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控制粮食阴谋:【佳片U约】俄.意.瑞. 法二战经典:《苏古诺夫之太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1:07:31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俄.意.瑞. 法二战经典:
《苏古诺夫之太阳》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索科洛夫似乎有着很强烈的“末日情结”,他的片子片名叫“挽歌”的就有很多。本片为日本天皇的挽歌。
成王,麥克亞瑟;敗寇,裕仁天皇。如此精美的畫面在震撼的配樂之下讓我意猶未盡呢。這也是索科洛夫電影之中讓我看得最為「舒服」的一部。因為其他作品偏綠偏暗的色調,對於一隻有紅綠色盲的熊來說,很是折磨。
[剧情资料]
导演: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编剧: 尤里·阿拉波夫 / Jeremy Noble
主演: 尾形一成 / Robert Dawson / 桃井薰
类型: 剧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 意大利 / 瑞士 / 法国
语言: 日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05-04-08
片长: 110 分钟
又名:太阳 / 日之丸 / The Sun / Solntse
太阳的获奖情况
2005年 Yerev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佳影片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2005年 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提名)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2006年 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丝带奖 Best Director - Foreign Film (Regista del Miglior Film Straniero)(提名)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太阳的剧情简介
二战末期,轴心国败局已定,作为“邪恶轴心”一员的日本更面临巨大危机。亚太战场节节失利,两颗原子弹进一步摧毁了日本人的心理防线。作为日本最高统帅的裕仁天皇(尾形一成 饰),此时此刻面临着痛苦的抉择。
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个身形瘦小的男人,他的内心世界无人能近……
本片为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20世纪统治者三部曲”(亦作“统帅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前后制作共花费8年时间,影片被评为2005年亚美尼亚埃里温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精彩影评]
《太阳》,变味的人性:沾满亚洲鲜血的膏药旗和屠夫裕仁
题记:
人的感受来自于他脚下的大地和他周遭的人民,所以,俄国导演心里的裕仁和我们思维里的肯定不一样。这部依据一些解密材料拍摄的影片,那个屠夫被仁慈化了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www.thrillermagazine.it/imgbank/FILM/sole.jpg[/img]
掩体里的裕仁幽灵般飘过,那些为了他挨到原子弹的臣民身处废墟却依旧,你不能因为他的瘦小而否认他是屠夫的本质。
裕仁在战争里是最高统帅,那身倭寇军服和倭刀我们可以联想到南京城的狼烟和血流成河的亚洲大地。这是罪行,死了也是罪行!
