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作用的细菌把位:话说中医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3:35:33
出自武国忠个人空间,题目为录入者所加)按:武国忠,字至初,1968年生于北京。受家庭影响,自幼立志从医,以解除他人身心疾苦为信念。因特殊之机缘,得到数位民间高师的开释,走上纯中医(丹道医家)之路。习练意拳(大成拳)多年,乙酉仲春,由著名中医家、针灸大师、当代仙学泰斗胡海牙先生按古制正式收为入室弟子,赐道号“东方道人”。目 次1、春风里,让我们同去看桃花2、“春夏养阳”到底该如何养?3、拿什么扑灭人体内的热邪4、体内有湿是现代人的通病5、不要总是“吃生米”6、熟米的妙用:锅巴粥、粉蒸肉及其他7、游泳要小心湿气入侵8、薏米红豆粥:人人皆宜的去湿佳品9、薏米红豆粥的加减10、承山:消除困扰现代人的“最大顽证”11、后溪穴:振奋你一身的阳气12、痛风的“报应”是从哪里来的?13、印堂发亮:打开“心结”,健康自然来14、“中医什么病都治不了”15、以冬季养生为例,谈“饮食有节”16、新食不见旧食——兼谈养生的“法”与“术”17、拒绝夜醉,命运随着健康一同好转18、生甘草,解药毒19、养生也须随机应变:一餐疗法,两种方案20、判断“排病反应”的金标准      21、锻炼的佳境:顶天立地,心与物游      22、养生之道须口传心授23、大道至简浑元桩24、让健康随“风”而至25、世上只有芝麻好,可惜凡人生吃了      26、神仙也怕脑后风27、最简单的美容方法,只给最有福的人28、举一反三,以皮补皮说中医美容29、捏积:让我们用双手为亲人塑造健康30、关于“捏积”的补充31、西方人的高鼻子里有养生的玄机32 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对震后防疫的建议33、何以解忧,唯有站桩34、下班后不妨打个盹儿35、参杞鹿龟酒:人人都会做的养生酒36、你“沉得住气”么?37浑元桩的“运动效率”38、足三里的深层含义和使用秘诀春风里,让我们去看桃花孔子曾让他的学生各言其志,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大为赞赏。其实曾点并没有讲什么深奥的义理或远大的志向,只是说春天要和大伙儿一起出去走走,在沂河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春游”么?为什么孔子对曾点说的“春游”这么赞同呢?我想起了我少年时,乡里有一位名医,很多年轻人都想成为他都弟子,但他并不欣赏,虽然有人在他面前表现得极其好学、活泼、殷勤,他也不以为然。一个偶然都机会,我去见他。我在他那儿坐了一会儿,和他只聊了几句,一向严肃都老先生居然大为高兴,表示愿意教我学点东西。我当时心里也很纳闷,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才听先生说,年轻人只要能静默,就必是可造之才。静默意味着一种良好的心态,是一个人的涵养的表现,春游也是如此。曾点是一个真正懂得春游的人,这正是孔子赞赏的。其实,春游对于养生,对于修身养性,意义太大了。春生夏长,秋养冬藏。在春天的六个节气里,立春、雨水还是春寒料峭的早春;惊蛰,春雷一响,惊醒了沉睡了一个冬天的万事万物,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人体也在这时候萌发新的生机。过了春分,到了清明和谷雨,草木已经舒展开来,花也开了,风也暖了,到处生机勃勃,人,这时也该舒展心情、舒活筋骨了,这便是适合春游的暮春时节。在这样的时光里,你不出去走走,接受自然的洗礼和阳光的沐浴,而是闷在斗室之内,是不是有点有违天道呢?春游,还不仅仅是舒活筋骨、放飞心情,还要用心体会大自然的生机,与大自然交流信息。我们看到,桃花开了,漫山遍野,如粉红的轻云一般,但千万不要让它成为过眼的云烟,在我们面前飘逝,而要把它们留住!怎么留住呢?花者华也,她是植物生机在封藏了整整一个冬天后的集中喷发。只有开花才能结果,花里孕育着果实,也是孕育着更大的生机。看到桃花,要以喜悦的心情和这一树花来来回回多交流几次,以物我交融的意念细细体会它的生机。将灼灼其华的繁盛景象映入脑海,将沁人的馨香植入心田,这样你就摄取了它的生机。桃花是粉嫩的,机理细腻,我们观想,那就是我们的脸,相信我们也会因此而面如桃花的。“去年近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没有桃花,人可能不会美得如此叫人陶醉!我们仔细体会这种百花盛开的烂漫景象,体会这种草木隆盛的勃勃生机,它们的生机也就融入到我的身体里面了。中国自古讲求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泯灭我执我见,将自己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融为一炉,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自然界的各种声色气味,去感受自然的广大空灵、澄彻纯净。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所有生物,也就在于我们拥有能够与自然交流和沟通的心灵世界。倘若你对生机这样一个看似抽象的东西根本不能相信,在生活中也不去主动摄取、领受,那么“生机”也自然无法与你接近,你当然就体会不到,最后,就真的成了虚无飘渺的东西了。山也还是那座山,篱笆也是那道篱笆,只是我们看待他们的眼光、心态不同了,那认识万物的水平自然就高下相见,对养生的认识也就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自然界的生机处处有之。“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你看那一江春水,它是不是由隆冬的千里冰封,融作绿水,化静为动,汩汩向东?苏东坡的诗里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水为至阴之物,然在主生主发的春天,也会变得活泼,变得温暖。你再看那春风,是不是由凛冽的西北风化做了温和怡人的东风?风乃天地之使,《黄帝内经·灵枢》里有一篇叫九宫八风,即风有八向,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叫折风,折便是折杀消损之意,从东面吹来的风叫婴儿风。婴儿是人生命的起点,是生长最快的阶段。那么婴儿风当然是与生长育化相关了。《素问》里说“东方生风,风生木”,也是同样的意思。自然界诸多植物的繁衍生殖,靠的不就是风作信使,将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吗?然而风不仅仅只与植物相关,在传统医学里,各种动物均分属五种之一,虫就是动物,风的繁体字为“風”,《说文解字》里说:“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今常言“风化”,根据在此也。可见,风实乃化育万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感受春的气息,莫过于沐浴一下如酒醉人的春风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吹动我们的心弦,它是信使,是自然万物之间的媒介,也是我与自然万物的媒介。在春风里,众生平等,交换着生命的消息。自然界的生机是微妙而又神奇的,它有着让人惊叹的伟大力量,而这又需要你去用心地领会。百草萌生的时节里,你真的应该亲近自然,舒展身心,将自己融入这一片清新天地,捕捉住缕缕生机,将这份欣欣向荣植入心田,作为滋养五脏六腑的营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自然,无违天道,养生之“道”与你也就更进一步了! 春夏养阳”到底该如何养?       客上很多朋友都说:春天来了,该谈谈春天如何养生。其实我已经谈过了,记得前面写了一篇《春天里,让我们去看桃花》,那就是春季养生啊。其实,养生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春天出去踏踏青,感受春天蓬勃的生发之气,对健康就已经有不可思议的作用了。不知道朋友们这个春天有多少时间是用来亲近大自然呢?当然,既然养生无处不在,我那篇文章肯定没有说全面。这里不妨补充一点。时间不等人,转眼五月到了,今天是立夏,好在不是太热,空气中飘着槐花香,仍有春意阑珊的感觉。此时谈养生,就春天和夏天兼顾吧。春夏如何养生呢?大家都知道:春夏养阳。前段时间,受香港某财团董事会的邀请,我去给他们的高管做了一个系列的健康讲座。有人问:“春夏养阳如何养呢?秋冬养阴乃注意营养,多食滋补,春夏养阳当吃些什么呢?”其实,食物不能完全解决养生问题。阴阳的含义是多重的:寒为阴,热为阳;气入肺为阳,水谷饮食入胃为阴;宣发为阳,收敛为阴;忙为阳,闲为阴……所以,养阴、养阳都须全面考虑,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马上有人问了:“我只需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我们目前最大的误区。”不愧是顶级的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不管问什么问题,都能问到点子上!我说:“那更容易了。春夏养阳,首要的就是春夏不要贪凉。”因为热为阳,凉为阴嘛。春天暖、夏天热,都是有其道理的。人在秋冬养阴时,毛孔闭合,身体在积聚能量的同时,也积聚了一些污垢、毒素,到了春天和夏天,毛孔张开,人体的能量要向外宣发,因此体内的污垢和毒素要借助这个宣发之势而排出。春天,收敛了一冬的身体尚有余寒,寒则温之,而后方利于宣发,所以,春天需要多穿点衣服,捂一捂,把汗捂出来,这就是“春捂秋冻”中的“春捂”。夏天就不用捂也能出汗了。我们可能注意过,夏天出的汗,又黏又腻,这就是体内存积的湿浊邪气。南方农人夏天有“双抢”,割完早稻有得马上把晚稻秧插下去,抢割抢插,挥汗如雨,忙得不亦乐乎。别看这么累,其实也是在养生。双抢后,秋风渐至,人们身清气爽,因为他们通身的邪毒湿气都排尽了。如果我们夏天一天到晚都贪凉,天天吹空调,毛孔闭塞,很少出汗,那就无异于闭门留寇了。《黄帝内经》说,夏三月,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日绵长,晚上可以睡晚一点,早晨要尽量早起,切勿生倦怠之感,连午睡都要尽量避免。春天、秋天和冬天都可以午睡,夏天最好别午睡,因为夏季属火,心旺于夏季,午睡又是补心的,所以,很多人夏季午睡起来后,发现眼睛红了,这就是补心补过了的缘故。这么老长的一天,我们用来干吗呢?用来充分把自己的内在能量发挥出来,使其成气候。这段时间,我们可以努力工作,多多加班,可以去追求功名利禄,可以去追求异性……总之,要把精力放在外面。春天和夏天你就使劲折腾吧!总之,不要贪凉,不要犯困,努力工作,使劲折腾,这就是春夏养阳。到了秋天,你事业上会有累累硕果,身体上也会有清爽通透之感,到那时候,就得收敛起来,安心养阴了。 拿什么扑灭人体内的热邪经常有病人问我:“您建议我不要喝冰镇饮料,不要吃生冷食物,可我就是想吃,这是为什么呢?”我说:“那时因为你体内有热啊。你肯定心气比较浮躁,容易烦,容易起急,对不对?”“你说得太对了,体内有热就能影响情绪吗?”病人这么一问,我就想起几年前我的一次特殊的出诊经历:这位病人是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那天他接到一个电话,马上病就发作了,跳上自己的车子,从家往公司狂奔,30多公里的路程,17分钟就到了。到公司就把公司给砸了。随后,警察赶到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这是典型的狂躁型精神病,要求住院治疗。但病人安静下来后,神智一下变得已经很清醒了,提出请中医调治。当时我也被请过去了,同来的还有北京好几位非常优秀的中医大夫。我们跟他聊天,发现这个病人在发病前已经很多天没有大便了。经过诊断,我们发现病人的病机非常简单,就是阳明经上有热,耗伤体内的津液,所以大便干结,堵在大肠里出不来,大肠越堵越热,津液受热成痰,淤阻在体内,出现了大家常说的“痰迷心窍”,所以人神志狂躁。我们首先用药物给他通便,解决他的当务之急,病人解出大便后,觉得身体轻松了许多倍。然后,我们用三棱针泻他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热,挤出的全是黑色黏稠的血。这么一来,大家都觉得病人体内的热已经泻得差不多了,不过病人自己仍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问我:“武医生,下一步怎么办?这样就行了吗?”“不行,还不能算完!”我说,“阳明经、腑上的热全部要泄掉,放血泄了手足阳明经上的热,足阳明为胃,手阳明为大肠,通便泄了大肠腑中之热,还有胃腑中的热没有泄掉呢,所以还要调理你的胃。”“那怎么调呢?”“用吐法!”我当机立断。于是我开了一服催吐的药,让病人家属来抓药,煎了一大盆。就在抓药和煎药这工夫,被折腾了半天的病人也休息得差不多了。我让病人把药喝下去,能喝多少就喝多少。谁知他不喝,而是说:“太多了,我喝不进去。你能喝得进去吗?”“没问题啊!我喝给你看,我喝了你就得喝啊。”于是我咕咚咕咚地喝,他也跟着我喝,喝到实在喝不下去的时候,肚子里感觉翻江倒海了,我们同时往外呕吐。因为我是健康人啊,所以吐出来的东西相对干净,吐完了感觉肚子里很舒服。当时正是春天,古代大医说过,春天有意催吐一两次,也是养生的一种方法。尤其是从惊蛰到清明这段时间最为适宜。因为惊蛰的时候万物复苏,人体内的小虫跟自然界的小虫都开始萌动了。在这个季节可以把这些积攒一冬天的脏东西通过人为的方法吐出来。但那位病人吐出来的就大不一样了,全是痰涎,又稠又黏,略微带些黄色,不堪入目。这些东西才是让他发狂的罪魁祸首!而它们都是由于体内有热而产生的。体内有热,如果只是轻微的,会使人容易心烦气躁,如果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使人发狂。所以,我们看到的疯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喜欢扒掉身上的衣服,喜欢往高处爬。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喜欢往高处爬,也是体内有热的标志,因为高处不胜寒,人的本能是知道越往高处越凉快的,为了排遣体内的热,他就会往高处爬。我前几天开车经过一座立交桥的时候,还看见一个男子,爬上一座高高的广告牌,看样子是要往下跳,底下有警察拉网准备接住他。我敢断定,这个人的精神也肯定是有问题的。中国自杀人数每年有近30万人,这是非常高的。而自杀的人又以跳楼为绝大多数。为什么要跳楼?还是因为体内有热,抑郁可以生热,热得不行,人心中就有往高处爬的冲动,爬到最高,受不了了,放弃了,于是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躁动的生命。如果体内没有这个热,人是不会这么做的。为什么人体内会产生这样的热?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火亢奋则生火,肝气郁结可以化火,肺气不畅可以化火,阴虚也能化火,体内湿气太重也能生热。而现代生活中正好有着多种因素可以让人出现这些情况。所以,大多数人身体里都有一股“无名火”,它让人心浮气躁,也让人本能地贪凉。从这个角度看,吃点冰棍倒不是坏事,它可以给我们的身体降降温,但这样降温只是暂时的,学会调控身体的寒热,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火,我们才能享受真正的清凉。体内有湿是现代人的通病有一次,我们去郊区旅游,郊区的条件比市区要差一些,尤其是厕所,没有冲水设备,一进去臭气熏天,毛坑里全是人的粪便。一般人都会觉得挺恶心的,但作为一个医生,我觉得更恶心!为什么?凭着职业习惯我马上判断出,这些大便不是正常的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我们以前在上生理解剖课的时候,书里有对人体排泄物,包括对大便的描述,是用医学术语描述出来,大家听了都感觉很好笑,叫做“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可我看到这个公厕里边没有一个大便是这样的。都是青色的、绿色的,而且成形的很少。有句骂人的话叫做“说人话不干人事,吃人饭不拉人屎”,现代这些人,“说人话不干人事”的多了,“吃人饭不拉人屎”的也多了。青绿色粪便,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那就不是人屎!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人大便颜色变成深绿色的呢?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其次是我们吃的食物里有污染,加上现代人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问题。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然而,有湿呢?那就有点难办了。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对付湿邪的方法,方法越多,就意味着这个敌人越难对付。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为什么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最便捷的方式,还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这是一篇恶心的文章,但愿列位看官不是捂着鼻子看完的。但是,没办法,疾病就是这么恶心,它包藏在人体的皮囊之内,我们看不见,西医拉开这个皮囊,能看见,我们中医则通过观察外在的能看到的东西想象出体内邪气的情形。当然,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看看舌头也可以,不妨每天早上刷牙前抽出宝贵的两秒钟,吐出舌头观察一下,是不是黄中带腻,如果是,那也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是我以后的文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把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一切都没那么恶心了。不要总是“吃生米”有一年秋天,朋友约我去他老家小住。那里是山区,地处皖西南,长江北岸,属于大别山余脉,山川秀丽,空气清新,灵气十足,人才辈出。其实,刚到那里的时候,我心里挺紧张的。想起此地离九江不远,九江古称“浔阳”,白居易有诗句云:“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加上当地以稻米为主食,稻子生在水里,也含有湿气。看来这里湿气太重是无疑的了。广州香港一带,得脚气的人非常多,不就是因为南方气候本来就多湿,加上人们常吃带湿气的米饭,湿邪内外夹攻,下沉于足部吗?更何况,现在是秋季,山中难免秋雨绵绵,湿气就更重了。《黄帝内经》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我在这里会不会感染湿邪呢……但朋友完全不知道我的顾虑,一路向我介绍家乡的风物。这里地处偏僻,没有受到太多现代化的洗礼,古风犹存。山间秋草萋萋,秋果累累。山里的人,都像我这位朋友那样,清瘦清瘦的,精神健旺,看样子并没有什么湿气啊。这是为什么呢?我开始疑惑了。但我相信我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后会解开其中的谜,说不定还会发现某种祛除湿气的食物或者药材呢。朋友的老母亲在用土砖垒砌而成的灶台旁点燃柴草,为我们做饭。目睹了这里做饭的全过程,我心里的疑团就被解开一大半了。这里做饭方法是:把米和大量的水放在锅里煮,煮开后,滤去米汤,再把这些半生不熟的米倒回锅里,用小火慢慢蒸熟,成为米饭。这样做出来的饭,哪还有什么湿气呢?因为湿气一部分化到米汤里去了,另一部分在文火蒸煮的过程中发散出去了。这样的米饭吃进嘴里,感觉很蓬松,很香,吃多了肚子也不胀,使我饭量比平时增大了一倍。但我没想到的是,吃了朋友家的饭,感觉尿比以前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仔细一琢磨,才想起稻米有利水的功效。稻子生在水里,沾染水的湿气,但它的不被水淹死,是因为它有耐水、利水的本事。我们喜爱养花的朋友都知道,很多盆栽花草,如果浇水过多,植物的根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就会腐烂,发出一股酒精味,但是,水稻的根一直浸泡在水里都没有腐烂。为什么,因为它能耐水、利水。按照上面的方法做成的米饭,祛除了稻米中的湿气,但仍保留了它的利水功能。这样,它不仅没有湿气,反而能帮助排除体内固有的水湿。真是太妙了。后来我问了很多人,才发现,在不久以前,人们做米饭都是遵循煮、滤、蒸这三个步骤的,这是传统的做饭方法,只不过,电饭锅和锅炉问世之后,渐渐被淘汰了。我们现在做饭,往往是用电饭锅,把米和水按适当的比例配好,一股脑放到锅里,加热一直煮到米饭成形,中间不做任何处理。大型食堂用的锅炉则是用高温蒸气把米直接蒸熟,蒸气是大湿大热的,这反倒进一步增大了米饭的湿气。大米中的湿气没有去掉,利水功能又没能充分发挥出来。“脾苦湿”,带有大量湿气的米饭吃到胃里,增大了脾的运化难度,使人很快就能把肚子吃到有撑胀感,而湿气也滞留在人体内了,危害无穷。所以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米饭的。这与人的体质关系倒不大,关键还是米饭没做好,其实我们吃的都是生米。“吃生米”,是一句江湖黑话,就是外行的意思。我们根本不理解传统米饭做法所蕴含的养生妙理,简单地以为只要把米蒸成米饭的形状,就算“生米煮成熟饭”了,其实大不然也。大家因此全变成了“吃生米”的!真正做熟了的米,有利尿之功而无湿气为患,是养生的佳品。只有用上面介绍的传统方法做成的米饭,才有这个功效。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勤快一点点,用电饭锅也是可以进行这个“煮、滤、蒸”三步走的操作的。那就是,把米放到电饭锅的时候,尽量多放一些水,等水煮开后,再把多余的水滤出来,然后继续蒸,做出来的米饭就大不一样了。滤在一旁的米汤还可以喝,是滋补的佳品。有人也许要问,稻米的湿气到了米汤里,喝米汤不是又把湿气喝进体内了?不用担心,湿气溶到水里,就不复存在了。当然,把米做成“熟饭”,不再“吃生米”,还有别的方法,最典型、最简便的一种就是熬粥。把米放在火上长期煎煮,可以逼出其中的湿气。所以喝粥可以温里健脾,因为粥里湿气少。此外,如果把米炒黄、甚至炒黑,又有更多的妙用。我们留待下文吧。熟米的妙用:锅巴粥、粉蒸肉及其他有位山西朋友说,他老家的面食无比丰富,如果让他母亲每天三顿饭都做出不同花样的面食,她能做到一个月没有重复。我们听了非常羡慕。的确,把小麦磨成面粉后,可塑性特别强,可以烙成各种各样的饼,可以蒸成各种形状的馒头、包子,可以炸成不同花样的油条、麻花,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面条,还可以调成各种口味的面糊糊。面食的花样太多了,相比之下,以大米为主食的南方人就要自惭形秽,因为大米通常只用来做成米饭,不搞什么花样。后来见识多了,才发现,用大米也是能做出各种花样的食物的,米糕、米饼、米线,还有桂林的米粉,不都是用米做成的?但这时,我对食物的这些形式上的花样,已经不感兴趣了,我更注重其养生价值。我想到一道传统菜品:粉蒸肉。这道菜全国都有,谁都不陌生,就是用米粉包裹住五花肉,高温蒸出来的。但要做出高水平的粉蒸肉,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取决于米粉的好坏。制作上好的米粉,手续非常繁杂,在过去,都是把锅里的剩饭,连着锅巴盛起来晒干,炒黄,再磨碎。