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狸皮肤传说多少钱: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80唐朝少数民族政权——突厥汗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06:20
中亚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现在全球约有1.82亿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些人的分布在土耳其、塞浦路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遍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古代民族。先世源出于丁零铁勒。南北朝时铁勒原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后南迁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达山)。 突厥是铁勒的一部,以狼为图腾。5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徙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 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以善锻铁被柔然称为「锻奴」。6世纪时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遣使向西魏献方物。546年合并铁勒部5万馀落(户), 势力逐渐强盛。552年又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 西濒西海(今咸海), 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 南临阿姆河南。「可汗」为最高首领,其子弟称「特勤」,将领称「设」。

突厥石人墓

分辖地为「突利」(东部)、「达头」(西部)。 可汗廷帐在东、西两部之间鄂尔浑河上游一带。汗国官制有28级。税法规定对普通牧民、黑民(战争中归附者)「徵发兵马、科税杂畜」。历法以动物纪年。5世纪始创制突厥文,亦名鄂尔浑-叶尼塞文,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最古老的文字。1889年在鄂尔浑河发现《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后,始为世人所知。据《新唐书》、《旧唐书》的《突厥传》,前一碑文的汉文为唐玄宗撰。突厥在隋唐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582年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其中东突厥可汗汗室为原统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后,故东突厥仍经常被直呼为“突厥”。638、659年,东西突厥先后统一于唐。680年,南迁的东突厥之后北返复国,建立后突厥汗国,745年亡于回纥。突厥各部乃大多附于回纥,一部西迁中亚,另部南下附唐。

北魏太武帝领兵击败,尤其是在公元429年,很多敕勒高车等各部落纷纷脱离柔然统治,投向北魏一方,人数达30万余众。而随着柔然军事上的惨痛失利,其他尚未投靠北魏的草原部落都开始不断进行逃亡和反抗。(参考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战)从五世纪后叶起,柔然被奴役的部落不断进行逃亡和反抗,敕勒各部最为激烈。突厥人也逐步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南北朝后期,北方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合并了铁勒各部五万余落,开始发展壮大起来。552年突厥打败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整个蒙古高原。这时华北北齐北周政权并立,双方均慑于新兴突厥汗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互相为了消灭对方,均采取向突厥纳贡、和亲的政策,以换取突厥帝国的支持,至少是中立。而突厥则借机以和平或战争手段,获得大量经济利益。

  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稳,从甘肃一带向隋朝发起大举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御,并修筑长城。

  隋灭陈完成南北统一后,与突厥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隋利用军事与政治手段开始反击突厥势力。同时,突厥汗国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各自内部斗争激化,隋的反击取得了相当成果。599年(隋开皇十九年十月),隋文帝封突厥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显著标志了隋强突弱的形势。

 

突厥汗国分裂以后,东突厥大体上以金山(今阿尔泰山脉)为界,与西突厥划分汗国原来的疆域。但是,随着两国势力的消长,所辖范围也时有伸缩。在东突厥汗国内,突厥分布在南部,铁勒诸部则在北方。强盛时疆域囊括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及附近地区。提问 编辑摘要

 

东突厥-背景资料

     

东突厥

关于突厥族起源,有两则历史传说,这两则传说都与狼有关。一说,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后被邻国所灭,当时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士兵见他年小,没忍心杀死他,便将他砍去双脚扔到荒草中。后来,小孩被一只母狼救去,长大以后与狼结合,邻国国王听说这小孩已长大,怕有后患,便派人将他杀了,杀他的人,见他身旁有一条狼,也想一起杀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边的山洞里。在那个山洞里,狼生下10个小男孩,他们逐渐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后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阿尔泰山形似作战时的头盔,当地人称其为突厥,所以他们就以突厥为族号了。

另一说,突厥原在匈奴之北,其部落首领有兄弟17人,其中一个叫伊质泥师都,为狼所生。泥师都娶二妻,一妻孕生了四个男孩。大儿子名纳都六, 后来被推为部落首领,定国号突厥。纳都六有10个妻子。纳都六死后,10位妻子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到大树下,约定所有的孩子向树跳跃,谁跳跃得最高,谁为首领。纳都六小妻所生阿史那年幼敏捷,比所有的孩子跳跃得都高,遂被推为首领。这一说法,也说明突厥族为狼所传。

与狼相连的民族传说,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传说意大利的罗马城就是两个母狼带大的孩子建造的,为此,意大利还专门发行过一张画有两个孩子吸吮狼奶图案的纪念邮票。将自己的民族与狼联系起来,恐怕是取意狼的勇猛和果敢,

东突厥-基本简介

     

东突厥

突厥汗国分裂以后,东突厥大体上以金山(今阿尔泰山脉)为界,与西突厥划分汗国原来的疆域。但是,随着两国势力的消长,所辖范围也时有伸缩。从木杆可汗统治期间553-572年,东突厥开始迅速强大起来。

560年前后,木杆打败了契丹人,势力到达了辽河西岸。 565年,北周武帝为了全力对付北齐,谦卑地向木杆之女求婚。并向东突厥进献了大量财富。581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西突厥达头可汗拒绝承认沙钵略可汗名义上的宗主地位,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引发内战。达头联络辽西的契丹一起进攻沙钵略。当时隋文帝立国不久,在面临突厥有可能重新统一的关头,非常英明地排部队地支持了沙钵略可汗一同对付达头,并在达头退走后,在东突厥内部不断制造权力纠纷。

突厥语族

587年,东突厥都蓝可汗即位,隋文帝支持突利反叛,599年突利失败,隋文帝立刻隆重迎接突利,承认他的可汗地位,并让他在河套地区做隋的盟邦,东突厥自此分裂。

600东突厥都蓝可汗死,西突厥达头可汗再次企图统一突厥,为了吓唬隋朝,西突厥于601年进攻长安,602年进攻内蒙的突利。可惜他们遇到的还是老辣的杨坚。随文帝不用军事手段,只是暗中利用小恩小惠在达头的后方策动西域各部落反叛达头,达头准备不及,偌大帝国居然被迅速瓦解,其本人也只能逃往青海。隋文帝确实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玩弄政治最娴熟的一个。其分裂鼎盛时期突厥的功绩,对于刚从大分列时期走出的中国来说,值得大笔称颂。

东突厥-历史渊源

     

东突厥

据《隋书·铁勒传》记载:独洛河(今蒙古国上拉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统(即回纥)、拔也古、覆罗等铁勒的大部落,其首领都有“俟斤”称号;另外还有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铁勒“诸姓”部落。契骨位于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在汗国的西北部。东突厥的势力范围大体上“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

至东突厥汗国后期,所辖地区和属部的范围仍和原先相差不多。东突厥汗国立国于552年,强盛时疆域囊括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及附近地区,630年被中国唐朝所灭。

后于7世纪后期再次兴起,最终于745年为回纥所灭。颉利可汗在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继位以后,即任命次弟为延陀设,主管延陀(薛延陀)部,步利设主管霫部(在突厥的东南方),统特勤主管胡部(来自中亚的西域胡人),斛特勤主管斛薛部(在今蒙古国色楞格河东),突利可汗主管契丹、靺鞨、奚等部(都在突厥的东面)。

其中,薛延陀和斛薛是铁勒的部落,在突厥族分布地区的北面。突利可汗是颉利可汗之侄,驻守汗国东部,“管奚、霫等数十部”。直到东突厥汗国末年,许多铁勒部落起来反抗,东方的奚、霫等族纷纷归属唐朝,东突厥的属部日益减少,辖区也就不断缩小了。

东突厥-辖区与属部

     

东突厥

在东突厥汗国内,突厥分布在南部,铁勒诸部则在北方。据《隋书·铁勒传》记载:独洛河(今蒙古国上拉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统(即回纥)、拔也古、覆罗等铁勒的大部落,其首领都有“俟斤”称号;另外还有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铁勒“诸姓”部落。契骨位于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在汗国的西北部。东突厥的势力范围大体上“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至东突厥汗国后期,所辖地区和属部的范围仍和原先相差不多。颉利可汗在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继位以后,即任命次弟为延陀设,主管延陀(薛延陀)部,步利设主管霫部(在突厥的东南方),统特勤主管胡部(来自中亚的西域胡人),斛特勤主管斛薛部(在今蒙古国色楞格河东),突利可汗主管契丹、靺鞨、奚等部(都在突厥的东面)。其中,薛延陀和斛薛是铁勒的部落,在突厥族分布地区的北面。突利可汗是颉利可汗之侄,驻守汗国东部,“管奚、霫等数十部”。直到东突厥汗国末年,许多铁勒部落起来反抗,东方的奚、霫等族纷纷归属唐朝,东突厥的属部日益减少,辖区也就不断缩小了。

东突厥-与隋唐关系

     

东突厥

突厥汗国分裂以后,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内经本民族五可汗分立的严重削弱,外受被隋军击破以后的巨大军事压力,“又多灾疫,死者极众”,迫于形势,于是他让妻子原北周千金公主字文氏给隋文帝上书,请求改姓杨,认她为女儿。隋朝趁此机会派遣徐平和出使东突厥,改封千金公主为隋朝大义公主。公元584年(隋开皇四年)秋九月十日,沙钵略可汗致书隋文帝说:“皇帝,妇父,乃是翁比。此为女夫,乃是儿例。”他自认是隋文帝的女婿,同隋皇室攀上了亲戚。隋朝又派右仆射虞庆则前往,说服沙钵略向隋称臣。

塞尔柱突厥帝国

公元585年(开皇五年)秋七月。沙钵略可汗被西突厥达头可汗所困,又东畏契丹,因此向隋告急,请求将所辖部落迁至漠南,寄居白道川(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北,阴山南谷口北)。隋文帝接受了这一请求,派晋王杨广出兵救援沙钵略,并供给衣食,赐予车服、鼓吹。沙钵略依靠隋朝的支援,击败西突厥的阿波可汗。隋军又从阿拔国救出沙钵略的妻子儿女。沙钵略非常感激,与隋立约,以碛为界,并上表给隋文帝说:愿“永为藩附”,此后“岁时贡献不绝”。

587年(开皇七年)春二月,沙钵略可汗病死。隋文帝为他停朝三日,并派太常吊祭,赠奠仪5000段。

沙钵略因为儿子雍虞闾懦弱,遗命立弟叶护处罗侯,是为叶护可汗,隋朝册封他为莫何可汗。处罗侯即五可汗分立时东面的突利可汗。他以隋朝所赐旗鼓西征阿波可汗,敌军以为他有隋兵相助,纷纷降附,因而得以生擒阿波。叶护可汗向隋朝请示如何处理阿波。隋文帝采纳长孙晟和左仆射高熲的建议,保全阿波的性命。588年(开皇八年)冬十二月,叶护可汗西征时中流箭身亡。

东突厥

东突厥国人拥立雍虞闾为主,称都蓝可汗。起初,都蓝每年都遣使向隋朝贡献。后来,都蓝可汗上表隋文帝请求通婚。车骑将军长孙晟认为都蓝可汗“反复无信”,如果得娶公主,他凭借隋朝的威望,可以号令、征发其他各部。等到他强大以后起来反叛隋朝时,就难以制服他了。而驻守突厥北方的处罗侯之子突利可汗染干,父子两代同隋朝友好,他也请求通婚。不如允婚染干,他“兵少力弱,易可抚驯”,招他率部南迁,对付都蓝可汗,可以作为隋朝的一支边防力量。这是长孙晟一贯的“离强而合弱”策略。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597年(开皇十七年),以宗室女为安义公主,嫁给突利可汗,并且赏赐优厚。长孙晟又劝突利可汗率部南迁,居度斤旧镇。都蓝因此大怒,不再朝贡,并多次侵扰隋朝边境。

599年(开皇十九年)春,隋朝派遣六名总管分道出塞讨伐都蓝可汗。都蓝与西突厥达头可汗联盟,合兵掩袭突利可汗,双方大战于长城下。突利战败,兄弟子侄被杀,部落溃散。突利可汗等五人骑马南逃,由长孙晟陪同,朝见隋文帝。于是隋左仆射高熲、右仆射杨素分东西两路出击突厥。杨素不用过去对付突厥骑兵冲锋的阵法——以兵车载鹿角(用削尖的带枝树木制成的防御工事)为外围的防御性方阵,改立骑兵阵。达头可汗听说后非常高兴,认为车阵本来是隋军擅长的战法,在骑兵方面却是突厥优于隋朝,现在杨素弃其所长,用其所短,正是天赐突厥取胜良机。他马上率领10多万骑兵前来迎战。隋军却不等达头的军队布好阵,立即派出精锐的骑兵进行突击,继之以大军掩杀。西突厥军措手不及,达头可汗身受重伤败逃。

但隋朝二世而亡,这一局面没有维持多久。隋末群雄并起,其中多数都曾经依附过突厥。一时形势诚如《通典》卷197所谓“及隋末离乱,中国人归之者甚众,又更强盛,势凌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称尊号,俱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隋朝后期,由于炀帝不恤民力,连兴大役,尤其三征高丽,搞得天下骚动,四方豪杰纷纷起义,天下大乱。东突厥趁机支持各地反隋势力起兵,大肆进行分化操纵活动,不但加速了隋朝的灭亡,而且加剧了中原的战乱,延缓了唐朝的统一。东突厥却因此获益不浅,由过去隋朝的附庸,一变而为东亚的霸主。《通典》卷197所谓“及隋末离乱,中国人归之者甚众,又更强盛,势凌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称尊号,俱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概括地反映了这个情况。不过,《通典》只列举了八个较大的依附东突厥的割据势力,实际上其数远比这些为多,可以说,中原尤其是北方割据者大多都曾依附东突厥,见于史书记载的起码有十几个。这些依附东突厥的势力,既有隋朝的官吏,又有布衣百姓;还有日后统一了中国的唐朝。本文首先论述东突厥分化操纵这些势力的史事。

