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的纯禽小妻子夏杨:教学评价与教学研究基本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6:29:39

第五章 教学评价与教学研究基本功

【开篇小语】

评价,就是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新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强调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评价促进教学的功能,关注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认为评价过程就是一种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即时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基本功。

教学研究是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研究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新课程赋予教学研究以新的内涵:用经常性的教学反思积累自己的实践智慧,以观察研究的方式提升听课评课的效率,用专业合作扩大教学研究的效果。

第一节 教学的即时性评价

教学的即时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现象做出的实时评估,通过调整、控制受评者的后继行为 , 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有效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与教育活动过程融为一体,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价方案和评价结论,强调对具体行为的评判和指导。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情景展现】

案例 1 :《圆的认识》中的一个小片段

生:圆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师:回答得好。半径有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那直径呢 ?

生:直径也有无数条,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师:你回答得太好了,你对数学有很好的直觉,但还得问自己三个字“为什么”!

案例 2

有这样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下午公园里来了 55 名游客,比上午多 3 名。公园这一天一共来了多少名游客?”一个板演的学生的答案出现在黑板上: 55-3=52( 人 ) ,下面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这个学生从同学们的笑声中意识到了自己可能做错了,紧张得涨红了脸,眼泪含在眼睛里。教师先用手势打住了学生的笑声,随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同学们不要笑,××同学,你没有做错,只不过你还没有写完,你再仔细检查一下,你一定可以的,是吗?我相信你!请相信他的同学给他掌声!”听了教师充满关心、安慰的话语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他平静下来又认真地读了一遍题目。经过简短的分析,他终于把这道题解对了:“ 55-3=52( 人 ) , 55+52=107( 人 ) 。”而且,可以看到回到座位上后,他露出了成功的笑容。这样一个及时而又肯定的评价,也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学生,学生们又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 : “ 55 十 55=110( 人 ) , 110-3=107( 人 ) 。”

【案例评析】

案例 1 中仅用了“回答得好、回答得太好了”等平淡的语言评价这个学生的回答,没有创意,缺乏激情。

案例 2 中的评价,既婉转地道出了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和谐的教学氛围又为其他同学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情感基础,这样的教育也必然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反之,如果教师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对演算的学生嘲笑“真是的,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那么,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们就可能看到一个讨厌数学的学生。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有时解不出题并不是他的学习态度差,教师应对他的学习给出合适的评价,而且应该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在上面的评价片段里,建议性的批评不但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小错误,尊重与批评并重,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

【理论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信息的处理,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做出的即时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续学习行为的评价行为称之为“即时评价”。

1 .即时评价的特点和意义

即时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堂即时评价区别于其他评价的重要特点就是随机性和瞬时性。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激励性即时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盲目过激的即时评价,会使学生产生错觉,怀疑评价的真实,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推行课堂即时评价对即时掌握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并丰富课堂内容等都能产生积极效应。

2 .即时评价的原则

( 1 )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在实施课堂即时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 2 )评价的民主性原则。强调评价者始终在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氛中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用辩证的观点发展性的视角审视、对待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倡导“四多四少”原则:“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

( 3 )评价的主体性原则。确立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多向互动性,还学生以评价的机会、评价的权利及通过评价反思和发展的权利。强调以自评为主,强调自我意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评价对象通过评价不断积淀,优化自我素质结构,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实践操作】

在教学中运用即时性评价,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巧妙点拨,鼓励倾听

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重“表达”而轻“倾听”,我们组织学生评价时,倾听极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自己要学会倾听,只有主动倾听学生实际表达的内容,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刻含义,倾听学生发言时反映的内心情感,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发言的观点与要害、错误与精彩,从而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教师要在倾听过程中静静地等待、敏锐地捕捉、默默地思考。教师的“肢体语言”往往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鼓舞学生的倾听,起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好教师不是喋喋不休地提醒学生“听别人发言”,而是用问题驱动学生的行为。“我听出问题来了,你听出问题来了吗?”“多好的回答,他的话告诉我们什么意思?谁能把他的话再重复一次?”“这位同学听得真认真,她能听出‘话中有话',真不错……”这样的评价不但能起到激励学生倾听的作用,而且能把单向的倾听与多向的对话结合起来。“我听出问题来了,你们听出来了吗?”“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教师巧妙的提问把学生的发言变为同学们交流的话题,组织发言的学生与全班学生交流,而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话语。教师倾听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能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倾听和思考,因此,即时性评价是艺术,倾听则是艺术之中的精华。

2. 恰当运用即时评价语言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强化主体发展、遵循教学规律、落实课标要求、体现学科特色是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出发点。基于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恰如其分地用好肢体语言进行即时性评价。

眼神:眼神可以表达赞许、期待或者疑虑,使用眼神表达评价意愿时,目光要亲切自然,充满信任。

肢体:温柔的手势,夸张的动作,这些都会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调控,提高学习的信心。

教师更为常用的是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即时评价,评价时要抓住重点,选准切入点。“你的回答使我感到你的科学思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性”“久违了,我终于看到了从前主动回答问题的你”“你的推理能力已远远超越了老师,你真的很棒”等。相信这样的即时性评价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所以,要使课堂教学效率有突破性的提高,必须突出对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即时性评价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3. 学生出错时要讲究评价方法

