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射门教程:常用中药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6:32:23

2.黄柏(《纲目》
【异名】檗木(《本经》),檗皮(《伤寒论》),黄檗(《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柏或黄皮树的树皮。
 
【植物形态】①黄柏,又名:黄波罗、黄伯栗。
 
落叶乔木,高1025;树皮外层灰色,有甚厚的木栓层,表面有纵向沟裂,内皮鲜黄色。小枝通常灰褐色或淡棕色,罕为红橙色。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13片,小叶柄短,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近卵形,长511厘米,宽23.8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通常为不等的广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细圆锯齿或近无齿,常被缘毛;上面暗绿色,幼时沿脉被柔毛,老时则光滑无毛。下面苍白色,幼时沿脉被柔毛,老时仅中脉基部被白色长柔毛。花序圆锥状,花轴及花枝幼时被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较小;花萼5,卵形;花瓣5,长圆形,带黄绿色;雄花雄蕊5,伸出花瓣外.花丝基部被毛;雌花的退化雄蕊呈鳞片状,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甚短,柱头头状,5裂。浆果状核果圆球形,直径约810毫米,成熟时紫黑色,有5核。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杂木林中或山谷洪流附近。分布东北及华北。
 
本植物的果实(黄波罗果)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黄皮树,又名:灰皮柏、华黄柏。
 
落叶乔木,高1012。树皮外层灰褐色,甚薄,无加厚的木栓层,内层黄色;小枝通常暗红褐色或紫棕色,光滑无毛。叶对生;单敷羽状复叶,小叶715片,有短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长圆状卵形,长914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或近圆形,通常两侧不等,上面暗绿色,仅中脉被毛,下面淡绿色,被长柔毛。花序圆锥状,花轴及花枝密被短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萼片5,卵形;花瓣6,长圆形;雄花雄蕊6,超出花瓣之外甚多,花丝甚长,基部有白色长柔毛;雌花退化雄蕊短小,雌蕊1,子房上位,5室,花柱短;柱头5裂。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11.2厘米,密集成团,熟后紫黑色,通常具5核。花期56月。果熟期10月。
 
生于山上沟边的杂木林中。分布四川、湖北、贵州、云南、江西、浙江等地。
 黄皮树的变种秃叶黄皮树(分布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峨嵋黄皮树(分布四川)、云南黄皮树(分布云南)、镰刀叶黄皮树(分布云南)等也同等入药。 
【采集】36月间采收。选十年以上的黄柏,轮流剥取部分树皮。不能一次剥尽,以保持原树继续生长。剥去后,即自行生长新皮,未割部分可在下年采收。将剩下的树皮晒至半干,压平,刮净粗皮(栓皮),至显黄色为度,不可伤及内皮,刷净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霉变色。
 
【药材】①东黄柏
 
又名:关柏、关黄柏。为植物黄柏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24毫米。栓皮留存或已剥离,栓皮较厚,表面灰白色;栓皮剥离者,表面棕黄色,平坦或有抽皱及皮孔;内表面灰黄色。质较松,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稍带绿。气微,味苦。粉末遇水即带粘性,并使水染成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
 
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此外,黑龙江、内蒙古亦产。以辽宁产量最大。
 
②川黄柏(《得配本草》

为植物黄皮树及其变型变种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35毫米,栓皮多已剥离。外表面深黄色,较平坦,有纵棱线及棕色皮孔;内表面灰黄色或黄色。质坚硬而轻,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呈片状分裂,鲜黄色。气微,味苦,嚼之有粘滑性,能使水染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
 
主产四川、贵州、湖北、云南。此外,湖南、甘肃、广西亦产。以四川、贵州产量最大。
 
【化学成分】①黄柏
 
树皮含小檗碱、药根碱、木兰花碱、黄柏碱、N-甲基大麦芽碱、掌叶防己碱、蝙蝠葛碱等生物碱;另含黄柏酮、黄柏内酯、白鲜交酯、黄柏酮酸、青萤光酸、7-脱氢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根皮含小檗碱、药根碱、黄柏碱、N-甲基大麦芽碱。木材也含小檗碱。新鲜叶含黄柏甙、脱氢黄柏甙、脱氢异黄柏甙、异黄柏甙。干燥叶含金丝桃甙,不含黄柏甙。
 
②黄皮树
 
树皮含小檗碱、木兰花碱、黄柏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及内酯、甾醇、粘液质等。
 
③秃叶黄皮树
 
树皮含四氢小檗碱、四氢掌叶防己碱、四氢药根碱、黄柏碱、木兰花碱及β-谷甾醇。
 
【药理作用】黄柏与黄连同样含较多的小檗碱,故其药理作用亦大体相似,参见"黄连"条。但含量较黄连低,并含有其他成分,作用亦有些差异。
 
①抗菌作用
 
黄柏抗菌有效成分为小檗碱。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宋内氏除外)等均有效,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几乎无效,有报告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效者。就生药而言,黄连抗菌作用较黄柏强1倍。对H37Rv、鸟型结核杆菌无直接抑制作用,但可使菌数减少,或很高浓度(1/100)时呈现抑菌作用,但也有报告获得良好结果的。在用豚鼠接种人型结核菌作实验治疗时,口服或注射的疗效均很差。对接种牛型结核菌的豚鼠,从黄柏提取的盐酸结晶物作肌肉注射,有一定疗效。据称,黄柏对结核病人的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有好转,且优于黄连。
 
在试管中,黄柏煎剂或浸剂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水煎剂还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剂量需较黄连大一倍)。在体外对阴道滴虫,也有较弱的作用。
 
②降压作用
 
黄柏对麻醉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颈动脉注射较静脉注射的更强,因此降压可能是中枢性的。对季铵型的黄柏碱加以改变而合成的叔胺型的化合物名昔罗匹林亦可引起迅速、显著之降压;在Ⅰ~Ⅱ颈椎间切断脊髓则降压消失,因而也证明降压属中枢性的。此外,昔罗匹林有较强的抗肾上腺素样作用,对压迫颈动脉、窒息、电刺激大内脏神经引起的升压反应及注射肾上腺素或电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引起的瞬膜收缩反应均受到抑制。苯苄胺、妥拉苏林、利血平等皆可减弱其降压反应。
③其他作用 
黄柏碱或昔罗匹林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小鼠的自发活动、各种反射均受到抑制;给予未麻醉家兔昔罗匹林,脑电波可出现高振幅慢波。黄柏碱有轻度的箭毒样作用,对蛙腹直肌紧张度无影响,但能抑制由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反应。对离体兔肠,黄柏粉可增强其振幅,黄柏酮可增强其张力及振幅;黄柏内酯则抑制肠管。在带有胰瘘的家兔身上,黄柏有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黄柏内酯在接近致死量(0.050.1/公斤)时,可降低兔血糖,黄柏酮无此作用。据称黄柏有保护血小板的作用,尚待证实。另据报

2.黄柏(《纲目》
【异名】檗木(《本经》),檗皮(《伤寒论》),黄檗(《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柏或黄皮树的树皮。
 
【植物形态】①黄柏,又名:黄波罗、黄伯栗。
 
落叶乔木,高1025;树皮外层灰色,有甚厚的木栓层,表面有纵向沟裂,内皮鲜黄色。小枝通常灰褐色或淡棕色,罕为红橙色。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13片,小叶柄短,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近卵形,长511厘米,宽23.8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通常为不等的广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细圆锯齿或近无齿,常被缘毛;上面暗绿色,幼时沿脉被柔毛,老时则光滑无毛。下面苍白色,幼时沿脉被柔毛,老时仅中脉基部被白色长柔毛。花序圆锥状,花轴及花枝幼时被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较小;花萼5,卵形;花瓣5,长圆形,带黄绿色;雄花雄蕊5,伸出花瓣外.花丝基部被毛;雌花的退化雄蕊呈鳞片状,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甚短,柱头头状,5裂。浆果状核果圆球形,直径约810毫米,成熟时紫黑色,有5核。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杂木林中或山谷洪流附近。分布东北及华北。
 