一、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

灵武郡(治今宁夏灵武)白榆妄大约是最早反隋连结突厥的势力。《隋书·炀帝传》载,大业九年(613)正月,白榆妄起兵反隋,“劫掠牧马,北连突厥,陇右多被其患”。大业十一年(615),又有上谷郡(治今河北易县)人王须拔自称漫天王,魏刁儿自称历山飞,起兵反隋,建国号燕,“众各十余万,北连突厥,南寇赵”。

大业十三年(617),是中原势力连结突厥起兵反隋最多的一年。

大业十三年四月,金城郡(治今甘肃兰州)豪强薛举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建元秦兴。数日间,连克抱罕、鄯州、廓州,尽有陇西之地。七月,称秦帝于兰州,迁都秦州(天水郡)。谋主郝瑗“劝举连结梁师都,共为声势,厚赂突厥,饵其戎马,合从并力,进逼京师”。薛举于是厚贿突厥,合谋进取长安,莫贺咄设(后为颉利可汗)答应以兵相随。长安作为隋朝都城,具有重要的政治、战略地位,是反隋势力共同觊觎的地方。太原李渊大业十三年五月起兵,七月率兵西进,一路过关斩将,已于十一月抢先一步占据长安。次年四月,李渊登帝位建唐朝。面对薛举的挑战,李渊亦急忙遣使突厥,不仅贿以大量金帛,而且许诺割让五原(治今内蒙五原南)及榆林(治今治今内蒙托克托南)二郡,与突厥以灵州为界,[1]条件是莫贺咄设不仅不援助薛举,而且与臣服突厥的五原郡太守张长逊共助唐军。五原、榆林地处河套,是中原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道天然防线,东突厥既得金帛,又将与中原的分界线向南推进数百里,自然更愿意与唐交易,因此转而支持唐军。“(突厥)发兵举长逊所部会秦王(后为唐太宗)军”。[2]唐军得突厥之助,几经争战,终于在武德元年(618)十一月,彻底消灭了薛举西秦政权。而突厥“遣处罗之子郁射设率所部万家入处河南之地”,[3]也将势力扩张到河套地区。

张长逊原为隋五原郡太守,“天下大乱,遂附于突厥,与莫贺咄设结为兄弟以自固,突厥号长逊为割利特勤”。李渊建唐朝,长逊又以郡降唐,授五原太守。实际上与突厥、唐朝都保持臣属关系。在薛举联络突厥进攻长安的活动中,长逊积极阻止突厥支持薛举,“伪为(唐)诏书与莫贺咄设,示知其谋,突厥乃拒师都等使”,[4]又与突厥共助唐军讨伐薛举,因功授唐丰州总管。此后,唐遣右武候骠骑将军高静致币于始毕可汗,至丰州而始毕死,诏留金币,突厥大怒,欲南渡入寇,长逊又遣高静出塞,以币作为始毕赙赠之礼,消弭了一场战事。由于长逊长期驻镇丰州,与突厥有密切关系,朝廷担心他仍首鼠两端,与唐不利,因此武德四年(621)四月,长逊自请入朝,与突厥断绝往来。

武威郡(治今甘肃武威)李轨,因薛举作乱,被众人拥戴起兵,以护其郡。轨自称河西大凉王,建元安乐。不久,攻陷张掖、敦煌、西平、枹罕,尽有河西五郡之地。西突厥曷娑那可汗之弟阙达度阙设时在会宁川中,自称可汗,率二千余骑附轨。轨亦采取结援东突厥,连好吐谷浑的策略,[5]以巩固河西之地。

大业十三年二月,刘武周斩隋马邑郡太守,自立为太守,成为割据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的地方势力,遣使附于突厥。雁门郡隋军合兵讨武周,围于桑乾镇,突厥闻讯救援,与武周共败隋军。武周仗势破楼烦郡,进取汾阳宫,以宫人赂突厥,始毕可汗回报以马,武周兵威益振,又陷定襄等地。突厥立武周为定杨可汗,遣以狼头纛。武周因此称皇帝,建元为天兴。武德二年二月,突厥以五百骑授武周,使攻太原,南向争天下。武周率兵破榆次县,陷介州,攻下唐根据地太原。接着又下晋州,取浍州,唐河东之地丧失殆尽。关中大骇。十月,唐尽发关中兵反攻,突厥转而帮助唐军,“处罗遣其弟步利设率二千骑与官军会”。[6]武德三年四月,武周在唐军和突厥的连手进逼下,弃太原,率百骑亡奔突厥,其部下宋金刚收其亡散以拒唐军,人不从,亦率百余骑奔突厥。此后,金刚欲回上谷,被突厥追获,腰斩。武周谋归马邑,亦被突厥所杀。东突厥为何转变态度,我们下面讨论,此处不赘。

武周死后,突厥以苑君璋为大行台,统其余众,但加强了对马邑郡的控制,令“郁射设督兵助镇”。唐开始与突厥争夺马邑郡,高祖遣使谕降。君璋部将高满政说:“夷狄无礼,本非人类,岂可北面事之,不如尽杀突厥以归唐朝。”君璋不从。君璋在众人的逼迫下奔突厥,满政以城降唐。明年,君璋引突厥攻马邑,尽杀满政及其党,退保恒安。君璋后因所部离散势蹙,请降唐朝,唐许之,但因突厥颉利可汗遣使召之,又犹豫不决。其子孝政认为,刘武周之事足为殷鉴,突厥不可信,应赶快降唐;但另一种意见认为,恒安险固,“突厥方强,为我唇齿。据此坚城,足观天下之变”。[7]君璋遂将唐使者送交突厥,并与突厥合军寇太原北境。直到贞观元年(627)颉利政乱,知突厥不足恃,君璋才率部降唐。

大业十三年(617)二月,朔方郡(治今内蒙白城子)梁师都据郡反。师都代为该郡豪族,仕隋为鹰扬郎将。至此自称大丞相,北连突厥。遣兵掠定雕阴、弘化、延安等郡,即皇帝位,称梁国,建元为永隆。突厥始毕可汗遗以狼头纛,号为大度毗伽可汗。师都引突厥居河南之地,攻破盐川郡。武德二年(619),师都与突厥数千骑南下寇掠延安郡,被唐军击败。武德三年(620)四月,唐军打败刘武周,师都部下人心涣散,大将张举、刘旻相次降唐,师都大惧,因遣使劝处罗可汗南下侵唐,并表示愿为向导。处罗可汗因此谋划兵分四路进攻唐境:莫贺咄设入自原州(今宁夏固原);泥步设与师都入经延州,处罗入自并州,突利可汗与奚、霫、契丹、靺鞨入自幽州,并与窦建德会师于晋州、绛州。后因处罗发病死,计划未能实现,但西线莫贺咄设已寇凉州等地。唐决心教训师都。高祖悉发边兵进击师都,拔其东城。师都退据西城,求救于突厥颉利可汗,颉利以劲兵万骑救援之。此后,师都因错斩来降的稽胡大帅,部众疑惧,多叛降唐。为了挽回颓势,报复唐朝,师都又面见颉利,献计入侵唐地,“自此频致突厥之寇,边州略无宁岁”。[8]唐武德九年(626),突厥颉利可汗入寇,一直打到长安西郊渭桥,唐朝几乎灭亡,也是师都的计谋。唐太宗为了消弭师都之患,采取了各种办法,如劝降、反间计、毁其稼禾、大军讨伐等等。贞观二年(628),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率军讨之,刘旻、刘兰率劲卒直据朔方东城逼之。颉利可汗又遣兵援师都,唐军破之。最后,师都堂弟斩师都,诣唐军降。师都自起至灭凡十二年,是与突厥勾结最密切,割据时间最长,对唐朝统一事业阻碍最大的一个割据势力。

隋末唐初,刘季真、郭子和屯据北边,勾结突厥,与刘武周、梁师都递为表里。

刘季真是离石胡人。其父龙儿隋末拥兵数万,自号刘王,以季真为太子。龙儿为隋将所斩,其众渐散。李渊起兵,季真与弟六儿复举兵,引刘武周之众攻陷石州。又北连突厥,自称突利可汗,以六儿为拓定王,甚为边患。后被唐军所杀。

郭子和大业末为左翊卫,犯罪徙榆林。见郡内大饥,引敢死之士斩官吏,开仓赈穷乏,自称永乐王,建元为正平。有众二千余骑。因人少势弱,南连梁师都,北附突厥始毕可汗,送子为质,以求自固。突厥以子和为平杨天子,子和不敢当,改署屋利设。武德元年(618),李渊建唐于长安,子和遣使归唐,授榆林郡守。实际上亦采取南北两属的办法求自保。武德二年(619),子和袭梁师都宁朔城,克之。又探听东突厥消息报告唐朝,为处罗可汗候骑抓获,囚其弟。子和得罪突厥及师都,孤立危殆,武德四年(621)率众南徙。唐置于延州故城,赐姓李。

大业末年,沧州人高开道随河间人格谦起兵反隋,谦死,开道进陷北平郡、渔阳郡,以渔阳(治今河北蓟县)为都,自立为燕王。窦建德围唐幽州总管罗艺,开道救之,因随艺使者入朝,唐授蔚州总管、上柱国、北平郡王,赐姓李。武德五年,幽州大饥,开道以给粟为诱饵,扣留罗艺三千兵马,与罗艺决裂,因而北连突厥以为后盾,重称燕王。开道频繁引突厥南下寇掠,恒、定、幽、易等州皆罹其患。突厥颉利可汗攻马邑,以开道兵善为攻具,又与之共陷马邑。待天下大定,开道欲降唐,自觉翻复无信,又恃北面突厥势众而不降。最后,被部将张金树等逼自杀。

罗艺本为隋虎贲郎将,大业末自称幽州总管。武德三年(620),奉表归唐。曾率兵与唐太子建成击刘黑闼及突厥于洺州,因功拜左翊卫大将军。“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但艺自以为功高位重,无所降下,无故殴击李世民的手下。待世民即皇帝位(太宗),艺惧不自安,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率众入据豳州。唐军攻之,“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9]在宁州界被左右执杀。可见突厥是中原反叛者的避难所,像罗艺这样威震突厥的名将,一旦有难,亦投奔突厥。

王君廓亦曾欲以突厥为避难之所。君廓为唐幽州都督,骄纵不法,贞观元年(627)被征入朝,疑长史李道玄告发自己,杀驿吏,逃奔突厥,道中被百姓所杀。[10]

窦建德大业十三年(617)正月在河间(治今河北河间)自称长寿王,年号丁丑,割据河北。武德二年(619),引兵讨伐弑隋炀帝的宇文化及于聊城,得胜入城后,先谒隋萧皇后,与语称臣。时王世充奉隋越王侗于洛阳,建德又与王世充结好,遣使朝拜侗。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废侗自立,建德亦自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下书言诏。追谥隋炀帝为闵帝,封炀帝之孙政道为郧公。建德亦依靠突厥以壮兵势。突厥可贺敦隋义城公主,遣使迎萧皇后及孙政道,建德勒兵千余骑送之入蕃,又传化及首以献公主。突厥后封政道为隋王。建德既与突厥相连,兵锋益盛。后因兵援王世充,武德四年(621)七月被唐军消灭。

王世充是隋朝官吏,深受炀帝宠信。宇文化及弑炀帝,世充奉隋越王侗于东都洛阳。武德二年(619)四月,废侗,自立为皇帝,建元开明,国号为郑。武德三年(620),突厥为了实施四路侵唐的计划,主动与世充联系。五月,“突厥遣阿史那揭多献马千匹于王世充,且求婚。世充以宗女妻之,并与之互世”。七月,唐军东征王世充,突厥又遣使与王世充暗中联系,被唐潞州总管李袭誉击斩,突厥使者牛羊万余也被唐军获得。[11]世充参观派使者王文素劝颉利扶植隋炀帝之孙政道:“昔启民为兄弟所逼,脱身奔隋,赖文皇帝之力,有此土宇,子孙享之。今唐天子非文皇帝子孙,可汗宜奉杨政道以伐之,以报文皇帝之德。”[12]颉利因此每年入寇唐境。武德四年(621)六月,世充在唐军的进逼下降唐,同年被仇家所杀。

刘黑闼是窦建德的旧部。建德败,武德四年(621)七月,故将拥黑闼起兵于漳南县,自封大将军,移书赵、魏,建德将士杀官吏以应。黑闼北连高开道,兵锋甚锐。又遣使北连突厥,颉利可汗遣俟斤宋耶那率胡骑从之。黑闼借助突厥的力量,半岁悉复建德故地。徐圆朗举齐、兖之地附于黑闼,其势益张。五年(622)正月,黑闼以洺州为都,称汉东王,建元为天造。唐太宗等率大军击黑闼,黑闼等二百人亡奔突厥。山东平定。六月,黑闼向突厥借兵寇山东,旬日悉复故地,复都洺州。六年(623)二月,终被唐军打败。

李仲文为唐并州总管,信惑妖邪,以为有龙附己,当得天下,因此与突厥通谋,可汗许立为南面可汗,处河北之地,仲文则引突厥从太原攻长安。但因事泄,未成。武德三年(620)二月,仲文被征入朝,伏诛。[13]

