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花生芝麻豆浆功效:中国明朝时的先进火炮技术在清朝失传之谜(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8:23:41
 

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得名。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铁壳的“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开花弹具体的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了铁壳的爆炸性火器“霹雳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后,大体在南宋后期。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新闻:

 

 

杀伤燃烧弹 : 万人敌 大型爆炸燃烧武器,重40公斤,外皮为泥制,重量40公斤,产生于明末,用于守城,为了安全搬运一般带有木框箱,可以算是早期的烧夷弹。

明朝的“地雷”?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当时的地雷是先在敌人的必经之道上挖一大坑,埋入火药,上面覆以碎石,以盘香引爆。这些所谓“地雷”根本就是开花弹!“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就是证据,他们挖到的是一个火炮的弹药库!“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这些数据也表明了开花弹的本质,试想,地雷需要两种规格,并且铸造精度在一毫米以内?只有火炮才要求炮弹有如此的精度,因为大家知道:如果炮弹大于火炮口径就无法发射,而小于火炮口径会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射程和精度都无法保证。

感谢这些数据让我们知道当时那里的火炮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口径为85毫米的,另一种是口径为110毫米的。从这些数据我们还知道了东西方的开花弹有一个区别:西方的开花弹是在铸铁弹体上开一个口,以木制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内装上缓燃火药来引爆;而明朝的开花弹则是“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估计是在小孔里插上“药捻”来引爆。因此“信管”、“药捻”都是现代炮弹引信的始祖,也证明了东西方是各自独立研制出开花弹的。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日前在托克托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据称,这是我国首次出土明朝地雷。这次出土的地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用以装火药和引爆火药捻,当打开已经锈蚀的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的火药。火药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的火药为土灰色,且部分火药呈米粒大小的颗粒状。

据新华社,出土地雷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古代称之为东胜州)地处黄河岸边的山梁台地,起着雄踞高地、扼守黄河的重要作用。当时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边界贸易繁荣。元朝末年,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军攻破后,为了荡平北部元军,明军曾在这里与元军发生激战。该城出土的地雷正是这时明军攻城用的武器,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
明朝时的红夷大炮,最初为仿造荷兰重型前膛
炮,但中国也学习并发展了很多细节技术

远程重炮 : 红夷大炮 号称将军炮,明末引进西方技术制造,带有炮耳和瞄准具,可以调节射程,炮身寿命长,大型者重1.6吨,射程可以达到1.9公里!应该是这一类武器的极限了

有个战例值得研究一下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率后金军13万人以锐不可挡之势,度过辽河,长驱西进,围攻宁远城,袁崇焕率领坚守宁远的明军仅有一万多人,以十倍之差的力量与之抗衡。

努尔哈赤在兵败退回沈阳途中叹道:“我自25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唯宁远一战,惨败而归”,并于同年八月,因身患痈疽,病死于距沈阳40里的云爱鸡堡。 

沦为礼炮的三眼铳 三眼铳,是明军重要的单兵火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连续释放,构成密集火力,有利于压制行动迅速的骑兵。可能对历史熟悉的朋友能够想到,崇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出宫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铳。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即位,一心雪耻,又亲率大军攻击明军宁锦防线。清军渡过大凌河围攻锦州城,袁崇焕派兵增援以牵制清军的行动。清军未能攻下锦州便转而攻打宁远。明军在城头密排巨炮,总兵官满桂出城接战,引诱清军进入大炮射程,然后猛烈轰击清兵,又打的清军死伤无数,仓皇撤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宁锦大捷”。

当时明朝军队的火炮除了装备开花弹,还装备了实心弹(又称“葡萄弹”)和霰弹。实心弹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块磨成球体,这种弹主要用于攻城洞穿城墙工事,射程远但是对杀伤人员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实心弹直接命中的话非死即残,但努尔哈赤并没有肢体断裂,因此可以排除是被实心弹打死的。再看霰弹,霰弹在当时是野战火炮的大威力弹种,由数升铅铁小丸构成,射击时可以形成弹幕,杀伤力极大,但是霰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射程太近,一般不超过一里,努尔哈赤是不会将军营设在离城墙如此接近的地方的,所以霰弹也可以排除。如此一来,只有开花弹是杀死努尔哈赤的“真凶”,开花弹是铁壳,可以及远,同时爆炸时威力大。推测当时的情况是一枚开花弹落在努尔哈赤附近爆炸,他被弹片和冲击波击成重伤,不治身亡。 
清朝所谓“以骑射得天下”,因此对火器技术很不重视

