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柏林镇:十一五计划是真的要大搞“新农村建设”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57:40
十一五计划是真的要大搞“新农村建设”了

陈经

十六届五中会会公报建议中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规划也把建设新农村摆到了显要位置。除了司空见惯的口号性宣传,这一次有许多新的特点,值得人们关注,因此写个文章加以剖析。

一.“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似乎是林毅夫1999年最先在北大经济研究中心简报上提出来的。林的思路是,当时经济形势很严峻,生产过剩,通货紧缩,农民打工机会与收入都减少,乡镇企业破产。解决办法是,由政府组织在全国搞“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

这个文章影响比较大,多家媒体炒了一阵子,在十五计划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施。农村电网建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1998年开始的农村电网改造一期工程,搞了三年,投入1800多亿,并不算少。2002年开始二期工程,至2004年投入2884亿元,使用国债437亿元占国债总额十分之一。这绝对是下大本钱去搞,五年对农网的投入超过建国55年前50年投入的总和。取得的成效也很大,关系到2亿多农民。原先农民用不上电,电网落后,电价经常超过城市一倍以上。通过农网改造,这种局面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光电费下降就为农民带来350亿元的实质收益。因为发生在农村,城里人没有感受,所以人们对此关注不多。

十五期间另外一个重大成就是“农村公路建设”。一般人们对国家或者省市的高等级公路关注较多,明显感觉到出行快速方便多了。不久前我到安徽马鞍山市去,一路全是高速公路,以前要跑五六个小时路二个小时就到了。但是这在国家规划中是属于大动脉,农村公路就是毛细血管,同样重要。十五期间交通部搞了“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2003年至今,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5.2万公里,超过前53年总和。占全国总数93%的63万个行政村通了公路,40多万个村通了沥青水泥路。52万个行政村开通了“农村班车”,这似乎是个新鲜事务。我这些年没有直观认识,不知道农民对这些公路的切身感受。以前农民要进城,一般是走不短的路到大路来搭车,或者直接走县城。现在从新闻里看,似乎是崭新的小巴士沿着漂亮的公路穿村而过,不知普及到了什么程度。从数字来看,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也许除了喜欢“农家乐”的城里人,也少有人注意到。

(另外,闲话几句中国外国的经济文章。林毅夫这个影响很大的文章发在北大的研究简报上,而不是外国杂志,这就和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中国的经济文章,如《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研究》上面的论文,大都是一种“策论”的调调。说有这个那个问题,我有办法,希望中央采纳。而发表在外国的经济文章,即使是中国人写的,也有一种“唱衰”的味道。中国这个那个问题很严重,政府说慌了,中国会完蛋或者中国人会受苦,接着得出结论说,印度更好,中国增长势头总会完。可能这种文章容易发。所以,中国的经济文章很不一样,与其说是在研究经济不如说是在干经济,透着一种互动的意思,比较积极。所以注重实效,古怪的模型与数据处理这种花头较少,直直的就是讲道理,摆数据是为了讲道理,讲道理是为了用,为了有说服力还尽量讲得容易懂,真用得上的机会也很多。而外国关于中国的经济文章就是一种搞花头纯研究的架势,搞出各种古怪模型,数据处理复杂难懂,得出的结论违反直觉也不管(如饿死三千万,经济负增长,资本外逃每年上千亿美元),似乎是玩数据而不是讲道理。这我相当不喜欢,所以也对西方经济学家很不感冒。不过想想西方几万拿大钱搞经济的学者要发文章,这么搞也不奇怪。)

二.新农村建设对十一五规划的意义

十五期间,中国经济的主要事件是加入WTO进出口大幅增长,国际经济层面上许多重大事件引人关注,中国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急剧膨胀。这方面人们发现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实质变化,以至于忽视了农村发生的重大变化。当然,十五期间中国主要还是在搞城市经济,不能说把新农村建设放到了多重要的位置。对农村电网与道路的投入,虽然等于前五十多年的总和,只是说明以前的投入太少了。因此,这次十一五规划把新农村建设正式提出,可以期待更大的投入,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