李渊太原起兵之初,刘文静劝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李渊遂与始毕可汗手书,愿与突厥连合,以迎隋主名义,向南扩张,“征发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始毕可汗回称,“唐公自作天子,我则从行”,“唐公欲迎隋主,共我和好,…我不能从”。于是,李渊决定“改旗帜以示突厥”,遣使报始毕。始毕遣柱国康稍利、级失、特勤、达官等送马千匹到太原交市,许诺遣兵随李渊攻长安,“多少惟命”。李渊认为突厥多来无用,数百即可,一防刘武周引突厥为边患,二借突厥的声势。于是遣刘文静往聘,“始毕使特勒康稍利献马二千、兵五百来会。”[14]突厥不仅在李渊起兵之初促其公开易帜,而且在李渊攻取长安时提供了军事援助。此后,在唐消灭薛举的决战中,讨伐刘武周的战事中,突厥都曾助唐战斗。不过,一旦唐朝显现出一统中国的气象,突厥马上转而为敌。唐与突厥的关系,将另篇详述,此处从略。

综上所述,隋末唐初,白榆妄、王须拔、魏刀儿、薛举、李渊、李轨、刘武周、苑君璋、张长逊、郭子和、刘季真、梁师都、高开道、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十几个军阀势力都曾结援突厥,隋朝后裔杨政道也曾在突厥的扶植下建立傀儡政权,罗艺、王君廓叛唐虽未逃到突厥,但曾以突厥之地为避难之所,李仲文起兵割据虽未成功,也曾与突厥筹划通谋。东突厥是隋末唐初中原军阀势力的后盾,也是内地战乱兵争的策源地。

二、东突厥各阶段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政策措施

隋末唐初,东突厥处理中原各势力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套政策措施。这套政策措施总的来说,就是分化操纵中原的各派势力,维持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巩固东突厥的霸主地位。具体说来,东突厥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政策措施。根据这些政策措施的特点、变化,我们可以将其分作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隋朝尚为统一国家之时,突厥竭力支持各地势力反隋起兵,造成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以便从中称霸。这一阶段主要是始毕可汗在位期间,时间大体在大业九年(613)至武德二年(619)二月。如前所述,大业九年灵武郡的白榆妄、十一年上谷郡的王须拔、魏刀儿、十三年金城郡的薛举、马邑郡的刘武周、朔方郡的梁师都、太原的李渊、五原郡的张长逊、武威郡的李轨、离石郡的胡人刘季真、榆林郡的郭子和,以及后来渔阳郡的高开道、洛阳的王世充、河间郡的窦建德、刘黑闼等都向突厥称臣纳贡,寻求支持。突厥对这些反隋势力基本上是来者不拒。突厥这一阶段反隋立场,充分表现在对割据势力的封号上,如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郭子和为“平杨可汗”,此“定杨”、“平杨”之“杨”,都是隋皇杨姓之“杨”,其义都是要平定杨隋。东突厥通过支持这些中原势力,确实摧毁了隋朝的统治,并且乘机确立了霸主地位,不仅成为中原势力共奉的宗主,而且将辖地直接扩张到河套地区。不过,这一阶段突

厥对中原的干预,大体上处于幕后指挥的地位,也就是说,中原军阀势力尚作为主力在前台活动。

第二阶段,当隋朝已经土崩瓦解之时,突厥改而奉行扶植隋朝后裔的政策,企图建立一个突厥控制下的傀儡政权,作为诸割据势力的共主,以维护突厥的霸主地位。这一阶段主要是处罗可汗在位期间,时间大体在武德二年(619)二月至三年(620)十一月。武德二年二月,始毕可汗死,其子尚幼,立其弟俟利弗设为处罗可汗。始毕可汗之妻隋义成公主按突厥风俗又妻处罗可汗。义成公主作为隋皇室成员,力主扶植隋朝后裔。处罗可汗说:“我父失国,赖隋得立,此恩不可忘。”[15]亦赞成复隋。不过,处罗并不是真正从道义出发,而是鉴于当时的形势,扶植后隋傀儡政权对突厥有利而奉行复隋政策的。于是在新可汗继位伊始,突厥就开始了政策措施的转变。首先,处罗可汗、义成公主将隋炀帝萧皇后及其孙政道等从窦建德处迎到突厥。然后,立政道为隋王,奉隋后,居于定襄城,令在突厥境地的隋人皆隶其下,有众万人,行其正朔,置百官,成立后隋傀儡政权。接着,力图让各割据政权聚集到傀儡政权的旗帜之下。如刘武周死后,突厥以苑君璋为大行台统帅刘武周余众。行台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台虽然有比较完整的军政系统,但本身不是独立政权。突厥以苑君璋为大行台,说明君璋至少名义上隶属于“中央”。其时,刘武周已死,马邑郡割据势力已无相应“中央”,而君璋之职由突厥委任,行台非突厥官制,而是中原官制,因此,这个“中央”只能是突厥掌控下的隋王政权。[16]突厥此前扶植割据势力大都以可汗为名,此时却以行台著称,名称的变化充分体现了突厥政策的变化。吴玉贵先生说,此“标志着突厥政策转化的完成”,甚确。另外,薛宗正、吴玉贵先生均认为刘武周之败死,也是突厥扶植隋朝后裔的产物。武德二年(619)二月,突厥曾助武周侵占太原,但武德三年(620)六月,突厥又助唐夺回太原,杀武周。薛先生说,处罗抛弃武周,“是复隋反唐政策的具体贯彻执行”。吴先生说,突厥从反隋到复隋,“这种转变首先影响了突厥政权与以‘定杨’为号召的刘武周割据政权之间的关系”,“刘武周因此失去了突厥的支持”。[17]可备一说。接下来,突厥计划帮助隋王扩展地盘。武德三年(620),突厥计划兵分四路侵唐,其中一路攻并州(太原),就是为了安置隋王,“谋取并州置杨正道”。[18]不过,处罗将出师而卒,未果。突厥扶植隋朝后裔的做法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有必要说明的是,颉利可汗上台以后仍实行复隋政策,颉利可汗为隋义成公主所立,义成公主又嫁颉利,义成公主不会改变复隋主张,颉利也不会反对复隋政策。《新唐书》卷215〈突厥传上〉载,义成公主从弟杨善经与王世充使者王文素共劝颉利:“‘往启民兄弟争国,赖隋得复位,子孙有国。今天子非文帝后,宜立正道以报隋厚德。’颉利然之,故岁入寇。”[19]充分说明了颉利的态度。不过,以后突厥扶植隋朝后裔的活动已无甚影响和作用,突厥政策的重心已转移到与唐为敌,因此,我们将第二阶段的下线定在武德三年十一月处罗可汗之死时。

第三阶段,当唐朝逐个翦灭割据势力,显现统一中原气象的时候,突厥转而与唐对抗,以挽救突厥的霸主地位。这一阶段主要是颉利可汗前期,时间大体在武德三年(620)十二月至贞观四年(630)。处罗可汗后期实际上已计划与唐为敌。武德三年(620)四月唐军打败刘武周之后,梁师都大将相次降唐,师都大惧,遣使劝处罗可汗侵唐,说:“比者中原丧乱,分为数国,势均力弱,所以北附突厥。今武周既灭,唐国益大,师都甘从亡破,亦恐次及可汗,愿可汗行魏孝文之事,遣兵南侵。”[20]非常准确地反映出割据势力依附突厥的原因,及当时形势的变化。唐朝作为统一中原的强大力量,渐次消灭了薛举、武周等割据政权,中原四分五裂的局面不复存在,不仅威胁到师都等残余割据势力,而且威胁到突厥的霸主地位。突厥不得不考虑转变政策,处罗可汗因此一反过去既支持又骚扰唐朝的做法,决心全力对付唐朝。处罗可汗策划了一个庞大的侵唐计划,兵分四路进攻唐境,并策动唐并州总管李仲文作内应,联络王世充相呼应。不过计划未实施而处罗死。颉利可汗上台后,全面推行反唐计划,几乎年年与唐大战,而且,一改过去幕后指挥的做法,直接出马作主力,其它割据势力则成为协从力量。武德四年(621),突厥伙同高开道与唐争夺雁门及河东其它地,败。武德五年(622)八月,突厥分兵三路,分别由幽州、雁门、原州侵唐,颉利亲自率十五万骑从雁门入寇。唐派郑元寿许以“币帛皆入可汗”,突厥退兵。武德七年(624),突厥改从关内道进攻,三月、七月、八月,频犯原州,抵达陇州、歧州,东距长安四百余里,长安告急,李世民巧施离间计,颉利叔侄互相猜疑,退兵。武德八年(625)七、八月间,突厥又自灵、相、潞、沁、韩、朔等州全线南下进犯,败。武德九年(626)八月,突厥再次南下入寇,兵逼长安西郊渭桥,唐朝贿以金帛,突厥退兵。此后,突厥内部矛盾激化,突利可汗、郁射设相继降唐,薛延陀联盟反攻突厥,贞观三年(629),唐军出兵,四年(630),俘颉利,东突厥终于灭亡。

三、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几种方式

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有几种方式,一为政治册封,一为军事援助,一为送子为质。

一,政治册封。突厥对来附的割据势力多进行册封,以确定双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如始毕可汗册刘武周为定杨可汗,遣以狼头纛;册梁师都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遗以狼头纛;以子和为平杨天子,子和固辞不敢当,改署屋利设;张长逊与莫贺咄设结为兄弟,突厥号长逊为割利特勤;处罗可汗立杨政道为隋王;封苑君璋为大行台;突厥与李仲文通谋,许立仲文为南面可汗,处河北之地,事泄未成;又有刘季真,北连突厥,自称突利可汗。

突厥册封这些割据势力可以分为册与封二种。册指册立突厥系统的官爵,封指封立中原系统的官爵。可汗、特勤、设属突厥系统官爵,可汗是突厥最高统治者称谓,特勤是可汗子侄称谓,设是突厥掌兵权的重要官称。天子、王、行台则是中原系统的官爵,天子是最高主宰,王的地位仅次于天子,行台为中央派出机构首脑。而狼头纛是突厥属部的象征。就上列情况看,第一阶段,突厥始毕可汗对来附的割据势力,主要册授突厥系统的官爵,如册刘武周为定杨可汗,梁师都为大度毗伽可汗,李子和为屋利设,张长逊为割利特勤,并授刘武周、梁师都象征突厥属部的狼头纛。刘季真此时也自称为突利可汗。始毕也封中原官号,如封梁师都为解事天子(郭子和为平杨天子,未受),但数量较少。第二阶段,突厥处罗可汗主要封授中原系统的官爵,如封杨政道为隋王,封苑君璋为大行台。虽也许诺李仲文为南面可汗,但未成。第三阶段,颉利可汗基本未行册封。这三个阶段的册封状况与突厥三个阶段的政策策略特点基本吻合。第一阶段,始毕可汗主要想建立以突厥为宗主的霸权地位,因此多将割据势力纳入突厥官爵的系统,以此作为臣属突厥的标志。第二阶段,处罗可汗主要想通过建立傀儡政权,控制中原北方势力,因此多封中原官号。李仲文是个特例。仲文是唐将,无割据的根据地,突厥策动其反唐,于是允封南面可汗。第三阶段,割据势力已渐次消亡,突厥成为唐朝的主要对手,因此颉利可汗未能册封。这三个阶段册封的特点虽然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与突厥分化操纵中原的目标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突厥所封中原官号中,梁师都受的是双重称号: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梁师都地处关内道北部,是与突厥关系最密切、存在时间最长、对中原统一阻碍最大的割据势力。梁师都在隋末唐初混乱中的破坏作用之大,与突厥对他的册封之重成正比,从中可以看出突厥册封中原割据势力的意图和作用。突厥对杨政道既未册为可汗,又未封为天子,而是封为隋王,也值得注意,此与政道在突厥策略中的作用和地位大有关系。突厥希望以隋朝后裔为号召,聚集中原北方的割据势力,因此不授政道突厥官号;但是,政道只是突厥手中的傀儡,因此突厥不以天子称之,而降格为隋王。突厥对政道的处置反映了突厥扶植隋朝后裔的真正用心。

二,军事援助。突厥对来附的割据势力几乎都给予了军事援助,可以说,军事援助是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主要手段。大业十三年(617)二月,马邑郡刘武周起兵反隋后,隋雁门郡官军合兵讨武周,突厥闻讯救援,与武周共败隋军,使武周未被“扼杀”于摇篮之中。武德二年(619)二月,武周欲南向争天下,突厥授武周五百骑,武周借此破榆次、介州、太原、晋州、浍州,势力迅速膨胀起来。武周死后,其部下苑君璋也依靠突厥援助,尽杀降唐的部属,并与突厥合寇太原北境。武德二年,突厥派数千骑助梁师都南下掠延安郡,扩张势力。武德四年(621),唐进击师都,颉利可汗以劲兵万骑援救之。贞观二年(628),天下大定,师都割据势力仅存,唐军直逼师都朔方东城,颉利可汗又遣兵救援,师都得以苟延残喘。武德四年(621)七月,刘黑闼起兵,遣使北连突厥,颉利可汗遣俟斤宋耶那率胡骑从之。黑闼借突厥之力,半岁悉复建德故地。武德五年(622),唐平定山东,黑闼等人亡奔突厥,六月,借兵于突厥,又寇山东,旬日悉复故地。武德五年,高开道重称燕王,引突厥南下寇掠恒、定、幽、易等州,扩展势力。唐朝在与群雄争夺天下的初期,也得力于突厥的援助。起兵之初,始毕可汗遣千骑助李渊夺取长安。武德元年,突厥发兵会秦王军,助唐消灭薛举西秦政权。武德三年,突厥处罗可汗“遣其弟步利设率二千骑与官军会”,助唐夺回太原,最终灭亡刘武周。突厥的军事援助,促使唐朝发展壮大起来。这些都是突厥军事援助中原势力的实例。

