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摩托跑车好:各国茶道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4:06:00
各国茶道的比较

 

                                              

                                         中国的茶道

中国唐代茶道

我国的茶道是到六世纪(唐朝)时陆羽集前人之大成,再加上他自己的精心研究撰写『茶经』,进而推广传播,才奠定了茶道今日的基础。

『茶经』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如下: 一之源:茶的起源  二之具:制茶的工具  三之造:茶的制造  四之器:制茶的器具 五之煮:茶的煮法  六之饮:茶的饮法  七之事:茶的历史  八之出:茶的产地九之略:茶的概略  十之图:茶的挂图  

二至六为茶道实务:有关之工具、器具大部份已被时代淘汰,而制造方法则因茶叶由早期的固型茶到现在的散型茶,其制造过程、方法、情况均有所不同;至于煮与饮,因茶叶改为冲泡方式而不再用烹煮,所以〞饮〞最具参考价值。

以下就“茶经”中的茶道作一简要说明:

烤:从前的固型茶,成以后是又乾又硬,要煮用时必须先用以火烤。烤时持茶近火,经常里外翻转;如是以火烤而乾之茶,则烤至火气透为止;如是以日光乾燥之茶,则烤至柔软舒展为止。  

研:烤过后,又须加以研碎;其粉末如米粉者方为上等,如细角者为下等。

  

煮茶时之炭、薪规格: 

      木炭为佳─如桑、槐、桐、枥之类。

      坚薪次之─膏多之木(如柏、桂、桧)或无用废材(指朽腐之木)不用。  

选水:

      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总之须用活水。

煮水标准:

  第一沸:水沸之程度,如鱼目而微有声;使水合乎茶之量,以盐调味。

  第二沸:容器之边缘,泉涌如连珠,水泡上升;酌水一瓢,以竹筷于水之中心回旋搅和,量粉末,投至水的中心。

  第三沸:如腾波鼓浪,煮至翻滚;取所酌之水止之,以育茶之华,并将火移开。

       过三沸以后则不可饮用。  

饮茶:

      趁〞热〞为之,边煮边饮。  

以上为陆羽所力倡的『茶道』,也是唐朝时集大成的饮茶方法,是我国茶道最早的指导原则。

  

中国宋代茶道

宋朝饮茶的习惯,基本上依循唐时的准则,却更注重茶品、水质、火候、茶具、煮法、饮用之效果。“斗茶”也成为我国比赛茶之始。

“斗茶”以三件事来分优劣:一为茶、二为水、三为茶具,彼此夸耀其优点(品种、采摘、制作、来源、水质、成份、质料、特色),优则称胜。

  

中国明代茶道

到了明朝,固型茶遭淘汰,改为以散型茶为主,煮茶也改为泡茶,至于过程方面就更见紧缩,只注重茶品、水质、茶具,其余则不在讲究之列。对水质讲究到极致,除了使用泉水、江水、井水外,还风行雪水、雨水,甚至于露水、竹沥水。

民间盛行〞功夫茶〞,也是在改泡散型茶后的产物。不再以大壶冲泡,而崇尚小壶泡法(重品茗、忌牛饮);对茶器、茶具更讲究。要求陶、瓷、紫砂土质良好、制作精巧、造型高雅,因此造就了享誉中外的〞景德镇〞的瓷器与〞宜兴〞的紫砂茶具。

 

中国茶道概述

茶道原本茶之道,是艺术品茶,招待宾客的一整套礼节或仪式,基于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通过繁杂的顺序并使用特定的饮茶手法来完成的艺术饮茶的仪式。是有关修身养性、观摩学习的礼仪,也是进行社会交际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特有的风俗。茶道是处于制茶技术之上的茶文化核心,是茶文化的上层领域,是茶文化的目的。

茶道的过程是由“沏茶、献茶、授茗、闻香、观色、尝味、反盏”六道顺序组成,对所用之茶、水、器具等要求很高,同时要配以整洁、幽静的环境。

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早在唐朝封演撰写的《封氏闻见记》中就有关于茶道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那时,社会上就茶店煎茶,故“不问道俗,都可投钱取饮。”

茶道源于唐宋,盛于明清。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有意识把品茶作为一种能显示高雅涵养寄托情感,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来刻意追求、创造和欣赏,是集儒、佛、道与民风俗于一炉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茶道,以陶冶人的“清、敬、怡、真”为茶道的精神。清:清洁、清廉和清静。敬:尊人敬己,仪态诚恳。怡:是人的精神情趣和行为悦乐。真:以智慧良知,使己使人达到真、善、美的境界。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是高雅、安祥、和谐的社会精神之体现。

中国茶道在唐、宋时期也随茶叶传到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后经总结提高,形成了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特别是日本“茶道”在茶文化中独显风骚。后来日本茶道又传回中国,但这种传统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不适合中国现代生活,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创造了自己的新茶道--茶艺。

茶艺是茶的品饮艺术,讲究茶叶品质、冲泡方法,茶具玩赏,品茗的环境,场合陈设,敬茶礼节,品饮情趣,精神陶冶等。茶艺是雅俗共赏的生活艺术,与人们的饮茶生活习俗紧密结合,无拘无束,生动潇洒,彬彬有礼,引人入胜,具有实用性、生活性。

   

   

 一  、茶道的规范、礼仪与美学

 茶道活动中的规范、礼仪及茶道美学上的审美求美现象,是茶道活动中涵养人身修养的三大主干内容,为加深理解,在此进行扼要介绍。

 

茶道的规范

茶道涵养修养的方法,恰如将滴滴雨水、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以日积月累的点滴小修养汇成大修养。把修养日常化、生活化、细小化,从平常的、具体的事物中融入茶道精神,在泡茶的琐碎小事上、日常的生活中都讲究规范与法度、审美与求美等意识,在工作上、原则上讲究规范与法度,完美与修养更是能够实现的,这便是“取法乎上,得法其中”。

茶道中的规范是涵养人生品德的重要修习内容,它包括在茶道活动的各个方面。规范能使人掌握合适的度与量,增减良好的行为举止。在泡茶的琐碎小事上、日常的生活中都讲究规范与法度,学而时习之,便能习惯成自然,是涵养良好气质、风度、品德的修养过程。修习茶道之人,在习茶过程中,进行礼仪、姿势、顺序、位置、服饰、沏茶、奉茶、收具等规范,久而久之,便能培养雅艺精神,具有风雅气质。