“尊重差异,价值多元”是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教师在真诚赞美的同时,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更要巧用善意的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在认知程度上存在差异,所以,教师批评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时应注意他们的内心感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这方面的方法有:“表扬优点用喇叭,说缺点‘打电话'”,即表扬的话语要尽量让大家都听到,但对学生缺点和错误的批评,最好在私下说,这样的效果比较好。“给学生的错误找台阶”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当学生的错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时,实际上大家和他自己都已经知道错了,这时,老师不要再“揭疮疤”,而是给学生的错误找个“台阶”,打打“圆场”,呵护他们的自尊心。有时,可以用“肯定态度而不评价结果”的方法评价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即肯定他的思考和努力,相信他能够解决问题。对“屡教不改”、“明知故犯”者,惩戒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在使用惩戒时,要讲清道理,要对事不对人,并且慎重地“一提示、二警告、三惩戒”,鼓励学生自己惩戒自己,提出多种惩戒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划清惩戒与体罚的界限,坚决杜绝体罚。

4. 拓展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教师要通过同学互评、小组互评等形式拓展评价的空间,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以此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在学生评价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学生评价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尊重他人,“严以待己,宽以待人”,了解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要实现立体互动的即时评价,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评价意识,教给评价方法,提高评价能力。要尊重学生的评价权利,让学生敢评;提供给学生评价机会,让学生爱评;拓展学生评价的时空,让学生乐评;启迪学生评价的方法,让学生会评。

发挥评价的魅力,巧妙地运用评价,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即时评价,让课堂不再枯燥,使之成为学生自主接受知识的快乐殿堂;同时,也为教师逐步落实新课标“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理念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思考与拓展】

1. 在教学中,您成功地运用过哪些评价的手段?

2 .课堂教学中,您是怎样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的?

3 .您使用过惩戒的方法吗?说一说您的故事。

第二节 教学的激励性评价

激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林肯说过:“人人都喜欢赞美。”詹姆斯则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出“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丹麦教育家叶斯伯逊说过这么一句话:“为什么小孩子学习本族语言学得那么好呢 ? 原因很多,其中一种评价方式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进步会受到关注和鼓励。”教学活动中,教师以亲和、信任和期待的态度对待学生,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情景展现】

案例 1

激励性评价有利于成就动机的激发,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心理学家佩奇对 74 个班的两千多中学生进行的实验。

这个实验中 , 他把每个班的学生都分成三组 , 分别给予不同的评价:第一组只评出“甲、乙、丙、丁”的等级;第二组除给出等级外 , 还给以相应的评语 , 即按照学生的成绩给予相应的评语;第三组给予特殊的评语 , 得甲等成绩的,给予“优秀 , 保持下去”的评语,凡得乙等成绩的 , 给予“良好 , 继续前进”的评语 , 凡得丙等成绩的 , 给予“试试看 , 提高点”的评语等。实验结果表明 , 对第三组的评价具有最高的激励作用 , 学生的成绩进步最大,对第二组的评价虽有激励作用 , 但效果弱,对第一组的评价效果则明显低落。由佩奇的实验我们知道,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

案例 2

在一节“有几瓶牛奶”的数学课上,教师让学生当小老师,在黑板前边讲边写计算过程。有一位学生把手放在耳边,想举手又不敢举手,当教师叫到他时,他说:“老师,我怕讲不好。”教师说:“别怕,讲不好,老师和同学们会帮你的。”当他讲到“ 9+5 ”,并把 9 分成 4 和 5 时,却停了下来,停了大约几分钟后对教师说:“老师,我不会讲了。”教师说:“你讲得非常准确,老师听懂了,继续讲下去。”“把 5 和 5 相加等于 10 , 10 加 4 等于 14 ,所以 9+5=14 。”当该生战战兢兢地把题讲完后,教师说:“××同学今天真勇敢,用凑十法把 9+5 的计算过程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真了不起,以后可要继续努力呀!”

案例 3 教师在教“元、角、分”的内容时,让学生亲自去购物,并把购物的过程记录在日记本上。一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我和妈妈去超市买吃的,买了一袋薯片 1 元,一袋果冻 1 元 5 角,一箱牛奶 28 元,一瓶果汁 3 元 5 角,我付给阿姨 2 张面额为 20 元的钱,阿姨找给我 6 元钱。列式: 1 元 +1 元 5 角 +28 元 +3 元 5 角 =34 元。 40 元 -34 元 =6 元。今天我很高兴,我能自己购物了。”

在批改该生的日记中教师写道:“祝贺你,你已经长大了,今天你能亲自去购物,明天你会学到更多的本领。”

【案例评析】

案例 1 和案例 2 中,评价者教师对学生倾注了真切的期待和激励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鼓舞学生积极肯定自我,并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抱有坚定的信念,学生从教师的关注和信任中,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和力量,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案例 3 中通过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不仅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获得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特别是通过日记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的激励评价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大有裨益。

【理论提升】

激励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激励评价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需要(高层次需要,如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等)的满足(得到肯定评价)会使评价对象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个体的动机,调动个体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促进评价对象自我发展。激励评价应遵守下列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

