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大赛:委中穴刺络放血应用举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12:11

委中穴刺络放血应用举隅

发布: 2011-2-15 12:08 | 作者: 朱凤琴 陶文剑 | 来源: 赤医网 | 查看: 643次

  委中穴刺络放血应用举隅
  朱凤琴 陶文剑
  《黑龙江中医药》2010.06
  摘要: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刺血疗法是一种古老的治病方法,其治疗作用主要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醒脑开窍,镇静止痛;和血养血,调整阴阳。以委中穴为主刺络放血治疗腰痛、血管性头痛、湿疹、发际疮,中暑疗效较好。
  关键词:委中穴 刺络放血

  刺络放血疗法古称启脉、刺络,今又称放血疗法。它是中医学中古老而独特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其方法是施术者根据不同的疾病,经过辨病辨证,选择治疗疾病的相应血管穴位,使用三棱针、梅花针、粗毫针、小眉刀等针具刺破位于浅表经脉(相当于浅表静脉)上的穴位,使壅滞阻塞于血管内的血液排出体外。《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记载有“九针”,其中“锋针”就是专门用来刺脓放血以治疗脓肿、热病等疾病的,后世发展为三棱针。《灵枢·小针解)篇指出了三棱针放血的机理:“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泻热出血”。现刺血治病发展日益完善,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基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外治方法。
  委中穴,别名腘中,郄中,血郄。“腰背委中求”,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疼痛的要穴,属足太阳膀胧经。它位于膝关节后侧,腘窝横纹的中点。中医学认为,委中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委中穴主治[1]:腘筋挛急,下肢痿痹,腰痛,半身不遂,腹痛,吐泻,遗尿,小便不利,丹毒,疔疮。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常用委中穴为主刺络放血治疗多种病症,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1 腰痛

  贾某,女,58岁,2005年11月12日就诊。主诉:摔伤后腰部疼痛2日。患者于2天前行走时不慎摔伤,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自贴膏药不效。查:两侧腰肌紧张,压痛明显,右侧为甚。摄片示:第三腰椎轻度楔形改变。即以三棱针在双侧委中穴络脉显露处斜刺,流出暗红色血液约100ml,血液转红后拔罐。留罐10分钟。起罐后,患者感腰痛大减。嘱一周内绝对卧床。一年后患者因胃痛来院,自诉腰痛未再发作。
  按:腰痛,本例为腰椎压缩性骨折,因跌扑损伤经络,经脉郁滞,气血痹阻所致。《素问·刺腰痛论篇》云:“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丹溪心法》亦曰:“腰曲不得伸,针委中出血而愈。”本例患者两侧腰肌压痛,病在足太阳膀胱经,故取本经之合穴委中,刺络拔罐出血,通络道之瘀结,疏膀胱之经气,乃获显效。刺血疗法[2]可以通过孙络、络脉把针刺的刺激传导至有关经络,乃至有关脏腑,它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改善脏腑功能,使阴阳逐渐平衡。由于这种方法直接刺激血络,因此对于一些瘀血内停或血行不畅以及某些痛疾有良效。

  2 血管性头痛

  田某,女,68岁,2007年05月17日就诊。头痛5天,巅顶为甚,恶心欲吐,测血压110/65mmHg,查经颅血管多普勒示: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以三棱针在双侧太阳、委中穴络脉显露处斜刺,共计流出暗红色血液约50ml,血液转红后拔罐。
  留罐10分钟。血出后患者即感头痛减轻。一月刺血治疗1次,3次后症状消失,随访二年无复发。
  按:血管性头痛又称血管神经性头痛,是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的主要包括典型和非典型的偏头痛;继发性的可见于发热、缺氧、高血压等引起的头痛。祖国医学称为“厥头痛”、“首风”。中医认为本病以肝阳上亢,痰浊上蒙,瘀血阻滞等证型为多。“宛陈则除之”
  即刺络放血,是针灸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其机理是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通过出恶血,通血脉,调血气,改变经络中气血运不畅的病理情形,从而达到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研究表明[3]刺络放血法能改善微循环障碍,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由此而改进组织的缺氧状态。这与中医学瘀血学说中消瘀散结、活血化瘀的作用是一致的。并且这种作用不仅是局部的,而且是全身性的。

