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系列知乎:新课改下的评价体系的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3:37:45
新课改下的评价体系的认识

  一、新课改对评价的要求

  评价是对对象的价值所做的系统性调查,是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新课改独特的价值追求决定其对评价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从评价的职能上看,注重形成性评价。强调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向“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要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从评价的主体上看,注重评价的民主性,突出自我评价的作用。强调提高评价对象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以往忽略自我评价的“专制”状态。
  (三)从评价的内容上看,注重内容的全面性。强调基本知识、操作技能、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意识等的全面评价。
  (四)从评价的方法上看,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突出定性评价的作用。强调评价的弹性与适用性,为了真正促进人的发展,必要时可以牺牲评价的精确性与严谨性。
  (五)从评价的过程上看,注重评价的可适性。强调尊重、正视对象之间客观存在的水平差异,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合适的评价类型。
  (六)从评价的结论上看,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和伦理性。评价结论的提出要全面、慎重,竭力从保障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

  二、建立适合于新课改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两个主要方面。在新课改背景下,以往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加以改革和完善。
  (一)学生评价的改革与完善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是新课改对学生评价的总体要求。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可以从方法上改变原有的评价行为。
  1.测验方式的转变
  从传统的评价观念及其操作来看,测验的目的在于“证明”,而不是“促进”。于是,测验便被僵化为学校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测验的结果常常作为评比的参考,成了师生痛苦的根源。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测验”的方法,从“测什么”和“怎么测”的根本问题上进行思考,并赋予其以新的职能和意义。
  (1)从注重习得能力转向注重学习能力。习得能力强调学生在外界环境的多次刺激下,无意识地或者被动地掌握知识,追求结果。而学习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求知行为,追求探索与进步的过程状态。新课改力求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测验的目的不再只是要测得学生习得了多少知识,而是要检视他们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的学习能力,并通过测验促进这种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从注重统一性答案转向注重多样性答案。现实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个性是多种多样的,具有不同需要的学生完全有可能从不同的视角来提出、分析、解决同样的问题,从而得出不同的答案。由此,应从单一、固定、标准的统一性答案转向多元、开放、合理的多样性答案。
  (3)从注重过去、现在转向注重现在、未来。回顾过去的目的是更好地展望未来。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应更好地将测验的预测功能体现出来,使之成为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高的基础,为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特长的优良发展提供依据,从“完成型”教育转向“发展型”的教育。
  (4)从注重认知转向注重认知、情感并重。从测验的设计、实施,再到结论的得出,都应突出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使得认知与情感相互促进,保障学生的智力与品性和谐发展。如果作为评价的测验与教育目标相脱离,仅仅注重认知能力的测量、评价,那么诸如态度、信念、价值意识等课改的重要目标将无法实现。因此,学科测验注重认知、情感的测量、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对学科教师来说,在技术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5)从注重单一学科转向注重多学科、跨学科、综合学科。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要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封闭、单一的知识领域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故而新课改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在测验中,就应使测验题目的设计倾向于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2.突出观察、交流方法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观察,主要有三种变量类型:描述性(事实性)观察变量、推论性观察变量和评价性观察变量。描述性观察变量主要指学生对提问的回答、学生的讨论、学生的行为方式及习惯等;推论性观察变量主要指根据学生行为推论出的概念变量,如学生的自信、焦虑和担忧等;评价性观察变量是指不仅从观察行为得出推导,而且作出评价性判断,如学生学习的质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纠正以往对学生进行观察时存在的不足之处:
  (1)详细记录观察内容。评价人员在观察过程中,应对学生行为持续时间、频数、间隔、特征等作清单式记录;对个体新有行为或个体的全部特定行为等作连续记录、系统记录和原始记录。详细的记录有利于评价者从各个方面把握学生的总体情况,并可以根据多次的行为表现,推论出学生行为背后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个体特有的个性特征,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完善与提高。
  (2)减少观察者效应。观察者效应是指观察者对其收集数据、资料、信息的效度或信度有负面影响的行为。观察者应尽量不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处于被观察的状态,以免使学生行为受到观察者意图的暗示。此外,观察者还要注意到晕轮效应和逻辑误差等对观察的影响,尽量避免因个人偏见或由于记录不全面而造成对学生的不恰当评价。
  良好的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评价者取得学生的信任,并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语言、文化以及相关背景等,是适应新课改评价要求的一种良好方式。在交流的过程中,应该以日常的对话形式营造融洽的氛围;用适合对象的、清晰而明了的语言提问;尽可能使用简单询问;避免反驳和盘问对象;不要暗示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不要表示偏爱或期盼;对象若对某一话题感到威胁,则应换一个话题;不要连续问许多“是”或“不是”的问题;不要经常更换交流话题。
  此外,不少学校也逐渐创设出新的学生评价方法,对建立适应新课改的学生评价体系是一种较好的尝试与补充。例如:课堂记录卡(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形式)、即时评语、角色扮演等。学生评价的改革,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在学生评价主体上,也不再局限于学校及教师。合理的学生评价要注重社区、家庭的力量,以形成家校联合的学生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