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市张集镇闫宇:针灸益智传统作用机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6:40:28

  针灸益智是指通过针灸的方法,来治疗智力障碍类疾病,以改善患者智力,促进身体健康。那么,针灸施术于人体之后,是通过何种途径起到益智疗疾的作用呢?从历代针灸文献资料看,对这一问题论述的不多。根据对中医“智力”概念的剖析,结合针灸医籍记载的实际内容,确定健忘、痴呆、无心力等病症为智力障碍类疾病,凡能治疗智力障碍类疾病的穴位均属益智穴。笔者在整理总结历代医家针灸益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益智穴的经络分布、益智处方的配穴含义等方面,就针灸益智的作用机理作一初步探讨。

  1  刺激经穴,疏通经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络中以经脉为主干,经脉中又以十二经脉和奇经中的任督两脉最为重要,人体上的绝大多数穴位都在以上十四经脉之中。就益智穴位看,10部针灸专科医籍(《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黄帝明堂灸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铜人针灸经》、《西方子明堂灸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和《针灸集成》),以及6部综合医籍(《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和《类经图翼》)所载的益智单穴(即能主治智力障碍类疾病的单个穴位)计24个,全位于十四经脉[1]。笔者还查阅了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其他针灸文献,并整理其针灸益智的临床经验[2],发现涉及益智穴位共50个(含上述益智单穴及其他益智处方中的用穴),除鼻交頞中和鬼眼2个属经外奇穴外,其余48个均为经穴。可见,针灸益智主要通过刺激经穴,改善智力,恢复健康。经脉是疏通气血、补心强记、益智健脑的主要通道。

  1.1  益智经穴的经脉分布  48个益智经穴的经脉分布见表1。从表1中发现:有3个穴位以上的经脉是心包经6穴、心经5穴、膀胱经5穴、任脉5穴、肾经4穴、督脉4穴、肺经4穴、脾经4穴、大肠经3穴、小肠经3穴、胃经3穴等。益智经穴占每条经脉全部穴位所占的比例,以心包经、心经为最高,心包经占66.67%(6/9),心经占55.56%(5/9),其次是肺经占36.36%(4/11),任脉占20.83%(5/24),脾经占19.05%(4/21),小肠经占15.79%(3/19),肾经占14.82%(4/27),大肠经占15.00%(3/20),督脉占14.29%(4/28)。经综合比较分析:益智经穴主要集中在心经、心包经、督脉、任脉、肾经、膀胱经、肺经和脾经等。

  表1  益智经穴的经脉分布(略)

  从经脉的分布特点看,与中医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的学说相吻合,这些经脉与心脑关系甚为密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3]。心经和心包经除本身是主司智力活动的通道外,同时与头脑相通,与脑髓密切相关。任督两脉,总领阴阳,其分布亦与心脑密切相关。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由于脾、肺等脏器的功能活动与脑髓密切相关,手足阴经也直接或间接地上达于头脑。经络与心脑相连相通,关系紧密,沟通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与心脑的联系,并将脏腑所化生的气血精微传输心脑以奉养神明,刺灸经络上的特定穴位,通过“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作用,达到调节和改善心脑功能的目的,也正是针灸益智的重要作用途径。

  1.2  益智经穴的部位分布  从部位分布看,益智经穴可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分布在手、足、腹、背,见表2。背部主要是督脉和膀胱经的穴位,包括对应心脏的心俞和具有强壮作用的膏肓俞等重要背俞穴。腹部主要是任脉的穴位,另如脾经的大横、肾经的幽门。从具体的位置看,大多靠近心和心包之处,有向心分布的趋势,“心者,神之舍也”(《灵枢·大惑论》)[3],这种取穴除了经络上的意义之外,可能还体现了局部取穴的原则。手、足的益智经穴(33个)大大高于腹、背(15个),其中手部的经穴(21个)又高于足部(12个),这是因为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脑关系密切,手三阴经出属上焦,与心直接相连或相邻,手部经穴的益智作用更为快捷。细析一下手、足之穴,发现位于手、足末端的五输穴计20个,占60.61%,如少冲、中冲、涌泉、至阴、少商、隐白均为井穴,神门、大陵、太渊、太白、后溪均为输穴,等等,由于五输穴经气充盈,运行活跃,可使益智取效更为显著。

  表2  益智经穴的部位分布(略)

  2  养心益肾,调理脏腑

  2.1  心肾与智力  心为神之居,血之宗,脉之体,为君主之官,主司神明,“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灵枢·五色》)[3],心的主神明功能,即包含了人的智力活动,实际上中医之心已包括了现代所谓的脑的大部分功能。心主血脉,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旺盛,则血脉充盈,才能保证“主神”功能的正常发挥。心气不足,则心血亏少,或血行不畅,就出现精神思维方面的低下和紊乱,可见宋代针灸名家王执中将健忘、失智、无心力等典型的智力障碍类疾病归为“心气”门[4],极为妥帖。针灸益智通过安心神、补心血、振心阳、益心气、开心窍等,起到改善智力的作用。如巨阙乃心经之募穴,是心气不足的反应之所,可疗无心力、健忘;心俞对小儿心气不足引起的数岁不语,智能低下有效;又心经之神门,为心气所出入之处,心性之痴呆、健忘,必刺神门。曲泽主心气不足,郄门治神气不足,间使疗健忘,此三穴均属心包经。心包乃心之外围,代心行事,同心一样,主持人体智力活动,刺灸心包经腧穴益心血,通心气,同样起到改善心脑功能的作用。

