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在哪个省: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8:57:11
目  录
序 言
第一篇 基础和条件
第1章 “十一五”主要成就
第2章 “十一五”基本经验
第3章 “十二五”发展环境
第二篇 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定位、目标
第4章 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5章 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
第(1)节 发展定位
第(2)节 功能布局
第6章 发展目标
第三篇  “十二五”主要任务
第7章 推进产业大发展
第(1)节 推进工业强区,打造千亿产业
一、实施工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建设“一区三园”
三、做强三大优势产业
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2)节 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做特五大主导产业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三、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3)节 做好文旅经济文章,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一、加快发展文旅产业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三、提升发展商贸业
四、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第8章 推进城建交通大提升
第(1)节 加快推进城镇化,打造山水文化生态工业城
一、城市空间布局
二、构建城镇体系
三、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四、加强城市管理
第(2)节 加快交通体系建设,构建通道时空圈
一、公路
二、铁路
三、水运
四、公共交通
第9章 推进生态环境大优化
第10章 推进社会事业大进步
第(1)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2)节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第(3)节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第(4)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5)节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广电事业
第(6)节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第(7)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8)节 强化社会公共安全
第(9)节 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篇  保障措施
第11章 改革开放
第(1)节 深化改革
第(2)节  扩大开放
第12章 项目带动
第13章 要素保障
第(1)节 人才
第(2)节 资金
第(3)节 土地
第(4)节 电力
第(5)节 天然气
第14章 实施机制
第(1)节 加强规划衔接
第(2)节 鼓励公众参与
第(3)节 加强目标考核
第(4)节 健全监督评估调整机制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沙湾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把沙湾建设成为“发展更快、活力更强、环境更好、幸福指数更高”的四川经济强区和“打造千亿园区,建设中国西部不锈钢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富民兴区的攻坚时期。因此,科学编制并实施好《乐山市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纲要》编制立足沙湾区实际,主要阐明在新时期、新形势、新阶段的背景下,沙湾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体现区委、区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工作任务,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纲要》是政府各部门、各乡镇履行职责和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也是引领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篇  基础和条件
第1章 “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围绕“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五年是我区建区25年以来政策措施力度最大、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经济增长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综合实力上档升位。“十一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8%,比“十五”时期提高2.3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GDP总量达到93.5亿元;人均GDP4.6万元,排名全市第一,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万多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7亿元,是“十五”末0.95亿元的3.4倍,年均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19.5亿元,比“十五”累计投资56.14亿元增长290.9%,总量位居全市第三。2009年,在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考核中,我区跻身全省20强位列17名,居山区类区县第1名。
三次产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全区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15户,比“十五”净增31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3户(同口径),净增30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户、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户、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325.7%;工业增加值92.6亿元,增长252.1%,全区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市第一,份额占全市五分之一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17亿元,比“十五”末增长36%。冶金建材、机械铸造、能源产业在全市的基础地位得到确立,三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总量达到210亿元,较“十五”增长了319.4%。乐山(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区建设初具雏形,园区建成面积11.2平方公里,园区入驻企业达到45户,实现总产值158.1亿元,原工业布局散、结构差、规模效益低的状况得到改善。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畜牧、林竹、茶叶、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建成林竹48万亩、茶园2万亩、中药材1.5万亩,形成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20万头的能力;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面貌极大改善,农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5%。农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7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7亿元,年均增长2.8%。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沫若文化城”建设有序推进。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5.9亿元,年均增长18.8%。以德兴、金诺、佳通、玉龙等物流企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发展壮大,形成运力1100万吨。商贸业快速增长,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8.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2.6亿元。金融、信息、房地产等行业保持健康发展势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2亿元。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五年来,我区相继启动交通、市政、电力、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超过70个,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0亿元。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公路总里程578.9公里,三级以上等级公路达到101.6公里;沙湾火车站完成扩容改造,年运力提升至1200万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8.1平方公里,其中沙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9.2万人,城镇化率达45%。生产要素瓶颈制约较大改善,电力、气网建设有力推进,沙湾水电站4台机组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新建、改造变电站11座,天然气管网建成输气干线69.5公里,城区管网50公里,新建CNG加气站一座。工业用电量、用气量、铁路货运量大幅上升,工业用电量由“十五”末7.3亿度上升到18.34亿度,用气量由2242万方上升到5273万方,铁路货运量由227万吨上升到435万吨。
抗击灾害夺得胜利。面对地震、雨雪冰冻、暴雨、洪灾袭击,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形成坚强指挥和救援体系,取得了抗击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成功救出6名被埋人员,及时救治14名受伤群众,妥善安置420名房屋损毁群众,全区中小学校全部恢复上课,70户规模以上企业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维修加固1.7万间受损农房,建设竣工2545户损毁房屋,农村民房重建、城镇住房重建、校舍安全改造项目、公安消防站建设、沫江排危工程、看守所、拘留所搬迁建设、综合减灾抗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德胜含钒抗震钢综合技改等8个市列灾后重建项目全面建成竣工,沫若故居博物馆正在加快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19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期间,成功创建成“省级科技进步区”、“省级文化先进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省级平安区”、“双拥模范城”。全区科教文卫支出达到2.8亿元,占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4%。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5%。沫若中学成功创建成省级重点示范学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达到60%。沙湾职中顺利建成市级重点职业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技能人才1500人。建成25个乡镇文化站、30个村图书室。区人民医院建成“三甲”医院,乡镇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全区总人口20.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49‰,均控制在目标之内。新发展光纤电视3万户、数字电视1000户。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75万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年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目标之内。残疾人、老龄、档案等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活力为目标,成功实施了第五轮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了以服务型政府、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集体林权制度、水务体制、畜牧兽医体制、区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启动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成区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累计引进项目100多个,到位资金120亿元,2010年出口创汇型企业已达10家。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33%。“千家”、“百家”重点企业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0万吨、焦炭8.3万吨、造纸1.5万吨、铁合金2万吨、小火电机组0.3万千瓦。工业企业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水环境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实现COD减排825吨,SO2减排3266吨。水环境和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稳定达到国家Ⅲ类水域一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达到91%,功能区域噪声严格控制在55dB以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投运。退耕还林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森林覆盖率达57.5%。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步入常态,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01元,年均增长1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900元,年均增长11.1%;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23万元,比2005年0.69万元增加5400元;城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6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5.1平方米。移动通讯万人拥有量居全省首位。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十一五”计划目标
2010年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十一五”预计年均增长
经济发展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6.1
90
93.5
16.8
第一产业
亿元
2.76
4.7
第二产业
亿元
28.94
77.6
第三产业
亿元
4.4
