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诗词全部题库:“立体城市”进行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43:41

“立体城市”进行时

核心提示:“立体城市,新鲜的空气。”这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的首次亚洲垂直城市竞赛的主题,来自亚洲、北美和欧洲10所杰出建筑学院的年轻学生,给出了他们对于解决亚洲高密度城市迅速发展带来的拥挤、污染和功能紊乱这些问题的未来构想。主办方之一的世界未来基金会理事长冯仑说:“困难是所有梦想的起点和动力,有了这个梦想指引,未来‘立体城市’的大胆设想不再是童话。”

同济大学的“龟背”型建筑(效果图)

1平方公里的土地,10万人口数量,给定中国成都这一特定区域、地形地貌和城乡发展状况。以亚洲城市急剧发展为前提,考虑密度、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等要素,设计一座供10万人居住和生活的垂直城市,这是学生们得到的统一命题。从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作品中,能很清楚地感受到东西方学生由于背景环境不同,对于未来城市构想的差异——东方学生的设计作品会更多地考虑解决满足更多住房需求的问题,更倾向于设计炫目的巨构建筑,而西方学生的作品继承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更容易实现城市功能的巨型建筑群。

比如来自清华大学的作品,根据地块自然划分的10个壳型钢结构建筑群,每个壳有50米的厚度,占地6公顷,250米长,壳型结构像一个大穹顶一样把整个建筑撑起来,把城市放在空中,里面包括了人的居住、工作、交通系统和公共活动空间。壳的最高处180米,最低处140米,高层里面有很多开放空间,既满足高密度城市的发展需要,也满足人们对多种生活方式的追求。里面包裹着一个巨大的绿色空间,地表种植农作物和各种绿色植物,阳光通过壳上的孔照射进来,建筑占地就只有壳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在里面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平等地享受各种资源。

 

同济大学的“龟背”型建筑(效果图)

同济大学的“龟背”型建筑,出发点相似,建筑接触土地面积小,生态用地多,人在“龟背”的结构中活动,城市功能全部在空中。“灵感来自对自然灾害的思考,10万人住在一个建筑里,坚固性是最重要的因素。”而这种结构自身又形成了坚固的抗震结构,也并不追求建筑本身的高度。

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设计方案“SymbioCity”,把高密度城市的设计嵌入了原有的城市规划,更好地保留和保护了原有的可以用于居住的建筑和土地,最终获得第一名。设计者亚历山德罗·博斯哈德(AlessandroBosshard)告诉本刊记者,今年3月份学校特意带着他们去成都调研,他们既看到了成都城市生活的休闲特色,也了解了四川农业在中国的重要性,同时又对成都的老建筑印象深刻。怎样尽可能多地保留土地和文化,“差异性”成为他在设计时最强调的因素,而“立体城市”并不简单依靠交通和外部世界相连。他的同学、另一组方案的设计者路易斯·希尔德(LouisHilti)对本刊记者说,在瑞士这种沿着高速路开几十分钟可能都见不到一个人的地方,他们也许过很久也不会面对我们正在面对的问题,但是高密度城市的发展是个现实,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设计方案“SymbioCity”(效果图)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院长王才强说,现在亚洲城市人口剧增,我们急需找出解决方案,处理土地、基建及环境问题。土地不足是普遍亚洲城市所面对的限制,纵向发展是唯一解决办法,因此衍生了“垂直城市”。“新加坡现在的规划大概是1平方公里3万多人,空气很多,以前曾经做过一个计算,1000个新加坡就能容纳全世界的人口。我们相信未来的世界是向着高密度、紧凑型的城市方向发展,如果都像美国的休斯敦那样的土地利用,我们的后代就没有地球了。”王院长告诉本刊记者。

实际上,人们关于“未来城市”的想象从很早以前就没有中断过,从百年前英国一位城市学家提出的“田园城市”的理念,到60年代日本“未来城市”的城市规划构想,实验在不断进行,到今天甚至单纯的技术手段都不是问题,却仍然停留在“疯狂的想象”阶段。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当冯仑第一次把做“立体城市”的想法说给王石听时,王石说:“这像童话。”冯仑却相信这是一场可能影响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革命。如今,“立体城市”的设计已经从2010年开始进行全球巡展,在成都的世界第一座真正的“立体城市”,也将在5年之后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