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儿童经典:《三国演义》乱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47:11

《三国演义》乱谈

学曹操还是学诸葛亮?

曹操和诸葛亮在管理能力上可谓各有千秋,那么一个领导在管理下属时,是像曹操一样广泛征求意见后,再从长计议;还是像诸葛亮一样具备多方面的卓越才能,大小事情都能有条不紊的安排下去,让下属各司其职。哪一种方式更能取得实效呢?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每每在作出重大的决定之前,都要广泛征询谋士们意见。这样做对减少因决策失误而招致不可挽回的败局的好处,不用我多说相信大家都能知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谋士们的鼓励,使谋士们得到了重视。让人的才华得到施展,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如果老板花重金请了有能力的职业经理,对他言不听计不从,每每不打招呼就作出决定,给他再多的钱,他能留下吗?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就是曹操迁许都前的一件事:一日,有一个人因大荒之年精神体态保持的很好而引起了曹操的注意(观察细致),再问,原来是董昭!曹操马上避席置酒,刚说了两句话,就有人来报说杨奉、韩暹二人投往大梁去了,董昭曰:“此乃杨奉与白波帅韩暹,因明公来此,故引兵欲投大梁去耳。”操曰:“莫非疑操乎?”昭曰:“此乃无谋之辈,明公何足虑也。”操又曰:“李、郭二贼此去若何?”昭曰:“虎无爪,鸟无翼,不久当为明公所擒,无足介意。”曹操见昭言语投机,又问其朝廷大事。牵出董昭建议曹操迎献帝入许都的话来。

  迁许都对于曹操来说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意义重大,但这是题外话。这里说的这个董昭并不是曹操的人,而当时曹操已得了荀玉等一干的大贤,却依然向第一次见面的董昭讨教。

  操见其言语投机,并不是董昭只是一味吹捧曹操而讨得了曹操的欢喜,而是见其对杨韩二人的判断正确表示满意,而对杨韩二人,以曹操的判断力,应该是心里已经有了底―――杨奉手下的徐晃,曹操见了一眼就千方百计的要收了过来。对从长安一路保着皇帝过来的杨韩,没见之前就应了解了。故意拿他二人考考董昭,看其是不是徒有其名。曹操见董昭的面试通过了,自然要问起朝廷大事,这样,一个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由一个陌生人建议的极其重要的决定作出了。当然,曹操还要经过荀玉等人的论证。

  与之相反的就是诸葛亮。

  第一次接触到三国是听评书,简直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神机妙算,仙人也。长大后,就渐渐有些不以为然了。

  胸有成竹的诸葛亮说:“山人自有妙计”,可大多时候,别说是和人商量,找人论证了,甚至被他差出去的武将文官连自己具体是要干什么都不知道,或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干。

  如足球,教练让球员怎样占位,怎样跑动。可为什么要这样占,为何要这样跑,先要和球员说明白的,只有球员理解了才能更好的执行战术意图。

  也许哪个大腕球员见教练嘴上没毛,文质彬彬的不像搞体育的,不知俱乐部经理为什么请了几次才请了他来,就有些不服气,说:“教练,我觉得应该这么这么站,那么那么跑。”教练说:“本教头自有妙计,让你怎样站你就怎样站,本教头料得到球会从那个方向滚到你的脚下。”然后暗道:“大腕球员我现在还扳不倒,反正早晚有一天得给他修条华容道让他练练体能。”

  当然,崇拜诸葛亮的朋友也不能怪我胡说八道,要怪就怪罗贯中好了。谁让他放着诸葛亮那么多优点不突出描写,反弄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出来。

也说诸葛亮之败

看了水煮三国,以及且听风吟“管理学曹操还是学诸葛亮”,似乎把蜀之不能成功归咎于诸葛亮,本人认为以上论点有待探讨!

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悲情人物,他的一出场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悲剧在于其选择的行业不对。