1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8.26
[180]
[219.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8.7
18(旧口径)
12.63(新)
不可比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26.27
80
92.6
28.7
粮食总产量
万吨
4.81
5.12
5.12
1.3
劳务输出人数
万人
劳务收入
亿元
质量效益指标
三次产业结构比
7.6:80.2:12.2
6.1:83:10.9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59.3
54.1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0.9515
3
3.27
28
单位GDP能耗下降
%
累计下降20%
森林覆盖率
%
56
57.5
城镇化水平
%
45
民生民本指标
全区总人口
万人
20.1
20
人口自然增长率

-0.23
1.49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7
4.5
4.2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6605
15000
15501
18.6
农民人均纯收入

3405
5900
5900
11.1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
注:各项增加值增速指标均按可比价计算,带[]为5年累计值,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第2章 “十一五”基本经验
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我区在加快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于“十二五”及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长期坚持。
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要。把思想大解放始终贯穿于加快发展的全过程,全区上下形成了“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发展为大”的共识,一切工作围绕加快发展来进行,一切问题依靠加快发展来解决,区四大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善谋实干,引领和激发全区党员干部积极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积极营造合心、合力、合拍的政务环境,把心思、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沙湾”上来。
必须始终坚持工业强区。牢固树立“工业兴、沙湾兴,工业强、沙湾强”的理念,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积极探索符合沙湾区情的发展路径,逐步走出了一条“依托大企业、做强大产业、延长产业链、建成大市场、形成新优势”的发展新路,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产业聚集效应增强,新型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必须始终坚持项目带动。项目是发展的载体,离开项目谈发展是空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抓手,围绕“为企业服务年、产业发展年、产业提升年、投资促进年、重点建设突破年”等工作主题,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带动效应明显,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全面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树立“大开放、大对接、大融入、大发展”的理念,不断优化发展软硬环境,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战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为民宗旨,坚持把新增财力80%用于改善民生,着力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3章  “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
一是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我区具备承接外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特别是不锈钢民生产业园具有一定的规模、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能够借助良好平台承接外来产业。
二是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在西部大力培育经济增长极,成渝经济区等西部有实力的地区将会成为率先发展的重点区域。沙湾区被纳入成渝经济区“一极一轴一区块”布局的机遇,可以更多地接受“一极”的辐射;在全省五大经济区划中,沙湾区又属于川南经济区,可以获得重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三是“三大联动”启动实施。乐山市着力推进“大交通、大产业、大城市”三大联动和实施“三区连片、拥江发展”的战略,为沙湾产业和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是产业基础雄厚。“十一五”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积攒的内在动力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特别是西南不锈钢公司和德胜集团已具备百亿产能基础,随着后续项目的建成将有望双双突破200亿元规模,为“十二五”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基础。
五是人文优势凸现。沙湾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文豪故里,借助这个文化品牌,扩大和延伸沫若文化内涵,有利于提升关联产业如旅游、城市等方面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沙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我区产业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控影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大,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二是生产要素配置矛盾日益凸显,电、气、运、资、地等要素保障压力加大。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瓶颈制约尤其明显;四是社会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只要紧紧抓住机遇,扭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突围而出,乘势而上,实现经济快更快更好发展和社会更大进步。
第二篇 指导思想、原则和定位、目标
第4章 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以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为抓手,以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为目的,加快建设“中国西部不锈钢城”和“沫若故里文旅新城”,努力把沙湾建成为“发展更快、活力更强、环境更好、幸福指数更高”的四川经济强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指导思想,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区的第一要务,通过更快更好发展来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争取全区经济总量和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坚持统筹发展。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协调处理好城乡产业关系、城乡资源流动和配置关系、城乡居民权利义务关系、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融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提高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努力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大力实施对外开放合作战略,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新颖的思维、更加大胆的气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变“大招商”为“招大商”,营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要素集聚和扩散功能,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把富民惠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目标,大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5章 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
第(1)节 发展定位
“十二五”时期,沙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是:中国西部不锈钢城、川南地区重要的冶金建材物流基地、国内人文山水旅游知名地、城乡统筹发展百里绿色长廊、富强和谐优美新沙湾。
中国西部不锈钢城:按照“产业发展以工业为核心、工业发展以园区为核心、园区发展以不锈钢为核心”的思路,依托西南不锈钢公司,加快不锈钢产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力争用五年时间,打造中国西部规模最大的不锈钢基地,到2020年全面建成中国西部不锈钢城。
川南地区重要的冶金建材产业物流基地:按照“依托大企业,做强大产业,延长产业链,建成大市场,形成新优势”的思路,依托不锈钢民生产业园和钢铁钒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成服务乐山、面向川南地区的开放型、终端型、辐射型冶金建材产业物流基地。
国内人文山水旅游知名地: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整合资源,打造亮点,塑造品牌,拓展市场,完善机制”的思路,依托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沫若文化城”建设,开发美女峰森林公园,打造大渡河电站库区旅游景点,构建“乐峨沙”旅游黄金三角的第三角,建成国内人文和山水旅游知名地。
城乡统筹发展百里绿色长廊:按照“工业带动农业发展、工业带动农村繁荣、工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思路,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倾力打造北起嘉农镇、南至铜茨乡沿大渡河两岸的城乡统筹绿色长廊。
富强和谐优美新沙湾:按照“发展富民、实事惠民、生态养民”的思路,加快“生态区”建设,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努力建设经济富强、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新沙湾。
第(2)节 功能布局
按照我区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完善区域发展功能区划,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向,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的区域发展格局。“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内我区总体上要着力构建三大功能区:即城市发展区、产业集聚区、生态旅游休闲区。
城市发展区。提升沙湾中心城区城市品位,发展方向突出综合服务、商务会展、文体科教、生活居住等功能,大力发展吸收就业多、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适度发展物质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都市型工业和生态效益农业,保护人文自然城市风貌,打造宜业又宜居的新型城市。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开发嘉农新区,打造河东新城。
产业集聚区:三大优势产业集聚地,不锈钢民生产业园、钢铁钒钛循环经济产业园、机械制造园。
——不锈钢民生产业园区:空间范围包括沙湾河西北部区,沿苏沙路向北拓展,以乐山(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区为龙头,以嘉农镇为依托,以西南不锈钢公司为核心企业,通过承接国内外不锈钢先进产业和技术的转移,加快开发建设进度,促进不锈钢产业集聚和升级,努力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不锈钢基地。
——钢铁钒钛循环经济园:空间范围包括沙湾河西南部地区,沿S103线向南延伸,以乐山(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区为龙头,以沙湾镇为依托,以德胜川钢公司为核心企业,通过钢铁产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努力建成川南经济区第二大钢铁基地。
——机械制造园:空间范围包括沙湾河东北部区,沿乐沙快速通道向东辐射,以太平镇为依托,以四方、斯堪纳公司为核心企业,通过超前规划引导,变铸造为制造,努力建成乐山最大的机械制造中心。
生态休闲旅游区。空间范围涵盖除产业集聚区以外的沙湾平坝、丘陵和山区,包括全区各乡镇,主要承担人文山水、观光农业、乡村休闲、生态建设等多重功能。以创建省级生态区为目标,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挖掘沫若文化,加快发展旅游业,限制发展污染产业,努力打造人文山水旅游知名地。河东主要发展观光农业、高山发展生态景观、沿河发展休闲旅游。
第6章 发展目标
“十二五”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确保实现“2168”目标,即GDP200亿元、人均GDP1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力争县级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十五名,保持全省山区类区县第一集团优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市、交通、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
——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00个以上;
——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累计300亿元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五年累计120亿元;
——发展出口创汇型企业总数达到20个以上,实现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
社会进步
——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50%以上;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0%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达到80%以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5%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
——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0000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25000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8000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农民人均砖混结构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