人性虽然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可是,人性有着族群性,毛哈哈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同类肆虐的应当忏悔,这是人与兽本质的界线。
中国有句老话叫:咎由自取,所以,所有的所有都是他自己造成的,虽然,从整体上我无法接受这部影片的基调,可是,我不得不承认一些细节有意思。
比如,驻日美军最高长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和裕仁会面,两人嘴叼着烟,烟对烟点烟的姿态耐人寻味,这场会见存于档案内容无从得知,而这场见面的直接结果是裕仁逃脱了东京法庭的有罪审判,在国际历史上,美国人从来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对于中国东北人民犯下滔天罪刑的细菌部队731的高官也因此逃过一劫。
政治婊子的餐桌上从来没有干净过。
这个段落我们非常清楚是美国人点亮了裕仁的雪茄,这样的点亮我们看到的勾当的存在,一种龌龊的输血政治存在。
据老妖说《太阳》日本人喜欢,是啊,一个有些腼腆的天皇,一个似乎很学者没有血腥的天皇他们当然喜欢。
人性在“战争四部曲”里占有主导,人性也会让我们的价值观发生偏差。
人的感受来自于他脚下的大地和他周遭的人民,所以,俄国导演心里的裕仁和我们思维里的肯定不一样。这部依据一些解密材料拍摄的影片,那个屠和被仁慈化了,我们无法忘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指挥者之一是任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皇后的叔父朝香宫鸠彦,当影片最后皇后听见一个因为裕仁要发布宣言『1946年元旦,裕仁天皇在美军的强大压力下发布《人格宣言》,第一次向全国申明自己是人而不是神』而切腹自杀的录音师时落下了眼泪,作为中国人我却感到的是鳄鱼的眼泪。
在影片中裕仁就像一个受难者小心翼翼,泛人性的调子将许多界线模糊了,如果缺乏历史常识我们很难将这个瘦小的中年人和发动侵略的战争狂魔联系在一起。灰暗的影像让战败的意义直观出现,一个低调的皇帝被禁锢在某种耻辱中
诚然,裕仁似乎是个鱼类学者,那个废墟上的超现实画面传递的是悲悯还是逃避我们无法确定,这种模糊罪责的态度我很不习惯。在这部影片里裕仁成了另一个层面的受害者,他的屋子就变成了囚禁。
单从演技而言,这部影片的主演尾形一成僵硬的手势和神经质抽搐的嘴角很传神,只是声音上和那个念投降诏书的原形有些差异。他让我想起了在《末代皇后》里扮演溥仪的姜文,他们都把威严背后的惶恐和不自在表现出来了,而且,本质上他们都是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因为厌恶这个未被审判的战争罪犯,所以对他的生活一无所知,我不知道查理一段是否有出处,如果没有那么这是亵渎了曾经拍过《大独裁者》的小个,对于亚洲而言,一个是纳粹的斗士,一个则是发动战争的屠户。任何对于他的神化和开脱,我们必须警惕。
美军拍摄他生活照的时候,那个亲吻牡丹花的镜头我想到的是催花,请原谅我的思维模式,因为,我是一个有着国仇家恨的中国人,事出有因当我们需要恪守理性。
在这一个四月,我们每个中国人需要明白,理性的意义,日本人民是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我们应该珍惜两国有着渊源的友谊,然而,我们也要警惕二战以后各种势力刻意对于历史的篡改,我们更需枕戈待旦因为每年的春祭、秋祭我们的耳畔就能听见日本遗族会游哈队伍里皮靴着地的声音,这些皮靴曾经沾满了南京城中华无辜人民的鲜血。
我们选择记忆,不是为了复仇和战争,我们应该高举反战的大旗,人民,无论那个国家的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在亚历山大·索库罗夫的镜头里,东京一片废墟,这样的场景是日本军哈主义的咎由自取,然而,承担废墟的是同样悲凉的日本人民。
抵制战争,反抗战争,让所有的生灵恢复理性,这不仅是笔者的希望,也是人类能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唯一途径。
人民,不要战争。
一個改編歷史的故事
且看按正史整理的時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8月28日:美軍開始在東京附近登陸