稻米经过一煮、一蒸、一晒、一炒,再一磨,那就不一样了。把准备好的肉片放在这种粉里滚一滚使劲一捏,让米粉和肉充分粘合后,高温蒸熟。在蒸的过程中,米粉吸收了水分和肉里面的油,变得非常酥松,同时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与肉香融为一体。炒熟的米粉具有消食的作用,把它和肉结合,减少了猪肉的肥腻程度,使我们吃起来只觉其香,不觉其腻。再从另一个角度讲,米粉经炒,颜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白色变成了黄褐色,而在五色与五脏的关系中,黄色属土,脾属土,脾即主黄色。黄色的米粉正是养脾的好东西,它减轻了脾胃消化肉食的负担。把炒黄了的米继续炒,就炒黑了。炒黑的米,比黄色的米粉具有更加显著的消食功效。民间有一个单方,叫做“开胃汤”,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偏少、消化不良有奇效。就是用一两白米,放在锅内完全炒黑炒焦,再加进去凉水,煮开后,连汤带米服下。开胃汤是漆黑的,用西医的说法就是,米在高温下炒成了炭,炭颗粒悬浮在水里,人喝下去后可以吸附肠胃里的油腻、污浊,助其排出体外,从而清洁肠胃。这是解释得通的,只不过还是比较浅,炒黑的米,除了清洁肠胃外,还能暖胃、健脾、利湿,正是这么多功效同时起作用,这个单方才有如此明显的效果。还得说到我在皖西南山区朋友家吃饭的经历。他家用“煮、滤、蒸”三大步骤做出来的米饭,最后在锅底都会留下一层烧糊发黑的锅巴。等锅里的米饭盛完后,我看到朋友的母亲把米汤倒进锅里,和着这些锅巴一搅和,于是,一锅黄中发黑的锅巴粥就做成了,散发着开胃的香气。吃完饭,再喝一碗锅巴粥,油腻顿消。我再一次为之叫绝:烧糊的米饭,发黄甚至发黑,正好可以健脾开胃,米汤有滋润柔和的功效,两者配在一起,做成粥,饭后喝上一碗,不正可以解油腻、助消化么?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开胃汤么?这种看似原始的饮食方式真是妙合养生大道啊。我在那位朋友家里住了十几天,离开的时候,我并没有长胖,反倒略微瘦了一些,但是,精神比以前更好了,胃口也比以前更好了。这无疑与这里的环境和饮食有关,尤其是饮食,这时我见过的最自然、最科学、最健康的饮食方式。吃饭有何作用?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吃饭不是为了增加体重,而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精神和体力,这就需要吃下去的东西能够迅速消化,转化成能量,不要在体内造成堆积。但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运动较少,饮食结构和习惯都不合理,结果造成饮食消化不充分、脾胃压力大、能量物质和水湿在体内堆积等情况。于是,人们最大都烦恼就是肥胖,爱美的女士为了瘦身,不惜尝试各种手段,减肥药,疯狂节食,甚至进行局部抽脂。更可怕的是伴随着肥胖的各种疾病,血脂高,动脉硬化等等。但是,我们每天吃饭都时候,如果偶尔发现电饭锅底稍微烧糊了一点,就马上警惕起来,总觉得那些烧糊了的饭里有什么致癌物质,不能吃。这么一来,我们就扔掉了解决我们切身问题的好药!因为焦黄且略微发黑的锅巴,是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是消除体内脂肪的能手,我们将其逐出门外,太可惜啦。游泳要小心湿气入侵按:看了博客,很多朋友都急于知道如何去除湿邪。但我不急于说最后的方法。因为,首先得堵住湿邪的入口,然后才能谈论如何去除湿邪,否则,前门去湿后门新的湿邪有进来了,白费工夫。我在前文讲了如何去除米饭中的湿气,使米饭成为健脾去湿的食物,可以参考。从本文起,我们先探讨如何堵住湿邪的入口。 有位朋友,身体本来不错,但中年以后心脏出了点问题,总是心悸、心绞痛,后来听说,游泳对心脏有好处,因为游泳的时候,双臂运动量较大,能扩张胸腔,增强心肺功能。于是他在健身中心办了张卡,坚持每周去游泳两三次,冬天的时候还跟人一起去冬泳。可是,游了大半年,心脏不仅没见好转,反而不如以前了。尤其是在游泳后的一两天,更加难受。跟我聊起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我猜这可能是心脏得到锻炼后的正常反应,不知什么时候这种反应才能消失。”我哭笑不得。想当年,毛泽东主席是非常喜欢游泳的。青少年时,他几乎每天游泳;在长沙,“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建国后,十三陵水库、中南海成了他经常去的游泳场所。他曾13次游泳横渡长江,最后一次游渡的时候是1966年,当时他已经73岁高龄。很多人都赞叹他身体棒。的确如此,可是,老人家晚年患了很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我认为,这跟他一辈子酷爱游泳应该是有一定关系的。谁说游泳一定对心脏有好处呢?从运动的角度看,游泳能扩张胸部,对胸肺有一些用处,但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这一点啊。游泳的时候,大量的水湿会通过毛孔渗入体内。毛孔是肺在体表的开窍,时刻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当大量的水湿之气渗入毛孔的时候,肺的工作量就加大了,它要把浸入体内的湿气转化成水,并且及时排出体外。所以,我们游泳,游了一两个小时上岸后,就去厕所小便。游泳是体力活,很累的,游泳当中也没喝水,这些水从哪儿来?都是从毛孔渗进来的。把水湿之气慢慢转化成尿液,人体在游泳的时候做了大量复杂而又艰辛的工作!但这个工作还不够,因为,从毛孔到尿道是一段漫长的旅途,水湿能完全排出去么?能保证它在途中没有滞留么?不能!游泳后,水湿在体内滞留是必然的,所以,游泳增加了体内的湿气。现代人体内的湿气本来就多,多数人的心脏问题就是由湿气引起的,游泳继续增加湿气,只能加剧心脏的问题而已。毛泽东主席的心脏问题,跟他体内湿气的积累有很大关系,虽然他酷爱吃辣椒,但辣椒的辛辣也无法完全散去这么多的湿气。而且,体内有湿气,还容易导致一系列风湿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听我这么一说,朋友马上说:“对啊,我确实越来越觉得关节不对劲了。我不游泳了,再也不游了。”很多人都是这样,思维停留在一个点上。听人家说游泳有利于心脏,赶紧游泳,听人家说游泳不利于心脏又马上不游,以后再要遇见一个滔滔不绝地讲游泳的好处的人,他又如何改变呢?所以,在给人养生建议的时候,我从来不轻易要求别人干什么,也从来不要求别人不干什么,而是根据这个人的具体情况,让其稍加调整。我把他拽住,说:“这不行,从那里摔倒的,还得从哪里爬起来。你能坚持游泳,说明你喜欢这项运动,怎么能说不游就不游呢?现代人就是缺乏锻炼,好不容易有一个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不妨坚持下去。”“那这些湿气怎么办?心脏怎么办?”他不解。其实很好办,只用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了。每次游泳上岸的时候,一般人都只是草草地擦干身上的水就穿上衣服了,尤其是冬泳的时候。问题就出在这里。我的老师有一个很独到的经验,游完泳上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用干毛巾使劲擦身,把全身的皮肤擦红,最好是用那种半新不旧的毛巾,稍微粗糙一点的,这样的毛巾对皮肤的刺激性比较大,而且不会擦伤皮肤。这么一擦,皮肤发红发热,毛孔张开,湿气就从毛孔排出来了。如果不这么擦,一上岸毛孔就闭上了,尤其实在冬泳的时候,上岸被冷风一吹,毛孔更是紧闭,湿气也就少了一个排泄的渠道了。仅仅从尿液排湿气,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有毛孔和尿液两个途径,那就叫内外通透,湿气就能基本排出体外。身体得到了运动的锻炼,又没有湿气的滞留,会非常舒服。这样,一来不会增加心肺的负担,二来够预防风湿。而且,在这种内外通透的情况下,人体甚至会排出以往积蓄的湿气。因为肺主皮毛,在运动后刺激皮肤也就等于是在宣通肺气;肺肺肾相通,肺能调通水道,人体因水道不通而积累的湿邪也就趁机找到了出口。至于冬泳,我是不赞成的。这种运动来自西方,西方人体质偏寒,容易出现燥热,所以他们冬天下水游泳,严寒的水正好跟他们寒性体质相应,也消除了他们体内的燥热,他们就会感觉这种刺激很爽,冬泳因此对他们也有好处。中国人体质偏温,体内没有多少燥热,冬天跳下水去游泳,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西方人说冬泳好就也跟着说冬泳好,并且也跟着去做,好像很现代,很刺激,很强悍。实际上,它把疾病送到很多人的身上了。我在临床上见到的很多心脏病人、风湿病人,从前有很多都有过冬泳的经历。可能就是一次冬泳,也能在人身上落下一个终生的病根。当然,养生和运动总是因人而异的,我上面说的“西方人”和“中国人”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其意思就是“大多数西方人”和“大多数中国人”,不是说百分之百。在西方也有体质偏温的人,他们不适合冬泳;而在中国,也有体质偏寒、体内有燥热的人,他们适合冬泳。只不过这类人是少数。如果你由打心眼儿里酷爱冬泳,觉得冬泳很舒服,那么我恭喜你,可能你的体质跟西方人更接近,你比其他中国人更有“跟国际接轨”的权利了,那就放心冬泳去吧。不过要记住两点:第一,上岸后还是要用半新不旧的干毛巾把身子擦红,以排出湿气;第二,记住这个运动只适合你自己,不要指望能将其推广给所有人。薏米红豆粥:人人皆宜的去湿佳品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的。一是薏米,一是红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去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熬薏米红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讲究的。薏米很硬,红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锅里一直熬,大概熬一个多小时还不烂,很浪费火或者电,而且搞不好还会把水烧干,造成糊底。我建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红豆粥就煮成了。第二种方法更简单,就是把咱们家现在不常用的保温瓶洗干净,把薏米和红豆放在里面,再倒进去开水,塞紧瓶头闷着,每天晚上这样弄好,早晨起来就是粥了,正好当早餐喝。这是非常省事的,也最节省能源的,不用去熬。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粘发稠,总是底下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分大半在汤里。由于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很多,这些汤可能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争取把它喝完,因为喝到下午就馊了。沉底的那些薏米和红豆依然可以吃,如果觉得口感不太好,可以拌点白糖。这可不是既能当茶喝,又能当饭吃吗?至于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关于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试看今人,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红豆,而实践证明,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湿邪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红豆汤是对治湿邪最好的药。我在临床上给病人开完方子后,总要嘱咐他们饮食起居的一些注意事项,其中嘱咐得最多的就是回去熬薏米红豆汤当茶喝。对于实在不具备这个条件的病人,我会让他用薏米和红豆熬粥,作为晚餐的主食。曾经有学生问我:“您怎么逢人就让喝薏米红豆汤、薏米红豆粥呢?”我说,因为体内有湿是现代人的通病,薏米红豆汤人人皆宜。实事就是如此,我有一位病人,经营着一家大型公司,喝了我的薏米红豆粥后,感觉非常好,竟然吩咐他们公司的厨房每天早上都用薏米和红豆熬粥,给早到的员工做早点;把熬出来的薏米红豆汤,装在好几个大保温桶里,供全公司员工饮用。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薏米红豆粥煮不成粘稠状的呢?”还有人自作聪明,对我说:“我在熬薏米红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都稠了。味道虽然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红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薏米红豆粥的加减很多跟我见习的学生问我:“早就听说您善用经方,但现在看您的方子,怎么连经方的影子都找不到呢?”“经方”即经典的药方,也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列举的方子。实际上,经方不是死的,它们千变万化,可以根据临床加减。我只是在张仲景的原方上做的加减比较多而已,其实依然完全是经方的思路。把经方用到这种程度,是需要功夫的,我不要求学生马上做到这一点,而是让他们先好好学习经方,掌握经方,以后再结合临床慢慢体会,学会加减。此法甚好,能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导上去。在传授养生方面,我也遵循这个思路,不紧不慢地引导大家逐步深入。前不久,我给了大家一个去除湿气的食疗方:薏米红豆粥。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有了体会,很多朋友都发来良好的反馈,说是有效果;有的朋友结合具体的疾病,问得更详细;还有的朋友问,能不能在薏米红豆粥里加点别的东西。看了这些问题,我很欣慰,感觉有必要更进一步,向大家介绍薏米红豆粥的加减法了。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而且,单纯的薏米红豆粥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来自炎热的南方,纯属天然,它不仅能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我们就叫它薏米红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心火过旺、湿热内扰所致,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百合或莲子同煮,或者两种都加。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子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但是莲子稍有滞涩作用,身体比较瘦弱的人可以用,但那种体内淤滞较多的胖子恐怕就不宜用了。用莲子的时候,要去掉里面的心。当然,如果嫌这个粥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在各类糖中,只有冰糖是凉性的,能清心火。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驱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这个粥里加点调味的,那就只能放红糖了,红糖也是性温的。值得一提的是,妇女产后的保养时,喝这个粥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再加点大枣,大枣能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肾虚的人,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而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是补肾的佳品。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的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黄豆,食其粥,同时用熬出来的汤洗脚。内外同治,效果甚佳。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渴。山药和南瓜也可以放在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山药号称“气死小人参”,有时候,它比人参的补益作用还大,它是补脾胃的品,而且能强肾固精,润肺益气。南瓜能补中益气,还能消炎、止痛、杀虫、解毒,它是直接入我们的胰脏的,对保护胰脏,预防糖尿病来说,是非常好的东西。曾有病人向我反应,他和爱人、儿子坚持每天晚餐吃薏米红豆南瓜粥,吃了28天后,三个人的大便都变成了“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型的很通畅”了。我说:“不错,你统计得很准确,28天,正好是人体的一个生物周期。经过了一个周期的调理,终于见到效果了。”经常有人问我:“能不能在薏米红豆粥里加芡实?”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对芡实如此情有独钟,是因为它很贵么?是因为古人推崇“芡实补虚”么?芡实固然是好东西,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的。芡实性涩,对于那些身体虚弱,甚至出现早泄、遗精、滑精的人来说,它可以固涩精液、补中益气,是滋养气血、使人强壮的食品。但现代人生活条件这么好,真正体虚的恐怕没几个,大多数人体内都是实邪壅滞,如果再吃固涩性的食物,只恐把邪气敛在体内,后患无穷。虽然《神农本草经》中将芡实列为上品,但我们也不能迷信古人的说法,还得根据现代人的体质而取舍啊!还有一点值得说明一下,怀孕中的孕妇要是自我感觉没有很重的湿邪最好慎用或忌用薏米,但可用红豆,我们可以给薏米红豆汤做一个减法,减去薏米,再根据上面的思路做加法,可以适量加些大枣百合枸杞等其它的品类。同样能做成既能去湿,又有其他效果的汤来。这里是一个基本的思路,大家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举一反三,自己进行加减,组成更多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来。这样,食物才能真正成为养生的佳品。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不要加大米哟!因为那就有违此方的初衷了!为了简明起见,我画了一个表格,附后: 主症:体内有湿,舌腻,大便不成形,或身重体酸无力,或关节不利,或口淡乏味而腻,或腹胀头痛,或体胖痰多,或手足面部生癣、痘……主方:薏米、红豆等分,加水熬粥,取其汤作茶饮,余者为粥,食用。兼症与加减: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贪睡,心中空虚(加桂圆);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加百合,莲子);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加生姜);肾虚(加黑豆);脚气(加黄豆);咳嗽(加犁);食欲不振,身体羸瘦(加山药);泄泻,腹痛,糖尿病(加南瓜);体虚、早泄、遗精、夜尿过多(加芡实);孕妇(减薏米,加其他);产妇。承山:消除困扰现代人的“最大顽证”第一次见识承山穴的威力,还是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当时,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们的教室在地下室里,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出来了,我就感觉两腿像灌了铅似的,不想动,身上很疲倦,脑袋也感觉大了、木了,昏昏沉沉地抬不起来。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班上有个同学,是北京当时一位著名推拿接骨专家的孙女儿,她对我说:“你怎么啦?站起来我瞧瞧。”我站了起来,她蹲在我身后,把住我的小腿,双手拇指各按住我小腿肚子下方正中的一个部位,猛然用力,我就感觉身上像触了电似的,一阵剧痛,我不由得大叫一声!等我缓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出了一身大汗,头脑顿时清醒了,也有精神了,腿脚也利索了,一切毛病消失于瞬间。我高兴坏了,赶忙问这是什么绝技,她说:“没什么啊,只是给你点按了一下承山。”学医后,结识了很多高人,再加上自己在临床上的经验,我慢慢领悟出承山穴的神奇。当时出现那些毛病,主要是因为一天到晚处在地下室那样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感受了湿邪,再加上学习任务重,心理的疲劳带来身体的紧张。疲劳加上湿邪,人就提不起精神了,好比绵绵秋雨中树,枝叶低垂,有气无力。而承山穴正好有缓解疲劳和驱除湿气的功效,经过点按,不仅身上的肌肉缓解了,疲劳消失,而且,因为出了一身汗,湿气基本排除来了,病邪顿时一扫而光。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这里,肌肉分成“人”字形,承山穴就在人字中间。它为什么会有这些功效呢?顾名思义,承山就是承受一座山!山,就是我们的人体,人站着的时候,小腿肚子会紧张,承山穴位置是筋、骨、肉的一个纽结,是最直接的受力点。人体这一百来斤,全落在这一点上。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承受的压力,每个人又要承受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这些压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无形的山,压力在身上背久了,就会使人感到累,使人产生疲劳感。这种压力,承山穴也会帮人承担,所以说,它是一个为人缓解疲劳的穴位,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山”,只要轻轻按压承山,它都会挺身而出,帮我们承担压力,缓解疲劳。我在临床上经常用双承山配双肩井,治疗由疲劳引起的腰酸腿疼,有很好的效果。下班累了的时候,我也会用这两对穴位,为自己消除疲劳。 承山穴是我迄今为止发现的去除困扰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顽症——人体湿气的最好的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红豆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为什么呢?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它能通过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微微升高的体温向外散逸。游泳的时候,人的小腿肚子会抽筋,这是因为人在水里感受了寒湿之邪,这时,也只要赶紧揉一揉承山,抽筋的症状就会缓解或者消失。按压承山穴,是要有讲究的。