本植物的果实(黄波罗果)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黄皮树,又名:灰皮柏、华黄柏。
 
落叶乔木,高1012。树皮外层灰褐色,甚薄,无加厚的木栓层,内层黄色;小枝通常暗红褐色或紫棕色,光滑无毛。叶对生;单敷羽状复叶,小叶715片,有短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长圆状卵形,长914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或近圆形,通常两侧不等,上面暗绿色,仅中脉被毛,下面淡绿色,被长柔毛。花序圆锥状,花轴及花枝密被短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萼片5,卵形;花瓣6,长圆形;雄花雄蕊6,超出花瓣之外甚多,花丝甚长,基部有白色长柔毛;雌花退化雄蕊短小,雌蕊1,子房上位,5室,花柱短;柱头5裂。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11.2厘米,密集成团,熟后紫黑色,通常具5核。花期56月。果熟期10月。
 
生于山上沟边的杂木林中。分布四川、湖北、贵州、云南、江西、浙江等地。
 黄皮树的变种秃叶黄皮树(分布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峨嵋黄皮树(分布四川)、云南黄皮树(分布云南)、镰刀叶黄皮树(分布云南)等也同等入药。 
【采集】36月间采收。选十年以上的黄柏,轮流剥取部分树皮。不能一次剥尽,以保持原树继续生长。剥去后,即自行生长新皮,未割部分可在下年采收。将剩下的树皮晒至半干,压平,刮净粗皮(栓皮),至显黄色为度,不可伤及内皮,刷净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霉变色。
 
【药材】①东黄柏
 
又名:关柏、关黄柏。为植物黄柏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24毫米。栓皮留存或已剥离,栓皮较厚,表面灰白色;栓皮剥离者,表面棕黄色,平坦或有抽皱及皮孔;内表面灰黄色。质较松,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稍带绿。气微,味苦。粉末遇水即带粘性,并使水染成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
 
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此外,黑龙江、内蒙古亦产。以辽宁产量最大。
 
②川黄柏(《得配本草》

为植物黄皮树及其变型变种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35毫米,栓皮多已剥离。外表面深黄色,较平坦,有纵棱线及棕色皮孔;内表面灰黄色或黄色。质坚硬而轻,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呈片状分裂,鲜黄色。气微,味苦,嚼之有粘滑性,能使水染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
 
主产四川、贵州、湖北、云南。此外,湖南、甘肃、广西亦产。以四川、贵州产量最大。
 
【化学成分】①黄柏
 
树皮含小檗碱、药根碱、木兰花碱、黄柏碱、N-甲基大麦芽碱、掌叶防己碱、蝙蝠葛碱等生物碱;另含黄柏酮、黄柏内酯、白鲜交酯、黄柏酮酸、青萤光酸、7-脱氢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根皮含小檗碱、药根碱、黄柏碱、N-甲基大麦芽碱。木材也含小檗碱。新鲜叶含黄柏甙、脱氢黄柏甙、脱氢异黄柏甙、异黄柏甙。干燥叶含金丝桃甙,不含黄柏甙。
 
②黄皮树
 
树皮含小檗碱、木兰花碱、黄柏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及内酯、甾醇、粘液质等。
 
③秃叶黄皮树
 
树皮含四氢小檗碱、四氢掌叶防己碱、四氢药根碱、黄柏碱、木兰花碱及β-谷甾醇。
 
【药理作用】黄柏与黄连同样含较多的小檗碱,故其药理作用亦大体相似,参见"黄连"条。但含量较黄连低,并含有其他成分,作用亦有些差异。
 
①抗菌作用
 
黄柏抗菌有效成分为小檗碱。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宋内氏除外)等均有效,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几乎无效,有报告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效者。就生药而言,黄连抗菌作用较黄柏强1倍。对H37Rv、鸟型结核杆菌无直接抑制作用,但可使菌数减少,或很高浓度(1/100)时呈现抑菌作用,但也有报告获得良好结果的。在用豚鼠接种人型结核菌作实验治疗时,口服或注射的疗效均很差。对接种牛型结核菌的豚鼠,从黄柏提取的盐酸结晶物作肌肉注射,有一定疗效。据称,黄柏对结核病人的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有好转,且优于黄连。
 
在试管中,黄柏煎剂或浸剂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水煎剂还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剂量需较黄连大一倍)。在体外对阴道滴虫,也有较弱的作用。
 
②降压作用
 
黄柏对麻醉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颈动脉注射较静脉注射的更强,因此降压可能是中枢性的。对季铵型的黄柏碱加以改变而合成的叔胺型的化合物名昔罗匹林亦可引起迅速、显著之降压;在Ⅰ~Ⅱ颈椎间切断脊髓则降压消失,因而也证明降压属中枢性的。此外,昔罗匹林有较强的抗肾上腺素样作用,对压迫颈动脉、窒息、电刺激大内脏神经引起的升压反应及注射肾上腺素或电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引起的瞬膜收缩反应均受到抑制。苯苄胺、妥拉苏林、利血平等皆可减弱其降压反应。
③其他作用 
黄柏碱或昔罗匹林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小鼠的自发活动、各种反射均受到抑制;给予未麻醉家兔昔罗匹林,脑电波可出现高振幅慢波。黄柏碱有轻度的箭毒样作用,对蛙腹直肌紧张度无影响,但能抑制由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反应。对离体兔肠,黄柏粉可增强其振幅,黄柏酮可增强其张力及振幅;黄柏内酯则抑制肠管。在带有胰瘘的家兔身上,黄柏有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黄柏内酯在接近致死量(0.050.1/公斤)时,可降低兔血糖,黄柏酮无此作用。据称黄柏有保护血小板的作用,尚待证实。另据报