——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
生态环境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43万公顷;
——地区生产总值单位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
——规模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五年累计下降30%;
——主要污染物排放(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削减量在省核定目标内;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垃圾处理率达到90%;
——森林覆盖率达到58%;
——中心城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以上;
展望到2020年,GDP达到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万元,经济发展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水平有很大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名列前茅。全面实现小康,城乡居民收入、人均基本服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素质、生活质量、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专栏2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指  标
单位
2010年
(预计)
2015年
年均增长(%)
2020年
指标
属性
方案一
方案一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93.5
200
16
400
预期性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4.7
10
预期性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77.6
350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11.2
40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6173
100000
200000
预期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3.27
8
20
50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
亿元
219.5
300
500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92.6
200
20
45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2.63
25
15
50
预期性
旅游综合收入
亿元
5.93
12
15
25
预期性
资源环境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5.5
累计20%
累计20%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
8
累计25%
累计25%
约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万公顷
1.43
1.43
1.43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57.5
58
58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化学需氧量
万吨
1000
1000
1000
约束性
二氧化硫
5000
5000
5000
约束性
对外开放
引进到位资金5年累计
亿元
120
150
200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预期性
其中:出口额
万美元
预期性
人民生活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60
70
80
预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
万人
2.75
3
4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95
100
100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1.49
2
2
约束性
累计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
0.5
累计2
累计3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2
4
3.8
预期性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15501
25000
10
导向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5900
8000
10
导向性
城镇化率
%
45
50
55
导向性
第三篇 “十二五”主要任务
第7章 推进产业大发展
第(1)节 坚持工业强区,打造千亿产业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走传统产业产品高端化之路,依托大企业做强大产业,加快发展冶金、建材、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实施“23581”工程,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一个优势产业支撑一个产业园区,一个园区带动一个区域的工业发展格局,打造冶金建材千亿产业。到201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一、实施工业集群发展
依托我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培育优势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形成特色产业,打造竞争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在共同发展中求得互赢。按照“产业集中、企业入区”的要求,以产业链和交通枢纽为依托,整合原有分散的工业布局,逐步构建“一轴三区”工业发展布局。
一轴:以大渡河为主轴,构建冶金建材、机械制造和水电产业。
三区:
——城北片区(嘉农):构建不锈钢生产及其制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带。
——城南片区(沙湾、葫芦、牛石、福禄):构建钢铁钒钛、水电、铁合金等产业带。
——城东片区(太平、踏水):构建机械制造、煤炭及加工产业等。
二、加快建设“一区三园”
依托乐山(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区,以不锈钢民生产业园、钢铁钒钛循环经济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为载体,继续夯实不锈钢、钢铁、机械制造大产业发展基础,突出园区特色,提升产业、产品技术整体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提质增效,建成具有现代化产业内涵的生态工业园区和省级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中国西部最大不锈钢城。用5年左右时间,把三大产业园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冶金建材产业园区,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通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中国西部不锈钢生产、加工、贸易基地;建成川南经济区第二大钢铁生产基地;建成乐山市最大的机械铸造基地;乐山市最大的特种水泥制品基地。
到2015年,建成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工业增加值2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50亿元。其中:不锈钢民生产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320亿元、工业增加值11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50亿元;钢铁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工业增加值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机械制造园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工业增加值2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
三、做强三大优势产业
(一)冶金建材产业
不锈钢:巩固和发展西南不锈钢公司的主体地位,建设第二条50万吨不锈钢冶炼成产线和30万吨冷轧生产线,形成年产不锈钢板坯100万吨、不锈钢热轧板带200万吨、退火酸洗200万吨、冷轧板材30万吨的生产能力。园区入驻不锈钢产品加工企业100户,形成年加工不锈钢制品200万吨的生产能力。
钒钛钢铁:围绕铁矿资源和钒钛磁铁资源综合利用,以德胜川钢为龙头,以钒钛综合项目为支撑,重点发展高强度含钒抗震钢材。同时,巩固发展生铁、连铸钢坯、热轧带肋钢筋、圆钢等产品,形成年产钢200万吨、钢材200万吨生产能力。
铁合金:以金广集团沙湾铁合金有限公司为龙头,推进铁合金企业的整合,加快铁合金产业升级改造,实现工艺装置规模化、现代化、清洁化,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发展镍铁合金、高碳铬铁硅锰合金等多元复合优质铁合金,形成年产25万吨生产能力。
特种钢:积极培育和引进特种钢生产企业,重点发展汽车标准件用钢、弹簧钢、齿轮钢、合结钢、碳结钢等产品。形成年产特种钢能力100万吨。
水泥:加速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和特种水泥,大力支持和鼓励德胜川钢、嘉华、海天、富侨等企业向规模化、现代化、环保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形成年产新型干法水泥800万吨、200万吨特种水泥、预应力混泥土管桩240万米生产能力。
建筑陶瓷:以中盛公司为龙头,积极引进东部沿海地区陶瓷企业以及大规格超薄地砖生产和制造工艺及装备技术,开发高强度、多功能、配套化的环保、抗污、抗菌的建陶新产品及釉料。重点发展大规格超薄陶瓷墙地砖、防污防滑的陶瓷地面砖及耐磨研磨介质、高耐磨瓷质上釉地砖等,形成建筑陶瓷年产1000万平方米生产能力。
新型建材:围绕“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炉渣、建筑垃圾—水泥制品—新型墙体材料”产业链,生产轻质、高强、隔音、隔热、保温、防水的新型墙体材料,形成新型建材年产3亿块标砖生产能力。
(二)能源产业
电力:大力发展水电清洁能源,开工建设安谷电站,到2015年全区形成水电装机容量280万千瓦;适度发展火电项目,以沫江煤电、海虹火电为依托形成火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鼓励发展并积极引进新兴能源产业。
煤炭:推进煤炭开发及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力开发我区2000万吨肥气煤,并通过洗选加工,形成焦煤开发—焦炭及焦油等综合利用的煤炭产业链。积极引进高效煤炭利用技术,推进煤炭节约,降低煤炭消耗。到2015年,全区煤炭产能达到120万吨。
(三)机械制造业
以斯堪纳、兴德机械为龙头,重点发展高铬铁复合离心轧辊、改进型高镍铁轧辊、高速钢轧辊等新产品。以天华机械制造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发电机组、重化工设备配套部件。以四方公司为主体,重点发展造船、汽车、铁路等铸件产品,到2015年,形成年产30万吨机械制造生产能力。
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投入,针对市场需求研发一些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提升产业层次。
坚持扶持重点,壮大骨干,重点实施“三个一批”。一是做大做强一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低成本扩张,盘活存量资产,加大投入,以增量带存量,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二是做专做精一批。积极扶持引导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向“专、精、尖、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配套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市经济、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以及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三是淘汰关闭一批。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的小企业坚决关闭和淘汰。
到2015年,建成一批资源高效利用、低排放的节约型、清洁生产企业,重点行业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工业综合能源消耗低于四川同行业平均水平。
专栏3  “十二五”工业项目
不锈钢:60万吨热轧生产线、20万吨冷轧生产线、200万吨退火酸洗生产线、1450热轧配套工程、60万吨不锈钢板材及车厢、80万吨屋顶不锈钢、5万吨不锈钢制品、100万套不锈钢门、120万套不锈钢排气管、30万吨不锈钢建筑管材、150万吨精密不锈钢薄板带、3000吨医用不锈钢器具、20万吨不锈钢汽车消音器、5万套不锈钢厨具、8000吨不锈钢钢管等。
冶金:200万吨型钢、5000吨五氧化二钒、60万吨精品线材、1000吨钒氮合金、60万吨高磁感硅钢、2000吨高钒钛、10万吨高强度低合金钢锤头、40万吨电渣车轴钢、1000吨钒基储氢合金、冶金辅料生产线、10万吨铬铁合金、5万吨锰铁合金项目、核级普碳钢管等
建材:500万吨干法新型水泥、160万吨特种水泥、6000万平方米高强度植物纤维水泥板、7000块镍铁炉渣制砖、100万吨活性石灰、6000万块煤矸石砖、6000平方米脱硫石膏综合利用、3000万块免烧砌砖、商砼搅拌站等。
机械制造:德胜机械制造园、2000吨冷轧辊、1万吨电力和油气田井控装备铸钢件、2万吨船用柴油机中间体、100万件五金配件、辊环技改、高档精密铸件等。
造纸化工:1万吨进口高档生活用纸、氧脱木素(氧漂)、碱回收炉改造及余热综合利用、中段水深度治理等。
能源工业:龚电5台机组和铜街子4台机组增容改造、50万KV变电站、5个110kv变电站、1个220kv变电站、2个35kv变电站、12万kw大渡河老苍沟装机电站、76万kw安谷电站、龚电和铜街子发电设备技改、天然气终端项目等。
第(2)节 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坚持“工业带动农业发展、工业带动农村繁荣、工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发展战略,立足山区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经济,积极实施“5121”工程,实现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发展。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在5万吨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提前实现小康目标。
一、做特五大主导产业
林竹:森林面积保持48.6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8%;森林蓄积量增加到200万立方米;全区商品林竹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10万亩竹林基地、25万亩商品林基地、5万亩特色经果林基地(其中重点发展核桃3万亩);林业产值达到2.4亿元以上。
茶叶:全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其中河东特色茶产业区(太平、踏水、碧山、谭垻、福禄、嘉农等)新增白茶0.5万亩,总面积达到1万亩;河西低山优质绿茶区(沙湾、轸溪、范店、葫芦、牛石、龚嘴、铜茨等)新增绿茶1万亩,总面积达到3万亩;茶叶产值达2亿元以上。
中药材: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黄连0.5万亩、白术3万亩、泽泻1.5万亩;建设标准化种植中药材基地15个;实现中药材产值1亿元