他未出草庐已谋三分天下,何以不说一统,则在于他知道汉朝气数已倾,不能再复!他本不欲出山,情不得已而出。所以出者,原因有二。一者,他面子薄,受了刘备三顾之礼,又被刘备一拜一哭,却不过面子,只得接受。这也是当时知识界普遍认同的“士为知已者死”的意识所然!二者,孔明自负,自认为才比管、乐,敢逆天而行,所以即使气数已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悲剧之源,这正如中国的珠算,现在计算器几个数字一点,就可以计算出准确结果,并且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以后几位均可,但如果仍死抱住珠算以为瑰宝,非要去搞一个珠算培训班,请问能有几人响应?再举一个行业问题,现在生产家电已经明显挣钱不多,利润不大,如果我们强要拿长虹去与微软比,微软潜在多少用户,多少人需要电脑,而长虹呢?就是长虹把其它公司全部打垮,也是没法与微软去比了!为什么,要挣钱可以,但挣大钱,应选定潜在用户多,而处于开始或者上升期的行业。而以当时汉朝情况来说,老百姓多半已经对大汉失去信心,张松献川图,首选对象也是曹操,破袁绍之后有老人自发给曹操献酒!所以当时已是民心已失,再挂大汉旗号,安得不败乎?所以诸多人俱骂诸葛亮是不识天时,而诸葛亮也多次自承逆天而行!所以他烧不死司马氏也无足为奇,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尽在理中!所以,他也只能自担悲情的苦角!就如长虹老倪复出,又岂能有所作为?所以择业不对,应为从业者戒!

诸葛亮未能成功,汉朝气数是一个方面,另外以川中为根据地,毕竟基础有限,岂能与全中国抗衡!但他出山之时,也只能如此,所以重点还是做了一个不合时宜的选择!于企业投资而言,正犹如以二百万之资本,偏投资一个夕阳行业,定下目标却要集团上市,安能成功?

作为投资者,只要赚钱,行业只要目前流行即可,如要赚取大钱,为长久之计,行业应当慎选也!

且说管理,诸葛亮的管理,重在执行。战略是上层人物处理的事情,做为执行者能教则教之,不能教者只说明职责分工即可。凡事清楚,如失衔亭,明白告知马谡当道扎营,但马谡偏偏不听,这又岂是他能控制?而他斩马谡、斩陈式,都是为了制度之执行,所以说他是在真正地以制度管理。正是由于他的制度化建设,即使他死后,蜀兵由姜维所领,魏人仍不敢小觑。再说曹操,在火烧赤壁的前夕,他在喝酒赋诗,搞一些企业方化的东东,又醉酒杀人,结果如何,还不是大败而归!三国鼎立,曹操几次亲征,都以失败告终!占尽天时地利,曹操亦未能一统天下!又岂有管理之功?反过来说,也就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公司,投资一个新兴行业公司,和一个夕阳行业且底子很薄的小工厂相比,也没多挣钱,管理谈得得上吗?

当然不是说企业文化不重要,但任何企业文化,失去执行的根本,都是无用之物!

再看管人,曹操梦中杀人,杨修之死,庞德临行,授先锋而取回先锋印,逼得其抬棺以战,实则逼其死耳,此皆曹操疑人之故。魏灭谁手,非对手,乃曹睿托孤大臣耳!曹睿之所以疑司马,乃曹操早有言防司马,是其管理的延续哦!整日防人,防来防去,还不免为其所算矣!司马懿本无叛逆之心,乃逼出来的效果啊!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也是其使用卑鄙手段、未用心结纳之故!反观诸葛,除了一见面便欲杀之的魏延,荐庞统、收姜维,此等人均为蜀尽职尽忠,鞠躬尽瘁,且都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勋!魏延为马岱所斩,马岱亦为降将,为何能承担其责,这都是孔明真正关心下属,以心待人,从而使这些人均怀感激,誓报孔明之故。诸葛死后尚能令人佩服,不惟手下,即敌人也都佩服!而曹操呢,司马篡权,还有其原手下多少大将之助啊!可见两者管理之功,一个管理了人,一个管理了心!谁说诸葛不如曹操?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用心结纳,方能收取管理之效!

再说诸葛之事必恭亲,做为一个重于执行之管理者,大都有此共性!不如此不足以带动士气,不如此不足以达成效果。以历代帝王观之,但有成就者,无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代改革家雍正,每天也不过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哦!(见二月河《雍正大帝》)皇帝尚且如此,诸葛又何能免!诸葛亮之所以如此勤劳,自言“受先帝托孤之重,敢不夙夜尽心”。以刘禅的素质,岂能成事,手下将领当然俱知,所以诸葛亮打出刘备这张牌来,要大家念刘备的好处,齐心协力完成一统大业,并且时时以身示范,否则,恐人心早散也!(这才是俘虏人心的企业文化)既如此,劳累又何能免?

创业成功者,必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也必须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见陈安之演讲《创业成功法则三十六条》)

一家之词,故妄言之,请大家共评之!

曹操为何不搞MBO?

