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和红豆的功效:百年南海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7:06:30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5-25 来源: 广州日报

当年南海中学右泉书楼。 南海中学大门。 校园一角。 上世纪30年代南海中学的乐队。 当年南海中学的教师办公室。 南海中学校友黄天骥。 南海中学的毕业生为农家子弟理发。 校园内唯一的旧建筑半边亭及记录当年南海中学历史的石碑。

  说起广州中学里的百年名校,广雅、培正无人不知,却极少有人知道,有一所名为“南海中学”的学校,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百年往事。

  它诞生在清朝末年,那时,广州还分属于南海和番禺二县管辖,以现在的解放路为界,马路以东归番禺县管,以西归南海县管,而坐落在“南海学宫”不远处的中学堂,自然而然得名“南海”。

  一百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南海中学历经沧桑,几经迁徙。

  一百年的时光,南海中学积淀丰厚,名师荟萃。它曾经接纳了这座城市最早一批海归知识分子,也曾经活跃过那个远去的王朝最后一批拖着长辫子的举人、秀才。校园里古老的榕树,曾经聆听过“之乎者也”和ENGLISH混杂的诵读声同时在校园的上空飘荡……

  南海中学,曾经的“广州第十一中学”。2006年,它恢复了原来的名字,也为自己慢慢揭开一段光荣的岁月。

  秉承

  百年名校传统

  策划:赵  洁

  撰文:金  叶

  摄影:黎旭阳

  今天的南海中学,马赛克立面的外墙装点出的现代化教学楼,几乎所有历史的痕迹都已泯灭。

  只有校园一隅那座古色古香的小凉亭,它下面的墙壁上,还嵌着一块字迹依然清晰的石碑。这块名为《捐建右泉书楼碑铭》的石碑,是南海中学的“镇校之宝”,百年的沧桑史,在碑铭上清晰可辨。

  那上面记载的,是一百多年前的南海园……

  

  金花遍野 芦荻满湖

  

  “洎乎戊戌维新,朝野变政,学士废鸿胪之第,人材冶鴃舌之炉。吾邑中学堂,初设宋玮之遗基,旋徙报资之古刹。杏坛化雨,鹅湖之讲席先开;芦荻春风,羊石之誉髦悉萃……”——《捐建右泉书楼碑铭》

  1898年,中国爆发百日维新。变法理想尽管夭折,但向西方学习、改革教育却自此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放弃追求科举,开始转习西方科学。民间兴起办新式学校之风。在这些新型的学校中,民间口语开始取代文言文,英语学习也走进校园。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历史却将证明,振兴中华民族的“新型人才”正在这些新式学校里得到冶炼。

  南海中学的前身——南海中学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它最初的校址,是建在一个名叫宋玮的大户人家的宅基上,此后不久,校舍搬迁到现在广州的金花街芦荻巷。那时,大概还没金花街,也没芦荻巷,芦荻、金花只不过是广州西门口城门外郊野的一个地名而已。这里有一间叫“报资古刹”的古庙,南海中学堂就是搬到这里来安家的。“报资古刹”作为“南海中学堂”的第一代校园究竟经历了多长时间,碑文里没说;这古刹是什么样子,周围是怎么一个环境,碑文里也没说,但是,根据现在学校附近街巷的名称,我们禁不住去推想:南海中学堂位于广州的西郊,离它不远就是“西门口”,那里矗立着厚厚的城墙和城门楼,学校的附近,现在名为“金花街”、“芦荻巷”的地方,则是一片金花遍野、芦荻满湖。如画美景的中间,那座古老的寺庙里传出的不是暮鼓晨钟,而是一群正在接受新文化与新思想的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他们正用通俗的民间语言和外国语言朗读。

  这就是最初的“芦荻园”,最初的南海中学。

  

  全国九所优秀中学之一

  

  南海中学从创办起,一直都受到广东省南海县最有名望的人士和港澳巨商资助。

  “没有名师的名校就像没有枪的战士,是不可想象的。”人才荟萃的南海中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首任校长朱世畴是清末举人,儒学造诣甚深。第二任校长罗汝楠,是近代地理学者,多有著述。第三任校长李景康,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学贯中西。第四任校长曾镜涵,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系硕士。第五任校长李兆福,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经济系和北平大学政治系……

  而南海中学的教师,则多是清华、北大、复旦、中大、岭大、民大等名校的毕业生,也有一部分国文教师是前清时的举人、贡生、秀才。国文科除了有曾任胡汉民秘书的潘镜芙之外,不仅有谭颐年、傅昭甫、谈绶惺等国学名宿,还有陈芝云、麦缉廷、霍伯淳、乔家铎等夙学之士。南海中学对国文水平的要求相当严格。随着年级增高,文言文的比例逐渐加重,高年级的课本,甚至全部采用诸子百家之文。第三任校长李景康在香港发起,邀请一些外地名宿会同南海中学的国文教师编成《国文模范读本》上下二册,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补充教材。

  与此同时,南海中学毕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外语教育始进广州的中学课堂。除了哥大毕业的曾校长亲自担纲英语课的教授之外,南海中学还网罗了一批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青年教师。为了搞好英语教学,南海中学还曾聘请一位叫古隆贤的美国人前来授课。而南海中学的代数课,就采用英语原版进行教学,物理、化学和外国历史同样如此。

  所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就有“国文、英语推南中,数学冠军是知用(知用中学)”的评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南海中学被评为全国九所最优秀中学之一。”上世纪40年代曾在学校执教的老教师罗佐春回忆。

