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狮集团酒店:命运的真相(二)心地家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55:25

命运的真相(二)

媒体:佛教博客  作者:念佛行者
发布:众生无边

2010-8-25 22:11:11

(2),应明次第

改造命运如一项系统工程,是要循序渐进的,是有先后步骤的。著名的改造命运宝典《了凡四训》中,将改造命运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察过改过(明什么是不应作),二是培福行善(明什么是应当作)。三是智慧观照(明如何作)。

第一步是察过改过

若要改过,就必须有的放矢,故首先要察过,就是要检察自己的过失在哪里。比如要消来敌人,首先应知敌人在何处。察过也是如此,即检察自己的思想行为哪些属于过失。著名的佛教居士夏莲居先生在谈到他的修行体会时说:“若见得自己满身过失,修行方有下手处”。真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孔子在《论语》中也告诫弟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意思是,事情做得不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原因不在别人,应该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过失。此也即察过之意,可知古圣今贤,皆为我们点出了察过是改造命运的关节点。

笔者曾经见过有人说:“我找了半天,好象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过失”。在社会中,在我们身边,有这种心态的人还为数不少。说这样话的人,如果心地纯净,行为中正,遵纪守法,人人称道,那么我们要向他学习。但说此话的还有另外一种人,即满身是病的人,由于满身是病,所以他找不到自己的过失。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这种看不见自己过失的人是很可怜的人,因为他们得了很重的病,不但不自知,而且还感觉良好,他们一旦发病,即是扁鹊再世,也无能为力,故过失就象身上的毒瘤,时时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知此,谁不愿立即去之而后快,故若能察出过失,了知过失的危害,改过就会水到渠成了。

第二步是培福行善

要想改造命运,仅改过还是不够的,还要随分随缘,培植自己福德的根基。因为命运好的人,就象是在肥沃的土地上播种,命运不好的人,就象在贫脊的土地上播种。而培植福德有很多途径和方法,归纳起来最有效的就是行善。改过好比是播种前深翻土地,除去杂草,清理石块,施肥浇水,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播下的种子才能茁壮成长,获得好收成。而培福行善就是在心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将来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在现时社会中,对培福行善能改变命运持怀疑态度的人,大有人在。有此怀疑,也不奇怪,因为中国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传统的智慧渐渐被遗弃,而西方的价值观大行其道,原来中国人普遍认同的道德观,是非观,在推崇物质享受和价值观混乱的现代人面前,变得一文不值。现代人不相信为善得福的原因,一是超出了自己的常识和认知能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得见的致富发财途径是,聪明能干,深谋远虑,人事关系,投机钻营,坑蒙拐骗等。而没有听说和见过行善布施发财的。这种已见不及便否定的心态,是很常见的。二是把行善的教导当作一种说教,而没有实际意义。就好象国家号召身雷锋学习一样,认为这样的号召与自己没有关系,只是徒存形式而已,而不知,若每个人都象雷锋一样,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是现在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三是把不正常的当作正常,把正常的当作不正常,而可怕的是,这种反常早已成为大部分人,正常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比如最明显的,抽烟有害,人人皆知,但抽烟的人,为了满足抽烟时短暂而虚幻的“享受”,不惜花钱伤害自己的身体。把不正常通过自我欺骗当成了正常。笔者认识一位外科医生,当他每次做手术,看到抽烟病人的肺时,就会生起恐惧心,几个月都不敢吸烟,但时间长了,恐惧心慢慢淡化后,又恢复了抽烟的不良习惯。这种大家司空见惯的心态和作为,正反映出人最大的弱点或者劣根性,即见近不见远,见假不见真,听骗不听劝,见小利而忘大害。欲利已反害已。

故把不正常的当作正常,是一个积非成是的过程,把正常的当作不正常,则是一个将是变非的过程。我们每个有志于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要对积非成是的现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防止将是变非的现象发生,坚守内心正确的道德是非标准。遵守古圣先贤行善得福,作恶得祸的教导,实践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训诫。把我们从不正常的状态(我们自以为的正常),回归到正常的命运轨道上(我们自以为的不正常)。若一旦明了唯有行善培福,是我们改造命运的正确途径,谁还不尽力去做呢。