一代枭雄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并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把个日趋没落的东汉帝国股份有限公司(因东汉帝国王侯分有大量土地,且封建帝国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故称之为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得不断成长,业绩连续翻番,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可以说使汉帝国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了,属于有大功又有实权的管理层。但其一直为丞相,最后也不过封为魏王。曹操至死也未搞个MBO(管理层收购)??称帝,实现对东汉股份法律上的掌控,直到其子曹丕才废汉称帝。曹操在《短歌行》中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般认为抒写了其求贤若渴的心情,但我认为此“君”未必就没有“君位”的意思。曹操是有心建立自己的曹家王朝的,那么他为何不搞个MBO称帝呢?

首先是市场法律道德环境不允许。曹操是卓有成就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此外,其书法,音乐,围棋技艺亦接近国手的水平。以他的知识、胆识和能力而言,算得上是盖世英豪,做个大股东、董事长执掌东汉股份应该是说得过去的。其封魏王,加九锡,但就是不敢称帝,当手下人劝进时,他说:“若天命归我,我当作周文王。”显然,统一了北中国的曹操非常明智,自己称帝就把以前所做过一切,包括在百姓心中积累的民望几乎全部抵消,这是桩不合算的买卖,而他的儿子曹丕则无历史包袱,但还是搞出个“禅让”的把戏,让献帝自己承认:“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终于实现了对东汉帝国国有资产的零收购。曹氏两代人处心积虑要克服的合法性难题,对刘备而言,根本不是个问题,因为刘备有刘氏血统,这是道德资源,其无形资产使他最具备做董事长的资格。所以刘备于西南一隅称帝,不是割据而是复兴汉室,人中之龙的诸葛亮不辅佐占据大半个中国的曹操,也不投奔有东南膏腴之地的孙权,而是在刘备无立锥之地时,因三顾茅庐出山,不能不说孔明先生也看好“刘氏宗室”的潜在价值。

其次是公开竞卖不能搞。曹操以善于用人而闻名,所谓任人唯贤,不论出身、等级,有才之人,在曹操那里多能得到重用。如他降低用人的道德标准,以英雄的眼光,而不是以圣贤的标准去评估人才,并把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例如,在官渡战后所获的战利品中有一批书信,都是朝廷大小官员、军中将领暗通袁绍的信札,有人建议曹操将这些脚踏两只船的投机者“收而杀之”,曹操却下令把这些信烧了。曹操深信:人不可能神圣、无缺点。取其长,容其短,必有很多人乐于效命。不过在谁掌握国家政权的问题上,曹操自己也明白那是不好任人唯贤搞公开竞选的,因为当时曹以权谋,奸诈,残暴闻名,人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加上当时的道德环境,如果搞公开竞卖,曹操很有可能搞不到东汉帝国的资产。他自己拚搏出来的业绩是不会让别人来坐享其成的,所以曹操没有猴急的搞MBO去称帝,自己干脆来个不垂帘也听政,到时机成熟时让自己的儿子去搞MBO吧。

再次是收购资金说不清。曹操经营后东汉帝国的成就,当然主要是靠自己的智慧、汗水,靠网罗来的大批文武将帅共同奋斗取得的,但大家都知道,曹操的“第一桶金”是来自于“挟一天子以令诸候”,那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是“黑钱”,说明曹操是有原罪的。因此有大智慧的曹操明白,需要通过某种方法把“第一桶金”漂白,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时间。曹操的现有资金也不够雄厚,当时有刘家血统的刘备时时打着“光复汉室”的幌子与其过不去,并常联合孙权抗曹。赤壁之战使曹操大败而逃,曹的自有资产更是遭受重大损失,这收购资金问题可让曹操大伤脑筋。

再次是定价机制不健全。当时一帮所谓清流,包括一些文学家、医学家等可算是中介机构。他们的独立性似乎很强,一些名士就对曹操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如东汉名士祢衡,就曾当面历数曹操的罪过丑行,那个名医华佗还想将曹操的脑袋剖开瞧瞧。结果曹操不仅杀华佗、杨修等,还借刘表之手除掉祢衡。如果让这些中介机构来为东汉股份国有资产的转让来定价,显然对曹操不利,而由曹自己影响和把持的中介来评估定价,更难得到大家的信任。曹操要搞MBO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曹操有心篡位却没有急于称帝,那是他的明智之举,否则就极有可能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不过也许是曹氏的MBO确有许多阴暗之处吧,其子曹丕MBO后不久,司马氏又仿效曹氏继续MBO,最后搞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古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窃国者虽可为王,但取之无道又怎能行之久远呢!一切想搞MBO的人都应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