 

茶道的礼仪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素有客来敬茶的习俗。茶是礼仪的使者,可融洽人际关系。礼貌又代表着人们的素养,是文明的体现。提倡礼仪,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时代的特色,是礼仪建设的方向。

在茶道活动中,注重礼节,互致礼貌,表示友好与尊重,能体现良好的道德修养,也能感受茶道活动带来的心情愉悦。

礼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良好行为规范,是表示尊敬的动作与态度等。茶道活动中的礼节、礼貌、依据不同的茶道类型有不同的表达,茶道中的礼节是指跪姿、鞠躬、作揖、握手、点头、注目、手势、眼神、鼓掌等。是茶道活动过程中服饰、容貌、表情、言语、举止等谦逊、恭敬的外在表现,贯穿于人的言、听、视、动的整个过程之中。虽然各种茶道的礼节、礼貌表达方式不尽一致,但要求礼貌发自内心的诚恳和谦恭是一致的。

茶道礼仪是为表示礼貌与尊敬所采取的与茶道内涵相协调的一种行为、语言的规范。

茶道中的礼仪还要求茶道活动的参与者讲究仪表,它包括服装、容貌、修饰和整洁程度等应该具有一定的要求。仪表不单纯是先天决定的,还与人的后天修养密切相关。

茶道修习还重视人的仪态表达,它包括人们行为举止的姿势和风度,是人的所有举止的反映。而茶道活动的备茶、选具、投茶、冲泡、奉茶等程式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各种姿态、姿势素材可供修习。风度是人的内在气质的表现,气质高雅、举止优雅大气、仪表端庄是茶道对仪态美的要求。

茶道活动是修习礼仪的方法之一,在各种茶艺表演里,均有礼仪的规范。如“唐代宫廷茶礼”就有唐代宫廷礼仪,“禅茶”中有敬茶(奉茶)后僧侣对客人的礼仪,日本茶道中有主人对客人的礼仪,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人对器物的礼仪。在“台湾乌龙茶茶艺表演”中,有表演者对客人光临的礼、感谢观看的礼、助泡敬茶后向客人鞠躬致意的礼等。

茶道活动中的礼节、礼貌不仅表现在具体的礼的表达上,还需因时、因地、因场合的不同,因社会风习不同,使礼仪的表达恰如其分。礼仪讲究表达的位置、次序、席位,如宾客茶座位置的合理安排,主要宾客与次要宾客的相应次序等。如果奉茶时先后次序不恰当,虽然仪态仪表颇佳,仍会被宾客认为不懂礼节,影响茶道活动的气氛。

下面就茶道活动中常见的鞠躬礼、手势礼、蹲曲礼、奉茶礼等进行简要介绍。

1、鞠躬礼:源自中国,指弯曲身体向尊贵者表示敬重之意,代表行礼者的谦恭态度,礼由心生,外表的弯曲身体,表示了内心的谦逊与恭敬,现在是日本、韩国、朝鲜常用的人际交往礼节。由于传统文化及中日茶道交流的影响,鞠躬礼成了茶道活动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行礼时,距离对方在两三步之外,双脚立正,两手手背向外,手臂垂直,紧贴腿部,以身体上部向前倾,而后恢复原姿为礼。一般而论弯腰度数越大,表示越恭敬。

2、手势礼:在许多茶道活动中都有手势礼节的表达,有横摆式和斜式。它是一种形体语言,能够比较鲜明地表达内在的情感,手势运用得自然、大方、得体,使人感到既寓意清晰又含蓄高雅,它的作用有时是语言所不能及的。

3、蹲曲礼:在某些茶道活动中还以蹲曲身体的姿势作为礼节的表达,有交叉式蹲姿和高低式蹲姿等,它是形体语言,蹲的姿势常用于茶道活动中的献茶和递器物等表示对宾客的尊敬上。

4、奉茶礼:奉茶礼(敬茶、献茶、上茶)源于呈献物品给位尊者的一种古代礼节,在茶道中是指沏茶者把泡好的茶水用双手恭敬地端上茶几、茶桌,或用双手恭敬地端给品饮者。宾客接茶时,人要有稍前倾的姿势,用双手接过时,应点头示意或道谢。奉茶礼是茶道中常用的一种动作,多用双手递物(特殊情况除外),表现出恭敬与尊重的态度。一般情况下不用单手奉茶与接茶,奉茶时要注意,要将茶杯正面对着接茶的一方,若接茶宾客有意识尊重奉茶者,也应将茶杯正面朝向奉茶人,这是茶道宾客之间“礼陈再三”的表现,体现着双方互尊的文明修养。奉茶者斟茶水一般至七八分满为宜,是传统礼节“浅茶满酒”的体现。

5、其他礼节:茶道活动中尚有馈赠小型礼物、起立、鼓掌、欠身等礼节。馈赠小型礼物亦是礼仪的表达方式之一,俗话说“礼轻情意重”,适宜的小礼品,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礼物应适合于茶道氛围,有些需用合适的包装,选择的时机可在茶道活动临近结束或结束后,使人有意犹未尽、话久情长的感觉。茶道活动中的起立是位卑者向位尊者表示敬意的礼貌举止,通常在迎候或送别嘉宾、年长者时使用。鼓掌是对表演者、献技者、讲话者的赞赏、祝愿、鼓励,是向他们表示祝贺的礼貌举止。欠身或弯腰是向位尊者表示自谦的礼貌举止,茶道中常用来在奉茶后,手托茶盘离去时的礼节表达。

 

 

二、茶道的类型

 对茶道进行分类,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各种类茶道,为研修茶道者进入茶道的艺术殿堂提供途径。各类型茶道除了在茶道礼仪、规范、美学、环境、茶道器具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外,还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依据茶道思想与活动目的分类

根据茶道思想与活动目的及其反映的内容的不同,可大体分为修行类茶道、茶艺类茶道、技进类茶道、风雅类茶道及综合类茶道。

(一)、修行类茶道

修行类茶道研修以清静为本,排除世俗欲望,研修茶道,参禅悟道,修养精、气、神。研修茶道当结精成神,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心平气和,长得元气。养生怡情要遵循虚无自然之道。