教育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皮格马立翁效应”,其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对这些学生充满期望和信任,驱使教师时时处处激励这些学生奋发向上。有位学者说过:“世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马卡连柯说:“教育就是信任。”如果教师全身心地爱着每一个学生,各个细节都倾注对学生的信任,这便是激发学生上进的巨大力量。

2 .注重情境创设——搭设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

有句教育名言:“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多层次对学生进行激励,创设愉悦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同时还能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探索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上进心,激活其思维。

3 .注重分层时效——挖掘潜在学习动机

评价具有传导功能。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学生及其行为的认知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客观的激励评价,那么,学生的学业成就感就被激发,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和成功的喜悦,随之而来的是学习干劲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深层次的需要。

【实践操作】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常用到的激励评价的方法有面对面交流法和温馨式评语法。不论哪种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引导学生确立志向,树立目标

一旦学生确立了坚定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他们便会调动全部能量,主动求知,积极进取。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经常与学生一起设计学习目标,使远期的理想和近期的目标结合起来,促使学生通过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逐步接近人生的理想,在理想和目标的激励和鼓舞下,实现真正的自觉主动的发展。

2. 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方面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便会在兴趣的感召下,积极主动地去钻研探索。教师要善于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的好奇心,用好奇心的星星之火燃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之火。强烈的求知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断进取的不竭动力。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终实现自觉主动地求知。

3. 引导学生养成乐观自信的积极心态

心态就是个人平时的心理感受,既包含情绪状态,也有对世界的认识和反应。一个人的心态决定其能力的发挥。当学生对学习和人生充满坚定的自信心的时候,他们才能以乐观进取的精神积极地求知学习,实现学习的目标和人生的理想。一个自卑而悲观的学生,绝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他对于学习一定是消极被动的。所以,教师要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必先引导他们塑造积极自信的良好心态。

4. 慷慨地赏识和激励学生

学生最需要教师的赏识和激励,教师对学生每一个进步的热情赏识和激励,都能够点燃他们心头的进取之火,使他们再接再厉,不断进步,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鞭策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5. 大胆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事情

教师敢于放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决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精神和自立意识。而独立精神和自立意识是自觉主动地学习必不可少的精神内核。

6. 培养学生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辛的事,自觉主动的学习更是如此。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养成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在坚强的毅力和意志的支持下,将学习进行到底。

7.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如果单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是难以持之以恒的。因为不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就会对自觉主动的学习失去积极性。所以,自觉主动的学习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坚强的支柱。

【思考与拓展】

1.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恰当、有效地使用激励性评价?

2. 怎样处理好激励与批评的关系?

3. 您在教学中是如何贯彻激励性评价的?请讲述一个您开展激励性评价的小故事。

第三节 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它是体现评价改革新理念的一种典型方法。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着重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以及与之相关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新的学习需求。

【情景展现】

怯生生的表情不见了

在一个晴朗的夏日里,我们班上来了一个清秀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是从外地转学到我校上初一的。她那一脸怯生生的表情说明了她需要帮助。

第二天的英语课堂上同学们像往常一样踊跃、热烈地说着英语的时候,她只是默默地看着,很困惑,很茫然。我把目光转向她:“××, What row are you in? ” 她迟疑地站了起来,又怯生生地望着我,动了动嘴,然后,摇了摇头。“孩子,你怎么不开口呀?” 我心里暗暗着急。“老师不能丢下你,你也是一块金子啊。”课后我主动找她聊天,才了解到原来她小学没学过英语,当听说其他同学英语教学从小学就开始了,因此特别紧张,对学好英语没有信心。根据她的具体情况,我对她提出特别的要求,从容易的做起。每次的进步都给予真诚的鼓励,或掌声或喝彩。

此后几天,情况大致相似。她依然不敢开口说英语,上课发言时常常是同学们焦急的等待换来她结结巴巴不成句的回答。我深知时间的宝贵,也明白教学进度不可耽误。但每次我的心里都存有希望——有一天她会开口的,因为我更执著于“皮格马利翁效应”。于是,我和同学们都热切地等待着。有些同学开始小声地提示她,班长甚至捏起小拳头替她加油。等她一开口,就给予鼓励“ Good ”“ Very good ” 。终于她说出一句姑且称之为句子的话了“ I am in-Class-Four-Grade-One ”。全班同学为之欣喜!

在初一上学期期中形成性评价试验考试中,她得了 61 分, 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从此她学习英语的态度改变了,信心大增,她开始主动来找我说话,次数日渐频繁,谈她学习英语的感受,从“老师,我以前总是记不住单词”到“老师,我现在不怕记单词了” ,再后来,“老师,我现在不怕英语了!”在我忙着的时候,她还主动地帮我处理事情:“老师,这个我会,我来帮你改!”那种怯生生的表情不见了,我从她身上看到了自信的光芒,那光芒源自于成功的感受。

【案例评析】

上述案例记录的是一个潜能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下不断进步提高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评价不应当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应当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重视师生交流。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新的学习需求。

