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手抄报大字版:官场小说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14:15
       推
      荐·老蛋作品:小说《卧底》·启蒙系与政法系的鹿鼎记·8卦年度10大红、黑人物·06年度十大化妆品牌评选·天意从来高难问
            ·追男进行中,为我的爱情努·著名学者徐友渔天涯专访预·在开罗,我见到了金字塔!·惊艳:大四女生当上外企副·中国队男人般血性的战斗
            『闲闲书话』 官场小说漫谈
      作者:贾明二 提交日期:2006-11-28 22:39:00
  
  
最近读了一些“官场小说”,读的多了,就有种想写点什么东西的欲望,官场小说在我国是很有市场的,这可以从地摊中的盗版书中找出佐证,摆地摊的“业主”是最了解市场变化的人,凡是人们爱看的书他们就多进,人们不爱看的书自然在他们找不到踪迹,这大概也是中国作家最矛盾的地方了。我经常逛地摊,并非是买书,而是想看看最近那本书比较畅销,有的时候也会随手翻翻,比如现在最热销的书就是易中天的《易中天品三国》了,还有一类书是长期有市场的,比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王朔全集》等等,一些厚黑学、权谋类和官场小说也杂列其中。官场小说在中国是长期热销的,官场小说的繁荣,是和我国的特殊国情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从建国一开始,“官”这个字已经不能进入国家文件的正式行文之中,代之的是“公仆”、“公务员”。可是从事实上看呢,官本位的意识仍是根深蒂固,人们取而代之的是用职务来称呼,比如“张会计”、“李出纳”、“王过磅”、“李记账”,不伦不类。中国的官场不简单,对于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维持并延续着的大一统超稳定结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官场也就成为整个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旧中国的官场就形成了规则严谨、等级分明、森严壁垒、自成体系,独立于社会并处于社会之上独特的社会结构部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到了旧官场,建立了新政权,对于改造官场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但旧势力不甘心推出历史舞台,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所预见的那样,正在侵蚀着执政党的机体,顽强的表现着自己。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官场的旧文化在现实生活的顽强表现。
  
中国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强大而源远流长的官场文化虽然没有形成规范的逻辑体系,却以文化基因的形态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遗传在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中。官场文化最容易被人们感受到的是离官场规则最近的显文化形态,这些比较容易通过革命变革,改变制度的办法给予改变。而官场文化中还有更深层次的潜文化形态,它不易被人们认识,但它更本质,发挥着更深层次的支配作用。它的传承力度更大,改变它不但很不易,更要紧的是它还顽强的在影响、甚至支配着我们现在的官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文化崇拜根本不是创造力,而是重视重复前人的能力,所以会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在我们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度里,官场一直充满了欺骗和狡诈,神秘和无奈,光荣与梦想。“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官本位思想千百年来几乎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不但已经影响了建国以来五十年的历史,而且还将影响以后的几十年、几百年。在人类的历史上,自从有了差别以后,就只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不同。“官”始终是一个事实存在的东西,“官”和“官场”的神秘色彩始终没能从人们的心中抹去,就是在建国五十几年以后的今天,人们说到“得志”、“成功”这些词,第一反应仍然是当县长、当省长、当总理、当主席,然后才会是当老板、当专家。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几乎社会上所有的精英都集中在的官场上。不知道有多少一个村、一个县内出名的能人、精英,一辈子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了一个村级、科县级的领导职务上,就是那些名校引以为豪的知名校友们,不都是位高权重的领导么?当然,不只是在中国,在其他国家几乎也是一样的。
  官场小说又和厚黑学,权谋学等类的书摆放在一起,可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当“官”和“官场”都是一个令人感觉既想又不敢或不好意思说的话题,毕竟当官的还是一少部分人,平头百姓还是居多,至于“官”的当法,“官场”内幕,更是神秘难言的,官场的权术斗争也就吸引着没有当官的,即将当官的,和正在当官的。
  
官场小说在出版时往往被冠以“社会写实小说”,或者“反腐小说”,但是也总是有意无意的在封面宣传时向官场小说靠拢,这也反映了当前官场小说的尴尬地位,似乎很忌讳标榜自己为官场小说,大概是早期王跃文冠以官场小说的名头的几部小说先后被禁,官场小说让人觉得似乎是“官场登龙术”之类的小说,反腐和写实都是对社会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于是专门写官场小说的作家,也随之“边缘化”,写这类小说的以湖南籍的王跃文、肖仁福等为代表,一些知名作家也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官场小说,如刘震云的《单位》、《官场》等,但是这些著名作家知识偶尔涉及以下这类题材,并没有被冠以官场小说的称呼。一流作家鲜有写官场小说的,原因在于一流作家多刺的天性使他们不可能置身官场进而了解并描写官场。
  官场小说的处境是很尴尬的,著名官场小说作家肖仁福就在自己的序里大大的调侃了一下自己的处境:“官不官,民不民;文不文,武不武;仕不仕,隐不隐。品不优,学不精;业不勤,术不专;器不大,量不够。富不润屋,德不润身;貌不惊人,才不出众;笔落风雨不惊,文成鬼神不泣。出版小说十部,盗版伪书无数,对文学事业无甚贡献,于造纸行业功莫大焉。一生得过且过,做和尚,不撞钟,不思进取闻达。”王跃文也说:
文坛中人说我是官人,官场中人说我是作家,用时髦话说,我是边缘人。其实,我什么都不算,只是个尴尬人。 这大概是当今一些官场小说作家的真实处境。
  