适宜修习人士:适宜于僧侣、道家或清雅脱俗之人,无世俗名利之心,如朱权者,这类人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重在心灵与大道的沟通,较具出世意识。

修习目的:修行类茶道修习的目的,是借助饮茶会合志同道合的人士,探讨世界万物的变化及其玄妙,清洁心灵与精神,超然于世尘之外。这是涵养情操、寓“无不为于无为”的一种心境涵养方式。借助于饮茶养生怡情、体悟大道,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环境选择:修行以清静为本,饮茶比较讲究独品得神,对饮得趣,三人得味。以朱权茶道式实践为例,重视品茗环境的选择,或皓月清风,或松涧泉边,或松竹之下,或明窗净几等。

礼法:在以茶会友的饮茶活动中重视礼仪法度的种种表现,作为习礼仪和修养方式。在独饮自品的饮茶活动中可简略。

审美意韵:修行类茶道的审美情趣表现在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要求审美意象“简古”、“淡泊”、“平淡”。具体如在茶具、服饰、环境的质地、色彩、形态上宜简素、质朴、自然。

(二)、茶艺类茶道

“茶艺”这一名称是近20年时间里流行的词汇,茶艺活动是在茶界与文化界有识之士推动下产生的,是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中国茶道的初级表现形式。正因为有茶艺的衔接,才使饮茶、品茗活动逐渐与茶道衔接在一起。近年来,由于茶艺表演活动等导向性作用,茶艺活动越来越接近风雅文化,表现出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趋势,这是研修茶道者的自觉追求。

从现代对茶艺的理解,其中的艺更近似于工艺、手艺、厨艺、花艺之类,通过茶艺师对品茶环境的设计布置,茶、茶具、水的选择与配置,运用恰当的水温、水量、火候、沏茶工夫等手艺,沏泡出色、香、味、形俱佳的茶汤。

在茶艺活动中贯穿茶道思想,以完美茶汤的蕴育,作为人生的修养;以茶艺活动中物尽其用、物尽其妙的理念,作为人尽其才的范例;反映出茶人对世界万物至理玄妙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可称为茶艺类茶道研修活动。

茶艺类茶道讲究茶与茶汤的品味,中心内容为运用沏泡技艺充分发挥茶的色、香、味、形,运用相宜技艺掩饰茶的不足,充分发挥茶的品质特征,让人们领略其优美的品质表现。辅助提高沏泡技艺的方法之一是逐步掌握茶叶的基础知识,表现在掌握相关茶知识的问答上有渊博的知识。辅助提高沏泡技艺的方法之二是逐步挖掘环境设计、茶席设计、茶汤艺术的有关知识,表现在理解品茶环境、茶器、茶具、茶案、茶汤等观赏美。

茶艺因参与人员、情操观念和客观条件的差异,以及对茶叶要求,茶具选择,环境布置,茶点选用的不同通常分为:文人茶艺、禅师茶艺、富贵茶艺、工夫茶艺、平民茶艺、江湖茶艺和儿童茶艺等。

1、文人茶艺:以文人雅士为主,追求“精俭清和”精神,文人茶艺对茶叶、茶具、用水、火候、品茗环境及参与人员都有严格的要求。多选用清淡绿茶,宜兴或景德镇的茶具,名泉水,以书、花、香、石、文具为摆设的茶室,在室外也多选用清雅场所。

2、禅师茶艺:是佛门品茶艺术,以寺庙僧侣为主,注重“静、省、序、净”的禅宗文化思想,一般选用寺院泉水和自制茗茶,按照佛教教理选用茶具、安排茶室摆设,赋予象征意义,倡导“以茶禅定”“以茶悟道”,以茶供佛,以茶修行,以茶待客。

3、富贵茶艺:也称宫廷茶艺。以帝王权臣为主,宣扬“雍容华贵”,君临天下的茶文化观念。富贵茶艺重排场、讲气势,选用高价绝品茶叶,金银玉精制茶器,珍傲天下名泉,雄豪富丽茶室,显示豪放奢气势。

4、工夫茶艺:以富商巨贾为主,注重“奢豪富裕”对茶的品种要求严格。因饮茶要下功夫精心选购茶具,冲泡时要下功夫精心操作,喝茶时有要闲工夫徐徐品饮,不能性急猛喝,故名工夫茶。

5、平民茶艺:以平民百姓为主,偏重于“伦序和畅”,以人伦秩序井然和乐畅为宗旨,对茶叶、器具、冲泡技术比较讲究。在家庭聚会时,注重天伦之乐,追求和谐的家庭气氛,培养家庭成员的人文素养,在待客时则体现主人自身的品位以及对客人的热诚与尊敬。

6、江湖茶艺:以江湖义士为主,倡导“豪侠忠义”精神,对茶、水、器、环境不太讲究,有一些江湖暗语,如“茶碗阵”。

7、儿童茶艺:也称少儿茶艺,是新兴的茶艺。以儿童为主,培养儿童“天真纯雅”

之天性,主要是学茶史,学茶艺,学茶文化,培养孩子懂礼貌、守秩序、爱祖国、爱自然、尊师爱亲、学会泡茶技艺,做弘扬中华茶文化的接班人。

(三)、技进类茶道

技进类茶道,可用《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来理解。虽然庖丁并不创造艺术,但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十九年而刀刃若新民于硎”,达到了技艺的高度娴熟,解牛动作、声音具有符合乐理和舞蹈的节律美。庖丁从解牛中得到的快乐,并不是因为可以得到工钱和奖赏,不是因为可以吃到牛肉,而是因为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所谓“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主义的精神满足,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愉悦、精神享受。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所好的是“道”,是对“技”的超越。“技”是单纯技术性的活动,以实用为目的。“道”是审美的精神境界,超越了实用的目的。但是“道”并不同于“技”,“道”是“技”的升华,“道”达到高度的专注,流畅娴熟,就能超越实用功利的境界,进入审美的境界。

技进类茶道可以不创造艺术,也可以不以饮茶为目的,而在于茶道中人通过茶道活动来体现因自身的创造而产生的快乐,体现技艺的高度娴熟,使心灵达到精神需求的满足,这是技进类茶道的特点。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后,文惠君赞道:“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是从庖丁解牛的过程中获得美感的赞叹。泡茶师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经过艰苦的磨练,掌握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客观规律,手到、眼到、神到、气到、意到,备具、投茶、冲水一气呵成,达到类似“功到神法到”的境界。