脱毒马铃薯:全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达3000亩,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万亩,培育成为沙湾第二大种植产业,实现脱毒马铃薯产值1亿元。
畜牧:以新希望沙湾畜牧科技园区建设为依托,建设和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708个;到2015年,全区年出栏生猪50万头、肉牛1万头、肉羊1万只、小家禽500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8亿元以上。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区位和农副产品等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建基地、引龙头、聚优势”思路,力争五年内建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交易、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产品加工园区,入园企业达到10户以上。
(二)加大农业技术推广
提高种子三率,水稻品种年更新20%、玉米品种更新15%;良种覆盖率达90%;拌种包衣率达50%。大力推广粮油作物栽培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加快经济作物新技术推广,发展一批名优特新水果。加强植保检措施,推广应用无公害防病治虫技术,减少病虫灾害损失。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建设2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生产规模;全区安全农产品获得认证的生产基地达2万亩;逐步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成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信息中心;实行市场准入制。在主要农产品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获得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实行专区销售。
(四)大力发展农业专合组织
建立以专业合作主要形式的服务机制,提高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金福纸业、新希望养殖、明仕农贸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5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形成农工贸紧密结合、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三、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分片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资金整合”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突出两大基础设施建设,分片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乡村布局合理、风貌独特、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新型农村社区。
农村生产基础设施:
——基本农田。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确保基本农田面积长期稳定,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43万公顷;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累计实施改造中低产田土2.5万亩。
——水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7平方公里;改造和新建堤防20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850亩、节水灌溉面积13270亩。
——农业机械化。新建硬化乡村机耕道600公里,硬化率85%以上,基本实现陆岸组组通机耕道;建设提灌设施1000千瓦,控灌面积6000亩;继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
农村生活基础设施:
——居住。建设移民新村,对现有农房实施改造,打造具有川西南民居水乡风味的农村新村落。完成各类新村(聚居点)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任务的60%以上。
——安全饮水。采取集中供水,修建山平塘、疏通和新建堰渠等方式,着力解决山区4.2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实施整治排洪沟水利血防工程,解决太平、碧山、踏水等乡镇血吸虫问题。
——农村清洁能源。以全区146个自然村为单位,以农户为主体,实行“一池三改”(沼气池和改厨、改厕、改禽畜圈),新建沼气池2100口,总量达到1.1万口,新增以电代柴1.6万户。
——农村公共服务。新建一批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农村养老院、计生服务站、综合文化站、农民健身场所等项目,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农村多级公共服务体系
专栏4:“十二五”农业项目
林业: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40万亩林竹基地建设、林竹精深加工园区等。
种植业:5万亩优质茶园、1万亩优质蚕桑基地、2.5万亩中低产田土改造、1万亩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新建沼气池2100口、以电代柴、种植业高效示范片区等。
畜牧:新希望沙湾畜牧科技园、嘉益生态农业基地、绿宝利循环农业、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旭东农业生猪扩繁场、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等。
水利:12.4公里堤防工程、4.2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水利血防工程、沫江堰和红猫堰灌区建设、2个农村水电站建设、水源地保护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等。
新农村建设:贫困村建设、粮食储备库、133条199公里碎石机耕道、337条410.2公里硬化机耕道、控灌面积6224亩提灌设施建设、移民后期扶持工程、6个土地整理项目等。
第(3)节  做好文旅经济文章,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坚持以“加快发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主线,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实施“312”工程,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培育消费性服务业主体,发展壮大旅游、物流、商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构建高增值、低消耗、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增强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二五”期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15%。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30%以上。
一、加快发展文旅产业
按照打造“国内人文山水旅游知名地”的总体目标,依托郭沫若故居、美女峰森林公园、大渡河水域旅游核心竞争力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乐山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大旅游体系,提高沙湾旅游在乐山市“一区两线”旅游布局中的分量,构建“乐峨沙”旅游黄金三角的第三角,形成旅游经济新的增长极。到2015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一)旅游业布局。以旅游资源空间分步、旅游发展基础和条件,构建“一核三区一带”的旅游业发展布局。
“一核”:以中心城区沫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休闲核心区。以沫若故居和沫若博物馆为核心吸引物,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和现代商业时尚繁荣的优势,形成沫若文化特色街区,优化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消费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城市休闲旅游。
“三区”:即美女峰风景名胜区和以嘉农、太平、福禄形成的乡村环线旅游区及以龚嘴电厂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德胜川钢公司、西南不锈钢公司为核心的工业旅游区。
“一带”,即大渡河沿河旅游带,打造集水上娱乐、亲水休闲、美食文化、水电观光、田园风光、三铜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带。
(二)旅游业发展重点
——全力打造“文豪故里”旅游区。积极挖掘沫若文化内涵,在发展旅游和城市建设中增加沫若文化元素。加快郭沫若故居博物馆、沫若文化园建设,力争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构建“浪漫铜河”旅游区。依托“铜河文化非物质遗产”将铜河民俗、铜河漂流、邓通铜钱文化、铜河船文化、铜河纤夫文化融为一体,重点打造铜河“三片一重点”特色乡村旅游——嘉农镇、太平镇、福禄镇三片乡村特色旅游区及魏坝旅游示范村的重点旅游区。
——建设美女峰风景名胜区。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引进开发主体,力争五年内把美女峰风景名胜区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争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建设丰都庙主题文化旅游区。以民俗文化旅游为载体,改造建设丰都庙大殿、庙堂、厢房、斋房等,新建城镇休闲广场、丰都鬼城主题公园。
——建设绥山文化旅游区。以“天地精华在绥山,仙府修道底蕴深”或“绥山仙府,中皇之山”为旅游形象宣传,恢复修建以“绥山穴”遗址为主的道观,规划建设绥山修仙朝圣路线,山顶修建日出云海观景台。
——旅游商品开发。开发一批具有沫若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如郭沫若著作合印本、沫水女神像、少年郭沫若像、少年郭沫若趣事集等;开发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邓通文化与铜钱文化旅游商品,如邓通铜钱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旅游商品,如安吉白茶、金冈茶、沙湾黄花、黄连、天麻、福禄干巴牛肉、太平豆腐干、范店老腊肉、郭家老酒等名优产品。
——旅游基础设施。抓住乐山次枢纽建设机遇,完善沙湾旅游景区公路、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由1个五星级酒店、1个四星级酒店、5个二、三星级酒店构成的星级饭店体系,全面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信息支撑”发展思路,以降低物流成本、加快产品流通和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工业生产为重点,加快建设服务沙湾、面向川南地区的冶金建材物流基地,将物流业培育成我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到2015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0%以上。
(一)物流业布局及功能
根据我区区位、交通、企业分布状况以及现有物流设施情况,沿成昆铁路、苏沙公路、大渡河航线三大通道,集铁路、公路、港口联运方式,形成“一个物流园区、两个物流配送中心”的总体布局。即:沙湾冶金建材物流园区和火车站、沙湾港两个物流配送中心。
——沙湾冶金建材物流园区:全区生产性物流业发展的一级枢纽和大型、多功能综合物流园区,主要服务于区境内不锈钢、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等工业产品并辐射川南地区。园区布局在乐山(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区中的不锈钢民生产业园内,规划面积800亩,物流园以不锈钢交易市场为依托,力争到2015年发展3个运力500万吨物流龙头企业,实现物流产值10亿元。
——两个配送中心:沙湾火车站物流配送中心以成昆铁路为依托,主要服务于德胜、斯堪纳企业,并为一级园区提供中转服务,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沙湾港物流配送中心以航运、公路为依托,作为一级园区的二级节点,主要服务于全区三次产业,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
(二)物流业发展重点
——加大培育物流业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鼓励大中型工商企业将物流业务进行有效分离,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大物流业招商力度,引进外部物流企业入驻园区。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在政策上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全区物流信息交流平台,提高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服务能力,实现企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连通。
三、提升发展商贸业
坚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以增强和完善城市商业功能为核心,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加快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优化商业网点合理布局,到2015年,力争建成“一中心、两片区、一走廊、十二网点”商业总体格局。
(一)商贸业总体布局
一中心:在沫若大道、德胜大道十字商圈,规划建设全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品种齐全的区级商业中心,该中心以购物为主,兼具休闲、影剧院、会展等多种功能。
两片区:旧城区和城北新区两个商业集中区,主要布局以零售、住宿餐饮、文化等具有特色商业功能的商业网点,限制发展批发市场及加工行业。
一走廊:沿滨河路建设观景休闲娱乐走廊。该走廊以晚间经济、拥江观光、健身娱乐为主,新建改造茶艺、歌城、酒吧、美容美发、创意设计等一批新兴服务业。
十二网点:十二个乡镇级商业网点,主要服务于该乡镇居民商贸需求。
(二)商贸业发展重点
——加快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建设。形成功能分区明确、服务配套完善的批发市场。新建1万平方米不锈钢及废旧钢材交易市场1个、5千平方米建材市场一个、6千平方米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
——推动农村现代流通市场网络建设。着力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到2015年,力争农家店覆盖100%以上的乡镇、50%以上的行政村。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加快商务品牌建设工作。鼓励和支持市内拥有自主产权的商业品牌建设工作,振兴和发展“老字号”品牌健康发展,重点建设“福禄干巴牛肉”、“罗老五干巴牛肉”、“净峨山泉”等一批优势品牌。
——着力提升餐饮业。重点对凤生酒店、天泉湖宾馆、锦义大酒店、洪轩大酒店改造提升星级饭店,同时注重发展“光明鳝丝”、“轸溪野生菌”、“杨猪肝”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业。
四、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房地产: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完善的住房供给体系,严格执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积极发展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居住小区。到2015年,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全信息和网络安全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融合的现代化网络系统,实施三网进户工程。