  
同时在当今的文坛也存在着另外一种官场小说,他们的小说虽然在网上甚至有些平面媒体上被归为官场小说,但是他们的作品强调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以陆天明、张平、周梅森为代表,他们的代表作《大雪无痕》、《生死抉择》、《中国制造》等,意在针贬时弊、揭露社会黑暗面,批判腐败,他们的作品还是在弘扬主旋律,邪不胜正,最终腐败分子遭到严惩,他们描写的人物大多是高高在上的市长、省委书记、市委书记等人,回避了存在于官场中一些细节描写,如空而无实官话,以及尔虞我诈的官场斗争,而且周梅森的小说总是保留着一条“光明的尾巴”,这恐怕是“主旋律”的创作之需,却并不十分符合现实情况。让人觉得很不真实,另外他们的小说大多情节套路化,人物类型化,格调已经丧失独立的批判立场。但是他们的作品往往能被拍成电视剧播放。在电视台播放的时候又进行了大量的修改,比如周梅森的《中国制造》这部从1998年《中国制造》在《收获》杂志上首次发表至今,曾获国家图书奖、全国畅销书奖、人民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并被列为建国50周年10部献礼作品之一被改编为《忠诚》就进行了几乎脱胎换骨式的改造,该剧的编剧和导演就得意洋洋的说到该剧的特色就是没有一个坏人,是好人之间的斗争,是好干部与好干部的碰撞,这让周梅森异常气愤,声称不要把观众看扁了。
  还有一类官场小说,如《县委车队》、《市委车队》、《谁上谁下》之流纯粹以猎奇为目的,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的垃圾作品。当时我从网上下官场小说电子书合集的时候,这几部小说也夹杂其中,这类小说,本质上和各种小报上的社会万象、案件追踪没什么区别,官场只是个媒介,反腐只是个幌子,夹杂色情、暴力,以揭露凭空想象的秘闻、隐私为主要卖点,满足社会上部分人的窥私欲和猎奇癖。这类小说纯粹是挂着反腐(官场)小说的羊头卖猎奇小说的狗肉,庸俗低级。
   我想说的不是这些主旋律小说,也不是上述的“伪官场小说”,而是王跃文,肖仁福等人的小说,《沧浪之水》也是我所读过的比较优秀的官场小说。
  
  一、 王跃文的小说
  作家简介:
    
当代作家,湘西溆浦县人,因长篇小说《国画》的发表而引人关注。与他本人曾在政府机关担任过官职有关,其作品大多描写官场内部事件,有人喻之为现代的“官场现形记”,他的小说集,也被命名为“官场春秋”。
  王跃文,1962年生,湖南溆浦人,198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政府机关。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曾获湖南青年文学奖。
现已离开政府机关,成为一位职业自由作家。出版小说有《国画》、小说集《官场春秋》、《人事故事》、《没这回事》、《梅次故事》、《官场春秋》、《龙票》、《有人骗你》、《我不懂味》、《西州月》等
  部分作品出版时间:
  ■ 1998年《官场春秋》 ■ 1999年《国画》 ■ 1999年《没这回事》 ■ 1999年《官场无故事》 ■ 2001年《人事故事》 ■
2001年《梅次故事》 ■ 2001年《亡魂鸟》 ■ 2002年《朝夕之间》 ■ 2002年《文艺湘军百家文库•王跃文卷》 ■
2002年《王跃文自选集》
  王跃文的小说,在书市的“官场热”中,大概要算是最热销的书之一了。最初走红的,是他的长篇《国画》,中短篇小说集《官场春秋》写于《国画》之前,却不走运,借着《国画》的势头才“火”起来。虽然《国画》描写的人物众多,场面信息量大,但从小说自身的完整来说,《官场春秋》可说是王跃文的文学处女。   我是比较欣赏王跃文的,与其说欣赏他,不如说欣赏他的作品和文风,他敢于在《国画》一部小说里边没有写一个“高大全”的人物,没有二把手犯罪的套路,没有高调的反腐和光明的结局,这一点周梅森、张平、陆天明哪一个敢这么“大胆”?王跃文对官场生活的熟悉,对不同层次官员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在细微处表现人物和体现题材特征的处理上,都显示了作家所具有的文学才能和想象力。因此王跃文也被认为是这一题材小说创作在当下的代表性人物。但是王跃文似乎有着一种“秘书世故”,他似乎在把玩官场的政治哲学。在王跃文的小说里,让人注意的是横向的比较而非纵向的,这人那人在人前人后所说所做有何不同,效果如何,得焉失焉,官场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王跃文仿佛一位医术高超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一刀一刀的将官场一点一点地解剖着,这种以从容不迫的笔调,细致入微的描绘,对人情世故的刻画十分到位,解到微妙之处,颇使人会心,作者自身仿佛也陶醉于其中,我想王跃文在些小说的时候,是否也在反思自己在官场中得失呢?王跃文的小说满足了我们窥探官场的好奇心,它充当了我们参观官场的导游。
这反映了王跃文的立场并不在官场的边缘,而仍然是在圈内,他将自己代入小说之中,分寸的把握火候不到位,这就造成了他的小说成不了一流。
  下面谈谈王跃文比较有代表性的几部小说
  