1945年8月30日:麥克阿瑟乘坐的飛機,在東京附近的厚木機場降落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停在東京灣的美軍戰列艦密蘇里號(Missouri)上簽署降書
1945年9月8日:麥克阿瑟正式停駐東京,住在美國駐日本大使館
1945年9月27日:麥克阿瑟與裕仁首次會面
可見日本投降、美軍佔領,以及將軍和天皇的會面,並非如電影導引的,都是在同一天裡發生的事。而電影裡的閣議可以說是處理投降後尚未平息的爭議,或事後「檢討」,未必一定討論是否投降。將史事像傳統戲劇般,壓縮在一天發生處理,可以看成故意藉短時間內的起伏,加添電影敘事的興味。
或者將史事按實按日舖陳,並非蘇古諾夫攝製獨裁者,或大權在握者(如果你認為裕仁還是憲法下的君主,或只是「最後的點頭同意者」的話)四部曲的主要原意——1999年的《摩洛神》(Moloch),講的是勢力下滑前一刻的希特勒;2000年的《金牛座》(Taurus),講的是餘下壽命不長的列寧——順境之末既說過,死前也說過,這回不妨說一個大權在握的人,失敗後怎麼辦怎麼想。
裕仁的國家確是失敗了。仗打不下去,按敵人的呼籲喊停,活著的軍人徒有雙手兵器也無法戰至最後一兵一卒。首都除了皇宮以外,幾全成廢墟,未死的敵人還住進首都,敵人的將軍開始當裕仁的「太上皇」,裕仁好些祖先也曾遇過相近的場面。如果戰勝才為成功,那裕仁於此時,並不成功,而這個不成功的君王沒有因此自懲自盡,卻活下來等待未可知的命運。而「不成功」和「未可知」,也是後來歷史記載的一小部分。裕仁後來又活了44年。電影改動了歷史,但卻沒將之顛覆,或變成幻想為主的「歷史」故事。
裕仁和天皇
香港觀眾看這電影時,比較留意飾演裕仁的尾形一生。畢竟,前一年(2005年)他們當中不少人曾看過他擔當主角的《東尼瀧谷》(市川準,2004),尾形在兩部片都飾演中年漢,同樣有點落魄。但更吸引觀眾目光的是,那張似語不語,不時開合的嘴。說那張嘴像金魚者有之,說那張嘴破壞君王形象也有之,說那張嘴把裕仁變成類傻瓜(再聯想到他的父親,大正天皇嘉仁?)亦有之。
這些解讀有理可循,而我想,除可以剛才提過的三種說法解釋外,那張不時開合的嘴,其實連上一些無法可說,或不能說的話。裕仁雖為天皇,但仍為凡人,外表也似一個守成之君,有些想法他未必能用言語表達,也有些話,礙於身份或風險,他未敢說出來。他否認社會給他建立的神祗地位,內侍多次否定;如他再說另一些不合大家期望的話,又會如何?
身份有時方便了自己,但有時也會阻礙自己,無法即時如願以償。按照正史,投降後約四個半月,即1946年元旦,裕仁發表〈人間宣言〉,天皇那時才正式把自己定位為人。
香港觀眾也見到銀幕上的天皇,舉止笨拙,沒有承認自己發動戰爭的責任,或及時向將軍認錯——後二者大抵源於我們對近代日本侵略中國的認識和想法。如果在宮中生活歷年,以前並沒遇過太多太大的變故,按照通俗智慧,天皇如富家子女般有些令平民發噱的動作,不足為奇。而電影既是導演一篇基於當時歷史,談論大權在握者在某些處境時表現的影像文章的話,導演未必須特意設計一些場面配合觀眾對歷史的看法,或討好觀眾,正如電影裡的事情,並不如正史般要在數星期內發生。
俄國與日本
其實蘇古諾夫身處的社會,也可以導引他藉電影令天皇認錯:日本帝國是希特勒的盟友,蘇聯跟納粹德國打了一場近四年的仗;而日本帝國打敗俄國後(1904-5),又想打敗蘇聯(1939),但結果大敗而回;後來,蘇聯在日本投降的前夕,對日本宣戰。但既有這些歷史背景,觀眾仍然看到的是個人——儘管是歷史裡較吃重的角色——面對某些處境時,如何處理,而非評論一己歷史功過。
未知是否巧合,片中某些場面卻跟俄國連上邊:裕仁案上的拿破崙、達爾文和林肯像,或照片簿裡的白人明星相片,暗合日本帝國時代「脫亞入歐」的呼召;那跟俄國皇族著意與歐洲靠近(如並非四部曲的前作,《俄國方舟》(Russian Ark, 2002)所示)的想法,有點類同。
然則來自主角想靠近世界的人,未必知道主角的想法。片裡的美國大兵和隨軍記者,或只識太陽旗,或見過持槍進攻的日本兵,或仍帶著勝利的事實和喜悅,而辨不出敵人要為之犧牲的天皇,只當他是個滑稽的主人。而大兵首腦之一的將軍,與天皇見面的時間較長,也有多點機會了解對方,但仍未及完全知道和了解對方所想。
廢墟的影子漸漸消失,觀眾該準備問第四組問題:下一個大權在握者會是誰?他/她又會面對怎樣的處境?
[请您观看]
',1)">
http://www.tudou.com/v/OvXdJZMONxs/v.swf
编辑于2011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