第三步是智慧观照

即以智慧和理智的高度,辩析察过改过和培福行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改造命运的过程,就是不断察过去习,培福行善的过程。在改造命运的初期,我们只要善于反省,会比较容易地觉察到,我们身上存在的很明显的不良习惯和过失,并有的放矢地改正之。如此不断的察过,不断地改过,慢慢会觉得,原来那些比较粗重的,很明显的过失,好象越来越少了。这说明我们改过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此时,假如我们认为差不多了,自已满足了,便放松了进一步的功夫,就会出现旧习复萌的现象。甚至会产生贡高我慢之心。看不起那些不懂改造命运原理的人,若出现了这些问题,就要及时提起智慧的观照,纠正自己的不良心态。再者,我们有的不良习惯是很狡猾的,当你对治他时,他会改头换面,以其他形式出现。比如笔者以前有说人是非的不良习惯,当学习了改造命运的原理和方法后,此不良习惯慢慢得以改正,当几个人坐在一起谈论他人是非时,自己就会提起警觉心,但由于缺乏智慧的观照,虽然不再议论他人是非了,但却将此不良习惯,转移到对学佛修行人的议论,如批评甲见解不正确,乙修行走错了路等,此即是坏习惯的改头换面,若此时能提起智慧的观照,就能将此不良习惯彻底消除。

其次是对培福行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观照。因为人的善心,善言,善行若用之不当,轻者可能造成别人的误解,重者可能会出现反面作用。最普遍的现象有,当我们满怀慈悲之心,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以金钱和物质上的布施和救助后,有时会发现我们救助的对象,没有将钱用到我们希望用到的地方,或者受助人存在着欺骗施救人的现象时,就会生起后悔或埋怨之心,此心若生,就减损了我们布施的功德。此时若能提起智慧的观照,了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以不求回报之心布施,则布施的功德最大,就不会因此而停下培福行善的脚步。佛在经典中说:持戒(即断恶修善)是重要的,但正见(智慧观照)比持戒更重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故我们在改造命运的过程中,改过行善好比人的双足,而智慧观照犹如眼睛,有智慧之眼的正确指引,才能避免步入歧途,落进坑堑,而从容地迈向生命的坦途。

(3),流行病的对治

改造命运,就象治病一样,人的命运千差万别,病症也各不相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下面列举现在社会上的流行病及对治方法。

流行病之一:被欲望奴役之病。人生有三个层次,一是生存层次,二是精神层次,三是道德层次。生活在生存层次的人,主要追求的是吃、穿、住、玩。而且把这些当成人生的重要目标。若一个人的一生仅为此而活着,把满足自己的吃喝玩乐当作人生的最高理想。那么他就很容易患上被欲望奴役之病。如果一个人患上此病,而不知是病,用孟子的话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意思是,人若仅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而生活,就同禽兽差不多。作为人,追求正当合理的物质生活是无可厚非的,但十分遗憾的是,当人的欲望作主时,就会突破“正当合理”的界线。就会糊里糊举塗地,干出很多满足了欲望,折损了福报的事情。就会把自己的命运,误导入多灾多难的险道,故此病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而且还会越来越多。

对治方法:观照自己命运,选择与自己福报相符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财富目标。了知今生的富贵穷通,是自己以前的善恶行为造成的,要保持现在的富贵,就要为富行仁,要改变现在的穷困,就要培植福德。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严格将自己的欲望控制在正当合理的范围内。所谓正当合理的标准就是,外不违天理国法,内不悖人伦道德。如此之人,必有后福。

流行病之二:被成见活埋之病。所谓成见,就是一个人内心形成的,固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成见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故古人有“人过三十且莫劝”的说法,意即过了三十岁的人,很难听取他人的意见,如果强劝,就会造成相互的对立和怨恨。如果说前面的被欲望奴役之病,还在表层的活,成见之病则更深了一层,故此病有不易察觉、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的特点。比如,笔者曾劝一个朋友的儿子,让他学学《弟子规》,因为朋友的儿子,既不愿学习,又不听父母的话,追求的是吃肯特基,穿外国名牌,当我把《弟子规》送给他时,他不屑一顾地将书扔到茶几上,不耐烦地说:“这是要求圣人的,我做不到”。朋友的儿子只有十几岁,就已患上此病。还有一个故事,一个朋友一家都学佛,只有他父亲不学,不但不学,还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他自称自己相信科学,而佛教不是科学,佛菩萨在何处,不能证实让他看到,故他断定,佛菩萨的境界只是神话而已,是无法让人相信的。这种心态相当普遍,他们的逻辑是,只要科学无法证实,只要自己不能做到,只要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就统统否定和排斥。朋友的儿子自以为《弟子规》中做人的标准太高,自己做不到,便排斥之,朋友和父亲自以为佛教中对佛菩萨的描述,超出了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便极力破斥之。故成见犹如看不见监狱,若无力打破,我们的智慧就象被判无期徒刑的囚犯,永远无法解放出来。故被成见活埋之病的症状是“自以为是”。以浅见破深理,以无知为聪明,是其共性。

