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摩托没牌怎么加油:藏密的见地与修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39:06

藏密的见地与修持(二)

标签: 胜义谛  生圆次第  祖师禅  无上瑜伽  大圆满  分类: 见修宝炬 2009-01-08 14:59

     密宗修持的“道”,从世俗来说,是清洗污染心识的贪瞋痴。但清洗污染的方法,是无自性的,因为皆是人为的造作,一有作意即非真实。而且修持时所缘的客体(如本尊、坛城等,又如脉、气、明点等),都是无自性的,所以修道便是这么一回事:以无自性的心识,来清洗心识上无自性的污染。

     正因如此,一切密法,无非只是“方便”——方便即是权宜的施设,包括灌顶、坛城观、本尊观、献曼达、持咒、手印等等。从胜义谛而言,所谓修道,只是对涅槃境界的证验(证验心识不受污染的状态)。真正的证验是无能所、无生灭、无净无垢、无整无治,亦离取舍。任何境界的生起都无自性,因此对一切境界都不应执著,尤应离取舍而修。

     在密法修行道上所获得的解脱状态,是基于修行道上的“止观”的力量。“止”是将心念集中于一境界(无念也是一个境界)。“观”则是对境界中所呈现的种种相作观察,了知其空性。

     但并不是先生起一个境界,然后才加以观察,而是于生起的同时,即了知其无自性,即称为“止观双运”,由是即得圆满成就。至于止观的具体修习,各师自有口诀。密法各部修持有各自的道果,那是由于修行道上的方便各自不同。然而不论何部,其果唯是解脱。但却须了知,唯修“大圆满”始能证极果——成佛。

     事密、行密、瑜伽密被称为外密,原因在于他们的修习,或多或少总以“实事”为根据。事密内外皆实,行密内心真实,瑜伽密将自己融入一个由心识所成的境界以修心识,亦即视內识为实。因此他们的方便道总是带点“实事”的色彩,是故便称“外”。

     事密的修习,可以说主要是身与语的修习。其“基”是以小乘毗婆沙部的见地,作为修道的方便。以“基”——见地而言,事密行人依然了知空性。他们对事相上有取舍,但对所证的境界则无取舍。因此在修道上,他们观想对生本尊(即观想本尊和坛城于自己面前生起),本尊是清净的有情,坛城是清净的器世间,由是作种种修习,如清洗、供养等等,而且注重手印和咒语。手印是身的修习,咒语是语的修习。由此修习即能清除如来藏上的贪瞋痴等污染。本尊跟行者的关糸,有如主仆。仆人作种种的承事,由是取得与主人的相应。因为主人清净,所以久作承事的仆人亦得到清净。但关键仍必须了知,本尊与自我虽为真实存在,但绝非实体的存在。

     行密是建立在事密与瑜伽密之间的桥梁,在行径上接近事密,在观点上则接近瑜伽密。但他的基,依然是密乘的基。从修道的方便来说,行密注重于止,即用内心去缘外境。但由于内心与外境对立,因此有能所——能缘的内心及所缘的外境。这样,便同于小乘经部的观点。

     行密视观想所成的外境只是一个概念,因此是假有,而行者则非概念,所以在修法时,对生的本尊虽在自己面前,却可以于持咒时,将之融入于自生的咒轮中。这种方便,是依经部的二谛为方便。即以无为法的假有,来清净有为法的真有。行者与本尊的关糸,不同于事密那样是主仆的关糸,因为其修道只是用清净的外境来清洁内心的污垢。这时,外境有如解毒剂,能除内心贪瞋痴等毒。

     瑜伽密的基,仍然不离于密乘的基,但其修道的方便,却同唯识宗。他们修自成本尊,即于修道时,行者将自己观成本尊。这种观想是非真实的,属于遍计所执性,而行者本身却属依他起性(由“缘起”所成),但由于观想本尊及坛城的清净,于是便能令內在的心识清净,由是得以认知圆成实性。由于强调相应(“瑜伽”即相应之义),所以行者于修自成本尊之后,仍须修一对生本尊。行者心中的咒轮放光,和对生本尊心中的咒轮光互相沟通,如是即可得相应的效果。这时,自生与对生本尊可以说是朋友关糸。唯于修法完毕,仍须遣送本尊,因为本尊无非是内识所生的幻境。

