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绵羊图片:教学方式变革初探[江苏油田第一中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49:56
教学方式变革初探 作者:Admin  来源:江苏油田第一中学校园网  录入:Admin  更新时间:2009-11-5 11:06:08  点击数:95 【字体:

2004-9-6 4:30:47 薛大威 阅读次数: 17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新课程改革,如果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不随之改变,这次课程改革,也不能达成目标。笔者最近就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做了点肤浅的探究。现就我对教学方式的变化讲几点看法供大家商榷。  一、理念是前提,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实施理念是前提,理念关系到教学,过去我们的教学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认为“学习是反映的强化”,受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因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就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理解为“讲”、“练”“考”,今天在反思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下,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的重要教学观念,这一观点是基于情景认知和情景学习,它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有意义学习和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这样的理念要求教师把教育的关注点从教学转向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着力于学生学习中的知识建构。这样课程与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线性的连续过程,成为一个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变革过程,如今的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是把教的过程转到学的过程上来。 二、策略是生命,改变教学方式教师要把握多元教学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教学观念,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已经明确,就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多元教学策略就迫在眉睫。 1、从“重教”向“重学”转变     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课堂上多半是“架事”的学生在猜摩教师的言行,长此以往,学生就习惯于被动学习,主动性渐渐丢失。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我们就要注意学法和教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的最佳结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同步进行。 2、从“重结果”向 “重过程”转变      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行为习惯得以养成。课堂上不能只以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优劣,以成绩印象,对待学生,甑别学生,小学课堂教学已不允许“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存在。 3、从“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课改实验区的教师就深有体会,实验初期不少教师在听取专家讲座后,在专家观摩过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后,常常迫不及待要问些问题,尤其是关心课堂教学模式对不对,误认为自己的模式对了就是已经懂课改了,会课改了。实践中我们也看到许多教师教了多少年的书,上过无数次课,观摩过若干节课,无形中对课堂教学有了型,甚至定型化。但对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个性就是说不清。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教学个性。笔者理解为创新有四点,一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新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小样本,未必就是范例。教师有权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重新排列知识点,增选生活中的内容。所以新课程是要求教师“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二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们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取最直接的体验,他们说“绞尽脑汁”想点子。教师对每个教学的环节的设计就是创新;三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每教一节课前都要花较多的时间备课,在备课时常常需要选择最佳方案,达到最优化。选择比较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创新过程;四是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当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取经验和体验,也加快了教师自身成熟的过程,定会从模仿走向求异,逐步形成独特的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本身就是创新。  4、要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是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探究、实践、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培养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由“讲师”转为“导师”。 5、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新课程的功能发生了改变,不仅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基础知识是需要讲的,基本技能也离不开练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靠什么解决呢?那就是借助体验。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目标,强调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获取些直接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每门学科设计了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载体,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方式是标志,改变教学方式教师要领悟教学方式的特征和形式     教无定式,但教学有式。教学方式变革是本次课改的显著性标志。现代教学方式是贯穿现代启发精神,以便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特别是更好的发展能力,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学方式。     (一)、现代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     1、目标追求的综合性。——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教学过程中认知目标的实现,而且重视情感的激发、技能的训练和培养,重视认知目标和非认知目标的综合追求。不仅要追求认知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而且追求情感、技能等各种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2、活动方式的多边性。——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不仅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而且强调教学活动是一种多边互动,提倡师生、生生、甚至师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     3、互动交流的情感性。——更加注重方法运用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因素,并使这种情感因素成为推动教学进程,沟通互动交流,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4、运作过程的探究性。