金融保险服务业:扩大金融总量,整合金融网点,改善金融服务环境,积极引进国内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着力搭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增强融资功能,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加快发展商业保险,创新保险组织形式和品种,拓展保险业务。
中介服务业: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业市场环境,实行政企分开,加快中介服务企业与挂靠的政府部门脱钩,使从事经营性的中介服务机构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鼓励发展工程咨询、高新科技、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房地产等中介服务机构。
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六位一体”功能,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大力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建立社区体育活动场地,配备相应健身器材。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专栏5:“十二五”服务业项目
旅游:郭沫若故居(纪念馆、文化苑、商业一条街)、美女峰石林景区开发、大渡河库区旅游景点开发、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福禄铜河风情古镇建设、太平桫椤沟开发建设、范店一线天景点打造、老码头景区深度开发、硝洞旅游开发、四星级宾馆等。
物流:德胜物流园区、不锈钢园区综合交易市场、火车站和沙湾港配送中心。
商贸:中心城区商业中心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商业网点建设、万村千乡工程等。
通信:C网基站建设、FTTB光进铜退工程等。
房地产:80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等。
第8章 推进城建交通大提升
第(2)节 加快推进城镇化,打造山水文化生态工业城
坚持“工业为骨、山水为脉、文化为魂”的沙湾城市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乐山“三区连片、拥江发展”的大城市发展战略,跟上同城发展步伐,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依托产业园区拓展北部新区发展空间,稳步推进组团优势城镇,做大做强城市经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逐步建成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文化品位较高、宜业又宜居的山水文化生态工业城。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12万人,城镇化率55%,城镇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
一、城市空间布局
按照“一个中心、三大板块、一条绿色长廊”布局城市空间(即:以沙湾城区为中心城镇,拓展嘉农镇、太平镇、福禄镇三大板块,建设苏沙路联接S103线城市绿色长廊),实施“北进东扩,拉开框架,建设新区,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城市发展战略,加快沙湾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新区开发,加快郭沫若故居核心文化区建设,强化历史文化区域功能和旅游核心区功能。淘汰关闭城区及其连接带内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和污染企业,打造“森林环城、林水相依”的独特城市风貌。依托不锈钢民生产业园,在嘉农镇规划建设3.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8万余人的现代工业新城,集生产、生活、商务、休闲于一体的。实施河东(太平、谭垻、福禄等)连片开发,建设集乡村农家休闲、特色风味餐饮、商务度假等于一体的风情小镇群。把沙湾建设成为山水风光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城市。
二、构建城镇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构筑城镇核心产业、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综合考虑人口集聚、土地集约、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因素,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尽快形成联系紧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镇体系,释放内需潜能,带动投资、消费和就业的增长,扩大经济发展空间,提升中心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力、竞争力,把城镇建成产业集中地、人口集聚地和全区经济的强力支撑。
抓好供电、供水、通信、供气、光纤、信息网络、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镇现有饮用水源,适时开发备用水源。加强防灾减灾、公共绿地等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完善各类设施对经济运行的保障能力,使其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相协调。到2015年,城镇人均综合用水量150升/日、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人均绿地12.5平方米。
四、加强城市管理
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引导,注重城市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有机结合。加大城市执法、监察力度,加强项目区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增强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加大沙湾城市的对外宣传力度,打造“文豪故里、优美沙湾”城市名片,提高沙湾城市国内外知名度。
第(2)节 加快交通体系建设,构建时空通道圈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合理安排”的原则,强化交通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考虑沙湾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加快推进沙湾交通基础建设,努力构建公路、铁路、水路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为沙湾区经济社会长期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安全的交通保障。
到2015年,全区公路总里程92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8公里、一级公路及以上31公里,二级公路56公里,三级公路40公里,四级公路760公里。运输站点将达到106个(其中客运站11个,招呼站95个)。客渡码头将达到21个。
一、公路
主动融入成都都市圈交通“大动脉”和乐山市交通次枢纽,着力打造“一高速、两纵线、三连接、四射线、五大桥”的#字型交通网架,构建成都“一小时”和乐山“半小时”通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高速”:乐(山)汉(源)高速(含连接公路)。
“两纵线”:苏沙路、省道103线沙湾段大渡河以西的交通纵线和乐沙城市干道、苏新路大渡河以东的交通纵线。
“三连接”:连接区外的干线公路,包括峨轸公路、沙踏公路、嘉燕公路。
“四射线”:连接区内乡镇的次干线公路,包括福犍公路、沙范公路、安凉公路和车福公路。
“五大桥”:沙湾大渡河1桥、沙湾大渡河2桥、沙湾大渡河3桥、沙湾电站大桥和铜街子大桥。
二、铁路
——沙湾火车站扩容。整合斯堪纳的专用线、货场,新建一条专三线,修建七道,安置两台龙门吊,并延长牵引线约800米。扩建后可使沙湾站货物吞吐量明显提高,并满足近五年内货物运输需求,达到1000万吨/年。
——乐山港进港专用铁路。在嘉农镇设站台1个,年货运量达到2000万吨。
三、水运
——沙湾港。在嘉农镇沫东坝,作业区位于大渡河安谷枢纽库区内,年吞吐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
四、公共交通
新开通乐(山)沙(湾)、峨(眉)沙(湾)、沙(湾)五(通)、嘉(农)燕(岗)、沙湾经安谷至乐山等5条跨区县公交线路,实现公交线路与周边区县相接连成公交网络。
专栏6:“十二五”城市、交通建设项目
城市:9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新建1.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新建2.2万平方米廉租房、沙湾城镇风貌改造、城市垃圾处理中转站、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港口片区改造、嘉农关垻生活服务区、福禄镇复建、石子垻片区旧城改造、河东片区开发、城区防洪沟整治、丰都庙城市入口广场、安谷电站安置区建设、市政设施建设等。
交通:11.2公里乐沙公路扩建、原苏沙路改扩建、10公里新苏沙路、10.1公里嘉农至燕岗S103线改扩建、峨边至轸溪公路、沙湾至踏水公路、沙湾至范店公路、沙湾至谭垻公路、车福公路改造、安凉公路改造、大渡河1号3号桥建设、火车站扩容、沙湾港口(沫东)建设等。
第9章 推进生态环境大优化
坚持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围绕建设生态沙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加强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努力建立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格局。“十二五”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建成省级生态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社会消费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利用粉煤灰、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建筑材料,搞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促进城市垃圾、污泥资源化利用,推广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引导社会循环式消费,鼓励使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品。在冶金建材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启动园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一批生态工程,不锈钢民生产业园和钢铁钒钛产业园进入省级循环经济园区。抓好“圣达焦化→德胜钢铁”产业外循环发展和“铁矿石→钢铁、建材→机械铸造”、“焦炭、铁矿石→粉煤灰、工业废渣→水泥”、“余压、余热→电力→炼钢”产业内循环发展,不断延伸产业循环发展链条。
强化资源节约。完善政策支持和法规标准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重点推进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降耗,大力推行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及电器设备。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强制淘汰高耗能产品和落后生产能力,以工业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成总投资4.3亿元的10个节能减排项目。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节水。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建设中水回用设施,促进城市节水。实施阶梯式水价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继续开展砖瓦窑、工矿废弃地、空心村土地三项整治,健全土地使用标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发展节地型建筑,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巩固和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严格按照环境标准和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推进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实现排污企业持证排污、持续稳定达标排放。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搞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降低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监管,完善运行机制,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废弃物污染治理。改进企业工艺水平和流程设置,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加快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实现医疗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理。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及制品,减少白色污染。
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各类生态要素的保护与建设,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维护生态安全。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依法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严禁私挖滥采,防范地质灾害的方式,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加强土地资源综合整治和管理,从严控制耕地占用。加快建立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到201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以上。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打击违法行为。完善环境监测体系,推行环保信息公开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环保监督。
专栏7: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生态建设:创建7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0个生态村、100个生态家园、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
循环经济:圣达焦化煤气循环利用工程、德胜煤气循环利用项目、宁辉水泥粉磨站三废综合利用项目、余热发电、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等。
节能减排:德胜烧结系统脱硫、沫江煤电烟气脱硫等。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监测信息网、技术装备等)
