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薏米汤隔夜能喝吗:当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不感兴趣、无动于衷怎么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58:36

当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不感兴趣、无动于衷怎么办?




     有一次,在QQ上,有位外地教师问我:“我是一个物理教师,我所教的学生,很多对学习感到厌倦、不感兴趣、无动于衷怎么办?”

    我向他建议:物理有很多奇特和神秘的“现象”,这其中的奥妙,教师不要轻易向学生去和盘托出,而应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觉得是通过他们自己努力而“发现的”,那么他们会感到兴奋和成就感,并乐此不彼。



    如果教师强迫学生用更多的时间抠教科书;学生的学习被作业功课塞满而思考的时间少;背诵那些不需要背诵的东西;掌握知识的时间没有正确利用;忽略了由深入思考事实向记熟规则过度的特点,那么这些都可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不感兴趣并且无动于衷。



     如果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通过实践(就这个词的狭义来说,就是对事实和现象进行直接观察,同时也通过间接的思维)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学生也会非常珍视它们。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我任教的两个班级由于分班的种种原因,学生基础和学风都不甚理想,有很多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不感兴趣、无动于衷。有一个班级先后转走5名优秀学生,所以初一学年期末考试成绩,在全年级15个班级中优秀率和合格率居全年级倒数第一,平均分也是在倒数二、三名之列,但经过改变教学方式,有非常大的改变: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在全年级15个班级中优秀率和合格率居全年级第二了,平均分也居中上,分别居第6名和第8名。优秀人数从原来的45个人上升到13人,也让我感到意外,还有56名同学与优秀分数相差几分,只要他们再仔细认真和努力一些,完全可以进入优秀同学行列。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当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一书时,读到这段文字:“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

    我兴奋不已,我明白了:一堂好的数学课和成功的数学课,师生都是非常快乐的,既是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样也是幸福体验的过程,应该在课堂上充满“欢笑声、赞美声和惊叹声”!

    这也是我每堂课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