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小猴子视频:“国培计划”—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201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28:18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中“授之以渔”
发布者:梁含 发布时间: 15/12/2010 AM 11:20:27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中“授之以渔”
课程标准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在教学时应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灵活、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形成由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全员参与的教学结构,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如何渔”的阵地。而如何把握才能“活而不乱”呢?
下面就这一观点,我谈一些自己的浅见。
一、自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学(3-5分钟),让学生自己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根据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去读读、想想、圈圈、点点、画画、算算,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二、讨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争辩与交流,也更易于获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思考、探索、教学活动”等内容,小组讨论是改“静态”为“动态”的集体学习背景的最好形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不同性别、不同学习能力的几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讨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将知识组合、筛选、判断、全小组达成共识,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以便全班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满足各自不同的学习需要,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打破了教师自己的定势思维,还从学生那里学到分析、思考的方法,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交流——课堂教学的关键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学生自信心、自尊的发展,对于知识的多方面理解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班级性的大思维展示,合作学习的范围大、人数多,一般比较多的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如上所述,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全班组织交流,为学生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此时,教师只是一个顾问,一位合作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结论的人。由学生互相帮助、自由讨论、自主学习,自己解决小组合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获得的能力,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自己获取的,从心态上也得到了满足,从而实现成果共享,进一步丰富活动经验和对知识的多方面理解。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3:按照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转的。学生4:顺着时针转的。(这叫顺时针方向)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做做——课堂教学的重点   科学的创新源于默会知识的力量,波兰尼在其名著《个体知识》中指出“在当今时代,学生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学生不仅要学习明确知识,更要学会默会知识(又称‘内隐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强学习者实践活动和合作学习,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实践行动中达到学会和提高的目的,就更具有现实意义。新教材中每一章节编排的“数学活动”,多数是让学生动手、动脑,意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通过自己思考、操作、探索、发现、推理与交流,形成对数学的理解,体会做“数学”的乐趣。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生3: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1.9厘米。生2:相等,都是2.8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2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我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生1:1.9厘米、1.9厘米 、1.9厘米、 1.9厘米 、1.9厘米。 生2: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2.8厘米。 生3: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 生4:2.2厘米、2.2厘米、2.2厘米、2.2厘米、2.2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 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讲讲——课堂教学的最新形式
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对于同一知识理解感悟不同,因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能产生一定的认知碰撞,在碰撞中,促进学生个体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提高。当然,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感悟也可以来自学生的交流与碰撞。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做做,再让学生大胆地说,从而给学生足够的参与时间,良好的参与环境,合适的参与机会,形成“超前思维,敢于向教师挑战”的课堂气氛。如:例题可以由学生思考、分析,到讲台讲解;定理、公式可以由学生猜想结论、讨论变式或主动构造定理、公式,让课堂活起来,给学生在同伴面前展示才华的机会,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指出:教师是“伯乐” ,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因为,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学习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数学
课堂小天地,学习大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数学课堂提供的空间和舞台,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的过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教学求方法,师生求发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