3.苦参
【中文名】:苦参 
【类 别】:根类苦参 
(《本经》) 
【异名】苦骨(《纲目》),川参(《贵州民间方药集》),凤凰爪(《广西中兽医药植》),牛参(《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豆种植物苦参的根。 
【植物形态】苦参,又名:水槐(《本经》),地槐、菟槐、骄槐、白茎、虎麻、岑茎、禄白、陵郎(《别录》),野槐(《纲目》),山槐子、白萼。 
亚灌木,高50~120厘米。根圆柱状,外皮黄色。茎枝草本状,绿色,具不规则的纵沟,幼时被黄色细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下具线形托叶;叶片长20~25厘米,叶轴上被细毛;小叶5~21枚,有短柄,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圆形或钝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被短毛;苞片线形;花淡黄白色;萼钟状,稍偏斜,先端5裂;花冠蝶形,旗瓣较其他的花瓣稍长,先端近圆形;雄蕊10,花丝离生,仅基部愈合;雌蕊1,子房上位,子房柄被细毛,花柱纤细,柱头圆形。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种子通常3~7枚,种子间有缢缩,黑色,近球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旁、沙质地和红壤地的向阳处。我国各地皆有分布。 
本植物的种子(苦参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 
【药材】干燥根呈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1~2.4厘米。表面有明显纵皱,皮孔明显突出而稍反卷,横向延长。栓皮很薄,棕黄色或灰棕色,多数破裂向外卷曲,易剥落而显现黄色的光滑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粗纤维状。横断面黄白色,形成层明显。气刺鼻,味极苦。苦参片为斜切的薄片,形状大小不一,斜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厘米,宽1~1.5厘米,厚约2~5毫米。质坚硬,切面淡黄白色,有环状年轮,木质部作放射纹。以整齐、色黄白、味苦者为佳。 
全国各地均产,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 
【化学成分】根含多种生物碱:d-苦参碱、d-氧化苦参碱、槐花醇l-臭豆碱、l-甲基金雀花碱、l-穿叶赝靛碱及槐果碱。还含黄酮类:黄腐醇、异黄腐醇、3,4′,5-三羟-7-甲氧-8-异戊烯基黄酮、8-异戊烯基山柰酚等。茎、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苦参煎剂及其中所含之苦参碱给兔口服或注射,皆可产生利尿作用,尿量增加前即有盐分排出之增多。但实验中所用家兔之数目较少,又未叙述饮水控制之情况,因而有人认为需进一步研究。 
②抗病原体作用 
煎剂在试管中,高浓度(1:100)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煎剂(8%)、水浸剂(1:3)在体外对某些常见的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醇浸膏在体外尚有抗滴虫作用,强度弱于黄连,而与蛇床子相近。 
③其他作用 
苦参碱注射于家兔,发现中枢神经麻痹现象,同时发生痉挛,终则呼吸停止而死。注射于青蛙,初呈兴奋,继则麻痹,呼吸变为缓慢而不规则,最后发生痉挛,以致呼吸停止而死;其痉挛的发作,恐系起因于脊髓反射的亢进。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0.4克/公斤。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泥土,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苦参,先需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秽气并在水面上浮,并须重重淘过,即蒸,从巳至申出,晒干细锉用之。"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从新》:"大苦,大寒。" 
【归经】入肝、肾、大肠、小肠经。 
①张元素:"少阴肾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肝、肾四经。" 
③《本草新编》:"入心、肺,肾、大肠经。"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①《本经》:"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②《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亦,疗恶疮下部匿,平胃气,令人嗜食。" 
③陶弘景:"恶病人酒渍饮之,患疥者服亦除,盖能杀虫。" 
④《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⑤《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 
⑥《日华于本草》:"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下血并热痢。" 
⑦《珍珠囊》:"去湿。" 
⑧《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⑨《本草从新》:"燥湿,胜热,治梦遗滑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宜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②《医学入门》:"胃弱者慎用。" 
③《本草经疏,:"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选方】①治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仁存堂经斗健? 
②治痔漏出血,肠风下血,酒毒下血:苦参(切片,酒浸湿,蒸晒九次为度,炒黄为末,净)一斤,地黄四两(酒浸一宿,蒸熟,捣烂)。加蜂蜜为丸。每服二钱,白滚汤或酒送下,日服二次。(《外科大成》苦参地黄丸) 
③治谷疸,食毕头旋,心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合(末)。牛胆丸如梧子。以生姜汁服五丸,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④治赤白带下:苦参二两,牡蛎一两五钱。为末,以雄猪肚一个,水三碗煮烂,捣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下。(《积德堂经验方》) 
⑤治下部疮漏:苦参煎汤,日日洗之。(《仁斋直指方》) 
⑥治大肠脱肛: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之,以木贼末敷之。(《医方摘要》) 
⑦治心肺积热,肾脏风毒攻于皮肤,时生疥癞,瘙痒难忍,时出黄水,及大风手足烂坏,眉毛脱落,一切风疾:苦参三十二两,荆芥(去梗)十六两。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好茶吞下,或荆芥汤下,食后服。(《局方》苦参丸) 
⑧治漏脓肥疮,脓窠疮,腊梨头,遍身风癞,瘾疹疥癣,瘙痒异常,麻木不仁,诸风手足酸痛,皮肤破烂,阴囊痒极,并归人阴痒、湿痒:苦参一斤(为末),鹅毛(香油炒存性)六两。黄米糊丸,朱砂为衣。茶汤送下,日进二次。或随病作散擦或洗、贴。(《王秋泉家秘》神功至宝丹) 
⑨治瘰疬:苦参四两,捣末,生牛膝和丸如梧子。食后暖水下十丸,日三服。(《随身备急方》) 
⑩治鼠瘘诸恶疮:苦参二斤,露蜂房二两,曲二斤。水三斗,渍药二宿,去滓,黍米二升,酿熟梢饮,日三。一方加猬皮,更佳。(《补缺肘后方》) 
⑾治汤熨火烧疼痛:苦参不以多少,为细末,用香油调搽。(《卫生宝鉴》绿白散)

⑿治旋耳疮(又名月蚀疮)初起在耳轮上或耳后,耳垂处发一黄色米粒样疙瘩,周围发红,顶白透脓,奇痒难忍,破后脓水外溢,蔓延传染,不几日耳前后成为一片,脓水淋漓,此疮小儿最易传染:苦参、黄柏各五钱,苍术、海螵蛸各三钱。各研极细,和匀。用温开水调敷患部,每日早晚各换药一次。(《浙江中医杂志》(6):27,1958) 
⒀治齿缝出血:苦参一两,枯矾一钱。为末,日三揩之。(《普济方》

⒁治毒热足肿作痛欲脱者:苦参煮酒渍之。(《姚僧坦集验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㈠口服法:50%浓煎剂,每次20~30毫升,日服3次。或用苦参2两,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每日2次分服,7~10天为一疗程。亦可用含生药0.5克的片剂,每次2~4片,日服4次。㈡注射法:50%注射液肌肉注射2~4毫升,早晚各1停痪猜龅愕?~8毫升,加10%葡萄糖液500毫升稀释。常用作口服煎剂的辅助治疗。㈢灌肠法:50%煎剂100毫升(内加0.25%普鲁卡因10~20毫升),每晚一次保留灌肠,7~10天为一疗程。用于口服煎剂后症状好转而肠道病理改变恢复不明显的病例。㈣敷脐法:用苦参粉8~10克,以温水调成稠糊状,做饼敷脐部,盖以油纸或纱布,用绷带固定。每日1~2次。据数百例临床观察,口服煎剂或外用敷脐治疗急性菌痢的治愈率均在85%以上。平均治愈日数在1周左右,尤以临床症状改善较快。煎液对慢性迁延性菌痢,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型效果也较好。苦参敷脐后,患者腹部有发热感,肠蠕动稍增强,排气通顺,腹痛、便次及里急后重逐渐减轻,同时出现多尿现象。由此推断,可能是药物刺激脐部穴位,通过穴位的神经反射,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从而发生疗效。也有认为其疗效的获得有两个环节:一是药物本身的作用,二是脐穴的作用。
 
②治疗急性肠胃炎
 
每次用1.5钱煎服,每日2次;或用糖浆剂(每100毫升含生药1两),每次10~15毫升,日服2次;也可用胶囊剂,每次0.5克干粉,日服4次。一般服药1~2天治愈。
 
③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除一般保肝治疗外,每日用苦参粉4克,装胶囊或制成丸剂分4》9鄄?9例,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12.6天,最短的3天;同时自觉症状亦有所改善;肝肿大及肝功能的恢复亦较快。
 
④治疗小儿肺炎
 
用200%苦参注射液2毫升行肌肉注射,每日2次。有心力衰竭和暴喘、高热、惊厥及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例,加用西药处理。根据129例(其中有47例合并静脉点滴广谱抗菌素1次)的观察结果,有效率在92%以上,临床治愈率为34.9%,平均住院天数为3.8天。有57.4%的患儿呼吸道感染症状减轻、肺部罗音减少,病情好转后即出院。无效病例为重症肺炎,或有合并症及脱水者。治疗过程中有两例于注射后5分钟发生过敏反应,分别表现为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四肢厥冷、心率增加和突然憋气、满头大汗、面色苍白、脉细弱至不能触及。
 
⑤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等
 
用50%苦参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3毫升,每日2次,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结合膜炎、急性乳腺炎、牙周炎、外科感染和疖肿、肾盂肾炎、急性气管炎、急性淋巴结炎等10余种急性炎症性疾病220例,平均有效率在90%以上,治愈率在74%以上。此外,对结肠炎、胆囊炎、膀胱炎及其它炎症也有一定疗效。
 
⑥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苦参、桔梗按7:3配合,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1钱,日服2次,10天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共治498例(均为50岁以上患者),治愈2例,显效112例,好转296例,无效88例。有效率为82.3%。副作用:有43例出现恶心呕吐,胃部灼热感及疼痛,腹泻腹胀;2例鼻咽发干,1例眼花。
 
⑦治疗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口服浸膏制成的片剂或糖浆,成人每日按生药30克的剂量3次分服,小儿酌减,连服7日为一疗程。治疗100例,92例治愈。大多数于治疗后1~4日症状消失,粪便恢复正常,粪检阴转。部分病例随访3~9个月,除1例外,其余未见复发。如用25%苦参煎液行保留灌肠,成人每次100~200毫升,每日1次,连续5次,也有疗效,但不及口服为佳。少数病例服药后感恶心,个别手指发麻,均不影响继续治疗。
 