突厥对中原北方军阀势力的军事援助,不仅体现在出兵援助方面,而且体现在武力后盾方面。比如窦建德称帝,北依突厥以壮兵势;武德四年(622),苑君璋势蹙欲降唐,又恃“突厥方强,为我唇齿”而不降;武德五年(622),高开道势蹙欲降唐,又恃突厥势众为援而不降;武德五年,唐平山东,刘黑闼亡奔突厥,以此为基地东山再起;罗艺、王君廓叛唐,欲以突厥为栖身之地;李仲文以为有龙附身,将图天下,与突厥合谋反叛,等等,都体现了突厥以武力支持为后盾,分裂中原,阻碍统一的作用。

三,送子为质。郭子和大业末自称永乐王,有众二千余骑,因势单力弱,北附突厥始毕可汗,送子为质,以求自固。见于史书记载送子突厥为质的似仅此一例,但有此一例也能说明突厥曾经以这种手段控制中原的割据势力。

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政策措施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经济利益为重。唐高祖曾评价突厥:“见利即前,知难便走。……胜止求财,败无惭色。”[21]可以视为当时人对突厥这一特性的认识。突厥重经济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支持中原反隋势力,换取子女玉帛。北方群雄皆以两种方式结援突厥:政治上臣属于突厥,经济上贿赂突厥。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遣刘文静使于突厥,文静许诺事成之后,“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始毕可汗遂“遣将康鞘利领骑二千随文静而至,又献马千匹”。[22]刘武周破楼烦郡,“获隋宫人以赂突厥”,始毕可汗则以兵相助。薛举欲取长安,“厚赂突厥,饵其戎马”,于是突厥莫贺咄设答应以兵相随。窦建德送萧皇后及宫人于突厥,“多赍金帛,重赂突厥,市马而求援”。[23]这些都是突厥得经济贿赂,支持反隋势力的实例。

2,以经济利益的得否,决定战端的开启或进退。武德元年,唐遣高静致币于始毕可汗,未至而始毕死,诏留金币,突厥大怒,欲发动战争,南渡入寇,后来张长逊以币作为赙赠之礼,突厥才引还,消弭了战争。武德五年八月,突厥兵分三路南下侵唐,唐派郑元寿充使议和,元寿对颉利可汗说:“汉与突厥,风俗各异,汉得突厥,既不能臣,突厥得汉,复何所用?且抄掠资财,皆入将士,在于可汗,一无所得。不如早收兵马,遣使和好,国家必有重赍,币帛皆入可汗,免为劬劳,坐受利益。”[24]物质诱惑打动了突厥,颉利终于撤兵返塞。武德九年,突厥再一次大举进攻,进逼长安,唐太宗认为“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贿是求”,李靖献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25]又一次以金帛换取了和平。

3,以贿赂的厚薄,决定支持的对象。突厥与十几个中原北方政权都有政治隶属关系,这十几个政权的利益互相矛盾,有时甚至尖锐对立,在他们都向突厥求援的情况下,突厥究竟支持何方,既不取决于双方关系的近密程度,也不取决于允诺的先后,而是取决于提供经济利益的厚薄,突厥甚至不惜失去信义,撕毁以前的协议,改变支持的对象。武德元年西秦与唐朝的长安之争,就是典型的例子。薛举采郝瑗之谋,厚赂突厥,饵其戎马,以期合从并力,进逼京师。突厥答应以兵相助。但是,已据长安的唐朝,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亦遣使突厥,不仅贿以大量金帛,而且许诺割让五原及榆林二郡,唐朝所提供的利益远远超过西秦,因此,突厥不惜中途变卦,转而支持唐朝,致使西秦功败垂成,最终被灭。武德三年刘武周与唐朝的太原之争同样如此。武周以隋宫人贿赂突厥,突厥以五百骑授武周,使攻太原。武周在突厥的帮助下,攻下太原及整个河东,但是,就在武周准备乘胜前进,直捣长安时,唐朝开始反攻,突厥也一改初衷,帮助唐军夺回太原,致使武周功亏一匮,最后覆亡。突厥为什么转变态度,史书没有交代,学者们认为应是突厥转变政策,支持隋朝后裔的结果。我们认为,这应是原因之一,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应是唐朝与突厥的交易。[26]史书记载,战后突厥与唐朝瓜分战果,唐收复太原及河东大部分地区,突厥获得太原城众多美妇人,又留伦特勤及数百人“助唐镇守”太原,并留兵戍守石岭(在太原以北)以北。可见唐朝与突厥又有一次交易。这种交易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应有更多的经济内容。新旧《唐书·突厥传》记载,唐高祖对突厥“前后赏赐,不可胜纪”,“赐与不可胜计”,突厥“多须求。帝方经略天下,故屈礼,多所舍贷,赠赉不赀,然而不厌无厓之求也”,等等,可知唐贿赂突厥次数多且数量大,史书并未完全记载下来。综合所有情况可以推知,刘武周与薛举一样,也是唐朝对突厥的贿赂,断送了他们与突厥的联盟。

4,分裂操纵中原势力,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突厥社会生产结构单一,决定了其经济脆弱和不完整,平时情况下,突厥需要中原农业经济的补充,天灾地害时,更需要中原农业经济的救济,中原分裂战乱时,正是突厥攫取中原物资的最好时机,这就是突厥为什么要维持天下分裂局面的原因,也是为什么突厥在中原分裂时能够强大的原因(突厥两度强大:周齐时代、隋末唐初,都是中原的分裂时期)。

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是隋末唐初最突出的历史现象,但并不是此时才出现的新现象。事实上,正如中原农业民族惯于使用这种手法对付游牧民族一样,突厥也早已使用这种手段对付中原农业民族。林恩显先生说,“在北亚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长期生存竞争历史中,双方均善于利用对方国内的矛盾、冲突,加以离间分化,在中原谓之‘以夷制夷’;在北亚称为‘以汉制汉’,此乃敌对双方竞争中最经济的手段,可谓不出一兵一卒而瓦解敌国于千里之外”。[27]所说甚是。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边政措施,一是沿袭了突厥的传统,二是借鉴了隋朝的经验。

北周、北齐时代,是突厥第一个强盛时期,据《周书·突厥传》记载,“自俟斤以来,其国富强,有凌轹中夏志”。“(周)与齐人交争,戎车岁动,故每连结之(突厥),以为外援。”周、齐两政权互相敌视,皆连结突厥,而突厥与北周和亲,关系更近,俟斤两度“请举国东伐(齐)”。俟斤死,其弟他钵可汗立,仍与北周和亲,周“岁给缯絮锦彩十万段”。但是,建德六年(577)北周灭亡北齐,突厥改变了态度,竭力帮助北齐复国:“齐定州刺史、范阳王高绍义自马邑战败,北奔突厥,他钵立绍义为齐帝,召集所部,云为之复雠。”以后,“宣政元年(578)四月,他钵遂入寇幽州,杀略居民”,“是冬,他钵复寇边,围酒泉,大掠而去”,等等。突厥先支持北周达北齐,后扶植北齐余孽打北周,都是为了维持中原的分裂状态,从而维护突厥自身的利益。他钵曾骄傲地说:“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周、齐)孝顺,何忧无物邪。”典型地反映出中原分裂,突厥得利的现象。隋朝取代北周之后,突厥仍使用这套做法,支持北齐余孽高宝宁向隋进攻,只是突厥及其支持的分裂势力已不是隋朝的对手,分裂之梦彻底打破。所以说,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是有历史传统的。

隋末内乱,给突厥提供了又一次使用这种手段的机会,而这一次,突厥分化操纵中原的政策和手段,无论从对象还是范围或力度来说,都已大大超过周齐时代。这一时期突厥分化操纵的对象已不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政权,而是十几个互相争斗大小不一的政权。这一时期情况复杂得多,突厥运用分化操纵的手段也娴熟得多。突厥政策措施的进步,是借鉴了隋朝经验的结果。

隋朝前期分化离间突厥的政策非常成功,突厥因此分裂为东、西二部,并在三十多年中内战不已,隋朝因此成为强大的帝国,并通过控制东突厥,有效地控制了东北亚诸少数民族。[28]但是,隋朝后期这一套做法却行之无效了,裴矩以东突厥部众强盛,献策以宗女嫁始毕之弟叱吉设,拜其为南面可汗以分始毕之势,但未成功,叱吉设不敢受,始毕闻而大怨。裴矩诱杀始毕宠臣史蜀胡悉,也被始毕识破,最终导致大业十一年东突厥与隋朝决裂,始毕可汗率几十万骑兵围隋炀帝于雁门郡城,后因援兵赶到,加上可汗妻隋义成公主遣使告“北边有急”,始毕可汗才解围而去。时人后者皆怪裴矩技不如长孙晟,同样的策略和做法,结果却截然相反。殊不知,这实际上是突厥在认知上有了进步,识破了隋朝的伎俩,并从反面说明突厥何以能从容应对隋末唐初复杂的形势,说明突厥吸收了隋朝的经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隋朝对付突厥的策略,对付中原民族本身。

隋末唐初突厥主持分化操纵中原的可汗共有三个:始毕、处罗与颉利,这三个可汗都是启毕可汗之子,他们都曾生活在隋朝,都曾亲眼目睹隋朝的政策措施,而且亲身经历或抵制隋朝后期的离强合弱等政策。始毕可汗是突厥制定分化操纵中原边政措施的奠基者,他对隋朝的政策体会最深。他所制定的政治册封、质子制度等分化操纵中原的措施,都是周齐时代突厥所未运用的。周齐时代,突厥只是与中原政权和亲,用军事援助干预中原的政治。而政治册封等手段却是隋朝运用的。如隋朝扶植了几代突厥可汗:沙钵略、莫何、都蓝、始毕,政治册封了多个突厥可汗:莫何可汗、都蓝可汗、启民可汗、始毕可汗、曷萨那可汗及可汗的子弟(沙钵略子窟含真为柱国,安国公,都蓝可汗弟褥但特勤为柱国、康国公)。始毕可汗册封中原势力,可以说是直接效法隋朝边政的产物。而处罗可汗扶植隋王杨政道,建立后隋傀儡政权,封苑君璋为大行台,可以说更是隋朝政策的直接翻版。隋朝扶植孤立危殆的启民可汗,使之成为隋朝控制东突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工具;处罗可汗一步一趋,扶植失去家园的杨政道,亦欲使之成为突厥控制中原诸割据势力的道具。只是效果不显而已。突厥还效法隋朝施行离间计。隋长孙晟离间东、西突厥及沙钵略与阿波可汗,效果甚佳。

唐并州总管刘世让晓习边事,谓唐高祖,突厥之所以能南下寇掠,是因为有马邑为中间补给站,唐以崞城为根据地,蹂马邑禾稼,败其生业,则可阻止突厥南下。高祖以世让戍崞城。突厥恨世让断其生路,遣其臣曹般拖对高祖说,世让与可汗通谋,欲为乱。武德六年(623)十月,高祖杀世让。[29]突厥仿隋施行离间计,效果亦佳,消除了一个劲敌。所以说,突厥分化操纵中原的边政措施,是借鉴了隋朝的经验。 突厥边政措施较前进步,还有两个因素:一是胡人在突厥发挥作用;二是华人在突厥效力。裴矩曾对隋炀帝说,“突厥本淳易可离间,但由其内多有群胡,尽皆桀黠,教导之耳。史蜀胡悉尤多奸计,幸于始毕,请诱杀之。”[30]这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突厥中胡人很多;二是,胡人尽皆桀黠,教导突厥;三是,胡人颇受可汗信任;四是,当时“史蜀胡悉尤多奸计”。唐初这个情况依然存在,只是具体人员有所变化。如上举武德六年(623)离间刘世让者,就是突厥之臣曹般拖,曹与史,皆昭武九姓胡。又《旧唐书·突厥传上》载,“颉利每委任诸胡,疏远族类,胡人贪冒,性多翻覆”。说明胡人一直受到突厥可汗的信任,胡人利用世代经商、见多识广、桀黠翻覆的特性,为突厥可汗出谋划策,改变了突厥简单淳朴的行事风格。

隋末唐初大量华人逃入突厥,也为突厥带来了新的思维。李渊太原起兵之初,致始毕可汗信,封题为“启”(下对上致敬语),有司建议:“突厥不识文字,惟重货财,愿加厚遗,改启为书。”李渊答:“何不达之深也。自顷离乱,亡命甚多,走胡奔越,书生不少。中国之礼,并在诸夷。”[31]即表明当时华人在突厥者众多,并且将中国礼仪、思想带到突厥。《资治通鉴》卷192载:“初,突厥性淳厚,政令质略。颉利可汗得华人赵德言,委用之。德言专其威福,多变更旧俗,政令烦苛。”也反映了华人在突厥发挥影响的情况。胡人、华人大量涌入突厥,对突厥边政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作用。

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策略手段也有许多与中原农业民族不同的地方。其不同主要在于目的不同。中原农业民族运用分化离间等手段,目的是保护境内的安宁,不受周邻的侵扰,建立稳定的天下秩序;突厥的目的则是获取生存的物资,壮大自身的力量。突厥所居漠北草原之北为广大的西伯利亚森林地带,这是突厥的避难之所和安全的保障,突厥很难在军事上被中原政权彻底消灭,但是,生存物资的匮乏,却时时困扰突厥,甚至可能葬送他们,因此,对中原物资的渴求,是突厥使用手段干预中原的主要目的。由于二者的目的不同,导致手段也有所不同。中原农业民族惯用“远交近攻”法,突厥习用“近交远攻”术(中原投靠突厥的势力大多都与突厥相近)。“远交近攻”贵在两面夹攻,牵制、隔离对方,使之无援而降,不为边患;“近交远攻”妙在就近易合,合作方便,军事上援助快,经济上获取易