“道进乎技”的活动域面是非常广泛的,箭手、音乐家、船夫、工匠、游泳能手、雕刻者、刺绣人、发型师等,均可有超越技术、超越实用至审美的精神境界。技进类茶道中人的创造活动虽不如“庖丁解牛”般痛快淋漓地把庞然大物卸成条块后,有“舍我其谁”之情状;不如马术高手驰骋之英姿;不如插花、书法可通过悬挂、展示体现自身的创造。它通过动态动作连贯、流畅娴熟、指法细腻、神定气闲、优雅大气、沏茶工夫一流等来体现。如宋代“茶百戏”在茶汤中的“运匕成象”、点茶的“水丹青”等是点茶技艺出神入化的体现。

侧重于泡茶动作的技巧、熟练度与整体流畅感的技进类茶道,适宜于专职茶艺、茶道人员。熟能生巧,若有心修习,自然会手法老练,进而超越实用至审美的精神境界。

(四)、风雅类茶道

借用“诗有国风,大小雅”之“风雅”来指称茶道活动中的景象、风景、风姿、气韵等。“风”有教化与引导的意义,风姿亦可是丰姿此处“风”是指人的气韵,风韵是称其人丰神俊朗或神风标映的风采。此处“雅”与俗相反,如动作、举止、礼仪、器物、环境等有典范、有规则,不拘流俗曰雅。雅也有细腻、玄妙、修饰、轻柔等含义。

“风”的通俗理解是气、烟、香、风、光、影、音之类,虽是物质,却无固定形状,甚至于无形无像,在茶道中为易于衔接该概念。还可把动态的景观景象、动态的动作姿势、虚的陈设布置等理解为“风”的内容。

风雅类茶道讲究动作文雅、轻柔、圆润、连绵、细腻等。言语语调、语速轻缓,富于韵味,温文尔雅等,“雅”还体现在环境、器物、景观、陈设等层次丰富,造型相对精巧玲珑,工夫细腻,色彩协调。

风雅类茶道除应具有茶艺类茶道的修习内容要求与各种要素外,重点在于茶道活动过程中人的仪表及整个活动空间内的感觉意境,包括动态的与静态的,甚至于每一个瞬间的有形物体的艺术美,无形的意境、气氛、气韵美等,即茶道活动中各方面的润色与修饰。

综合起来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静态的仪表和器物的雅致;二是动态的人和器物的位置、姿势、顺序、动作的风雅;三是多种艺术形象综合的意境、气韵、“就目会心”、“比”、“兴”等给予人的美感。

 

(五)、综合类(复合类)茶道

如今有许多茶道活动是综合类或复合类的,只不过侧重面有主有次,像陆羽般着野服从事茶艺类茶道的表演已很少见,在普通茶艺活动中都讲究环境、茶器的雅化。现在的茶艺表演往往是技进类、茶艺类、风雅类等茶道综合在一起表演:以技进类茶道的细腻指法、流畅动作、娴熟地配合茶艺类茶道的茶汤色、香、味、形的发挥,另有风雅类茶道的动作与姿态的优雅大气,配上茶器具组合艺术与茶席的赏心悦目等。也有比较简单的复合,如技进类茶道与茶艺类茶道的简单复合,或技进类茶道与风雅类茶道的简单复合等。

 

依据茶道活动方式分型

茶道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单人,也可以多人;既可是大型茶会,也可是二三好友品茗论道;可以是表演型的,也可以是团体活动型的。如今的“斗茶会”、“茶艺表演”、“无我茶会”、“泰贞茶会”都是茶道活动的表现形式,只不过茶道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个人研修型

人个研修型是研修茶道的基础,特点是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能把茶道精神融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甚至在吃饭、喝茶、动作、走路、说话等琐碎细微之处。可重视茶道中规范、礼法、仪态、姿势、茶器具的配置、茶汤味觉等内容。

接待宾客型

接待宾客型重视礼仪的表达,是主客共同参与的茶道活动,宾主一起赏茶、鉴茶,品茗论道。讲究茶艺的表达,茶器具与环境的雅化,情感的交流,茶点、茶汤、茶食的味美可口等。

表演型

表演型重视整个空间的感觉意境,大多是风雅文化的体现,是强化表演者审美意识的过程,虽是茶道的异化,但仍是宣传和弘扬茶道文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培训练习型

培训练习型的特点是学习与交流相结合,重视茶道程式的掌握、茶道各方面内容的系统理解与领悟。

主题茶会型和团体活动型

主题茶会型是根据茶会主题的要求从事茶道的活动,由主办者发起和邀请,是茶道活动的主要方式,重在参与和交流,多用于各茶道流派的期会。国内也有“春茶会”、“茶艺、茶道表演”、“斗茶会”、“茶道邀请赛”等活动。

团体活动型是指大型茶会,参加单位及人员众多,可以是国际性的、全国性的、茶文化组织发起的。如“茶文化节”和“茶博览会”中的茶艺表演、“全国性或国际性的茶道邀请赛”、“无我茶会”等。

 

依据茶道活动表现形式与文化背景分式

茶道活动根据关注内容的不同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以所沏泡的茶为中心进行分式,如乌龙茶茶道、九曲红梅茶道等;有以沏茶用的主要茶具分式的,如壶泡法、盖碗泡法、杯泡法等;有以表演者的身份分式的,如农家茶道、宗教茶道、宫廷茶道、文士茶道等;有以地域来分式的,如潮州工夫茶、岭南茶、江南文人茶等。

笔者比较倾向以表现形式与文化背景分式,大致可分为民俗形式茶道、仿古形式茶道、宗教形式茶道、创意式茶道。以这种方式划分,涵盖面较大,相对容易理解和掌握。

(一)、民俗形式茶道

取材于特定的民风、民俗和饮茶习惯,以反映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为主,是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加工的。如“台湾乌龙茶茶艺表演”、“西湖龙井茶茶艺表演”、“德南擂茶表演”、“白族三道茶表演”、“四川盖碗茶表演”、“德清青豆茶表演”、“潮州工夫茶表演”、“畲族新娘茶表演”等。