【理论提升】

1. 形成性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的作用,不单是在学习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做一个鉴定性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反馈、反思、改进、优化,提高“学”与“教”的效率。一方面,让学生从学习过程的开始就了解评价要求、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应该具有的学习表现,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朝课程目标的方向不断进取;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要求的评价,随时了解学习情况,发现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调整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优化学习习惯,努力使自己达到课程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客观依据。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新的学习需求。

2. 形成性评价的原则

建立形成性评价的原则有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3. 形成性评价的常用方式

从评价的主体来看,评价可以分为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从评价的手段来看,可以进行学业阶段性检测、课堂观察、个别交流、态度调查、成长记录、轶文记录、活动观察,等等。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一般需要制定评价量表。形成性评价也必须是经过仔细计划而确定的。

4. 运用形成性评价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形成性评价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评价。它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才能,精心设计,精心实施,注意到每一个教学的关键环节,适时地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评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收到预期的效果。实施形成性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 1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而终结性评价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一般地说,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须的学习上。形成性评价能较为及时地给教师提供信息反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能诊断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发现薄弱环节,从而调整学习态度、矫正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努力使之达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到,形成性评价的点滴积累是终结性评价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基础。

( 2 )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以往的评价模式中,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学生则处于被评价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主要是确认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一种趋势,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强调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是评价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 3 )做好评价设计。做好形成性评价设计是成功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关键。学科教学中,要围绕每一节课、每一教学模块的课程目标进行评价设计。其实,形成性评价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出现过,只是对学生的针对性和对课程目标的适合性不十分凸显和清楚。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况分析、任务型作业、作品展示和评比等都属于形成性评价。

( 4 )及时反馈评价信息,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评价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并进行归因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做出恰当的评估和评判。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制定改进方案,实施改进措施。这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完善与提高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实践操作】

1.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设计

做好形成性评价的任务设计是成功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关键。在设计形成性评价任务时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 1 )评价目标要立足于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有一定的关注,实际上还是属于目标取向,评价是对一个较小的时间阶段的学习效果与教育教学目标的一致程度总体而言的,因此评价的目标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科课程标准中,为了突出学科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都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科素养。因此,形成性评价要将基础性发展目标融入学科学习目标,并将学科的三维目标整合在评价过程中。虽然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评价在具体目标上有所侧重,但任何一种形式的评价,任何一项评价活动,都要综合考虑学科素养这个整体目标。

( 2 )评价标准要关注个体差异。要实行差异性评价,允许“多次评价、先后达标”。评价标准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生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使评价体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在不同的方面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并通过优势智慧的发展带动其他智慧的发展。

( 3 )评价功能要侧重改进与激励。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要求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反馈调节与激励成功的功能。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当然,强调鼓励和表扬,也不意味着不能批评,只是要注意批评的出发点、角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容易接受,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 4 )评价内容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形成性评价的范围广,机会多,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随时进行的问答和检查,每天的作业,学生的自我观察和教师、同伴的观察等,都属于形成性评价的范畴。我们要着重研究的是,哪些是对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应该怎样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这些因素是分项评价还是整合之后在活动中进行评价,等等。

( 5 )评价方式要简便易行。评价工具要简明扼要,评价周期不能过短(当然也不能过长),评价活动要便于组织。布置评价任务时,要把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负担控制在合理的程度。

( 6 )评价主体要多元互动。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我建构过程,评价必须适应和促进这种学习模式的形成。学生需要利用评价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监控自己的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形成性评价要以自我评价为主,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要加强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多向交往互动,加强合作、沟通、协商、交流。尤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因为教师在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有进步需要得到教师的鼓励,学生有烦恼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也需要在和教师的多次互动中不断调节,才能完全转变。

2. 形成性评价操作示例

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和方法应该体现多样化。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出个性化的评价工具,合理选择评价方法,策划评价活动。就评价方法来说,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调查、作业、口头交流、书面寄语、书面报告、网上交流、形成性测验,等等,都可合理选用。

下面以深圳市教研室熊开明老师对小学语文形成性评价操作为例,看一种“评价表+展示台+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对评价工具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运用。

( 1 )“评价表”的设计与运用。

该评价表的评价项目中,“朗读背诵、自由读写(或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语文活动”等是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关键性作用的项目,“课堂表现、作业测验”是一般性学习过程和日常学习结果方面的项目,“个人优势”是专为体现个性差异而设的开放性项目。评价项目体现了加强语文积累和语文实践,课内外结合,三维目标整合等思想,并力图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具体操作中,不同学段、不同时间段可以有所增删和更改,体现学段差异和班级情况差异。比如,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可将“自由读写”一项换为“识字写字”,对课内外识字量和识字兴趣、识字方法等进行评价。又如,有的学校条件艰苦,开展课外阅读、语文活动有困难,也可将有关项目做适当调整。各个阶段评价项目有所变化,也便于给学生增加新鲜感,激发其参与热情。另外,“听故事与讲故事”可以主要安排在低年级。