另外,突厥作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与后世的少数民族也有所不同,突厥分化操纵中原,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领土要求不是很强,而后世的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不仅有经济要求,而且有领土欲望,中原农业民族与他们的斗争更加复杂和艰巨化。但是,历史也正是在这种巨痛中前进。

 

西突厥,原来是突厥汗国西面可汗。突厥东西分裂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以控制丝绸之路

突厥兴起时,土门可汗弟室点密西征,役属西域铁勒各部、葛逻禄、拔悉密等诸部。室点密先是联合波斯消灭了白匈奴,以后又同拜占庭结盟,进攻波斯。

583年东西突厥分裂,西突厥射匮可汗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到西海诸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汗庭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弟统叶护可汗把汗庭迁到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派吐屯驻西域各国 ,收敛征赋。这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

贞观初年,统叶护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

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进攻唐朝的庭州等地。657年,唐朝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  

     

西突厥汗国立国于6世纪中期,强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7世纪后期被中国唐朝所灭。

587年(隋开皇七年),突厥阿波可汗大逻便被叶护可汗处罗侯生擒。西突厥立达头可汗一后裔为泥利可汗继其位。泥利妻向氏为“中国”人,生子达曼。泥利死后,达曼继位为泥撅处罗可汗。向氏再嫁泥利可汗弟婆实特勤。

600年(隋朝开皇末年),婆实和向氏至隋京朝觐,因突厥内乱,留在京师鸿胪寺居住。达头可汗败亡以后,处罗可汗成为西突厥最高统治者。处罗治国无道,臣民多叛。605年(隋大业元年),他发兵袭击铁勒诸部,搜括他们的财物,又猜疑薛延陀部生变,杀其酋长数百人。因此铁勒各部都起来反对处罗,多次打败他。隋朝黄门侍郎裴矩闻处罗可汗国乱,并思念其母向氏,建议朝廷招抚他。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派遣司朝谒者崔君肃至西突厥慰谕。处罗受诏,遣使贡汗血马。

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召处罗可汗会于大斗拔谷(今甘肃省民乐县东南扁都口),处罗托故不至。炀帝大怒,用裴矩计,诱使西突厥西面的射匮可汗(达头可汗孙)发兵袭击处罗可汗。处罗大败,逃至高昌境内。炀帝遣向氏前往说服其子入朝。这年十二月,处罗至隋京朝觐。第二年正月,炀帝分处罗可汗内附部众为三部分:其弟阙度设率领老弱万余人,至会宁(治所在今甘肃省永登东南)居住;特勤阿史那大奈领余众居楼烦(治所在今山西省静乐县);封处罗为曷萨那可汗,领五百骑常从皇帝巡幸。处罗曾从征高丽。

614年(大业十年)正月,隋皇室嫁信义公主与处罗结为夫妇,并赐锦彩袍千件、彩色丝绸万匹。后随炀帝至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宇文化及杀隋炀帝后,处罗从化及至河北。

618年(唐武德元年)十二月处罗归长安,唐高祖降榻欢迎,与他同坐,封之为归义郡王。后被东突厥始毕可汗派人杀死。

泥撅处罗可汗归隋以后,西突厥立其叔射匮可汗为主。射匮可汗开拓疆域,东至金山(今阿尔泰山),西至海(今咸海),玉门关以西诸国都附属于他。其王庭设于龟兹北三弥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北依契克巴什河一带之山)。射匮可汗与东突厥可汗为敌。他约死于619年(唐武德二年)或稍前。其弟统叶护可汗继位。

统叶护可汗智勇双全,擅长指挥作战,率控弦之士数十万人,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称霸西域。迁王庭于石国北千泉(今中亚塔什干北库马雷克至灭尔基一带)。他授予西域诸国之王“颉利发”称号,给每国派吐屯一人进行监督,征收贡赋。

619年秋七月,统叶护可汗向唐朝遣使入贡。第二年又贡条支巨卵。唐高祖与统叶护密切联系,准备联合进攻东突厥。颜利可汗闻讯非常害怕,赶紧与统叶护和好。

625年夏,统叶护可汗遣使向唐皇室请婚。唐高祖听从裴矩“远交而近攻”的建议,派侄高平王李道立至西突厥表示允婚。

627年(贞观元年)统叶护派真珠统俟斤向唐太宗献万钉宝钿金带和马五千匹,以迎娶公主。但因东突厥颉利可汗连年入寇唐朝边境,唐与西突厥往来的道路梗阻,颉利又威胁统叶护不让与唐和亲,这桩婚姻未能结成。

西突厥强盛以后,统叶护很自负,作威作福,欺凌百姓,引起部众怨恨,葛逻禄部大都叛离了他。

628年(贞观二年)他被伯父杀死。他的伯父自立为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

莫贺咄原先仅为一小可汗,他自称大可汗后国人不服。弩失毕部共同推举泥孰莫贺设为可汗。泥孰不肯就位,迎立统叶护可汗子咥力特勤,是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肆叶护和莫贺咄互相攻击,战斗不止。他们各向唐皇室求婚。唐太宗答道:“汝国扰乱,君臣未定,战争不息,何得言婚”,并命他们各守辖境,停止彼此征伐。由于西突厥内乱,原先役属的西域诸国和铁勒各部纷纷叛离。

由于肆叶护是前可汗之子,所以西突厥部众大都拥护他。西面的都陆可汗以及莫贺咄部的酋长多数归附肆叶护。

630年(贞观四年),莫贺咄兵败,逃往金山,被泥孰杀死。诸部共推肆叶护为西突厥大可汗。肆叶护北征铁勒,被薛延陀打败。他为人多疑狠毒,杀功臣乙利小可汗,并诛灭其宗族,引起部下人人自危。他又阴谋杀害泥孰,泥孰逃往焉耆。

632年(贞观六年)秋,肆叶护遭设卑达干与弩失毕部攻击,逃往康居,不久死亡。西突厥迎立泥孰,是为咄陆可汗。

泥孰在武德(618—626)年间,曾至长安。当时李世民为了同各民族人士友好,曾与泥孰结为盟兄弟。泥孰被推举为西突厥可汗后,即派遣使臣至唐朝表示内附。第二年(贞观七年),唐朝的代表鸿胪少卿刘善因抵达西突厥,册封泥孰为奚利邲咄陆可汗。634年(贞观八年),泥孰病死。其弟同娥设继位,是为沙钵罗咥利失可汗。

635年(贞观九年),咥利失可汗献马五百匹于唐,上表请婚。唐朝厚加抚慰,但未同意他缔结婚姻的要求。咥利失丧失民心,西突厥曾发生内乱。

638年(贞观十二年),欲谷设被立为乙毗咄陆可汗,与咥利失大战,未分胜负。于是,以伊列河(今伊犁河)为界,双方分地而治。

639年(贞观十三年),咥利失之臣俟利发吐屯勾结欲谷设作乱,咥利失逃往拔汗那(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在那里死亡。弩失毕部立其弟之子薄布恃勤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

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建牙于睢合水北,称南庭。其辖境东以伊列河为界。龟兹、都善、且末、吐火罗、焉耆、石国、史国、何国、穆国、康国等皆受其节度。他屡次向唐遣使朝贡。641年(贞观十五年)秋七月,唐太宗命左领军将军张大师往授玺书,册立他为可汗,并赐给鼓纛。

当时乙毗咄陆可汗欲谷设建牙镞曷山西,称北庭,其辖境西以伊列河为界。厥越失、拔悉弥、驳马、结骨、触木昆等部附属于他。乙毗咄陆可汗与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互相攻战。乙毗咄陆也遣使朝唐。唐太宗劝谕他们停兵休战,彼此和睦相处。乙毗咄陆可汗兵力渐强,西域诸国纷纷归附。不久,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被乙毗咄陆杀死。

乙毗咄陆可汗兼并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部众,西破吐火罗。他自恃强大,扣留唐朝使者,进攻伊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

642年(贞观十六年)九月,唐安西都护郭孝恪连续击败乙毗咄陆军。西突厥属部处密降唐。乙毗咄陆攻破米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南),夺取了大量人口与财富,不分给部下。部将泥熟啜擅取俘虏与卤获物,被乙毗咄陆处死,因此引起部众怨恨。泥熟啜的部属在胡禄屋领导下袭击乙毗咄陆可汗。乙毗咄陆部众离散,他退守白水胡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锡腊姆)。五弩失毕及乙毗咄陆所部屋利啜等派代表至长安,请唐朝废黜乙毗咄陆,另立西突厥可汗。唐太宗遣使册立前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之子为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将原被乙毗咄陆扣留的唐朝使者全部礼送回长安。乙毗咄陆派人招引他原来的部落。部落中的人都说:即使我们一千个人都战死,只剩下一个人,也决不会跟从你。乙毗咄陆看到自己众叛亲离,大势已去,于是逃往吐火罗。

646年(贞观二十年)六月,乙毗射匮可汗遣使朝贡,请婚。

649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逝世以后,唐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变,乙毗射匮所部被贺鲁并吞。 三、西突厥的衰亡。唐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

西突厥汗国由于内部分裂,不断内讧,而逐渐走向衰亡。西突厥末主阿史那贺鲁为室点密可汗五世孙,曳步利设射匮特勤劫越之子。起先,乙毗咄陆可汗任命他为叶护,驻扎在多逻斯川(今额尔齐斯河),统辖处密、处月、姑苏(或作哥舒)、歌罗禄、弩失毕等部。当乙毗咄陆可汗逃往吐火罗后,乙毗射匮可汗派兵驱逐贺鲁,其部落大多离散。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四月,贺鲁率领余部数千帐(户)内属于唐。唐太宗安排他们住在庭州(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莫贺城(今吉木萨尔西北三台),授予他左骁卫将军之职。贺鲁听说唐军将讨伐龟兹,于是率随从数十人至长安朝觐,要求担任大军的向导。唐太宗任命他为昆丘道行军总管,在嘉寿殿设宴款待,给予很多赏赐,并且将自己穿的衣服送给他。唐朝大将阿史那社尔平龟兹以后,648年冬十二月,唐朝晋封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给他唐朝的鼓纛,派他去招抚尚未服从的其它西突厥部落。第二年春二月,唐朝在安西部护府下设置瑶池都督府,任命阿史那贺鲁为都督。这年夏六月唐高宗继位后,贺鲁又被晋升为左骁卫大将军

阿史那贺鲁招集离散的西突厥部落后势力逐渐强大。他听说唐太宗已经逝世,即阴谋夺取西州(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南高昌古城)和庭州。唐高宗闻讯,派遣通事舍人乔宝明抚慰贺鲁。651年(永徽二年)春,担任唐朝右骁卫中郎将的贺鲁之子咥运竟劝说其父率部反唐西走,击破乙毗射匮可汗,兼并其部众。贺鲁设牙帐干双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温泉县境内)及千泉,自称沙钵罗可汗。咄陆五啜、弩失毕五俟斤、处月、处密及西域诸国都归附于他。贺鲁以咥运为莫贺咄叶护。

是年秋七月,贺鲁入寇庭州,攻陷金岭城及蒲类县,杀掠数千人。唐高宗任命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发诸府兵三万人和回纥骑兵五万,西征。652年(永徽三年)春正月,梁建方等大破贺鲁所部处月而还。

653年(永徽四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死,其子颉苾达度设称真珠叶护。他与贺鲁发生矛盾,联合五弩失毕,击败贺鲁。

655年(永徽六年)夏五月,唐朝任命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这一年,颉苾达度设曾几次请求唐朝发兵征讨贺鲁。唐朝派丰州都督元礼臣前去册封颉苾达度设为可汗,至碎叶城被贺鲁派兵阻拦,未能抵达。

656年(显庆元年)冬,程知节军至鹰娑川,前军总管苏定方击败西突厥骑兵四万人。唐军至怛笃城后班师。

657年(唐显庆二年)春。唐朝派出两路人马向西突厥进发。一路由左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领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左骁卫大将军瀚海都督回纥首领婆闰等,为主力部队。另一路由早先归附唐太宗那步真为流沙道安抚大使,招集其旧部。

是年冬十二月,苏定方军抵达金山(今阿尔泰山)西,击败五咄陆之一处木昆部,该部俟斤归降。在这以前,五弩失毕之一泥孰部不服从贺鲁的统治,被贺鲁攻破,其首领的家属被俘。这时,唐军从贺鲁的一部分败兵中找到泥孰部首领的妻子。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应该将这些家属归还泥孰部,并且赠予财物加以抚慰,使他们明白“贺鲁为贼而大唐为之父母”。这样的话,他们必将不遗余力地反对贺鲁。唐军按此实行。泥孰部接到获救的家属后非常感激,要求跟随唐军一起进攻贺鲁。

苏定方率军至曳咥河(今喀喇额尔齐斯河)西,贺鲁举西突厥十万骑兵来拒。苏定方以唐及回纥万余骑兵迎敌。贺鲁见唐军少,进兵包围,定方命步兵据守南面的高地,持长矛向外;自己领骑兵列阵于北坡。贺鲁的骑兵三次冲击唐步兵,未能动摇唐军阵脚。苏定方趁势纵骑兵反攻,贺鲁大败。第二天唐军继续追击,五弩失毕全部投唐。五咄陆得知贺鲁兵败,奔南道归附唐安抚大使阿史那步真。

 

苏定方命令萧嗣业和回纥婆闰追击贺鲁。当时天下大雪,众将要求雪停以后进兵。苏定方认为正可趁天雪之机,攻敌不备。于是唐军冒雪昼夜兼程前进。至金牙山,纵兵破贺鲁牙帐,俘敌数万人。贺鲁渡伊丽水西逃。苏定方追至碎叶水,尽夺贺鲁部众。贺鲁及子咥运逃至石国(今塔什干)苏咄城,城主伊涅达干将他们逮捕,送往石国。石国王将贺昏父子交给唐将萧嗣业和阿史那元爽。至此,西突厥国亡。