  3 湿疹

  赵某,女,18岁,2008年04月06日就诊。面部湿疹已半年余,延及眼周,眼睑红肿,有时因为皮肤瘙痒而烦躁不安。刻下面部皮肤潮红,糜烂伴结痂,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风热,祛湿邪。面部以0.5寸长毫针点刺至出血为度。以三棱针在双侧委中穴络脉显露处斜刺,流出暗红色血液约40ml,血液转红后拔罐。留罐10分钟。半月刺血治疗1次,4次后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无复发。
  按:湿疹是过敏性皮肤炎症性疾病,分急性和慢性两大类,由变态反应所致,与消化不良、接触毛织品、花粉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中医认为本病是湿热客于肌肤所引起。委中为足太阳膀胧经合穴,又为血郄,足太阳主表,刺委中出血可祛除在肌表之邪气,并清血热以止痒,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4 发际疮

  张某,男,28岁,2007年07月12日就诊。项部经常发生疖肿已2年,此次发作5个已5天,项部疼痛,转侧不利,头昏,低热,小便色黄,大便干结难解,苔黄腻,脉滑数。此为湿火内郁,热毒侵淫所致。治以清热解毒。以三棱针在双侧委中穴络脉显露处斜刺,流出暗红色血液约100ml,血液转红后拔罐。留罐10分钟。在每个疖的周围用三棱针点刺,并加小罐拔血。半月刺血治疗1次,2次后症状消失,随访二年无复发。
  按:发际疮为多发性小疖肿,反复在项后部发际出现,此愈彼出,日久不瘥,多见于青壮年。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不止,常迁延数年不愈,也有愈后短时而复发的,叫做疖病。有时伴有局部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头痛,发热,大便干燥等。中医认为此病是湿火内郁,外感风邪,两相交搏所致。委中有泻热解毒之功,加以局部邻近络脉刺血以除热泻火,故以委中穴为主刺络放血治疗发际疮效好。

  5 中暑

  高某,女,48岁,2008年05月11日就诊。参加田间劳动,在烈日下工作3小时左右后感头昏,口渴,心慌,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39℃。证属中暑。以三棱针在双侧委中穴络脉显露处斜刺,流出暗红色血液约50ml,血液转红后拔罐。留罐10分钟。半小时后体温开始下降,4小时后体温正常,诸证悉减。
  按:中暑是因高热环境或受烈热暴晒而引起的急性疾病,多发生于夏季。祖国医学认为此病是由暑热或暑湿秽浊之气侵袭人体,入里犯及心包,蒙蔽心窍而致。治取足太阳合穴委中浮络刺血可泻血分之热而清暑。

  结论:刺血疗法是一种古老的治病方法,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总结,理论逐趋完善。刺血疗法的治疗作用主要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醒脑开窍,镇静止痛;和血养血,调整阴阳等。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的睛明穴,止于足小趾尖的至阴穴,循行经过头、颈、背部、腿足部,左右对称,每侧67个穴位,是十四经中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膀胱经分别在内眼角交会于胃经(胃经“起于鼻,交颇中,旁约太阳之脉”)和小肠经(小肠经“抵鼻,至目内毗”),耳上角交会于胆经(胆经“起于目锐毗,上抵头角”)和三焦经(三焦经“直上出耳上角”),在头顶交会于肝经(肝经“与督脉会于巅”),入里络脑交会于督脉(督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沿着肩脾骨内侧交会于小肠经(小肠经“绕肩肿,交肩上”),于挟脊的背俞穴处交会于各脏腑,络肾、属膀肤交会于督脉(督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贯臀交会于督脉(督脉“别绕臀,……与巨阳中络者合”)。入腘中(委中穴),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连。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故针刺委中穴不但可以疏通胃、胆、肝、肾等经和督脉,而且通过膀胱经背俞穴和督脉以调整各脏腑间的阴阳平衡。因此,在委中穴刺络放血能够起到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的作用,在临床上可以治疗腰痛,还对血管性头痛、湿疹、发际疮、中暑等疾病有较好疗效。
  另外,笔者还发现委中穴刺络放血的疗效好坏跟出血量有一定关系,一般出血量在20ml以上者效果较好,治疗次数亦相应减少。委中穴刺络放血时体位一般以站立位为主,这样有利于血液的正常流出,也便于取穴。以委中穴为主刺络放血治疗疾病亦是因为本穴取穴方便,也易于被病患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徐恒泽。针灸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3
  [2]喻喜春。实用中华刺络疗法(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123
  [3]杨秀娟。24例血淤证刺络前后甲邹微循环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M)198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