⑧治疗人肠滴虫
 
口服苦参粉胶囊或苦参片,成人每次按生药1.2~4克的剂量,每日3次,小儿酌减。一般以10天为一疗程。如效果不佳,可另用50%苦参煎剂60~100毫升行保留溜肠,每日1次。对腹痛明显或大便次数较多者加用西药对症处理,有蛔虫者兼用驱蛔药。据54例观察结果,临床治愈率占50%。治愈者症状和体征平均于11.44天消失,粪检平均于11.67天转阴。少数病例有头晕、便秘、胃纳减退、恶心等反应,均很轻微,能自行消失。
 
⑨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用苦参粉0.6克与等量葡萄糖、硼酸粉及枯矾粉混合作为1次量,行局部治疗。用时先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灌洗阴道,擦干后撒入药粉。每日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临床观察176例,总成功率为71.5%。其中追踪3月症状消失,阴道分泌物无滴虫者为痊愈,占26.1%;追踪不足3月,但症状消失、阴道分泌物无滴虫者属有效,占45.4%。有宫颈糜烂者治疗后亦大有改善。用药后少数患者阴道有轻微疼痛;疗程结束后复查几乎所有患者都有阴道表皮脱落现象,经追踪观察未见对机体有不良影响。
 
⑩治疗血吸虫病腹水
 
每天用苦参6~8克煎服。观察25例,大多在服药后2日内小便次数增多,腹围减小,为进行脾切除术创造了条件。
 
此外,据报告试服苦参制剂治疗丝虫病,似有杀虫作用。
 
【名家论述】①《纲目》:"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张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又按《史记》云,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慎风,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风气湿热杀虫之义。

②《本草经百种录》:"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

4.龙胆草【中文名】龙胆(《本经》
【类 别】根类
 
【异名】陵游(《本经》),草龙胆(《本草图经》),龙胆草(《履巉岩本草》),苦龙胆草、地胆草(《滇南本草》),胆草(《药品化义》),山龙胆(《浙江中药手册》),四叶胆(《广西中兽医药植》),水龙胆(《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或三花龙胆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①龙胆,又名:粗糙龙胆。
 
多年生草本,高35~60厘米。根茎短,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可达25厘米,淡棕黄色。茎直立,粗壮,通常不分枝,粗糙,节间常较叶为短。叶对生,无柄,基部叶2~3对,甚小,鳞片状;中部及上部叶卵形、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约3~8厘米,宽0.4~4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连合抱于节上,叶缘及叶脉粗糙,主脉3条基出。花无梗,数朵成束,簇生于茎顶及上部叶腋;苞片披针形;花萼绿色,钟形,膜质,长约2.5厘米,先端5裂,裂片披针形至线形;花冠深蓝色至蓝色,钟形,长约5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先端锐尖,裂片间有5褶状三角形副冠片,全缘或偶有2齿;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的下方;子房长圆形,1室,花柱短,柱头2裂。蒴果长圆形,有短柄,成热时2瓣裂。种子细小,线形而扁,褐色,四周有翅。花期9~10月。果期10月。
 
生于山t草丛、灌木丛中及林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②三花龙胆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茎短,簇生数条细长的根。茎直立,不分枝,光滑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1厘米,宽0.5~1.2厘米,先端渐尖,边缘稍反卷,光滑无毛,主脉1条,明显。花无梗,1~3朵,罕5朵,成束着生于茎顶及上部叶腋;苞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花萼长2~2.5厘米,先端5裂,裂片长短不等,长5~15毫米;花冠深蓝色,钟形,长约3.5~4.5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先端钝或近钝状;副冠5片,甚短小。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灌木丛中、林间空地或草甸子中。分布黑龙扛,吉林、辽宁等地。
 
【采集】春、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质量为佳。采挖后,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根茎为不规则块状,长约0.5~3厘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皱缩,有横纹,上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韧;难折断;断面略平坦,黄棕色。根丛生于根茎上,长约8~20厘米,上部直径约0.2~0.4厘米,下部较细;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黄棕色,木部甚小,类白色。气微 

[药化]  含龙胆苦甙(约2%)、龙胆碱、龙胆糖。

    [药理]  (1)体外实验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抗肿瘤作用。

    (2)散剂少量(1克左右)于饭前半小时口服,能刺激胃淤分泌,有健胃作用;苦饭后服用,反使胃机能减退,分泌减少;服用过量则能引起恶心呕吐、头痛、晕眩等副作用。

    (3)用龙胆苦甙灌入犬胃瘘管中,能直接促进胃液分泌和使游离酸增加,改进食欲。

    (4)龙胆苦甙并使动物离体肠管张力增加,收缩幅度加大。

    (5)酊剂对麻醉犬有降压作用,局部有防腐作用;水浸剂能降低谷丙转氨酶,并有利胆人作用。

    (6)水浸剂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石膏样毛癣菌、星形奴卡氏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药性]  苦、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药效]  败毒抗癌、消炎泻火、清热燥湿。

    [药用]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肝癌 龙胆草9克,生地、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各6克,车前子3克,当归、甘草各1.5克  水煎,分3次送服大黄庶虫丸各5克。适用于原发性肝癌。能延长生存期。鼻咽癌 龙胆草、土贝母、地骨皮、地龙各9克,柴胡6克,炙鳖甲、鹿衔草各15克,海藻、昆布各12克,凤尾草、败酱草各30克  水煎服,日1剂。甲状腺癌 龙胆草、海灌、昆布、小麦(醋炙)各150克,浙贝母、甲珠各60克  研匀,水泛为丸,每服9克,日服3次。能使坚块缩小,症状缓和。宫颈癌 龙胆草15克,丹皮12克,水蛭、虻虫、制乳香、炙没药、黄连各6克,蜂房、全蝎、黄柏各9克  研匀,用银花煎水,泛为愈黄丹,梧子大,雄黄为衣,每服15克,日2次。结合用宫颈散,每周2次涂撒宫颈局部。能使宫颈光滑、症状消失。白血病 龙胆草、当归、黄柏、栀子、黄芩各30克,青黛、芦蔡、大黄各15克,木香9克  研末,炼蜜为丸,丸重6克,每日服3~4丸,逐渐增至6~9丸。适于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能使症状缓解。缓解疗程最短1个月,最长1年以上,平均5~6个月。

    (2)消炎泻火,用于炎性火症:肝炎龙胆草、金钱草、夏枯草、板蓝根各15克,金银花30克  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服,日1剂。宜于急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龙胆草9克,茵陈、金银花、丹参各15克 水煎,早、晚分服。宜于急性及慢性胆囊炎之急性发作。能使腹痛缓解,体征消失。流行性乙型脑炎20%龙胆划糖浆  每服10~15毫升,日服3次。不能进食者,可给2:1龙胆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注,每日3~4次。

     (3)清热燥湿,用于下焦湿热:阴囊湿疹龙胆草、鸡内金各15克  研末,麻油调涂。阴痒白带  龙胆草、茯苓各15克,苦参、黄柏各9克  水煎服。尿淋涩痛 龙胆草、车前仁各15克,滑石9克   水煎服,日1剂。

    [药量]  煎剂:9~15克。丸剂:0.03~6克。糖浆剂:20% 30~45毫升。注射剂:2:1  0~8毫升。外用:适量。

5.穿心莲【中文名】穿心莲(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类 别】全草类
 
【异名】春莲秋柳(《岭南采药录》),一见喜(《泉州本草》),榄核莲、苦胆草、斩蛇剑、圆锥须药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日行千里、四方莲、金香草、金耳钩、春莲夏柳、印度草(《广东中草药》),苦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全草或叶。
 
【植物形态】穿心莲
 
一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茎方形,多分枝,节呈膝状膨大,茎叶具有苦味。叶对生,纸质,叶片长圆状卵形至披针形,长2~8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浅齿,叶柄短或近于无柄。疏散圆锥花序生于枝顶或叶腋;花冠白色,近唇形,常有淡紫色条纹。蒴果长椭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0.5厘米,成熟时2瓣开裂。种子细小,红色。
 
长江以南温暖地区多栽培。热带、亚热带部分地区有野生。
 
【采集】夏季采收。
 
【化学成分】叶含二萜内酯化合物:穿心莲甲素即去氧穿心莲内酯0.1%以上,穿心莲乙素即穿心莲内酯1.5%以上,穿心莲丙素即新穿心莲内酯0.2%以上;及高穿心莲内酯,潘尼内酯。还含穿心莲烷,穿心莲酮,穿心莲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等。
 