从林毅夫1999年的本意来说,搞新农村建设是用来摆脱经济困境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情况。从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重新加速增长已有定论,可以算是摆脱了前一阶段增长下滑的局面。但没有人会说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功劳,尽管农网与道路改造投入前所未有的巨大,也没有引起太多关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显然是城市房地产热潮以及疯狂增长的出口贸易。这一阶段,人们对农村的关注仍然是三农问题,农民负担重生活苦等道德偏向的话题。

时间转到了2005年,这一轮经济增长似乎将要有一些麻烦了。其标志就在于房地产的全民疯狂开始退去,而进出口贸易摩擦急剧增多,石油铁矿石等资源问题越滚越大。从数据表面上看,出口仍然是30%以上的增长,贸易顺差直冲千亿美元超级强劲,房地产也并没有崩溃,泡沫到底有多少争论很多。但是人们觉得出口每年30%这样的增长趋势总有个头,虽然许多早期的预言(如2005年出口增速会下滑)没有兑现,但相信出口高速增长无法持续的人越来越多。因为30%绝对不正常,难以相象一直持续下去会如何。我的看法也是无法持续,但高速增长期会比一般人预想的维持得长一些。至于房地产,也难说得很。房价是稍调整后转头接着涨,还是就此价格不断下滑,没人说得清。这样,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虽然不是说立刻就有麻烦了,但总觉得有些担心。

这样的情况下,再把新农村建设拉出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从十五的投入来看,这次肯定是要大规模投入了。

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争议

对于新农村建设,也有一些理论争议。当然,把农村道路说成抽血机,好让外资更方便压榨农民获取中国资源,这种看法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或者说要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独特文化不要去动,也没什么意思。

一种有影响的看法是,解决农民问题的主要办法是城市化,农民进城,新农村建设解决不了农民的根本问题。这样一种看法深入人心,影响并不小。从最根本的办法上来说,全国一半是农民,不搞城市化是没法搞,农民进城当然是应有之义。但只是这样简单理解问题,没法解决实际问题。城市化“解决”农村问题其实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搞过,城市化率比中国高不少的穷国很多。朝鲜1989年城市化率就是70%。但是发展中国家一致的大问题是贫民窟。因为理想化空喊,搞表面上的全民平等,在农村搞土地私有,导致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失去土地,短期内涌入没有准备好或根本不打算准备的城市,结果必然是贫民窟。贫民窟一旦形成,就是大难题。里面政府没法管,就是黑社会管,黄赌毒极端发展,成为人间地狱。贫民窟占的一般都是河边、道口、铁路沿线等要地,要搞基础设施建设就非常麻烦。搞实业的资本一看这种情形根本不会来。象巴西这样条件还可以的国家,贫民窟里的人也是免费医疗,小孩免费教育,似乎不错。但这是表面文章,不解决贫民的生存状态,所谓的免费医疗与教育质量都很低。连印度都是全民免费医疗。所以我对形式主义的“全民免费医疗教育”根本没兴趣,实质生活状态才是应该关注的。

如果要避免农民进城搞贫民窟,只能控制农民进城的速度,创造足够就业机会,配套基础设施搞好了慢慢来。就现在的经济规律来说,一年让二千万农民进城都是天大的难事,哪有那么多工作机会,也不能保证年年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所以,农民进城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是短期指望不上的事。而且最终到底有多少农民能转移多少到城市,也难说,城市化进程可能会因为各种资源限制饱和停滞。一般估计两三亿农民要留在农村是至少的。而且现在6亿多农民就算以后一半能进城,也得在农村先住20到30年。那么这些人在农村的生活怎么办?怎么让他们过上现代生活?所以新农村建设从道义上讲也是必须要搞的。