前面说的那位同学帮我按压承山穴,手法相当狠,这是要用来帮我发汗、治病的,所以不得不用这样的重手法,以一鼓作气,驱除病邪。但平时我们用来驱除湿气,缓解疲劳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如此了。承山穴按上去会非常的酸痛,如果手法重了,人会受不了,所以,揉按承山的时候,我们开头只能轻轻地按,轻轻地揉,以感觉到酸胀微痛为宜,慢慢地,可以加重手法,千万不要把别人或自己按得剧痛难忍。谁都怕疼,在能保障效果的情况下,咱们应该尽量把疼痛减少到最小。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可以调动承山穴,有没有任何疼痛呢?当然有!那就是站桩养生法。很多朋友反映,自从坚持练习站桩,腿肚子变得有力了,精神变好了,大便也成形了。尤其是“大便成形”这一项,有人不解,说:“我还来得及熬您说的薏米红豆汤喝呢,怎么体内的湿气说少就少了呢?”我说:“站桩难道就不能去湿气么?”我们练习站桩的时候,脚跟要稍稍抬起,重心要落在脚掌前三分之二处,也就是涌泉穴上,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受力部位是不是偏于两腿前外侧和小腿肚子?两腿前外侧受力鼓动了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能促进人体气血的通畅;而腿肚子所受的力,正是作用于承山穴。所以,站桩也实在按揉承山穴,同样能达到减缓疲劳,去除湿气的效果。我们摸摸普通人的腿肚子,会感觉软软的,但如果练了一段时间站桩,再摸他的腿肚子,你会发现,变硬了,这就是站桩自动产生的,小腿不一定会加粗,但是会变得结实。腿肚子硬实了,全身的抗疲劳能力、自动去湿能力也就强了,这是因为,那里有一个硬实的承山穴在辛勤工作着。所以,站桩的最高境界是不练而无时无刻不在练,因为人体在长期站桩时,体中不断体会和调整,已经练就了一套自我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使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调动相关穴位的作用。不要以为这个境界高不可攀。在站桩的日子里,经常摸摸你的腿肚子吧,哪天你发现它比以前硬实了,就说明,你离这个境界不远了,到那个时候,你再看看自己的身体是一个什么状态! 后溪穴:振奋你一身的阳气二十年前,我初行医的时候,颈椎病是四十岁以后的人的专利,但现在不是了,二三十岁的颈椎病患者到处都是,我甚至见过的颈椎病的小学生!原因很简单:伏案久了,压力大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调理,所以颈椎病提前光临了。不仅仅得颈椎病,长期伏案的白领、职员或者搞文字工作的,老早就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眼睛也花了,脾气也糟了,未老先衰,没有足够的阳刚之气。这是当今多数人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看到这些问题,很多人都说,这是脑力劳动的结果,脑力劳动也是很消耗人的;人们以为近视仅仅是由于眼睛离书本或电脑屏幕太近所致。其实不尽然,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弯了,人的精神也没了。人体的精神,不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错误的姿势消耗掉的。眼睛也需要靠阳气来温煦,仅仅是眼睛疲劳,可能不能导致近视;真正导致近视的,是眼睛在缺少阳气温煦的情况下过度疲劳。这一系列问题,出于同一原因,那么,通过一个穴,也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个穴就是后溪。这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这个穴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一切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用这个穴位非常简单,而且容易坚持。我们坐在桌子旁,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我们想想,当我们坐在电脑旁阅读文件的时候,手是怎么放的?肯定是一手不离鼠标,一手仍在键盘上吧!保持这个姿势不动,人都变僵了。这时,不妨灵活一点,把手解放出来,让双手的后溪穴抵在桌沿或键盘上,来回滚动,揉一揉,每次刺激三到五分钟,每个小时刺激一次就足够了。这是毫不耽误时间的,因为这时候,眼睛该看什么还可以看什么,不耽误。大家可以试一下,坚持一天这样做下来,肯定到了下班的时候腰不会酸、脖子不会累,眼睛会很大程度上的缓解。每天坚持这么做下去,首先是腰椎颈椎轻松挺直,同时,你会发现眼睛也比以前好使了。如果因为忙,总是忘记怎么办呢?我建议,甚至可以定个闹钟,每隔一个小时提醒我们揉动一下后溪穴。不管忙到什么程度,我想这么一点时间还是能抽出来吧。何况,每小时这短短的三分钟,是拯救我们的健康的!凡是到我这里来看颈椎病、腰椎病的人,我都建议他们这样去用后溪穴,效果都非常好,很多病人反映,这样做比去按摩院按摩颈椎腰椎要管用得多。有位三十岁的白领对我说:“本以为骨骼已经定型,要众生驼背的,但最近感觉背明显比以前直了。”我说,当然,年轻人驼背不是因为骨骼定型,脊柱是一节一节的,是活动的,怎么可能随便定型呢?关键是你背上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才出现驼背的迹象的,一旦这个气机通畅了,你的背自然就直起来了!我还要特别把这个方法介绍给正在读书的小孩子。这些孩子很可怜,从小学到高中,小小年纪就承受这么沉重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不希望他们一辈子戴上近视眼镜,更不能让他们在沉重的压力下失去朝气,成为小驼背。作为一个叫人养生治病的医生,这是我能做到的。我本人也和多数人一样,每天平均在电脑的工作的时间是在十一二个小时,但到现在,视力没有问题,颈椎也没有问题,精神状况很好。其实我没有更好的养生方法,我也是受益于后溪穴。很久以前,我就养成了揉后溪的习惯,随时随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我开车的时候,如果碰见路上堵车,或是红灯亮了,也会把后溪放在方向盘上来回滚揉几次,很舒服,甚至很潇洒。这时候,别人在着急上火,而我在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无穷。一不起急,二不发火,精神振奋。这么一来,有时候居然觉得堵车也堵得很值!痛风的“报应”是从哪里来的?有一次,和几位同行一起吃饭。有位年轻的医生,我们叫他小许,讲起他的一个痛风病人,小腿肿的发亮,呈暗紫色,不能伸直,一伸就疼得钻心。百医无效,后来遇到小许。小许医生信佛,他问这位病人:“你平时最爱吃什么?”病人说:“最爱吃螃蟹。一边喝着冰凉的啤酒,一边吃着刚蒸出来的大螃蟹,太美味啦!”小许说:“瞧,你现在知道你这病是怎么得的吧?这是业障病啊,所以医药治不好。你瞧你这腿的样子,跟那个蒸熟的螃蟹的腿,是不是很像?这是报应啊!”病人略有所悟,但病人的儿子在旁边不高兴了,说:“你这医生怎么能这样?治不好就治不好,怎么还骂人啊?”小许说:“我哪儿骂人啊?”病人也来劲儿了,说:“你说我是遭报应,说我这是蒸熟的螃蟹,这不是骂人吗?你这个医生,年纪轻轻的,治不好病不要骂人好不好?”小许也急了,跟病人和病人的家属争起来,不料这两个人跑出诊室,大声嚷嚷:“许医生骂人了!许医生骂人了!!我现在就去告他!……”差点没把小许气得背过气去。小伙子跟我们讲着讲着又激动了,一肚子委屈。我们听了哈哈大笑。众生的根性,有深有浅,我们怎么能指望别人都像自己这样想问题?而且,在医院就得讲医学的,你去讲别的,哪行呢?怪不得有的病人要生气。“唉,别提了,后来我们领导也是这样说我的。可他这病明明就是报应嘛,你叫我怎么说?”我说:“对,是报应,但千万不要劈头盖脑就说人家得病是吃螃蟹的报应,得拐个弯儿。你得从医学的角度、用医学的术语,告诉病人,这个报应是怎么产生的。医学术语,无非就是阴阳啊、寒啊、热啊、湿啊……”我们可以把虾和蟹放在一起做一个比较:这两种动物都是生活在水里,无疑有着很重的湿气。但虾生活在水面,螃蟹生活在水底,从它们的生活习性上看,就能辨出阴阳寒热来。虾属阳,是热性的,蕴藏湿热,所以吃多了虾会上火,身上生疮或阴虚火旺的人最不宜吃虾,人们常说虾为“发物”,就是冲着它的湿热性质而言的。用传统的烹饪法煮虾,一般都会加点葱,因为葱有发散性质,可以发散寒湿,还能鼓动虾的热性,产生升阳、壮阳的效果。蟹属阴,是寒湿性的,所以蟹的正确吃法是加苏叶一块蒸煮,再用姜汁蘸着吃。这都是为了去除蟹里面的寒湿性。如果要喝酒,只能喝点白酒或黄酒,这些也都是热性的,可以去寒气和湿气。在海边吃海鲜的时候,有经验的人都会吃点蒜,喝点白酒,因为海里的动物一般都是寒湿性的,用蒜和白酒可以驱寒散湿。所以,我们不要小看烹饪,不要小看饮食,其中大有学问呢!商朝的宰相伊尹,既是厨师,又是医生,调和药物的四气五味,创立了汤液治病的方法。我们在菜肴里加上各种佐料,不仅是为了调味,还是为了调和食物的性质,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不同的菜要加上不同的佐料,这是要根据医理药理而斟酌的,古人对此要求非常严格,可惜这些要求在现代人这里渐渐失传。现在很多人吃蟹或吃海鲜的时候都喜欢和啤酒,甚至冰啤,这怎么得了呢?这不是寒上加寒么?湿气遇寒而凝固,不能发散开去,于是形成寒湿邪气,往身子下部沉积,沉到小腿上去了,沉到脚上去了,不就是痛风了么?吃蟹得痛风,这是报应,但这个报应的形成过程,是可以用医学来解释的。很多痛风病人都是久治不愈,为什么?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这种寒湿邪气一旦在体内扎了根就不容易排出去,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病人改不掉他的嗜好,而这些嗜好一般都与肉食相关,胡吃乱吃大量吃,不知不觉,病从口入,等到得病的那天仍不知悔改,等到病恶化了不可收拾的时候还是不回头。脾气坏一点的,你把他的嗜好断了他还不高兴,回到家里又开始喝着冰啤吃螃蟹解闷了。众生刚强难化,看来,我们即使是真正想帮助人,也还得有足够的智慧和善巧啊!印堂发亮:打开“心结”,健康自然来作为一名中医大夫,我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因意外而脱臼或骨折的病人。他们在我的接骨治疗中疼痛难忍,等他们安静下来养伤的时候,我会过去跟他们聊聊天,宽慰一下他们的心。很多人就告诉我说:“我出事那天早上照镜子,发现自己印堂发暗,结果果然就倒了这么个霉!您说这是不是巧合?印堂发暗真的就不走运吗?”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这么问。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印堂饱满发光的人所谓“运势”好,印堂发暗的人所谓“不走运”,其实这是有医学根据的。印堂,就是我们两眉之间的那个小区域。这里非常敏感,我们可以用一根手指离着几毫米指着此处,不碰着,这里都会有感觉,时间长了,还会眩晕。印堂为什么如此敏感?因为,印堂这一区域,是人体几个重大经络的汇集之处: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都要经过印堂,任脉也要从印堂正中穿过。我们知道,膀胱经主人一身的阳气,任脉主人一身之阴,胃经多气多血;而且,前额还直接对应于人的足阳明经。不仅印堂,而且包括人的整个前额,都是人体气血情况的一个外在标志。按照我的经验,从印堂可以看出人体短期内的气血状况,从额头可以看出人体一个较长时期内气血的情况。当我们气血充盈的时候,印堂会很饱满;当我们气血运行顺畅的时候,印堂会微微发红。反之,气血不足的时候,我们的印堂会微微下陷,气血运行不畅的时候,印堂就要发暗了。所以说,印堂下陷、发暗的时候,就是我们体内气血不足或不畅的时候。气血影响我们的应变能力、形象气质和情绪,继而决定我们是“走运”还是“倒霉”。气血不足或不畅时候,人会变得稍微迟钝一些,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会差一些,因此,很容易出意外。比如开车的时候,明明看见前面有辆自行车横穿马路,气血充足、眼疾手快的人就把车刹住或巧妙地从自行车后面绕过去了,有惊无险,事后还得意地想:“很幸运,没撞上。”气血不足的人,这时候就要打个愣神,结果,0.1秒钟的耽搁,就出事故了,这不就倒霉了吗?气血不足或不畅的时候,人的气质也变了,精神头也少了,亲和力也弱了,印堂发青,让人觉得此人脸上有一股晦气。这样,容易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自己做事。气血好的人就不同了,你瞧他满面红光,笑容灿烂,大家都乐意接触他,跟他做朋友,好运自然也就由此接踵而来了。气血充足而通畅的人心里也会感觉满足而舒畅,反之,气血不足不畅,心里也会有一股不平之气或者不顺之气,于是人变得容易起急,遇到一点不满的事情就发火。结果,往往不是动手打人,就是被人打,最后都得上医院,一面乖乖接受治疗,或者掏钱赔偿,一面抱怨“印堂发暗,运气不好”。其实,这只是气血不好。如果一个人气血一直都很充足而顺畅,那么,他的额头则是锃亮发光、血色匀和,而且很饱满。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天庭饱满”,这种相貌是福相,这种人也必然很聪明。反之,他的额头上则会隐隐发暗,也更容易起皱纹。这就需要长期的调养了。天生气血充足的人,额头都会很宽,而且会越来越宽,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哲学家式”的额头,这种人会有超乎常人的智商、精力和意志,我们看毛泽东主席、还有香港的霍英东老先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不就是这样的额头吗?宽额头的伟人、企业家、学者比比皆是,他们先天过人。当然,因身体虚弱或遗传因素而脱发或秃顶也会造成额头越来越宽,这又另当别论了。其实,我们一看就能分辨出来。这些人的宽额头,一般不够饱满锃亮,或者血色不匀,或者皱纹布满,根本不是气血充足所致。如果朋友们发现自己属于气血充足型的宽额头,那么,恭喜你,你先天过人,好好努力吧!不过,你如果稍不注意,也会有印堂发暗的时候,可得小心啊。当然额头窄一点也没关系,后天还能补救的,只要你的印堂一直饱满红润,同样可以身心健康,一帆风顺。当然,如果印堂或额头过于发红,不该红的时候红了,红得不正常,那也不是好事。我治疗过一位著名的体育教练,六十多岁了,患的是癌症,整个前额布满皱纹,却红得很厉害。这就是不正常的红了,其实,这是阳明经有热的标志。我在给他开药治疗的同时,让他平时没事就用手指推一推印堂,从下往上推,这样既可以改善全身的气血,又可以清阳明经之实热。而对于阳明经的实热不明显的人,我不建议这么做。那肯定有人问了:“那我们一般人该如何做才能使印堂不至于晦暗呢?”很简单,只要我们保持欢喜心,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皱眉就行了,眉头一皱,印堂不就拧起来了吗?那样的话,气血也就拧起来了,弄不好,一切都得拧起来。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我作为一名中医师,临床上所治疗的其实全部是“已病”,而且有很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已病”。我与其一个病人一个病人进行治疗,还不如教他们学会如何不生病呢!所以,我从医约二十年的有一个阶段,我暂时离开过心爱的诊室,按照《黄帝内经》的教导,“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目的就是苦苦寻找一条真正属于古人所说的“大医”的路:我不仅要让病人把已经拧住的气血重新解开,把已经发生的伤痛重新抚平,还要教人们从一开始就别把气血拧住,别让伤害发生。我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是曲折和艰难的,收获当然也非常丰富。如果要问我最大的心得是什么,我得说:“首先你不能让印堂拧住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让我们舒展着眉头,眉清目朗地去面对吧!” 中医什么病都治不了”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遇到一位西医大夫,非常客气,非常谦逊,我们聊天的时候,他对我说:“哎呀,还是你们中医好啊,西医什么病都治不好。我那天感冒,自己给自己开药吃了,结果只有胸口出了点汗,难受得很,后来喝了一剂麻黄汤,马上出了一身透汗,很快就好了。西医连个感冒都治不好。别的病就不用说了,遇到高血压就降血压,遇到糖尿病就降血糖,遇到炎症就消炎,全是简单的思维,全是虎狼毒药乱攻乱伐。遇到拿捏不准或者治不好的病呢,就命名叫什么什么综合症,综合症嘛,就是治不好的。更要命的是,动不动他就割一刀,你想想,病人本身身体就差,再给他开膛破肚,扒皮抽筋,人家哪里受得了啊?还有放疗、化疗,太可怕了!告诉你吧,我们医院那些西医,要是遇见自己的家属或者朋友得了癌症或者白血病,都不愿意给他们放疗、化疗,谁不是凭自己的关系去找信得过的中医啊!总之啊,我们西医,全是穷折腾……”那段时间,正好中西医论争非常激烈,中医和西医往往都站在自己的这一边攻击对方,我万万没有料到这位西医大夫会说出这样的话。他越是这样说,我倒越不好说什么了。看来人还是谦逊一点好。如果一直处在攻击别人的状态下,处处逞能,那么,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有几斤几两。而且,你强词夺理,别人说不定比你还能强词夺理。如果能处处礼让,别人也就只能对你礼让、谦逊了。如果你敢于真诚地说出自己的不足,别人也就不得不在你面前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我对他说:“哎呀,您过谦啦。其实西医也有西医的长处,不然它哪能到中国来呢?千万不能完全否定它。其实,我有时候倒觉得,中医才是什么病都治不了呢。”谁知,这位仁兄马上来劲儿了,问:“此话怎讲?愿闻高论!”中医什么病都治不了,它只能对人体进行相应的调节、调理、调整。疾病是由一些不平衡造成的,一旦这些不平衡被调节过来了,人体回复了中正平和的状态,疾病也就没有了。所以,在中医看来,没病的人也可以调节调节,这就是养生,就是“治未病”。最高明的医生总是对那些没有病的人进行一下简单调节,把疾病扼杀于尚未成形之际,使人不再生病。遇到已经生了病的人,中医还是调理。草药、针灸、推拿,一切中医治疗手段都是调理手段,目的都在于使人体恢复平衡,激发人体自愈机能,而不是说有一个病我马上就能把它直接镇压下去。中医靠调理来治病,调理,就是用一些小方、小法、小技巧,让人愉快地接受,迅速地恢复到健康状态。所以,在中医看来,养生和治病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真正的好中医,固然是治病的能手,还必须是养生的行家。我的诊室里,不管挂号费有多贵,病人总是络绎不绝,老病人有病就来,还推荐新病人来,有人说我“医缘广布”,其实我并不乐意接受这个说法。因为,任你医缘再广,也不能包治天下病人;任你医术再高明,能使人起死回生,也无法挽回病人在疾病中已经受到的痛苦和损失。一个懂得养生之道的医生,为什么非得让别人到生了病的时候才和他结缘呢,为什么不能早点跟人认识,教人养生,让人不得病呢?所以,我更愿意与千千万万的人结下“养生缘”,使大家懂得养生,不生病或者少生病,这才是我最高兴的事情。说中医什么病都治不了,还是因为中医治病需要跟病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需要病人的配合。如果病人不配合,再好的医生,疗效也会大打折扣。比如前一阵子有一位病人,先到别的医院去做了手术,肚子被拉开以后,医生一看,癌细胞已经全部扩散,不敢动,就给他缝上了。接着他来到我所在的医院,我跟他做了很多交流、沟通了很长时间,总算把他的心结给打开了。然后我给他开了四付药,吃了以后,从疼痛减轻到梗阻给解除,效果就非常明显,回家以后感觉仍很不错。可不久正好赶上过节,亲戚朋友都来探望。大家就七嘴八舌地问啊:“你这个癌症这么重,能好得了吗?”“西医都没有办法,你在那儿看的?”他说在北京看得的。又有人问:“医生有名气吗?”“没名气。”“多大了?”“40来岁。”“你是不是遇上骗子了。”大家都这么说。老先生经过这么一折腾,还真有点心动了,开始怀疑、害怕,结果病又回来了。类似这样的很多。如果我们周围的人都说,肿瘤谁也治不了,只能等死,西医都没有办法了,中医只要治肿瘤的就是骗子。那么,我们中医真的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处在这种惊恐和怀疑状态下的病人怎么治呢?医生和病人的相遇,是要有缘的;要通力合作把病治好,还要投缘。如果无缘,或者不投缘,那就只能留下生命的遗憾。     以冬季养生为例,谈“饮食有节”     “病从口入”的意思,有深有浅。我们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说:“吃饭前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这是“病从口入”最表浅的意义,如果我们现在还停留在“饭前洗手”的水平,那对“病从口入”的理解就仍是停留在小学的水平。哪怕吃得再干净、再卫生,吃多了会撑出病、养出病来,这也是病从口入。古人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觉得饿了你就吃,觉得差不多了你就别再吃了。我们成人平时不太注意,感觉到吃饱了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吃多了。小孩的很多疾病源于吃多了,过去北京有位很有名的儿科老大夫,专门通过调理小孩的脾胃解决小孩的各种疾病。实际上,我通过大量的临床发现,成年人因为吃多了产生食积的情况也非常之多,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今天吃多了。久而久之,疾病就出来了。所以,要“节饮食”,不能暴饮暴食。能理解到这个水平,算你对“病从口入”的理解达到中学水平了。但“节饮食”不仅仅是节制饮食,还有“饮食有节”的意思,就是要按照节令、按照大自然的节律来有节制地饮食。中医对人的饮食结构是按照五行、五色、五味来调配的,在不同的状态下,不同的时间季节进食不同的蔬菜和肉食。达到这个程度,可以勉强算一个大学水平。但是,大自然的节律也不是死的,有的年份,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这时候,饮食又该有所变化了。这就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变化。达到这个程度,才是更高的水平,可以谈得上养生了。大家都知道“贴秋膘”,到了秋天,就不能过多出汗了,同时注意补充营养,让自己长点膘,好应付冬季的严寒。实际上,真正的“贴秋膘”应该在11月以后,一直延续到冬季。入冬以后,饮食历来多注意温补,所谓“秋冬养阴”。在北方,像涮羊肉、羊蝎子这样一些性质温热的食品比较流行。但比如去年冬季,大寒之前之下了一场小雪,是是一个暖冬,没有冷的条件,但大家还是在吃那些羊肉。于是,人体内是温热的,体外有不够冷,于是体内的温热要散发出去,这一散发,坏了,精气闭藏不住了。人在冬天是要闭藏精气的,只有冬天闭藏充足,春天才能有能量正常生发。如果精气外泄,闭藏得不够,到了春天,温病病就开始流行了。这就是古人讲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实,“冬伤于寒”不是简单的受冻,恰恰相反,当冬天不够寒冷的时候,人的毛孔闭合得不严实,张开了,精气外泄,寒邪趁虚而入,伏在体内,到了春天,接着春温之气生发出来,使人犯病,这就是温病。当然,在现在的人看来,一般都认为是感冒了。