令人深思的是,在明代大放异彩的开花弹,到了鸦片战争时中国竟然无人知晓,连清朝当时的火器专家丁拱辰也不知开花弹为何物,以至于李鸿章向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订购开花弹,曾国藩设立安庆军械所重新引进西式开花弹。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出土的清朝大炮,主要样式多仿自明朝的红夷大炮,但冶炼技术和弹药技术的精髓却截然不同 

清朝后期,中国被迫向西方进口和学习火炮技术,普通火炮又重新装备了“新式开花弹”,在镇压太平军等战争中发挥了作用。

该兵器用于杀伤人马,壬辰倭乱时期,由火炮匠李长孙发明,属于一种炮弹。外形如瓢,里头装有火药薄铁片,缠火绳的木谷以胶插入木谷的竹筒。木谷的沟缝长,炮弹的爆炸时间长,反之则短。

明永乐火铳。《武备志》说:“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是明代军中战斗的利器。 

多级火箭:火龙出水 明代《武备志》记载的多级火箭,用纸糊筒外绑第一级火箭,龙口内有第二级火箭,射出后加大射程击中敌方船舰,用于水上攻击,射程可以达到1.5公里。

古式后膛榴弹炮 :佛朗机 明代正德年间利用欧洲技术制造的大型后装火炮,使用带炮弹壳的开花炮弹!

 

单发步枪 :火铳 明代制式的早期轻型火器,铸造精良,设计精巧,和元朝的火铳比较,所需火药大大减少。明代作为标准武器,曾生产达九万余,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广泛使用。

 

铸造时通过增加箍来防止炸膛的明代大将军炮 1626年袁崇焕使用这种火炮打败后金,取得了宁远之战的胜利,努尔哈赤也被击伤,后返回因伤势加重逝世。清朝一直得不到这种武器,直到崇祯杀了袁崇焕,边军军心涣散,才有人带炮投敌。    

连发手枪:拐子铳 带有曲柄的连发火绳枪,长37.5厘米,使用类似佛朗机的装填方式,可以连续三发,射程150米,明朝称为“万胜佛朗机”,在抗日援朝中使用比较多。个人认为有点儿自动手枪的味道。

多管转膛炮:迅雷铳 单兵多管火器,明代赵士珍发明,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最大的可以达到18管,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加上外罩后状如琵琶。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

大口径左轮枪:五雷神机 这真是世界最早的左轮枪了,戚继光在北方战线防卫蒙古军队的发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种规格,一般使用时二人一组射击,一人支架,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射程180米。 

 

最早的迫击炮:虎蹲炮 戚继光军中最常用的火器,这种轻便的火炮跑管薄,射程不远,适用于山地作战,机动灵活,由于前装,可以大仰角发射和大量装备下层部队而与今天的迫击炮有异曲同工的用处。

战防炮:抬枪 大家相信么?这个居然是明朝的东西。这是大型鸟枪,明代《天工开物》最早记载其图片,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九头鸟”,威力强劲,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 

带助推火箭的滑翔炸弹 : 神火飞鸦 补充一个怪物,神火飞鸦,类似解放战争中攻击黄维兵团的“飞雷”根据其气动布局,感觉不是很适合飞行,估计不会在实战中有多少用处。 

 

使用三眼铳的明军士兵

原始的火焰喷射器 – 猛火油柜 猛火油,即石油,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经记述过中国西北地区开发使用石油的先例。

多管火箭炮:一窝蜂 这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具发射器中带有多发火箭弹。这种武器曾经在军事博物馆有展出。 明代《武备志》对一窝蜂有较详细地介绍,当时的规格有多种,从3连发的神机箭,到100连发的百虎齐奔,都属于这个范畴。