  一、 国画
  
  国画的简介是这样的:本书以主人公朱怀镜的宦海沉浮为线索,通过对荆都市一幅幅台前幕后世相图的传神描写,生动刻画了一批生存于权力中心或边缘地带的人物形象,对他们的独特神貌和所遵循的游戏规则都作了镜子般的映照;对丑恶及腐败的滋生原因,也作了人性和机制等多方面的探索与揭示。本书涉及人物官场与欢场的经历、权力与情欲的追逐等方面,刻画深微、叙述周严,既有现场感亦有透视感,遂成为一部难得的警世之作;还因着重写出了文化与良知的存在,所以难掩全书深切的忧患之心。
  王跃文的成名作无疑是这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国画》,《国画》的意义非比寻常,大概也就是从从王跃文的这部《国画》开始,官场小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直接冠于“官场小说”之名,描写政坛斗争、人事沉浮。这部小说影响之所以最大,原因是颠覆以前写官场小说的传统,抑或是打破了以前官场小说的底线。
  看完国画后我掩卷深思,王跃文为何给这部小说起了个《国画》这个名字,据他自己说是“要借鉴国画创作中留空白的手法,所写的官场小说是8小时以外的官场,而8小时以内的官场还没涉及,还留有空白。”读者不禁要问了,官场里的事情应该发生在单位或者政府这些衙门里,何以王跃文要描写8小时以外的官场?想来也是如此,官场之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处于官场,8小时里的官场远远不如8小时以外的官场更精彩,更能表现官场!这些官场人在这8小时里仿佛在舞台上演一出戏,彼此有默契,让人觉得似乎是那么回事,其实暗流涌动,到后台看看呢,很可能是哑然失笑。”所以王跃文的选材是聪明的。但我以为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国画》命名意味深长。虽然其中出现了画家,并且主人公朱怀镜的升腾发达,正是从为上级领导提供国画为开端的,然而,国画并没有横贯全书的意义。它更像是作者随意撷取的一个意象,而其实换作任何其他的,比如说汽车、桑拿等等,均无不可,只不过那些字眼要么太通俗、要么不登大雅。
    
因此,《国画》的意思无非应当是自许为这是一幅画,一幅刻画官场的画,一幅刻画中国官场的画。因此,国画者,画国也,画当今之国风、状当今之国士也哉。是在给国人画像,这大概是王跃文没有说出来的一层意思。
  《国画》里的人名可能是作者是想有所寓意,王跃文的作品里的地名和人名多都是非常假的,假的一眼都能看出,如乌县(无县)、朱怀镜(逐坏尽?)亦或是通过朱怀镜这面镜子来折射整个官场、曾俚(真理?)、李明溪(沧浪之水清兮)等等
(这些是自己想当然)。也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省麻烦的原因吧,周梅森的《人间正道》出版之后引发了一场“对号入座”的大争论。周梅森说,当时有40多个厅局级干部联名告他,3个宣传部长提出要其修改小说,新华社还发了内参。陆天明的《省委书记》评价仅名字就查了多少省的省委书记,确实没有姓贡的。如此看来,王跃文此举确实省掉了不少麻烦!
  王跃文之所以将自己的这部小说取名为《国画》,主小说的在写作上很大胆,在小说中官场上下都是一些流氓政客阴险小人,道德沦丧精神颓废麻木不仁,整个干部队伍从上到下都烂透了,上至市长皮德求(纵容儿子搞经济腐败,和电视台女主持打得火热)司马副市长、柳副秘书长到市政府的各级干部,从市人大到市政协,比如书中就有关于市人大与政协在“两会”时争斗对恃的“精彩”描写,从乌县党政部门到乡镇基层都是“一窝烂”。展现了当今的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麻木不仁、使人喘不过气来的权力格斗场。这些人民的公仆们在官场斗争中,不遗余力,然而面对且关人民利益的事情却漠不关心,面对乌县一宗人为的惨案,却都无动于衷,《国画》里的官场中人,人民的“公仆们”有那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官?惟一具有正义感的报社记者曾俚,也在小说的主人翁朱怀镜的威迫利诱下,放弃了伸张正义的举动。读了以后,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极其沉重的,第二感觉是极其绝望的,作者也只是把这样的现实摆出来,笔调是批判性的,而非建设性的。诚然作家也不需要承担那么多的责任!
  国画中的败笔莫过于感情描写,这大概是官场小说的通病!在无数披露的官场案件中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屡见不鲜,人们普遍以为美女傍高官,高官养情妇,无非是权色交易而已,但是王跃文等官场小说作家偏要颠覆这种观念,每次都让高官和他们的情妇们发生所谓的爱情,而且还是特纯洁的那种爱情,这让人怎么相信?在《国画》中,王跃文塑造了玉琴这个冰清玉洁的女人不可理喻的爱上了朱怀镜,并且成为朱怀镜德心灵朋友,大概是想起到美化主人公的作用,但是并没有什么亮色。
  《国画》中的箴言
  
