前进到任桥地区,就受到华野部队阻击。11月25日,灵璧被华野攻占后,26日李延年、刘汝明即将部队缩回浍河以南,黄维兵团也被中野包围在双堆集地区。蒋介石 “南北对进”的计划实际已宣告破产。

    28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放弃徐州。此后,杜聿明为掩饰其西撤部署,继续在徐南发动猛烈攻击,但已明显无意继续南进。华野趁势组织反击,夺回了多处村庄。

11月30日,徐州的国民党守军已开始向河南永城方向撤退,为了掩护西撤,第2和第16兵团在南线发起更大规模进攻,各军在飞机、坦克支援下,集中兵力轮番攻击。但由于撤逃心切,因而其攻势较以往有所减弱。入夜,大部分国民党军停止进攻,向西撤去,徐南阻击战结束。

    徐南阻击战是整个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所抗击的国民党军兵力最多的阻击战。从11月25日起,国民党军在徐州以南共投入两个兵团的7个军17个师,且有大量飞机、重炮的支持,但几天时间内,其最远处也只前进了十多公里。最终被阻于今江苏、安徽交界处一线。

    徐南阻击战和阻击刘汝明、李延年兵团的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南北对进”的计划,保证了中野和华野在双堆集一带围歼黄维兵团战斗的顺利进行。迫使国民党军队放弃徐州,而最终导致全军覆没。

 

    12月1日,国民党军全部撤离徐州。当天晚上,华野1纵、12纵的侦察部队首先进入了徐州城内进行了侦查。随后,渤海纵队7师奉命从大许家一带强行军6个多小时,于晚上22点进占徐州。

    徐州是淮海战场上最大的城市,是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它的解放,意义非同寻常。正如中共中央祝贺徐州解放的电报中所说:徐州的迅速解放,对于全国战局极为有利。

    12月15日,黄维兵团在双堆集一带被全歼。从12月16日起,中野和华野进行了长达21天的战场休整。此间,被围困在陈官庄一带的杜聿明突围无望却又拒绝投降,1949年1月6日下午,华野发起总攻,至1月10日下午,杜聿明集团二十多万人被全歼,淮海战役全面结束。

 

                            (二)

一、战役期间双方将帅在徐州的行踪

 

     淮海战役期间,徐州作为战役中心和主要战场之一,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双方重要将领的足迹。

粟裕是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在战役的第一阶段,他一直在徐州境内指挥作战,度过了他一生中十分重要的十多天时间。

    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时,粟裕的指挥部设在临沂西南的朱陈。战役初期,战场形势变化很快,黄百韬兵团突然西撤,使华野原定的作战计划被打乱,主战场的位置一时无法确定。粟裕在急令部队全力追堵的同时,也带领指挥部步步直逼前线。几乎每天都在移动。9日到达今邳州境内的花庄,11日移至议堂(今邳州议堂镇)。华野在碾庄一带包围黄百韬兵团后,12日,粟裕立即带人再度向靠近前线的方向转移,把指挥部设置在与碾庄相距只有几公里的过满山(邳州八义集镇境内)。在这里,前线的枪炮之声已经清晰可闻,粟裕到了过满山以后,登上山顶,用望远镜观察碾庄战斗情况,被警卫人员劝下了山。后来,中央军委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天就要求他和指挥部后撤,以保证安全。这样,他才于第二天来到了距离碾庄十一公里的土山镇。16日,为了打好徐东阻击战,同时诱引国民党军东援部队进入我预设的区域实施歼灭,粟裕又把他的指挥部向西南方向转移,设置到了睢宁县双沟镇一带的村子里。距离阻击前线只有十多公里,直到黄百韬兵团被全歼才向南迁徙。谭震林、陈士榘、唐亮、张震等一大批华野将领也和粟裕一样,在徐州地区指挥部队征战多日。

    当时,邓小平、刘伯承和陈毅一起主要是随中野行动的。战役期间他们的主要的活动范围都在安徽和河南境内。刘伯承、陈毅在12月17日的蔡洼会议之后就去了西柏坡,淮海战役期间他们没有到过徐州。而邓小平在率部队转移的途中,于1948年最后一天的早晨乘火车到过徐州,在这里停留了半天时间,当天下午乘车去了商丘。

    淮海战役期间,徐州作为国民党占据的军事重镇,曾集结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其主要指挥机关大都分布在城区内。许多国民党军将领对徐州的记忆恐怕也是刻骨铭心。

    当时,徐州“剿总”司令部就设在文亭街的“徐海道属”(道台衙门);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设在江苏学院校园中(今徐州市第三中学校);徐州“剿总”的政工处、军法处以及第一补给区司令部设今天的文化路南段;徐州警备司令部设在今天的淮海东路上原日本驻徐“领事馆”内(今为解放军某机关驻地)。