正式因为去年冬天不够冷,人们的饮食起居没有因机变化,所以,到了今年春天,医院里感冒的病人一波一波的,比往年多好几倍。所以,虽说“秋冬养阴”,但暖冬养阴仍需慎重,尤其不要以温热的荤腥来养阴。那么,是不是只要冬天很冷,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养阴了呢?也未必!早在几年前,北京中医院的周鹰大夫就提出,“秋冬养阴”不适合现代城市人群!因为这群人营养物质摄入有余,而运动量不足,本来就是阴盛阳虚的体质,如果再要养阴,那就过犹不及了。这个看法我是非常同意的,现在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都有阳虚阴滞之象,他们身上的物质、能量太多了,都淤滞在那里行不开了。体内出现淤滞,必然生热,就像内部出现短路的电器发热一样,人一感到热,又得脱衣服或者喝冰水,于是寒邪又轻而易举地进入体内,人体成了一个寒热交错的场所。这样的人一得病就非常复杂,不好治,没有十几年的临床经验,不可能拿捏得准!这就不是哪一年的问题了,而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如今,我们冬天到底该吃些什么才叫“饮食有节”呢?严格来讲,应该少进肉食、多吃青菜,多喝粥。冬天的蔬菜,主要以大白菜、萝卜为主,这叫“时令菜”,在过去,只有冬天才有这种菜,到了别的季节它就长不出来。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大棚,无论什么蔬菜,任何季节都有。所以我们到了菜市场上,一年四季见到的蔬菜都差不多,根本不知道哪个是时令菜,哪个是反时令的菜,如果不用心的话,那就只能乱买乱吃了。结果,最终是把自己于大自然相应的那种节律感吃没了。所以,要尽量少用那些反时令的菜,比如像红颜色的西红柿。红色属火,是夏天的颜色,西红柿也正好是夏天的时令菜,用过去的技术是不能保存到冬天的,除非做成罐头。现在不同了,冬天照样有西红柿,虽然有,但还是得少吃为妙。但毕竟,冬天是一个藏精气的季节,我们在饮食上该如何合理地搭配才能把这个“精气”藏住呢?首选喝粥,用谷物熬粥喝。尤其是去年那样的暖冬,熬粥的原料还可以多加一些山药、赤小豆。谷物是植物的种子,每一颗谷物都能长出一颗植物,其中的生机是无限的,这就是大自然的“精气”所在,也正是人所需要的。山药是长在土里的,它也相当于种子,足以繁殖新一代的山药,其中同样蕴含着生命的精气。种子,吃这些东西来闭藏精气,比大鱼大肉好多了。饮食方面,学问非常大,我们在今后的文章里还要一一介绍。有人也许非常急于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吃怎么喝,我告诉大家最简单的一个判别方法: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看见窝头,你觉得那个香,你想吃它,那么你这一天就吃窝头去;另一天你觉得南瓜好吃,那么,你就吃点南瓜。中医讲“胃以喜者为补”,就是说你体内缺少这种东西,你看见它自然就会想吃。如果吃点辣的、吃点海鲜就过敏,那你就别吃了,因为这说明你的体质天生就不容这些东西。当然,不管什么美味,不要吃得太多,适可而止。这是饮食的一个总的原则,更具体的学问,且待下文。新食不见旧食——兼谈养生的“法”与“术”在中医里面,养生和治病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反正都是调节人体的阴阳,治病有养生之功,养生也有治病之效。但是,很多人一得了大病,就一心想着如何治病了,你跟他谈养生,他会说:“来不及了!”根本不感兴趣。我有一位病人,以前是国家足球队的教练,快七十岁了,得了结肠癌,不过他很豁达,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并不完全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疾病上,而是更乐意谈一些养生方面的话题。在我所见到的癌症患者中,能有如此好的心态的人真是不多。这位教练兴致勃勃地跟我说起他的祖母,老人家整整活了一百岁,到了一百岁的时候,身体还是很好,只是有一天,忽然觉得有点不舒服,家人打算送她去医院,于是赶紧找医疗本,医疗本还没找到呢,老人就安详地去世了。在座的所有人听了,都颇有感触。这不是一个令人悲痛的事情,相反,它会让人听了心里很欣慰。《黄帝内经》里说,上古之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不说“死”,而说“去”。去,是很从容的、很主动的。我见过很多活过一百岁的老寿星,它们都说,人到了一百岁的时候,就不怕死了,就像人生的河流一路奔波,流到尽头,融进大海。大海是水的故乡,死亡也是人的老家。到了该回老家的时候,回老家是很惬意的事情。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那么怕死呢?因为它们还没有活够,就像一条河流还没有流到大海就中途干涸了,也像一个公司职员还没有完成手头工作的时候就到了下班时间,他意犹未尽,舍不得走。总之,活到一百岁,无疾而终,这样的人生其实很圆满。我问这位教练:“您有没有注意过,你奶奶是如何养生的?”“奶奶就像一般的老太太那样,安详、和蔼。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教练说,“唯一不同的是,她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泡一壶浓浓的茶喝下去。过一会儿再去上厕所,然后才吃早餐。我从小就见她这么做,从不间断,雷打不动。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总是说:‘新食不见旧食。’”好一个“新食不见旧食”啊!这就是老人长命百岁的秘诀!我给大家分析说,茶叶是消食的,早上起来的时候,胃里已经基本上没有食物了,再用点浓茶涮一涮,就更干净了,再解大便,解完大便,肠胃里可以说基本上空了,这时候再吃早餐,新食物下肚,迎接它们的是干干净净的肠胃,消化得自然利索。消化好,肠胃干净的人,自然能够长命百岁。听我一说,在座的有好几个人眼睛里发亮,好像找到长寿秘诀了。其中一个年轻人说:“那好,我从明天起,每天起来也喝一壶浓茶。雷打不动!”他的话把我吓了一跳。真没想到,这位聪明绝顶的明星经纪人会对自己的养生大事做出如此武断的决定。我知道他不是说着玩的,因为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出了决心。我笑道:“你回去试试吧,保准不到一个星期你就得趴下!”“为什么啊?”所有的人都问。其实,养生有法有术。这位教练的老奶奶养生之“法”,就是“新食不见旧食”,这个“法”是通过早上喝一壶浓茶清空肠胃这个“术”来实现的。“法”是不变的,而“术”却必须因人而异。我们要从别人的养生经验中学“法”而不能学“术”。早上起来喝一壶浓茶,利用浓茶消食,清除肠胃中残留的食物和粪便残渣,只适合年纪比较大、肠胃比较好而且身体能量消耗不大的人,对于一般人来说就不行了:年轻人受了浓茶的刺激会格外兴奋,一过这个兴奋期就蔫了,上午下午都没了精神;肠胃不好的人空腹喝浓茶,肠胃马上就受不了;身体能量消耗大的人早上空腹喝了浓茶,会加大消耗,因为茶叶本身就是去人的脂肪、消耗人的能量的东西。所以,对于这位年轻人来说,要做到“新食不见旧食”,只要晚餐少吃或不吃,每天早上按时排大便,就差不多了,不需要喝浓茶,因为年轻人肠胃更有活力,完全有能力清除各种渣滓。所以,很多养生经验,都是因人而异的“养生之术”,它们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我们要找出它们背后的“法”或“道”,再摸索和拟定出属于自己的养身之术。想起那位教练的老奶奶,老人家从不说早上喝浓茶有多好,而是反复强调“新食不见旧食”,不强调“术”而强调“法”,真实一位有智慧的老人!拒绝夜醉,命运随着健康一同好转你见过这种人么?一眼看上去,大概三四十岁的样子;问他年龄,他要是说他明年六十,你也会相信,要是说他今年二十八,你也能勉强接受。其实这个人就是二十八岁,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博士。他来我诊室的时候,显得忧心忡忡,其实他也没什么大问题,只是胁下痛,肝气不舒,精神不振。我给他扎了几针,就不痛了,然后我又给他开了几服药。那天正好病人少,我和他便多聊了一会。他说,他们班有一个同学,放暑假的时候发现肚子里有一处疼痛,便到医院检查、治疗,可暑假还没过完,就去世了。他觉得人的生命太脆弱了,疾病太可怕了,医院有时候也挺恐怖,病人到死的时候,仍不知道自己是死于病还是死于医。所以,他感觉身体不适,就来中医调治。我也不是他找的第一个中医,他以前找了很多医生,效果都不错,但总是过不了多久,胁下又会隐隐作痛。他想,大家不是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吗?怎么中医这次也只能治标而治不了本?所以,我这次虽然是“手到病除”地解除了他的病痛,他仍不太安心。我对他说:“其实,治标和治本都是相对的。可能前面那些医生把你的病完全治好了,但你生活中使你得病的那个因素还在,迟早不又得让你得这个病吗?”他说:“你讲得有一定道理,但我生活中是什么因素让我得病呢?”我笑了:“这得问你自己啊。我又不会跟踪观察你。你觉得你有什么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起居、饮食?还有,你一般胁下痛是在干什么事情前后呢?”“其实,比起其他同学来,我还是比较注意身体的。我晚上11点就会睡觉,早上7点起床,中午打个盹;一日三餐我都吃;我也经常做运动。哦,对了,唯一的不好是,我喜欢喝酒,一般每个星期都有一两次,晚上和朋友一起出去喝酒,醉醺醺地回来,好几次,就是晚上喝醉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感觉胁下痛的,而且嘴里很渴。”找到原因了!我松了一口气。这位博士,犯了养生大忌,那就是“夜醉”。《孙真人养生铭》白纸黑字,谆谆告诫人们:“再三妨夜醉,第一戒晨嗔。”就是不在早上发怒,不在晚上醉酒。为什么呢?早晨的人体阳气生发的时候,怒气扰乱人体阳气的生发,使阳气不为利反为害;晚上是阳气收敛封藏的时候,而就是助阳的,这样就迫使阳气生发,好比一个人该睡觉你却硬把他从被窝里拽出来,这样就把身体给伤了。不仅伤了阳气而且伤了阴气,因为酒精的刺激使人在夜晚无法封藏必要的能量。我把这些道理如实跟这位博士讲,但他面有难色,说:“一起喝酒的,都是几个非常铁的哥们,一个系的师兄弟,总是你喊我我喊你的,不去也不好啊。大家都是性情中人,非常难得……”我乐了。总是遇见这种情况,病人的病源于某种不良嗜好,但一旦医生想断出这嗜好,他们必定反抗。以前还有位“文人”对我说:“人无嗜好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趣也。”总之是百般辩护,表示很有困难。我冷笑道:“酒肉朋友,还说什么非常难得?我看你这病倒是非常容易得!”“您别说得那么难听啊,不是酒肉朋友。其实古人晚上也喝酒,你看辛弃疾,他晚上就喝酒,但身体多好,老英雄啊。他在词里说……”我暗笑,他是个学文学的博士,居然和我拽起诗词来了。我打断他的话,说:“‘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对吧?你学古人的东西,就学会人家晚上喝酒?你以为那很潇洒、很痛快吗?不是的!这首词前面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人家心里悲愤啊,哀愁啊,无奈啊,不是放荡!更不是隔三差五晚上就去喝酒。苏东坡也说:‘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这也不是常态。到了家叫门没人答应,他‘倚杖听江声’,你有这么好的心态么?”这位博士听了,很吃惊。他大概以为医生只会看化验单和处方书。学医的人真的不容易啊,三教九流都得懂一些,该和人拽的时候还是要拽的,这样才能让人相信你。我本来以为他服了,不料他支吾了两声,又说:“而且,我马上毕业了,面临工作,像喝酒这样的事情,在社会上也是有必要的,不喝酒混不开啊。”“我不喝酒,但我没有混不开啊!”我笑了,“你这个年轻人,为了护着自己这点可怜的嗜好,想尽了借口啊!别说了,信我一句话,这个嗜好是让你生病的,是你的敌人,他迟早会让你像你们班上的那个同学那样!你还在为它说好话!至于那些朋友是不是酒肉朋友,你试试,不跟他们喝酒,看看他们还会不会跟你那么好,如果他们离你而去,那就都是酒肉朋友了。等你的生活改变了,心态改变了,你会有新的圈子、新的朋友的。”说着,我看到外面又有病人在等着了,就把他打发走了。再见到他,已是两年以后。若不是他主动自我介绍,我绝对认不出他,因为他比两年前年轻多了。他带着一个漂亮的姑娘来。这时他才告诉我,他回去后从此晚上不喝酒了,那帮喝酒的弟兄真的疏远了他。他并无损失,反而结识了几位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些朋友的熏陶下,他学业大进,博士论文获奖了,一毕业就被北京的另一所重点大学录用为讲师。也就是在他戒酒后不久,也找到了女朋友,就是现在他身边的这位姑娘。他对我说,其实他女朋友也没什么病,只是经常睡不好觉,想让我把把脉,给点建议。因为他在这两年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好医生,不仅仅是治病的,还是治命的,他给你的养生保健建议不仅能改变你的健康,还能改变你的命运。生甘草,解药毒有位同行,是一个大医院的主治医师,而且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不久前,他告诉我一个困惑。按照他家祖传的路数,治病最注重调和脾胃,所以,不管遇见什么样的病人,先都要调和他的脾胃,等病人能吃了,有饥饿感了,病就要好一半。接下来就比较容易治愈了,一是因为一剂药吃下去病人就感觉治疗有进展,对医生有信心了,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没有了,心情变好了;二是因为医生此时面对的疾病也相对简单了。但他今年治病用这个路数,效果欠佳。他始终搞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我对于别人的家传,总是怀有敬意的,不敢随便非议,于是故意岔开话题,“顾左右而言他”。我说,感冒的时候,大家肯定是去找西医,谁也懒得找中医开几包中药回家煎着喝;肚子疼的时候,大家肯定会去找西医,做几个高科技的检查,看看到底是那里出问题了;刚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的时候,人们同样会去找西医,赶紧把血压、血糖降下来,唯恐找中医耽误了治疗……那么,人们什么时候才会去找中医看病呢?我的病人往往是:感冒一个月了,西医怎么治都治不好的;肚子疼开完刀后还疼的;高血压中晚期、糖尿病出现并发症的;腰椎、颈椎麻木酸疼久治不愈的;病人就是感觉不舒服但西医检查不出任何异常的……他们到我这里,说:“医生没办法了,建议我找中医试试。”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师,实在不容易。你接到的病人,没有一个简单的,不是疑难杂症,就是病入膏肓。更要命的是,病人往往是再被西医用各种方法治疗得千疮百孔后才来到你这里,体内是各种药物的残留。你还得能分清楚哪些是病人本身的病,哪些症状是药物残留带来的。其实,这个工作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得完美的。但是,医学要求完美,只有做到十全十美才能还病人健康,容不得半点随便。我以前在学医的时候,跟过一个医术非常精湛的老先生,来他这里治病的,都是一些老病号。每个这样的病人第一次来时,他基本上是开300克或500克生甘草,让病人回去喝半个月再来。这是何意?我起初大为不解,甚至想,难道这就是老先生的秘方?难道老先生见病人没救了,就靠这个打发掉?不管我是怎么想的,那些病人回去喝了半个月甘草后,都回来了,说感觉好多了,于是,老先生在给他们仔细诊断,开别的方子。慢慢地,我学明白了,才觉得老先生这一招实在是高。来老先生这里的这些老病人,哪个不是吃了无数的药?他们的病本身就没那么严重,但因为吃了这些药就变得严重和复杂了。老先生首先用大剂量的甘草,就是为了给病人解药毒的。甘草,在中药里有“国老”的美誉,它好比医药王国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处处缓和矛盾,调节纠纷,劝善救人,是一位“和事佬”。所以,大多数药方的最后,都得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让所有的药在一起和谐共处,密切配合,扬长避短,共同为治病而努力。这就是甘草最神奇的地方。甘草能解百药之毒,不但能解中药之毒,而且能解西药之毒,尤其能解那些长期郁积在人体内的顽固性药毒。所以,病人一来,老先生先用生甘草给他解药毒,药毒一解除,病人浑身就轻松了四五分。甘草不仅能调和诸药,解百药之毒,而且还能调和五脏六腑,涤荡脏腑中的病气。而且,甘草熬成汤后,温性增加,能温养脾胃。脾胃得到温养,能比较正常地吸收营养物质了,加上五脏六腑得到调和,药毒也得到解除,病人就会轻松六七分。这时候剩下的,就是病人本身的病了,需要重新望闻问切,进行诊断。这时诊治起来就容易多啦。一味生甘草,解药毒、和脏腑、健脾胃,一举多得,数不清的病人在老先生的妙手下奇迹般地康复,其实这个奇迹是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创造出来的。老先生的这个方法被我继承下来,临床上非常好用。还有很多病人,病已经治好了,但总感觉有某种“后遗症”,感觉身体不如以前,我一眼就能判断出,这是由于过去服药太多,身体里还有药毒没有排出去,于是建议其喝生甘草水,每天20克,煮两次,当茶喝,喝了一段时间后,感觉马上好多了。听我说到这里,这位医生很感动,说:“真是难为您了,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我明白了,以前我只注重健全脾胃,而不知解除药毒、调和脏腑。用了很多味药,还不如您一味甘草,还是你的师传高妙啊。”当然,对于我来说,这是师传;但这个方法,又是谁传给我的老师的呢?第一个发明这个方法的又是谁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师徒相授的不传之秘,早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的最后,就讲得明白:“凡诸毒,多是假毒以投,无知时宜煮甘草、荠苨汁饮之,通除诸毒药。”不管什么毒,当你不知道病人是中了什么毒的时候,只要把甘草或者荠苨煮成汁喝下去就解决了,老祖宗的这个方法对于解今人西药的药毒同样适用。古人已经说得明白,就看我们现在会不会用了。在精妙的祖传、师传,无非还是如何应用古人的这些东西。人说30岁之前,是你去找病,30岁以后,是病来找你。人到中年以后,谁没生过一些大灾小病?谁没吃过药?尤其是我们家里的老人,一辈子任劳任怨,有了病痛,总是吃一点消炎的、止痛的药,搪塞一下就过去了,很少找高明的医生认真诊治。他们的身体里,明显是有药毒的。如何解药毒?只要心脏没有大问题,我们都不妨给他们来点生甘草汤。谁说良药都苦口?这味良药就是甜的啊。这是儿女的孝心汤,能涤除老人一生的辛苦!养生也须随机应变:一餐疗法,两种方案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如果说某药一成不变地治某病,那他肯定是骗子;说某种方法、某种生活方式一成不变地养生,也是谬论。外界一切都在变化,人是活的,他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外界变化他还不变,那就是找死。老虎只能逮住没来得及逃跑的动物,老鹰只能抓住那些不能灵机应变的小鸟,同样,疾病只能逮住那些来不及逃跑、来不及应变的人。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应变,养生之道就是应变之道。有人说中医是保守,其实不是,中医是最灵活、最能应变的医学,不变的只有应变之道。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脑力劳动代替了体力劳动,人们的体力消耗越来越小,而心神消耗得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于是造成一个阴盛阳虚的体质。如何应变,使这种体质的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首先要在饮食上应变。一日三餐,是人们很久以来就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西方人也是这么做的。但到了现代,也该变了。我在临床上不但讲究“辨证论治”,而且讲究“辨因论治”,就是说,要把病人的病因找出来,使其改变造成疾病的原因,从而去掉疾病的总根子。辨因,则又往往会把疾病的原因追溯到:吃多了。不是吗?糖尿病是由于长期的暴饮暴食,胃部过于膨胀,压迫处于胃下方的胰脏,把胰脏压得麻痹了,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失调;心脑血管疾病也是由于人体过多的摄入脂肪、胆固醇,淤塞了血管;肥胖是因为吃多了,自不待言,过瘦也是因为吃多了把本来就很弱的脾胃吃到怠工、罢工,不能很好吸收能量,没听说今天还有谁是饿瘦的……过去的人节衣缩食,甚至饥一顿饱一顿,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健康;而我们现在的人,则好久没有尝过饥饿的滋味了,苏东坡有一句养生名言:“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但今人的观念则是“未饥先食,未渴先饮,一日三餐,定点定时。”这样就失去了天生的饿感和渴感。这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也使我们的身体丧失了应有的免疫能力。那该怎么办?如何应变?有人说应该“辟谷”,就是绝食,这不太现实。辟谷是那些修行的人做的事情,要求很高,操作起来不容易。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那么大,烦恼那么多,能量消耗还是不少的,即使绝食一天,也受不了。对于我的病人,我一般建议实行一餐疗法,现代人不需要一日三餐,只吃一顿或者两顿,无论是营养还是能量,都已足够。一餐疗法有两种实行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只吃一餐。就是只吃早晨一餐,并且吃素食。当然这不能每天坚持,只能每周有一两天如此就可以了。这一两天,理所当然地得选在星期六或者星期天了,因为这两天没有工作的劳累,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正好在家里打理自己的身体,调和自己的肠胃。这一餐很重要,不妨稍微吃晚一点,早晨起床后,自己动手,给自己作些爱吃的素食,蔬菜、豆制品都有一点,保证营养均衡。等早餐做好后,差不多九点左右,正式你享用这一天中唯一一顿早餐的时候了。吃饭的时候,注意细嚼慢咽,因为今天是肠胃的休息日,要尽量减少它的负担,而且,这是一天唯一的一顿饭,一定要让它的每一点营养都能被我的身体吸收。千万不要以为,反正这一天只有这一顿,为了防止挨饿,趁现在多吃点,于是狼吞虎咽。吃完饭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只要别太劳累就行了。千万不要以为今天摄入的能量有限,不敢动。口渴了怎么办呢?喝点白开水就行。这样,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我们可能感觉不到饿。到了下午,快到该吃晚饭的时候,正常人应该能感觉饿了,如果还感觉不到饿,那说明你的肠胃问题很大,不过也没关系,经过这样的休息,它会恢复正常的。晚饭时间到了,我们可能感觉饥肠辘辘,想吃东西了,坚持住,因为这时到了肠胃按时蠕动的时间,平时它们蠕动是为了消化食物,而这次它们正好借助蠕动清洗自身,肠胃壁上沉积已久的很多污秽慢慢脱落下来。再过一会,饿意会减轻,甚至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饿过了头反而不饿”了。