根除含穿心莲内酯外,还含5-羟基-7,8,2',3'-四甲氧基黄酮、5-羟基-7,8,2'-三甲氧基黄酮、5,2'-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芹菜素-7,4'-二甲醚、α-谷甾醇等。
 
全草尚含14-去氧-11-氧化穿心莲内酯、14-去氧-11,12-二去氢穿心莲内酯,另据初步分析,还含甾醇皂甙、糖类及缩合鞣质等酚类物质。
 
又从叶、嫩枝、胚轴、根和胚芽所得的愈合组织,经培养分离,得三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榄核莲内酯A、B和C。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
 
穿心莲中所含新穿心莲内酯在临床上对细菌性痢疾的疗效较氯霉素与痢特灵为优,且无副作用和毒性。体外试验,穿心莲水煎剂及从其中分离出之粗结晶,均对钩端螺旋体的某些型别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煎剂对肺炎球菌、甲链球菌及卡他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②抗病毒作用
 
穿心莲煎剂对孤儿病毒ECHO11引起的人胚肾细胞的退变有延缓作用。
 
③其他作用
 
煎剂及水提取物(煎剂加酒精除去沉淀者)对离体兔心无明显作用,水提取物在大鼠后肢血管灌流试验中有显著舒张血管的作用,麻醉狗静脉注射上述二种制剂0.1克生药/公斤,对血压无明显作用,对离体豚鼠回肠、大鼠子宫均无明显作用,煎剂对离体兔十二指肠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则无。
 
【性味】《泉州本草》:"味苦,性寒,无毒。

【归经】《泉州本草》:"入心、肺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治急性菌痢,胃肠炎,感冒,流脑,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肺结核,肺脓疡,胆囊炎,高血压,鼻衄,口咽肿痛,疮疖痈肿,水火烫伤,毒蛇咬伤。
 
①《岭南采药录》:"能解蛇毒,又能理内伤咳嗽。

②《泉州本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治咽喉炎症,痢疾,高热。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急性菌痢,胃肠炎,感冒发烧,扁桃体炎,肺炎,疮疖肿毒,外伤感染,肺结核,毒蛇咬伤。

④《江西草药》:"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治胆囊炎,支气管炎,高血压,百日咳。

⑤《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热消炎,止痛止痒,解蛇毒。治腮腺炎,结合膜炎,流脑。

⑥《广西中草药》:"止血凉血,拔毒生肌,治肺脓疡,口腔炎。

⑦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鼻衄,口腔出血。

⑧《福建中草药》:"清热泻火。治肺结核发热,热淋,鼻窦炎,中耳炎,胃火牙痛,汤火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外用:煎汁涂或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穿心莲鲜叶十至十五片。水煎调蜜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急性菌痢。胃肠炎:穿心莲三至五钱。水煎服,每日一剂,二次分服。(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感冒发热头痛及热泻:一见喜研末。每次三分,日服三次,白汤送下。(《泉州本草》

④治流行性感冒,肺炎:一见喜干叶研末。每次一钱,日三至四次。(《福建中草药》

⑤治支气管炎、肺炎:穿心莲叶三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⑥治大叶性肺炎:一见喜六钱,梅叶冬青一两,麦门冬五钱,白茅根一两,金银花五钱。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手册》

⑦治肺结核(轻症),发热:㈠一见喜干叶研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次十五至三十粒,日二至三次,开水下。(《福建中草药》

㈡一见喜五钱,十大功劳叶五钱,丰城鸡血藤一两。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十五至三十天为一疗程。(江西《草药手册》

⑧治百日咳:穿心莲叶三片。水泡,蜂蜜调服,日三次。
 
⑨治胆囊炎:穿心莲五钱,六月雪二两,大青根一两半,黄栀子根一两,虎刺一两,阴行草一两。水煎服,如食欲不振,加野山楂果(炒)二两。
 
⑩治高血压(充血型):穿心莲叶五至七片。开水泡服,一日数次。(⑧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⑾治口腔炎,扁桃体炎:一见喜干叶研末,一钱至一钱半。调蜜,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

⑿治咽喉炎:穿心莲(鲜)三钱。嚼烂吞服。(《江西草药》

⒀治急性阑尾炎:野菊花一两,一见喜五钱。水煎,每日二剂分服。(江西《草药手册》

⒁治疖肿,蜂窝组织炎:三颗针五钱,一见喜五钱,金银花三钱,野菊花三钱,七叶一枝花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⒂治鼻寞炎,中耳炎,结合膜炎,胃火牙痛:鲜一见喜全草三至五钱,水煎服;或捣汁滴耳。
 
⒃治热淋:鲜一见喜叶十至十五片。捣烂,加蜜,开水冲服。
 
⒄治汤火伤,一见喜干叶研末调茶油或鲜叶煎汤涂患处。
 
⒅治毒蛇咬伤:㈠一见喜鲜叶捣烂调旱烟筒内的烟油外敷;另取鲜叶三至五钱,水煎服。(⒂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㈡一见喜一两,七叶-枝花三钱,狭叶韩信草一两,白花蛇舌草一两。每日一至二剂,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⒆治阴囊湿疹:一见喜粉三十克。甘油加至一百毫升,调匀涂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①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穿心莲具有消炎解毒作用,临床上曾应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包括外伤感染、疖、痈、丹毒、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菌痢、急性胃肠炎、尿路感染、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中耳炎、牙周炎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制剂及用法:目前已制成注射刑、口服胶囊或片剂,用量须视各地生产制剂的不同含量而异。对一般的炎症感染,可以穿心莲干草2~3钱煎服,每日1剂;或片剂(每片相当原生药1克)内服,每次4~8片,每日3~4次。对皮肤化脓性感染创面,可用穿心莲叶研末,制成1:4水溶液,浸纱布外敷创口。对化脓性中耳炎可制成滴耳剂局部应用,同时内服穿心莲片剂。
 ②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用穿心莲叶提出的有效部分,制成0.05克片剂,每片含结晶物质20毫克,成人每次0.1~0.2克,日服4~6次。经治76例,治愈72例,无效4例。治愈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在3天内明显减轻。治疗期间来见任何毒性反应。此外,也曾用穿心莲片剂口服预防钩端螺旋体病,成人每天3克(按干粉计),1次顿服或2次分服,每周连服3天,共服5周,经2000余例观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服药期间发现有轻度腹痛、腹泻、腰痛、头晕、头痛等症状,均在1~3天自行消失,这些症状究系服药的副作用,抑或由其他原因引起,尚难肯定。
 
③治疗肠伤寒
 
用复方穿欣莲煎剂(穿心莲2两,如意花根1两,一枝黄花6两,水煎服),每天1剂,用至退热后3~5天停药。共治疗19例,全部治愈,未发现合并症。服药至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11天,有1例在服药后8小时体温即恢复正常,另5例在2天内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对5例合并有中毒性肝炎及贫血者,加用维生素;对2例合并肺炎

6.板蓝根(大青叶)