  《医学入门》说:“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5]肾能藏精生髓,并充养大脑,肾舍志,肾亦同记忆直接有关,若肾精亏虚,则精髓不足,脑海空虚,健忘失眠,神呆衰老。针灸益智学术中,非常重视补肾益精以生髓充脑的益智体系,如肾经之复溜滋阴补肾,可疗健忘;涌泉能补肾填精,益髓充脑;大钟是治疗痴呆的名穴,属足少阴经之络穴,为人身精气汇聚之处,具有补肾和血、益精强神之功。可以说,五脏之中,除心以外,要数肾与脑最为密切。巅下为脑,脑为髓之海,中属督脉,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可见,填补督脉精髓,是补脑益智的有效方法。针灸益智也遵循这一方法,如《灵枢·海论》指出:对髓海之有余和不足,要“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3]。膀胱经之膏肓俞,督脉之百会,均有填精补髓的作用。督脉之灵台、神道,既能通督益脑,又应心之位,为心气之通道,也能宁心而益智。
  2.2  调脏与益智  肺、脾、胃等脏腑亦与智力密切相关。《灵枢·天年》云;“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3]肺气虚可以导致健忘。又脑髓能司运动,有赖胸中大气为之斡旋,而大气是天气与谷气相并聚于胸中,需要肺的主气调节。“邪中于项,图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灵枢·大惑论》)[3],外邪乘虚而入,由表及里,侵袭脑髓,这时就要宣肺祛邪,如肺经之列缺,宣肺解表,疏风通络,可疗健忘等。《备急千金要方》载:“天府、曲池、列缺、百会,主恶风邪气,泣出喜忘”[6],天府、列缺为肺经之穴,宣肺祛邪,曲池为大肠之“合”穴,与肺相表里,能疏风解表,百会通络利窍,四穴合用,则风邪外出,肺气清肃,大脑清润。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以荣养大脑,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合和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3]脾藏意,主思,思包括记忆、思考等智力活动。南宋医家陈言在其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说:“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7]故杨继洲疗健忘失记除选列缺、心俞、神门、少海外,当“复刺后穴:中脘、三里”[8],心俞、神门、少海理心宁神,益智无疑;中脘、三里均为调理中焦要穴,健脾和胃,益思强记。《灵枢·动输》云:“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3]脾胃与肺密切配合,助脑司神,杨氏又用列缺清宣肺气,通络达脑,助胃气上输,恐含肺胃同治之意。
   
  五脏在精神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配合,积极协调,共同完成人的思维过程。刺灸特定输穴,以健益智力,往往通过综合调理五脏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智力,康复心脑的目的。如神门、三里治“男女痴呆之证”[9],神门、支正治“善忘”[10],分别通过心与脾胃、心与小肠(与心相表里)相互作用,获取益智之效。

  3  祛邪化浊,开窍清神
   
  智力障碍类疾病,一般病因多端,证情复杂,虚实相兼。其虚多责之心脾肾之不足,其实则邪热侵扰,痰气凝结,或血瘀内停。用针灸治疗智力障碍类疾病,也要立足于邪实的一面,通过豁痰化湿、活血祛瘀、清热化浊、行气通络等法,以利窍清神。开窍即开心孔,利心窍,通脑络,宣脑窍。古人云:精足而心之液生,液生而心之窍启,窍起而心神清,心窍蒙塞则昏昧而善忘。不管是清热、涤痰,还是祛瘀,都是为了达到开窍益智的目的。如心经之通里,开心窍,宁心安神;主失智之内关,清心泻火,宣窍开智;疗善忘之间使,疏通心包经气,开窍醒脑。太白为脾经之原穴,健脾化湿;丰隆为胃经之络穴,祛痰开窍,合之可疗“心事忘”。从古籍记载看,一般化痰开窍可取丰隆、中脘、足三里、鸠尾、解溪、天府等;活血开窍常用百会、心俞、膻中、中冲、郄门、少海等,既可开窍,又具宁心安神的作用。《针灸大成》载治失智痴呆方(神门、鬼眼、百会、鸠尾)[8],其中神门养心安神,鬼眼祛邪醒脑,百会健脑益智,鸠尾化痰通络,以开窍宁神为法配穴处方,颇为经典。

  4  结语
   
  总之,针灸益智的传统作用机理颇为复杂,需结合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病因病机、辨证学说等进行探讨。上述之疏通经脉、调理脏腑和化浊开窍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奏益智之功,如《神应经》之疗“呆痴”方[11],神门宁心通络,心俞养心活血,涌泉滋水益精,少商开窍醒神,通补兼施,故可转呆益智。不少益智经穴,本身具有通脉、补脏、祛邪的综合作用,如百会身兼通络、宁心、壮髓、开窍诸多功能,又居脑巅,故病因不同之健忘,都可取百会一穴。

【摘要】    在益智针灸专题文献研究基础上,对整理所得的益智用穴50个、益智处方24则等资料展开分析,从益智穴的经络分布、益智处方的配穴含义等方面着手,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探讨了针灸益智的传统作用途径。认为针灸主要通过刺激经穴,疏通经脉;养心益肾,调理脏腑;祛邪化浊,开窍清神,而益智健脑,改善智力障碍类疾病。结合文献计量研究,发现益智用穴以心经、心包经、督脉、肾经等的经穴为主,证明中医心主神明、肾主精生髓通脑等学说的科学合理,对指导益智临床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