此外,第2、第13、第16兵团和第三绥靖区也都曾先后把司令部临时设在徐州市区的都天庙(原南区热电厂一带)和九里山营房(今解放军空军某部驻地)等处。

    黄百韬兵团被围在碾庄一带以后,徐州的国民党军组织东援时,在蒋介石的严令之下,杜聿明、邱清泉、李弥等人也曾亲自在苑山(今属铜山县徐庄镇)、驼蓝山(鼓楼区安然村北,有的资料记为“团山”)、麻沟等地指挥作战。顾祝同也曾代表蒋介石专程到徐州督战,但是,东援部队最终还是未能突破华野的阻击防线。

    黄百韬、陈章、刘声鹤等数名国民党将军最终毙命于徐州地区,三十余名将军在这里起义、投诚或被俘。

    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是最早离开徐州的,11月29日早上,他就率领部分“剿总”机关人员乘飞机撤离徐州,到蚌埠设立指挥所,以指挥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策应杜聿明和黄维作战。

     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分别在11月30日夜和12月1日清晨撤离徐州的。各兵团之间的电话在11月30日晚上就中断了。徐州城里和西去的道路上一片混乱,各兵团的部队和车辆争相夺路西撤,局面几乎完全失去了控制,有些部队甚至趁机改道整建制开了小差。杜聿明在12月1日清晨带着前进指挥部的一帮人开车到了徐州城的西郊,发现通往萧县的公路上拥挤不堪,无法通行。就折回头从南面出了城,经凤凰山旁边的一条小路向萧县方向赶去。到傍晚才在萧县的王白楼与邱清泉联系上。

    他们走了,从此就再没有回来。

 

二、战役期间徐州地区的秘密战

 

    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都曾经有过在徐州城一搏的准备,但是最后,徐州的老城区还是有幸躲过了一场战火。然而,在这里,秘密战线上的搏杀却始终没有停止。

    徐州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和华野的敌工部门一直没有间断过对国民党军渗透、策反和情报的搜集工作。甚至在戒备森严的司令部、指挥部、飞机场里面,那些出出进进的人当中,上至领章上挂着金星的将军,下至普通士兵,有不少人就是担负着特殊使命的中共地下党员。

    第三绥靖区部队起义的最初谋划,就是华野派杨斯德到徐州都天庙的第三绥靖区司令部里与张克侠等人商定的。最终,成功在贾汪一线组织了23000多人的战场起义。此前,张克侠还曾将一份《徐州城防图》设法送到了华野总部。

    打入到国民党“剿总”的中共地下党员钱树岩,也利用在军务处做内勤的条件,收集了大量情报,通过交通员送到了华野指挥机关的手中。其中竟有一份长江以北,自潼关至连云港国民党军各师配署的详细情报。为此,他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密令嘉奖。

    徐州解放前夕,地下党组织还曾经收集大量资料,专门编制了《徐州概况》和《徐州敌军防御工事》等资料,潜伏在铁路内部地下组织也将徐州至商丘铁路各站国民党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绘制成图,及时设法送交华野。为解放徐州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在“剿总”司令部的警卫部队里,中共地下工作者甚至已经控制了一些连队,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策应计划,只是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没有实施罢了。

     国民党军队撤离徐州之前,徐州地下党积极组织了反破坏的行动,利用各种方法,使大量的厂房、物资、交通设施免遭破坏。徐州火车站和大量的机车就是在地下党员胡依民、许广、吴洁修等人的组织下,通过机智周旋得以保护下来的。

 

二、 战役相关数据的分析

    按照今日的行政区划,当年淮海战役的作战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苏的徐州、河南的商丘、山东的临沂和枣庄、安徽的淮北、宿州、蚌埠和亳州这八个地区。淮海战役期间,徐州不仅是核心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整个战役中歼敌最多、作战区域面积最大、作战时间最长、双方参战兵力最多、大小战斗次数最多、战斗类型最多、解放军自身伤亡也最大的地区。

    今日徐州城区和各县(市)境内,淮海战役期间均曾有大小不同的战事发生,涉及三十多个乡、镇、街道,仅在后来华野和中野相关总结中提及的有过作战行动的村庄就达一百五十余个,战场区域面积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次战役双方投入的总兵力约140万人,而双方参与徐州境内战事的兵力总计就达到了近百万之众,这种情况在其他地区没有出现过。其中,解放军在徐州境内曾参与作战的部队有:华东野战军的16个纵队(战前统计360885人);中原野战军第4和第11纵队;冀鲁豫军区2个旅;江淮军区2个旅以及各地的地方部队,总人数在40万以上。国民党军先后在徐州境内参加过作战的总人数也达近50万人,他们是:第2兵团、第13兵团、第16兵团、(三个兵团计约28万人)第7兵团(12万人以上)、第三绥靖区50军和77军、(约3万人)第一绥靖区107军(1万余人)、“剿总”直属部队、空军一部及各地的地方保安武装。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555099人(含起义、投诚),而具体在各个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的数字并没有专门的统计。

