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治疗扁平疣要炒吗:知行与行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43:48

知行与行知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知行合一,知是认识,行是实践,知行合一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有机统一。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认识到有些事情该怎么做,但就是不能付诸实施,缺乏执行力,知而不行,等于无知,知也白知,加上有毛病,白知成了白痴。

    良知

    有人说胡耀邦是共产党人的良知,胡耀邦曾对胡启立说,你一定要记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共产党人决不能鱼肉人民。为什么?毛泽东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良知包括三个方面

    知耻,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不做损害他人和集体的事。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孔子说“知耻近乎勇”,知耻是要有勇气的,将知耻与勇相提并论。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在姓氏后面加上子是一种尊称,如孔子、孟子、韩非子、老子、孙子等,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批孔不能说批孔子,于是历史学家们就去翻孔子的家谱,孔子名丘,排行老二,孔子成了孔丘、孔老二。在中国历史上,耻被列为传统八德之一。

    传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是孝顺,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三字经”中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古代朝廷指派大臣到边远地区赴任,如果不愿意,往往以父母在为由恳辞,皇帝也不能以抗旨治罪。朝廷指派王阳明到边远地区任职,王阳明三次以父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为由婉拒,但最后还是去了,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为国尽忠为首选。

    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同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多一点理解与包容。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不要斤斤计较。我看有时是中药铺抓药——钱钱计较。常言道:吃亏是福。春节的时候,习惯上将“福”字倒贴,寓意福到。还有一层寓意,倒过来想:吃亏是福。

    忠:是尽忠,忠诚。对人对事都要尽忠。口心一致为“忠”,口在上,心在下,用一根竖线相联。如果心上常怀非份之想为“悲”,是一种悲哀。

    信:是信用。对朋友、同事要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礼:是礼节,是对人的尊敬。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一些传统礼节在日本、韩国随处可见,但国人却丢弃了。前不久看到一部故事片,几个日本人化装成国军混进国统区,在遭到盘查的时候无意识地鞠了一躬,结果引起怀疑,身份暴露。

    义:是义气。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对朋友、同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有人说“哥们义气”不是义,我看不能这样说,“哥们义气”也是义,只不过是一种狭隘的义,你能说梁山好汉不是一种义吗?否则怎么会有聚义厅、忠义堂。要树立正义。有个小品“不差钱”,“义”是“不差点”。

    廉: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有大公无私的精神。现在天天讲廉洁,似乎象过去天天喊“万岁”一样,只是一种期盼。能做到不贪、不索要就算不错了。贪心不足,后患无穷,不少人为了贪,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命。我们说“舍得”,先舍后得,舍是付出,付出体力、精力、财物,得是获得,获得精神和财富,舍得就是要先付出才能有所得。有人行贿、买官也是一种“舍得”,只不过是一种另类的“舍得”,是投资与回收。我们说“得失”,有得有失,如果为了得到不义之财而失去人格、失去民心,应该说是得不偿失,要权衡一下得与失。

    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知耻”也是自尊自重。知道错了就要勇于改过。

    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内心的安宁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基督教做礼拜忏悔,为求良心的安妥,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这个人、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人要一心向善。王阳明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圣贤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

    知悟。上面的良知及其三个方面是我学来的。知悟是我由此想到的。“悟”,竖心旁加一个“吾”字,“吾”是我的意思,“悟”就是扪心自问,摸摸胸口,自己问自己:是否问心无愧,是否心安理得。我们说“觉悟”,就是在睡觉的时候摸摸胸口,自我反省。孔子的弟子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从三方面反省自己,替人家考虑、谋事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给别人的东西是否可行呢?”

《西游记》里有个齐天大圣,法名悟空,“空”是目空一切,一丝不挂(没有丝毫牵挂),全力保护唐僧取经。猪八戒法名悟能,到处逞能,拈花惹草,倒打一耙。

    “悟”是一种境界。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专访狂草书法家白狼,他说从事书法有四个境界,一是舞,舞文弄墨;二是武,象习武那样;三是无,达到忘我的境地;四是悟,最高境界,与心灵相通。

    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浚(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主张先知后行是渐进型,主张先行后知是创新型。知行或行知是哲学命题,什么为哲学?“哲”是建立在口之上的,哲学是怎么说怎么有理的学科。我们不少人说起事来很有道理,站在某一个层面是有道理,这就是“哲学”,在学习“哲学”的同时还要学习“折学”,什么叫“折学”?就是研究“折中和折扣”的学科。不少商场在商品销售中实行折扣,这是一种“折学”;谈判中的讨价还价是一种“折学”;人经历挫折是一种“折学”;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种“折学”;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种“折学”;折服是一种“折学”。

    行知,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想知道苹果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如果整天围绕苹果的大小、颜色来品头论足,终究不能知道苹果的味道。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系浙江余姚人,浙江大学的前身叫“求是书院”,取自王阳明的“君子之学,唯求其是”,时至今日,“求是”仍为浙江大学校训,《红旗》杂志改为《求是》。

蒋介石在日本期间,看到电车上很多日本人都在看王阳明的《传习录》,看一会,闭目沉思一会。他大为震惊,于是开始阅读《传习录》,并崇拜王阳明,多次自称为王阳明的信徒,并把台北草山命名为阳明山以示纪念。

    王阳明名守仁,遵守仁义道德,“仁”字,单人旁一个二,二个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意思是同心同德,相互友爱。王守仁号阳明,阳,阳光;明,光明。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依靠阳光,阳光普照;寻求光明,光明磊落。知行合一,行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