     事密和行密的修习者,是坐在现实世界中而修习,观想的世界跟自己有隔离,但瑜伽密的修习者,实已进入观想所成的世界,即本尊的坛城刹土。若非如此,即不能将自己观成本尊,将自己周围环境观成本尊的宫殿。内识即非胜义的真谛,外境亦非世俗的真实,因此也就失去相应的基础。瑜伽密特别强调定境,强调止观,理由即在于此。

     外密分事密、行密、瑜伽密三乘,内密亦分三乘:即摩诃(大)瑜伽、阿努(无比)瑜伽、阿底(无上)瑜伽乘。内密的修习为三次第,即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及大圆满;但并不是每乘分修一次第,只可说大瑜伽乘以修生起次第为主,同时必须兼修圆满次第。无比瑜伽乘以修圆满次第为主,但仍以生起次第为基础。无上瑜伽乘以修大圆满为主,则以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为基础。

     基于我们心识的本体(即本质)是空性,但于现象和功能而言,当心识受污染时,便是阿赖耶识;当心识呈清净状态时,便是如来藏。因此在空性中,无污垢与清净的区别,清净与污垢都无自性,根本不须作意去清洗。在修行道上,由贪起大乐、由瞋起光明、由痴起无念,如是如来藏境界即赤裸裸呈现。若有作意,则一切皆非。因此内密(即无上瑜伽密),于方便道上不生执著,同时亦无能所。即对烦恼并不做遣除,即就此烦恼的特性而做修习。贪是大乐与空性;瞋是光明与空性;痴是觉性与空性,所以内密乘便是在空性的基础上修乐、明、无念。必须如此认识内密乘,乐、明、无念仅是道上的方便,这方便一定要跟空性配合,双运而修。这才是无上瑜伽密法的修持要领,若不了知空性,则一切修持即无解脱的基础。

     因此内密无上瑜伽乘的“大圆满”,其究竟即同汉地的祖师禅。中国汉地的“祖师禅”主张修行者“明心见性”,当见性之时,便彻知宇宙万法的本质(法界自性)。这种境界,即是藏密修“大圆满”的境界。在《六祖坛经》中,六祖问惠明:“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于言下大悟。如何是不思善、不思恶呢?就是不要有分别心;这是无法用言语文字诠释,必须自行体验。若分别心一起,即有“能”、“所”的对立,便不能体证法界的本质(即是空性)。是故藏密行人亦称禅宗为“大密宗”。二者的分别,是大圆满以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为加行(sbyor ba),于修大圆满正行时亦有层次,而且前行及正行的各层次都有证量;祖师禅则须“一超直入”,无次第可依。相比之下,密宗便较禅宗易于入门。

     目前不少显宗行人,否认无上瑜伽乘的说法,认为它不能和汉地的祖师禅相比,因为密法有许多观想,即是“头上安头”。这种指责,是完全不了解密乘“道次第”的特色。盖一切头上安头,无非只是前行次第而已。一提到密宗的观想,就认为是婆罗门外道的修习,不知释迦牟尼佛亦教人观想,如《观无量寿经》,由日轮观起修,观到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其实即有如密乘的坛城观和本尊观,因此对情器世间作观想,又怎能称为外道呢?

     生起次第的修习,是在空性大海中自然生起本尊和坛城,一切都是“任运”而成,这就离开了作意。因此,生起次第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中观自续派的见地。生起次第的胜义是:内在的智可以无整治而呈现为外境;若一有作意,便落于世俗的层面。以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而言,无作意的内智显现,是在“二显”消失的情况下直现对象,一有作意,便有“二显”对立存在(有能显的主观和所显的客体),即为世俗。

     大(摩诃)瑜伽的修习,主要在世俗谛的层面,虽然视佛身坛城是为如来藏的开展,但究竟不离作意的层次。若修习圆熟,自性自然显露,则是无比(阿努)瑜伽的生起次第。所以同一生起次第,大瑜伽的层次仍落唯识的方便,与无比瑜伽的层次不同。

     圆满次第的修习,并不是将已生起的外境加以整治,令其圆满——例如观想本尊时,觉得全身的严饰无法清楚,如指环、手钏、臂环、脚镯等,于是集中思念加以观想圆满。这样做,仍然是有作意的生起次第。所谓圆满,是视万法无非一心,此心即是法界,由法界能生起万法,无有缺漏,因此称之为圆满。因此圆满便具有含容万法的意思。

     这种见地,其实即是中观应成派的见地。应成派的胜义是无自性,即是心所生起的万法,本质皆空,而能生起的心亦空。应成派的世俗,是所生起的种种,无论是属于内心或是外境,虽性相都不真实,但一切作用不失。所以修习圆满次第,便能藉观想所成,而得修习的功能。