第10章 推进社会事业大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完善符合区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着力建设和谐社会。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到2015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不低于95%,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5%以上。加强全区幼儿园的管理和建设,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1所城区中心幼儿园,大力扶持发展城乡民办幼儿园。
——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大力实施“校舍安居工程”,优化学校布局,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教育设备设施投入。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教师用人制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和待遇。
——高中教育。到2015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职业教育。紧紧围绕我区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创新职业教育方式,围绕我区产业发展,探索特色优势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培养方式,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十二五”期间,累计输送技能型人才3000人以上。
第(2)节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健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体制,建立以区医院、区中医院等区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网底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建成1个“二甲”医院,1个一级妇幼保健院,两个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标准化的乡镇中心卫生院,9个乡镇卫生院达到规范化,100个规范化的服务站。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扩大医院辐射范围。同时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医疗设备配置,不断提高村卫生室服务功能。
加强疾病防控和卫生保健。全面加强各类疾病预防控制,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控。强化计划免疫管理,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报告、信息公布、事件举报等各项制度。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全面实施重大妇幼保健卫生服务项目,提高住院分娩率、产前筛查率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率,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全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的体系,保障基本药物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水平,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提高公立医院管理、服务水平。
第(3)节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计划生育基层技术服务网络,改善农村计生服务条件,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施以“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为主体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加强优生优育的宣传指导和法制教育,规范公民婚姻生育行为,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和出生人口性别综合治理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开展“春蕾计划”等关爱女童行动,关注贫困地区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计划,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为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十二五”期间,综合生育率稳定在更低水平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
第(4)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重点优势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建立技术中心,加强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开展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引导企业实施人才、标准、专利战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落实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技术联姻。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转为面向中小企业和“三农”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发展一批科技评估、成果推广、技术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框架。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牢固树立“技术就是经济”的理念,强化科技支撑,依靠科技调结构,逐步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推进院地、院企战略合作,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钢铁、机械铸造、建材等传统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力争建成新型钢材研发中心、新型建材技术中心、机械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努力在建材、优质钢、机械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实现工业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度、精细加工延伸和接续。积极争创品牌产品,出台扶持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和品牌产品政策,力争5年内争创3个以上国家级免检产品、2个以上国家级驰名商标和4个以上省级著名商标。因地制宜、“无中生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广电事业
文化事业。继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结合城乡建设规划,抓好文化馆、图书馆改造工程,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书屋(书社)建设管理。到2015年,实现全区“农村书社、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繁荣文化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群众体育。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实现全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加快社区和农村乡镇经济实用型公益体育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沙湾体育中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健身质量和水平,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培育体育产业,抓好体育人才的培养和输送。
广电事业。大力提高广播信号覆盖率和多功能业务开发,坚持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构建完善节目平台、传输平台、监管平台,提高节目播出质量。到2015年,基本实现广电全数字化和网络化,新发展数字电视1.5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建成完善的应急管理控制体系。
第(6)节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扩大社会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覆盖率,基本实现城乡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到“十二五”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万人。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以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为支撑,继续推进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争取中央、省级项目和财政支持,加强社会福利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1个国家级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稳步达到85%。落实孤儿养育、残疾儿童机能康复、技能培训、成年就业扶助政策,残疾儿童全部纳入“明天计划”规范寄养,大力拓展收养渠道,推进残疾儿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加强社会救助。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强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建立保护失地农民切身利益的长效机制。加快建设低保信息系统,推进快捷方便的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完善城乡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廉租住房购建和农村危房安居工程建设,增加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帮助低收入群众解决住房困难。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第(7)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依托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中小企业。抓好劳务输出,引导和组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妥善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大公益性岗位考分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区城镇新增就业累计2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务总数达到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协调机制,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不断提高城镇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保护劳动者合法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劳动工资监察,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健全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公共资源和公共资产监管,防止公共权益流失。
第(8)节 强化社会公共安全
抓好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危险源的监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防汛安全设施建设,有效预防洪涝灾害。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强化对食品、药品、饮食卫生、危险化学品和建筑、装修市场的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健全应急机制。建成区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与中央、省、市的联网运行,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保障救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实现区、乡镇、村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预案、灾情报送体系、自然灾害信息员队伍、村民委员会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的全覆盖。灾害发生24小时之内,保证灾民得到食物、饮用水、衣物、医疗卫生救援、临时住所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救助。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普及率明显提高。
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改进和完善信访工作。建立和完善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深入开展“平安沙湾”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第(9)节 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着力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推行基层党员民主评议,健全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推行村级组织议事决策“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发挥群团组织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依法组织和代表职工、青年、妇女、科技工作者参与地方和社会事务管理,推进全区民主政治建设。
全面强化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区,加快政府工作法制化,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依法决策水平。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强化法律监督,确保司法公正。进一步规范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严重的经济违法活动,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拓展和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城乡文明共建、建设和谐社区、建设生态文明和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文明创建的覆盖率。继续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创新管理方式,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团、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合力。大力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专栏8:“十二五”社会事业与民生项目