   1、领导同你随便是平易近人,你同领导随便就是目无官长。千万不要看到领导同你随便一下,就忘乎所以了。
   2、有些事情弄得神秘些好处多。别人对你捉摸不透,就不敢造次。
   3、“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说的是刘禹锡被贬官十年后,应召回到朝廷,见朝廷又扶植了一批新贵。有感到此,作诗讥讽。
  
4、易喜易悲,都是不成熟的表现。但这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绝对不同。那是古人们超然物外的滞洒早过时了。现代社会了,晋身官场,于喜于悲,需要一种不为所动的老成。这是一种沉稳,一种刚毅。如果要说这是冷漠无情或者麻木不仁,那完全是贬低的说法。这不奇怪,人们看问题总是各有各的角度的。这也是辩证法!
  
5、做领导只要会讲,不一定要会做。太重视做了,往往事必躬亲,陷入事务圈子。这几年层层领导不都呼吁要超脱,要跳出事务圈子吗?君子不事俗务。领导同志不能在琐事上太过用脑,而应用宝贵的智慧去想大事谋难事。一旦谋出个什么宏伟蓝图之类的东西,就号召群众来实施。
   6、讲真话领导不高兴,讲假话群众不高兴,讲痞话大家都高兴。
   7、有人告状的领导不一定是好领导,没有人告状的领导绝对不是好领导。
   8、用道德标准去衡量政治家是幼稚可笑的。政治家诚实等于愚蠢,善良等于软弱。
  
9、小人物因为太小,有个什么错误就显眼了,所以小人物不能有小错;大人物因为太大,一般的错误在他们身上就忽略不计,所以大人物不怕大错,纵然有错误也只能是伟大的错误,小人物全部的生命意义就是居家过日子,用句粗话讲就是上为嘴巴下为鸡巴,所以鸡巴错误就是大错误,要治流氓罪;而大人物的生命意义是治国安邦,他们玩玩女人真的只是鸡巴大个事,西方有人就说政治家最好的休息方式是做爱。
   10、政治原本是无辜的,就像金钱。金钱是人用脏的,政治是人玩脏的。可又有什么办法呢?金钱是供人用的,政治是任人玩的.
          作者:贾明二 回复日期:2006-11-28 22:41:35 
  沙发自己坐,不留给别人
      作者:贾明二 回复日期:2006-12-11 22:14:35 
  2、《梅次故事》
  