   徐州地区是第一阶段的主战场,在这一阶段中,国民党军有178010人被歼。其中第7兵团12万人左右在碾庄、窑湾和东线追击中被歼;第三绥靖区23000多人在贾汪起义;第一绥靖区107军1万人左右在睢宁、铜山境内(其中5000余人投诚);第2和第13兵团1万多人在徐东阻击战中被歼。此外,加上这一阶段其他战斗和第二阶段的徐南阻击战等战斗,在徐州地区被歼的国民党军应该在17万人左右。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在其他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的情况可作如下分析:第二阶段的主战场在双堆集一带(安徽淮北濉溪县境内),同时,浍河阻击战、徐南阻击战和蚌西北阻击战也发生在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这些战斗中共歼灭国民党军114939人。其中大多数是在双堆集歼灭战中歼灭的国民党军第12兵团(黄维兵团)。

    一般资料都把第二阶段中追击和包围杜聿明集团的战果放在第三阶段进行统计。这样,第三阶段歼灭国民党军的数字就达262150人。其中追击和包围杜聿明集团的作战中,在安徽萧县、濉溪、亳州和河南永城、夏邑共歼灭国民党军 8万多人。此后,陆续又有14000多国民党军官兵投降。剩下的16万左右的国民党军基本都是在1949年1月6日至10日的总攻中歼灭的。这场歼灭战,因为杜聿明的指挥部设在河南永城的陈官庄,而被称为陈官庄歼灭战。但实际的战场却涉及河南永城和安徽萧县的几个乡镇。虽然从战场区域面积上看,萧县略大于永城。但从双方兵力部署和作战情况来看,最后在永城和萧县境内歼灭国民党军的数目不会有太大悬殊。估计连同前期的追击和包围作战,在这两个地区歼灭的国民党军分别应在11万至15万人之间。

    因而,基本可以确定,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在今日徐州地区境内歼灭国民党军的人数是高于其他地区的。

 

    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军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巨大的。据统计,共有25954人牺牲(未含支前民工5052人)、98818人负伤、11752人失踪。合计达136524人。

     淮海战役期间,在徐州境内作战的主要是华东野战军,而华野在淮海战役中损失的人数是十分惨重的,共达105097人(阵亡19044、负伤76833、失踪9220人)。这个数字已经接近辽沈、平津两大战役解放军损失人数的总和(辽沈战役69211人,平津战役39444人);也接近于渡江、太原两大战役解放军损失人数的总和(太原战役约45000人,渡江战役约60000人)。

    淮海战役总共66天,其中战场休整21天,实际作战45天。而华野在徐州的作战就达23天。且为华野在淮海战役中投入兵力最多、打得最惨烈、最艰苦的一个时期。仅在碾庄歼灭战中,华野不足六个纵队的伤亡就达到27308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济南战役解放军伤亡人数(26991人)。此外,徐东阻击战和徐南阻击战规模之大、战况之惨烈也都是很罕见的。虽然其伤亡的确切数字还没有见到,但是,华野在这两次阻击战中都投入了半数以上的兵力,合计作战时间达19天,面对的都是装备精良,且有稳定后方作依托的国民党精锐部队,甚至不乏第5军这样的“王牌”。在徐东阻击战中,忽略步兵的直接作战不计,单是国民党军发射的炮弹就达12万多发,华野阻击部队的伤亡恐怕很难是一个小的数字。

    华野在徐州地区以外进行的规模较大的作战有:双堆集歼灭战、蚌西北阻击战、追击和包围杜聿明集团、陈官庄歼灭战。其中,双堆集歼灭战中华野确切的伤亡是7260人(伤5977亡1283);陈官庄歼灭战中华野的伤亡还没有见到权威的统计,(曾有资料统计为17800人)而在这一阶段,被围困了一个月的杜聿明集团粮弹缺乏,士气低下,已是强弩之末。华野的作战进行得比较顺利,主要作战时间只有4天。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华野歼灭国民党军最多而自身伤亡最少。此外,蚌西北阻击战、追击和包围杜聿明集团等战斗的作战规模和伤亡人数肯定也明显低于发生在徐州的主要战斗,这些都是毫无争议的史实。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在徐州地区的伤亡人数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统计,但是,根据现有数据资料和实际战况,把华野以及中野4纵、11纵和其他部队在徐州地区所有战斗中的伤亡人数一并估计在50000人左右,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当然,如果再加上“失踪”人员中的无名烈士,其数字可能还要大。从解放战争的相关统计资料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国范围内,徐州是解放军将士的鲜血抛洒最多的地区之一。

 

    淮海战役是一场战事,也是中国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这场战事和这段历史对于徐州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极大地丰富了徐州的历史内涵,它所留下的东西也成为徐州标志性的印记。

战争已离我们而远去,虽然,早已飘散的硝烟还是那样值得回望。但我们还是要祈愿,祈愿六十年前的那些战事永远的成为这块土地上——最后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