     在大瑜伽乘,圆满次第的修习仅是外境的智慧尊化光融入三昩耶尊身(即行者由止观而自成的本尊身),行者即于光中入定,由此引生乐明无念。在无比瑜伽乘,圆满次第的修习,则以修细身为主,即将粗的身语意,归纳为细的脉气明点,由是作脉气明点的修习,藉此引生乐明无念。两种瑜伽,其实都是依性相非真实的名言量而修,因其虽非真实,但却有作用。这样修习,如来藏就自能渐渐显露,斯即为自明本体。

     当圆满次第修习圆熟时,一切显露都是法尔佛性,如来藏无染无净,自然呈现为大乐光明。由于法尔呈现,远离能所作意,因此便能无念。此即是大圆满加行的修习。但同一圆满次第,于无比瑜伽的层次,亦与无上(阿底)瑜伽的层次不同。

     无上瑜伽乘的主要修习为“大圆满”,所谓大圆满,亦可视为圆满次第的进一步修习。因为无论在圆满次第中如何离作意、离能所,甚至能令佛性法尔展露,但却终归仍属于“界智”边的事。此即有如中观应成派的理论,一切法空,无论有为法、无为法皆胜义无自性,但却仍然落于辩证的范畴。

     怎么脱离界智,即是大圆满的种种修习目的。所谓界智,即是五根本智:(一)妙观察智;(二)大圆镜智;(三)平等性智;(四)成所作智;(五)法界体性智。于圆满次第修习时,将贪瞋痴妒慢五毒,转化为五智,由是如来藏自然显露。但“大圆满”却并不认为这种转化即是究竟彻底的办法,是令五毒自然消融于五智之中;于是五智亦不呈现,这样才算是真真正正证入法身空性的境界。

     大圆满亦分三部——心部、界部和口诀部。大圆满心部的修习,超越上述诸乘次第之处,在于排除一切概念,离因果、离善恶、离取舍两边,由心自然生起万法。可以这么说,无论见到任何外境,其实都是自心的自然智。因此便没有要转化的毒,也没有转化而成的智。因为毒与智都是法,都是自然智的呈现。

     大圆满界部的修习,是视虚空界为法界本体之自然显露,万法只是此显露之盛妆。是故无所谓解脱与束缚,要显现便显现。此部超越心部之处,在于心部仍将万法归之于心性显露的自然智,虽说是自然显露,毕竟仍有心在。

     但依口诀部的观点,此两部仍未免落于“俱生智见”。心部的心,即知一切法本体的“自然智”;界部的界,即俱生法性境界,由于仍有意度,因此仍然未达“大圆满见”之究竟。

     口诀部依大圆满见,直遣轮回涅槃两边。一切法虽呈现于法界,但却不以此法性空为能取。即以离取舍之智(名言上称为无二智),将一切轮涅法都汇归于离空执的法性中,是故无轮涅分别,于无分别中即证得法性境。

     口诀部复分三——随机部、口耳部、心髓部。随机部以万法不停自显,是故称为随机。因为随机而现,而未现者亦未尝不能自显。口耳部则以无一法不能显,是故万法毕呈,无所谓现不现之机。心髓部亦以万法皆能自显,但其自显实离善恶两端。是故心髓者,即不思善不思恶、不思烦恼与觉智、不思轮回和涅槃,如是但证入万法生起刹那圆满境界,是之谓“无念三昩”。

     至于心髓部之修习,复有“立断”(彻却khreds chod)和“顿超”(妥噶thod rgal)二法门,且以“顿超”较胜,直如祖师禅之一超直入。至于其具体修法,则非本题所论。

     总括而言,整个密宗的修持程序,其实就是止观的法门。“止”——将心念集中于一境界;“观”——于“止”的生起,同时观其空性,即所谓“止观双运”。其次第的修习,可以说有三个程序——(1)将自我扩大:如生起坛城、本尊等;(2)清净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第七识(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3)生理和心理的逐步改造。

     当生理与心理达到平衡的状态时,便是回复自性本来清净的境界。

(1993年9月讲于香港湾仔温莎中心)

    [编按]编贴此文的目的,是为了能让读者如实了解和认识藏密的见地和修持,从而能对密法有个正确的认识;另应了知汉地佛法与藏密皆源自印土,本为一体,仗缘弘化,各擅胜场,切不可诤分轩轾。实则汉地密法亦有无上瑜伽,非机而深藏不露,编者所修习弘扬的唐密“准提法门”之口诀教授即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