  简介:朱怀镜调任荆都市梅次地委副书记,开始了新的仕途生涯和人生故事。社会转型期的梅次,充满着生机和躁动,前所未闻的人与事、情与理,无不对身居高位的朱怀镜发生着影响和冲击,考验着他的人格和官品,砥砺着他的操守和才干。
    毕竟这是一个创造志士能人和滋生崭新理想的时代,朱怀镜历经复杂人事的折冲和情感的短暂迷惑,面对触目惊心的腐败事件终于坚守了自我;获得地委书记一职后,更在为官与做事、才干与抱负相融治的正途上,开辟出事业和生命的曙色。
    本书刻画世态,多求逼肖;描写感触,势必精微。于琐碎中逼近真实,于庸常中透视灵魂的颤栗与内心的抗拒。
  读过《国画》,我被王跃文的小说迷住了,紧接着就开始读《国画》的续篇——《梅次故事》。《国画》的主人公朱怀镜由原来的财政厅副厅长,经历了仕途纷杂的风波之后,调任梅次地委副书记。在新的地方,新的位置也有了新的故事。
  然而这个新的故事与以前的故事并不连贯,与《国画》中那个苦心钻营,腐败堕落,包养情妇尚难以经受腐败现象和各类诱惑,随波逐流的朱怀镜不同,在《梅次故事》中,朱怀镜开始确立起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与腐败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斗争。朱怀镜的形象上也发生了变化,,他虽然依然沾染着官场的恶习顽疾,无力摆脱,但始终守着自己认定的一条底线。他以“洪鉴”假名,把几十万的受贿款捐存于残疾人福利账号,他对市委书记的腐败行为给予了坚决的抵抗。妻子涉嫌受贿,朱怀镜也无情地将她送去纪委。他虽然依然周旋于权力场上,招摇于腐败的阴影中,同时,又在利用腐败实现自己的抱负。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他游刃有余地活动在官场上,没有锋芒毕露,也没有唯唯诺诺。他虽然昧着良心树起了上级领导青睐的农村典型,他昧着良心对上级领导阳奉阴违,甚至向高层领导变相行贿,以谋取自己仕途的前程畅顺。
  如果说在《国画》中作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揭露官场的腐败,那么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还想达到的目的是塑造朱怀镜,这个代表了作者心目中的“好官”。在张平等人塑造的小说中,那种高大全的好官往往是水泼不进,针扎不进的铁篱笆,这很符合中国人心目中的海瑞情节。海瑞甘守清贫,只有在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才卖了几两肉,几次被罢官,但是这样当官很难,海瑞也只有一个,而且海瑞这种不合时宜举动,让跟着他办事的官员都得不到好处,他又如何来为老百姓办事呢?比如面对钱这个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官场小说都会谈到官员面对钱如何处理的情节。身在官场,手掌权力,如何面对金钱的诱惑,的确是一个问题。按照一般小说的路子,官员面对金钱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坚持原则,拒之门外;另一类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前一类官员,因清正廉洁而为百姓爱戴拥护,比如海瑞,比如《国家干部》中的夏中民;后一种官员,按照小说的发展,最终总会受到正式规则也即法律的严惩,小说总在正义战胜邪恶,法律惩治腐败中结束。但实际生活会是这么简单吗?《梅次故事》告诉我们,在如何对待金钱的问题上,官场中的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表面看作为人民公仆的官员,理应清正廉洁,理应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但按照这种原则行为的后果会是什么呢?海瑞调升应天巡抚的任命刚一发表,应天十府官员便几乎快要哭出来。不少人纷纷请求改调他处,有的甚至辞职,宁肯不要头上的乌纱。这固然说明海瑞的清廉和声威已足以让人闻风丧胆,但也说明他在当时的官场上,其实已经很孤立!没有人愿意在他手下做事,他如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如何为老百姓做事?
  朱怀镜刚到梅次地区不久,就有下面一个县长乘其醉酒之机给他送了十万元钱。其后,虽然朱怀镜对于直接送钱的都是坚决拒收,但许多人把钱装在烟酒盒子里,让朱防不胜防。对这些收来的钱,朱怀镜应该怎么处理?按照正式规则,无需考虑,理所当然应当上交。这里要说明的是,小说塑造的主人公朱怀镜并非是一个反面的人物,相反,作者试图将他描写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而非样板化的“好官”。面对这些来源不明的钱,一个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好官”又该如何处理呢?如果按照正式的规则要求上交,会有什么后果呢?第一个后果,就像主人公朱怀镜所说的,“至少有人会说,天知道他收了多少钱?上交个十万元做样子,只怕是个零头。”第二个更严重的后果,官场最讲究的是千人一面,大家彼此彼此。当大多数人面对这些来路不明的钱保持沉默时,只有一个人把钱交了上去,那么,这一个人将被视为异类,而被整个官场所不容。
  关于《梅次故事》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王跃文描写朱怀镜先后三次以“洪鉴”之名,托人向残疾人基金会捐款40多万元。事后朱怀镜并未因此受到处罚,反而加官晋爵。朱怀镜先贪后捐的这个故事,居然被熟读王跃文小说的几位老乡照本宣科,据说先是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余斌,后是同省的新田县教育局长文建茂。
拿来实践,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朱怀镜那么幸运,最终还是丢掉了乌纱,锒铛入狱!不过这其中的现象值得深思 。
  
  王跃文《梅次故事》中的经典语言
  
   1.如今这气候越来越有脾气了,四月才过,就有些夏天的意思了。人们才脱了羊毛衫,马上就穿衬衣了。有点像这年头的爱情,省去了很多
繁琐的细枝末节,从手拉手直接就通向了床.
  
    2.有些人碰上领导, 以为领导只在抬头看天,就侥幸躲过了,不向领导道好,其实是傻瓜。领导高瞻远瞩,就连
你犹犹豫豫躲躲闪闪的样子,他都早看清了,说不定正在心里冷笑你哩,说不定记了你一笔小帐哩。
  
    3. 吴弘算是他们那届同学分配得最好的,进了北京。可早些年,吴弘总感到不如意,常打电话给他,说些泄气的话。北京实在是太大了,太高深莫测了,任何一位自负的天才,一旦到了北京,都会自叹平庸。吴弘总说自己,听起来在什么鸟部上班,其实什么玩意儿都不算。
那会儿,朱怀镜正当着乌县的副县长,在吴弘看来,却是大权在握了。后来吴弘倒也一步步上去了,可他仍觉得没多大意思。他说北京高官太多了,倘若把那些高官作为人生的参照系,
总令人英雄气短。于是他就在混到副司级的时候下海了。先是开办着部里下面的公司,干了
没几年就另立门户,创办了图远实业有限公司。吴弘毕竟是在政府部门干过的,人缘广,门 路通,又懂得办事套路,只五六年的功夫,就成赫赫有名的民营企业家了。
  
    4. 有次在火车上同邻座闲聊,越聊越热乎,简直快成朋友了。就在他准备递
名片给人家时,猛然间想到:谁知道这位仁兄是什么人?他马上打消了递名片的念头。这不过是一件谁都可能碰上的小事,却让他感悟到了某种关乎人生的启迪:火车上,只要求邻座
手脚规矩就行了,免得你打瞌睡的时候他扒你的钱包;工作中,只要求同事能与你配合共事
就行了,不在乎他是否真诚高尚等等。他越来越怀疑人是否能真正了解别人,他甚至时常觉 得对自己都不太了解。那么有什么必要在乎这些温文尔雅的同僚和下级是些什么人呢?
  