苏定方安排西突厥各部落分别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开通道路,设立驿站,掩埋死者骸骨,慰问民间疾苦,划分牧场,恢复畜牧业生产。并将贺鲁所掠夺的人口,以及牲畜等财物发还各部。从此,西突厥十姓部落在久经内讧和战乱以后,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贺鲁被擒以后对萧嗣业说:过去太宗皇帝待我很好,我却背叛了他,我愿在太宗昭陵受死,以谢罪于先帝。唐高宗听说以后,产生了怜悯之心,特赦贺鲁,免其一死。后来贺鲁病死,唐朝将他葬在颉利可汗墓旁。

657年(唐显庆二年)唐平贺鲁以后,在五咄陆部设置昆陵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昆陵都护。在五咄陆的处木昆部落置匐延都督府,胡禄屋阙部落置盐泊都督府,摄舍提墩部落置双河都督府,鼠尼施处半部落置鹰娑都督府,突骑施索葛莫贺部落置嗢鹿州都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落置洁山都督府。658年(显庆三年),又在葛逻禄三部置三府:谋落部落置阴山州都督府,踏实部落置玄池州都督府,炽俟部落置大漠州都督府。后来又从大漠州中划分出一部分另置金附州都督府。

在五弩失毕部置蒙池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骠骑大将军,蒙池都护。当时蒙池和昆陵两都护府都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702年(长安二年),增设北庭大都护府,统辖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据《新唐书》记载,除上述昆陵都护府下属十个都督府外,北庭大都护府还管辖轮台州等十三个都督府。北庭大都护府的治所在庭州金满县,其遗址为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

唐朝在西域,除北庭大都护府外,在北庭的南面还设有安西大都护府(又称都护府)。640年(贞观十四年),唐朝平高昌的汉族麴氏政权后,置安西都护府,治所设在西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故城)。

658年(显庆三年),移治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南至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都隶属安西。

661年(龙朔元年)西域吐火罗款塞来附。唐朝任命“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这十六个新设立的都督府,

后突厥-后突厥

     

  自公元630年(贞观四年)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亡国以后,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期内,唐朝统治下的东突厥各部基本上稳定。但由于朝廷常征调他们东征西讨,渐渐引起突厥群众不满,特别是一些民族上层人物滋生了复国思想。

  679年(调露元年)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长响应他们,部众共达数十万人。第二年(永隆元年)春三月,唐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大破突厥军于黑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擒酋长奉职。泥熟匐可汗为其部下所杀。突厥叛军余众退守狼山(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西北)。温傅部又从夏州(治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迎颉利可汗族侄伏念,北渡黄河,立为可汗。

  681年(开耀元年),伏念与温傅连兵进攻原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庆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庆阳县)。这年秋季,伏念在唐军兵临帐前的形势逼迫下,逮捕温傅,向裴行俭投降。裴行俭答应保伏念不死,但回京后裴炎妒忌裴行俭功大,唆使唐高宗杀死伏念。裴行俭慨叹朝廷杀死降者,以后不会再有人投降,从此称病,闭门不出。唐高宗对降者不予宽容,反加杀害,为突厥上层人物的再次叛唐,埋下祸根。

  682年(永淳元年),颉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陆又叛。他的祖父本是唐朝单于都护府云中都督舍利元英属部的酋长,世袭吐屯之职。伏念死后,他率17人出走,逐渐聚众至700人,并占领黑沙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北)。他通过招集伏念亡散残部的办法,使部众增至5000人,并抄掠九姓铁勒大批羊马,从而势力逐渐强盛,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他任命其弟默啜为杀(即设,官名),咄悉匐为叶护。从此开始了后突厥时期。

  其时,单于都护府检校降户部落(官名)阿史德元珍因犯法被长史王本立囚禁。当骨咄禄入侵时,元珍请求由他去劝谕突厥诸部撤退,以赎自己的罪过。当他到达敌营后即向对方投降。骨咄禄任命他为阿波达干,统率全部兵马。于是骨咄禄、元珍寇并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及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北境,杀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岚县北岚城)刺史王德茂。后被唐将薛仁贵击溃。

  683年(弘道元年)春二月,后突厥先后寇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西南);三月,围单于都护府,杀司马张行师;夏五月寇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灵丘县),杀刺史李思俭;684年(光宅元年)秋七月寇朔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由于后突厥频繁入侵,这年九月唐朝任命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防御突厥侵扰。但同年冬十二月,程务挺因代被囚待斩的内史裴炎申辩,违反武则天的旨意,竟蒙冤被杀。后突厥统治者得此消息后,因大敌已亡,特设宴欢庆,但又为程务挺立祠,每次出兵前都前往祭祷。

  685年(垂拱元年)春夏间,后突厥寇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第二年春二月寇昌平(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被唐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击退;同年八月又攻朔州,黑齿常之等在黄花堆(今山西省山阴县黄花梁)大破其军;冬十月,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贪功冒进,孤军深入碛北追击后突厥,全军覆没。武则天大怒,称骨咄禄为“不卒禄”。

 

后突厥-立汗

     

  骨咄禄自立为可汗后,东征西讨,频繁出击。据突厥文《阙特勤碑》记载,他先后进攻过唐朝北部、九姓铁勒、三十姓鞑靼、契丹、奚等,共出征47次,其中亲自参加战斗20次,奠定了后突厥汗国的基业。693年(长寿二年)冬十一月,骨咄禄病卒。其子年幼。其弟默啜自立为可汗

也隶属安西大部护府。这些地方早先属于西突厥的势力范围,此时转归唐朝。

 李渊在晋阳初起时,也曾经迫于形势,自下于突厥。其手段亦不外于割地、贡献、贿赂等等,实与诸雄无异。只不过唐朝定鼎,势力强盛之后,讳言这段历史,以致史料流传稀少,很多需依靠史家研究方可复原而已。

  这时的突厥仍像北朝时代一样,试图对中原各势力恩威并施,抑强扶弱,不时直接出手,借以保持、提高自己的优势地位。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统一全国。突厥统治者明白中原只要有一方坐大,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群雄割据中获利了,因此将主要对手确定为唐,试图扶植其他势力与唐相抗。失败之后,便趁此时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东突厥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掳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于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乃领兵而退。(“渭水之盟”)

  贞观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世绩、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李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两将又督兵疾进,大破敌军,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慑于大唐天威,“西北诸蕃,咸请上(太宗)尊号为天可汗”。

后突厥第二个可汗﹐骨咄禄之弟。骨咄禄为可汗时﹐命其居南牙(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691年﹐骨咄禄死﹐默啜继立﹐拥兵四十万。西讨党项﹑拔悉密﹑突骑施及西突厥十姓部落﹐又远征中亚昭武九姓地区取得成功。东击奚﹑契丹等族﹐扩地万里﹐漠北各部族大多受其控制﹐势力略与东突厥颉利可汗盛时相当。仍依东突厥旧制﹐除可汗汗庭直辖地外﹐分其境为左厢﹑右厢﹐各以弟﹑侄为“察”(ad﹐又译“设”﹑“杀”)统之﹐称为东厢察﹑西厢察(或译为东杀﹑西杀)。  

    由于得到了移居唐朝北境的突厥降唐部众的归附﹐后突厥迅速发展﹐成为唐朝北方的严重威胁。697年﹐后突厥向周(武则天)索取安置在丰(今内蒙古五原南)﹑胜(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灵(今宁夏灵武南)﹑夏(今内蒙古白城子)﹑朔(今山西朔县)﹑代(今山西代县)等州的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之地﹐又要求给与农器﹑谷种﹑缯帛﹑铁。武周给予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件﹐铁四万斤。此事反映后突厥部众已不单纯以游牧为生﹐而开始了农业生产。 

 

    同年﹐默啜与唐约和亲不成﹐次年率众南侵﹐深入到赵(今河北赵县)﹑定(今河北定县)等州﹐虏掠男女八九万口﹐使内地居民受到很大损失。705年(唐神龙元年)唐中宗即位﹐默啜进攻灵﹑原(今宁夏固原)﹑会(今甘肃靖远)等州﹐掠陇右群牧马万余匹。708年﹐张仁愿在黄河以北﹑阴山以南筑东﹑中﹑西三受降城﹐以阻挠其南进之路。但默啜对唐境的侵扰仍然不停﹐与西面的吐蕃同为唐朝的两大懮患。虽然如此﹐突厥与唐朝的交往仍很频繁。703年和710年﹐默啜都曾派使人向唐朝要求和亲。  

    默啜晚年﹐待下苛暴﹐被其奴役的部落﹐渐渐叛散﹐大臣﹑戚属也有背离默啜而投降唐朝者。716年﹐默啜出兵攻击拔野古(在今蒙古土拉河流域)﹐大胜轻敌﹐在归途中为拔野古的游骑所杀。 

骨咄禄

(?-691) 后突厥汗国(682-744)的建立者。即颉跌利施可汗(Ilterish)。本系东突厥颉利可汗的疏族后裔,东突厥败亡后祖父为唐朝所任命之单于右厢云中(今内蒙古河套一带)都督舍利元英部下首领,世袭吐屯啜。680年,单于都护府管内突厥人阿史那伏念反叛。次年,伏念为唐所擒。682年,骨咄禄纠合七百人,占领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招集亡散入总材山,聚众五千,占领漠北的乌德□山(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设牙帐,重建突厥政权,即东突厥后汗国。又以黑沙城为南牙,以其弟默啜驻守其地。次年进攻蔚州,击败唐军。此后连年攻袭唐之北边,势力逐渐强大,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突厥部人归之者约数万,并得谋臣阿史德元珍(一说即突厥文碑之暾欲谷,Ton-yu-quq),任为阿波达干,掌管兵马。此后东征契丹,北征九姓铁勒,并入攻中原,扩地甚广。691年骨咄禄卒。

 默啜攻唐之战

唐延载元年(694年)至开元四年(716年),东突厥阿史那默啜可汗统军不断攻掠唐北方与西北边地的战争。

唐皇后武则天自唐高宗后期擅政以来,悉力剪除唐宗室诸王与异己臣僚,先后平定原眉州刺史李敬业及唐室亲王李冲、李贞等的起兵(参见武则天平李敬业之战、唐诸王反武后之战),至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改唐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与此同时,周边吐蕃、西突厥、东突厥等族亦乘隙而入,不断攻掠唐边。武后为巩固已篡夺的最高权利,对内继续排除异己,诛杀政敌;对外频频出兵抵御西北之吐蕃及西突厥、北方之东突厥的进攻。唐廷政局动荡,内部不稳;唐军多面应付,疲于奔命;军费日增,百姓困弊。时东突厥复盛,拥有骑兵数十万,由阿史那骨笃禄可汗统领,不断攻掠唐北方边地(参见骨笃禄攻唐之战),连连获胜,而唐军则处处抵御,败多胜少,不能扭转战略上的被动。