(二)、仿古形式茶道

取材于历史资料,以反映历史原貌为主体,如“公刘子朱权茶道表演”、“唐代宫廷茶礼”、“宋代斗茶”、“清宫茶道”等。

(三)、宗教形式茶道

取材于宗教文化,旨在反映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思想,客观上也反映了“茶禅一味”、“茶道同源”的历史渊源。如“禅茶表演”、“观音茶道表演”、“太极茶道表演”、“佛茶表演”等。

(四)、创意式茶道

取材于特定的内容,以反映特定的内涵为主体,以茶为载体,或以共主体而加工创意开发的。

以茶的品质发挥和改良为主体的 如“乌龙十八式”、“乌龙三十六式”、“茉莉花茶茶艺表演”等。还有以动作为主体,解说为辅助的,如“武术茶艺表演”。

以音乐配合,较注重动作造型的艺术 如“梁祝”“梅花三弄”等。

以舞蹈为形式,注重舞台效果 如“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茶艺是在歌舞的基础上改编创作的。还有上海东方少年宫少儿茶艺队的“音乐与茶的对话――乌龙茶”等。以舞蹈穿插或以舞蹈作背景,丰富了舞台表演形式。

以意境的营造与艺术氛围的表达为主体,发挥茶的品质特征 如“九曲红梅花蕊”、“幽兰出谷花蕊”、“白云流霞花蕊”等茶艺表演。

相对而言,前三种具有较多传统文化内涵,文化积淀更为厚重,包容性较大,易于被人们接受、容纳。但创作面狭窄,内容有局限。创意式茶艺、茶道的挖掘与开发使茶道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化。但对有些表达创意不太能够理解清楚,缺少传统文化的基础,使得它们的背景不够坚实。怎样使茶道活动更趋成熟完美,是茶文化人士共同面临的课题。

 

四、依据茶道活动特征分流派

若茶道类、型、式是一致的,但茶道活动中的某些特点区别明显,还可以根据这些特点细分为某某流、某某派。如唐代释皎然“三饮便得道”,茶道思想与目的是修行类的,活动类型是个人研修型的,表现形式和文化背景是宗教式的,释皎然流派的茶道活动特征是“三饮便得道”。而卢仝流派的茶道活动特征是“六碗通仙灵”。赵州从谂禅师流派的茶道活动特征是“吃茶去”。

茶道的类、型、式、流

具悠久传统的中国茶道内容十分丰富,活动类型多样,目的与特征不一,表现形式不同。如前述茶道的类、型、式、流系列,既可独树一帜,也可以互相贯通,演绎出更为多姿多彩的类、型、式、流。如唐代常伯熊茶道的思想与目的是风雅类,茶道活动的方式是表演型,反映的文化背景是民俗式。常伯熊流派的特征是“广润色之”。陆羽本人的煎茶活动是茶艺类、个人研修型、民俗式、陆羽流。明代朱权茶道是修行类、接待宾客型、民俗式、朱权流。而时今“无我茶会”的思想与目的是茶艺类和修行类的复合,活动方式是团体活动型等。

各种茶道都可以根据茶道思想与目的分类,根据活动方式分型,根据表现形式与文化背景分式,并可根据不同的特点、特征、细分为各个流派。

表演型茶道(茶艺表演)是展示沏茶技法和品饮艺术的一种方式,也是观者了解、学习茶艺的一种渠道,更是人们了解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一种途径。表演型茶道又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创造活动,表演过程中的每一瞬间,动作、音乐、器具、整体环境的和谐与协调无不体现着创作者、设计者、表演者的综合文化素养与艺术造诣。

表演型茶道在提供人们品饮享受的同时,轻松怡然地传播文化艺术的精神享受与人生感悟。各种类、型、式、流的茶道活动由于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称为表演型的茶道活动。

在表演型茶道活动中,茶道作为人生修养的一种方式逐渐地由主体而成为客体,茶道活动的参与者成为被欣赏者。对于茶道活动而言,观众是可有可无的,因而茶道活动中的人是主体,逐渐演变的结果却成为由于观众需要观摩、欣赏而进行茶道活动,如此,茶道、茶艺活动嬗变成为表演型的茶道,观众成为审美的主体,如果观众不认同,就不是成功的表演。

现代的致公党型茶道活动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近年来,表演型茶道与茶艺的距离越来越远,与表演艺术越来越为接近,这是由于观众的观赏及茶艺、茶道评比结果的引导所至。如2001年三次全国性的茶艺、茶道比赛中,名列前茅者大都具有相当的表演艺术及表演素质。同时,还在不断演绎新的发展方向,如沉醉于茶道者有倾向道教与佛教的趋势;追求茶艺者有倾向于茶汤艺术与西化的趋势;探索表演型茶道者还有迎合普通观众求新、求乐的趋势。

在茶艺表演初期阶段,人们习惯于娱乐是图热闹。“动久思静”,茶艺表演突出了静雅的特点,仿佛是一般清新的空气,它给予人们一种清新的享受。但社会在变化,人们的心理在变化,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要求也随之变化。“静极生动”,茶艺、茶道表演的先行者们有感于此,试探着突破上述模式,引入一些不常见的泡茶表演,诸如夸张的动作、匪夷所思的泡茶方式等,努力使之通俗化,以适应群众的审美趣味。这是泡茶的戏剧化过程,是迎合群众求乐心理的泡茶艺术的创造,虽有阳刚之美,但与茶道意趣相去甚远。如何因势利导,研究表演型茶道的表演规律,用茶道蕴育、涵养人们的修养,寓修养于观赏的娱乐中,满足更多人们的审美需求,并求得统一、和谐,是表演型茶道当前最迫切的课题。

 表演型茶道的服装与发型

既然是表演,应该有表演的服装。表演的服装与发型将有效地衬托表演,使观众集中注意力,容易理解和认同表演型茶道。表演服装与发型的式样、款式多种多样,但应与所表演的主题相符合。服装应得体,衣着端庄、大方,符合审美要求,还应考虑服饰和茶具的照应与调和。如“唐代宫廷茶礼”表演,表演者的服装与发型应是唐代宫廷服装与发型,“白族三道茶”表演者穿白族的民族特色服装,“禅茶”表演者则穿禅衣为宜等。