⑴板蓝根 
(《纲目》) 
【异名】靛青根(《本草便读》),蓝靛根(《分类草药性》),靛根(《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篮和草大青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 
【植物形态】①菘蓝(《唐本草》),又名:大蓝(《救荒本草》)。 
二年生草本。主根深长,直径5~8毫米,外皮灰黄色。茎直立,高40~90厘米。叶互生;基生叶较大,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茎生叶长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在下部的叶较大,渐上渐小,长3.5~11厘米,宽0.5~3厘米,先端钝尖,基部箭形,半抱茎,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细锯齿。阔总状花序:花小,直径3~4毫米,无苞,花梗细长;花萼4,绿色;花瓣4,黄色,倒卵形;雄蕊6,4强;雌蕊1,长圆形。长角果长圆形,扁平翅状,具中肋。种子1枚。花期5月。果期6月。 
分布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常为栽培。 
②草大青与上种极相似,所不同者,本种的叶基部耳圆形,果实顶端钝圆而凹块,或全截形。花期5月。果期6月。 
分布于长江流域,江苏、甘肃等地有栽培。 
③马蓝(《本草图经》),又名:葴(《尔雅》),大叶冬蓝(《尔雅》郭璞注),大蓝(刘禹锡《传信方》),青蓝(《履巉岩本草》),板蓝(《纲目》),山蓝。 
多年生草本,灌木状。茎直立,高达1米许,茎节显明,有钝棱。叶对生;叶柄长1~2厘米;叫片倒卵状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或椭圆披针形,长5~16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浅锯齿。穗状花序顶生;苞片叶状,长1~2厘米,早落;萼5全裂,其中4裂线形,另1片较大;花冠漏斗形,淡紫色,5裂,裂片短阔;雄蕊4,2强,着生于花冠筒的上方;子房上位,花柱细长。蒴果,内含种子4枚。 
生于山地林缘较潮湿的地方。野生或栽培。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上述植物的叶或带幼枝的叶(大青叶)以及叶的加工制成品(青黛、蓝靛)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初冬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药材】①板蓝根 
又名:大蓝根。为植物菘蓝或草大青的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长约10~20~3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浅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斑痕,并有支根痕,根头部略膨大,顶端有一凹窝,周边有暗绿色的叶柄残基,较粗的根并现密集的疣状突起及轮状排列的灰棕色的叶柄痕。质坚实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至浅棕色,木质部黄色。气微弱,味微甘。以根平直粗壮、坚实、粉性大者为佳。 
主产河北、江苏、安徽等地。 
②马蓝根(《本草《痢? 
又名:蓝龙根、土龙根。为植物马蓝的干燥根茎及根,全长10~30厘米,灰褐色。根茎圆柱形,径约2~6毫米,上部带有短的地上茎,地上茎有对生分枝,根茎有膨大的节,节上分生稍粗的根茎及细长的须根。根细长而稍弯曲,表面有细皱纹。根茎及地上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略显纤维状,中央有大形的髓;根部质较柔韧。气无,味淡。以条长、粗细均匀者为佳。 
主产于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 
【化学成分】菘蓝的根部含靛甙、β-谷甾醇、靛红、板蓝根结晶乙、板蓝根结晶丙、板蓝根结晶丁。又含植物性蛋白、树脂状物、糖类等。根中氨基酸有精氨酸、脯氨酸、谷氨酸、酪氨酸、γ-氨基丁酸、缬氨酸和亮氨酸。又含芥子甙。还含有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抑菌物质及动力精。 
马蓝根含蒽醌类、β-谷甾醇。 
【药理作用】①抗菌抗病毒作用 
菘蓝根对多种细菌有作用。水浸液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痢疾(志贺氏、弗氏)杆菌、肠炎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丙酮浸出液也有类似作用,且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效(皆用琼脂小孔平板法)。对A型脑膜炎球菌之抑菌作用与大蒜、金银花相似。板蓝根、大青叶抗菌、抗病毒的有效成分,有人认为是靛甙。实验证明,靛甙在体内外皆无抗菌作用;体外抗病毒作用亦不突出;在体内排泄又快,故认为它无明显生理和抗菌的活性作用。其有效成分尚待研究。 
②抗钩端螺旋体作用 
1:100以上的板蓝根或大青叶,在试管内均有杀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③解毒作用 
据报道,犬用板蓝根、黄连粉与藜芦同服(各2.0克/公斤),能解藜芦毒,降低死亡率;若藜芦中毒后再用之,则无效;分别单用板蓝根粉或黄连粉,效果亦不好。 
【炮制】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苦,寒。 
①《本草述》:"苦,寒,无毒。" 
②《分类草药性》:"凉。" 
【归经】《本草便读》:"入肝、胃血分。"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治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痄腮,火眼,疮疹,舌绛紫暗,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痈肿;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 
①《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毒。" 
②《本草述》:"治天行大头热毒。" 
③《本草便读》:"清热解毒,辟疫,杀虫。" 
④《分类草药性》:"解诸毒恶疮,散毒去火,捣汁或服或涂。" 
⑤《现代实用中药》:"马蓝根为清凉、解热、解毒剂,用于丹毒、产褥热等。" 
⑥《中药志》:"清火解毒,凉血Z血。治热病发斑,丹毒,咽喉肿痛,大头瘟,及吐血、衄血等症。" 
⑦《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肝炎,腮腺炎。"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发热。" 
⑨《广西中草药》:"治乙脑,流感,流脑,咽喉炎,口腔炎,扁桃体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宜忌】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 
【选方】①治流行性感冒:板蓝根一两,羌活五钱。煎汤,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日。(《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②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黄芩(酒炒)、黄连(酒炒)五钱,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鼠粘子、薄荷一钱,僵蚕、升麻七分,柴胡、桔梗二钱。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李杲,普济消毒饮) 
③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山茨菇各一两,连翘八钱,甘草六钱,青黛一钱(冲服)。上药用水浸泡半小时,放入大砂锅内,放清水800~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分为10份,装入小瓶。4岁以上儿童每天服一次,每次15毫升;1~3岁每次服10毫升,每天一次,温服。(《全展选编·爱国卫生》) 
④治肝炎:板蓝根一两。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肝硬化:板蓝根一两,茵顾那艚鸲用兹K宸?《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痘疹出不快:板蓝根一两,甘草三分(锉,炒)。上同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取雄鸡冠血三两点,同温酒少许,食后,同调下。(《阎氏小儿方论》) 
【临床应用】①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防用板蓝根3钱煎服,每日1剂,连服5天。治疗用50%或200%板蓝根注射液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3次。或用板蓝根煎服,昏迷者行鼻饲,12岁以下每日2两,13岁以上2~4两,1次顿服或2次分服,连服2~3周;亦可每2小时服1次,成人每次用2~2.5钱,15岁以下用1~2钱,待体温降至正常后酌减剂量及次数,2天后停药。治疗过程中需配合必要的针灸、西药等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据临床观察,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消除早期炎性改变,使邪热外达的功效。早期应用,同时配合对症处理,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据190例的观察,治愈率在90%以上。绝大多数病例于3天内退热:临床症状除特别严重者外,通常均能在退热后即消失;少数有后遗症,均系疾病过程中持续高热、严重昏迷和抽搐的病例。 
②防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板蓝根2~4两,小儿减半,每日1剂煎服。同时可将板蓝根配成30%溶液涂患处。据387例的观察结果,除5例好转、5例无效外,其余均治愈。对伴有并发症者效果较差。预防服药11295人次,似有控制流行的作用。 
③治疗感冒(包括"流感") 
用100%板蓝根注射液肌肉注射,视年龄及病情每次1~6毫升,每日2~4次。治疗80例,治愈78例,无效2例(其中1例合并肺炎)。一般在1~3天退热,2~5天症状消失。 
④治疗传染性肝炎 
用板蓝根1两,每日1剂煎服;或用板蓝根6斤、蒲公英3斤,糖适量,制成煎剂1000毫升,日服2次,每次50毫升,15~20天为一疗程。单味煎剂治疗8例均获效果,症状消失平均时间为6天,肝功能恢复为15.7天,肝脏缩小为13天。疗效优于茵陈蒿汤对照组。复方煎剂治疗50例,经一个疗程后有50%病例肝功能恢复正常,第一、二疗程累计肝功能恢复正常者达92%。 
⑤治疗暴发性红眼 
用板蓝根制成10%或5%眼药水,每日滴眼4次。观察235例,4天内治愈率达94.9%。多数病例用药(10%浓度)1天后球结膜水肿消失或好转,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治疗早、病情轻者疗效最好。药液浓度10%的比5%的效果好。 
⑥治疗单纯性疱疹性口炎 
取板蓝根l两,制成60毫升煎液,1~3岁小儿每次10~20毫升,日服3次。治疗11例,均于第2、3天热退、流涎停止、充血消失、坏死上皮脱落,第4、5天见粘膜再生、溃疡愈合。 
⑦治疗扁平疣等 
用50%板蓝根注射剂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1~2次,10~20天为一疗程。儿童可用成人剂量。观察45例,39例获得治愈或进步。一般于2~15天开始见效,治愈时间7~45天不等。但皮损较多、范围较广泛者多无效果。 