  今天的南海中学,秉承学校百年传统,矢志打造国学特色。在马万祺、黄天骥教授等文化名人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每年举办“广州南海杯”现场作文赛,从中吸收优秀小学生充实学校鸿鹄文学社;“琴棋书画”将成为学生必修课程,使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脚踏实地的南海中学将重铸昔日辉煌。

  黄天骥:南海追忆

  南海园时光

  

  黄天骥没有想到,在南海中学,还保存着一张属于他的学生档案。

  泛黄的卡片上,是一个清秀男孩的黑白照片,那是五十年前的黄教授。老师的评语这样写道:“天资聪敏,对于文学方面尤有修养。素有‘文学家’之称,屡为班中学艺股股长,在本期又是学生会学艺部部长,曾于‘镜芙’学额中名列第一,为人爽直性急天真挚诚不好掩饰,有服务精神,替公众做事常常昼夜不倦,为一不可多得之良好人才也。”对于现在身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的黄天骥来说,这来自五十年前的评价出奇的准确。

  黄天骥是1947年进入南海中学读书的,那时他十二岁。因为家人仰慕南海中学出名的严格,才把他送到了这里。当时,南海中学的正门还对着芦狄巷,有着罗马式的拱门和意大利圆柱,教学楼大大的拱形玻璃窗反射着太阳的光芒。这些教学楼看上去颇似西方建筑,可是屋顶却装饰着绿色的琉璃瓦,中西合璧,很好看。在这个校园里,黄天骥读完了初中、高中,度过五年的中学生涯。他说,这里有他一生的烙印。

  南海中学的最大特点是严格。“中、英、数的基础训练要求很高,童子军训练更是每周都有。当时我们的校服都是童子军服,有一次我忘记穿军服的黑袜子,老师便用墨水把我的腿涂黑了。”

  这样苛刻的校规听上去还挺吓人的,可实际上,黄天骥在南海中学留下的,大部分都是美好的记忆。“虽然严格,学生在南海中学并不会觉得压力大,因为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演戏、唱歌、美术、劳作……这些课程的安排让人觉得兴趣盎然。”

  南海中学却对维护学生自然的天性十分重视,哪怕是调皮的学生,也不会在这里遭到“打压”,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黄教授说,当时他是出了名的调皮学生,不过像他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风头“劲”得很,学校话剧团、合唱队的主力全都是他们,非常活跃。“当时学校的许多活动都是我们这些调皮仔策划的呢。”

  80年前的学分制

  

  南海中学在制度的制定上也开风气之先,十分超前。

  当时南海中学招聘新老师的前提条件是不吸烟,并且设立了奖学金制度,当时学校针对文理科有“镜芙”、“香泉”两个奖学金,“香泉”即为学校董事会主席、旅港乡亲冯香泉:“镜芙”则是纪念20年代校长潘镜芙。“这两个奖学金金额都很高,而且名字还刻在礼堂内。”黄天骥说,当时学生以拿到奖学金为荣,他也拿到过“镜芙”奖,大概能支付一学期学费。

  更特别的是,南海中学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就实行学分制了。

  这是当年南海中学的办学特色之一,初、高中都实行学分制。据说,这一制度是当时留英的校友回校任教时开始推行的。当时高中每学期每科每周授课1小时,为1学分,无需课外预习的科目,学分折半计算,高中修满156学分为毕业,其中必修课138学分,必修课包括中、英、数、物、化以及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军事训练、体育等。选修课由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每学期至少选习3学分,最多不超过6学分。

  初中修满186学分为毕业,其中必修课为181学分,选修课5分,必修课包括中、英、数、生理卫生、工艺、童军等,选修课主要是职业准备性质的,初三每学期选课至少2.5学分,最多不超过5学分。

  

  奠定一生的轨迹

  

  黄天骥回忆,当时南海中学里可谓高师云集。这里的老师,既有拖着辫子的举人,也有喝了洋墨水的海归。曾为南海中学服务了二十年的第四任校长曾镜涵,就是海归的代表。他早年就读于香港大学获得文科学士的学位,后来留学美国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当时南海中学英语语法课用的就是他自己编写的英文版教材。黄天骥还记得有位举人出身的老师:“不过他讲课不太受学生欢迎,学生常常欺负他。” 

  谈起半个世纪前的老师,黄教授滔滔不绝。每个老师的名字、形象都描述得如此清晰,仿佛一切都发生在不远的昨天:

  “培养我对语文有强烈兴趣、对我今后的事业影响最大的是孔超高老师。孔老师后来出诗集,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为他作序;先生去世的时候,我还为他送行。为我打好英语基础的是李可涛先生,教我数学的是郭志学先生和当时全市数学四大天王之一的郭善甫先生,使我喜欢上音乐的是高音歌唱家曾镜珠先生……”

  说起曾先生,黄教授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那时我担任学校合唱团的指挥。现在我70多岁了,还指挥中大的乐团,我的指挥艺术全是中学时期向曾老师学来的。”

  当时,南海中学的文科实力在广州首屈一指,令黄天骥受益匪浅。他后来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南海中学的老师很善于因材施教,会组织喜爱诗词的同学去猜灯谜,我的诗词格律基础可以说是在中学时期打下的。”

  黄天骥说,他后来在中大中文系要求大一学生要交一百篇作文,大二要交一百篇古文,也是继承南海中学严格训练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