表演服饰忌折皱。女士的着装,常见的有色彩典雅的绸布旗袍、蓝印花布服饰、宽袖斜对襟衫,腰身自然收缩,裙子以长裙齐地,较为大方。男士衣以青色、灰色、玄色居多,有穿长衫的,有穿对襟布褡扣圆领衫的。下身衣料色调一般应较深,要稳重得体。服饰宜宽松自然。一种表演型茶道,一般用一种统一的服装与发型,经体现韵律之美。不统一的服装,容易产生不和谐的感觉,这在表演型茶道的评比中很容易体会得到。有些表演型茶道服饰与发型不尽一致,是为了体现某时代的主仆关系,体现某时代的特定人物背景,或者是体现某种民族特色等。如果单纯为了区别主泡与副泡而在服装与发型上有所区别是不太适宜的。但在男士与女士同台表演时则很少要求表演者是相同的服饰与发型。

表演型茶道的服饰与发型统一的原则,是同时代的、某一民族的、某种生活环境的。如“唐代宫廷茶礼”中有人是唐朝的宫廷服饰与发型,有人穿戴明代的服饰与帽子便是败笔。穿长衫的与穿西装的同台表演茶道只有在相声表演中才能见到。表演型茶道的服饰与发型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耐看、令人回味,体现着表演者的修养与气质。纵观中国各地各种表演型茶道的服饰与发型,均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而少有穿西装、打领带,穿无袖衣、半透明衣和超短裙的,也少有卷发染成红色的、黄色,女士发型为男士的等。

表演型茶道的环境

表演型茶道的环境选择与布置是重要的环节,各种表演型花瓣按各自的表演类型布置各具特色的茶道环境,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几幅泛黄的美女广告,一台老式的留声机放出的20世纪30年代流行歌曲,便能把大家带入旧上海的幽梦。是一匹竹帘,能让人意会到丝竹的江南。象形、形声、会意、假借、“迁想妙得”等不妨借鉴于此。

表演型茶道的音乐

音乐是人们的一种感觉意境。在表演型茶道活动场所,有适宜的音乐充满整个空间,感觉效果会变得丰满,更能引导观众进入表演的意境,情景趋于完美。相宜的音乐也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机能,动荡血脉、畅通精神、调和性情,使人感觉心情舒畅,增强表演的效果。

大家熟知凡是表演大都有音乐配合,如电影、电视、舞蹈。纵观目前国内的表演型茶道,均有音乐相配合,说明表演者、观看者均认同这一功能。音乐声响起,观众容易进入角色,而表演者也容易进入表演者的角色,但所配音乐与表演型茶道的主题应该相符合。正如服装与表演型茶道主题相符合是一样的道理,均有助于人们对表演效果的肯定与认同。如“西湖茶礼”用江南丝竹的音乐,“禅茶”用佛教音乐,“公刘子朱权茶道”用古琴音乐等。

茶具与表演主题协调

茶具与表演主题要协调,如民俗茶艺表演,选用具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相应茶器具。如“傣族烤茶”用陶壶烧水,烤茶罐烤茶、泡茶,小陶杯饮茶;“四川掺茶”用长嘴铜茶壶和盖碗泡茶。“唐代宫廷茶礼”用仿唐代宫廷的茶具。

 

表演型茶道中的位置、顺序、动作与姿势

表演型茶道中的位置、顺序、动作与姿势包括主泡、助泡出场进场的顺序,行走的动作、幅度,手拿器物的位置,沏泡茶的顺序,摆放茶的位置,器物移动的顺序与路线等。人们往往注意移动的目的地,而忽视了移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表演型茶道与一般品茗活动的明显区别之一。

位置 

恰如其分的位置是表演型茶道中较难把握的内容之一。整体上的感觉有各种器物的摆设位置、主泡与副泡的位置、茶具的位置、进出场的位置、泡茶台与奉茶处的位置,以及具体考虑运动中的位置、运动方向、运动路线等。

顺序

指先后的次序,有条不紊,不零乱,如表演者进出场的顺序,温壶、置茶、沏泡、分茶先后的次序,茶具置放与收具的先后次序,奉茶的顺序等。

动作

包括走路、提壶、取茶、投茶、注水、出茶具、收茶具、敬茶等众多动作,要求流畅娴熟,讲究泡茶动作的熟练与整体的流畅感,防止发出其他声响。沏茶、分茶时做到滴水不漏。要求有适度的快、慢、动、静的节奏美,肢体动作优美,摆放动作幅度恰当等。此外,各种表演型茶道还需依据对动作的不同要求来表达,如“江南文士茶”比较讲究动作的连绵、轻柔、圆润、适度,而少数民族的舞蹈式动作则比较热烈、奔放等。

姿势

包括坐姿、行礼的姿势,以及微笑、眼神和各种茶道程序中的姿势,表演者每一瞬间的举止、姿势等。比如用紫砂茶壶沏泡乌龙茶可考虑左手侧起壶盖,右手提壶高冲的合理性和优雅大气。从姿势中最易体会人的气质与修养,左顾右盼、眼神不定、故作笑脸的表演缺乏艺术美感,而神定气闲、气质高雅的表演能引人注目。

这些位置、顺序、动作、姿势,所遵循的原则是合理性、科学性,符合美学原理及遵循茶道精神,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

 

 

                                     日本的茶道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日本列岛。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汉魏两晋南北朝以迄隋,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当时日本列岛可能会接触中国的饮茶,但无可靠的文字记载因而忽略。下面分四个时期来叙述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

  一 奈良、平安时代

  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与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

  《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宝龟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国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说,在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也设有官营的茶园,种植茶树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从与永忠同时代的几部汉诗集中可以发现,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完全一样。《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来(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盐,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这是典型的饼茶煎饮法。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嵯峨天皇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响下,弘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时其中最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

  弘仁茶风随嵯峨天皇的退位而衰退,特别诗由于宇多天皇在宽平六年(894),永久停止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领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法会中调钵煎茶,于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断。但在十世纪初的《延喜式》中,有献濑户烧、备前烧和长门烧茶碗等事的记载,这说明饮茶的风气开始在日本流传。

  总之,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虽于九世纪初形成“弘仁茶风”,但以后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

  二 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一) 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荣西两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1191年回国。荣西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单传心印,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时,在他登陆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

  荣西回国的第二年,日本第一个幕府政权——镰仓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权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团首领——源氏。政治的中心,也由京都转移到镰仓。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禅宗系统包括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统则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性。饮茶活动以寺院位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开山者南浦绍明禅师,自宋归国,获赠径山寺茶道具“台子”(茶具架)一式并茶典七部。“台子”后传入大德寺,梦窗疏石国师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台子,开点茶礼仪之先河。此后,台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来。