    5.只说了句放放吧,可能就改变了这个人的命运。官场里有很多语意含糊而又杀伤 力极大的专门用语,' 放放' 就属于此类。官员们说到' 放放'
,语气总是轻描淡写的,含义却变化莫测,有时是暂缓,有时是拖延,有时是束之高阁。
  
    6.朱怀镜心想如今中国只怕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胡越昆,他们不过就是生意人,可门路熟,人缘好,也自有他们的个人魅力,便左右逢源。他们或者介乎于清浊之间,或者亦清亦浊,做事滴水不漏,不留把柄,让很多老道的官场人物都自叹不如。   
    7.官员都学谦虚了,不轻易说视察,总是说去调研。市委办公厅发给梅次的传真,就是《关于王莽之同志赴梅次等地市开展调研活动的通知》。如今很多官方用语都不是本义。比方说,非领导职务中有什么巡视员、调研员之类,其实是既不巡视,也不调研。莫名其妙。天知道上面制定职务名称的那些人是怎么敲着脑袋想出来的。
  
    8.在领导面前,切忌说长话。这是经验,很多人却不懂,幻想让领导欣赏自己的口才。真是自作聪明。表现口才的机会应该让给领导。
  
    9.据说中国人的皮带有三种系法,系在肚脐眼上面的是大干部,系在肚脐眼下面的是企业家,系在正肚脐眼上的就是普通人了。
  
    10.凡人类的智慧不外乎用在两个方面,或者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或者把复杂的事情弄简单。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做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11.人类的智慧不外乎用在两个方面,或者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或者把复杂的事情弄简单。
  
  
  三、《西州月》(《朝夕之间》)
  简介:这是王跃文诸多作品中艺术韵味最为醇厚的一部官场小说,故事围绕着主人翁关隐达的宦海沉浮而展开。关隐达原本是地委书记陶凡的秘书,自从娶了陶凡的独生女儿后便官运亨通,可是老岳父退休后仕途却每况愈下,可见其兴衰面改并不取决于他个人的能力。可谓之成也陶凡,败也陶凡。
  
  
这部小说有两个名字,其中也有一番曲折。《西州月》就是2002年出版过的《朝夕之间》。2002年这部小说出版时,由于出版商违规操作,出版商在没有得到出版许可时就印行了这部小说,以《朝夕之间》为书名,推向了市场。该书一面世即成盗版,遭到封杀。王跃文只好两年之后更名《西州月》再次出版!
  
,《西州月》就是王跃文陆续发表过的六个中篇小说,我曾经读过他的《秋风庭院》,觉得他的手法确实比《国画》更为成熟了。《西州月》依然延续了王跃文的风格,他依然在把玩官场的谋略与权术,这也是吸引相当一大部分读者的原因。《西州月》塑造了三个不同形象的“好官”,地委书记陶凡算是一位好官,陶凡有才气,有才干,也有思想。他说话不多,却是说一句算一句,那些善于吹牛拍马的人,也很难与他套近乎。为了杜绝那种送礼的歪风,他几乎从不让下级进他的家门,而且,他自己也不送礼,他也有官场的谋虑和城府,但是他有些书生意气,他喜欢书画,不愿走关系,不愿送礼,他有一位有一个曾经是同事的省委书记,但是从未去拉过关系。他也许想证明,他头上的乌纱帽是凭能力,不是凭关系得来的。他也的确很有能力,但他这样的官员,却因为他的书生意气,却最终也没有逃过失意的命运。曾经是同事的省委书记也没怎么帮他,虽说有好几次传来风声,要把他调进省里,甚至连省里的一位秘书长都放出了话,却始终未能如愿,最后也只能借着书法,抒发“此生谁料,身在天生,身老苍州”这样的感慨。    关隐达比《梅次故事》中的朱怀镜在形象上又进了一步,和那个身上只有些许亮色的朱怀镜不同,关隐达也许是一个王跃文塑造的想象中能在官场中存在的
“好官”、“清官”,关隐达大学毕业,曾经是一个诗人,才华横溢,也不乏做官为官的智慧,通过书法而使地委书记陶凡对他器重有加,并娶了他的女儿为妻,关隐达不贪财,不好色,有着读书人修身报国的心,但是老岳父退休后仕途却每况愈下,他不是没有能力,他的才气,历练,在西州谁能比,但是他反而没有那个他认为是毛头小子的孟维周爬的快,最后居然当上了他的顶头上司。作者似乎也对这个结局感到不满,最后通过群众之手将关隐达选为市长,这个情节在官场小说中可谓普遍,每当一个好官,清官仕途不利的时候,总会有群众出来为其杖马之鸣,人代会上“组织的意图”最终压不过民意,“清官”、“好官”最后如愿当选。这个情节我就在张平的《国家干部》和肖任福德《官运》中看到过,或许作家也似乎看不到在中国体制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当然关隐达也不是没有缺点,就像作者给他起的名字“官瘾大”一样,关隐达是一个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他没有陶凡的书生意气,他敢在关键时刻的告密,但是依然并没有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反而贬低了自己的人格。
  
