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辽宁官场最新消息:马未都:最终救中国的一定是传统文化(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27:43

 

这个社会还应该有一些美学的教育

《瞭望东方周刊》:我注意到你一直重视探寻文物与文化的关系,尊奉实物史观而非文献史观,为何如此强调文物的作用?

马未都:因为实物的证据是不能改变的,而文献是可以改变的。

不要说久远的历史文献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文献,就我年轻时所接受的很多文献都是在不停地改动当中。二十四史中的很多史都被后人根据他们的政治需要不停地改动,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全盘相信。再说,文献是一种主观的记录,每个记录文献的人是不一样的,即使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阅历,对同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记录。所以文献,我认为只有20%是真的。所以我一直强调物证,用物来说话。

《瞭望东方周刊》:你曾经对“床前明月光”诗句中的“床”提出自己的理解(马未都认为,“床前明月光”诗句中的“床”不是今天睡觉的床,而是马扎,北方可折叠小板凳——编者)。你当时怎么注意到这个问题的?

马未都:我们在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名词的改变是非常多的,或者说名词并没有改变,而是物品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比如“壶”,我们壶的概念就是大口进小口出,但是在魏晋以前,中国的壶都是哪进哪出,只有一个通道。它和罐的区别只在于它的口比较小,有壶嘴是后来的事情。

我们今天接受的都是后来的文化,所以对早期的文化可能就会有所误解。在生活中,如果你细心,可能还能发现一点残留。不光是“床前明月光”的这个“胡床”,还有很多东西,只不过就是这个诗句太有名了,我一说就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我只是告诉他们中国文化中还有很多的理解和我们的想象是不同的。《说文解字》中就写“床,安身之座也。”说得多清楚啊,床就是坐的。它连床有“卧”的功能都没提到,那么起码证明许慎在东汉时候写“床”这个字条的时候,坐是第一功能,或者说是极为主要的一个功能。尽管现在很多也说战国墓里出了床,那床你能证明是睡觉的吗?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这个说法也引来了一些争议。

马未都:我觉得争议不算很大。争议首先是要有重量级的人出现,要有对等的人出现,否则我不认为那是争议。

我还说过一些话大家可能没注意。比如我说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谁见过“蜡炬成灰”啊?现在的蜡烛烧完就完了么。可是唐代的蜡烛烧完了就有灰,它中间是芦苇,只是你不知道啊。

《瞭望东方周刊》:你曾经提到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的问题,你觉得文化的魅力在它的广度而非深度?

马未都:我觉得文化广度主要的前提是它的普及性,文化的深度是学者们的事情。我觉得今天的社会有1%的人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就已经是一个良好的社会构成。社会的构成首先是需要层次,每个人都是大学教授,那谁去做饭呢?所以,作为文化最好的延续性就是它的广度。我们今天和韩国人争端午祭什么的,都是因为它的广度而不是它的深度。

《瞭望东方周刊》:所以你上百家讲坛是带着普及文化的目的?

马未都:那肯定的。我一直在说我是一个布道者,不停地宣讲中国文化,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文化的妙处在哪。

《瞭望东方周刊》:那你觉得现在大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妙处都领悟了吗?

马未都:不够。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

马未都:这需要一个很长的吸收的过程。将来我觉得这个社会还应该有一些美学的教育。我曾经特别想讲中国人的审美,就是中国人的美学教育。我们的美学教育很差,对美的感受很不强烈。

最近很多人问我关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问题,问我对那个“铜钱头”(指剧中众多女角色的发型——编者)怎么看?为什么大家都关注这个事?这就是审美问题。

那个“铜钱头”大家都接受不了,为什么?因为生活中没法梳那种头。它首先不大众化,而且不触类旁通。我看了那片花就觉得特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