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讨论,教师协调,家长参与”的互动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多主体参与互动。以课堂表现为例,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是最清楚的,而同伴的观察也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小组讨论可以避免学生自评中的不实现象和学生互评中的“互惠”现象。教师要把精力集中到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提供全面、具体、准确的评价意见,只能负责协调学生自评和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并加强与需要“特别关照”的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促使其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家长也可根据学生在家学习的情况提供“佐证”,并根据师生的评价意见调整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评定采用等级制,具体操作方式可以有多种。本表采用比较直观形象的星级制。设“学期评定”一项,意在提供一种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便捷方式。评价表要事先发给学生,以便让学生明确目标,加强自我监控,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 2 )“展示台”的设计与运用。设置展示台,主要基于几方面的考虑:一是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成为评价的主人;二是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三是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竞争中相互激励,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四是在活动中评价,发挥真实情景的作用,广泛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法,使评价与学习过程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结合。

展示台主要将学生形成性评价的状况动态地展现在一个园地里,既是学生发展轨迹的一个形象化记录,也是一个展示、交流、竞争的直观环境。展示台的内容可从“评价表”中精选。展示台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 “夺星擂台”:每个学生一个立柱,每个月每个项目五颗星,每个学期评五次,连续记星,比比谁的“星柱”长得高。

评价表中的部分项目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如朗读背诵和口语交际课的表现等;部分项目可通过学习日记和日常观察等进行评价,如完成作业的情况等。除此之外,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安排一些展示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评价,这是“展示台”的另一层含义。比如:在图书馆、阅览室上课外阅读课(自由阅读或探究性阅读),在课中观察学生的阅读兴趣、读物倾向、阅读习惯(如是否安静、精力是否集中、取阅书刊后是否放回原处等),课后还可进行简单的阅读测验。

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如排演课本剧、进行专题探究等,在活动中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尤其是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活动内容可结合教科书的安排进行,也可创造性地自主设计,但必须控制活动的次数和容量,避免负担过重。

( 3 )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与运用。新课标指出,“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建立成长记录袋,要确定记录袋的类型是否分科建立,要认真研究袋中应该放什么资料,放多少资料,记录袋由谁保管,记录袋如何利用等问题。切忌把成长记录袋简单地理解为文件夹,一个杂乱无章的“大杂烩”。

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要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明确使用目的,二是明确学生在选择内容和自我评价中的作用,三是教师对学生建立和运用成长记录袋的指导,四是师生共同确定评价标准,五是组织展示、交流和评分活动。

评价表、展示台和成长记录袋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以它们为主体,加上教学过程中随机进行的其他评价,就可以构成小学语文形成性评价的一种完整模式。

【思考与拓展】

1. 什么是形成性评价?

2. 在教学实践中,您运用了哪些方式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

3. 在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四节 教学的终结性评价

对课堂教学结果的评价往往使用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请阅读下面案例,看这种评课属于哪种类型。

【情景展现】

案例 1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图甲:抽掉玻璃板后,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得均匀,说明:_______________ 。

图乙:玻璃杯倒置过来,纸片不会下落,说明:_______________ 。

图丙:来回拉动绳子,胶塞被冲出,说明:_______________

图丁:玻璃珠被加热后,小灯泡发光,说明:_______________

案例 2

某农户生绿豆芽时,将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漂浮在水面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选择题)

A .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B .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C .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D .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案例 3

“畅想家乡的美好未来”的主题班会,同学们奇思妙想,纷纷出谋献策,张林同学设谋了未来磁悬浮轨道列车交通方案,图纸如下图所示,请你分析该方案中应用到的物理知识有(只要求写出两条)① ② 。

案例 4

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它具有 的化学性质。图书档案、重要设备等发生火灾,要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之下用 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使用时需要注意手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 时要 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案例评析】

上述案例对教师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考试是教师和学生的“家常便饭”,试题就成为“家常菜”了!应用于检测教学效果的考试是终结性评价最常用的手段。

案例 1 是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其知识点为:图甲气体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图乙存在大气压强,图丙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图丁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

案例 2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增强了对科学知识的亲近感,体验学以致用的愉悦感。

案例 3 突出了试题的开放性,体现了学科内部及学科间的联系和与生活的联系。

案例 4 这类试题以其答案、方案等的不确定性为特征,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想象、自由发挥、学生可以从力学、热学、声学、电学、电磁学等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分析说明,使得各层次学生的能力都有所展现,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综合,打破了学科本位模式,实现了学科间的有机整合。

【理论提升】

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评价的两种不同形态,是依据评价所针对的教学环节划分出来的。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都可以说是终结性评价。实际上,终结性评价是一个相对概念,一个课时或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的测验相对于这个课时、这个单元来说是终结性评价,但相对于整个模块或整个学期的教学来说,又发挥着形成性评价的功能。下面以学期末和学年末的终结性评价为例说明终结性评价的功能、程序和方法。

1. 终结性评价的作用与功能

期末和年末的终结性评价,常用的就是考试。期末考试的主要功能是考察学生所学模块的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诊断本学期教学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随后的教与学;年末考试往往是学科学业结束的考试,如果是学科结业考试,其主要作用是对本科的学习成就给学生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由于终结性评价是概括一学期或一学年课堂教学的评价,所以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它是学校和教师总结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对学生而言可能有很大的利害关系,学生重视,家长关心。从这个角度来说,终结性评价比过程性评课的作用就更大,影响面也更广。