  王跃文笔下的前地委书记陈永栋是一辈的革命干部。陈永栋有着赫赫的战功,也许只有《湘西剿匪记》中唯一幸存的那位排长级的人物才能与他相比照。因为他是当时在西州唯一可以镇得住的人物,所以他就成了西州的第一任地委书记。对于党,他绝对的赤胆忠诚,忠诚得不尽人情。他不但自己生活简朴,更以这种方式来要求别人。连家中的妻子,儿女,也只是从山东老家那边,迁到西州市附近的农村,没有因为他手中的权力谋求到任何私利。他老了,退休了,烈士暮年之时,却开始以蓄起长发,留辫子,来表达对于现实的俱多不满。要是在美国,里根当他的总统,他女儿失她的业,他们可以秋毫不犯,且被视为理所当然。在同样的中国,却无论如何都是残酷的。陈永栋的子女却因为没有从当权的父亲手中得到好处,几乎断去了所有关系。陈永栋的命运是悲惨的,他死了,竟没有人知晓。他去了,留下了这样的遗嘱:一、我终身积累的一共四十五万远交党费;二、我的辫子要剪掉,理光头,干干净净去见马克思;三、我的儿女肯定要挣我的钱,不能听他们的。我们党有这么多的不正之风,会缺他这几十万无的党费吗?当然不会,所以陶凡的意见,是把五万元零头做党费,其余四十万给他的儿女。陶凡觉得陈永栋之所以不被人理解,是超越了情理,违背了人性。但陶凡的好意,也最终被媒体曝光了,陈老的三位老实巴交的儿女也只能在父亲的遗体面前,木然地出神,说不出一句话。电视里那副沉重的新闻腔:是啊,他们说不出一句话,有的只是对老人无尽的哀思。
  
这几个在西州官场上几位好官,仕途上却均不顺利,也反映了当今官场的深刻问题,作者最后借群众之手将关隐达推上市长,似乎代表了王跃文对今后政治制度的一种期望和预测,也许只有这条途径才能拯救这个肮脏的官场。
  