——不仅重视让学生从教师的传授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而且更注重在教学方法运作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的获取、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把学习和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的过程变为探究人类已有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现代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一团知识的明了化和教案,而在于鼓舞和指导学生的发现过程。”从而使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过程变为积极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的学习过程,并使教学的运作过程打上了创造的标记。    (二)、现代教学方式基本形态:     1、动手做(第一手形式First-hand);2、图像描述(第二手形式Second-hand);3、文字表达(第三手形式Last-hand)。是现代教学方式的基本形态。     这三种形态不管哪个学科都是非常适用的。动手做是反映学生手上有东西,看是动手,实质是通过五种感官进行感知。学习者动手做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五种感觉对脑是强有力的作用,在美国称之为第一手认知。人的认识有很多是通过第二手资料信息获得的。那就是图像描述。如我们没去过北京,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知道它。如照片、图画、录像,尤其是录像资料。过程性很明显,把学习者带入实际的情境之中,获取的是直接的感知。这就是第二手资料。第三是文字(符号)表达。如“房子”,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会想到建筑物、房间、亲人,读到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有许多图像,是经验的、想象的图像。我们不能直接认识什么是房子,但可以回忆什么是房子。教学应该从第一形式到第二形式,再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符号回忆起在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中学到的知识,教科书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当然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把想象空间变得更远。    (三)、现代课堂上师生交流的四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学生听;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现代课堂信息的传递是多渠道多层次的、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立体化的教学。     四、创新是目标,改变教学方式教师要辨证施教     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我们应该多角度思考权衡利弊,创造性的选择和创生新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教育心理学表明各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合理和不足的地方。如单向交往,信息传递的速度快,信息接受者的秩序好,教师的作用非常显著,容易保持信息传出的权威性。在执行任务时间紧迫、安排例行性工作或教师缺乏工作经验时,大都采用单向交往。缺点是难以了解实际效果,学生的士气比较低。     双向交往,当工作任务不紧迫,要求准确的传递信息,通常采用双向交往,双向交往的信息传递速度较慢,交往一方可以随时阻断另一方的信息发送,给信息发送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也容易使交往受到干扰而缺乏条理性。     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间接交往缺乏强烈的情绪感受,解决问题的速度较慢,但能扩大信息的传递的范围,直接交往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促进交往双方的理解,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但接触面和影响范围有限。     现代教学方式的选择还要视其目标。以能力为教学目标,还是以知识为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一直习惯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已经是教师职业任务和教学功能的经典表述。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传授,将知识信息输送进学生的大脑。以考试为检测手段,来衡量学生知识积累的多少、学习水平的高低。这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封闭回路,不断的循环往复。这种所构成的教学体系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一是保证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教学目标容易确定也比较明确,便于考查和评估;三是知识积累多了,可以在“反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和技巧,尽管能力目标并没有放上应有的位置。与这样的教学体系相匹配,广大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十分丰富的知识传授经验和大量规律性的东西,保证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这种教学体系的弱点和缺陷也十分明显。一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积累,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仓储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法获取体验,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不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反过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接受;二是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尽管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形成着相关的能力、技能,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能力的系统、全面的提高;三是由于缺少能力的系统培养,因而无法开发出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发展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小学生在脱离实际生活的状态下获取的知识是比较空洞的。如一个鸡蛋500克重学生还认为是正确的,设计一个花圃常会出现几厘米的直径,违背实际生活。实践新课程应注意体验和讲练的辩证统一。我们不能把体验和讲练人为的分开或机械的理解。重了体验,课堂的活动多了,如不加以注意,很可能把“满堂灌”变为“满堂动”甚至“满堂乱”。     西方教育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个性发展为目标,他们的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研究探索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的提高。英国的小学没有教科书,中学生教科书从不带回家去,“回家作业”就是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到图书馆选择一些书看。学校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助于发明创造的设备和设施。教师有责任知道学生从事发明创造,社会有对学生发明创造进行专门鉴定的机构,并发给学生创造发明鉴定证书。中国的学生是带着一脑袋的知识点进入大学。西方学生带着创造发明的能力进入大学。     比较两种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新课程改革要求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有机统一起来。冲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一种新的三维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式归根结底还要受评价制度的制约。     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总之,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我们小学教学改革要在积极继承知识教学传统和充分总结知识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适应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