2. 终结性评价应采用的评价方式

由于终结性评价要在短时间内对教师的教和全体学生的学做出评价,一般采用纸笔测验的考试方式。

命题是教学评价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核心环节。命题的质量和改革方向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了解命题的发展与创新,对教师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的命题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课堂情境创设能力、质疑探究能力、任务驱动教学能力、指导学生探究能力密切相关,提高命题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积极作用。

【实践操作】

终结性评价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参照”的评价,它所反映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和广泛的借鉴意义,有的终结性评价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高利害关系的,所以终结性评价对教学、对教师、对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搞好终结性评价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选择合适的题型和考试方式

在组织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具体考试内容选择合适的题型和考试方式,综合运用纸笔测验,实际操作测验等多种评价方法;要创造条件全面考察学生素养的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倾向;要注意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形成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局面,适度加大过程性评价在期末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2 .注重应用能力 , 考查综合素质

命题不仅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要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注意从学科的整体出发,注重各部分知识的综合性、相互联系,不靠一题把关,而是多题体现能力要求。

3 .打通课内外的联系,彰显迁移能力的考查

过去以选拔或淘汰式为主的考试机制,将转变为展示才能和全面评价的招考机制。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统一考试还将是适应国情的主要招考办法或基本形式,但应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改革,使高考逐步走向多样化,克服统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个性特征评价上的局限,进一步满足时代以人为本、注重个性特长的选拔人才的高要求。

4. 突出地方特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

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一些地方特有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将成为课程资源。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命题也必须适应这一发展。

5. 发展特长,鼓励个性表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考查的重点自然会更多地强调个性化。命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

【思考与拓展】

1 .谈谈您对终结性评价意义的理解。

2. 命题应该怎样在继承与创新中前行?

3. 组织一次关于命题创新的经验交流活动。

第五节 教学的反思研究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以致于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 20 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 20 次重复。反思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经验型教师与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标准之一。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反思教学应当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

【情景展现】

对信息技术研讨课的反思

下课之后,评委走了,我想了很久,觉得自己这节课不是太成功。我感觉这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达成度不高,要改变这一现状,我将从以下方面去努力:第一,在布置任务时一定要分层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基础好的学生布置的任务要稍高一些,对基础差的学生仅布置最基础的,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第二,让学生真的“动起来”。老师没有分身之术,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解决的根本方法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形成合作小组,给这部分人特权,让他们可以走下座位,去帮助本组的需要帮助的学生。第三,充分利用现有设备。

总之,教学相长,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信息技术逐步有感觉,而不是采取“填鸭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现在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去适应学生,同时学生也在适应老师,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现在的课堂真正活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

【案例评析】

案例中教师记录了对自己教学过程存在问题的反思,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理念得到了拓展和提升,提高了自己发现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反思是教师教学研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思研究的最好载体是写好自己的反思故事。

【理论提升】

反思教学,写好自己的教学故事,实际上这就叫叙事研究。叙事就是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思考利弊得失,叙事研究的本质就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

反思研究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在活生生的教学经验之中研究充满生活性质的教育理论,通过对教育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1. 反思研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人说,当“我”叙述“我”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的灵魂就在“叙述”的过程中经受着“思考”或“反思”的鞭打,“我”或感到兴奋,或感到羞耻,或感到振奋,或感到伤心。叙事的第一作用就是再一次触及一下自己的心灵。讲故事是一种比较有用的反思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个别事件进行反思,尤其是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反思。更重要的是,当“我”这样叙述“我”在自己经历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已经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了,“我”已经踏上了奇妙的研究之旅。

反思就是在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如果不进行批判反思,教学 20 年就等于重复了 20 年。不反思,就会认为做事的方式总是划分为正确的方式和错误的方式,而对与错是由专家给我们规定好了的。我们从别人那里明白做事的意义,获取行动的议程,于是,教学就成为实现别人思想的一种行为。

2. 反思研究能揭示隐性的教育思想

人都有思想,教师都有教育思想。只不过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隐藏”在教育事件背后,只要教师将其抽象出来并加以表达,教育思想就可以“闪亮登场”了。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如同形与影一样密不可分。只不过,实践是清晰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思想往往模模糊糊地紧随其后。教师应该通过对教育事件的言语化、文本化揭示经验和实践的意义。教育叙事研究可以使教师拨开遮掩事实的迷雾,发现隐藏着的或紧随其后的教育思想。经过这样的揭示,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教学行为竟然隐藏着那样深刻的教学观念。在叙事反思的照射下,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就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 .反思研究能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现实

反思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反思研究的本质在于寻找一种合适的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话语方式或理论方式,为普通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读者提供一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的生活语言风格的研究文本。经验不会自动成为自我财富,没有反思的经验毫无价值。自身经历、经验或实践并不会自发转变成成长和发展的资源。

【实践操作】

反思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教育日志和教育故事。

1. 教育日志

反思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打造教师日常的研究生活。反思研究的常态应该是教师习惯于写教育日志。教育日志,也称“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或“教师日志”,是表述教师研究成果,特别是反思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的反思研究是对自身实践所做的持续不断的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教学生活所做的追问与反思,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日志这种形式纳入研究的阵营。因为在日志中,展现的是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在他 ( 她 ) 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 ( 她 ) 也就是在梳理自身的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通过撰写研究日志,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在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件、问题和自己认知方式与情感的洞察力,也会不断增强。具体而言,教师将更加深入理解学生的问题,从多个维度来认识教育中的特殊现象;教师将更加了解自己是如何组织教学的,了解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了解如何获得那些支持教学的各种教学资源,等等。与其他形式的研究方法或成果相比较,日志的撰写最为简单和熟悉,只要有纸、笔,有时间,就可以写,当然,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撰写。

