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ppt:到哪里去观兽?——在野外观兽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06:33

羚牛,可以说是在中国西南山地较容易见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图中是岷山北部的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清晨的阳光照射在山脊的几株岷江冷杉上,成群的羚牛正旁若无人地在高山草甸上甩着尾巴,吃着刚刚长出新芽的青草。在秦岭夏季的高山草甸上,也很容易见到成群的羚牛,所不同的是,那里的羚牛体形更大,成年个体全身白色至金黄色,属于秦岭亚种,而岷山的羚牛背部、臀部呈灰黑色,为四川亚种。摄影/奚志农

 

有一天,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人提倡观兽?我们有没有权利观兽?在中国到哪里去观兽?这里说的兽是野外的大型兽。如野牛、野驴、狼、熊、鹿等。

为什么要看大型的呢?我觉得看到小型的兽相对容易,比如鼠、兔、蝙蝠等。还有一个原因是,看到小型兽的那种感觉很平淡,不能给人以新体验,也不能激发灵感。      

为什么要看野外的兽?为什么我们不满足于在动物园中去看猴子,看老虎、狮子、狼、鹿的经历,非要到野外去看呢?

动物园中的老虎、狮子、狼还是老虎、狮子、狼吗?不是了,它们和家畜更为接近,远离了它们荒野中的本质。

脱离了森林的鹿,脱离了追捕者的捕食,安逸地吃着饲养员扔来的青草的鹿还是鹿吗?

野生动物的美只有在荒野中才能展示出来,野生动物的真实只有在野外才能看到。

看野生动物有何意义?我觉得在野外与野生动物遭遇时的感觉十分新鲜和震撼,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我找来许多探险书,想知道那些探险的人与野生动物遭遇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我翻看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俄罗斯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英国探险家金顿?沃德等人的著作,我发现所有人见到野生动物时的感受都是兴奋愉悦的。尤其是斯文·赫定,他不仅是愉悦,简直是痴迷。每当他看到野生动物,他的笔立刻变得充满柔情。

我觉得这种情感是人的进化史造成的,是与基因有关的。野生动物有一种把我们带回故乡(进化史意义上的)的能力。

我们曾经是野生动物中的一员,也和它们一样在荒野上游荡,也曾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后来我们有了语言、工具,有了文化和文明。我们开始远离了荒野,远离了荒野中由各种生物组成的共同体,渐渐忘记了我们从哪里来,忘记了故乡……

但一种“寻根”的冲动,一种“返乡”的愿望,不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头。可是这种感觉被压抑着,虚无缥缈,不能获得肯定。

当我们在荒野中见到一群藏野驴时,一切都变了,被压抑的野性释放出来,感到野生动物是那样亲切,内心荡漾着一种愉悦,一种回到阔别很久的故乡的感觉弥漫着。

假如你在荒野中与一头熊猛然相遇,在惊怵震惊的一瞬间,恐惧袭遍周身,这时我们一下子意识到了人的渺小,造物的力量。这种对造物的敬畏是一种很珍贵的情感。

这些都是在动物园中不能得到的。

 

中国观兽地图


(点击看大图)

在哪里,能看到中国的大型哺乳动物?

    中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动物资源,就哺乳动物而言,我国已记录到的物种接近400种,仅仅低于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巴西和刚果民主共和国,高居世界第五位。然而,大多数人却又有着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在中国很难见到野生动物,尤其是那些大型的兽类。其实,中国也并不缺乏观赏野生动物的绝佳地点,只是这些地区大多集中于高原、海洋以及人烟稀少的高山峡谷。为了能让更多的读者不出国门便能亲身领略到如非洲草原般的羚奔鹿跃,我们特别制作了这张“观兽图”。在图中标注的这些地区,只要目光足够锐利,你就很有可能在野外邂逅图注中的那些大型哺乳动物。众多推荐地之中,我们着重强调“可可西里—阿尔金山”、“羌塘”、“卡拉麦里”、“秦岭南坡”、“岷山北部”以及“南海”这六大区域。到了这些地区,你就会发现,在中国看野生动物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最容易看到大型哺乳类的地区:

羌塘—可可西里—阿尔金山:藏羚、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狼、藏狐、赤狐、棕熊

卡拉麦里: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盘羊

岷山(北段):羚牛(四川亚种)、大熊猫、黑熊、川金丝猴、藏酋猴、毛冠鹿、中华斑羚、鬣羚、小麂、野猪、林麝等

秦岭:大熊猫、羚牛(秦岭亚种)、川金丝猴、黑熊、野猪、中华斑羚、毛冠鹿等

南海:中华白海豚(近海)、热带点斑原海豚、小鳁鲸、灰鲸(近海)、座头鲸、普通瓶鼻海豚

 

较容易看到大型哺乳类的地区:

昆仑山—阿尔金山:野牦牛、藏野驴、野骆驼等

邛崃山:羚牛(四川亚种)、岩羊、马鹿、水鹿、林麝、野猪、大熊猫、小熊猫、藏酋猴等

甘孜州:盘羊、矮岩羊、白唇鹿、水鹿、马鹿、黑熊等

若尔盖:狼、豺、赤狐、藏狐、梅花鹿、狍子等

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水鹿、赤麂等

林芝:

