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王树宏:诗林学步(14押韵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04:15
我们昨天对律诗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已作说明。至于古体诗的平仄押韵我们稍后再讲,今天谈谈律诗律绝押韵问题。诗它是一种文学体裁,很富有音乐性。要想使它能歌能咏,除了平仄声调上,力求其合律外还需要押韵,方能增加它的旋律之美。那什么是韵呢?刘勰于【文心雕龙】云:“同声相应谓之韵”。 “韵”简单的讲,就是同一收音。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ㄨㄥ)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东”韵。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ㄧㄢ)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而将某些诗句的末尾,用上同一音韵的字,我们称为押韵。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中“流”与“楼”字,都在“十一尤”韵中,我们称之为押“十一尤”韵。押韵有两个作用:一:将许多涣散的音符,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的声调,使诗歌的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二:为了便于记忆,诗有了韵,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也易于完成背诵。这里我不得不说诗的由来。古代是没有文字的,人们创造了诗歌,但是都流于口头上,要靠记忆的,所以叫“志”;后来有了文字,人们就把它记载下来,曰“士”;后来慢慢的就变成了“诗”。从心曰“志”,出心曰“诗” 。那么我们看看目前通行的韵部和押韵的规则。最新的当然是《中华新韵》啦,(*^__^*) 嘻嘻……目前古典诗家所通行的韵部,是清康熙时颁布的《佩文诗韵》。该诗韵是以元末阴时夫所考定的“平水韵”作为蓝本。其中平声分上、下二部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上声的“上”在这读“赏”。比如一东、二冬等数目字,只是用于标明韵目的次序,没有其它的意思。而上平、下平也只是平声上卷、下卷之分。因为平声字比较多,所以分为二卷。并不是阴平、阳平的称呼,在此一并述明。近体诗押韵的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都可以押。押仄韵的称作古绝或古律。押韵的位置,都位于偶数句的句末,至于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大体上五言诗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诗则反之。古人另有好几种特殊押韵的方法,下面作个简单的说明:一,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不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但忍然需要以古韵能够通转为宜。现在我们举几个例子: 伊州歌 金昌绪(飞雁入群格) 打起黄莺儿(支韵), 莫教枝上啼(齐韵);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齐韵)。 首句用四支韵,下面的用八齐韵。 枫桥 孙觌 (飞雁入群格) 白发重来一梦中(东韵), 青山不改旧时容(冬韵); 乌啼霜落寒山寺, 攲枕犹听半夜钟(冬韵)。 首句用一东韵,余用二冬韵。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 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阳韵) 首句用三江韵,余用七阳韵。 雪作 曾几 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 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的: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盐、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按:当作孤雁入群格)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虽然他们的观点有异,但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起句可押可不押。如果要押的话,用本韵,也可以用相邻的韵(通韵),这种押韵方法,叫“孤雁入群格”。二: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的韵,不在同一韵部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但是也必须是以古韵能通转者为宜。现在举例说明: 故行宫 元稹 寥落故行宫,(东韵) 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 中夏昼卧 刘兼 寂寂无聊九夏中,(东韵)傍檐依壁待清风;(东韵) 壮图奇策无人问, 不及南阳一卧龙。(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 呼陀河 范成大 闻道河神解造冰,曾扶阳九见中兴; 如今烂被胡羶涴,不似沧浪可濯缨。诗押“十蒸”韵,而末句借用“八庚”韵。(羶:同“膻,shān;涴:wò 污,弄脏:“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 言怀 黄景仁 听雨看云暮复朝,谁于笼鹤采丰标; 不禁多病聪明减,讵惯长闲意气销; 静里风怀玄度月,愁边心血子胥潮; 可知战胜浑难事,一任浮生付浊醪。 诗押“二萧”韵,而尾联借用“四豪”韵之字。(醪 láo 1.浊酒。2.酒的总称) 以上都称作“飞雁出群格”。 三:进退格律诗的押韵,又有所谓“进退格”的,例如:七律八句四联,首联押“一先”韵,次联换“十一真韵”,第三联复用“一先韵”,末联更用“十一真”韵。一进一退,还是必须在古韵相通的范围内,不是可以任意糊为的。我们看看古人咋说的。黄朝英【缃素杂记】: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注:葫芦韵,又叫“葫芦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所以叫葫芦韵。) 李师中【送唐介】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身轻似燕,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正所谓进退韵格也,‘难寒’二字在寒韵,‘山还’二字在山韵,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近阅【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此诗为落韵诗’,盖渠不见郑谷等所定诗格,有进退之说,而妄为云云”。又如:韩子苍进退韵近体诗: 盗贼犹如此,苍生困未苏; 今年起安石,不用哭包胥; 子去朝行在,人应问老夫; 髭须衰白尽,瘦地日携锄。 苕溪渔隐云:“郑谷等共定今体诗格,‘一进一退’韵,如李师中送唐介七言八句是也。子苍五言八句近体诗亦用此格。盖苏夫在‘虞’韵,胥锄在‘鱼’韵也”。又如苏东坡【题南康寺重湖轩】诗: 八月渡重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 岷峨千万里,投老得归无。 此诗以“鱼”“虞”二韵相间而押,【清波杂志】谓东坡自跋云:“律诗可用两韵。而引李诚之(师中)送唐子方(介)诗,两押“寒山”韵为证,不知诚之本用进退格耳! 这是黄朝英【缃素杂记】里的原话,大家可以仔细品味,(*^__^*) 嘻嘻…… 四:辘轳格──辘轳韵黄山谷【谢送宣城笔】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 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 没投墨客摩蝌蚪,胜与朱门饱蠹鱼; 愧我初无草元(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这首诗的 前半部分 押“虞”韵,后半部分则押“鱼”韵,这就是所谓的辘轳韵。(蠹:dù,蛀蚀) 我们看看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怎么说的。(大家看到诗话两个字了吧,我整理的师傅的课程都命名为《云门诗话》,多带劲!多有那么一点味道!!!!!!我也希望大家在整理师傅(太师傅)的讲课内容时,也如我一般加上《云门诗话》,以流传千古。我的就不要啦,我多是剽来的。我不想侵犯别人的著作权,没钱打官司。)下面我们继续,我们看看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怎么说的:辘轳出入用韵,必有奇字乃可。若句韵寻常,则用“此何为?又必用韵联而声协者,若东冬、寒山、肴豪、清青之类。今人间越用之,或一在上平、一在下平,皆非是。”他说的说明,看明白了吗?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五:极端之例永王东巡歌 李白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湾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韵 次韵答宝觉 苏轼 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又万山; 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 首句押“一先”韵,次句押“十五删”韵,而末句押“十四寒”韵。 闻莺 杨万里 晓寒顾影惜金衣,着意听时不肯啼; 飞入柳阴深处去,数声只有落花知。 首句押“五微”韵,次句押“八齐”韵,而末句押“四支”韵。 上面的三个例子,是通韵的极端例子,固不可为训,初学者知道有这么个些例子就可以了。 博学怎么炼成的?就是古里八怪中来的,(*^__^*) 嘻嘻……但是我们现在写的时候要注明一下。以上是特殊的押韵格式,简单的讲讲哉,增加大家的诗学,但是初学者切勿轻易尝试,怕养成习惯,而积弊难返。OK!今天就讲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