  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

  (二) 室町时代

  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性的斗茶热潮。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到了室町时代的中后期,斗茶内容是更复杂、奖品种类也更多,据记载有茶碗、陶器、扇子、砚台、檀香、蜡烛、鸟器、刀、钱等。比起中国宋代的斗茶来,室町时代的斗茶更富有游艺性,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游艺性的的特点决定的。摆弄进口货,模仿宋朝人饮茶,是一件风雅之事。当然,在室町时代的斗茶会里,也有一些高雅的茶会。室町时代的斗茶经过形成、鼎盛之后,逐渐向高级化发展,为东山时代的书院茶准备了条件。

  公元1396年,38岁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让位于儿子义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边兴建了金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长秀、今川氏赖、伊势满忠协主持完成了武家礼法的古典著述《三义一统大双纸》,这一武家礼法是后来日本茶道礼法的基础,而观阿弥、世阿弥父子草创了能乐。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隐居京都的东山,在此修建了银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东山文化。东山文化是继北山文化之后室町文化的又一个繁荣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建造的东山殿建筑群中,除代表性的银阁寺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同仁斋。同仁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铺满的,一共用了四张半。这个四张半塌塌米的面积,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标准面积。全室塌塌米的建筑设计,为日本茶道的茶礼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日本把这种建筑设计称作“书院式建筑”,把在这样的“书院式建筑”里进行的茶文化活动称作“书院茶”。书院茶是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庄重地为客人点茶的茶会。没有品茶比赛的内容,也没有奖品,茶室里绝对安静,主客问茶简明扼要,一扫室町斗茶的杂乱、拜物的风气。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在“书院茶”时代基本确定下来。书院式建筑的产生使进口的唐宋艺术品与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并且使立式的禅院茶礼变成了纯日本式的跪坐茶礼。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以东山文化为中心的室町书院茶文化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足利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1397—1471年),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通晓书、画、茶。 在能阿弥的指导下,当时所进行的点茶法是一种“极真台子”的茶法。点茶时要穿武士的礼服——狩衣,点茶用具放在极真台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发,动作的顺序,移动的路线,进出茶室的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能阿弥不愧是室町时代的一位划时代的大艺术家,他一生侍奉将军义教、义胜、义政三代,一扫斗茶会的奢靡嘈杂,创造了“书院饰”“台子饰”的新茶风,对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他推荐村田珠光作足利义政的茶道老师,使得后者得以有机会接触“东山名物”等高水准的艺术品,达成了民间茶风与贵族文化接触的契机,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书院贵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会、交流,为村田珠光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说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么能阿弥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驱。

  应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种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云脚茶会”诞生,云脚茶会使用粗茶、伴随酒宴活动,是日本民间茶活动的肇始。云脚茶会自由、开放、轻松、愉快,受到欢迎,在室町时代后期,逐渐取代了烦琐的斗茶会。

  在饮茶文化大众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兴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馆邸举办大型“淋汗茶会”,邀请安位寺经觉大僧正为首席客人。淋汗茶会是云脚茶会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后来成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筑采用了草庵风格,这种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风格。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岁时进了属于净土宗的奈良称名寺做了沙弥,由于怠慢了寺役,被赶出了称名寺。之后,他来到京都,19岁时进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称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临济禅宗的寺院。珠光跟一体宗纯(1394—1481年)参禅,获得一休的印可。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1502—1555年)承先启后。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绍鸥从界町来到京都,师从当时第一的古典学者、和歌界最高权威、朝臣三条西实隆学习和歌道。同时,师从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陈(三人皆珠光门徒)修习茶道。他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导入茶道,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的进一步民族化、正规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武野绍鸥的另一个功绩是对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响。

  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在日本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

  (三) 安土、桃山时代

  室町幕府解体,武士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中最强一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统。群雄争战,社会动乱,却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发达,融艺术、娱乐、饮食为一体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瞩目。宁静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忘却战场的厮杀,抛开生死的烦恼,所以,静下心来点一碗茶成了武士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战国时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课。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时便热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后经北向道陈介绍拜武野绍鸥为师学习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后来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道侍从。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基础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并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还原到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他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镰仓时代,日本接受了中国的点茶道文化,以镰仓初期为起点,日本文化进入了对中国文化的独立反刍消化时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镰仓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现了茶的名产地。寺院茶礼确立。

  总之,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吸收反刍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

  三 江户时代

  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开创的统一全国的事业,到了其继承者德川家康那里终于大公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持续了260多年。  千利休被迫自杀后,其第二子少庵继续复兴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继承其父,终生不仕,专心茶道。宗旦去世后,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袭了他的茶室不审庵,开辟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袭了他退隐时代的茶室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开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称三千家,四百年来,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栋梁与中枢。

  除了三千家之外,继承利休茶道的还有利休的七个大弟子。他们是:蒲生化乡、细川三斋、濑田扫部、芝山监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织部,被称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织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将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风格的茶法。古田织部的弟子很多,其中最杰出的是小掘远州(1579-1647)。小掘远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茶人,他一生设计建筑了许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称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代表——桂离宫。

  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远州作了江户 幕府第四代将军秀纲的茶道师范,他对武士茶道作了具体的规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当时十分流行,后继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松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千利休去世后,由他的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400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远州流派、薮内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织部流派、庸轩流派、不昧流派等。

  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经武野绍鸥的发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点茶道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时,也正是中国的泡茶道形成并流行之时。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日本茶人又参考抹茶道的一些礼仪规范,形成了日本人所称之的煎茶道。公认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国去日僧隐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国当时流行的壶泡茶艺传入日本。经过“煎茶道中兴之祖”卖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脚。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使得煎茶确立茶道的地位。

  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光大了中国茶道。

  四 现代时期

  日本的现代是指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极一时之后,于明治维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江泽民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国访问并表演。日本当代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布目潮风、沧泽行洋不仅对中华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并且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国茶协会会长王亚雷,秘书长藤井真纪子等一行到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进行茶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彬藩、浙江大学教授童启庆、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会长范增平、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浙江湖州的蔻丹、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顾问王镇恒、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宛晓春等纷纷前往日本访问交流。北京大学的滕军博士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博士学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

 