对治方法:反省自己的成见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正确可靠的,通过学习和亲近有修有学的人,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大自己的视野,了知自己成见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否定自己成见的狭隘性和偏执性。成见就象我们给自己建筑的牢狱,若不走出来,我们的命运就无法走出黑暗和蒙昧。成见就象我们给自己戴上的枷锁,若不打破他,就无法开拓命运自由广阔的空间。成见犹如井底之蛙,跳出来方知天地之大。

流行病之三:自是人非之病。此病流行最广,而且最易发病。人人皆有,个个难免。古人说的好,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不被他人说。意思是,没有一个人不在人面前说他人是非长短的,也没有一个人不被他人背后说是非的。此病也可能是有人类以来病史最长的病,女人得此病,则表现为长舌妇,到处挑拨是非,男人得此病,表现为因观点不同相互斗争,甚到反目成仇。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几个人聚在一起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议论自己周围人的是非长短,若不说他人是非长短,好象没有话题可说,而且心中不时地涌动着说他人是非的冲动,而当他人的是非与自己发生连系时,皆是自是人非,即自己对,他人非。此病往小处说,破坏人际和睦,往大处说,妨害社会安定。试看人与人,国与国发生冲突时,从来没有主动承认自己是错误的,都是指责对方对不起自己,其实谁对谁错,很难有定论的。

若追究自是人非的病根,就只有借助佛教的智慧了,佛教认为,人有五种根本烦恼,即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其中的慢心,就是自是人非的病根所在。所谓慢心,说通俗点就是,我比别人强的观念,慢心大致可分三种,一是对比自己强的人,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他当官有什么了不起,他不就有几个臭钱吗。二是对同自己差不多的人,三是对不如自己的人。

对治方法:远离好说是非之人,当听到他人说是非时,反省自己说他人是非的次数是不是日渐减少了,当有人在自己面前说他人是非时,牢记:“来说是非者,定是是非人”的明训。见人非,即自省,见人是,即效法。能如此,人际关系调整好了,命运中的不利因素就会消化于无形之中。了知我慢之心,是破坏人际关系,折损福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要时时提起警觉心。

(4),常见命运的对治

常见命运之一:贫穷的命运。世间的贫穷,有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找不到消除贫穷的正确方法和途径。造成贫穷的病因是,过去或前生,曾有偷盗的过失,常常以悭吝心和贪心对待他人,故偷盗和贪心是因,贫穷是果报。偷盗分有形的偷盗,和无形的偷盗,有形的偷盗可见易防,无形的偷盗难见难防,无形的偷盗即指自己经常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或者通过投机取巧的手段获得利益的行为。

对治的方法:忏悔自己往昔偷盗的罪过,下决心从今以后不犯偷盗。见别人获得利益时,当生欢喜心,看见贫苦的人,布施财物,给以救济。不取不义之财,常怀怜苦之心。

常见命运之二:多病的命运。病因是过去或前生,曾打骂和伤害过他有和动物。或者经常对他人生起厌恶和憎恨之心。

对治的方法:下决心不再做打骂和伤害众生的事,恭敬孝顺父母,照顾有病的众生,经常布施医药给病人。开阔自己的心胸,扩展容人之量,不因小事自寻烦恼,容忍他人缺点过失。

常见病之三:不聪明的命运。病因是过去可前世,曾经诽谤圣贤和有道德修养的人,或者在教授知识和技能时,有所保留。常有贡高我慢之心,或有设计骗人之举。

对治的方法:从今后,主动亲近有智慧有道德的人,将自己所知的,无代价的教导别人,人疑问即请教师长,不说师长的过失和缺点,相信三世因果,印佛经和善书送人,不讥笑不如自己的人。不搞阴谋诡计。

