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湿能吃水果吗:[原创]西溪夜话—学校管理杂谈闫学老师教你这样读教育经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7:26:00

闫学老师教你这样读教育经典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

 

二○○八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中第四条是教书育人。作为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要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读教育经典。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读教育经典?方法不外两种,一种是泛读,一种是精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我们看到,薛瑞萍老师读过《给教师的建议》、《民主主义与教育》在内的近20种教育理论书籍后,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闫学老师阅读古今中外教育家的经典著作后,出版了《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不但如此,闫学老师在泛读的基础上,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进行了深入研读,于2009年、2010年相继推出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两书,被誉为是“国内第一本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解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图书。”对一线教师来说,如何阅读教育经典,如何把教育经典和自己教书育人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书育人的实际水平,收到教书育人的理想效果,阅读这两本书后都会得到启发。

阅读书籍,我喜欢先阅读序和后记,但不是请人作的序,那多半是一种介绍,甚至是一种吹捧,我喜欢看作者的自序,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成书背景,了解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总的认识和看法。看这两本书的序和后记,不管是标题还是内容,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的序和后记标题是《我想做这样的教师》、《这是多么浩繁而美好的事情》,《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的序和后记标题是《世界上曾有过这样的班主任》、《雪落知春》。从这样的标题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世界最富盛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是以校长、教育家著名的,首先是以普通教师、普通班主任引起一线教师关注的。如果过去我们更多的是把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家、校长看待的话,作者在这两本书已经将他还原为普通的班主任、普通的教师了,使广大的一线教师更觉得可亲、可学了。当然,我们也从标题中读到了作者的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付出的艰辛的努力,体现作者理想的是“我想做这样的老师”,体现作者艰辛的是“浩繁”,但作者觉得这样的付出是“美好”的,并且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因为“雪落知春”。从序和后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闫学用了一个夏天的时间,完成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的写作,在完成《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后,作者“把所有的假期都给了一件事”, “便开始着手写作这(《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本新书)”,“似乎早已忘记了季节的变换”。这样的精神,这样的追求,不值得我们一线教师虚心学习吗?

两本书都分为五辑,从每辑标题到每篇标题,都充满着诗一般的语言,体现了作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尊重与敬佩。《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五辑分别是“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 教育就是提高免疫力”、“ 以天地为课堂”、“ 用一辈子备一节课”、“ 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有关”,《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五辑分别是“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莫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让家长也懂教育”、“善于创造成功的预感”、“站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里面很多文章的标题也是这样充满诗意,如《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中的“课堂是触及理智和心灵的地方”、“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教学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让善良在童年扎根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一天淘出一粒金子”等。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中,这样的标题也比比皆是,如“将玫瑰赠与别人”、“为童心筑上防护栏”、“让每一支溪流都清澈”、“让每一句话都结出果实”、“让美融入学生的生命”等。即使看到这样的标题,你也会产生阅读的冲动。

从具体内容看,《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撷取、提炼了49个与中小学教师最为贴近的教育观点,基于当下中国的教育现实予以深刻而生动的阐发,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有极好的借鉴作用。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重点梳理、提炼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种种做法,分析、研究了他在班级管理、道德建设、师生交往、习惯养成、家校沟通、组织活动等方面的经验与价值,并结合当下中国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进行了系统反思。如果说《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是站在一个教师应有的角度去展开全景式的抒写的话,那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则是在全景中着力描画了其中的一个方面——班主任工作,话题更为集中,思考更为深刻。两本书的观点、内容等,很多都是普通教师、普通班主任平时思考不够,读起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中的《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沉默的服从是一种悲哀》等,这些都反映了眼下中小学的实际教学,但是,苏霍姆林斯基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认为“如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一天下来孩子们能吃得消吗?一学期,一年,几年下来,又会出现什么状况呢?”提出疑问后,他着力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提出“要让孩子想一想”的观点。他的见解给了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最直接的指引。还有一篇《什么是教师的首要工作》,当看到这个题目时,我们都可能在想:我把什么看作是教师的首要工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获取的能力?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看完文章,突然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原来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

这样的观点,这样的看法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同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阅读《将玫瑰赠与别人》时,我们就会理解,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让处在一个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引以为豪的东西。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财富。教育学生将自己的精神财富赠送给别人,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而不是只有别人“失败”自己才能“成功”。在阅读《怎样表扬学生》时,我们知道,对教师来说,惩罚学生、批评学生需要非常慎重,这个道理是比较容易明白的。可是许多教师并没有想过,表扬学生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在很多时候,不恰当的表扬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并不亚于惩罚。在读到《公正会使心灵变得高尚》时,我们更清楚地明白,教师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说,教师公正与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时时感受到公正的孩子,她就会敞开自己的心灵感受、接纳周围的世界,他的心灵会变得高尚;相反,一个常常感受到不公正的孩子,他会逐步丧失对他人的信任,他会病的对一切都无所谓,他的心灵会变得迟钝和凶狠。

在阅读时,我特别留意了书中的注释。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在我国有很多人译介过,有很多出版社出版过。很多中小学教师,手中可能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但那可能是某个出版社某个年代出版的某一本,而从闫学的这两本书的注释中,我们看到了闫学老师阅读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之多,版本之多。既有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也有同一出版社不同时期出版的,仅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既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也有“给教师的建议”、“公民的诞生”等单行本;年代更多,有1982年、1983年、1984年的,也有2001年、2009年等。用闫学老师自己的话说,“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写作与苏霍姆林斯基有关的文字,已经成为我教师生涯的重要部分。我好像总也读不完,写不尽。因为你一旦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你就会觉得那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那里有无数闪光的珍宝等待你去发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读的深入,闫学老师今后出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之类的书籍也是可能的。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教师》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与普通教师是息息相关的,我愿意把它们作为上下篇,或者说是姊妹篇。但愿读过其中一本的教师,去读读另一本,希望一本都没有读过的教师,把这两本书都读一读吧。读了这两本书后,你不仅可以知道闫学老师是怎样阅读教育经典的,而且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那里知道,作为一个教师如何去做好教学工作,做好班主任工作,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