这时,人体已经不指望能从肠胃中获取什么营养了,转而消耗体内的脂肪。晚上请睡早一点,九点半左右就睡吧。这时候,胃里是一片虚空的清净,胃是人体的第二大脑,它的状态会影响你的精神,使你的心情应该是很宁静,很平和。等到你一觉醒来,又是饥肠辘辘了,这时候,可以吃东西啦,不过,千万不要吃得太多,吃个六分饱就可以了。一星期之内,只要有一两天只吃一顿就可以,其他时间,该怎么吃还怎么吃,只要不至于暴饮暴食就可以了。坚持了几个星期后,你自己看看是什么效果吧!第二种方案是:一顿不吃。就是一天只吃两顿饭。其实,现代人运动量少,即使是在繁忙的工作日,一天吃两顿,能量也完全够用。哪顿不吃?只能是晚餐,而千万不能是早餐!早餐一般都在辰时(早晨7点至9点之间),此时气血流注于胃经,是进食的最佳时机。俄罗斯有句谚语说:“早餐留给自己,午餐与朋友共享,晚餐留给敌人。”那么,我们把留给敌人的这一餐免调,空着肚子睡觉,好让晚上我们的身体休息的时候,肠胃不至于加班。到了第二天一早起床时,我们会感觉到一种健康的饥饿感,这时,又是辰时,胃经当值,饮食入肚,如鱼得水!这种方案易于操作,可以天天坚持,也可以隔几天一次,随心而定。以上两种方案,可以只实施一种,也可以两种同时实施,那就是:从周一到周五,实行第二种方案,不吃晚饭;星期六和星期日实行第一种方案,在家只吃一顿。如果怎能这样,那效果当然是最大化的,一切现代病、富贵病都与你无缘了。当然,即使不能如此精进,也不要紧,个人按需选择吧,健康改善了就行 判断“排病反应”的金标准博客里有位朋友在看了《生甘草,解药毒》一文,问:喝了甘草茶腹泻,是排毒还是身体不适应?这令我想起另外一件事情。去年初冬,我有一位学生在广西旅游的时候,见当地有一种特产,叫罗汉果,是止咳的良药。他想起他的父亲的咳嗽久治不愈,就买了一些,拿回家给他父亲泡茶喝。他父亲喝完后,不一会儿就有反应了,涌吐出很多大量冰凉的痰涎。这个学生蒙了,心想,这是怎么回事?莫非是不良反应?如果是不良反应,那这些痰涎就全是体内的阴津,全是精微物质,吐了真是身体的一大损失。但也可能是排病反应,或许把这些痰涎全部吐掉,他父亲的顽固性咳嗽就治愈了。他自己拿捏不准,问另外一位老师,这位老师非常谨慎,说:“你不是金元四大家里面那位善用吐法治病的张子和,还是不出走这样的险招。何况现在是冬季,冬季要闭藏,要养阴,涌吐对身体必然不利。”这位学生听了,也就不再敢让他父亲泡罗汉果喝了。但据他观察,他父亲自从吐了一次痰涎后,咳嗽似乎有所减轻,但过了不久又回复原样了。所以他一直不死心,觉得当初如果继续用罗汉果,多涌吐几次,说不定会出现奇迹。最近他把这件事告诉我,问我是什么看法。我听了,马上批评他:“你知道罗汉果是什么药性么?你父亲的咳嗽,你有没有仔细辩证?听说罗汉果止咳,拿过来就用,这不是中医的思维。”罗汉果性凉、味甘,可以清凉润肺,对于肺热性咳嗽很有效。是如果这个咳嗽是寒性的,那就适得其反了。他恍然大悟,说:“武老师,我知道了,我用错了。我父亲的咳嗽是寒性的咳嗽。”想了想,他又说:“痰涎可能就是罗汉果的寒性引动的吧?我还以为吐痰涎是排病反应呢。我们用完药后,有很多排病反应,比如呕吐啊、下泻啊、出汗啊、流鼻血啊,有的还挺可怕的,令人怀疑是用药不当的后果。那您说,怎么分辨呢?”这个问题问得好!临床上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经常有病人或病人家属怒气冲冲的来找医生,说:“吃了你的药,拉肚子!”或是说:“吃了你的药,起了一身疙瘩。”病人和病人家属的心都是脆弱的,人在心理脆弱的时候,最容易起疑心。吃了药,症状缓解了,皆大欢喜;一旦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其他症状,他们马上紧张起来。所以,我给病人开药,一般都会声明:吃了这个药,你会有什么样的生理反映,不要紧张,那是正常的排病反应,很快就会消失;如果出现什么样的反应,那说明你还得来我这里复诊一次。这样就等于给病人吃了定心丸了,但有时候病人一多也就无暇细说这些了。当然也会这种医生,见病人有了不良反应,拍着胸脯说:“没关系,这是排病反应,很快就会好的。”最后,病人的“排病反应”越来越严重,酿成大祸。所以,病人和病人的家属也要学会正确辨别排病反应。辨别某种反应是不是排病反应,有一条“金标准”,那就是:病人在产生这个反应的时候,有没有疲劳感。如果有,那说明不是排病反应;如果没有疲劳感,甚至感到身上有种轻松的感觉,那就是排病反应了。当我们风寒感冒的时候,吃了发汗的药,或者吃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盖上被子一捂,出了一身透汗,出汗的时候就感觉身上轻松了,出完汗了更是舒服,再睡上一觉,醒来的时候就完全好了。在这里,出汗是正常的排病反应,这时候排出来的汗跟平常不同,是粘的。如果出汗的时候感到很累,那就是在耗散体内有用的水分的了。当我们体内有积食的时候,吃一点泻下的药,马上就拉肚子,如果拉完肚子马上就感觉轻松了,那说明我们的肠胃又重新恢复通畅了;如果拉肚子拉得让人筋疲力尽,甚至虚脱,那就得考虑是不是吃错了药。我们身体的感觉是检验一切疗法或药物的最好的仪器。疗效好不好,只有它能告诉我们。你用医学手段怎么折腾它都行,让它吐也好,让它出汗也好,让它疼痛也好,就是别让它疲劳。切记切记!锻炼的佳境:顶天立地,心与物游经常有病人充满信心、充满憧憬地对我说:“大夫,您放心,我从现在开始锻炼了。我办了某某健身房的卡,每天晚上都去,家里还买了跑步机。”看那神情,似乎这么一锻炼,他就会永远跟疾病说再见了。对于这样的病人,我总是迎头痛击。你以为锻炼就能解决一切健康问题?你以为去健身房摆弄一些所谓的健身器具就是锻炼?你以为在跑步机上跑步跟普通的在路上的跑步效果一样?病人头脑中接受的信息太混乱太浅薄了,健康误区于是蔓延开来,让人步步走错,于是旧病未除,新病又起!单说跑步机,这其实是个害人的东西。虽说它的跑步带可以虚拟一个无限长的跑道,让我们足不出户,在斗室之中就能进行长跑运动;虽说它可以控制速度,还可以为我们计算出跑步的里程和我们的身体消耗的热量,让我们对自己的运动量做到心中有数,但是,当你在跑步机上跑了1000米后,接下来是什么感觉呢?肯定不是太舒服!跟在普通跑道上跑完1000米的感觉大不一样,与在环境优美、树木幽深的林荫道上跑步就更没法比了。买回跑步机在家里锻炼强身的人,大半最后都锻炼出了关节炎。有人说,没事,比例不高,不能说明问题。但他没想到,另外一小半人,是只在跑步机上跑了几次就不跑了,跑得不舒服,也就没有耐心再坚持。为什么跑步的反而得了关节炎?原因很简单:在跑步机上跑步,速度是一定的,人的腿脚不能随心所欲,得随着跑步带滚动的而控制速度,这样一来,关节部位就会出现相对紧张的状态。久而久之,就是关节炎,甚至关节劳损。而自然的普通跑步的时候,地面是不动的,我的腿脚可以随心所欲地运动,我的身体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整重心,全身放松,没有一处过于紧张,于是,筋骨舒活了,气血畅通了,跑完了当然通体舒泰。跑步不就是为了舒活筋骨、调畅气血吗?这个目的只有在大地上跑步才能实现。跑步不但不能离开大地,而且还不能离开天,不能离开身边的一切生灵。跑步机在屋子里,在屋子里跑步,头上永远都是屋顶,身边永远都是固定的家具、陈设,脚下永远是同一个步伐,是不是有点乏味呢?其实,何止乏味?对于稍微有点情趣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不能容忍的单调重复!人的心情是不可能在单调和重复总愉悦起来的。一到外面跑步,感觉就不一样了。我有位病人,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他在给我的信中这样描述他在他们学校湖边跑步的感受:头顶上就是天,高到无垠,使我毫无压抑感。我感觉,在那神秘的高处有股神秘的能量灌注到我的头顶,这是上天的赐予。身边的草木,也有生命,他们和我的身体一样,吸收天地之灵气,顺应四季的节律。这个古老的园子,古木参天。这些古树,刚开始不也是小小的树苗吗?它们在这里生长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很多人死了,很多树也死了,但它们还活着,这是怎样的生命力!那千姿百态的树影,就是生命的乐章!跑步的时候,它们往我身后闪,彷佛是活的。身边的这些年轻人,有的坐在湖边,有的和我一样也在跑步。这个园子里永远都是年轻人的天下,那些年轻人永远都是那么年轻,永远都不会老。我跟他们在一起,就忘却了时间,忘却了自己的年龄。我感觉自己的心和他们是一样的。路在脚下延伸。在这条路上,多少前辈留下过脚印,其中有我的老师,有我的老师的老师,他们虽然故去了,但他们的思想还是活的,我读他们的书,我回忆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总能感受到他们鲜活的音容,莫非这就是灵魂?我想,即使我死了,我的灵魂也会这样在这个园子里存在的,躯壳的有无,无关紧要。还有那一湖碧水,是多少年轻人魂牵梦绕之所在!其中到底是有一种什么样的魅力?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精灵?我说不清。似乎它就在湖心,像珍珠、像美玉、像水晶,谁都看不见,但它使着湖水透出别样的晖光……但我绕着它一圈一圈地跑步的时候,心就能和它对话,感受它不朽的生命。每当此时,心里的感动真是无法形容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虽然信中已经描述得淋漓尽致,但仍感意犹未尽。可见这种“顶天立地、心与物游”的锻炼的境界有多么美妙。这位教授就是曾经被我“迎头痛击”过人之一。当初他还不服,还说他们学校某某名教授在家都是在跑步机上锻炼。我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你们那些名教授可能在养生方面就可能不再是楷模啦。怎么能迷信呢?你还是听我这个医生的吧!”我让他抛开跑步机,去最能亲近自然的地方跑步,仔细体会头顶苍天、脚踏大地、神交万物的感觉,向天地和身边的一切吸取生命的能量和信息。于是他在他们校园里绕着一个很大的湖跑步。坚持了一个多月,感觉身体棒多了,兴奋之余,给我写了那封信。从信中我体会到了那位教授的智慧,他能发现和体会身边万事万物的良好信息,并把自己的身心放到其中去陶冶。其实,只要用心,任何人都何以做到这一点。在跑步机上跑步,不是真正的跑步,而是姿势与跑步相似的另外一种运动而已。而不是所有的运动都能健身的。养生之道须口传心授有病人问我,他从书上看到某位作者传授的一个养生功法,照着练了一年多,毫无效果。我说:“你练一遍给我看看。”他真的摆开架势,开始比划,动作还真的挺熟练。他还强调说:“书上说,这是一套秘传的功法,威力无穷,历代都不向外传授的。我照着书中的图解练得分毫不差。”我笑了,想起小时候,对武术很感兴趣,也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些书,比如《少林拳》啦,《八卦掌》啦,照着上面的图式,一招一招比划,居然有耐心从头比划到尾,而且天天比划,天天练,练的时候还真觉得有那么回事儿,但练到最后,也还是没见有什么武艺。后来听大人们说,练武是要拜师的,没有师父的教导,光看图书,永远也练不成。我虽然很不服气这种说法,但心里已经有所触动了,希望能碰上一位武林高手,拜他为师,得其真传。后来学医,先学习书本理论,后来在临床中接触到很多老医师,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我获得了另一番收获,至此才真正领悟到书本理论的精妙之处,真是千变万化,不可言传,领悟到每一句理论的背后都有一片海洋,需要师父的指点才能得心应手地浮沉于其中!为什么老师如此重要?庄子讲:书籍里记载的,都是古人的糟粕,而精华只能存在于人的心里。就武术而言,书中记载的一招一式,都是正确的,但在这些招式中,要如何运用意念,如何调动内力,如何掌握分寸,这就不是书中所能尽情描述的了,需要一个师父,针对每个人的根器,掌握一定的时机,口传心授。经过这么一点拨,那些死的招式就会顿时灵动起来,成为活的生命体。学医也是如此,需要经过老师的点拨,才能在书本理论那点“糟粕”中加进去活的灵魂,让它成为能应变万方的活物。养生,现在人人都挂在嘴边,但在古代,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是极有修行的人,是不敢奢谈的。养生的功法,则更为深奥,因为它是要改变一个人的身体的,对于人体而言,就是一次改天换地、重整乾坤。这么大的工程,靠随便揉揉哪个穴位,做做几个运动能完成吗?绝对不能!养生的功法,需要动作和意念的配合,才能达到“外练筋骨皮肉,内练精气神”的境界。无论什么功法,动作层面是最容易学的,但这只是一个小学水平;如果你在动作上讲究力度、节奏,这就到了中学水平;大学水平呢?那就到了意念层面了,这个不容易掌握。所以过去有很多养生秘法,非其人不传,老师看到徒弟不是那块料,就不传给他,因为传了他也不能领会,甚至可能练到歪门邪道上去。但很多弟子会死缠烂打,哀求老师,说:“老师,看在多年师徒情分上,您就教教我吧。”老师心里不愿意传授,但嘴上也不好断然拒绝啊,于是就教给他一些动作层面的东西,让他练练算了,反正也练不坏,好歹还会有点效果。于是,这个徒弟获得的就是糟粕了,老师没有传给他精华。这个徒弟再教徒弟,就只能是糟粕中的糟粕,更不行了。只有对于非常得意的弟子,老师才会传授真正的养生功法,这就不仅仅叫功法了,往往叫做“心法”,需要心领神会。弟子经过点拨,经过苦练,自然感悟出精华之所在,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效果。但你要叫他们把这个“心法”写成书,只恐怕又成了糟粕,流于表面了。为什么?因为,一方面,精华的东西是难于用文字再现出来的;另一方面,真正的养生心法,非其人不传,他只愿意公开一点表浅的东西。真正的“真传”,真正的精华所在,仍在他心里,秘不示人。所以,养生更是需要老师口传心授的,不然,你从书中得到的永远是一些干巴巴的,没有灵魂的动作,是糟粕,而不是精华。“去其精华,弃其糟粕”,话说得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各种养生图书里学的,往往完全是糟粕,精华在意念中。言不能尽意,“意”为何物,在我看来,有“意念”的意思。语言不能充分描绘意念方面的东西,因为它是死的,给你的信息非常微弱,非常有限。而面对老师的时候,你面对的是一个活人,因此可以获得非常强大而且无穷无尽的信息。这样才能学到精华。有人这样概括养生的学问:“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为什么,因为书写得不好,只记录了糟粕的部分,粗的那部分,对于精微的那部分,苍白的语言难以言传;而老师的言传身教,只要对准时机,用一句话点拨一下就可以了,犹如舔破一层窗户纸。虽说如此,我还是试图把这些历来只能口传心授的养生大法,以文字表现出来,用博客的形式跟大家交流。毕竟,我还可以用富有张力的语言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精华性的东西;博客也可以多少还原那种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现场,让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交流的气氛。这就不是简单的记录,不是枯燥的描述,而是生动的表现。因此,我试图尽我的能力,以毕生之所学、所实践,达到“真传”的效果。因为,千千万万的人需要真正的养生之道,不能再让大家一味吸收糟粕,不能让他们在养生的边缘徘徊了。至于诸位看官能领会多少,这就要看个人的根器如何了。大道至简浑元桩生命在于运动,现代人的身体缺乏运动,所以更应该通过运动来调节身体的问题。但是,稍有见识的人都感到,跑步等体育运动、健身房里的各种健身运动,似乎都少了点什么,不够味儿,只是锻炼形体,而不是调节身心的养生。所以,现在年纪大一点的人练太极拳,年轻人比较喜欢练跆拳道,瑜珈。这些都是很好的调整身体的方法。但是,每每在一些大型企业给员工做养生培训的时候,或是在高校做讲座的时候,总是有人问我:“武老师,像太极拳啊、瑜珈啊、跆拳道啊,还有各种拳法、武术,我都曾试着练过,但总是学不会,套路记不住,或者是动作不到位,怎么办?”更常见的提问比如:“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拳要天天练才能有效,三天不练手生。我根本不能够花那么多时间去学,更没有时间去练,怎么办?”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想学一点功夫,一来防身,二来养生。但这些顾虑又把他们拒绝在养生和功夫的门外,大家工作忙了,心情浮躁了,而且,现代人以脑力劳动为主,大脑发达,运动细胞少,招式一多就比划乱了,练不会。其实,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小的时候手脚特别笨,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划半天还不得要领,但这并没有减少我对练拳的兴趣;因为我找到了一种简单易学又不占时间而轻轻松松的方法!所以尽管现在我也很忙,除了正常的门诊外,还有各种社会应酬,甚至晚上在家还冷不丁有病人上门求治,但这并不妨碍我养生。我从小练习中国传统武术,练的是意拳,也叫大成拳。这个拳没有什么招数和套路,就是两手往胸前一抱,静静地站着,叫“站桩”。这是民国后期一个著名的武术家王芗斋老先生创立的。站桩是很多武术门派的基本功,王老先生把这种桩法单独提炼出来,作为一种养生和保健的方法,调整我们的形体。这是我目前所见到的所有调整形体的训练方法中最简捷、最便利,而且见效最快的一种方法。我这给大家介绍一个最平常、最有效,也是最省时间和不占地方的桩法,叫做“浑元桩”。两脚平铺于地,与肩同宽,全身很随意地放松下来,双手在胸前环抱,慢慢地臀部往后靠,如同坐一个高凳,似坐非坐。这样就站好了。 接着,还有一些讲究:手要求掌心内凹,十个手指张开以后,里面的关节往里面夹,外面的关节往外面顶,虎口是圆撑的,腕关节不能僵死,两个肩膀撑开。十个手指之间要如同夹一根香烟,不能让它掉下来。双手如同抱抱一个氢气球,用力轻了这个气球就飞出去了,用力紧了这个气球就爆了。用心体会这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头呢,下颚稍微往回收一下,和脖子之间好好像夹住一个乒乓球;同时,感觉头上面有跟绳子吊着。腿稍微往前弯曲一点,身体的全部重心落在脚掌的前三分之二处,这样,后脚跟就稍稍抬起来了,又不能完全抬起来,要像踩着一个蚂蚁似的,不能让它跑了,也不能把它踩死。姿势固定好了以后,可以前后晃一下,如同在游泳池里,体会水和人激荡的感觉,幅度不要太大。眼睛似闭非闭,什么高兴想什么。就是短短的三到五分钟时间,我们的手就会发热发胀,里面有蚂蚁爬的那种感觉,这就是“蚁行感”,说明体内气血的流动了已经加快了。身体在轻微摇摆晃动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控制,可将意念集中在尾椎骨上,慢慢地用这个尾椎骨画一个小圆圈,带动身体的细微晃动,此时,五指的蚁行感随着身体的晃动而尤为明显。虽然初站桩的时候要求比较多,但只要你站好了,要求就变得很宽松了。如果累了,可以举高一点或者举低一点,都没关系,只要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就行了;两手还可以左右调整位置,只要左手不放到鼻子右边,右手不放到鼻子左边就可以。这个桩就是浑元桩——大成拳里的开山第一桩。浑元桩在形上是很简单的,在锻炼的初期,我们看着电视也可以做,聊着天也可以做。我经常建议我的一些朋友,每天下班回家后看着电视这么站半个小时,什么时间都不浪费。他们都反映说,只要站了这个浑元桩,一夜就能睡得安安稳稳的。有人说,浑元桩站久了会感觉后背发热,这是怎么回事?我们都知道后背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总督和统领人一身之阳气,后背发热,意味着阳气被鼓动起来了,气血循行更为通达了。在这个普遍阴盛阳虚的年代,鼓动阳气是养生的根本。让健康随“风”而至家里有一只小狗,来了朋友它就“旺旺旺旺……”,叫得很凶,还勇敢地冲到人家面前,做出要打架的模样。我便摸一摸它,从狗头沿着脖子摸到背部,说:“别叫啦。”它便不叫,在我们身边摇头摆尾。有的朋友也学着我的样子,摸一摸小狗,小狗马上就和他成了朋友。见到淘气的小孩,我也会像摸小狗那样,摸摸他的后脑勺和后背,他就乖了。很多年龄比较大的病人,以前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却被健康打垮,所以格外忧心忡忡,我会在诊断完毕或陪他出门的时候,拍拍他的后背。往往在这时候,他们会回过身来感激地说:“谢谢您啦,武大夫!”别看这么小的一些动作,其实都大有深意。我调动了三个穴位:后脑勺下的风池、风府,肩背部的风门。这三个穴,历来都被人们定为一级保护穴位,因为它们是风邪侵入人体的入口。其实,它们不仅仅是风邪的入口,而且是更多能量和气息的入口。我们抚摸小狗的时候,它会感到很舒服,并且马上能体会到我们的善意,这就是一阵风,把它的敌意吹走了。我们抚摸小孩的后脑勺,就是在抚摸他的风池和风府,他能够感觉到我们的爱心,这阵风吹去了他的顽劣,使他听话了。对于那些年长的病人,我当然不敢无礼地摸他的头了,拍拍他的背,正好拍在风门穴上,我把我的祝福和鼓励化作一阵风,从他的风门而入,吹醒病人的意志,让他勇敢、坚强、乐观地面对一切。把我们自己身体里良好的能量和信息传达出去,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并不需要什么功夫,就是利用这几个简单的穴位,用这么简单的动作。虽说风是百病之长,但同时它也是生命和健康的使者。春天的时候,万物不都要在暖暖的和风里发芽、生长、开花吗?风里自有生机。我们体内也有这样和风。只要能调动起来,健康和生机自然如约而至。怎么调动这股风呢?在我们大腿外侧,胆经之上,有一个特殊的穴位,叫风市。我们站立双手自然下垂,中指指头在腿上所点的凹陷处,就是这个穴。有人说,风市是风邪的市场,这只说对了一半。市有“杂聚”之义,市场就是各种商品杂聚之所。在“风市”上,各种风都会聚集到这里,形成一个市场。市场中的商品,良莠不齐,有货真价实的好东西,也有假冒伪劣产品。风市也是这样,除了风邪,还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风,如果用得好,健康自然随风而至。前一阵子流行敲胆经,有人问我敲胆经究竟有没有效,我说:“当然有效。不过,少阳主胆,有人少阳之气偏旺,敲胆经就有生发太过之嫌了,说不定能敲出问题来。”“那该如何趋利而避害呢?”我说,只用敲风市就可以了。其实,敲胆经中最起作用的是敲风市。它把人体内的风鼓动起来了,也就是鼓动了少阳生发之气。没有必要把整个胆经都鼓动起来。敲风市是最易于操作的,坐着、站着都可以敲,尤其是当我们感觉累了,甚至连自己都感觉到身体的免疫机能正在下降的时候,敲一敲风市,会马上变得有精神,而且免疫机能也会迅速提高,因为,风市最能把对人体有害的虚邪贼风拒之门外。来自海边的朋友说,海上的风浪最是可怕,风浪大的时候,人们都躲在家里,把船停进海港。但是,也有一些有经验的渔民,能顺着风势出海,满载而归。由于对海上的风浪缺乏充分的亲身体验,我至今未能知道如何顺着风势在海上劈波斩浪。《庄子》里说“列子御风而行”,是不是与此相似呢?可能也只有几个小技巧,关键要靠心去领悟和掌握。人体也像大海,波涛万顷,神秘莫测,风浪无常,我们只要好好体会这几个“风”字号的穴位的妙用,即使不能“御风而行”,至少,也可以让健康随风而至吧。                     世上只有芝麻好,可惜凡人生吃了“世上只有芝麻好,可惜凡人生吃了。”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读liao上声,就琅琅上口了。不要小看这句话,这是一位“老神仙”亲口传给我的。老神仙其实是一位的道士,年逾六旬,须发乌黑,精神抖擞,道骨仙风。他在深山里修行了四十多年,淡薄名利,每日粗茶淡饭,自得其乐,在我这样的凡夫俗子眼里,可不是一位老神仙么?道家的养生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从不轻易传给人。老神仙的这句话让我很感兴趣。于是我虚心向他求教,经他点化,豁然开朗,颇得真传。道家养生从养肾开始。肾主水,其色黑,黑芝麻是黑色的,养肾的佳品莫过于黑芝麻。芝麻有黑的,有黄的,还有白的,但只有与肾的本色相应的黑芝麻能有药用价值和养生之功,黄芝麻和白芝麻都不能用,只能用来做一般的食品。