常见命运之四:人缘不好诸事不顺的命运。病因是过去或前生,曾做过妨碍他人的事情,阻碍他人得到利益。看到别人得到好处就心生嫉妒。

对治的方法:今后不再做损人利已的事情,尽量成有之美,见到别人得到名利,心生欢喜,愿一切众生都有好人缘,关心他人,多替他人着想,只看别人优点,不说别人过失。多做修桥补路事,莫存设置障碍心。

(5),平常之中理甚深

也许有人看了以上对治命运的方法后,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些方法太平常了,都是老僧常谈,既没有高深玄妙的决窍,也没有神奇特异的高招。既没有立竿见影的特效药,也没有起死回生的万应丹。这些想法代表了现代人的二种心态,即急功近利心和投机取巧心。所谓急功近利,就是今人在做一件事时,要尽快的得到功利。由于这种急切的愿望太过强烈,就会生起投机取巧心,即以违犯常规的手段快速谋取名利。此即是如今社会乱象的原因之一,若我们在改造命运的过程中,也存这样的心,那必然会落得个,求升反降,欲进反退。得小利而损大本,成近名而养遗患。好比治病,急则先治标,缓则须治本。治标虽当下见效,但病根犹在,治本虽循序渐进,但可去病根。如今世上之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解决不了的问题,便去找人算命,或者看风水,此皆治标之方,而此文所列对治的方法,皆为治本之方。古人说:本立而道生,知所先后,则近道也。

总之,当一个人遭遇不好的命运时,一定要认识到,现在的命运都是自己以前所作所为造成的结果,而不是他人和环境使然,他人和环境,只是影响你命运的外在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你内在的因素,由此可知,改造命运最关键的是改造自己的心行。所以我们要常存这样的心:我虽贫穷,而愿天下人富足,我虽多病,愿天下人健康,我虽与人失和,而愿天下人和睦相处。我虽不聪明,而愿天下人都有智慧。

如能常存此善心善念,再加上力行改过行善之事,不好的命运会在不自觉中得以转变。此外,改造命运还 有特殊有效的方法,即在力行改过行善的同时,经常以至诚心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观世音菩萨”。念诵佛菩萨名号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很深,以后有机缘再说,但只要真诚恭敬念,皆可得益。

4,改造命运的效验

真正如理如法的实践改造命运方法的人,力行一段时间以后,命运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自己就会感受到一定的效验。

效验一:原来经常陷入烦恼之中,无烦恼时还会自己找烦恼,情绪低沉,心事重重,而通过实践改造命运的方法后,渐觉心地清净,身体轻安。

效验二:以前常常心绪混乱,坐卧不安,学习成绩不好,而今渐觉智慧顿开,心地平和,诸事顺利。

效验三:以前做事丢三忘四,顾此失彼,而今渐觉有条有理,诸事也能融会贯通。

效验四:以前常常与他人对立,甚至结有怨敌,而今与人对立的念头渐淡,见怨对不生嗔恨,能坦然面对过去看不顺眼的人。争强好斗之心渐趣平和。

效验五:以前常做恶梦,而今恶梦渐少,或梦中口吐黑物,或梦中飞行空中,此即是过消罪灭的现象。

以上效验,说明改造命运初有成效,但更应努力持之以恒行之,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五,结语,珍惜机缘

一个人若了解命运的真相,认同“命自我作,福由我求”的改造命运的原理和方法,若不孜孜以求,从自我反省开始改造命运的活,用印光大师的话说:此人非愚即狂。所谓愚,即说此人对古圣先贤的教诲不能领会,心昏眼昧。所谓狂,即自以为是,我慢贡高,不见自己满身过失,唯见他人是非长短。不知遇事反求诸已,反而处处责备他人,故有志于改造命运的朋友,当以此二种人为戒。

一个有志于改造命运的人,应存对古圣先贤的感恩之心,若无这些明白人为我们点出命运的真相,我们永远走不出命运的迷宫,若无这些过来人为我们指示改造命运的原理和方法,我们就无从得其门而入,只有在命运面前,空自长叹而已。

一个有志于改造命运的人,应对父母家人生起感恩之心,若无父母家人的养育辅助之恩,我何以成人,何况改造命运,唯有从改善与父母家人的关系下手,继而再扩大至朋友同事。方是正确的途径。舍此,若脱离自己的生活环境,改造命运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会流于空谈。

一个有志于改造命运的人,不但要对有恩于我的人存感恩之心,也要学会对曾经伤害过我的人生感恩心,因为我们明白,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事实真相,今天他之所以伤害我,其原因是过去,我也曾经用同样的态度伤害过他,就好比我曾欠他一笔钱,今天他伤害我,等于我还清了这笔钱,明此,对于伤害我的人,不但不心生怨恨,还会心生感激。