2. 撰写教育故事

有“事”可叙,寻找自己的教育故事,是开展反思研究的第一环节。可以说,中小学教师不缺“事”,他们几乎天天、时时都在经受教育事件的拷问。中小学教师缺的是研究意识,他们总觉得日常的教育生活琐碎凌乱,“无事可叙”。所以,要想让老师们有事可叙,首要的是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然后,再针对问题进行回顾与反思,再组织自己的教育故事。问题是研究的“ 0 公里”、“起跑线”,问题意识是最基础的研究意识。带领教师摆问题,寻找自己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是引领教师走上叙事研究道路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迈出的一步。

在摆问题阶段,被激活了的思维是发散的,问题有大有小,有的是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能够解决的,有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时,引领者带领大家对问题进行梳理非常必要,首先,把超越教育的问题先放在一边,把属于教育内部的问题按类别放在一起。

通过摆问题和梳理问题,大家普遍树立这样的意识:教育就是问题,教育就是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动大家针对问题进行回顾与反思。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对这样的问题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吗?你对这样的问题采取过哪些行动,效果如何?几乎每个教师都不是对问题“束手无策”的,他们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都积攒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小策略。如果一个教师总能用教育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群体总能把这种审视互相表达,交流共享,那么,我们的教师在新的问题面前就将展现一种新的姿态。

反思研究的最后阶段就是把所思所想写成教育故事。在写教育故事时,要符合以下要求。

( 1 )故事要真实。“反思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教育实践。在写作时,虽然对真实的教育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选材、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 2 )故事要典型。注意所叙述的教学事件的典型性,体现“有效教学”的相关教学理念,有较强的说服力。教学叙事可以反映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教学事件之后形成的某种教学遗憾。教育叙事,要凸显故事的“结构”。所有的“结构”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意义”,要求一个故事有“结构”,实质就是要这个故事有“意义”,让人听了故事以后能明白某种道理。当然,这些“教育道理”、“教育理论”只能隐藏在故事或事件的背后,即用“藏而不露”的方式表达某种关于教育或人生的“道理”。

( 3 )故事要“修饰”。在叙述“教学事件”时,可以使用文学上的“描写”方法。如采用“深描”的手法,即比较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节和情境,在叙事研究的报告文本中引入一些“原汁原味”的资料,比如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日记,某位学科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评价,隐藏在学校建筑中的语言,等等。这种“深描”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且富有“情趣”。

【思考与拓展】

1. 谈谈提高教学反思研究能力的有效策略。

2. 撰写一篇教育故事。

第六节 教学的评课研究

评课,原来的含义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其内容既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的评价。新理念下的评课更加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人们更加关注评课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意义。因此,人们不限于对课堂的“听”和“评”,而是要“观”和“议”,把观察研究的理念、方法引入评课。这就使得传统的评课增添了科学研究的色彩,具有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功能。

【情景展现】

案例 1 :《倍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1 认真领会教科书的编排意图,运用好教科书

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科书,清楚地认识到“倍”的概念是一个起始概念。这一概念知识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有关倍数的三类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所以“倍”的概念建立至关重要。

(教科书的编排内容略。)

教师在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重点、难点把握准确。

(教学过程的设计略。)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交待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学生将终身受用。

数学思想方法包括: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分类思想等。在这节课里,体现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3 重视操作活动 ,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师操作过程……让学生看自己操作的过程……

4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从学生喜爱的内容入手,创设情境,通过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调动了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5 教师素质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提问率达到 82% ,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作为一个青年教师,这堂课上得很不错。

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不到位。

2. 教师的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案例 2 观课议课——一种新的评课方式

在学校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集中研讨下个学期教学研究工作时,王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每学期学校都开展听评课,但缺少一定的主题,活动大都平平淡淡,就课论课,“三个亮点,两条希望”,缺少针对性。这学期的教学研讨能不能确定一个小的主题,就课堂教学的某个点,进行讨论研究,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校长的提议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一致决定先就“课堂如何提问”这个点做一些尝试,通过观察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研究老师在问题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将教师的提问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问题是认知类问题“是什么”,第二层次的问题是实践类问题“怎么做”,第三层次的问题深入思考类问题“为什么”,并设计了记录的表格。

在这学期的第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王校长向老师们讲解了课堂观察的意义和方法,详细解释了这张表格的设置及使用的方法,并将这种基于数据记录与分析的教学研讨活动,命名为“观课议课”。

【案例评析】

上面展示的是两种评课的案例,案例 1 是我们所熟悉的,是我们过去评课经常使用的,概括总结一堂课的优点与不足,是一种质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比较宏观和概括,能起到勾画课堂教学整体特点的作用。正因为它的宏观和概括,使得它对课堂行为的改善所起的作用不大,有时还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案例 2 则是一种研究性评课,它的目的已经不是“评价”,而主要是“研究”。这种评课研究采取一般过程研究的程序,从确定研究主题开始,通过观课,揭示问题,寻求对策,这种评课研究对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大有裨益的。