延载元年正月,东突厥骨笃禄卒,其弟默啜篡夺汗位,乘武后政权内忧外患交加之机,继续率军大举攻唐,连犯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凉州(治今甘肃武威)等地,杀掠人吏资财。凉州都督许钦明率部抵抗,战败被俘。武后遂遣左威卫大将军薛怀义、夏官尚书王孝杰等于代北(今山西代县北)、朔方(治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等地,加强防御,以备突厥。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默啜见契丹、奚族举兵反唐,大败唐军,便请为太后之子,以为其女求婚、悉归突厥降户等为条件,表示愿为唐廷征讨契丹。武后急于消除东北边患,遂派使者册授默啜为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十月默啜袭击契丹松漠府(治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获胜后,又加授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但默啜强取目的未曾达到,继于神功元年(697年)正月,又对灵州、胜州(治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地区发动进攻,平狄军副使安道买率军将其击破。三月,默啜遣使再次索求丰(治九原,今内蒙古五原西南)、胜、灵、夏(治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朔(治今山西朔县)、代(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六州降户与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之地,以及谷种、铁等物资。麟台少监李峤认为突厥贪而无信,应加强军备防其进攻。武后终因契丹边患未除,内部不安等,悉将六州降户数干帐以及大量谷种、杂綵、农器、铁等交于默啜,并允许其婚。圣历元年(698年)六月,武后命淮阳王武延秀等前往突厥,纳默啜之女为妃。八月武延秀等至其南庭黑沙(今呼和浩特市北)后,默啜遂以东突厥世受唐恩,其女要嫁李氏为辞,当即拘留武延秀,并借口“奉唐伐周”,出动10万(一说10余万)骑兵,攻袭静难、平狄、清夷(今天津蓟县、山西代县、河北怀来东)等军,继犯妫(治怀戎,今河北怀来东)、檀(治密云,今属北京)等州。接着又攻飞狐(今河北涞源),陷定州(治定县,今河北定州市),围赵州(治今河北赵县),肆意劫掠河北。武后被迫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以迎合突厥。又命李显为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纳言狄仁杰为其副元帅,统军讨伐突厥。默啜闻唐军前来,坑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一说八九万),退军北还。狄仁杰率军10万追之不及。默啜还大漠(蒙古大沙漠)北,拥兵40万,据地万里,西、北各少数族皆依附于东突厥。武后经突厥此次大规模攻掠,便在洛阳(唐东都,今河南洛阳城东)增屯兵马,以河内王武懿宗、九江王武攸归统领;又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抚定河北;二年于黄河南北置武骑团,以凤阁侍郎魏元忠检校并州长史、充天兵军大总管,防备突厥。默啜势盛,更加轻视唐廷。于久视元年(700年)十二月,再次发兵南犯陇右(今甘肃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掠夺唐诸牧监所养军马万余匹而去。长安元年(701年)五月,武后命肖关道大总管魏元忠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八月,默啜率军犯边,武后命安北大都护相王李旦为天兵道元帅统军进击,师未行,突厥退兵。二年正月,东突厥进犯盐(治五原,今陕西定边)、夏二州。三月,突厥军攻破石岭(今山西阳曲北),继攻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武后即以雍州长史薛季昶摄右台大夫,充山东(太行山以东)防御军大使,节度沧、瀛、幽、易、恒、定(均在今河北境)等州;四月又以幽州刺史张仁愿负责幽、平、妫、檀等州(均在今河北境)防御,共拒突厥。七月,突厥军进犯代州,九月又攻忻州(治今山西忻州市)。三年六月,默啜派大臣莫贺达干至唐,请以其女嫁于皇太子之子,武后不得不应允。十一月,默啜遣使谢许婚。四年八月,武延秀方得还朝。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同乎章事张柬之等举兵推翻武后。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默啜并不因中宗复位而停止其进攻。六月,以裴思谅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二年十二月,默啜统军进犯鸣沙(今宁夏吴忠西南),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率军迎战,军败,死6000余人(一说3万)。突厥军继犯原(治今甘肃固原)、会(治会宁,今甘肃靖远)等州,再掠陇右牧马万余匹而去。景龙元年(707年)正月,唐中宗因默啜不断犯边,制令召募猛士,各令自举,又今朝廷内外官员献策。右补阙卢(亻甫)上疏:“边州刺史,宜精择其人,使之(艹鬼)卒乘,积资粮,来则御之,去则备之”,“当理内以及外,绥近以来远,俟仓廪实,士卒练,然后大举以讨之”(《资治通鉴》卷208)。中宗赞同,于五月初一即命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以备突厥。十月,张仁愿奉命率军进击突厥。及至,突厥已退,遂乘势追击,大破突厥军。二年春,默啜统帅全军西击突骑施(西突厥部落,时勃兴于西北),北方兵力空虚。张仁愿利用此机遇,欲取大漠以南地区,即在朔方军(治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与东突厥交界的黄河(在今内蒙古黄河弯曲段)以北,构筑西、中、东三受降城,60天而毕。三城皆据要津,拓地300余里。又于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固阳东)北置烽侯1800所,以左玉钤卫将军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锋游弈使,戎守诺真水(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搜索警戒。三城东西相应,堵绝了东突厥南犯的道路,从此,突厥不敢度山(阴山)畋牧,朔方不再受其攻掠,并减省镇戍兵数万人。

罗马酒神坐骑“跳”上突厥金杯

景云二年(711年)正月,默啜可汗遣使请和,唐睿宗李旦允许。三月,又以宋王李成器之女金山公主许嫁默啜,并出使突厥;十月,默啜袭唐朝衣冠,向唐称臣,派其子杨我支及其国相入朝。次年八月,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面对西方吐蕃、北方东突厥、东北契丹等游牧族的军事威胁,玄宗励精图治,整军经武,权衡边疆局势,决定将战略打击重点置于对唐构成主要威胁的吐蕃,而对东突厥则采取加强防御,待机击破的方略。开元元年(713年)八月,默啜又遣其子为其求婚(金山公主),玄宗一改睿宗许诺另许以蜀王之女南和县主嫁之。默啜遂于二年二月,派其子同俄特勒及妹夫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率军围攻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奇台西北),都护郭虔罐率部将其击败。同俄单骑进逼城下,被虔罐部伏兵斩杀。突厥军恸哭而去。闰二月,石阿失毕因失同俄不敢归,携其妻奔唐,唐以其为右卫大将军,其妻为金山公主。四月,默啜再次遣使求婚,玄宗拒之不允。时依附于东突厥的西突厥各部落,先后脱离默啜附唐。三年四月,玄宗因各部族来降者越来越多,遂予以妥善安置,并命右羽林大将军薛讷为凉州镇大总管,节度赤水等军,居处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左卫大将军郭虔瓘为朔方镇大总管,节度和戎等军,居处并州,以备默啜。默啜则因西突厥各部附唐,遂发兵西击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三姓(均在今新疆北境),屡次将其击破。唐为救援三姓,即命北庭都护汤嘉惠、左散骑常侍解琬等发兵增援。五月,又命嘉惠等与三姓以及定边道大总管阿史那献,互相策应,共拒默啜。九月,玄宗命薛讷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太仆卿吕延祚、灵州刺史杜宾客为其副,率兵进讨。四年六月,正当唐军准备大举进攻之时,默啜却率兵攻打北部的拔曳固(铁勒部落),因恃胜轻归,不加防备,而被拔曳固溃卒颉质略袭杀。

贞观四年)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亡国以后,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期内,唐朝统治下的东突厥各部基本上稳定。但由于朝廷常征调他们东征西讨,渐渐引起突厥群众不满,特别是一些民族上层人物滋生了复国思想。

  679年(调露元年)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长响应他们,部众共达数十万人。

  第二年(永隆元年)春三月,唐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大破突厥军于黑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擒酋长奉职。泥熟匐可汗为其部下所杀。突厥叛军余众退守狼山(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西北)。

  温傅部又从夏州(治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迎颉利可汗族侄伏念,北渡黄河,立为可汗

  681年(开耀元年),伏念与温傅连兵进攻原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庆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庆阳县)。这年秋季,伏念在唐军兵临帐前的形势逼迫下,逮捕温傅,向裴行俭投降。裴行俭答应保伏念不死,但回京后裴炎妒忌裴行俭功大,唆使唐高宗杀死伏念。裴行俭慨叹朝廷杀死降者,以后不会再有人投降,从此称病,闭门不出。唐高宗对降者不予宽容,反加杀害,为突厥上层人物的再次叛唐,埋下祸根。

 

682年(永淳元年),颉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陆又叛。他的祖父本是唐朝单于都护府云中都督舍利元英属部的酋长,世袭吐屯之职。伏念死后,他率17人出走,逐渐聚众至700人,并占领黑沙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北)。他通过招集伏念亡散残部的办法,使部众增至5000人,并抄掠九姓铁勒大批羊马,从而势力逐渐强盛,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他任命其弟默啜为杀(即设,官名),咄悉匐为叶护。从此开始了后突厥时期。

  其时,单于都护府检校降户部落(官名)阿史德元珍因犯法被长史王本立囚禁。当骨咄禄入侵时,元珍请求由他去劝谕突厥诸部撤退,以赎自己的罪过。当他到达敌营后即向对方投降。骨咄禄任命他为阿波达干,统率全部兵马。于是骨咄禄、元珍寇并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及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北境,杀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岚县北岚城)刺史王德茂。后被唐将薛仁贵击溃。

  683年(弘道元年)春二月,后突厥先后寇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西南);三月,围单于都护府,杀司马张行师;夏五月寇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灵丘县),杀刺史李思俭;684年(光宅元年)秋七月寇朔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

  由于后突厥频繁入侵,这年九月唐朝任命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防御突厥侵扰。但同年冬十二月,程务挺因代被囚待斩的内史裴炎申辩,违反武则天的旨意,竟蒙冤被杀。后突厥统治者得此消息后,因大敌已亡,特设宴欢庆,但又为程务挺立祠,每次出兵前都前往祭祷。

  685年(垂拱元年)春夏间,后突厥寇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第二年春二月寇昌平(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被唐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击退;同年八月又攻朔州,黑齿常之等在黄花堆(今山西省山阴县黄花梁)大破其军;冬十月,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贪功冒进,孤军深入碛北追击后突厥,全军覆没。武则天大怒,称骨咄禄为“不卒禄”。

  骨咄禄自立为可汗后,东征西讨,频繁出击。据突厥文《阙特勤碑》记载,他先后进攻过唐朝北部、九姓铁勒、三十姓鞑靼、契丹、奚等,共出征47次,其中亲自参加战斗20次,奠定了后突厥汗国的基业。693年(长寿二年)冬十一月,骨咄禄病卒。其子年幼。其弟默啜自立为可汗。

 

 

默啜成为后突厥可汗之初,曾于693年(长寿二年)腊月进攻灵州,杀掠当地官吏和人民。在这以后,他为了巩固其篡夺的汗位,改变策略,讨好中原王朝以取得支持。

  695年(天册万岁元年)冬十月,默啜遣使请降。这时早已称为周朝皇帝的武则天非常高兴,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第二年夏五月,营州(治所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等反叛。是年九月,默啜请求当武则天的儿子,并为他的女儿向皇室求婚,又要求归还河西的突厥降户,声称他愿意率领部众“为国讨契丹”。武则天晋封他为迁善可汗。冬十月,契丹李尽忠死,孙万荣继领其众。默啜乘机突袭松漠都督府(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南),俘虏了李、孙二人的家属,契丹部众溃败。武则天进一步册立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

  697年(万岁通天二年)春三月,默啜向唐朝求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以及谷种、缯帛、农器、铁等物。武则天听了廷臣不同意见的争论以后,最后还是将六州降户数千帐(户)送交默啜,并给他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具3千件、铁4万斤。后突厥得到这一大批人力和物资以后,国力大为增强。

  是年夏,契丹孙万荣将老弱妇女以及器仗资财留在新筑的城中,自己领精兵进攻幽州。默啜得知此消息后,发兵夺取契丹新城,俘虏了全部人口,掠夺了所有物资。当时孙万荣正与唐军对峙,契丹兵将闻家属被突厥抢走,军心大乱。唐将杨玄基与奚族的军队趁机前后夹击,孙万荣兵败被家奴杀死。其残余部众和奚、霫两族降于后突厥。

  698年(圣历元年)夏六月,武则天命内侄孙淮阳王武延秀前往后突厥,准备娶默啜女为妃。八月,武延秀到达后突厥南廷(都城)黑沙城。默啜却说:“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他不但不允婚,反而将武延秀拘留,并扬言要用武力帮助李氏恢复唐朝。接着,他发兵袭击静难军(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平狄军(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清夷军(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又进攻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陷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赵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赵县)。武则天起先任命其内侄武重规等领兵45万反击默啜,但毫无成效。这时武则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不得已立其子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又任命李显为河北道元帅,讨伐突厥。在这以前唐朝招募兵士一个多月没有招满1千人,当人们得知太子李显担任元帅后,不久就招满了5万人。但实际上领兵出征的是副元帅狄仁杰。默啜得知唐朝大军将出发,即将从赵州、定州掠夺的男女八九万人全部杀死,从五回道(在今河北省易县西)撤退,一路上掠夺、残杀百姓,抢劫财富、牲畜,不计其数。武则天手下的一些大将,虽拥有重兵却不敢逼近默啜。只有狄仁杰领兵10万追击,但未能追上。

  默啜回到漠北后拥兵40万,占地万里,西北诸民族都归附于他。因此,他很轻视中原王朝。

  699年(圣历二年),默啜任命其弟咄悉匐为左厢察,骨咄禄之子默矩为右厢察,各领兵2万多人;又任命自己的儿子匐俱为小可汗,地位在左、右两察之上,统辖处木昆等十姓部落,领兵4万多人,称拓西可汗。

  默啜恃强一再侵扰中原北边。

  700年(久视元年)冬十二月,掠夺陇右诸监马1万多匹。702年(长安二年)春,夺走盐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夏州(治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羊马10万,三月破石岭关(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关城),围并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秋七月侵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九月攻忻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忻县),一路杀掠。

  在这以后,默啜采取时和时战的策略,唐与突厥双方关系时好时坏。

  703年(长安三年)夏六月,默啜派其臣莫贺达干向武则天提出,嫁其女给皇太子之子为妻。接着又派大臣移力贪汗入朝,献马千匹及方物,以谢许婚之意。武则天在宿羽亭设盛宴款待来使,并赐予重赏。704年(长安四年)秋八月,由于双方已建立“和亲”关系,默啜放还被扣留了6年的淮阳王武延秀。

 

唐中宗李显即位第二年,即706年(神龙二年)冬十二月,默啜又进攻灵州鸣沙县(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西南丰安县故城)。唐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战败,死6000多人。后突厥继进原州(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县)、会州(治所在今甘肃省靖远县)等地,夺走陇右牧马万余匹。唐中宗取消与后突厥联姻的计划,悬赏“能斩获默啜者封国王,授诸卫大将军”。默啜杀唐行人(使者)假鸿胪臧思言。

 

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张仁愿趁默啜西征突骑施之机,乘虚而入,夺取漠南,在黄河北筑三座受降城。中受降城在令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三城首尾相应,截断了后突厥南侵之路。又在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固阳县东)北设置烽候1800所。从此,后突厥不能越山南下放牧,朔方不再遭其寇掠。唐朝因此减少镇兵数万人。

  711年(景云二年)春正月,默啜遣使请和,唐睿宗李旦同意。三月,唐以宋王成器之女为金山公主,许嫁默啜。冬十月,唐御史中丞和逢尧出使后突厥,劝说默啜穿戴唐朝服饰。于是默啜“襆头,衣紫衫,南向再拜,称臣”;并派遣其子杨我支特勤及该国宰相等随和逢尧朝觐唐睿宗。唐帝授予杨我支右骁卫员外大将军官衔。712年(先天元年)夏六月,唐左羽林大将军孙佺等在袭击奚与契丹时,被奚族大首领李大酺俘虏。李将他们送交默啜。默啜杀之。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废除与默啜的婚约。