教育:校安工程、沙湾幼儿园、福禄镇学校、凤凰学校、沙湾职业改扩建、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等。
科技:不锈钢研开发工程研发中心、特种水泥产品开发技术研发中心、机械制造技术研发中心等新技术孵化园。
卫生: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执法中心、25个农村卫生室新改建、踏水中心卫生院、福禄卫生院搬迁、2个标准化社区服务站。
文体:沙湾体育中心、3个乡镇文化站、7个乡镇健身中心、农村书屋建设等。
人口计生:轸溪、铜茨2个乡镇计生服务站。
社会保障:区级综合福利院扩建、区人民公墓、综合减灾应急指挥系统、区级养老活动中心、区社会救助站、4个乡镇敬老院、残疾人托养中心、残疾人康复站、就业培训中心等。
公共安全:区公安业务用房、政务服务中心、司法业务用房、3个乡镇人民法庭建设、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消防站等。
第四篇 保障措施
第11章 改革开放
第(1)节 深化改革
改革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形成更具活力、更加有利于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牢固树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按照“向人民负责、为人民办事、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的要求,切实把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积极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统筹协调上来,基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政府投资程序和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改进投资调控方式,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金融、财政、税收密切配合的投资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进投资的监督管理,规范和维护投资与建设的市场秩序。最终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平稳有序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从总体上收缩事业单位的规模,在事业单位中建立新型法人治理结构、竞争性劳动人事制度和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实现政事、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
第二节 扩大开放
坚持实施“大开放、大招商”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创新招商方式,扩大项目推介,努力引进更多的投资者和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拓宽引资渠道,引导外资投向,推动全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力争在引资总量上有较大的突破,全面提升引资质量。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在积极推进沙湾融入成都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中,加强沙湾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推动产业要素聚集和集群成长,打造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特色优势产业园区。抓住成渝经济区启动建设的契机,发挥我区在不锈钢、冶金建材和机械制造等产业的优势,加强与成都、乐山等地的经济联系,利用乐宜通道发展轴为载体,加快与川南经济区的产业对接,形成开放合作新局面。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有利契机,认真分析产业转移趋势,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加大推广宣传力度,组展参会,引导项目、资金向沙湾聚集。主要围绕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新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承接产业转移,尤其是要紧紧围绕建设西部不锈钢城的目标,对其项目及其产业链延伸项目进行“延链、补链”招商。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对外来投资者的服务水平。出台一系列政策,通过召开座谈会以及到企业走访等形式,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认真听取对改善我区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有关问题,提高对外来投资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外来投资企业的作用。
扩大对外贸易总量。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培育新的对外贸易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和技术贸易,促进全区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十二五”末,实现出口额达到5000万美元。
第12章 项目带动
“十二五”期间,保持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投资规模总量500多亿元。
明确项目投资重点。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投资结构的要求,促使投资重点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领域倾斜。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等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认真对照重大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抢抓时间,强化措施, 倒排工期,落实责任,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推动未开工项目尽早动工。加强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土地、资金、平台等难点问题。构建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机制,加强协作,形成合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推进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加大项目储备力度。围绕国家产业导向和投资重点以及市场需求,制定好近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建设库。谋划储备生成一批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项目。抓住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积极与国家和省市对接,谋划储备一批社会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加强项目服务管理。严格项目管理程序,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对项目建设实施全过程管理,要严格把关项目计划审核和前期工作文件编制评审;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认真组织好项目招投标工作;建立和规范质检和监理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质量。项目验收实行实地踏看和资料审查相结合。明确项目管理权限,实行项目分级管理。加强工程资料的管理,建立工程项目档案,为项目的长期管理奠定基础。
第13章 要素保障
第(1)节 人才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为重点,通过采取培养和引进并举的方针,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制定柔性引才引智的政策措施,开辟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完善人才使用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分配机制,加大政府对高层次人才创业科研经费的支持引导力度,用事业聚集人才、用项目聚集人才、用研发基地培养和聚集人才。建立不锈钢、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现代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人才信息库,实行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逐步形成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切实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营造合理、有序、规范的人才流动环境。完善区级人才市场建设,开拓农村人才市场,培育城乡一体化人才服务体系,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格局。到2015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4万个。
第(2)节 资金
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搭建诚信担保平台,提高现有担保机构办事效率,抓紧建立和完善以省为中心、市为网络、区为网点、各自配套、独立运行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分散和化解信用风险的基础上,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金融机构为媒介,加强银行贷款、企业资金需求等信息的积累,同时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提高诚信意识,增强其信用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鼓励银行提高对企业的贷款比例,鼓励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放宽对企业融资的准入条件,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简化贷款手续。积极争取列入四川省、乐山市的重点工程项目,获得上级财政资金、专项资金和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
第(3)节 土地
“十二五”期间,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规划期内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2513.93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260.14公顷,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552.36公顷,可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规划近期将优先落实183.27公顷新增建设用地用于省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新增城镇工矿用地99.14公顷布局到中心城区。
第(4)节 电力
按照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总目标,我区将加快境内供电网络改造和提升,着力改善电网N—1方式下的供电能力,在“十二五”末,沙湾电网将建成以220千伏电源为主要支撑、以110千伏线路为骨架的更加完善的供电网络,并对35千伏以下配电网络布局进行改造和完善,达到有电就能落地的目标,保障电力资源的供给。主要实施的项目有:220千伏牛石变电站、110千伏观山变电站、110千伏兴园变电站、110千伏燎原变电站以及部分线路改造。
第(5)节 天然气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加大天然气管道建设,进一步完善输配管网,消除供气瓶颈,提升天然气保障能力。新建汪(仁寿汪洋)—棉(乐山棉竹)输气管线和苏稽—嘉农输气管线,形成沙湾与市中区环形管网,扩建嘉农配气站,天然气日供气能力由40万方提到80万方,供气总量达到1亿方以上,基本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14章 实施机制
第(1)节 加强规划衔接
按照各级各类规划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做好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工作。要正确处理规划纲要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要在总体要求、空间发展格局上保持一致,在时序安排方面相互协调。规划纲要确定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大项目等,由相应的专项规划做进一步细化,为总体规划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本级发展规划纲在发展思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与上级规划进行衔接,国土空间开发必须符合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纲要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乐山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在空间发展布局、产业分工协作等方面与周边地区相协调。
第(2)节 鼓励公众参与
要加强公众参与规划纲要的编制及其实施,建立行政机构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和渠道,使经济社会规划的公众参与迈上新台阶。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及时公布经批准的《纲要》和其它规划,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规划纲要和其他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规划编制过程和了解规划实施情况的权利。定期向社会发布《纲要》实施情况和重大变动情况,接受社会民主监督。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通过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
第(3)节 加强目标考核
改进完善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机制,保证规划的整体执行成效。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各级各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将责任范围内的有关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确定年度目标,切实抓好落实。区政府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及时跟进,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进行严格奖惩。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增加人文、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指标考核,着重抓好约束性指标考核,根据区域不同主导功能,分类设置政府考核目标,争取更全面地反映区域发展的水平和政绩。