                                                             茶道精神:

  千利休居士说“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

                                                         茶道之饮法与礼仪:

茶室:喝茶的地方(可以容纳五人左右)。入口为活动格子门,高仅三尺,人须躬身而入,以保持谦逊态度。室内陈设简朴,瓶花佩合季节,且悬有名贵字画,供人欣赏。室之右角,设有小巧木架,挂着铜包锡的茶壶。茶碗各用饰盒贮藏。

水屋:洗涤茶具之场所

待合:提供宾客暂待,等主人邀请进入茶室之场所

                                                                 礼仪与饮法:

1.宾客进入“茶室”之后,依序面对主人就座,宾主对拜称“见过礼”,主人致谢称“恳敬词”。

2.室内从此肃穆,宾主危坐,静看茶娘进退起跪调理茶具,并用小玉杵,将碗里的茶饼研碎。

3.茶声沸响,主人则须恭接茶壶,将沸水注入碗中,使茶末散开,浮起乳白色饽花,香气溢出。

4.将第一碗茶用文漆茶案托着,慢慢走向第一位宾客,跪在面前,以齐眉架式呈献。

5.宾客叩头谢茶、接茶,主人亦须叩头答拜、回礼。

6.如上一碗一碗注,一碗一碗献;待主人最后亦自注一碗,始得各捧起茶碗,轻嗅、浅啜、闲谈。

                                         

                                            英国的茶道

英国人热爱红茶的程度世界知名。在一天中许多不同的时刻,都会暂停下来喝杯茶。英国女皇Queen Anne爱好饮茶并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人喝早餐茶的风气。英国女爵安娜玛丽亚于1840年代带动了喝下午茶的习惯;维多利亚女皇更是每天喝下午茶,将下午茶普级化。

茶影响着英国的各个阶层,英国人在晨起之时,要饮早茶,即early morning tea,他们早餐就以红茶为主要饮料。到了上午11点(相当于亚洲的上午10点钟) ,无论你是空闲在家的贵族,还是繁忙的上班族,都要休息片刻,喝一杯eleven's,他们称之为早上11点左右的便餐。到了中午,吃了午餐之后,少不了配上一杯奶茶。而后在下午3点半至4点左右还要来一杯下午茶,他们称之为High tea,把饮茶视为工作过程中的精神调剂。英国人在喝茶时总要配上小圆饼和蛋糕、三明治等点心。一般的家庭主妇都很擅长做这类糕点,正式的晚餐中也少不了茶。

英国的红茶有它独特的、精美的茶具。茶具多用陶瓷做成,茶具上绘有英国植物与花卉的图案。茶具除了美观之外,还很坚固,很有收藏价值。整套的茶具一般包括茶杯、茶壶、滤杓、广口奶精瓶、砂糖壶、茶铃、茶巾、保温棉罩、茶叶罐、热水壶、托盘。

                                 韩国茶道

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韩国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韩国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的茶道精神。在茶桌上,无君臣,父子,师徒之差异,茶杯总是从左传下去,而且要求茶水必须均匀,体现了追求中正的韩国茶道精神。

韩国自新罗善德女王时代(632-646)即自中国(唐朝)传入喝茶习俗,至新罗时期兴德王三年(828),遣唐使金大廉自中国带回茶种子,朝廷下诏种植于地理山,促成韩国本土茶叶发展及促进饮茶之风。

高丽时期(936-1392),是韩国饮茶的全盛时期,贵族及僧侣的生活中,茶已不可或缺,民间饮茶风气亦相当普遍。当时全国有庆尚道6个茶区、全罗道28个茶区等共计35个茶产地。当时的名茶有孺茶、龙团胜雪、雀舌茶、紫笋茶、灵芽茶、露芽茶、脑原茶、9茶、蜡面茶等。王室在智异山花开洞(今庆尚南道河东郡)设御茶园,面积广达四、五十里,此即为俗称的「花开茶所」,所产茶叶滋味柔美浓稠有如孺儿吸吮的乳汁,所以称为「孺茶」。

李朝(1392-1910)取代高丽之后,强调伦理儒学,提倡朱子之学,佛教、神仙思想及茶道等皆被排斥,于是茶荒。

                             新加坡的饮茶文化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喝茶也反映出其多元文化的一面,除了中国茶和英国茶之外,还有新加坡特有的“长茶”(Streched Tea)。   

“长茶”是把泡好的红茶加牛奶,然后把奶茶倒进罐子里。操作者一只手拿着盛满奶茶的罐子,然后倒进另一只手拿的空杯子里,两只手的距离约在一米之间,如此来回须7次。在来回倒茶的过程中,奶茶是不允许外溢的。由于“长茶”的杯子相当大,喝起来相当过瘾,喝茶者边品茶,边欣赏精彩的倒茶。

在新加坡喝茶和在英国不一样,在英国喝茶是以茶为主,佐之以一些饼干和小三明治。而在新加坡喝下午茶则是以吃为主,茶的好坏却不十分重要。许多观光饭店提供的下午茶,均以自助式点心为主,从印度式的煎蛋饼到中国的广式点心,花样繁多。即使是在五星级宾馆喝茶,也常常会用茶叶袋泡的大壶茶来待客。

中国茶近年在新加坡也十分显眼。一些专喝中国茶的“茶村”、“茶馆”常常顾客盈门。 “喝茶族”并不只是两鬓斑白的老人,还有许多是年轻人。由于到新加坡的日韩游客较多,茶室还专门提供一些日韩客人喜欢的茶叶。每到黄昏降临,新加坡街头和茶室就会慢慢热闹起来,成为新加坡一景。

                                           各国茶道的比较

 

  茶 道 中国茶道 茶叶品种众多,六大基本茶类及再加工茶皆有独到的泡法。 自由自在,潜修心性,品茶论道,交友叙旧,各得其所。 日韩茶道

 

大多以蒸青绿茶(煎茶)为主,近年来也饮用乌龙茶。民间普遍用泡茶法,有喝冷茶的习惯,与中国有所区别。

 

一大篇的繁文褥节和不断重覆的规定动作,整个流程技法相对单一,比较注重表现形式的礼仪化。

英国茶道

 

大多以加味或拌花的调味茶叶为主。

开放性茶道,普遍又活跃。但是为饮茶而饮茶,缺少修身养性的哲学色彩在里面,更富实用生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