  默啜既无法南侵,改向西域扩张。714年(开元二年)春二月,他派遣其子同俄特勤和妹夫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等进攻北庭都护府,被都护郭虔瓘打败。同俄被擒杀。后突厥曾表示愿意付出军中全部衣资器仗赎取同俄,及知其已被杀,三军痛哭而撤退。闰二月,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因失去同俄特勤,不敢回去,与其妻投唐,被封为燕山郡王,授左卫员外大将军。

  默啜势力日衰,欲依靠唐朝的威望,以号令北方其它各民族。714年夏四月,他又向唐皇室遣使求婚,并自称“乾和永清太驸马”。

  默啜年老以后,更加昏庸暴虐,属部纷纷离散。

  714年秋九月,葛逻禄等部首领至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降唐。十月,原西突厥十姓部落胡禄屋等部至北庭都护府归降。降唐的十姓部落前后共1万多帐(户)。715年(开元三年)春二月,默啜之婿“高丽莫离支高文简,与跌都督思太,吐谷浑大酋慕容道奴,郁射施大酋鹘屈颉斤、苾悉颉力,高丽大酋高拱毅”等率领1万余帐,脱离后突厥,至唐朝边境归附,被安置在黄河南面原先降唐突厥居住过的地区。高文简被封为辽西郡王,其余首领封郡公。同年秋,默啜进攻九姓铁勒。九姓首领思结都督磨散等降唐。

  716年(开元四年)夏六月,默啜北征九姓铁勒拔曳固(拔野古)部,在独乐水(今蒙古国土拉河)大破该部。默啜恃胜轻归,毫无防备,途遇拔曳固溃散的战士颉质略突然从柳林中跃出,将他杀死。当时唐朝大武军子将郝灵荃出使在突厥,颉质略便和他一起将默啜的首级送至唐都城。九姓铁勒中的拔曳固、回纥、同罗、霫、仆固五部一起归附唐朝,被安置在大武军(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北。

  默啜的儿子小可汗继位,但被前可汗骨咄禄之子阙特勤杀死。默啜的诸子和亲信全部被杀。阙特勤拥立其兄左贤王默棘连为后突厥君主,是为毗伽可汗。毗伽任命阙特勤为左贤王,掌管全部兵马。

  毗伽可汗初立时,许多属部已经离散,留下的也不稳定,形势很困难。他任用其岳父暾欲谷为谋主。暾欲谷是后突厥旧臣,虽已七十多岁,但老谋深算,本民族人很信服他。他对毗伽可汗起了很好的辅佐作用。河曲的突厥降户跌思泰、阿悉烂等听到毗伽可汗即位的消息,纷纷返回后突厥。毗伽既得思泰等来归,力量壮大,准备南侵唐朝。暾欲谷认为:“唐主英武,民和年丰,未有间隙,不可动也。我众新集,力尚疲羸,且当息养数年,始可观变而举。”毗伽又想筑城,并立佛寺道观。暾欲谷告诉他:突厥人口只及唐朝人口的百分之一,所以能与唐为敌,正在于游牧生活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又从事射猎,人人习武,力量强的时候进兵抄掠,弱则窜伏山林,唐朝的军队虽然多,也奈何我们不得。如果筑城居住,一旦失利,必遭围歼。释、道两教劝导人们仁慈柔弱,不是用武争胜之道,不可推崇。暾欲谷准确地分析客观形势,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制定自己的战略战术,深得毗伽可汗赞许。

  720年(开元八年),唐朔方大总管王晙奏请从西面调动拔悉密部,东面调动奚、契丹两族兵,于秋季同至稽落水掩袭毗伽可汗牙帐。毗伽闻讯大惧。暾欲谷认为不必害怕:拔悉密在西域北庭(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与突厥东面的奚、契丹相隔非常遥远,双方无法配合。由于唐朝将领之间的内部不和,王晙自己也不敢出兵。等拔悉密孤军深入时,可以很容易地打败他们。后来事情的发展不出暾欲谷所料,拔悉密军被他追至北庭击溃。冬十一月,暾欲谷回军经赤亭(今新疆鄯善县东北七克腾),掠夺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的羊群和马群,并击败唐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的军队。毗伽可汗因此声威大振。

 

第二年(721年)春二月,毗伽可汗遣使求和,“请父事天子”。又连年遣使向唐贡献方物,求婚。725年(开元十三年)夏四月,毗伽派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向唐朝进贡。颉利发扈从唐玄宗东巡封禅泰山。冬十二月,颉利发辞归,唐玄宗厚加赏赐,但终究没有允许与后突厥联姻。

  在这以后,毗伽可汗每年都派大臣至唐朝觐。727年(开元十五年)秋,吐蕃写信给毗伽,约他一起侵扰唐边境,毗伽不但予以拒绝,并且将吐蕃的来信送交唐朝。唐玄宗很赞许毗伽的诚意,在紫宸殿设宴款待送信来的后突厥大臣梅录啜。又允许在朔方军西受降城设立互市,每年以缣帛数十万匹与后突厥交换军马,以壮大骑兵队伍,并改良马种。从此中原的马匹更加强壮。

  731年(开元十九年)春三月,后突厥左贤王阙特勤死。唐朝派金吾将军张去逸等送唐玄宗玺诏前往吊奠。并为他立祠庙,刻石为像。唐朝派去6名绘画高手,在庙的四壁精心绘制阙特勤临阵作战的壁画。这在突厥国中是从未有过的绘画艺术作品。最有历史价值的是,732年(开元二十年)立的《故阙特勤之碑》,其汉文碑铭由唐玄宗“御制御书”。碑上还刻有古突厥文字的铭文。这大理石碑分为大小2块,至今仍矗立在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和硕柴达木地方,是研究突厥史的重要材料。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后突厥大臣梅录啜下毒谋杀毗伽可汗。毗伽在毒药发作但尚未身死时,发兵杀死梅录啜及其族党。毗伽死后,唐玄宗派宗正卿李佺前往吊奠,并为立庙和碑,命史官起居舍人李融撰写碑文。此大理石碑立于735年,也刻有汉文与古突厥文两种铭文,和《故阙特勤之碑》树立在同一地方。

 毗伽可汗死后,国人立其子为伊然可汗。伊然可汗曾由唐朝册封。但不久他就病死。其弟继立为苾伽骨咄禄可汗,唐朝派遣右金吾卫将军李质册封他为登利可汗。登利年幼,其母婆匐参予政事,国人不服。登利的堂叔分掌兵马,在东者称左杀,在西者称右杀。

  741年(开元二十九年),登利忌左右两杀权势过大,与母亲合谋,诱右杀至可汗牙帐,将他杀死,夺其军队。左杀判阙特勤害怕被杀,先发制人,攻杀登利可汗,立毗伽可汗之子为可汗。新可汗很快被骨咄叶护杀死,另立其弟为可汗。接着骨咄叶护又杀掉这可汗,自立为可汗。

  后突厥内乱频繁,唐玄宗命左羽林将军孙老奴招抚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九姓铁勒部落。

  742年(天宝元年)秋八月,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联合攻杀骨咄叶护,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和葛逻禄的首领分别担任左、右叶护。后突厥另立判阙特勤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并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唐玄宗遣使劝说乌苏米施可汗内附,他不听劝告。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列重兵于碛口,进行威胁。乌苏米施害怕,口头上表示愿降,但实际上进行拖延,并不前来。王忠嗣动员拔悉密、回纥、葛逻禄进攻后突厥。乌苏米施逃走。王忠嗣出兵,取突厥右厢。后突厥西叶护阿布思、西杀葛腊哆、默啜之孙勃德支、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登利可汗女余烛公主等率领部众千余帐,先后降唐。九月,唐玄宗登花萼楼欢宴来归的后突厥诸首领,并分发给他们很多赏赐。

  744年(天室三载)秋八月,拔悉密攻杀乌苏米施可汗。后突厥残部立其弟鹘陇匐白眉特勤继位,是为白眉可汗。后突厥大乱。唐玄宗命朔方节度使王忠嗣乘其乱出击,破后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11部。回纥和葛逻禄一起攻杀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南下占领突厥故地,745年(天宝四载)正月,骨力裴罗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级至唐京。后突厥毗伽可汗妻骨咄禄婆匐可敦率众归唐。唐玄宗封她为宾国夫人,每年供给她“粉直”20万。

  至此,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在唐朝和九姓铁勒回纥等部的联合攻击下,国亡。从此以后,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继之而起的是回纥。

匈奴的血统。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住在现今中国西北地方。现代土耳其人,认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後裔,他们认为突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国的北匈奴。西元6世纪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归附于柔然。西魏时首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但是在武後(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後东突厥帝国。约在7世纪末8世纪初,最后亡于回纥。

 

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汉族之间两种相互区别而又相互依赖的历史文化,在这裏融合。从历史的发展顺序看,先秦时期的戎狄,秦汉时期的匈奴、东胡乌桓鲜卑,魏晋北朝时期的柔然敕勒,隋唐时期的突厥、回纥、,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契丹、沙陀女真,元明清时期的蒙、满等族都在北方这块土地上有过形成、发展、壮大和相互融合的历史。“五胡”、辽金在这裏有过割据称王的历史,元明清朝则在燕赵的腹地北京建立国都,形成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统治着全中国。因此,燕赵地域民族文化的融合浑成,不能不带有在这种自然地理和历史背景条件下所形成的双重蕴含,即: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这是地域民族融合,互吸优长,共同发展的结果,从而使燕赵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处于全国中心地位的京都文化的皇家气派相互结合,相互影响,不仅显示出燕赵区域民族融合的特征,而且表明了其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元朝统治下统一了,各民族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东北的女真人、契丹人,漠北的蒙古人,西北的回鹘(维吾尔)人,西南的藏、彜、白、僮(壮)、苗、瑶等各族人民,都处在这个统一政权范围内。最高统治阶级所属的蒙古族,过去只局限于在大漠南北游牧生存,同中原来往不多,现在则通过驻防、分封、屯田、从政等关系,大量迁居内地,吸收汉族文化。原来的契丹人、女真人,由于辽金两朝的会聚融合,多数都已汉化,元朝也称他们为汉人。这时还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回族。他们原是居于中亚和西亚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部分维吾尔、波斯和阿拉伯人,自唐代以来就有东迁者,蒙古西征后,中西交通大开,加之元朝和中亚、西亚政治经济关系的密切,他们就大批来到中国内地,在和汉族人的多种交往中,他们仍保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同于汉族和其他族的新民族--回回族。回回族在燕赵地域也多有分布。

 伊斯兰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唐朝初年传入中国,辽时传入燕赵。据史籍记载,辽耶速鲁丁奉敕建造北京牛街礼拜寺,为伊斯兰教传入燕赵之始。元代,成吉思汗对投靠他的外族人及其宗教实行宽容政策,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开始和蒙古人接触,当时的官文书中称他们为“回回人”。1219年蒙古军3次西征后,回民大批进入中原,有许多被编入“探马赤军”。蒙古统一战争结束后,忽必烈下令各地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在燕赵定居下来,他们保留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在燕京、和林、定州、易县建立了一些清真寺。易县城内礼拜寺内一幢碑,称其寺建于元朝。定州市礼拜寺内一幢碑,建于元至正八年(1348年),碑文中对回民人数、建礼拜寺及对伊斯兰教的教理、教义和一些制度都作了记述,成为燕赵伊斯兰教传播情况的最早记录。《秋涧先生大全集》卷八八《为在大都回回户不纳差税事状》云:“今体察到本路(中都路)回回入户,自壬子年元籍,并中统四年续抄,计二千五百九十三户。”反映了伊斯兰教在北京的流传情况。《元史?赡思传》称,赡思家居真定(今河北正定),赡思是元代政治家,回族学者,他在正定的定居,为伊斯兰教在燕赵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突厥语。突厥语为黏着语,属阿尔泰语系,跟蒙古语满语是亲属语言。

突厥君主列表

前突厥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間 伊利可汗  阿史那土門  552年 乙息記可汗  阿史那科羅  552年553年 木杆可汗  阿史那俟斤  553年572年 佗缽可汗  -  572年581年 沙缽略可汗  阿史那攝圖  581年587年

 東突厥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間 莫何可汗

(又號葉護可汗

阿史那處羅侯  587年588年 都藍可汗  阿史那雍虞閭  588年599年 啟民可汗  阿史那染干  599年609年 始畢可汗  阿史那咄吉世  609年619年 處羅可汗  阿史那俟利弗設  619年620年 頡利可汗  阿史那莫賀咄設  620年630年

西突厥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間 葉護可汗  阿史那室點密  552年575年 達頭可汗  阿史那玷厥  575年602年 泥利可汗  587年 泥厥處羅可汗  阿史那達曼  604年611年 射匱可汗  610年617年 統葉護可汗  617年630年 莫賀咄可汗  630年 肆葉護可汗  阿史那咥力特勒  630年632年 吞阿婁拔奚利咄陸可汗  阿史那泥孰  632年634年 沙缽羅咥利失可汗  阿史那同俄  634年639年 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  阿史那薄布特勒  639年641年 乙毗咄陸可汗  阿史那欲谷  638年653年 乙毗射匱可汗  642年653年 沙缽羅可汗  阿史那賀魯  650年658年

後東突厥

  • 乙彌泥熟俟利苾可汗李思摩
  •  車鼻可汗斛勃
  •  泥熟匐可汗
  •  伏念可汗

後突厥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間 頡跌利可汗  阿史那骨咄祿  682年694年 遷善可汗  阿史那默啜  694年716年 拓西可汗  阿史那匐俱  716年 毗伽可汗  阿史那默棘連  716年734年 伊然可汗  -  734年 登利可汗  -  734年741年 阿史那骨咄  741年742年 頡跌伊施可汗  (拔悉密酋長)  742年744年 烏蘇米施可汗  742年744年 白眉可汗  阿史那鶻隴匐  744年7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