属于用手点火发射的有筒式火炮。大小在天、地、玄、黄中排第三位,是一种重火器。发射物得用二只大箭,如用 7 斤重的箭,射程可达 2000 步,发射过程同天字铳筒。玄字铳筒铸铁制成,总长为 95cm ,筒长为 60cm ,口径为 7.5cm ,外径为 16cm

古代的手榴弹,名为震天雷,内有称为“火老鼠”的钩型铁片若干,用于加强杀伤力,这和美军手榴弹内放钢珠一个原理,这种不符合“武道”的残忍家伙,大概当时也被当作恐怖主义分子的武器吧。

 

毒气弹:霹雳炮毒火球应该是最早的化学武器了,这个出现的比明朝早多了,采石之战的时候是宋军重要武器,内部除了火药外,还有巴豆,狼毒,石灰,沥青,砒霜等物,爆炸时产生毒烟,中者口鼻流血,不亚于沙林氏毒气阿。 

皇太极盔甲,清,上衣长70cm,胸宽40cm,袖长70cm,下裳长64cm。胄,通高27cm,直径21.5cm。此甲为蓝色缎面,由上衣、下裳、左右袖、左右护腋、前遮缝、左遮缝组成,穿时由钮扣及带子连缀成一整体。前胸、后背绣五彩云龙各一条,内敷铁叶186块。护腋、前遮缝、左遮缝均彩绣火珠,四周饰以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吉祥物。袖外连缀弧形窄铁叶若干片。下裳分左右,从上而下缀铁叶五重,每重38片,左右共计380片,每重铁叶间以镀金铜钉和彩绣八宝图案相隔。 胄为铁质,顶盘,前后梁、护额等均饰铁鋄金云龙;护项、护耳、护颈面均为蓝缎,上绣火焰。鹿皮里,青缎缘,内俱敷铁叶,共计35块。 甲胄共重约12.25kg。

皇帝御用弓,清,长145cm,最宽处25cm。清宫旧藏。 弓木质,胎面贴以牛角,再以筋胶加固,外贴金桃皮,饰以黄色菱形花纹。弓为双曲度弓形,弓梢处置牛角质垫弦(已脱落),弓中部镶暖木一块,以便于手握。弓弦以牛筋制成,外缠丝线。 清代,骑射被看作是满族的长技,弓为军事及狩猎的必备之物,是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此弓为乾隆皇帝北狩围猎时使用之物,牛角面上镌刻满、汉文:“乾隆二十二年带领准噶尔投降众人木兰行围上用宝弓在依绵豁罗围场射中一虎。” 

乾隆大阅甲胄,清乾隆,上衣长76cm,下摆宽74cm,袖长87.5cm;下裳长70cm,下摆宽57cm。胄通高31.5cm,直径21cm。清宫旧藏。甲分上衣、下裳、护肩、护腋、袖、裆等。此甲为明黄缎绣五彩朵云、金龙纹,下为海水江崖图案,月白绸里。甲面有规则的金帽钉。衣正中悬钢质护心镜,镜四周饰鋄金云龙纹。两袖用金丝条编织,袖口月白缎绣金龙。裳分左右,腰以布相连,裳面以金叶片、金帽钉、彩绣龙戏珠纹相间排列。胄,牛皮胎髹黑漆,顶镂空金龙宝盖嵌珍珠,前后梁鋄金云龙纹并饰以珍珠,梁中饰金刚石螣蛇。胄体有镀金梵文三重计44字,间金璎络纹。据《清内务府档案》载,胄镌梵文意为“心咒诅念观世音菩萨”。胄上植缨,缨顶端金累丝升龙托大东珠,缨管饰金蟠龙纹,四周垂大红片金、黑貂缨24条。御用甲胄装饰华贵,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主要用于大阅。这套乾隆大阅甲胄,虽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但保存完整,色彩明艳。


9、土尔扈特腰刀,通长85cm。清宫旧藏。 刀柄头银质,圆形。柄中部一面嵌红珊瑚一颗,另一面为一银质圆环。鞘由鲨鱼皮和牛皮相间制成,中有银线相隔,呈螺旋状。鞘上缀白色皮条一块,上书满、蒙、汉三种文字,字迹已不清楚,然“渥巴锡进”几字仍依稀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