第(4)节 健全监督评估调整机制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各基层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公众对规划纲要的监督作用,建立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工作机制。各部门、各乡镇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协调,及时向政府报告重大问题。组织好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规划纲要一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批通过,不得随意更改。重大决策必须以规划纲要为依据,与规划纲要不一致的,原则上不得实施,确有实施必要,必须履行法定修订程序。当宏观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致使实际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区人民政府应适时提出规划纲要的调整方案,并按法定程序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附件一:乐山市沙湾区“十二五”主要项目表
附件二:名词解释
附件一:
乐山市沙湾区“十二五”主要项目表
(投资500万元以上)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开始年限
建成年限
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十二五”
投资
项目单位
合计:82个
2754945

农、畜牧、林、水利
1
新希望沙湾畜牧科技园区
2008
2015
年出栏生猪20万头,改建圈舍10万平方米,完善排污设施
3000
新希望
2
旭东农业有限公司生猪扩繁场
2012
2020
年出栏生猪1万头及相应设施设备
1100
旭东公司
3
嘉益农业公司方华种养殖场搬迁重建
2009
2015
年出栏生猪5万头、山地鸡10只,3万平方米圈舍及相应附属设施
3400
嘉益公司
4
沫江堰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2010
2011
沫江堰改扩建
4300
水务局
5
黑岩堤防工程
2014
2014
新建2.4公里
2400
水务局
6
葫芦堤防工程
2015
2015
新建2.5公里
2500
水务局
7
嘉农、太平、葫芦堤防工程
2012
2015
新建堤防11.9公里
11900
水务局
8
通天庙堤防工程
2012
2015
新建7公里
7000
水务局
9
沫溪河堤防工程
2010
2020
新建10公里
3600
水务局
10
绿宝利康公司循环农业项目
2010
2015
年出栏生猪2万头、大棚蔬菜1000亩
3100
移民局
11
福禄镇沙湾儿村、罗家湾村、铜茨乡狮公嘴村土地整理项目
2012
2011
土地整理8996.5亩
997
区国土分局
12
铜茨乡青冈坪村、龙柱山村、江山村土地整理项目
2012
2011
土地整理8451.3亩
929
区国土分局
13
铜茨乡安池村、营业村土地整理项目
2012
2011
土地整理10956.7亩
1220
区国土分局
14
牛石镇利农村、骑龙村土地整理项目
2012
2011
土地整理13083.7亩
1377
区国土分局
15
牛石镇邓坪村土地整理项目
2012
2011
土地整理6764.7亩
778
区国土分局
16
龚嘴镇刘沟村、轸溪乡裕民村土地整理项目
2012
2011
土地整理14429.3亩
1539
区国土分局
17
龚嘴镇杨岗村、葫芦镇徐沟村土地整理项目
2012
2011
土地整理11024.7亩
1187
区国土分局

制造工业
18
进口高档生活用纸项目
2010
2011
增加一条1万吨高档生活用纸生产线
4600
福华公司
19
氧脱木素(氧漂)
2011
2011
新建先进的二氧化氯漂白系统(D0-EOP-D1)三段漂及二氧化氯制备系统
3000
福华公司
20
节能减排技改项目
2010
2012
新建一套日处理能力为320tds/d中温中压碱炉及配套设施
6250
福华公司
21
构建循环经济,建设节约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钒钛钢铁。
2011
2015
建设内容:园区建设包括两条新型型钢生产线,一条精品线材生产线,一条五氧化二钒生产线,一条钒氮合金生产线,物流综合园,机械制造园及配套设施建设
883000
德胜集团
22
高强度植物纤维水泥板材生产线
2011
2012
高强度植物纤维水泥板材
50000
嘉华集团
23
100万吨特种水泥技改生产线
2011
2012
年产100万吨特种水泥
50000
嘉华集团
24
2000吨冷轧辊生产线
2011
2012
年产2000吨冷轧辊
5000
兴德公司
25
10000吨电力装备和油气田井控装备合金铸钢半成品零件生产线
2010
2014
年产10000吨电力装备和油气田井控装备合金铸钢半成品零件的能力
4000
天华公司
26
船用柴油机中间体技改(二期)
2011
2012
年产2万吨船用柴油机中间体
12000
四方公司
27
不锈钢铸件生产线
2010
2010
新建2个车间,安装2台30吨精炼炉
0
长兴公司
28
辊环技改项目
2010
2011
辊环技改
2968
斯堪纳
29
5万吨不锈钢制品生产线
2011
2013
年产5万吨不锈钢制品
10000
西南不锈钢
30
20万吨冷轧生产线
2011
2013
20万吨不锈钢冷轧
60000
西南不锈钢
31
200万吨退火酸洗生产线(二期)
2011
2012
140万吨不锈钢窄板退火酸洗
40000
西南不锈钢
32
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技改(二期)
2012
2013
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
50000
德胜集团
33
沫江、富强等煤矿安全技改
2011
2015
煤矿安全技改
25000
安监局
34
新型环保石灰窑搬迁技改
2011
2012
全成、陈发宝、余明清等矿业搬迁技改
8000
全成等企业
35
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替代技改项目
2011
2013
星源、盛丰、金梁等公司技改
20000
星源、盛丰等企业

能源工业
36
龚嘴水电站5台机组增容改造
2007
2012
5×10万千瓦水轮机组增容为5×11万千瓦,增加装机容量5万千瓦
10700
龚电总厂
37
50万KV变电站
2012
2014
50万KV变电站及配套设施
20000
供电局
38
110KV燎原变电站
2011
2012
主变两台,容量100000KVA
3000
供电局
39
110KV兴园变电站
2011
2012
主变两台,容量100000KVA
3000
供电局
40
110KV观山变电站
2011
2012
主变两台,容量100000KVA
3000
供电局
41
220KV牛石变电站
2011
2012
主变两台,容量300000KVA
12000
供电局
42
大渡河老苍沟电站
2011
2015
12万kw装机
130000
立事达
43
安谷电站
2010
2015
76万KW装机
760000
圣达集团
44
龚嘴、铜街子水电站发配电设备技改工程
2006
2015
发、配电设备技术改造、升级,提高设备安全性能。
2100
龚电总厂

通信
45
C网基站建设
2008
2015
C网基站建设
3100
电信局
46
FTTB光进铜退工程
2008
2015
FTTB光进铜退工程
4000
电信局

旅游、服务
47
德胜物流园区
2011
2015
建设以服务钢铁公司物流运输及沙湾火车站物流运输为主物流园区。
70000
德胜集团
48
不锈钢园区综合交易市场
2010
2012
占地500亩,新建交易中心及配套设施
15000
商务局
49
金诺物流
2009
2011
年货运能力500万吨
5000
金诺物流公司
50
沫若文化苑、沫若博物馆建设
2010
2012
沫若文化苑、沫若博物馆建设
1456
文体局
51
新型农机维修设备生产线技改
2011
2012
新型农机维修设备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2000
新农农机站

交通
52
乐沙城市干道沙湾段(31.5~39米宽)
2011
2014
15.3KM
130000
53
苏新路大渡河1桥至谭坝段
2013
2014
7.2KM
3600
区交通局
54
沙湾大渡河1桥(桥宽23米)
2010
2012
全长0.85KM,其中桥长450米,一级
7260
区交通局
55
沙湾大渡河3桥(桥宽32米)
2012
2015
2.9KM,其中桥长650米,一级
31700
56
苏沙路沙湾段旧路线加铺
2011
2011
对10KM路面改建,路面加铺
1500
市交通局
57
S103线沙湾段加铺
2011
2011
对48.67km二级路进行加铺
4800
市交通局
58
苏沙城市干道沙湾段(30米宽)
2014
2015
10KM扩建
40000
59
沙湾嘉农至峨眉燕岗公路沙湾段
2010
2011
新建沙湾段2.6km,二级公路
2000
区交通局
60
沙踏公路太平至踏水段路面改造
2010
2011
改建10.9km三级公路
500
区交通局
61
沙范路改建
2014
2015
改建18.4km四级公路
4000
区交通局
62
沙湾电站尾水渠便民桥
2011
2013
1.35KM
2700
沙湾圣达电站
63
沙湾五通城市干道(31.5米宽)
2011
2015
新建12KM城市干道
70000

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
64
棚户区改造
2011
2015
9万平方米
10800
城建局
65
经济适用房建设
2011
2015
新建1.8万平方米
2160
城建局
66
廉租房建设
2011
2015
新建2.2万平方米
2640
城建局
67
嘉农至城区段风貌塑造
2011
2011
嘉农镇至城区段风貌塑造
1000
城建局
68
德胜房开司港口路片区开发
2012
2013
德胜房开司港口路片区
15000
城建局
69
官坝生活服务区
2011
2014
官坝生活服务区建设
20000
城建局
70
阳光城等建设
2010
2011
阳光城、公园一号等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10000
城建局
71
福禄集镇复建
2010
2012
福禄集镇复建
32000
城建局
72
石子坝旧城改造
2012
2013
石子坝旧城改造
10000
城建局
73
城区防洪沟
2010
2012
城区防洪沟建设
1000
城建局
74
产业园区集中安置小区建设
2010
2012
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
5800
工业园区
75
产业园区自来水厂(一期)
2010
2012
日供水能力1万立方米
2460
工业园区
76
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
2010
2012
日污水处理能力1.5万立方米
3080
工业园区
77
后扶项目(综合)
2010
2015
硬化村组道路121.05公里,硬化便道29.8公里,林区碎石路16.65公里,新建蓄水池33口,维修14口,安装管道93450米
4000
移民局

社会事业
78
福禄镇学校
2011
2013
征地50亩,新建6800平方米
1384
城建局
79
沙湾区凤凰学校
2010
2012
征地40亩,回填,新建面积16000平方米
1580
教育局
80
沙湾区公安业务用房
2011
2012
业务用房8260平方米
2300
公安局
81
沙湾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
2010
2011
沙湾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
700
政务中心
82
沙湾区粮食储备库
2010
2011
4万吨粮食储备库及附属设施
2480
粮食局
附件二:
名词解释
一极一轴一区块:成渝经济区布局
一极——成都都市圈增长极(空间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雅安全市,以及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简阳市,遂宁市船山区、大英县、射洪县,乐山市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峨眉山市、夹江县)
一轴——成渝通道发展轴(空间包括自贡、宜宾、南充全市,以及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叙永县、古蔺县,内江市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乐山市犍为县、井研县、金口河区、马边县、峨边县、沐川县,遂宁市蓬溪县,广安市岳池县)
一区块——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空间包括达州全市,以及广安市广安区、武胜县、邻水县、华蓥市,泸州市合江县、泸县,资阳市安岳县,内江市隆昌县,遂宁市安居区)
三区连片、拥江发展:乐山大城市布局
以城市绿心为中心,以向南拓展为发展重心,把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紧密联接起来。随着重大交通项目的逐步实施,将构建起面积100平方公里左右、可容纳百万人口,并具有百万人口产业支撑的大城市骨架。
工业“23581”工程: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划分,“十二五”着力培育2个100亿以上企业、3个10亿以上企业、5个5亿元企业、8个1亿元以上企业、100个规模以上企业。
农业“5121”工程:做特五个主导产业、实施一项工程(农村就业扶贫)、夯实两个基础(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
服务业“312”工程:开发沫若文化、美女峰森林公园、大渡河电站库区三个旅游资源;打造一个冶金建材物流基地;建设一个商贸中心和一个五星级酒店。
现代服务业:是指工业产品在大规模消费阶段以后出现的快速增长的服务业。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伴随工业化的展开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也称为补充性服务业,如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现代金融业;开发、建筑、装饰、物业、交易等房地产业;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另一类是工业化后期大规模发展的新兴服务业,如移动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信息服务业;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作为第三产业(“广义”服务业)中高增长性和最具潜力的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就是现代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在物流中的运用。具体包括物流专业化、管理系统化、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服务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网络化。
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所谓“减量化”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废弃产品在拆除后的零部件继续使用,或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资源化”是指废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怎么翻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制定规划要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什么? 由谁能够提供《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贵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简述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2005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成果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 谁知道2005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我国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主要内容和鲜明特点 谁知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内容 那里有团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论文 下载 如何找到《内蒙古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的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速帮我查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资料!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决议》主要内容有哪些? 什么是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 什么是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