一个有志于改造命运的人,不但要对顺境生感恩心,也要对逆境生感恩心,顺境为我扬起顺风之帆,逆境更能激发改造命运的斗志,顺境是自己过去善行造成的,逆境是自己过去恶行造成的,既然皆由我造,那就应坦然承受,俗活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故一个明白人,在改造命运的过程中,应当学会如何在逆境中安身立命,从容应对。

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我们 得到了人身,听闻到了改造命运的良方,故要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缘,断然了结被命运奴役的过去,真正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告别自损损人的昨天,迎来自利利人的明天。此也是笔者著此文之初衷所在。

六,问答

1,问:为善得福,作恶得祸的根椐是什么?

   答:根据有三,一是古今正史及其他典籍中有大量的为善得福,作恶得祸人和事。即是证明。若善于观察,我们身边也经常有这样的人和事。二是为善是随顺人性的,故得福,作恶是违背人性的,故得祸。中国古圣先贤,通过智慧的观察发现了这个规律,故《三字经》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说的就是此理,再者可以从我们自己的感受证明,世上没有一个人愿意与坏人交往,而都愿意与好人做朋友。作善事时都会大张旗鼓,作恶事时都会偷偷摸摸。三是佛在经典中告诫我们,一个修行人若要得到福慧圆满的果报,就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即是根据。

2,问:为什么有人行善求福的效果不明显,是什么原因?

   答:首先看他做的是否如理如法,如理即是明白改造命运的原理,如法即是按照改造命运和方法老老实实去做。不要有速成之念,也不要存投机之心。就好比登山,只有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才有望达到山顶,若想一步登天,便是不切实际之想法。其次是往昔所造之业障深重,佛在《华严经》中说:假如我们以前所造的恶业有体相话,三千大千世界不能容纳。知此,更要加倍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三是要反省自己的用心是否存在问题。即有些人虽然行为上看似在行善求福,但忽略了察过改过这个最基本的环节,由于过失依旧,就如将种子种在缺肥少水的薄地上,是很难长出好苗的。由于自以为做了一点好事,便生起居功自大之心,不但原来的过失没有改正,又增加了新的过失。故导致其效果不明显。四是对改造命运的原理方法,没有生起真正的信心,虽然也觉得有道理,但以将信将疑之心,行浅尝辄止之事。故效果不显。

3,问:有人说,世上的规矩和道德是束缚人的,世间本来没有善恶是非,只要顺其自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何必用这些约束自己呢?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答:要回答此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自然”,自然这个词来自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本来就是这样,佛经上叫“法而如是”。故顺其自然就是顺道。什么是道呢?道即是儒家说的性,故儒家经典《中庸》里说:率性之谓道。即顺性而为就是道。那么“性”又是什么样子呢,性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至善”。故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可知,顺其自然,就是顺性而为,就是止于至善。若明此理,一个顺其自然的人,就会自觉遵守世间规矩,坚守道德防线,明辨是非,从善如流。因为他知道,规矩道德,善恶是非,是维持世间秩序的常法。因为他知道作为人,本来就应当遵守这些常法的,所以他不会感到是束缚,因为他知道,古人早就说过:“纲常堕,妖孽兴”的预言。因为他了解,这是完成至善所必经之路,所以他会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而提问中所说的“顺其自然”,则是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中的“习”。即由于后天的染污,覆盖于本性之上的不良习惯和各种欲望。提问题人不明白本性之自然,和习性之自然之不同,所说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随顺自己的不良习惯和欲望。一个人若以满足各种欲望为目标,那么,世间的规矩、道德,善恶,是非,当然会束缚他,因为他的言行常常违犯这些人类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所以他们要打破这些东西,达到自己放纵欲望的目的。故若随顺本性之自然,就会转凡成圣,以至于至善。若随顺习性之自然,就会身败名裂,遗患无穷。本性,习性,虽只一字之差,而天堂地狱立判。明此理,能不慎之又慎也。

4,问:有人发愿来生还做人,来生做人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佛在经典中说:具足五戒的人,来生才能生在人道,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中前四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是性戒,不饮酒是遮戒。所谓遮戒,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开戒,比如,有病时若需酒作药引子,或需用酒配药,即可以用酒。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酒为开戒,不为犯戒。现在的人,由于自己的业障深重,外在的环境浊恶,无缘明师指引,多有恶缘牵累。真正能做到五戒的人实在不多。故印光大师曾对有此想法的弟子说:“要知道,来生做人比往生极乐世界还难”。由于这个原因,印光大师苦口婆心地劝他的弟子们,放弃来生再来做人的想法,信愿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来生做人,比往生极乐世界还难,此中的道理只有深入佛教之后,才能了解。

5,问:现在很多人相信风水,风水真能改变人的命运吗?