此外,用板蓝根煎剂治疗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用板蓝根配合大青叶、羌活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用板蓝根肌肉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单纯疱疹及流行性腹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曾有报道,1例上呼吸道炎患者肌注板蓝根注射液2毫升后15分钟,即出现头晕眼花,胸闷气短,心慌烦乱,四肢麻木、发胀、奇痒,两前臂及两小腿满布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现象,经及时处理后恢复。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⑵大青叶 
(《唐本草》) 
【异名】大青(《本草经集庄》)。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寥科植物蓼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等的叶或枝叶。植物形态详"大青根"、"蓝实"、"板蓝根"各条。 
【采集】①路边膏叶7~8月采收叶片,晒干。 
②蓼蓝叶 小暑前后及白露前后采叶片晒干(天津地区都割取全草,切段、晒干)。 
③菘蓝叶 8~10月采收叶片,晒干。 
④马蓝叶 8~11月割取茎叶,晒干。 
【药材】①路边青叶 
干燥叶片(亦有将叶及幼枝切成小段者),微皱折,呈长椭圆形至细长卵圆形,长5~16厘米。上面棕黄色、棕黄绿色至暗棕红色,下面色较浅,全缘,先端渐尖,基部钝圆。纸质而脆。气微臭,味稍苦而涩。以叶大、无柄者为佳。 
主产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此外,广西、福建等地亦产。 
②蓼蓝叶 
干燥叶(有时带枝),多皱缩,有时破碎。完整者呈长圆形至倒卵圆形,长约5~8厘米,宽约3~5厘米,似桃叶而较阔,先端钝尖,基部渐狭窄,全缘多数呈波状,稍有黄色毛茸,主脉黄色,亦有稀疏的毛茸。叶柄扁平,长约1厘米,基部具膜质托叶鞘,透明,灰白色,其边缘有稀疏长毛。质脆易碎。气微臭,味微涩而苦。以叶厚、色蓝绿、无枝梗、杂脆者为佳。 
主产河北、北樱轿鞯鹊亍?
③菘蓝叶 
干燥叶皱编成团块状,有时破碎,呈灰绿色或黄棕色。完整的叶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4~11厘米,宽1~3厘米,全缘或微波状;先端钝尖,基部渐狭,延成翼状,上面有时可见点状突起,下面中脉明显。叶柄长5~7厘米,腹面稍凹下。质脆易碎。气微弱,味稍苦。以叶大、无柄、色暗灰绿者为佳。 
主产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 
④马蓝叶 
牛燥叶(有时带幼枝),多皱缩成团块状。完整者呈长圆形、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殖针形,长8~15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叶缘有细小钝锯齿,上面黑绿色至暗棕黑色,下面色较淡,叶脉下面较显。叶柄长1~2厘米。质脆易碎。气微弱,味涩而微苦。以叶净、无枝梗、色黑绿者为佳。 
主产于福建、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等地。此外,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亦产。 
《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大青,均为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 
【炮制】拣去杂质及枯叶,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性味】苦,寒。 
①《别录》:"味苦,大寒,无毒。" 
②《药性论》:"味甘。" 
③《纲目》:"气寒,味微苦咸。" 
【归经】入肝、心、胃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阳明,手少阴经。" 
②《本衷傩隆罚?入肝、脾二经。" 
⑧《本草撮要》:"入足蹶阴、少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黄疸,痢疾,喉痹,口疮,痈疽肿毒。 
①《别录》:"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蓝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 
②陶弘景:"疗伤寒方多用此,除时行热毒为良。""蓝汁,至解毒。以汁涂五心,又止烦闷。甚疗蜂蟹毒。" 
③《纲目》:"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蓝叶汁,解斑蝥、芫青、樗鸡,朱砂、砒石毒。" 
④《本草正》:"治瘟疫热毒发狂,风热斑疹,痈疡肿痛,除烦渴,止鼻衄、吐血,杀疳蚀、金疮箭毒。凡以热兼毒者,皆宜蓝叶捣汁用之。"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散瘀止血。治肠炎,菌痢,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感冒发热,齿龈出血。" 
⑥《江西草药》:"治急性肝炎,肺结核,矽肺,牙痛,蛇伤,过敏性皮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不可施之于虚寒脾弱之人。" 
②《本草从新》:"非心胃热毒勿用。" 
③《得配草》:"虚作泻者禁用。" 
【选方】①预防乙脑,流脑:大青叶五钱,黄豆一两,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七天。(《江西草药》) 
②治乙脑,流脑,感冒发热,腮腺炎:大青叶五钱至一两,海金砂根一两.水煎服,每日二剂。(《江西草药》) 
③治温毒发斑:大青四两,甘草、胶各二两,豉八合。以水一斗,煮二物,取三升半,去滓,纳豉煮三沸,去滓,乃纳胶,分作四服,尽又合。此治得至七、八日,发汗不解,及吐下太热,甚佳。(《补缺肘后方》) 
④治时行壮热头痛,发疮如豌豆遍身:大青三两,栀子二七枚(擘),犀角(屑)一两,豉五合。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之无所忌。(《延年方》大青汤) 
⑤治麻疹色太红,或微紫,或出太甚者:大青、元参、生地、石膏、知母、木通、地骨皮、荆芥、甘草、淡竹叶。水煎热服。(段希孟《痘疹心法》大青汤) 
⑥治风疹,丹毒:大青捣烂,鼍之即散(先以磁锋砭去恶血)。(《本草汇言》) 
⑦治热甚黄疸:大青二两,茵陈、秦艽各一两,天花粉八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⑧治无黄疽型肝炎:大青叶二两,丹参一两,大枣十枚。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⑨治热病不解,下痢困笃欲死者:大青四两,甘草、赤石脂三两,胶二两,豉八合。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尽更作,日夜两剂。(《补缺肘后方》大青汤) 
⑩治小儿赤痢:捣青蓝汁二升,分四服。(《子母秘录》) 
⑾治热盛时疟,单热不寒者:大青嫩叶捣汁,和生白酒冲饮。(《方脉正宗》) 
⑿治肺炎高热喘咳:鲜大青叶一至二两。捣烂绞汁,调蜜少许,炖热,温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⒀治上气咳嗽,呷呀息气,喉中作声,唾粘:蓝实叶浸良久,捣绞取汁一升,空腹顿服,须臾以杏仁取汁煮粥食之,一两日将息,依前法更服,吐痰方瘥。(《梅师集验方》) 
⒁治血淋,小便尿血:鲜大青叶一至二两,生地五钱。水煎调冰糖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⒂治喉风,喉痹:大青叶捣汁灌之,取效止。(《卫生易简方》) 
⒃治咽喉唇肿,口舌糜烂,口甘面热:大青、升麻、大黄(锉、炒)各二两,生干地黄(切、焙)三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利即愈。(《圣济总录》大青汤) 
⒄治小儿口疮不得吮乳:大青十八铢,黄连十二铢。上二味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千金方》) 
⒅治大头瘟:鲜大青叶洗净,捣烂外敷患处,同时取鲜大青叶一两,煎汤内服。(《泉州本草》) 
⒆治脑热耳聋:大青、大黄(锉、炒)、栀子(去皮)、黄芪(制)、升麻、黄连(去须)各一两,朴硝二两。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圣济总录》大青丸) 
⒇治淋巴腺炎;阑尾术后感染等炎症:大青叶、木芙蓉叶各半斤,蒲公英三两。水煎十二小时,取汁2000毫升,每服20毫升,每日三次。(《江西草药》) 
(21)防治疔、疖、痱子:㈠大青叶(鲜)三两。水煎服,每日一剂。㈡大青叶适量,水煎浓汁,加薄荷油适量,洗患处,每日二至三次。(《江西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据数百例的观察,治愈率达93~98%。大多数病例于服药后1~4天内体温降至正常,继之头痛消失,其它症状亦渐次缓解,但病理反射大多于热退后3~5天才消失。据临床观察,单味大青叶对轻,重型效果较好,对极重型等危急病例,须结合其它中西疗法处理。即使在使用单味大青叶治疗过程中,亦常须采用针灸、西药等对症处理,或按辨证施治原则加用其它中药。各地报道所用大青叶的品种不一,有十字花科的菘蓝,也有爵床科的马蓝,一般临床应用时亦未加区别。剂量及用法:煎剂内服,5岁以内者1~6钱,6~14岁0.5~1两,每3~4小时服1次,病情减轻后改为4~6小时1次或每日3次,服至体温正常3日后停药。昏迷病例可用鼻饲法灌入。 
②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预防:每日用大青叶6钱,水煎2次,混合,上、下午分服,连服6天。观察100人,服药后发病者占10%;而对照组(未服药)250人中发病者占24%。治疗:3岁以下每次3钱,每日3~6次,水煎服。168例患儿用药后半数在4~12小时内退热,平均退热时间约在17小时左右;另报道78例,2~6岁每次
2~6钱,6~14岁O.5~1两,水煎,日服3~6次,亦有效果。此外,用大青叶、贯众各1斤,加水5000毫升,煎至2000毫升。成人每服100毫升(首次加倍),每日3~4次。据100例观察,大部分病例在1~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其它症状也随之逐渐消失。 
③治疗流行性感冒 
大青叶煎剂每次10毫升(相当于生药1两),日服3次,连用3~5天。治疗24例,9例在1天内体温降至正常,其余在2~6天内体温下降至正常。 
④治疗麻疹肺炎 
用100%大青叶糖浆与100%蒲公英浓缩煎液等量混合内服。每周岁3~5毫升,每日3次。治疗小儿麻疹肺炎150例,多数于4~5天症状和体征悄失,病儿精神良好,呼吸正常,食欲增进,胸部x线透视阴影消失。追踪1月未见复发。 
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用大青叶3两,配合胡颓叶1两、莱菔子5钱,为1日量,水煎分3次服。根据52例观察,近期有效率为75%。镇咳祛痰作用较好,平喘作用不明显。对单纯性的效果优于合并肺气肿者。 
⑥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对急性普通型传染性肝炎效果最为显著。用大青叶配合丹参、郁金、贯众、大枣组成复方治疗100例急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有效率达94%。服用大青叶后多数在3~10天内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检验恢复或接近恢复者一般为2~20天。用法:大青叶(蓼蓝)成人每次1两煎服,根据病情轻重每日3~6次。 
⑦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大青叶(爵床科马蓝)成人每次1~1.5两,小儿5岁以下海岁1钱,6~12岁6~8钱,12岁以上0.9~1两,水煎服,每日4~8次。治疗41例,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同时中毒症状消失,疗效显著者占68.2%。与青霉素治疗组对照,疗效并不逊色,如两者合并使用,则效果似更显著。 
⑧治疗细菌性痢疾及急性胃肠炎 
成人每日用于大青叶(大部分为马鞭草科路边青,少部分为爵床科马蓝)45克煎汁1次顿服,或90克2次分服,连服至痊愈后1~2日停药。治疗菌痢(其中慢性者1例,余均为急性)及急性胃肠炎计300余例,均获较好效果。治疗后完全退烧所需时间为1天左右,排便次数和大便外观恢复正常及镜检阴性所需时间平均不足5天,随访未见复发或转为慢性者。本法曾用以治疗小儿腹泻亦获较好效果。 
⑨治疗急性阑尾炎 
每日用木青叶3两,分3次煎服,或用大青叶1两配合