另外一种看法是,新农村建设也不能解决农民的实质困难。一些学者认为,农民的问题是收入太低,新农村建设搞得再好,农民也没有购买力。农村有电有路有自来水了,他也没钱去改善生活,小孩上学生病养老照样成问题。所以根子还是要提高农民收入。这种看法应该说有一定道理,但是提高农民收入与新农村建设并不矛盾,可以齐头并进。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大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很多劳力,也可以就地取材地用很多当地资源,这就会创造很多就业机会。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以后,也可以发展出很多新的产业,即使是利用当地资源也有了可行性。没有基础设施,就算投钱扶贫也没法搞。当然,怎么样具体提高农民收入,还需要找办法,很多经济学家都在想具体办法,研究已经很深入了。但是新农村建设应该是正确的方向。

四.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具体问题

经过5年多的实践,当初的“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成了五通:“通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标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些人说,中国是城市象发达国家,农村象非洲。要回击这种说法,就只有大搞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而以中国的经济实力来说,完全有希望,这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本质的不同。

从资源角度来说,完全有希望。以土地资源来说,中国农村土地还没有私有化,现在在研究私有化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怎么把农村基础设施搞起来阻力并不算大,不象发展中国家基本私有化了却没有基础设施。通过搞基础设施,农民集中居住,甚至可以省下部分土地资源。江苏等较发达地区农村农民都住进漂亮的楼房里,省出的地搞工业,农民收入与生活环境都非常好。

大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赶上中国钢铁水泥产量都创世界新纪录。每年3亿多吨钢,搞到4亿吨去不成问题,水泥也是10亿吨以上,都是世界新台阶。用到农村建设上正合适,不用靠别人。

对农民来说,这需要观念转变。以前农民稍有点子钱就建房,建一个大大的房子,两层或者三层,空荡荡的。我同学说他家建得“象座庙一样”。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不必这么大房子,到是应该把电气化自来水与电信搞好。是不是可以由政府或企业组织起来集中集约式建楼?甚至搞农村房地产市场?可以搞搞试点之类的探索一下。

农民收入问题,由于当地会有过得去的基础设施,出路会宽得多。当地生产的商品运得出来,技术与信息容易获得,不必非得跑出来打工。这就给农民一些机会。配套的是要给农民启动资金,就是要鼓励支持农民正当集资创业,也要让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终端给农民贷款。中国农民只要有机会的,并不是甘于现状的。一些农村人整天聚赌,是因为没有机会。这方面经济学家(如温铁军)研究得相当深入。

政府的动向似乎是认真给农民减压,免农业税,减少各种费用,有了一些实质性的动作。继续从这个方向努力下去,多搞一些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应该有这个财力。

最大的麻烦似乎是地区不均。经济发达的地区自己就有财力搞好农村了,不好的地区还要继续压榨农民养官僚。这需要中央平衡地区利益,财政支出向落后地区倾斜一下。根据我对中央财政的观察,由于十五计划的超级成功,财政实力已经完全变样。对外使用财力已经是全球最阔的国家之一,只是怕外汇砸手里,不担心没钱用。对内,由于人太多,搞均富还不是时候,但集中力量办大事,无论多大的事都已经不成问题。全国城市与高速公路网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没有困难了,因为已经滚动发展滚起来了,地价越炒越高,各路资金抢着去搞。就是一些落后地区的城市,也有资金肯组织去搞。如果中央政府肯引入民间资金去搞这些稳当的建设,就会有很大的财力空出来搞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这样的项目资金肯定够。

从种种迹象来看,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面貌大变没有本质的困难了。中国城市面貌的急剧变化已经成为现实,速度之快没有人能想到,连外国人也从怀疑到不得不接受。而农村的面貌变化也只是一个政策导向问题,国家有这个实力。我相信,2008年开奥运,十一五计划搞了三年,农村象非洲应该不会了。

至于中国的人均GDP当然仍是古怪地比不上很多生活条件比中国差很多的发展中国家,坏账也仍是多得让外国人总觉得中国人混不下去。这是因为中国喜欢造东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