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范丽华:回应,可以从容面对 发布者:应彩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22:25
 | 发表时间:2009-12-28 16:12 回应,可以从容面对            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使我们更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而现场的教学回应,是有效的师生互动的关键。
     许多人直觉,教学回应得好的老师,一定生性灵活、思维敏捷。其实不然。
     一直以来,我很羡慕我的同学、特级教师蒋静,在各种研讨的场合都能快速应对的灵敏。因为我不算是个性很开朗的人,思维也不够快。所以,年青的时候,也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快速而准确地回应孩子的。
     渐渐地,我发现:我开始熟悉孩子的各种互动状况。
     渐渐地,我发现:我开始比较自如地面对孩子的各种互动状况。
     而这些技能的提高,与性情无关,却与专业认知有关。
     互动是什么?双方或多方的交流就是互动,其实沟通就是互动。幼儿园最常见的互动是言语的互动。具体模式大多为:提问——回答——回应。
     其中提问,我们可以预设,而孩子回答之后的教师回应,却往往让我们临场乱了阵脚。可是,师幼互动,到底有哪些状况需要我们做出回应呢?
     哦!它一定有阵法的。
     1:展现——让孩子展现已有的经验和感受。
     这 时的互动,一定是在老师的心意里的,比如:老师问“哪里有树”,孩子答“公园里有树……马路边有树……”,这种令人满意的互动,几乎是每个执教者期待的。这时的回应,只需应允和赞许,而最忌啰嗦。
     但我们经常会不知觉地啰嗦,如:老师问“哪里有树”,孩子答“公园里有树”,老师会脱口回应“对!公园里有树”;孩子答“马路边有树”,老师会紧随回应“对!马路边有树”。每次反思,我们会自嘲:过多平行语言的重复,只会使活动拖沓而乏味。 
          2:梳理——助孩子削枝强干突出主题。
     这时的互动,基本上不是老师心意里的,而使教学现场大为纠结。这时的回应,需要用足热情,来理顺这些纠结。于是,我们梳理——
     当老师问“哪里有树”,一个孩子答“就是有许多草、开着花,有许多树的地方有树”,老师的回应 “哦,你的意思是森林里有树”。
     老师的梳理,帮助孩子有效地表达。
      当老师问“哪里有树”,一个孩子兴奋答“有一天,我坐上了家乐福的车,车子开啊开,过了一座小桥;又开啊开,遇到警察叔叔;又开啊开,我们都下去推车;又开啊开……”老师的回应“嗳,树呢?”
     老师的梳理,帮助孩子集中思维。
     一次教学活动,做“说悄悄话”的游戏。一句“我爱你”,传递到一个男孩,他脸一红,即刻传出“我喜欢你”。因为由他而起的错,他的听力被大家否定了。这时,我的回应是“尽管你错了,但我猜你是听清的,只是不敢相信。”大家哈哈一笑,化解了他的尴尬。
     老师的梳理,帮助孩子确立继续的信心。
     梳理,使老师在解除一个个纠结、抚平一个个冲突中,表现出良好的师幼互动。
     3:提升——归纳孩子的经验做有目的的提升。
     这时的互动,大多是为了体现教育主旨的。所以,我们可以偏执地认为:回应得是否有效,就看提升得是否有效。
     9月的中班,开展二期教材里的《我爱我家》主题,其中我们就“我的家人”开展一课三研活动。
     第一研,是年轻的雨老师。当说说自己爸妈的长相特征时,一个孩子说:“我爸爸的肚子很大”。雨老师的预设是“面部长相”,不料孩子回答“肚子”,于是,雨老师追问回应:“怎么会大的?”一时,回答变得无厘头:“吃啤酒吃大的……吃剩饭吃大的……”
     第三研,是我。雨老师找到我班的一孩子,关照说:“一会儿应老师问,你就说爸爸的肚子很大”。   果然,孩子迷茫地讲述:“我爸爸的肚子很大。”我话锋一转追问:“平时有和爸爸的大肚子玩过吗?”“有!爸爸的大肚子可软啦……”这时,我提升:“是啊!尽管爸爸的肚子很大,可是他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
     瞧!活动主旨是“我爱家人”,小肚子要爱,大肚子也要爱,管它怎么大的!
     我体会:高效的提升,需要教师将孩子的回答与活动目标相联系,这种联系越紧密,提升得就越有效。
     一次,我在上大班“老房子新建筑”的时候,在欣赏了故宫式的建筑之后,我心潮澎湃地提升:“以后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只要看见这样的房子,就知道,里面一定住着中国人。”不料,听课人群中冒出“不一定”。我即刻回应“就算不是中国人,也一定是中国人的朋友。”
      瞧!提升主旨“我爱中国”。

     在师幼互动的回应中,教师时而是智者,时而为同伴,时而又做主持人,引导着孩子展现、梳理、提升着,渐行渐进地通过“条条大路”到达教育者心中的“罗马”。其中的乐趣,在于轻车熟路之后的从容驾驭。
      所以,从容地回应,从熟悉师幼互动状况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