我们平时的食疗,只停留在“吃什么”的水平上,这只是一个小学水平,效果不明显。所以我们经常有人抱怨说:“听说吃了芝麻可以补肾,我吃了很多啊,怎么没有效果呢?”其实,要真正学会用芝麻进行食疗,后面的学问还大着呢,而这些,正是那些养生家密而不传的。黑芝麻禀厥阴春生之气而生,为五谷之首,可以补五脏,长肌肉,填脑髓,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因为它是用来补虚羸,填脑髓的,所以,一定要用籽粒饱满的芝麻,不饱满的不能用,它本身都不饱满,哪能指望它有填补之功呢?要把不饱满的芝麻去掉,可用淘洗法:在用水淘洗的时候,不能浮起来的芝麻,都是饱满的,浮起来的芝麻都是变质、生虫或籽粒不饱满的,都不能要。瞧,一般人就做不到这一步了吧。但做到这一步还不算完。选出了籽粒饱满的纯黑芝麻后,还要对它进行特制,服用也很讲究。芝麻的制法和服法有两种:一是晋朝道士葛洪传下来的,见《抱朴子》:芝麻三斗,蒸熟后晒干,用水淘去沫再蒸再晒,如此反复九次。这时芝麻皮肉分开了,去掉芝麻皮后,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或枣膏调和,制成弹子大的小丸。每天服用三次,每次用温酒送服一丸。忌食毒鱼、狗肉、生菜。服至百日,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身面光泽不饥,二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四年水火不能害,五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二是唐朝药王孙思邈传下来的:芝麻三升,蒸三十遍,微微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三升调和,再用棒槌捣三百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天早上服五十丸。四十岁以上的人,久服明目洞视,肠柔如筋。但正如庄子所言,书里记载的都是古人的糟粕,真正的精华反而没有了,何况这两种制法各有利弊。现代养生家通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将三升(约2千克)黑芝麻,用水洗净,放在笼筐上蒸熟,晒干,再蒸一遍,再晒干,重复蒸晒九遍后,芝麻皮自然脱落,去掉,将剩下的芝麻仁炒香,捣300次,再用白蜜或枣糕调和,做成直径约2厘米的丸子,每天早晨用好酒送服一丸。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有很多玄机。容我道来: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的蒸和晒呢?这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九蒸九晒”,是中药炮制中经常见到的,地黄、当归、附子等药材通常都是要经过九蒸九晒,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药效的。这里面的学问非常大。对于芝麻来说,首先,这是为了使芝麻易于消化。大家知道,芝麻是非常难于消化的,吃多了芝麻,再看大便,就成了黑色,一化验,你会发现很多芝麻还是原样,根本没有消化掉。这就是凡人吃芝麻,通常只把芝麻炒一次就吃了。其实这样的芝麻仍是生芝麻,吃下去很油腻,又难于消化,从肠胃走一遭,人体不得其福,反受其害。经过九蒸,芝麻里的营养成分充分分解,油腻性大为减少,完全变成人体易于吸收的东西;经过九晒,芝麻又获得了太阳的能量,这在养生家看来是天地间的阳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体大有裨益。为什么要把芝麻仁捣300次呢?其实,经过了九蒸九晒的芝麻仁,已经很疏很脆了,不用说捣300次,捣30次,就已经完全成了细细的粉末了。但是,捣了300次的芝麻仁粉末,不仅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又有一番不同,而且还加进了人的意念。在捣的过程中,人一定要怀着欢喜和祝福的心情,千万不可烦躁,嫌麻烦。至于送服芝麻丸的“好酒”,不是茅台,不是二锅头,没那么高的度数。古人喝的是米酒或黄酒,我们今天用也得用米酒或黄酒送服这个药丸,最好把酒温一温。服药的时候,不能把整颗药丸完全吞下去,这样吸收不了。芝麻丸的味道是很不错的,要像吃某种美味一样,以愉快的心情,细嚼慢咽,体会这丸药对我的身体的滋养,这也是服用芝麻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扔一丸在嘴里,嚼巴嚼巴吞下去,然后咕咚一口酒就了事。“您强调人的意念,强调制药和服药时欢喜的心情,真的会影响药效么?”我向老神仙表明我的疑问。老神仙说:“这正是制作和服用养生药丸的关键所在,历来只有师徒口传心授,一般的养生书里都不会仔细讲的。你可以自己体会一下,用手工打出来的药末跟用机器打出来的药末绝对不同,捣了一百次的药末和捣了一万次也绝对不是一回事,还有,我可以心情愉快地给你沏一杯茶,也可以怒气冲冲地给你沏一杯茶,你愿意喝哪一杯呢?我把自己服用了大半辈子的养生方子传授给你,至于你信不信,那就得看你的福分啦。”神仙也怕脑后风     冬天出门的时候,很多人喜欢用一条围巾围住脖子,围巾的一头往背后一搭,显得很美观,也很舒适,其实这背后也是有医理的。围巾虽小,但它恰到好处地护住了我们身上几个非常重要的穴位:风府、风池和风门。风府在项上入发际一寸,我们在后脑壳正下方可以摸到一处凹陷,这就是风府穴了,《会元针灸学》说,这是“脑后之空窍”,是脑部最薄弱的地方之一。风邪袭人,往往从此而入。风府在督脉上,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风邪从此而入,首先伤人的阳气,使人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得症状。在风府两侧两寸许,各有一处凹陷,像两个池子,这叫风池,也是风邪的入口,它在足少阳胆经上,风邪从风池进入后,往往带来口苦、目眩等与肝胆相关的症状。风门,顾名思义,是风之门,在膀胱经上,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处,又名热府,不但是风邪的入口,而且是寒、湿、热等各种邪气入侵人体的门户。正是因为我们后脖子这一块有风府、风池、风门这三大漏洞,所以有句话说得好,叫做“神仙也怕脑后风”,当“虚邪贼风”从脑后偷袭,侵入人体的时候,人轻则伤风感冒,重则中风瘫痪。我们脖子上的围巾,会把后颈窝上的风府、风池护住,而它往背后搭着的那一头,会把风门给盖上,虽然冬天我们身上的衣服已经够多,但再加这么一搭,也还是能让人感觉非常体贴而舒适。这样一来,脑后风就基本上被拒之门外了。脑后风果真有如此厉害?我有一个病人,得的是慢性颈椎病,找了很多医生,试过各种推拿手法,每治疗了一段时间就有所减轻,但过不了多久,又复发了。他找我的时候,我深知常规的治疗对他没有究竟的效果,因为他颈椎病的病因未除,要不了多久还得复发。于是我跟他聊天,聊他的工作、生活,他的工作轻松而体面,而且不需要长期伏案,不太可能是导致颈椎病的病因,后来,无意间,他说出他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头正对着窗子。我眼睛一亮,找到答案了!原来,当他晚上睡觉的时候,风便从窗口进来,从他的风府、风池或风门入侵体内,久而久之,既伤了阳气,又留下了寒邪,可不就有了颈椎病吗?他说:“不会吧?除了夏天,我一般不开窗子睡觉啊,通常我只把窗子开一条缝儿,透透气。”我说:“窗户是进气的,中国有句老话,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这种空气的流通会顺着窗户的缝隙直接影响到人的机体。哪怕你的窗子是完全关着的,从窗子进来的风就足以让你的颈椎僵硬起来了。”我在他的颈椎做了一些推拿手法,又扎了针,顿时,他的颈椎就不疼了,精神也提起来了。我说:“你回去把家里搬一搬,床头别靠窗就行了,不然又不了多久又得犯。”他连声点头,说:“我回去就搬!回去就搬!”大概两个月后,我打电话给他做回访,他接到电话,感激得不得了,说自从把床挪了一个位置至今,他的颈椎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问题,而且晚上睡觉也睡得舒坦了。这是我治好的颈椎病,当然也有没治好的。病人其实也是北京某中医院的一位很不错的中医师,他找我看颈椎病的时候,说得非常直接:“我知道,这个颈椎病是吹空调吹的。”原来,他的诊室里的空调正安装在他座位后面的墙上,天天对着他的后颈窝吹冷风,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感觉很舒服,殊不知,夏天刚过,他就感到颈椎出问题了。他自己也没能治好,找了同行的好几个朋友治,热敷、针灸、推拿、汤药都用过了,没有起色;我给他治了几次,效果也不明显。实在惭愧,一方面说明我们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也说明风寒邪气在他体内已经根深蒂固了。不过,好在从中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一个教训:夏天吹空调,千万不要对着自己的后颈窝!最简单的美容方法,只给最有福的人我心中最美的女孩的形象仍穿着草绿色军装,带着红五星军帽,两个乌黑的辫子搭在肩上,白里透红的笑脸,明眸善睐。这是青年时代就映在脑子里的,不可磨灭。这个形象的主人公与我同龄,那时我们才十八九岁,是同学。至今我还在琢磨,她为什么会那么美呢?也许是因为美丽的女孩无论穿什么都会显得美,也许是因为能够在一身军装上略加搭配就能使自己看上去非常得体、俊俏——的确,她心灵手巧。然而,大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吧,我们再见面的时候,她忽然问我:“现在路上遇到的陌生小孩一般都喊你什么呢?喊哥哥还是喊叔叔?”我一听就知道她是什么意思了。可能是有很多小孩喊她阿姨了,再也没听过人喊她姐姐了吧。也该如此了,岁月不饶人,细纹已经爬上了她的下眼角,在笑的时候,尤为明显。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于是我说:“都是喊叔叔啊,偶尔还会有些小孩从背后喊我伯伯!”“没人喊你哥哥么?”她问。“有啊,不过都是些年纪比我还大的人。”她笑了,粲然,释然,但眼角下的细纹也更明显了。微笑使人美丽,但微笑牵动了皮肤,使皮肤褶皱。研究表明,无论哪里的皮肤,褶皱十万次,就留下皱纹了。这真是一个矛盾。怎么解决?古今中外养生保健书籍中,随手一收集便能找到几十个,我这里只介绍最简单、最有普适性,而且由我亲身证明了的。这个方法来源于元朝专门负责宫廷养生的太医忽思慧写的一部影响巨大的养生著作,叫做《饮膳正要》,其中说:凡夜卧,两手摩令热,摩面,不生疮点。一呵十搓,一搓十摩,久而行之,皱少颜多。优秀的养生书就是这样,几句话就能让人受用一辈子。夜晚就寝之前,让我们静下心来,戴眼镜的请摘下眼镜,然后使劲地搓手,搓了十几个来回后,感觉手发烫了,再迅速趁热把手捂到脸上,如图。(插图。)这时,手上的热量传到脸上,脸上的感觉非常舒服,正如第一次把自己的脸上贴到初恋情人的脸上。不过这种感觉只有一瞬间,之后,请不要把手拿开,而是要在脸上轻轻按摩。注意,不是搓脸,相信大家睡觉之前洗脸的时候已经使劲搓过脸了。搓脸的时候,脸与手之间的皮肤有摩擦,而按摩的时候,手是一直紧紧地贴在脸上的,是脸的皮下组织在随着手的活动而活动。按摩了十来下之后,继续搓手,搓热之后,继续捂到脸上,然后轻轻按摩。重复三次久可以了。当然,如果你觉得实在舒服,有心情多做几次,那就更好了。这样坚持下去,脸上是不会起雀斑、痤疮、毛囊炎、疖子之类的东西的,原有的疮点和斑纹也会渐渐消失。再坚持下去,皱纹不容易长出来,而且脸上会红润、光鲜、美丽。为什么会有如此效果?其中就有比较深的医理了。《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条经脉中,六条阳脉都要汇集到头上,总督一身阳气的督脉也要到头部。面部的经脉有:督脉在正中,手阳明大肠经绕口鼻,足阳明胃经绕口鼻至目下,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眼耳间,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顶下行到内眼角。(插图。)五官的大小和布局,就是这些经络的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面部皮肤的光泽度和健康度,也取决于这些经络气血是否畅通周流。搓热的双手捂在脸上,温濡了了面部的经络,增强了它们的活性。同时,手和脸之间还在进行某种物质交换。我们知道,手掌上有三条阴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太阴肺经,手贴在脸上,就是阴阳沟通,互济互美。搓热的手上会产生美容的物质,受到了温濡的脸上也会迅速产生护手的因子。这样,脸上自然就不生疮点、皱少颜多了,而且,五官的形状和布局会因此而合理化,手掌也不容易老化和角质化了。大道至简,元朝太医传授的美容之法,当初可能只在宫里供那些王公贵族们使用,普通人根本无缘见到。如今,这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总有很多人充耳不闻,看看也就忘了,他们无福消受,仍然只有有福的人才能成为它的受益者。当年,我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了我那位为路上小孩喊她阿姨而烦恼的同窗好友。本来我是随便说说的,不指望她能实施,更不指望她能坚持。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真正能坚持某一种保健养生方法的人太少太少了。更何况,我们是凡夫俗子,任凭坚持什么,任凭怎么努力,你能战胜时间么?你能跑得过死亡么?殊不知,她竟坚持下来了,她说她最喜欢双手搓热后捂在脸上那一刹那的温暖。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再见到她时,她已经是国内一家大型慈善机构的负责人了,多年为疾苦众生而奔波,自己的生活却过得非常简朴。她依然那样爱笑,笑得美丽而亲切,好像永远不会老。我故意问她:“现在路上小孩见到你,喊你什么啊?”她又笑了,原来她也仍记得二十多年前问我的那个问题,不过,这次她是兴高采烈地说:“还是喊阿姨!” 举一反三,以皮补皮说中医美容有位朋友跟我说了一件奇事:他的妻子,虽然才三十岁刚出头,但是身体就明显不如以前了:便秘,脸上黄瘦,皮肤干燥,而且出现了细细的皱纹。后来,他们听说吃糙米粥能调和脾胃,保养皮肤,所以马上买来糙米,吩咐家里的保姆:“以后每天晚上咱们就以糙米粥为主食。你用文火慢慢儿熬,熬得越稠越好。”这位保姆是刚从农村来的,在城里生活不适应,面有菜色,皮肤粗糙,但做事很勤快,每天熬糙米粥尤为尽心,熬出来的粥味道很棒。这样吃了一个多月,他发现,妻子的便秘消失了,脸色好一点了,但皮肤依然是老样子。倒是那位保姆,简直变了一个人:气色好,精神旺,脸粉嫩粉嫩,如桃花,白里透红。他妻子见了,嫉妒得不得了,同时心里也在纳闷:“我们每天吃的喝的都是一样的,凭什么她改变那么大,变得那么好看,而我改变不大?莫非我真的老了?”后来,她发现,粥熬稠后,会有一层厚厚的皮浮在表面。这位保姆真是忠心耿耿,每次盛粥的时候,总是把这层粥皮盛给自己,把底下的粥盛给主人。他恍然大悟,从此让保姆把粥皮盛给妻子。这样又吃了一段时间,妻子的皮肤红润多了。“我是这样想的,不一定对啊,”他说,“如果说错了你别见笑啊。我们平时吃的米,都是稻子碾出来的,稻子从内到外分好几层,最外面那一层是很硬的黄色的壳,壳里面是一层乳白色的皮,这两层碾去后,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米。糙米是仅仅碾掉了黄色外壳,与精米的差别就是多一层皮,其实,正是这一层皮中含有很多好东西。所以吃糙米粥能补充我们身体必须的很多物质,最终让人的健康有内而外,从脾胃到皮肤,都有一个改观,所以皮肤变好了。简单地看,就叫‘以皮补皮’。你说对不对?”我笑了。这个哥们分析得如此生动而地道,哪是来请教我啊,分明是来炫耀嘛。不过他在生活中能有如此有趣的发现,我也为他赶感到高兴。人言“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确如此!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处处留心皆健康”啊!于是我对他竖起大拇指,说:“你说得太对啦!不过呢……”“怎么?”他脸色得意的笑纹还没来得及散去,又突然警觉起来。看样子要准备捍卫自己的伟大发现了。我悠闲地喝了口茶,故意斯条慢理地说:“以皮补皮的食品还有很多,糙米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哦,我明白,我明白!”他迫不及待地接过话茬,“你看,嗯……我说的不一定对啊。嗯,对,还有麦皮,也可以熬粥。还有,苹果皮儿、梨皮儿、葡萄皮儿,都含有人体需要的某种特殊的好东西,都可以吃的,不需要削掉,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嘛!当然香蕉皮不能吃,太涩了,最近看到一本很火的健康书里说香蕉要连皮吃,我看不一定对。人体是通过味觉判断食物对自己有益与否。你看孕妇,喜欢吃酸的,为什么,因为她身体需要啊。我们觉得某个东西不好吃,也正意味着它对我的身体没用,甚至有害。您觉得呢?”“对啊。还有呢?”他想了想,说:“对了,还有动物的皮。你看,阿胶,是驴皮熬成的。为什么对女人有用,它滋阴、补血啊,最终不还是补到皮肤上来了?还有,猪皮冻,是猪皮熬出来的。我最爱吃猪皮冻了!呵呵。”他兴奋地笑着,红光满面。我本想接过他的话茬,给他讲讲《伤寒论》里的猪肤汤就是用猪皮做的,再讲讲医学上的一些理论和证明。但忽然觉得这些高深的医学很苍白,而我这位朋友所掌握的,对于他自己来说,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来说,已经足够了。我也非常兴奋,觉得自己似乎好长时间没有如此由打心眼儿里想乐!病央央的病人也好,活蹦乱跳的朋友也好,见了我,总喜欢向我索取健康的建议,很少有人能如此兴高采烈地跟我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健康感悟。说实话,他给我上了一课。平时,我们在工作之外,还会关注和思考多少东西:体育赛事、娱乐八卦、政治小道消息、财经黑幕、广告,甚至网上杂七杂八的东西,但这些无不是过眼烟云,很快就忘了,对我们自己的身心也没有什么益处,只是当时徒增妄想而已。与其关注那些,何不像我那位朋友那样,在健康上多用点心呢?后来,我跟这位朋友一直在交流,有时还会吵地面红耳赤。他说话总以“我说的不一定对啊”开头,而实际上说的都是非常生动、非常有见地的观点,处处妙合中医养生的理论。我总觉得我没从医学上给他什么帮助,倒是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是他在生活中发现和思考出来的,甚至对我的临床都有极大的启发。咱们没有必要把医生看成多么高明的人,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健康,多学习,多试验,多思考,我们自己就是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医生。不仅如此,我们还能更加热爱生活,快乐地找回久违了的生活情趣。 捏积:让我们用双手为亲人塑造健康我有个学生,两年前从北京一所著名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开始认真学起中医来了。先还是一边工作一边学,后来索性把工作都辞了,到处访求名师高人,一心学医。也就是在他辞职后不久,由于某些特殊的机缘,我们相识了。我曾问他为什么要学医,他带着从学校里出来的书生意气,说了很多,什么“上医医国”啊,什么“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啊,什么“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啊……我说:“你说的有道理,但这肯定不是你学医最深层次的原因。”“您又问到点子上了!”他说,“其实,我从小就想当医生,觉得能把一个人的病治好,能让人健康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从我小时候起,我的父母身体就不是很好,经常生病,每当看到他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就恨不能马上学会一手绝招,让他们手到病除。但一直到了读大学的时候,我仍没有这个能力。放假回家看到父母老了,身体一天天虚弱下去,我也束手无策,这时便觉得在学校里学的那些诗词歌赋、理论思想,真是‘万言不值一杯水’!所以,当后来学医的机会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便毫不犹豫地去学医了。”这才是一句真心话!其实,谁的长辈没有生过病?谁没有为父母的疾病揪过心?只是,人在世间,身不由己,更多的人没有那么幸运,有学医的机会摆在面前。其实,如果仅仅是为了家庭实用,系统地学医是大可不必的,只需学一些养生的常识就可以了。当然,我们的亲人可能不会按照我们教他的养生方法去做,那怎么办呢?还是我们学会一种最有效的养生手法,为他们做吧。这就是捏积。“捏积”就是“捏脊”,其手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肘后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从尾椎骨一直捏到颈椎骨。现在流行的大众养生书中仍是这种捏法,所不同的是,遇到高血压患者,会换一个方向,从上往下捏。这种捏脊,是有很大的养生疗病作用的。脊背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从生理解剖看,脊柱中有脊髓,这是大脑的延伸,神经从脊髓分支出来,散布到全身各处,大脑通过脊髓和神经网络指挥全身的活动。从经络方面看,脊背正中间是督脉,督就是“都督”、“总督”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督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多,而且膀胱经跟肾经相表里,肾主水,膀胱于是总管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谢。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更重要的是,膀胱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联系着其他的腑脏。肺俞、厥阴俞(就是心包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都在膀胱经上,分布于督脉两侧。所谓“俞”,就是“输”,比如,肺俞就是肺脏的转输、输注之穴,对于保养肺部和治疗肺脏的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脏的“俞”穴也是如此。捏脊疏通全身气血的大枢纽,同时把五脏六腑的气机疏通一遍。为什么要把捏脊叫“捏积”呢?这里面的含义又要深一层。人体的气血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内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气,势必出现淤积、堵塞。哪里堵塞得最多呢?背部。我们捏一个健康小孩的脊背,会发现他脊背上的皮肉很松软,一提老高。而一个身体肥硕,明显有湿热壅滞或寒湿壅滞的成年人的脊背就不是那么容易提起来了。并不是因为他肌肉结实,是因为他体内的淤积造成了皮肉的粘连。我们捏积,就是要把这些粘连捏散,把淤积在背部的粘连组织捏开。