  王跃文小说《西州月》中的经典语言
  
  1. 有种奇怪的病毒,叫做个人崇拜,无时无刻不在空气中弥漫。官场的人们很容易感染上这种病毒,他们眼睛开始发花,误认上司为神人。
  2. 官场上的人发达了,没谁相信你是能力强,或是业绩好。准说你上头有人。
  3.
多年政治斗争,整来整去,弄得他们之间积怨太深了。他们的拥护或反对,看上去很有原则,其实没有什么原则。只是那句经典教导在作怪: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
  4.
当官就得干事,干事就要得罪人。干事越多,失误肯定就越多。时间越长,好领导的神话就越受怀疑。中国人是习惯神化领导人的。还有,你老呆着不走,想上的人就上不来,也遭人恨。
  5.
没有秘书在身边,还真的不方便。十多天来,他的这种感觉极明显。就像早些年戴惯了手表,突然手表坏了,又来不及去修理,成天就像掉进了一个没有时间的混沌空间,很不是味道。后来位置高了,任何时间都有人提醒,干脆不戴手表了,也就习惯了。陶凡如今没了秘书,虽然感觉上不太熨帖,但相信还是会慢慢习惯的。他想不带秘书和不戴手表最初的感觉应该差不多吧。
  6. 但在中国官场,个人之间公理私情,很难分清。美国总统私人旅行,地方官员不予接待。而中国国情不同。
  7. 按他的理论,越是小人物,自尊心越易满足,也越易伤害。当一个卑微的生命受到侵害时,他可以竭尽生命潜能对侵害者实施报复,直至毁灭别人。
  8.
其实老百姓看待当官的就像看待三岁小孩一样。三岁小孩只要能说几句口齿清楚的话,做一件大人意想不到的事,立即就会得到赞赏,被看做神童;当官的也只要会讲几句话,字只要不算太差,大家就说他有水平。其实在平头百姓中,能说会道、书法精湛的太多了,水平也都在那些当官的之上。官场,就那么回事!”
  9.
不过他早就思考过一种现象,认为柳宗元也好,陶凡也好,栽些自己喜欢的树,看似小情调,其实这是他们深层人格特征的反映。中国知识分子,遵从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经世大道,潜意识里却崇尚独立人格,强调自我。栽几棵树是下意识里为自己的人格自由竖起了物化标志。
但这种独立人格又往往同现实剧烈冲撞,甚至同自己的言行也相矛盾。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越是传统文化品格卓异者,在仕途上越是艰难,命运也越是不好。
  10.
这世界是不是出问题了?谁都在窥测别人,谁都不相信谁。你成了百万富翁,肯定心黑手辣,要么勾结贪官。你成了达官贵人,肯定精于拍马,要么上头有人。谁也不信服谁的才德,谁郎认为自己本也可以像谁谁那么出人头地,只因时运不济,或者不愿像谁谁那么做人。
  11. 同事之间相处,不带感情色彩是上策。姨父说过,千万不要与同事交朋友。
  12. 任何一件事,只要玩成了艺术,就妙不可言,意趣无穷。毛泽东同志说过,当领导就是用干部,出主意。这是对领导工作的精辟概括。
  13. 一个“爬”
字,很不好听,可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官有多大,别人在背后总是这么议论你的,你有意见也没有用。说来也怪,谁也没见哪位官员爬着走,大家都是昂首挺胸勇往直前的样子。但人们都讲他们在爬。想想也真是那么回事。孟维周本人没有听见谁讲他爬得快。恭维他的,一般都说,进步真快呀!“进步”用在这个地方,既明朗又含糊。你明白别人是在恭喜你提拔了,又可以理解为别的许多意思,比如政治觉悟、工作水平、知识修养等等等等都提高很快。正因为有含糊的一面,你也就可以含糊地谦虚一下,说哪里哪里。别人若是直露露地说,你提得真快呀!你就不便说哪里哪里了。因为这等于说还嫌提拔得慢了。这就不对了。对组织的培养,人民的重托,只有感激的道理,怎么能有看法?不过一般很少有人那么直来直去地说你提得快,这么说,双方都尴尬。
  14.
现代政治演说才能太重要了。当领导的谁一张口不可以讲个一二三?古人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看法早不合时宜了。做领导只要会讲,不一定要会做。太重视做了,往往事必躬亲,陷入事务圈子。这几年层层领导不都呼吁要超脱,要跳出事务圈子吗?君子不事俗务。领导同志不能在琐事上太过用脑,而应用宝贵的智慧去想大事谋难事。一旦谋出个什么宏伟蓝图之类的东西,就号召群众来实施。这可不是只讲空话不办实事的意思。领导的职责是什么?除了用干部,就是出主意。你的主意要让群众理解,就得长于演说。列宁教导我们说,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列宁不就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吗?全世界无产者通过他的演讲知道了一种伟大的理论。我们就是用这种理论来搞革命的。革命可不是闹着玩的。在这场革命中,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脖子上的锁链,而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现在有人说,西方政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演讲政治。政客们从竞选议员到竞选总统,所有的高官厚禄都是咿里哇啦喊出来的。选民们明明不信他们那一套,但还是看谁讲得动听,就投谁的票。那些国家文化发达,人都聪明,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就这么没有觉悟?原来有人说,那些国家的人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了,就只有相信谎言。人就是贱,总要信点什么心里才熨帖。
  15.
他曾很有兴趣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也相信自己会有所作为。给领导当专职秘书,这是当今官场的终南捷径。平时悉心领会和修炼的那一套,虽有些不太合乎君子之道,但他总把它理解为必要的领导艺术。政治家诚实等于愚蠢,善良等于软弱。这是他一度悟出的一条真理,私下自鸣得意。可如今,他另有百般感怀,却又无以言表。政治不再是桌面上的东西。政治原本是无辜的,就像金钱。金钱是人用脏的,政治是人玩脏的。可又有什么办法呢?金钱是供人用的,政治是任人玩的。
  16. 官场就像一盘棋,棋子之间相生相克,利害关系因势而变。那大炮这会儿同马共成犄角之势,等会儿只怕就让马蹩脚了。
  17. 谁都知道做实事比做虚事难,所以很多人就专拣虚事做。
虚事看不见摸不着,只须培养个把看得过去的典型,让新闻媒介一宣传,就出名了。于是上面派人来总结经验,外地派团来学习取经。你就一面布置现场供人参观,一面招呼人家吃好喝好。只要让人家吃好了喝好了,你的经验自然就好了。客人的酒嗝越是响亮,你的经验就越好。只要运气不坏,说不定你就发达了。官升一级。
  18.
动不动就是这工程那工程,这大概是当代中国独特的风景了。有些退下来的老同志看着不舒服,就说如今是知识分子当家,人人都是工程师,难怪工程多。工程眼花缭乱,老百姓觉得有趣,就编了顺口溜,说,领导真是行,一年一工程;山河年年旧,工程日日新。
  19.
上面来的人,不论官帽子大小,县里的头儿都得出面招呼。你疏忽了谁,就得罪了谁。下次你县里办什么事要是碰到他手上就麻烦了。就是再没有权的科长,他没有本事卡你,可他今后到处臭你总做得到吧。所以地区不论下来一位什么科长,你都得到场。再忙也得端着酒杯过去敬杯酒。省里下来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好在省里的干部好多年都不会来一位。最不好应付的只怕是记者,弄得好他就吹你,弄不好他就给你曝光。一个地方,工作不可能没有纰漏,记者们总有机会耍弄你。照理说工作上有毛病不怕谁批评,问题是如今没有一个正常的批评环境,整个社会都不能接受正当的批评。批评一来,群众就以为天大的事了,领导是干什么吃的?上面领导就做批示,追究下来。下面就只好把记者当爷爷来侍候。也有的领导侍候记者搞出门路来了,竟成升官之道。
  20.
你好好工作,有德有才,领导就赏识你,就委你以重任。这样多好!可是搞政治不是拜菩萨,只要有好的愿望就行了。恰恰相反,现在你越是按照正常的思维去为人处世,你越会处处碰壁。你也许认为世道不行了,人们都邪门了。可现实就是现实。你得在现实的基础上想问题。办事情。再正派的人,你要在官场有所作为,想真正为老百姓做些事情,也先得好好地保住自己的位置。不然,只有像孔老夫子说的,‘君子乱世则隐,治世则出。’但依我看来,世道的治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治世。那么大家就只好都去当隐士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