7.金银花

金银花 (《履巉岩本草》) 
【异名】忍冬花(《唐本草》),银花(《温病条辨》),鹭鸶花(《植物名实图考》),苏花(《药材资料汇编》),金花(《江苏植药志》),金藤花(《河北药材》),双花(《中药材手册》),双苞花(《浙江民间草药》),二花(《陕西中药志》),二宝花(《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
   植物形态详忍冬藤条。
    
【采集】5~6月间,在晴天清晨露水刚干时摘取花蕾,摊席上晾晒或阴干,并注意翻动,否则容易变黑。
   忌在烈日下曝晒。
   宜保存于高燥通风处,防止生虫、变色。
    
【药材】干燥花蕾呈长棒状,略弯曲,长约2~3厘米,上部较粗,直径约1.5~3毫米。
   外表黄色或黄褐色,被有短柔毛及腺毛。
   基部有绿色细小的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无毛。
   剖开花蕾,则见5枚雄蕊及1枚雌蕊。
   花冠唇形,雌雄蕊呈须状伸出。
   气芳香,味微苦。
   以花未开放、色黄白、肥大者为佳。
    我国大部地区均产,而以山东产量最大,河南产的质量较佳。
    此外,下列同属植物的花蕾在少数地区亦作金银花入药。
    ①山银花,又称土银花。
   其主要特点为萼管被柔毛,子房有毛。
   产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植物形态详土银花叶条。
    ②腺叶忍冬,小枝有明显短柔毛;叶纸质,下面网脉微懂起。
   产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③毛花柱忍冬,花柱或多或少有毛。
   产广西。
    ④细苞忍冬,又称岩银花。
   叶下面密被白色短柔毛。
   小枝顶端生总状花序;花较长;苞片锥形,香气较弱。
   产四川、云南、广西、湖南等地。
    ⑤肚子银花,老叶下面光滑无毛。
   花成对生于叶腋,同时具顶生总状花序;花较短,紫红色,香气甚微。
   产四川。
    ⑥光冠银花及小叶金银花,产西藏。
    
【化学成分】花含木犀草素、肌醇约1%及皂甙、鞣质等。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在体外对多种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以及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对各种细菌的敏感性,各家报告有些不同。
   一般而言,对沙门氏菌属,作用较强,尤其对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在体外有较强的抑制;高浓度时对志贺菌属均可抑制,低浓度时则对志贺氏痢疾杆菌作用较强,舒氏痢疾杆菌较次,弗氏痢疾杆菌几无效。
   亦有谓金银花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而对大肠杆菌则否。
   对慢性气管炎中某些常见细菌(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也有抑菌作用(平板法)。
   另在体外能使敏感细菌发生菌体膨大的形态变化,而革兰氏染色的性质不受影响。
   高压消毒,可显著影响其抗菌效力。
   煎煮后作用亦减弱。
   其真正有效成分,迄未提出,早年报告为一种不挥发的油状物,其水溶性很高,性质较稳定,冷藏液可维持3~4周,仍有抑菌作用。
   据云叶较花有更强的抗菌作用,尚待研究。
    金银花在体外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
   在对小鼠接种人型结核杆菌后的实验治疗中,金银花亦能较显著的减轻肺脏病变,但器官的直接涂片及培养仍能查到结核菌。
   其水浸剂(1:4)在体外对若干皮肤真菌有轻度抑制作用。
   煎剂在体外对皮肤真菌的作用虽很小,但在含金银花(30%)的培养基上,某些真菌呈现不同程度的绿晕现象,其意义尚待阐明。
   水煎剂在体外对钩端螺旋体的抑菌作用强于醇提取物,弱于黄连或荔枝草。
   它还能延缓呼吸道病毒对细胞的病变作用。
   银翘散合剂在体外对PR株流感病毒有灭活作用;但在鸡胚体内,对病毒繁殖无任何影响。
    ②其他作用给禁食大鼠服大量胆甾醇,如同时服金银花(2.5克/公斤),则血胆甾醇水平较对照组为低,故金银花似能减少肠道对胆甾醇的吸收。
   流浸膏对家兔及犬的呼吸、血压及尿量均无明显影响,呼吸幅度略有增大,血压微有变动,但不一致;口服或注射,吸收皆不完全;对局部有刺激作用。
   毒性很小,小鼠皮下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53克/公斤。
   另据报道,金银花热水浸剂对大鼠幽门结扎性胃溃疡有轻度预防作用,如与猪肾、茯苓、人参、芡实及真珠等组成合剂,则预防作用更强;上述合剂的提取物,对癌细胞无直接作用,但能减轻患癌动物肝脏中过氧化氢酶及胆碱酯酶活性的降低。
    
【炮制】金银花:筛去泥沙。
   拣净杂质。
   银花炭:取拣净的金银花,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甘,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②《本草正》:味甘,气平,其性微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太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