脊背这个人体大枢纽的气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们身体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会消失。我“捏积”的方法,跟普通的“捏脊”也有些不同,我是用双手同时捏起脊背两边的皮肉,沿着一个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劲往上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如果手法到位且被捏着体内粘连比较重的话,往往到了往上提的时候,被捏者皮肉下面会有“啪”的一声响。关于捏积的方向,我的原则是:七岁以下的小孩,从下往上捏,七岁以上的所有人,一律从上往下捏。因为一过七岁,人体的气机升降就改变了。小孩的病,通过捏积大部分可以解决。以前北京有位老中医叫冯泉福,专门为小儿捏积,一天要捏200多个。大多数消化不良脾胃失调的小孩,只要经过他一捏积,基本上都能改善。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先生在长期的捏积治疗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手法上有独到的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孩是“稚阳之体”,生机旺盛,容易调整。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捏积虽然没有那么好的功夫,或者已经成年,不在具备小孩的“稚阳之体”,但用捏积来养生防病,已经是绰绰有余地够用了。我的小孩最喜欢我给她捏积,有时候就像一只小猫,往我面前一趴,主动要求捏积。其实我也没有教她什么养生的功法,没有给她什么特殊的调养,单凭捏积,就使她不但身体好,而且头脑聪明,在年级里一直都是考第一。还有位朋友,从十几年前起,在我的建议下,每天晚上为他的年老体弱的父亲捏积,一直坚持到现在,老人八十多了,看着却比十几年前要年轻。老人一生辛苦,积劳成疾,儿子为他捏积,就是在抚平老人一生的“积劳”。有儿子的这份孝心,老人自然健康长寿。我经常对上面提到的我的那位学生说,只要你学中医,虽说不能马上包医百病,但养生肯定不成问题,当然,要成为拯救千万病痛中人的“苍生大医”,还得下苦功夫。对有志学医的人,我当然要这么说。但对于更多的、没有时间和机缘学医的人,我会说:只要你试着捏积,养生就不成问题了,如果捏了一段时间,手指下有了体会,你也能有一双治病救人的“妙手”。这才是更实用的“真传”! 关于“捏积”的补充关于捏积的文章发出来以后,大家都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很好的问题。今借此文总体上回答一下。首先是捏积的手法和方向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脊背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也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重要通道,在脊背上稍微摆弄摆弄,哪怕只是自己把手伸到背后去挠一挠、掐一掐,捶一捶、拍一拍,或者把脊背在墙上轻轻撞一撞,对健康都是有益无害的。在脊背上捏一捏,连皮带肉捏起来,效果当然更好。如果只是普通的“捏脊”,不管沿什么方向都是捏不坏的,只有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一点,必须从上往下捏。但是,如果要使脊背养生的效果达到最大化,那就要使用我们所讲的“捏积”法了,也就是捏起皮肉朝一个方向捻动,并且捏三提一。由于这种手法要从更深层次动气血,所以,在方向上要求极为严格:七岁以下的小儿,只能从下往上捏;七岁以上,包括成人,都必须从上往下捏。这是丹道医家前辈们传下来的规矩,不容违背。我当初刚接触捏积的时候,对捏积的方向问题也有疑惑,所以让一位手法很好的师兄在我身上做实验,逆着规矩来,从下往上捏,结果,只捏了五次,我就感觉脑门发热,腿脚发凉、无力,好半天没缓过劲儿来。事后我也捏了一把汗啊,幸好我体质好,如果是体质不好的人,或是病人,还不知道要被捏成什么样儿呢!前辈传给我们的东西一点都不假!为什么非得以七岁为一个分界点呢?其实,七岁也是人生长发育的一个分界点。在有经验的中医儿科大夫那里,七岁以前的病和七岁以后的病,诊法与治法完全不同。对七岁之前的小儿,医生靠“推食指上的三关”诊断病情,但小儿一过七岁,食指上的三关纹就消失了,需要像大人那样诊脉了。七岁之前,小儿的健康取决于先天之本——肾,其命门真火要生发上去,充盈全身。但是,由于小儿五脏未实,形气未充,往往生发之力不足,阳气不能上达,绝大多数小儿病都是因为阳气不能上达造成的。既然不能上达,就要靠人工往上提一提,所以,捏积要从下往上捏,把脊背的积滞的气血捏开,阳气也就能顺势生发上去。七岁以后,人体气机方向就变了,后天之本——脾胃渐旺,阳气充盈于上部,需要往下走,但由于脊背的阻滞,往往下不去。高血压患者就是最典型也最极端的例子,阳气下不去,郁积在上焦,甚至上冲头部,造成过多的耗散,甚则出现心慌、头晕等症状。还有,人们常说,“人老先老腿”,也是由于阳气不能下达,以至阴寒邪气滞留在下身的缘故。这时候,所以捏积就得从上往下捏了,既可以去积除滞,有可以使阳气顺势下行,上下交泰,很多慢性病都能除去。有经验的捏积者捏积的时候,遇到淤阻点,指下的感觉是不同的,要么感觉有硬块,要么感觉皮肉格外松软但又不易捏起来,这时候,一定要用力往上提,可能就会有“啪”的那一声响了。捏积的时间,全天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必拘泥;至于次数,一般以五次为宜,如果感觉舒服,非常想再捏捏,那么,再多捏三五次也无妨,养成一个定时捏积的好习惯,久久行之自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  西方人的高鼻子里有养生的玄机我以前有几位忘年交,是建国初期被派到苏联去的留学生。他们被派到苏联去学习了四五年后,回国就成了新中国建设的骨干。但是,他们都英年早逝,一位49岁的时候死于心脏病,一位56岁的时候死于肺气肿压迫心脏导致的心衰竭,还有一位死于突发性心肌梗塞,临终的时候也只有55岁,还没有退休呢。他们生前,跟我闲聊的时候,每当回忆起在苏联的生活,总是说,苏联冷得出奇,比北京不知道要冷到哪里去了。一出门浑身就得裹得厚厚的紧紧的,唯一裹不住的就是鼻子,鼻子在寒风中冻得都快掉下来了,有时候甚至不敢呼吸,一呼吸,冰冷的空气就像两根冰棍捅进肺里,透心凉!留学时期的生活对他们后来的健康状况是不是有影响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通过这几个忘年交的关系,我尽可能多地找到这些留苏人员的健康资料,进行了一次调查和统计,发现这批人健在的已经不多了,所有去世的人,寿命都不不是很长,很多人四五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寿命长的也才70多,70岁以上健在的只是极少数。跟同龄人相比,他们的平均寿命要短得多。而且,他们大部分的人死于心脏病或者肺病。仍健在的人中,患有心脏病或者肺病的也很多。跟同龄人相比,他们得心脏病和肺病的比例要高得多。在那种酷寒的环境中,他们呼入凛冽的寒风,正是这股寒风,伤了它们的心肺,看来我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批留学生,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令人尊敬啊!然而,为何偏偏这股寒冷只能伤害中国人的心肺?苏联本国的人为什么不怕呢?我仍有疑问。前年冬天,因为治好了北欧某国驻华大使夫人的病,这位大使硬要请我去他们国家旅行,我身边病人多,坚决不敢从命。双方磨了很久,那位大使没办法了,说:“那我们夫妻就请您在北京周边玩玩吧,我们一家陪您滑雪去。”其实,北京周边我哪儿没去过?何况这么冷的天,真没什么兴致出去玩。但好意难却,我答应了。谁知,这一趟还真没白来!在雪地里,我感觉冷风吸进鼻子里很难受,所以不想深呼吸,不想过多运动。可这几个欧洲人特不怕冷,玩得兴高采烈,高高的鼻子冻得红红的,一阵阵往外喷着团团热气,特别引人注目。我借着表示友好,摸了摸大使的小儿子红红的鼻尖,肉嘟嘟的,微温,可一摸我自己的鼻尖,发现早就凉了。可找到答案了!原来这些西方人之所以能抵御寒气,就是因为他们的鼻子不一样!他们的鼻子相对于东方人来讲,比我们的鼻子偏高,偏长,偏厚,吸进去的空气经过鼻子的时候,就已经先加热变温了,再经过鼻腔、气管继续加热,到达肺里就已经是热气了。而东方人,因为鼻子偏小,偏短,偏薄,空气在进入人体的时候少了一道加热的工序,所以吸进肺里还是冷的。像中国人这样的鼻子,在高寒地带待久了,长时间的冷空气刺激,必然给身体留下严重的寒邪,首先伤肺,紧接着就是伤心。心肺间凝结着寒邪,使人一过中年,马上就出问题。我的病人中,西方人也是很多的。我总是区别对待,因为他们的体质跟中国人不一样。其实,因为鼻子的缘故,他们一年四季吸进肺里的都是温热的空气,加上喜欢吃牛羊肉,他们体内往往有热。为了把这些热给浇下去,他们本能地喜欢喝凉水,甚至喝冰水。有时候机体平衡发生异常,这些冰水不能把热浇下去,反而凝结在身体的其他部位了,这就导致上热下寒,上面是肺热,下面又有虚寒下痢。时间拖久了,身体正气一虚,各种其他症状又出来了,病人非常痛苦,现代医学往往对其非常棘手。这种情况在我治过的西方人中很常见,而中医,只需对证下药,一个小方子,三五付药就能轻松搞定。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也要记住,我们一年四季吸入肺里的,是稍微寒凉一些的空气,这就等于是在自动给身体清热了。因为这种清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经常难免清热过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来点温热的东西来暖一暖我们的内脏,所以,大多数中国人本能地喜欢喝热水。当然,也有的中国人会说:“我就喜欢和冰水。”那也不稀罕,要么,他的体质跟西方人更接近;要么,他身体有问题,体内有热;要么,他言不由衷,他在全盘西化,在赶时髦! 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对震后防疫的建议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地震的灾难在一瞬间降临。对于绝大多数死难者来说,5月19日是他们的“头七”。按照我国的传统,人死后的“头七”是很重要的,亲人要为他哀悼,慰藉死者的灵魂。今天,全国人民哀悼死难同胞,警报拉响,汽笛齐鸣,举国同悲,人们不约而同地默哀三分钟,也正表明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凝聚力。本来,在这三天,我是不打算发表任何博客文章的。但很多朋友都对我说:“现在地震过后,灾区存在防疫问题,您能否站在中医的角度,对灾区幸存者和救助人员提一些养生防疫建议?”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疏忽,真是不应该!于是马上动手写作。古人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次地震尤其是如此,废墟中还有死难者的遗体没有挖掘出来,加上天气较热,连日阴雨,湿气绵绵,很多地方的空气中已经弥漫着尸体腐烂的气味,这是一股浊气,对人的健康肯定是有害的。因为,人体腐烂而产生的恶浊邪气最容易感染人类。几天下来,当地居民及救护人员中已经有许多人出现“烂裆病”,就是感觉到裆部不适,痛痒难耐,甚至出现溃烂。如不注意防范,其他疫情也一触即发。死者长已矣,生者的健康是更重要的。中国人自古就在各种灾难中总结了一整套防疫经验,简便易行,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震区的幸存者,经受完灾害的惊吓,又面对家园被毁,亲人死伤,我们难以想象他们精神的创伤,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人体的正气是极其虚弱的。救护人员、工作人员面对灾情,无不日夜奋战,必然相当疲倦,人在疲劳的时候,正气同样虚弱。人体的正气,有抵抗外邪的能力,《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一旦虚弱,邪气就能趁虚而入了。所以,悲伤或惊恐过度的人,疲劳过度的人,最容易感染瘟疫邪气。我首先要建议的就是,所有的生者都要节哀,调整精神状态,同时注意休息,不可过于疲劳。在遇难者遗体掩埋方面,中医的建议是,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尽量深埋,同时在遗体上覆盖适量的生石灰。不然,尸体释放的浊气仍有可能透过土壤,蒸腾到地面上来,经久不散。石灰最能吸收和化解尸体的浊气。震区居民还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把生石灰或石灰水洒在自己住所四周。湿气,仍是震区最大的敌人。任何邪气,一旦依附于湿气,就会变得特别强大而顽固。浊气与湿气结合就是湿浊,烂裆病就是湿浊产生的。人体内在的湿气和外在的湿气相呼应,导致体内湿浊下注于下体,是这种病的根源。其治疗方法,我建议内服藿香正气丸或藿香正气水,外用藿香正气水涂洗感染面。藿香正气丸能以芳香化解浊气,还有解表去湿、扶正祛邪之功效。总之,这个药是保护和提升人体正气的,在震区湿浊邪气流行的环境中,它能提高人们抗邪能力,人人皆宜。所以,从中医的角度讲,我建议向所有灾民及救助人员发放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或者藿香正气胶囊,每日服用。芳香化浊,是灾区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养生功课。从现在起,不妨在居室或帐篷内燃烧天然的香料,如藏香、檀香等。按照我国的传统,人死后是要烧香的,烧香一方面是为了祭奠亡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用香气来化解尸体产生的浊气。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可以燃烧一些带有香气的植物。四川带香气的植物很多,如藿香、木香、樟树、白芷、艾、菖蒲等。当然,燃烧这些东西的时候,要注意防火。如果不燃烧的话,还可以把这些带香味的东西佩戴在身上,或者放在鼻子前经常嗅一嗅,这对身体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芳香不仅能化浊,而且能宣肺、醒脾,把沉积在肺里的浊气排出去,同时激活脾胃的运化食物营养的功能,强化人体的后天之本。总之,在这次防疫战斗中,中医和西医要相互配合,各展所长,杀灭病菌是西医的强项,而中医的强项是使人体增强抵抗病菌的能力,不给病菌安营扎寨的机会。如此双管齐下,内外夹攻,疫情也就无处藏身了。这是震后防疫的最佳措施。对于这次的灾后防疫,我是非常有信心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看到了正气。这股正气不仅仅是人体这个小天地间的正气,而且是洋溢在整个中国大地上、乃至整个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全世界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积极抗震救灾;在今天下午14点28分的默哀后,人们在天安门广场高喊“中国加油”!中华民族在灾难的考验下,没有屈服,而是显示出了无比的团结与坚强!其实,在中医看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运行机理与人体是一样的。人体只要有正气,就不怕病邪,即使生病了也能迅速调动浑身的气血去修复,病愈后身体反而更强壮;在这次灾难面前,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的这股浩然正气,我相信,一切创伤都会慢慢修复的。有了这股浩然正气弥漫在人间,瘟疫邪气是可以战胜的。让我们为灾区祝福吧!何以解忧,唯有站桩如果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忽然接到一家大型企业的面试通知书,欣喜之余,你是不是有点紧张?如果你是一家大型企业的员工,忽然被提拔到了经理的位置,让你负责一个大型项目,在感受成就感的同时,你是否马上就感觉到有压力了?如果你临时担任一个宴会或者婚礼的主持人,开始之前,你是不是有些微妙焦虑?……所有的这一切,恐怕人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其实,这一切本不是什么大事、难事、危险事,为什么我们在面对它们的时候会紧张、焦虑呢?这是因为,人在面对外在环境的时候,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意识。平常的事尚且如此,何况那些风险大、把握小的事情?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所有的所谓压力、紧张和焦虑其实都是这么来的。带着这种本能的恐惧意识,任何事情都会或多或少地给我们带来焦虑,使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打一个折扣,也使我们的健康打一个折扣!怎么办呢?别着急,让我们先站桩。脚步站好,再把手抬起来,在胸前做抱球状。初学站桩的人,问题马上就出来了,往往双肩耸起。人什么时候会耸肩呢?我们知道,西方人感到有些难为情或尴尬的时候,就会耸耸肩。人在紧张的时候,会耸肩、颈项前倾。现代得颈椎病、肩周炎的人很多,就是因为人们的心灵长期处在紧张的状态下导致的。初学站桩,面对站桩这样一个动作,潜意识中也会有紧张情绪,所以双肩耸起,肩臂紧张。那好,我们可以先把肩膀放松下来。然后便是双手,双手的掌心后缩,手指之间要像夹着一支香烟似的,初学者这样做,手就开始紧张了,这时候,要试着放松,又不能完全放松,要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样,我们的上肢、肩背就完全放松下来了。可能站着站着,身上有开始紧张了,这时候可以把手动一动,稍微抬高点或放低点,仍以放松为目的。练习站桩,就是在练习放松。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个部位都要放松,不能绷得太紧,绷得太紧,气血就行不通了。这就是站桩与太极拳相比的优越性之所在。打太极拳的时候,膝关节弯曲幅度很大,承受的压力也很大,而且总是那样一直弯曲着,久而久之,容易对膝关节炎造成一定的损害。我接触到很多这样的病人,以老人为主,退休后在家,儿女不让他们闲着,下令说:“从今天起,给您一个新的工作,就是保养好自己的身体;给您一个新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养生。”老人于是在家里琢磨养生的事情,然后每天一早就出去练太极拳,练到后来,身体倍儿棒,胃口也好了,脸色也红润了,指尖有酸胀感、蚁行感了,一家老小非常高兴,因为书上都说,太极拳练得好、练到一定的境界后,会使人五脏安和,气血通畅,指尖会有酸胀或蚁行感。这不全应验了吗?但是,这个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事情总是那么少,老人虽然身体很好,但是膝关节出问题了,所以还是得上医院。这样的病人,如果练太极拳时间不长,做一两次手法推拿就没事了;但是,如果练太极拳的时间太长,就不太容易治愈了,往往针药并用,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成效。这就是膝关节过渡用力对半月板造成伤害惹的祸。每个人都是这样:哪里紧张哪里病,心里紧张病全身。练习了一段时间站桩后,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把手一抬起来,刚做抱球状,肩背马上就放松了,心里也马上就放松了,进入了一种喜悦的状态。我在给我的学生或病人做站桩示范的时候,很多人会说:“武老师,我觉得您最亲切的时候就是站桩的时候,脸上真是笑容可掬啊!什么事情让你那么兴高采烈啊?”其实,这是习惯成自然了,哪怕是在做站桩示范的时候,只要两手一抬,我心里也会马上就会进入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快活无比。这时候,不管干什么,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站桩,学会了放松,快乐就是水到渠成的。有人向我反映,说,他站桩站了一段时间后,胆子变大了。有一位大学生,以前在公共场合非常腼腆,说话语无伦次,练习站桩半年后,无论什么场合都应付自如,有时还喜欢出点小风头。有一位恐高症患者,站桩两个月后,和同事一起去黄山,在黄山上发短信给我说,他现在正站在黄山最高最险的地方体会临风飘举、腾云驾雾的感觉,他的恐高症没有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实,胆子小源于心理上的压力大,心理被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占领着,而站桩通过放松全身放松心灵,心灵上没有了压力,胆子不就大了吗?心灵上没有焦虑、恐惧和紧张,剩下的就是喜悦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要一味的认为胆小是天生的,不要以为压力、焦虑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站桩能用最简单的方法使身心放松,一切与紧张相关的健康问题,包括身体紧张带来的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心理紧张带来的失眠、健旺、胆怯、多梦、恐高症、恐水症、恐血症、抑郁症,等等,都可以通过站桩来解决。我曾用站桩治好过一位老书法家的关节炎和失眠,老人非常高兴,送我一幅字,很有意思:“何以解忧?唯有站桩。”下班后不妨打个盹儿老同学拉起家常,感慨良多:没有房子的时候总想着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自己工作的公司附近买了房子后,又想着去更好的、年薪更高的公司,到了更好的公司后,发现公司离家太远,开车一般得半个小时才能到,而上下班的时候正是交通拥堵的时候,有时候5点下班,折腾到7点才能到家,真是累。上了一天班,到了下班到时候还精神抖擞,不觉得累,可一回到家,就累得有气无力了,有时候还能听到耳朵里嗡嗡作响。怎么回事?全是在车上累的,在路上累的!可是,再累也不能搬家,因为:房价那么贵,在现在的公司附近再买一套房子,不太现实,万一以后又要换工作,怎么办呢?房子搬不动啊。租房子吧,家里处处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精心布置的,别的地方都没家里好;何况,孩子在家附近上着重点学校呢,得迁就啊…… 拉家常总伴随着解不开的烦恼……我年轻的时候最不喜欢听人家拉家常了,总觉得,多大一点事儿啊,值得把心思全扑在上边么?直到现在,对人生、医学和健康都有了更深的体悟,才发现,这些家常,正是人们的烦恼所在,不管这些烦恼是他们自己没事招来的,还是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的,都是健康的杀手,是疾病的根源,也是需要我们这些当医生的人关注和思考的。所以,我现在喜欢听人拉家常了,经常,很多人生活中的烦恼到我手里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真是令人兴奋不已的事情。这次听着这位同学的唠叨,我心里开始暗暗高兴。不是为他的烦恼而高兴,我不是这德行;而是,我觉得,这哥们,今天这通牢骚可能没白发,撞到我手里,我说不定就能把他的问题给解决了。于是我问:“你为什么非得一下班就往家里赶呢?”“不加班我不回家又能干吗?”“这就错了,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路上,还不如用来做点有益的事情。”