  答:风水学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古称堪舆学,若对风水学下个定义的话,就是研究外在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学问。当然外在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好与不好二种,风水学的目的,就是选择或营造对人有益的环境,改善或避开对人不利的环境。因为环境对人可以产生影响,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此为风水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合理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历代人的努力,总结出很多实用的技术。形成不同的体系。故风水学即不是迷信,也不神秘玄妙。用现在人的说法,可以说是一门科学。

但随着风水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是将风水神秘化,人为地附加上装饰性的色彩,掩盖了其原本的面目。二是夸大了风水的作用,给人的感觉是,若一个人找到了好的风水,人生遇到的问题都可以解决。若客观地评价风水的作用,那就是,风水可以影响人的命运,而不能改变人的命运。何以故,道理很简单,用大家都能认可的话说,无论何人何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和条件。就人来说,人的思想言行是改变命运的内因,外在的人和物(风水)是辅助的条件。举例说明,假如一个命中既没有财库,又没有官印的人(没有发财做官的内因),让他住在风水好的地方,他就能发财和做官吗?反之假如一个既有财库又有官印的人(具备发财做官的内因),既使住在风水不好的地方,他就不能发财和做官吗?此即古人说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的道理。

从佛教的观点看:一个人由于前生善恶行为不同,今生所感的正报(即人的命运),依报(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而正报(人)和依报(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正报为主,依报为从,正报决定依报。用佛教的话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意思是:有福报的人所感得的环境即福地,无福报的人所感得的环境即无福之地。人可以改变和影响环境,好人可以将不好的环境变好,坏人也能将好的环境变坏。所以要想改变命运,首要的是先做一个好人,努力修德培福,当福德培植到一定程度时,所处的环境自然会随之转好,若一个人盲目地相信风水,不从改恶修善,修德培福下手,既使是拆墙改屋,开窗移灶,改造了原来的风水格局,在得到一些良性心理上的暗示的同时,也可能改变一些现状,得到某些好处,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

6,问:有的人只要手中有钱,就会发生家庭失和,家人有病和破财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

  答:人由于以前的道德修养的不同,今生感得的福报也不同,福报大的人好比是大而坚固的容器,里面能装很多东西,供其享用,所谓富大量大者即是。而虽有福报但却保不住的人,好比是漏了一个洞的容器,所以会出现边装边漏的现象。还有一种经常因为钱和家人发生斗争的人,好比是一个有毒的容器,装进去的都变成了有害东西。在佛教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夫妇,父子等,大至可分四种,即报恩,报怨,还债,讨债。若人有钱后即发生家人有病和破财之事,说明此人以前欠家人债,如今以治病的方式还债。如明此理,就会坦然承受。若人有钱后即与家人为钱发生争斗,说明家人是报怨,讨债而来。也说明此人过去曾与家人结怨和欠其债。如明此理,就会以此消除怨恨,还清欠债。

还有一种情况,若此人得到的钱不是通过正当手段挣来的,当得到钱后,就会发生家庭失和,家人生病和其他破财的事情,将此人挣到的钱花掉。这种现象就是孔子在《论语》中说的:“货悖而入者,必悖而出”。意思是,若一个人从不正当的渠道,用不正当和手段得到的财富,必然会以不情愿的方式花销掉或损失掉。按照因果报应的原理,这笔钱本来是应当属于你的,但你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时,也折损了你的福报,所以你无福享用这笔钱,而以你不愿意的方式失去它。

总之,当一个人发生得到财富后,即便耗散掉的现象时,其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的福报不够,无福消受。因为你周围的亲友,也是你命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你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恩怨纠葛,利益冲突,都是你以前所作所为导致的结果,故当此情况发生时,首先要坦然承受,其次是主动地去弥补命运的漏洞,和洗涮原来有毒的容器。而弥补漏洞和洗涮毒素的方法,可参看前面的“改造命运的方法”。