神农架:川金丝猴、扭角羚、黑熊、野猪等

额济纳旗、乌拉特后旗:蒙古野驴、北山羊、黄羊、沙狐等

呼伦贝尔:黄羊、狼、狍子、沙狐驼鹿等

小兴安岭:狍子、长尾斑羚、黑熊、棕熊、原麝、驼鹿等

武夷山:猕猴、鬣羚等

西双版纳:亚洲象、鼷鹿、印度野牛等

长岛—大连:斑海豹

江苏大丰:麋鹿

台湾台南:台湾猴、台湾鬣羚

天山:盘羊 北山羊 马鹿 西伯利亚狍

祁连山:盘羊 北山羊 岩羊 白唇鹿

长白山:西伯利亚狍、梅花鹿、马鹿、棕熊、黑熊

贺兰山:岩羊 盘羊 马麝等
可可西里——最激动人心的观兽地方


  狼本是中国极为常见的食肉类哺乳动物,即便在半个世纪前,狼群仍然神出鬼没地游荡在中国的高原和草原之上。短短几十年,随着栖息地破碎化的加剧,绝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再也见不到狼的身影,它们在中国的主要栖息地仅残存于青藏高原、若尔盖湿地和呼伦贝尔草原等少数地区。图中的三只狼属于可可西里,它们以鼠兔或者病弱的羔羊为食,维护着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摄影/刘五洲

 

纪录片《动物世界》曾深深地吸引了我,摄影师的镜头把我带入了非洲草原野生动物的世界。那时候我为非洲激动,为中国遗憾。遗憾在中国看不到大型野生动物在原野上游荡那种动人心魄的场面。

后来我来到青藏高原、秦岭、祁连山、内蒙古高原这些高海拔地区,见到了那些在天地间自由地生存的大型野生动物。正是在这些地区我知道了在中国也有成群成群的野生动物漫山遍野涌来的场面。我还认识到了西藏、青海、内蒙古,这些地区对中国诸多意义中不被人们所重视的一个意义:这些地方是中国能看到大群大群野生动物在荒野上游荡的地方。

这些高海拔的能够观兽的地方我认为最精彩的是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被称为人类的禁区,但那里无疑是野生动物的世界。我无法说那里是天堂,因为偷猎者、淘金人还时时觊觎那里的野生动物。可可西里平均海拔 5000米,正是这高海拔地区的寒冷和稀薄的空气挡住了人类去那里永久定居的脚步。可可西里的范围是这样的:在莽莽昆仑山脉以南,唐古拉山以北,青藏公路以西,属于青海省的一片面积大约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一带大约生活着10万只左右的藏羚羊,数万头野牦牛和藏野驴。与这些食草动物一起组成食物链的还有狼、熊、雪豹、猞猁、藏狐等等。藏羚羊种群密度在可可西里达到了0.2头/平方公里,在核心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分布着1至2只藏羚羊。

2006年5月,我们曾从南向北穿越了可可西里,这一路最令人难忘的就是与野生动物的不断遭遇。

这里我觉得最值得提起的一个地点是布喀达坂峰,也叫新青峰,位于新疆与青海交界处,是可可西里地区的最高峰——海拔6860米。

我们曾宿营在新青峰脚下,一座座雪峰在云雾中闪耀,一条条冰川像银舌伸出山谷。这里平均海拔超过了5000米,似乎不应该有野生动物生存。然而当你住下来仔细观察时,一个神奇的野生动物世界出现了。一天我们正在河边观赏雪山,有人说冰川下的山坡上有一片密密麻麻的黑点,不知是什么。我拿起望远镜望去,啊,竟是一头头的野牦牛。

第二天,我们决定去拜访这群野牦牛,我们中有动物学家,他要统计这群牛的数量。跨过了一条河,翻过冰川前一道冰碛垄时,我们看到了两只熊,一母一子,见到我们,向着冰川方向跑去。我们没有理会熊,大家当时的目标是野牦牛。当我们与那群野牦牛接近到再也不能近了时,所有人停住了脚步。动物学家苏建平告诉我,这群野牦牛共350只,他说这是他见到的数量最多的一群野牦牛。

第三天早晨,我钻出帐篷,晴空万里,空气清新,我看到帐篷的左边有一群藏野驴,另一个方向则有几只藏羚羊。由于我们要去考察冰川和温泉,我与一位冰川学家去了昨天我们翻过的那条冰川。我们气喘吁吁地站到冰川上,冰川专家拿出了GPS开始测量,我忽然想起昨天那两只熊就在附近,如果它们突然出现……想到这里,内心充满恐惧。还好一直到我们离开,熊都没有出现。回到车上,在车中等我们的同伴却告诉我,两只狼一直在车门旁蹲着,直到我们出现才离去。

我们拔营离去时,一只狼先是隔河观望,后来涉水过河向我们走来,它的脚步非常奇特,交叉着,身体扭动着,好似舞蹈。动物专家苏建平说,这是向我们表示友好,其实它是想寻找我们拔营后留下的吃的东西。在这只狼的注视下,我们离开了布喀达坂峰。

苏建平教授给我看一份统计数据:我们穿越可可西里这一路,9天的时间,共看到了大型野生动物:藏羚羊23群,288只;野牦牛24群,492头;藏野驴16群,87头;藏原羚10群,32只;狼3只;棕熊2头;狐狸5只。

中国还有哪个地方有这么多与野生动物遭遇的机会呢?

 

    奔腾的藏野驴是青藏高原上常见的壮丽场景。时处8月,这群藏野驴刚刚换上漂亮的新毛,即便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原上,它们奔跑的时速也仍可达到6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