“我工作了一天了,该休息了。还能什么事情?”“睡觉。你在办公室里打个盹,或者躲在车里小睡一会儿,多好。这正是你需要的。”我说。“我每天有午睡啊,还不够么?没听说过傍晚下班还睡一觉的。”“但你午睡睡得并不好,是么?”“对啊。我午睡起来后,眼睛总有点发红,有时候还有些头痛。”他的回答应证了我的判断。“那就说明你不需要午睡。午睡的时间正值午时,血气流注手少阴心经,此时小憩可以补心气,而你是火性人,心气旺盛,不需要用午睡来补心,一补就过头了。你的肾气比较虚弱,而傍晚下班后的5点到7点之间,正是血气流注足少阴肾经的时候,此时小睡一会儿,正可以补补肾气。所以我建议你把午睡改到傍晚,保准非常舒服。你傍晚下班后睡到晚上7点再回去,7点半也就能到家,晚半个小时,你太太不会怀疑你吧。”他眼睛一亮,说:“这倒是个好主意!我回去就按你说的办。”我了解这位同学的性格,认准了的事情,说到做到,坚持不懈。这种性格历来被我称作成功人士的性格,适合做任何工作,更适合养生。过了不久,我们通电话,他告诉我,现在他按我说的,每天下班后睡一觉,晚上七点半回到家,正好赶上吃完饭,什么事情都不耽误,再也没有累的感觉了。现在,他每天晚上感觉非常精神,以前九点多就睡觉,现在到十二点多还不困。“从八点多到十二点多,四个小时啊,黄金时段!”他兴奋地说。“黄金时段,你都干吗呢?”我问。 “天机不可泄露!”他说。       我无语。其实,睡觉的时间要依人到体质而定,尤其是午睡,更不可拘泥于中午。人有十二条经脉,一天有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血气流注一条经脉,如此日日循环。如下表:为什么人晚上要睡觉?因为晚上血气流注于胆经、肝经和肺经,人在睡觉的时候,血气静静地滋养这些经脉和脏腑。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我们如果胃不好,不能说得早上7点到九点还得卧床,这是不能养胃的。恰恰相反,早上非得起床吃早餐才是养胃的正道。白天需要靠打个盹来调节的,主要是心和肾。所以,白天如果要小睡一觉,时间最好选在中午和傍晚,一般人只知道午睡而已。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和这位朋友再通电话,聊得仍很痛快,可到了我约他出来喝酒的时候,他就说他没空了。这时他才告诉我,他利用业余时间和过剩的精力,开了一个公司,最近正忙着招人呢!这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真是“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对此我又能说什么呢?只能知趣地笑笑,同时善意地提醒他“注意身体”而已。小提示:很多人向我反应,下班之后打个盹,容易“睡过去”,就是睡着了就忘了一切,等醒来的时候,都到晚上十点多了。这一方面可见大家下班后确实是很累很累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方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有时候说不定就会误了大家晚上的事情。为了扬长避短,建议大家下班后打盹,一定要定个闹钟,七点准时把自己叫醒。呵呵~~参杞鹿龟酒:人人都会做的养生酒有位朋友对我说,最近流行一种药酒,据说能补阴、补阳、补元气,是养生的佳品。过年的时候他收到一瓶,喝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挺好,想再去买几瓶,但这酒挺贵,一瓶就得七八十块,所以他问我究竟有没有用,值不值得买。我说:“这酒的说明书上列了主要配方,里面的中药都挺不错,如果含量足够的话,是个好酒。加上你自己喝了感觉不错,不就说明它对你有效吗?有啥不值得买的?”“是吗?”他似乎仍然有点半信半疑,“这酒我要是能用中药把它泡出来就好了!”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他是嫌贵。这个家伙!做起生意来,这里投资七八十万,那里投资七八百万,但在对待自己的身体方面,七八十块钱一瓶的酒都舍不得买。真是对他无语!不过他这么一说,倒使我想起我多年前根据古人的记载泡过的一种养生酒,一共只有四味药:人参、枸杞、龟板胶、鹿角胶,我当时起名叫参杞鹿龟酒。这是特地为一位同学泡的,这位同学,身体瘦弱,虚不受补,加上工作又忙,根本没有时间按时熬药喝药,我于是想出了这么个招儿,泡了一罐参杞鹿龟酒,让他每天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慢慢补养。结果,同学感激不已,说才喝了一个星期,食欲就大了,身上就有力气了,精神头也足了;还说,这种酒最大的特点是效果来得迅速,每每一杯酒下肚,人顿时就感觉有底气了。至今,他仍在泡我当年给他泡的参杞鹿龟酒,全家都在喝。参杞鹿龟酒怎么泡呢?先得准备好药材:人参15克、枸杞30克、龟板胶15克(如果是盒装的,两块即可)、鹿角胶25克(盒装的4块即可),黄酒2升。现在药店里人参有多种多样,非常便宜的也有,贵得令人不可思议的也有,虽说一分钱一分货,但咱们不能用价格来衡量人参质量的好坏,看人参的质量有一个窍门,就是看它表皮的横纹的多少,横纹越多,质量越好,正宗的野山参,几乎每隔一两毫米就会有一圈横纹,现在人工种植的人参没有这么好的品质,一般说来,一厘米之内只要还能看见一两圈横纹就不错了,就可以用了。买人参的时候,要让药房将其尽量捣碎,这样容易泡出汁。当然,如果药房不给你捣,也没事,我们后面还有办法。枸杞子以粒大籽少者为佳。现在的龟板胶和鹿角胶都是盒装的,里面有小块,一般来说,鹿角胶每块6克,龟板胶每块是8克,往往一盒就有十来块,如果买不到散装的,不妨买整盒的,用不完留着慢慢用。这四味药都要到正规药房去买,千万不要买小摊小店的便宜货。黄酒就是绍兴的花雕酒,超市有卖。把药和酒买回来后,先泡人参和枸杞。把人参和枸杞倒入1升黄酒中浸泡,如果人参没有捣碎,是囫囵放进去的,那么,在浸泡了3-4天后,应将其捞出来切成薄片再放进去。这时候,人参已经吸饱黄酒,泡软了,很好切。浸泡20天后,将酒倒出,盛在瓶中备用。再在药渣中倒入另外1升黄酒,浸泡10天,然后滤去药渣,将两次浸泡出来的酒放在一起,再加入龟板胶和鹿角胶。为了使这两种胶能迅速溶化,可将其适当捣碎,方法是:用棉布将胶块包好,然后再用锤子砸,这样不会使胶块砸得到处飞溅。在浸泡的过程中,可以经常搅动或晃动,加速胶块的溶化。待到龟板胶和鹿角胶全化在酒里了,我们的参杞鹿龟酒就做成了。每天早上喝一杯,老少皆宜。参杞鹿龟酒只有四味药,但是配伍非常精妙,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补养之功。龟板和鹿角是一对动物药,属于血肉有情之品,直接补养人的血肉之躯。乌龟是至阴之物,是长寿的动物,龟甲能通任脉,补心、补肾、补血、养阴,龟甲能使人像归那样益寿延年。鹿是至阳之物,鹿角长在鹿的头上,是阳中之阳,而且鹿角是春天长出来的,长得奇快无比,在两个月内就能长到一二十斤,其中生机无限,可以同样迅速地补足人体的阳气。所以说,鹿角能通督脉,补命、补精、补气、养阳。人参和枸杞是一对植物药,得天地之另一种灵气:人参是大补元气的,枸杞是滋阴助阳的。这两对药,都是阴阳双补的,将它们溶化在黄酒中,借助黄酒微微的辛温,迅速行遍周身,各自发挥滋补作用,所以其补养之功非常迅速,而且非常到位。我们自己配这种药酒,能自己精心挑选药材,还能自己控制药物的浓度,所以配出来的药酒绝对是货真价实的。行文至此,我忽然又想起了那位想自己泡制药酒的朋友,也许我错怪他了,他很可能不是舍不得花那几十块钱。而是因为,在我们的心灵神殿上,健康被供奉在一个特殊而微妙的位置,我们总觉得要亲手为它烧香、上供,才真正安心、放心。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亲手为健康泡药酒,用双手精心打造自己的健康吧。你“沉得住气”么?“自古成大事者,遇事首先要沉得住气。”或许我们自幼就接受过长辈这样的教导。“沉得住气”,既是一种心里素质,又是一种生理状态。庄子说过一句话,叫:“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真正懂得养生的、有修养的人,呼吸是很深很长的,甚至能达到脚跟,而普通人呼吸是很表浅的,只能到喉部。这种说法当然有点夸张,但人们的呼吸的确是有深浅之分的。一般来说,呼吸深长的人用小肚子呼吸,小肚子一起一伏,带动呼吸。这种呼吸能使气到达小腹部(就是气沉丹田),调动全身气机,其养生功效无穷无尽。而且这种深长舒缓的呼吸,能影响人的性格,使人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办事稳重。这就是能“沉得住气”了。而呼吸表浅的人呼吸的时候,只有胸部起伏,气根本沉不到丹田,使全身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更要命的是,这种短促而表浅的呼吸让人浮躁,容易着急上火,看什么都不顺眼。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沉不住气”了。只能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到底有几个人能“沉得住气”呢?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压力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出一股无名火。这火如果发出来,就是大家说的脾气不好,可能和家人、同事之间相处不融洽;发不出来呢?就变成抑郁症,或者压抑出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自己吃不了兜着走。沉不住气带来的不仅是烦恼,而且还有疾病。怎么才能沉得住气呢?有人说,那就在呼吸上下功夫,练呼吸呗。于是,马上有人出来教大家如何使呼吸变得深长,如何“气沉丹田,息息归根”了。这是好事。但是,新的问题来了。很多病人反映,他们练了很久的呼吸,但是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有了新的问题。甚至还有人,练呼吸之前还是好好的,练了一阵子呼吸,反而练出病来了。这在临床上是经常见到的。当然,我并不是说呼吸不能练,练呼吸练得身强体壮的人,不会没事跑到医院去对医生说:“我练呼吸现在身体很好!”医生能见到的只有练出问题的人,这些人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把他们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就能在呼吸这个问题上有更多的发现,就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完美的“完全解决方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明白,现代人为何呼吸表浅?我们生活在一个空气严重污染的环境中。空气中的粉尘、毒气对人体有害,于是人体启动了它的自动防御措施,不让这些污染了的空气沉得更深,这样,人的呼吸就变得表浅了。呼吸表浅,本来是人体在污浊空气中用来自我防御的临时措施,但由于人一直生活在这种污浊的空气中,于是呼吸表浅就习惯成自然了,到了空气新鲜的地方他还是呼吸表浅,这时候人就要出问题了。我们练呼吸,就是要调整呼吸的状态,让自己在空气新鲜的时候能转变过来。千万不要练到最后,不分时间、不分场合都呼吸深长,这样只能使污浊的空气深入人体,不易排出,导致疾病。找我的那些病人,都是练腹式呼吸练得非常好的,但是我很遗憾地告诉他:“对不起,你练过头了,你走火入魔了。”他们听了就非常紧张,说:“那算了,大夫,我不练了。”我说:“不行,不练也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以前下的功夫都白搭了,你没有得到它的利益反而受了它的害,不值。你还得练!从哪里跌倒的还得从哪里爬起来,从哪里走错的还得回来重新走。”于是,我教他们练呼吸要分场合,找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什么时间比较适合练习深长的呼吸呢?首先是早晨。经过了安静的一夜,空气里尘埃落定,毒气也被夜风吹散;还有就是雨后,风带来远方森林和草原上新鲜的空气,雨把尘埃洗去。这时候空气新鲜,得趁这时候多呼吸一点。如果是雨后的早晨,那就更好了,打开窗子,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这是这个被污染的世界中最稀有的东西,是无价之宝。什么地点比较适合练习深长的呼吸呢?当然要在空气清新、氧气充足的地方,像树林里,公园里,乡村里啊,绿化环境比较好的小区里,都可以。当我跟一位病人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大惊失色,说:“天哪,我都是在拥挤的地铁里、公交车上练深呼吸的!”病人本以为,在空气不好,氧气稀薄的地方练练深呼吸,会增加体内的氧,殊不知,却增加了体内的污浊,哪有不病之理啊?有人说养生要这样做,有人说养生要那样做,我说,养生要学会变。同样是练习深长呼吸,你在环境好的地方练跟在环境不好的地方练,效果完全相反。所以养生练习也要随时随地变化,在空气好的时候才能呼吸,在空气不好的地方呢?可以练练其他的养生功法,练练筋骨,按摩按摩穴位,都是大有好处的,这个时候,如果呼吸表浅那就让它表浅吧,没事。当然,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让自己多多亲近空气新鲜的大自然。春天的雨后,秋天的清晨,我们希望自己不是在灰尘斗乱的暗室或摩肩接踵的车厢里为了养家糊口而奔命,而是希望自己在树林里散步,在河边与一二良朋好友执手叙谈……或许你要问:“生活所迫,我有这份闲心么?”我说:当然有啊,只要你沉得住气。浑元桩的“运动效率”学过物理的都知道,机械在做功的时候存在一个“机械效率”,比如一台拖拉机,发动后,声音特别大,发热特别多,它真正用于行驶和运载的能量比例就小,机械效率就低;而一辆轿车呢,发动后,声音小,发热低,它的机械效率就高。所以,越是高级轿车,越能用最少的油跑最多的路,就是机械效率高的缘故。人的运动也存在一个“运动效率”。运动的目的,在于调畅气血,只有气血畅通了,才能身强体壮。一般的体育运动,比如跑步、跳绳之类的,在调畅气血的同时,一定会让人心跳加快、呼吸基础,最后汗流浃背,这就好比一台拖拉机在行驶的同时噪音震耳、大量发热,效率是不高的。浑元桩站上几分钟后,两个肩胛会发热、发沉,手心、脚心也会发热,继而全身气血都在涌动,可见其运动量是很大的,这是静中之大动,肢体的运动缩减到最小,而气血的运动达到最充分。这一定不会引起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这样,就等于把调畅气血之外的那些不必要的因素剔除掉了,好比一辆高级轿车,发动机没有声音,也丝毫不发热,机械效率近乎百分之百。这样的轿车目前世界上是没有的,但通过站桩养生,我们的健康快车就能有这么好的性能。为什么?                    王老先生在世的时候,很多跟他练习站桩多年的一些弟子和学生都没能完全悟透其中的奥义,我是在跟了胡海牙老师之后,运用中医的方法,才对浑元桩的养生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中医对于养生有一个口诀:“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就是说要想身体好,要用艾条灸足三里,灸出疮来,让这个穴位一直处于一种化脓状态。这个方法在中国秦汉时期用得比较多,后来慢慢就没有人用了,因为它有一定的痛苦性。但是日本人到现在用得还是很多。我有好几个日本朋友曾撩起裤腿让我看他们在足三里灸出来的瘢痕,我问他们是如何知道这个方法可以养生的,他们有人说是家传的,有人说是师传的,还有人说那是他们那里的一种风俗习惯,每年立春那天全家老小都要在足三里做瘢痕灸。这真是一个执着得令人可敬可畏的民族!但中国人抛弃灸足三里的养生方法,另有智慧。通过站桩,直接把就能把两个足三里穴调动起来。为什么要把重量放在前脚掌的三分之二处呢?放在三分之二处实际上是要向外一夹,整个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瞬间就全都充盈起来了。因为足阳明胃经是一条多气多血的经络,所以它对动荡人体气血是非常之快的,比做瑜珈、打太极拳快得多。我也是通过多年的时间才摸索出来。因此,站桩就是在调动足三里,它兼容足三里的一切养生功能。其实,站桩调动的何止足三里这一个穴?我们站桩的时候,要感觉头顶上有一根线悬着,这就调动了头顶的百会穴;手掌的状态,正好调动了劳宫穴,脚掌的状态,正好调动了涌泉穴,这是补心和养肾的两大要穴正在起作用,所以站桩的时候手心、脚心会发热;还有,胸部、腹部和背部充分放松,则又调和了任督二脉……全身所有对人体有用的穴位和经络,通过站桩,都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可谓一站通经穴!你练站桩,等于就在练所有的养生功法,在使用所有的养生之穴!只不过,在练的过程中,这些功效要一个一个地开发出来。我站桩已经站了二十多年,刚学习站桩的时候,感觉特别好,但也略微觉得有些单调,站了一两个星期后,体会多了,感觉前面站得很不到位;站了一两年后,体会更多了,仍感觉从前站得不好;三年后,又是一番感觉。很多养生功法,只有完全得到其要领才能起作用,而作用也是一定的,没有多少提高的余地。只有站浑元桩,对初次站桩的人就有效,对练习了多年的人则有更高的效果。你站得越多,体会越多,虽然只是一个姿势站着不动,但你永远不觉得枯燥,永远感觉自己是在进步。所以,我们站桩,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但只要坚持一两周,习惯了、接受了之后,就能乐意把它当作日常的功课来做。长此以往,它能够调动人自身的能量,而免去打针吃药的痛苦。意拳大成拳的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在七八岁的时候,身体极度虚弱,得了很严重的哮喘,相当于现在的顽固性哮喘,这种病在当时是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的!医药无效。万般无奈时,王老先生家的一个远亲,著名的形意拳大师,武林界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美誉的郭云琛先生,将瘦弱聪灵的王芗斋收留下来,在家中指导他用拳术来锻炼身体,但是怎么锻炼呢?你让他去跑步,去跳高?肯定不行,消耗太大,身体受不了。郭云深先生就把形意拳中的不传之秘站桩养生功传授给了他,王芗斋先生就通过这种武术站桩的刻苦锻炼来调养身体,两三年下来,不仅病完全好了,而且身上不知不觉有了很大的功夫了,甚至有一些修炼多年的老师兄在和他动手比武时也甘拜下风了。有人练武是三招五式一套一套地练,而王老先生先为治病养命,只是通过站桩练内功,不但哮喘治好,在武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哪个效率更高呢?明显是后者。因为前者可能练到最好还只有一些花拳绣腿。足三里的深层含义和使用秘诀读古人的医书读多了,就感觉古人喜欢卖关子,本来可以讲得很明白很透彻的东西,他们往往点到为止,故意不讲明白。我再学医的过程中拜过很多名师,也发现,这些老师,并不是把所有东西完全倾囊相授,很多东西,他只说出一半来。起初,我对此感到不解而且不满,等有了临床经验后,才发现,这正是古人和恩师们的智慧所在。他们把我们领到门口,把剩下的留给我们自己去领悟。而只有自己领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终生不忘,受用无穷的。如果他全说出来了,我们也许会不当一回事儿,记不住,甚至根本不信。后来,等到我也带学生的时候,我也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在医学的师承上,固然需要如此,但当我面对需要养生之术的众人、面对需要治病和保健的病人时,有时候反而不能如此保留了。因为,大家没有时间去探索你保留的那一部分东西,大家需要你把生活中养生或者治病的方法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把医书中欲言又止的那部分有用的东西说出来。我可以举一个穴位为例子。在人体所有穴中,最著名的是哪个穴呢?恐怕要算足三里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强壮穴,经常按压或者艾灸,可以调和肠胃、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四总穴歌》中说:“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说,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过足三里穴来摆平。上面这些知识,都是书里讲的,或者是老师教给我们的。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反应:“我肚子疼的时候,按足三里,就不行!这是怎么回事呢?”比如,有一次我在给一家银行的高层做养生培训,正讲足三里的时候,就有一位痛经的女士这样问我。 “不可能不行!”我非常自信地说。“怎么可能?”谁知她竟较真了,“我现在就痛,而且正在按着足三里,根本没用。”“那你过来按给我看看。”我说。这位女士立即走到讲台上,当着大家的面给我演示,死死地按住足三里不放。“我给你按。”我用手把住她的小腿,拇指按住足三里穴,稍稍向下方一用力,按了不到一分钟,这位女士就说:“果然有效啊,好多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我跟他们解释说,足三里这个穴为什么叫“足三里”呢?其实,“里”通“理”,就是管理、调理的意思。足三里可以写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过这个穴对身体进行多种多样的调理。“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疼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这位女士的痛经就属于需要“理下”的这一种,怎么能一味用理中的手法按着不放呢?我的话还没说完,全场掌声雷动。这是书里面没有记载、老师也没讲的东西,需要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的东西。其实,这些小窍门,我的老师早就知道,只是不愿意轻易告诉我们。记得那时候,有一天早晨,急诊室来了一位病人,得了“阳强”之症,说白了,就是晚上跟妻子过完性生活,勃起的阳物下不去,很是痛苦。这位病人也是懂得医学的,拒绝用西药,生怕影响以后的性机能,要求用针灸治疗。我们急诊室当时懂得针灸的有好几个人,大家一商量,决定取足三里等几个穴。其中取足三里的依据是:阳强是气血不和所致,足阳明经多气多血,通过刺激足三里,可以促进人体气血的重新分配。谁知,针扎下去后,病人更痛苦了。不得已,我们把老师请来了,老师拔下足三里的针,又重新扎了下去,病人应手而愈。“大家看明白了吗!”老师和蔼可亲地对我们说。我们大惑不解。老师这才说:“病人的阴茎都已经翘的那么高了,针是不能往上扎的!向上扎会适得其反的。”我这才注意到,老师的这一针,是在足三里穴上向下方扎的,跟我们扎的不一样。我的这一手就是这样学来的。有了这一手,足三里这个穴可以说真正治疗或缓解肚腹上的一切病痛了。有了这一手,我们在对足三里进行保健推拿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调整手法。如果是胃不好,乃至有头颈心肺系统的症状,可以往上方按按;如果有小腹部不适,乃至有便秘或泌尿生殖系统的症状,可以往下按按。就这么简单,这样一来,足三里这个穴的作用,起码是原来的三倍!其他的穴位,也有这样的规律,所以,有时候,当我们按压一个穴位不起作用的时候,可以试试换一种手法,换一个方向。当然,足三里仅仅是一个例子。人身上的很多穴位,都还可以去进行类似的开掘,只要我们去探索,去体会,它们的作用会更多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