【理论提升】

我们所说的“评课研究”是将观察研究的方法应用于课堂的研究。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在自然状态下对客观事物进行考察而获取其事实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认真的课堂观察将帮助你成为研究型教师,一旦你深入研究你观察到的教师、学生、课堂以及学校,你就会把你的所学运用到个人的教学中去。因此可以说,观察是研究课堂教学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研究是改善课堂教学行为的“诊疗室”和“手术台”。把“看”提升为“观察”,把“观察”提升为“观察研究”,把“听课”提升为“观课议课”,这是打造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是形成学校日常研究生活的有效措施。

评课研究有哪些要素呢?

1 .目的与计划

有效的观察不是漫无边际的看,而应该是一种选择性的观察,观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以我们的经验、价值以及信仰为基础的。因此,观察若想有效就必须客观,若想客观,就需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你必须有一个可以遵循的计划、目标或导向,你要非常清楚自己需要观察的是什么,这样在有其他事情分心的时候,你也能够看到观察的对象。

2 .对象与内容

观察要锁定观察对象,使观察活动始终不离开观察对象,使观察得到的数据更加翔实有效,需要确定观察内容。观察不是万能的,通过观察比较容易获得的资料多在行为方面,特别是话语行为、交往行为方面的信息,如观察对象的谈话和对话,互相的肢体接触等,还有程序方面的信息,如活动的各个环节,各用了多少时间等。

3 .观察工具

观察不仅仅用眼睛看,还需要动用工具。观察工具大体上分为记录工具和辅助工具。为使观察真实有效,对观察结果要及时记录,而且对结构性强的观察记录不是简单的纸笔所能胜任的,还要有适合结构观察的各种工具表格,如“等级排序表”、“核查表”、“编码系统”等,辅助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

4 .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反思

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观来观察现象的方法,是对某个对象或事物有计划的感知过程,常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有效的观察需要有具体而明确的观察目的,以及关于所观察对象的一定的预备知识,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记录和整理材料的具体方法等。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和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实践操作】

为了增加课堂观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大体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提前确定观课的主题

缺乏观察主题是评课活动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观课议课应针对现实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课前充分沟通和协商,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在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使议课更加深入和深刻。

观课的主题应该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课上展示的是对这些问题和困难的探索,并以此为案例来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课堂观察的主题应是参与者共同协商的,是大家共同感兴趣并可以参加的。对观察主题要进行分解,主题往往比较宏观、比较上位,很难在课堂上观察,这样,就应该把主题作为观察点,以便可观可议。在分解主题的同时,观察者要预先准备,应该想一想我会怎么处理。

2. 提前听取授课教师的设计说明

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说明属于说课范畴,但它又与平常意义的说课有区别:正常的说课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且需要论证;观课说明不必面面俱到,从节约时间的角度也不需要论证。

授课教师的设计说明可以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二是在这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三是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

3 .实施观察与记录

按照观察计划进行观课,做好记录十分重要。下面介绍几种观察记录方法。

( 1 )描述记录法。主要是对观察对象所表现出的相关行为及其场景中的有关因素作较为完整的描述。它是一种定性观察的方法,描述的内容主要是“是什么”“怎么样”。它又具体分为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等。

( 2 )取样记录法。取样记录是一种定量观察的记录方法,是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式。与描述记录相比,它在客观性、可控性和有效性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既可获得可靠的观察资料,又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记录时间。它具体分为两种:事件取样法,能使观察者集中于一个感兴趣的特定事件;时间取样法,能帮助观察者了解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较为一致的行为模式。

( 3 )行为核对记录法。行为核对法即对被观察的学生出现某种行为进行核对的一种记录方法。对某行为的核对又分“是否出现过某种行为”(定性观察)和“出现某种行为的次数”(定量观察)两种。

( 4 )等级评定记录法。检查课堂内已观察内容的一个简单、描述性的方法就是把这些项目按等级排序。很多事情都可以用等级来排序,可以评定老师运用的技巧、教学技能(讲授、讨论、小组活动、个体活动等)、分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纪律的方法、提问的类型、作业类型等。

等级排序提供的信息不仅仅是某种行为的频率,还告诉我们哪种行为最常发生,行为的深度和广度等。

4 .课堂观察的总结分析

绝大多数的课堂观察是分工合作完成的,因此,观察结束后应该立即召开观后会议。观后会议的任务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再次沟通交流情况,报告观察结果,汇总观察记录,分析得出观察结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再次沟通交流情况,报告观察结果,指观察人员应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包括工具表记录、录音录像以及轶事记录向大家说明,要特别说明对观察重点的观察结果,观察中遇到的突发事件,观察记录的疏漏以及补救措施。汇总观察记录资料,将观察时采集的实物资料添加标签,记录时间、地点、内容、观察人,上交观察活动负责人,对观察纸质的记录要重新核对无误后上交观察核对负责人,负责人要对上交的资料审核归类,汇总统计。分析得出观察结论,全体观察者依据观察资料的汇总数据以及全部的佐证资料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